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一個中國」與兩岸僵局:台灣民意與政黨政策分析
作者 黃錫璋
貢獻者 陳義彥<br>耿曙
<br>
黃錫璋
關鍵詞 一個中國
一國兩制
民意調查
統獨態度
族群認同
邦聯制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28:31 (UTC+8)
摘要 兩岸關係無法有效的開展與台灣各主要政黨的大陸政策的停滯,可以說是與大陸堅持「一個中國」、「一國兩制」有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民意的角度就台灣民眾希望的政治關係如何定位加以解析,而有別於其他研究是從兩岸政治精英的角度去探討兩岸問題;換言之,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研究,而非傳統的由上而下的探討。
      本研究從民意長期資料中擷取「統獨態度」、「族群認同」、「一國兩制支持度」等三項資料,分析台灣民眾究竟希望兩岸關係如何定位,是「邦聯制」、「聯邦制」、「中程協議」或「歐盟模式」。從民意分析的結果,本研究認為民眾最希望的是先採行「邦聯制」,而在兩岸差距拉近以後,再思考如何進行整合工作,惟必須在不影響台灣2300萬民眾利益下才能接受,否則寧可「維持現狀」達到實質獨立或宣布台灣獨立。
      另外,本研究利用系統論來解析民進黨政府在陳水扁總統第一任期及第二任期大陸政策的修正原因,並預測在第二任期中,大陸政策將逐漸往中間移動,亦即最多只維持實質獨立,而不再堅持「一邊一國」的論述,同樣的,泛藍陣營將會因為民意趨勢而與泛綠陣營的大陸政策趨同。
     
     
     關鍵詞:一個中國、一國兩制、民意調查、統獨態度、族群認同、邦聯制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衛.伊士頓(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王浦劬譯)。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丘宏達(2002)。中國統一問題:“一國兩制”與“中華邦聯”。當代中國研究,79,3-8。
王家英、孫同文(主編)(1996)。兩岸關係的矛盾與出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王智盛(2000)。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綽中(2004年3月31日)。一國兩制過時,傾聽台灣民意。聯合報,第7版。
王騰駿(2001)。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轉變:從「台灣共和國式台獨」到「中華民國台獨」。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石之瑜(2001)。正面辯論邦聯制。共黨問題研究,(27)9,11-21。
布里新斯基(1993)。大棋盤。(朱文貴譯)。台北市:立緒出版社。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Carr,E.H.(1946).The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 London:Macmillan.
Cyrus, Vance.(1983).Hard Choice:Critical Years in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Simon&Schuster.
Deutsch,K.W.&Edinger,S.A.(1957).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Elazar,Daniel J.(1987).Explorung Federalism.Tuscaloosa:The of Alabama Press.
Ernst,B.Hass.(1964).Beyond the Nation-state:Func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Ernst,B.Hass.(1966).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ies:An Anthology. New York:
Doubleday&Company.
江炳倫(2000)。自治邦聯一國兩制-論解決族群與國家之間衝突及分裂問題的方案。華岡社科,14,5。
Hans, J.M.(1966).Politics Among Nations.New York:Knopf.
Herbert, Butterfield.,&Martin,Wight.(1966)Diplomatic Investigations:Essay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London:George Allen&Unwin.
Hoffmann,S.(1966).Obtinate or Obsolete?The Fate of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Case of Western Europe.Daedalus,95(2),826-915.
Kahneman., Daniel., &Amos Tversky.(1979). Prospect Theory:An Ana-
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47,91-263.
Kenneth ,N.W.(1979).Theory of Internaional Politics.MA:Addison-Wesley.
Lingberg,L.N.(1970).Political Instition as a Multidimentional Phenomenon
Requiring Multivariate Measuremen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4(3),
朱浤源、林嘉誠(1994)。政治學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652.
Lingberg,L.N.&Scheingold,S.A.(1970).Alternative Model of System Change
in Europe Would Polity:Patterns of Chang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N.J.:Englewood Cliffs.
Martin,Wight.(1978).Power Politics.New York:Holmes &Mrier,Inc.
Mitrany,D.(1966).A Working Peace System.Chicago:Quad-rangle Books.
Quattrone., George A.., &Amos Tversky.(1988).Contrasting R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es of Political Choi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2(3),719-36.
Smith. ,Anthony D.(1991). Nation Identity. London: Penguin Books.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市:作者。
Terry Nartin ,&David Mapel.(1997).Tradition of International Ethics.London:
Cambridge.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答客問。台北市:作者。
呂亞力(1987)。政治學方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呂亞力(1994)。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吳玉山(2004年4月21日)。兩韓與兩岸-民主化後的兩樣心情。中國時報,4版。
吳玉山(2000)。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遠景季刊,1(3),1-33。
吳玉山(2001)。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4,71-89。
吳玉山、包宗和(主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家安(2002)。論小布希對華政策。遠景季刊,3(3),137-159。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偉強(1996)。試論『一國兩制』的和平共處。中國政治,8,34-37。
李 春(2004年4月15日)。北京收權,香港走不出鳥籠政治。中國時報,第7版。
李文朗(2004年4月22日)。以「獨立台灣」反對「台灣獨立」。聯合報,第6版。
李永熾(1992年8月3日)。「一個中國」的幻惑。自立早報,第5版。
李英明(1999)。中國:像鄧後時代轉折。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英明、張亞中(2000)。中國大陸與兩岸概論。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宋國誠(2003)。21世紀中國-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巫啟臣(2004年3月28日)。WTO能化解兩岸政治對峙嗎。聯合報,第3版。
政治學新論(楊日青等譯)(2002)。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社。
林正義(1998)。台灣安全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林嘉誠(1991年3月8日)。由權益與意願的差異性談起。自由時報,第6版。
季辛吉(1998)。大外交。台北市:智康文化出版社。
周育仁(2004年4月21日)。放棄不符現實的一中,承認維持現狀的兩中。聯合報,第8版。
卓慧菀(2005年3月12日)。創意處理反分裂法。中國時報,第15版。
邵宗海(1998)。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歧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邵宗海(2000)。準國際關係也可包括邦聯。聯合報,第15版。
邵宗海(2001)。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邵宗海(2003)。兩岸政治談判的可能性與美國角色之研判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邵宗海(2003)。當代大陸政策。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邵宗海(2003)。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遠景季刊,4(4),1-35。
邵宗海(2004)。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下)。遠景季刊,5(1),95-123。
邵宗海(2004)。兩岸協商與談判。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胡為真(2001)。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紀 欣(2003)。「一國兩制」在台灣。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高 朗(1993)。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夏 珍(2000)。陳總統:台灣人民堅決表明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中國時報,第2 版。
翁松燃(1994)。「一國兩制」與香港問題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馬麗卿(2002)。我國大陸政策變遷對兩岸互動之影響-從「兩國論」至「縣市長、立委選舉」。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文賓(2002)。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縣。
許世銓(2000)。1992年共識海協海基兩會協商之回顧與評析。問文叢刊,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國史館(2001)。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下》(編號:1009005769)。台北縣:作者。
張五岳(1992)。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市:業強出版社。
張五岳(2005年3月9日)。政治問題法律化的困境。中國時報,第3版。
張亞中(1999)。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亞中(2001)。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瑞昌(2000)。陳總統首度表明接受一中各自表述。中國時報,第1版。
黃昭元(主編)(2001)。兩國論與台灣定位。台北市: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一新(2004年4月18日)。錢尼訪中牽引三邊關係。聯合報,7版。
陳明通(2002)。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中國事務,1,6-28。
陳義彥(1999)。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第四次面訪調查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陳義彥(2000)。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19。
陳鵬光(2002)。李登輝時期大陸政策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毓鈞(2005年3月9日)。北京踏出務實的第一步。中國時報,第7版。
郭立民(主編)(1992)。中國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台北市:永業出版社。
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鈕先鍾譯)(1987)。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葉陽明(2003)。歐洲統合過程中統合理論的發展。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01-33。
葉銘元(1994)。我國獨立選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家瑞(2003)。海峽兩岸如何在世貿組織架構下建立諮商與爭端解決之機制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台北市:月旦出版社。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童振源(2003)。「一個中國」原則的戰略性思考。遠景季刊,2(1),127-140。
楊永明(2004年4月29日)。兩岸關係現狀界定的拉鋸戰。聯合報,3版。
楊開煌(1993)。兩岸未來統一之各種模式可行性評估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趙建民(1994)。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市:永業出版社。
新潮流辦公室(2004)。兩岸政經論壇全紀錄。台北市:作者。
公民投票與民主政府(廖揆祥等譯)(2003)。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 瑋(2004年4月26日)。改良式兩岸中程協議。中國時報,4版。
蔡政修(2004)。五二○後的兩岸關係結構與兩岸政治談判前景。問題與研究,42(1),75-99。
蔡孟熹(1995)。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變遷之研究:
1991-1996年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潘錫堂(2000)。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潘錫堂(2000)。從邦聯制意涵論「一個中國架構下邦聯制」的可行性。政策月刊,60,14-15。
劉勝驥(1998)。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41(3),7-30。
劉義周、何思因(1997年5月)。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及其變動。兩岸關係問題民意調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辦,國立政治大學。
藍普頓(2003)。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計秋楓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蘇 起(2003)。危險邊緣 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蘇義雄(1979)。平時國際法。台北市:三民書局。
促統反獨維持現狀-從「反分裂國家法」看中共對台政策的三個台階【社論】(2005年3月9日)。聯合報,第2版。
美國要掌握兩岸現狀的「定義」權【社論】(2004年3月29日)。中國時報,第2版。
英文部分
Anderson., Benedict.(1986).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Verso.
Anthony,D.Smith.(1991).National Identity. London:Penguin Books.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15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21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義彥<br>耿曙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br>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錫璋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錫璋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2:28:31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2:28: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28: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2921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888-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21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兩岸關係無法有效的開展與台灣各主要政黨的大陸政策的停滯,可以說是與大陸堅持「一個中國」、「一國兩制」有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民意的角度就台灣民眾希望的政治關係如何定位加以解析,而有別於其他研究是從兩岸政治精英的角度去探討兩岸問題;換言之,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研究,而非傳統的由上而下的探討。
      本研究從民意長期資料中擷取「統獨態度」、「族群認同」、「一國兩制支持度」等三項資料,分析台灣民眾究竟希望兩岸關係如何定位,是「邦聯制」、「聯邦制」、「中程協議」或「歐盟模式」。從民意分析的結果,本研究認為民眾最希望的是先採行「邦聯制」,而在兩岸差距拉近以後,再思考如何進行整合工作,惟必須在不影響台灣2300萬民眾利益下才能接受,否則寧可「維持現狀」達到實質獨立或宣布台灣獨立。
      另外,本研究利用系統論來解析民進黨政府在陳水扁總統第一任期及第二任期大陸政策的修正原因,並預測在第二任期中,大陸政策將逐漸往中間移動,亦即最多只維持實質獨立,而不再堅持「一邊一國」的論述,同樣的,泛藍陣營將會因為民意趨勢而與泛綠陣營的大陸政策趨同。
     
     
     關鍵詞:一個中國、一國兩制、民意調查、統獨態度、族群認同、邦聯制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途徑及理論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檢閱 12
      第一節 美中台三邊關係 12
      第二節 兩岸關係的變遷 16
      第三節 聯邦、邦聯及歐盟整合等模式解決兩岸分裂的論述 19
     第三章 「一個中國」原則下的美中台兩岸政策的變遷 26
      第一節 美國的兩岸政策變遷 26
      第二節 中共的兩岸政策變遷 31
      第三節 台灣的兩岸政策變遷 34
     第四章 台灣對「一個中國,一國兩制」的反應 38
      第一節 當前各政黨兩岸政策的異同 38
      第二節 從台灣的角度看香港「一國兩制」的經驗 46
      第三節 台灣民眾對「一個中國,一國兩制」的看法 51
     第五章 解決兩岸僵局的論述 70
      第一節 一國兩制與邦聯制對台灣的適用性 70
      第二節 統合模式對兩岸僵局的適用性 81
      第三節 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 89
     第六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1
      第二節 政策性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5
     
     
     
     
     
     
     
     
     
     
     
     
     
     表 次
     
     表四-1 民眾對「一國兩制」模式解決兩岸問題的看法 56
     
     表四-2 台灣地區民眾對統、獨的看法 62
     
     表四-3 台灣地區民眾對對族群認同的看法 67
     
     表四-4 是否贊成「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說法 55
     
     
     圖 次
     
     圖一-1 研究架構圖 8
     
     圖四-1 民眾對大陸當局提出"一國兩制"模式解決兩岸問題的看法 57
     
     圖四-2 民眾對統獨或維持現狀的看法 63
     
     圖四-3 台灣地區民眾對族群認同的看法 68
     
     圖五-1 陳水扁大陸政策之系統圖 90
     
     圖五-2a 2004年立委選舉政黨得票比率圖 98
     
     圖五-2b 2000年立委選舉政黨得票比率圖 98
     
     圖五-3a 2004年立委選舉泛藍泛綠得票比率圖 99
     
     圖五-3b 2000年立委選舉泛藍泛綠得票比率圖 9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21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一個中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一國兩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意調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統獨態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族群認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邦聯制zh_TW
dc.title (題名) 「一個中國」與兩岸僵局:台灣民意與政黨政策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衛.伊士頓(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王浦劬譯)。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宏達(2002)。中國統一問題:“一國兩制”與“中華邦聯”。當代中國研究,7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家英、孫同文(主編)(1996)。兩岸關係的矛盾與出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智盛(2000)。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綽中(2004年3月31日)。一國兩制過時,傾聽台灣民意。聯合報,第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騰駿(2001)。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轉變:從「台灣共和國式台獨」到「中華民國台獨」。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之瑜(2001)。正面辯論邦聯制。共黨問題研究,(27)9,1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新斯基(1993)。大棋盤。(朱文貴譯)。台北市:立緒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r,E.H.(1946).The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 London:Macmill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yrus, Vance.(1983).Hard Choice:Critical Years in America’s Foreign Polic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 York:Simon&Schust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utsch,K.W.&Edinger,S.A.(1957).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azar,Daniel J.(1987).Explorung Federalism.Tuscaloosa:The of Alabama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rnst,B.Hass.(1964).Beyond the Nation-state:Func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rganization.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rnst,B.Hass.(1966).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oces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ies:An Anthology. New Y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ubleday&Compan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炳倫(2000)。自治邦聯一國兩制-論解決族群與國家之間衝突及分裂問題的方案。華岡社科,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ns, J.M.(1966).Politics Among Nations.New York:Knop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rbert, Butterfield.,&Martin,Wight.(1966)Diplomatic Investigations:Essay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London:George Allen&Unw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ffmann,S.(1966).Obtinate or Obsolete?The Fate of the Nation-state an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Case of Western Europe.Daedalus,95(2),826-9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hneman., Daniel., &Amos Tversky.(1979). Prospect Theory:An An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47,91-2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nneth ,N.W.(1979).Theory of Internaional Politics.MA:Addison-Wesl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ngberg,L.N.(1970).Political Instition as a Multidimentional Phenomen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quiring Multivariate Measuremen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浤源、林嘉誠(1994)。政治學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ngberg,L.N.&Scheingold,S.A.(1970).Alternative Model of System Chan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n Europe Would Polity:Patterns of Chang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J.:Englewood Cliff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tin,Wight.(1978).Power Politics.New York:Holmes &Mrier,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trany,D.(1966).A Working Peace System.Chicago:Quad-rangle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Quattrone., George A.., &Amos Tversky.(1988).Contrasting Rational an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sychological Analyses of Political Choi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view,82(3),7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ith. ,Anthony D.(1991). Nation Identity. London: Penguin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erry Nartin ,&David Mapel.(1997).Tradition of International Ethics.Lond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mbri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答客問。台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1987)。政治學方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1994)。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2004年4月21日)。兩韓與兩岸-民主化後的兩樣心情。中國時報,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2000)。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遠景季刊,1(3),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2001)。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4,7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山、包宗和(主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家安(2002)。論小布希對華政策。遠景季刊,3(3),137-1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偉強(1996)。試論『一國兩制』的和平共處。中國政治,8,34-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春(2004年4月15日)。北京收權,香港走不出鳥籠政治。中國時報,第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朗(2004年4月22日)。以「獨立台灣」反對「台灣獨立」。聯合報,第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熾(1992年8月3日)。「一個中國」的幻惑。自立早報,第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1999)。中國:像鄧後時代轉折。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張亞中(2000)。中國大陸與兩岸概論。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國誠(2003)。21世紀中國-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啟臣(2004年3月28日)。WTO能化解兩岸政治對峙嗎。聯合報,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治學新論(楊日青等譯)(2002)。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1998)。台灣安全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嘉誠(1991年3月8日)。由權益與意願的差異性談起。自由時報,第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辛吉(1998)。大外交。台北市:智康文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育仁(2004年4月21日)。放棄不符現實的一中,承認維持現狀的兩中。聯合報,第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卓慧菀(2005年3月12日)。創意處理反分裂法。中國時報,第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1998)。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歧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0)。準國際關係也可包括邦聯。聯合報,第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1)。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3)。兩岸政治談判的可能性與美國角色之研判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3)。當代大陸政策。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3)。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遠景季刊,4(4),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4)。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下)。遠景季刊,5(1),95-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宗海(2004)。兩岸協商與談判。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為真(2001)。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 欣(2003)。「一國兩制」在台灣。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朗(1993)。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 珍(2000)。陳總統:台灣人民堅決表明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中國時報,第2 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松燃(1994)。「一國兩制」與香港問題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麗卿(2002)。我國大陸政策變遷對兩岸互動之影響-從「兩國論」至「縣市長、立委選舉」。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文賓(2002)。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嘉義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世銓(2000)。1992年共識海協海基兩會協商之回顧與評析。問文叢刊,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史館(2001)。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下》(編號:1009005769)。台北縣: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岳(1992)。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市:業強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五岳(2005年3月9日)。政治問題法律化的困境。中國時報,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1999)。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2001)。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瑞昌(2000)。陳總統首度表明接受一中各自表述。中國時報,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昭元(主編)(2001)。兩國論與台灣定位。台北市: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新(2004年4月18日)。錢尼訪中牽引三邊關係。聯合報,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通(2002)。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中國事務,1,6-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1999)。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第四次面訪調查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2000)。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鵬光(2002)。李登輝時期大陸政策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毓鈞(2005年3月9日)。北京踏出務實的第一步。中國時報,第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立民(主編)(1992)。中國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台北市:永業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鈕先鍾譯)(1987)。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陽明(2003)。歐洲統合過程中統合理論的發展。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0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銘元(1994)。我國獨立選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家瑞(2003)。海峽兩岸如何在世貿組織架構下建立諮商與爭端解決之機制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台北市:月旦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振源(2003)。「一個中國」原則的戰略性思考。遠景季刊,2(1),127-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永明(2004年4月29日)。兩岸關係現狀界定的拉鋸戰。聯合報,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開煌(1993)。兩岸未來統一之各種模式可行性評估之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建民(1994)。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市:永業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潮流辦公室(2004)。兩岸政經論壇全紀錄。台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公民投票與民主政府(廖揆祥等譯)(2003)。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 瑋(2004年4月26日)。改良式兩岸中程協議。中國時報,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政修(2004)。五二○後的兩岸關係結構與兩岸政治談判前景。問題與研究,42(1),75-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孟熹(1995)。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變遷之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1996年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錫堂(2000)。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錫堂(2000)。從邦聯制意涵論「一個中國架構下邦聯制」的可行性。政策月刊,60,1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勝驥(1998)。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41(3),7-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義周、何思因(1997年5月)。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及其變動。兩岸關係問題民意調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辦,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普頓(2003)。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計秋楓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 起(2003)。危險邊緣 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義雄(1979)。平時國際法。台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促統反獨維持現狀-從「反分裂國家法」看中共對台政策的三個台階【社論】(2005年3月9日)。聯合報,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要掌握兩岸現狀的「定義」權【社論】(2004年3月29日)。中國時報,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erson., Benedict.(1986).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Vers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thony,D.Smith.(1991).National Identity. London:Penguin Books.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