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分析
作者 王嘉州
Chia-chou Wang
貢獻者 趙建民
Chien-min Chao
王嘉州
Chia-chou Wang
關鍵詞 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
開放且分權型
封閉而分權型
封閉且集權型
開放而集權型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7:58:01 (UTC+8)
摘要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為建構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之模式,所要解答的問題有五:第一,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可區分為哪幾種類型?第二,不同的關係類型與地方的經濟行為有何關連?第三,不同的關係類型,將使中央政府有何得失?第四,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有何影響?第五,在制度變遷過程裡中央與地方如何互動?
壹、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可區分為哪幾種類型?
本論文採用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兩個變數,以建構出中央與地方之四種關係類型:分別是第一象限的開放且分權型、第二象限的封閉而分權型、第三象限的封閉且集權型,以及第四象限的開放而集權型。本研究發現:從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政經關係均屬於封閉而分權型,亦即地方所佔政治利益少於中央,但經濟利益多於中央。不過各省與中央之關係類型就較多變化,總體而言,各省與中央關係類型之變化,具有四項特徵:第一,各省與中央之關係以封閉而分權型最眾,年平均有14.25個省;其次為封閉且集權型,年平均有10.5個省;再者為開放且分權型,年平均有4個省;最後則為開放而集權型,年平均有1.25個省。第二,各省分佈在此四種類型中的數量排序,均未曾改變。第三,四種關係類型的變化趨勢,除封閉且集權型呈現下降外,其他三種類型都為上升。第四,綜合前述兩點可知,各省與中央之關係類型呈現緩慢變化,主要是由封閉且集權型轉變為其他三種類型。
貳、不同的關係類型與地方的經濟行為有何關連?
本文修正並合併五種地方政府行為方式成為三種,並分別賦予具體衡量指標如下:第一,以「各地區基本建設投資額佔全國之比例」代表「與中央討價還價爭取更優惠的政策」的情形,因為中央政府以審批方式嚴加控制此類投資,故其比例越高,代表爭取到的政策越優惠。第二,以「各地區非國有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例」代表「發展新的投資領域」的情形,比例越高,代表發展新投資領域越成功。第三,以「各地區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國的比例」代表「國際化」的程度,比例越高,國際化程度越高。本研究發現:若地方佔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的比例越高,則其在上述三項指標之數值越高;反之則越低。換言之,在三種經濟行為的指標中,均為開放且分權型居冠,封閉而分權型居次,開放而集權型第三,封閉且集權型居末。

參、不同的關係類型,將使中央政府有何得失?
本論文將四種中央地方關係類型的優缺點歸納如下:第一,開放且分權型的優點是可促進地方自治與經濟發展,缺點是是造成地方主義與地區差距的擴大。第二,封閉而分權型的優點是有利於國家政治上的統一與經濟上的發展,缺點為高壓統治與地區差距的擴大。第三封閉且集權型的優點是國家的統一與地區差距縮小,缺點為高壓統治與經濟衰退。第四,開放而集權型的優點為促進地方自治與地區差距縮小,缺點為造成地方主義與經濟衰退。本研究發現,自1982年「十二大」至2002年「十六大」,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均為封閉而分權型,其優缺點之意涵如下:在國家統一上,表現為中央規劃的省委書記與省長均能在換屆選舉中順利當選,且中央可透過頻繁的調動來掌控省委書記與省長。在高壓統治上,表現為以高壓手段處理「八六學潮」、「八九民運」、「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及法輪功事件。在經濟發展上,雖然有起有伏,但各時期都能將年均成長維持在7.8﹪以上。在地區差距上,有些時期僅是絕對差距的擴大,有些時期則伴隨相對差距的擴大。
肆、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有何影響?
本論文將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的影響區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趨中心化的變動;第二類是趨角落化的變動;第三類是順時針的變化;第四類是逆時針的變化。本研究發現,本研究發現,中國大陸1982年到1997年的變化,猶如順時針變化中的C2,中央的偏好明顯是為求經濟發展。1997∼2002的變化,猶如趨中心化的A2,顯示中央的偏好是以經濟發展與國家統一為前提,增加地方的政治參與及均衡地區發展。換言之,國家統一與經濟發展乃中共中央一貫的偏好,自1982年至2001年均未曾改變。中共中央用以保障國家統一的制度有三:第一,堅持民主集中制的領導制度,尤其是「四個服從」原則;第二。在決策機制,以「中央委員會」為名義上最高領導機關,但實質上,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才是真正的權力機關。;第三,在選舉制度上,採行多層次的選舉,使其預先指定的人選成為「選舉人」與「被選舉人」。在經濟發展上,乃透過財政體制改革為動力。1980年的財政體制改革,即透過權力下放,承認地方財政收入的方式,希望達到加速經濟增長的目標,而1985年起的三次財政體制改革,其方向也都是財政分權,已形成收入集權、支出分權的局面,故能使大陸繼續維持經濟的高成長。因此,中央與地方之關係一直維持在封閉而分權型。預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前仍將維持在此一類型中,之後則可能往開放且分權型轉變
伍、在制度變遷過程裡中央與地方如何互動?
本文將中央與地方策略互動的過程,區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中央提出政策,要求地方實行。第二步是地方判斷此中央政策對其究竟有利或不利,以決定其所採行的對策,地方所能採取的對策有三,包括「先鋒」、「扈從」及「抗拒」。第三步則為中央根據地方所採行的對策而提出對應之道。中央的對應方式可概分為「調和」與「懲罰」兩種。經過此三個步驟,則有六種可能的結果:積極合作、消極合作、完全妥協、部分妥協、溫和衝突、激烈衝突。本論文以廣東省為例,分析在財政體制變遷過程中與中央的策略互動。研究發現:中央與廣東三次互動,結果都不同。在「定額上解」時期,互動結果為「完全妥協」。中央與廣東可說是各有所得,不分勝負。「上解額遞增包乾」時期的互動結果則為「消極合作」,中央與廣東可說仍是各有所得,不分勝負,不過中央對此結果的偏好程度高過廣東。「分稅制」時期的互動結果則為「部分妥協」,中央與廣東仍是各有所得,不過廣東之所得比中央還多,可說是廣東略勝一籌,且廣東對此結果的偏好高過中央。
This paper conceives of two major indicators: the “Total Sum of Political Interest” and the “Total Sum of Economic Interes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central-local distribution, thes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relationship typologies: 1.”Open and Decentralized”, 2. “Closed and Decentralized”, 3. “Closed and Centralized” and 4. “Open and Centralized”.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623名被迫害致死的法輪功學員名單及情況簡介」。法輪大法明慧網:http://www.minghui.cc/gb/death_report.html
「大陸人權政策觀察」。大陸工作簡報,1998年10月8日。
「中央力促各地支持稅改,嚴禁提前徵收明年稅款」。明報(香港),1993年12月24日,A9版。
「分稅制或削富裕省財源,無理徵收稅費則可改善」。文匯報(香港),1993年11月4日,14版。
「北京、上海、重慶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新華網(北京),2002年10月22日。
「地方官員批駁『分稅制』思路」。中國時報(台北),1993年12月3日,11版。
「沿海地區強力反對分稅制」。聯合報(台北),1993年11月25日,18版。
「國務院關於地方實行財政包乾辦法的決定」。項懷誠、姜維壯主編。中國改革全書•財政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
「國務院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朱憲堂、孫茂強主編。94財稅大變革—分稅制與新稅法。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4年2月。
「粵確保分稅制順利實施」。文匯報(香港),1994年2月20日,A2版。
「廣東表態有限度支持分稅制」。聯合報(台北),1993年12月5日,10版。
「廣東個人所得稅徵收全國第一」。經濟日報(北京),1995年11月6日,3版。
「廣東專家批評分稅制挫傷地方發展積極性」。星島日報,1994年8月18日,A6版。
「關於200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3月7日,版2。
「籌組中國民主黨王有才將判刑」。中央日報(台北),1998年8月10日。
2001中國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7月。
Lowell Dittmer。「中國新領導—從分工、政治背景、與政策傾向評量」。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0年12月。
Richard M. Bird, Robert D. Ebel, and Christine I. Wallich主編。社會主義國家的分權化:轉軌經濟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
丁樹範。「人民代表大會的改革」。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治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4年6月。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編。2001中國財政發展報告—轉軌經濟中的稅收變革。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中共人名錄編修委員會。中共人名錄。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3年3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註釋組。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委員名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一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1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二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2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三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四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4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五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5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六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七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7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八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8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九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二000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二00一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二00二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
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編。中共「十三大」資料彙編。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1987年12月。
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編。中共省級黨委領導成員人資調查。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8月。
中國人物年鑑社編。中國人物年鑑2001。北京 : 華藝出版,2001年。
中國局勢分析中心主編。中共最高決策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勢輯要(1978∼1998)。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中國要人編輯部。中國要人2001。台北:長亨文化,2001年。
中國財政年鑑編輯委員會。中國財政年鑑2001。北京市 : 中國財政雜誌社, 2001年,11月。
中國財政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財政年鑑(北京:中國財政雜誌社,2001年11月),頁344∼345。
中國財政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財政年鑑。北京:中國財政雜誌社,2001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9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王 東。中華騰飛論—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集體的理論創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王振輝。「現階段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化」。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11期,1995年11月,頁55∼64。
王紹光、胡鞍鋼。「關於中國國家能力的研究報告」。董輔礽,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構建。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不平衡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9年11月。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紹光。「中國國家財政能力的下降及其後果」。甘陽、崔之元主編。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紹光。挑戰市場神話:國家在經濟轉型中的角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琢、文武漢。廣東改革評說。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王琢。「評財稅改革的成效與隱憂」。經濟體制改革(成都),總第67期,1994年7月,頁17∼21。
王嘉州。「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量化分析:台灣經驗與大陸現況的檢視」。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六期,2001年10月,頁58∼79。
王嘉州。「精英策略互動下的中共政治變遷(1976~1996)」。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8期,1998年8月,頁4∼17。
王麗萍。聯邦制與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年8月。
尼 洛。「大陸民主運動評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2卷第7期,1990年1月,頁48。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十二屆中委會人事述評。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83年1月。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3年5月。
朱季良等編輯。火與血之真相—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紀實。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889年10月。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台北:永然出版公司,1991年12月。
朱蓓蕾。「從中央與地方關係論地方精英在權力結構中之角色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1期,1999年1月,頁39∼58。
朱耀廷、王正喜。「關於『總額分成』財政體制改革的經驗和存在問題」。項懷誠、姜維壯主編。中國改革全書•財政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頁421∼423。
江之楓。王牌出盡的中南海橋局。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0年1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92期)。台北:匯澤公司,2001年2月。
何 頻。「贏得權力之後:江澤民塑造新體制的機會與挑戰」。中國局勢分析中心主編。中共最高決策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10月,頁38∼41。
何 頻。中共最高決策層(1996∼1997)。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9月。
何帆。為市場經濟立憲—當代中國的財政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10月。
何思因主編。中共人名錄。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7月。
何高潮。地主、農民、共產黨:社會博弈論分析。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何華輝。比較憲法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
何頻、高新。中共新權貴—最新領導者群像。香港:當代月刊,1993年3月。
吳 葭。「當前大陸學潮事件之分析」。匪情研究(台北),第30卷第1期,1987年1月,頁147。
吳安家。「中共黨組織的變遷」。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94年3月。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吳國光。「中央與地方分權的特點、趨勢與政治影響」。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194∼198。
吳國光。自由的民族與民族的自由。台北:大屯出版社,2002年。
吳惠林、周亞貞。放權讓利—由產權理論談中國經改。台北:中華徵信所,1998年11月。
宋新中主編。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4月。
李 成。「十六屆中委會人事構成及其權力均衡」。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2年12月。
李沛良。社會研究的統計應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
李茂生、柏冬秀。中國財政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6年5月。
李壽初。中國政府制度。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李曉莊。「地方鑽稅制改革空子」。星島日報,1994年1月22日,A6版。
沈立人、戴圓晨。「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經濟研究,1990年第3期,頁12。
沈宗靈。比較憲法—對八國憲法的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辛向陽。大國諸侯: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之結。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年4月,第二版第四刷。
辛向陽。百年博弈—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100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阮 銘。中共人物論。NJ:八方文化公司,1993年6月。
阮 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8月。
周雪光。「中央集權的代價」。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9月,第四版。
林子捷。「中央地方各管『錢袋』,新稅制改變財政包乾」。明報(香港),1994年1月14日,A11版。
林尚立。國內政府間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型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林尚立。黨內民主—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7月。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7月。
林毅夫。「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陳昕主編。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頁384∼389。
法務部調查局。中共黨政軍組織人事表解。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1年7月。
侯吉諒主編。從魏京生到吾爾開希—1957~1989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總覽。台北:海風出版社,1989年7月。
俞可平。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8月。
垂水健一。「第十五屆中國共產黨大會後的情勢—向中央反映地方意見的趨勢」。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頁29∼49。
紀 石。「中共處置政治異見人事不擇手段」。中國之春(香港),總第184期,1999年2月,頁6∼13。
胡 平。中國民運反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胡 偉。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胡 榮。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個案研究。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12月。
胡書東。經濟發展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財政制度變遷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胡慶康、杜莉。現代公共財政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二版。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中國地區差距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胡鞍鋼。「艱難的制度創新—對分稅制改革的初步評價」。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1期,1997年1月,頁29∼53。
胡鞍鋼。中國發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胡鞍鋼。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年4月第二版。
胡鞍鋼主編。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1年2月。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0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0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七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7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九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9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八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8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三∼四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4年。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六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6年。
夏樂生。「從大陸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關係看地方主義的滋長」。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4期,1999年4月,頁17∼26。
徐永海。「中國民主運動的新階段」。中國之春(香港),總第185期,1999年3月,頁36。
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台北),2001年12月,頁107。
浦興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2刷。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八刷。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2期,1998年2月,頁100。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3期,1998年3月,頁105。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04。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7期,2002年7月,頁107。
袁 易。「中共威權政體轉型的政治動力」。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6期(1995年6月),頁5∼17。
財政部綜合計畫司編。中國財政統計(1950-1991)。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高 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下卷:趙紫陽回天乏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1月。
高 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浪潮,中卷:胡耀邦欲速不達。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2月。
高 新。中國黨政軍中央領導層。香港:明鏡出版社,2001年5月。
高 新。降伏「廣東幫」。香港:明鏡出版社,1999年9月。
高 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2002年4月。
高培勇、溫來成。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財政運行機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國安民。八十年代中共改革派之興起與變遷。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5月。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中共「十五大」及其情勢發展之初探。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7年10月。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中共「十三大」專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7年11月。
國家安全局編。中共人物誌(下冊)。台北:國家安全局,1991年1月。
國家安全局編。中共人物誌(上冊)。台北:國家安全局,1991年1月。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11月。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增強國營大中型企業活力政策取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寇鐵軍。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出版社,1996年。
康峻榮。中國大陸民主化運動之研究—「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個案研析。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月。
張月玲、肖國金。「我國預算外資金的歷史與展望」。財經理論與實踐(山東),2000年3月,頁67。
張卓元主編。中國改革開放經驗的經濟學思考。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
張雅君。「中共財政管理體制之變革與地方政府財政自主的影響」。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2期,1995年10月,頁54。
張雅君。「論中共的地方主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6卷第10期,1993年10月,頁5∼18。
張麗卿。「北京擴大戰線批鬥法輪功」。大陸工作簡報(台北),2001年3月14日,頁6。
許曉平譯,大前研一著。中國,出租中。台北:天下雜誌,2002年10月。
郭北辰主編。現代財政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2月。
郭定平。政黨與政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
郭建中。中國大陸稅收制度,1950∼1994。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1月。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9月。
陳力生。「大陸民主運動邁進組黨階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1∼2。
陳俊杰。關係資源與農民的非農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陳建勳。中國大陸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權之實證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年5月。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出版社,2002年2月。
陳會英、張麗卿。「大陸當局鐵腕取締法輪功」。大陸工作簡報(台北),1999年8月12日,頁1∼11。
陳鍾文。大陸稅務行政制度之研究。台北:財政部稅制委員會,1995年5月。
喻希來。「中國地方自治論」。戰略與管理(北京),2002年第4期,2002年8月,頁9∼23。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5月。
曾牧野等主編。廣東二十年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棟陽。「廣東基本接受新稅制」。星島日報,1994年2月9日,A5版。
童之偉。「論有中國特色的單一制」。童之偉主編。法權與憲政。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頁375∼392。
項懷誠主編。中國財政體制改革。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3月。
黃仁德、鄭文發。「中共的財政調控、外資運用與諸侯經濟」。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第12期,1996年12月,頁24∼59。
黃仁德、鄭文發。中共改革開放後的財政調控。台北:華泰書局,1997年1月。
黃佩華。「費改稅:中國預算外資金和政府間財政關係的改革」。社會主義國家的分權化:轉軌經濟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頁379。
黃國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黃國光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7月,頁7∼56。
黃貫球。「略論財政包乾」。項懷誠、姜維壯主編。中國改革全書•財政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頁425∼426。
楊力宇、馬怡陽。風暴之後—八九民運及其影響。香港:百姓文化公司,1991年2月。
楊宏山。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5月。
楊鳳春。中國政府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經濟部統計局編。國內外經濟統計指標速報(229期)。台北:經濟部統計處,2003年1月。
葉青、黃運武。國稅流失與‘94新稅制。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
葉章美。「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權」。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12期,1995年12月,頁6∼22;
董輔礽、唐宗焜主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制度與效率。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2年。
賈康、白景明。「中國政府收入來源及完善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北京),總第362期,1998年6月,頁47∼48。
賈康、閻坤。中國財政:轉軌與變革。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年8月。
鄒繼楚。大陸財政制度改革:經濟制度轉型與財政分權。台北:喜瑪拉雅,2001年9月。
趙永茂。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9月二版。
趙佳誼等譯,大前研一著。中華聯邦。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1月。
趙建民。「中共十五大的政治經濟分析」。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頁58。
趙建民。「自『放權讓利』看八0年代中國大陸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共研究(台北),第31卷第7期,1997年7月,頁69∼79。
趙建民。「塊塊壓條條: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6期,1995年6月,頁70。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3月,初版三刷。
趙春山。「論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共黨角色—蘇東劇變的反思」。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15。
趙春山。「論中共的多黨合作制度」。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2期,1995年10月,頁1∼27。
趙曉斌、關榮佳。「中國的區域發展模式和中央與地方關係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秋季卷,頁153∼154。
趙穗生。「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從強制到協商」。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5卷第8期,1992年8月,頁33∼35。
劉佩瓊主編。廣東經濟投資總覽。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
劉國光、邢賁思、楊啟先主編。國有企業改革及運作全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劉清波。中共憲法論。台北:華泰文化公司,2001年1月。
劉勝驥。「大陸民主運動再起」。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29卷第7期,1987年1月,頁14。
劉智正。「中共批判鎮壓下的法輪功」。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3期,2002年3月,頁64。
劉溶滄、焦國華。「地區間財政能力差異與轉移支付制度創新」。財貿經濟(北京),2002年第6期,頁5。
劉溶滄、趙志耘主編。中國財政理論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2月。
劉瑞華譯,Douglass C. North 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劉曉波。末日倖存者的獨白:關於我和「六•四」。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9月。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1998(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年8月),頁205。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1999(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8月),頁205。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8月),頁205。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8月),頁205。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8月),頁205。
歐陽新宜。「天安門事件對大陸省級精英任命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9期,1994年9月,頁26∼40。
蔡嘉裕。「從大陸分稅制論其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與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25∼43。
鄭永年、王旭。「論中央地方關係中的集權和民主問題」。戰略與管理(北京),2001年第3期,頁61∼70。
鄭永年。「『分權戰略』與半聯邦制的演進」。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72∼81。
鄭永年。「實存的聯邦制的制度化」。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0年12月,第十三章。
鄭永年。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NJ: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9年3月。
鄭永年。江澤民的政治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新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1月。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公司,2000年2月。
鄧小平。「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頁309∼310。
鄧正兵。「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主義的特點」。社會科學(上海),2002年第9期,頁72。
魯競。「江澤民『講政治』的歷史與現實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30卷第6期,1996年6月,頁41。
盧洪友。「非稅財政收入研究」。經濟研究(北京),總第362期,1998年6月,頁58∼59。
閻 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4卷第8期,1991年8月,頁22∼30。
薄貴利。集權分權與國家興衰。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
謝淑貞。賽局理論。台北:作者印行,1995年7月。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2月。
謝慶奎、燕繼榮、趙成根。中國政府體制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4月。
鍾鼎編著。大陸財政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12月。
鍾聞一。「『財政包乾制』完成使命」。文匯報(香港),1994年2月2日,A3版。
鍾聞一。「廣東已邁出第一步—分稅制與廣東經濟」。文匯報(香港),1994年2月3日,A3版。
韓文甫。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6年7月。
叢安妮。「中共推行分稅制改革,仍須克服諸多思想上干擾」。中國時報(台北),1994年1月18日,17版。
魏 杰。「政府經濟職能及中央與地方的經濟關係」。董輔礽等著。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構建。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頁80∼92。
魏禮群主編。市場經濟中的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9月。
羅成法。「新的財政體制改革對廣東的影響」。黨校論壇(北京),總第62期,1994年1月,頁23。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月第五版。
嚴加祺。民主怎樣才能來到中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10月。
蘇國樑。統計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4年9月。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年8月。
英文部分:
Chung , Jae Ho. 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 Discretion in China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ung, Jae Ho. “ Studies of Central-Provinical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A Midterm Appraisal,”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2(1995), pp.488∼489.
Dahl, Robert A. Polyarchy .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Dowding , Keith and Desmond King , eds. , Preferences , Institutions , and Rational Choice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Eggertsson , Thrainn.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Elazar, Daniel J. Exploring Federalism .Tuscaloo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7.
Guo, Xuezhi. “Dimensions of Guanxi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no.46(2001.7),p.67.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no.2(June 1996), pp.936-57.
Hao, Jia and Wang Mingxia , “Market and State :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in Jia Hao and Lin Zhimin , eds.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1994.
Harding ,Harry. “‘On the Four Great Relationship’: The Prospects for China,” Survival, vol.36, no.2(1994),p.36.
Hsu, Szu-chien,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the PRC under the Tax Assignment System: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1994-97,” Issues & Studies , Vol. 36, no.2(2000), pp.32~72.
Huang, Yasheng. 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 during the Reform Er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Immergut ,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 vol.26, no.1(March 1998),p.18.
Kornei, Janos. The Socialist System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Kumar , Anjali . “China’s Reform , Internal trade and Marketing ,” The Pacific Review , vol.7 , no.3(1994), pp.323~340.
Li, Cheng and Lynn White, “The Fif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Full-Fledged Technocratic Leadership with Partial Control by Jiang Zemin,” Asian Survey, vol. 38, no.3(March 1998),pp.245~247.
Li Cheng ,“Jiang Zemin`s Successors: 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Leaders in the PRC,” The China Quarterly , no.161(2000),pp.1~40.
Li, Linda Chelan. Centre and Provinces: China 1978-1993,Power as Non-Zero-Sum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Lieberthal, Kenneth G. “Introduction: 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s.” in Kenneth H G. Lie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eds.,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Lijphart , Arend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Liu, Yia-Ling. “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China Quarterly , no.130(1992),pp.313~316.
Luo, Xiaopeng . “Rural Reform and the Rise of Localism,” in Jia Hao and Lin Zhimin , eds.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1994.
Marsh , David and Gerry Stoker eds.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N.Y.: Palgrave ,1995.
North ,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1.
North , Douglass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Naughton, Barry. “The Decline of Central Control over Investment in Post-Mao China,” in David M. Lampton e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Post-Mao China .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Oi , Jean C . Rural China Takes Off :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Oi , Jean C.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1992), pp.99~126.
Oi, Jean C.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1992),pp.99~126.
Osborne , Martin J. and Ariel Rubinstein , A Course in Game Theory .Cambridge : MIT Press,1994.
Peters, B.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New York: Pinter , 1999.
Pye , Lucian W. “Tianamen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sian Survey , vol.30, no.4(April 1990) , p.331.
Pye , Lucian W.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 Cambridge : The M.I.T. Press , 1970.
Segal, Gerald. China Changes Shape: Reg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 AdephiPaper 287 . London: Brassey’s for IISS, March 1994.
Shirk, Susan L.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93.
Tao, Yi-feng. “The Evolution of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 in Post-Mao China, 1978-98: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 of Provincial Leader Turnover,” Issues & Studies , vol. 37, no.4(2001), p.97.
Taylor, Michael. “Cooperation and Rationality: Notes on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s,” in Karen Schweers Cook and Margaret Levi , eds. 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Teiwes, Frederick C. “ Politics at the "Core": The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of Mao Zedong ,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Zemin,” China Information, vol.xv ,no.1(2001),pp.1-65.
Weingast, Barry R. and Yingyi Qian , Gabriella Montinola ,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 World Politics, vol. 48, no. 1. (Oct., 1995) , pp.60~68.
Wong , Christine P. W.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an Era of Fiscal Decline : The Paradox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Post-Mao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28(December 1991),pp.691~715.
Wong, Christine P. W., Christopher Heady and Wing T. Woo. Fisc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ong Ko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Yang, Dali L. “Governing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Market: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Politicians` Choices, and Unintended Outcomes,” World Politics, Vol.48, no.3 (April 1996),pp.425~439.
Zhang, Le-Yin. “Chinese central-provincial fiscal relationships, budgetary decline and the impact of the 1994 fiscal reform: An evalu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7(Mar 1999), pp.115~141.
Zang, Xiaowei. “The Fo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 Technocracy or Political Technocracy,” Asian Survey, vol.33, no.8(August 1993),pp.793~795.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8260503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2605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趙建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ien-min Chao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王嘉州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ia-chou W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嘉州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a-chou W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九月-2009 17:58:01 (UTC+8)-
dc.date.available 17-九月-2009 17:58: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7:58:01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882605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1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2605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為建構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之模式,所要解答的問題有五:第一,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可區分為哪幾種類型?第二,不同的關係類型與地方的經濟行為有何關連?第三,不同的關係類型,將使中央政府有何得失?第四,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有何影響?第五,在制度變遷過程裡中央與地方如何互動?
壹、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可區分為哪幾種類型?
本論文採用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兩個變數,以建構出中央與地方之四種關係類型:分別是第一象限的開放且分權型、第二象限的封閉而分權型、第三象限的封閉且集權型,以及第四象限的開放而集權型。本研究發現:從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政經關係均屬於封閉而分權型,亦即地方所佔政治利益少於中央,但經濟利益多於中央。不過各省與中央之關係類型就較多變化,總體而言,各省與中央關係類型之變化,具有四項特徵:第一,各省與中央之關係以封閉而分權型最眾,年平均有14.25個省;其次為封閉且集權型,年平均有10.5個省;再者為開放且分權型,年平均有4個省;最後則為開放而集權型,年平均有1.25個省。第二,各省分佈在此四種類型中的數量排序,均未曾改變。第三,四種關係類型的變化趨勢,除封閉且集權型呈現下降外,其他三種類型都為上升。第四,綜合前述兩點可知,各省與中央之關係類型呈現緩慢變化,主要是由封閉且集權型轉變為其他三種類型。
貳、不同的關係類型與地方的經濟行為有何關連?
本文修正並合併五種地方政府行為方式成為三種,並分別賦予具體衡量指標如下:第一,以「各地區基本建設投資額佔全國之比例」代表「與中央討價還價爭取更優惠的政策」的情形,因為中央政府以審批方式嚴加控制此類投資,故其比例越高,代表爭取到的政策越優惠。第二,以「各地區非國有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例」代表「發展新的投資領域」的情形,比例越高,代表發展新投資領域越成功。第三,以「各地區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國的比例」代表「國際化」的程度,比例越高,國際化程度越高。本研究發現:若地方佔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的比例越高,則其在上述三項指標之數值越高;反之則越低。換言之,在三種經濟行為的指標中,均為開放且分權型居冠,封閉而分權型居次,開放而集權型第三,封閉且集權型居末。

參、不同的關係類型,將使中央政府有何得失?
本論文將四種中央地方關係類型的優缺點歸納如下:第一,開放且分權型的優點是可促進地方自治與經濟發展,缺點是是造成地方主義與地區差距的擴大。第二,封閉而分權型的優點是有利於國家政治上的統一與經濟上的發展,缺點為高壓統治與地區差距的擴大。第三封閉且集權型的優點是國家的統一與地區差距縮小,缺點為高壓統治與經濟衰退。第四,開放而集權型的優點為促進地方自治與地區差距縮小,缺點為造成地方主義與經濟衰退。本研究發現,自1982年「十二大」至2002年「十六大」,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均為封閉而分權型,其優缺點之意涵如下:在國家統一上,表現為中央規劃的省委書記與省長均能在換屆選舉中順利當選,且中央可透過頻繁的調動來掌控省委書記與省長。在高壓統治上,表現為以高壓手段處理「八六學潮」、「八九民運」、「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及法輪功事件。在經濟發展上,雖然有起有伏,但各時期都能將年均成長維持在7.8﹪以上。在地區差距上,有些時期僅是絕對差距的擴大,有些時期則伴隨相對差距的擴大。
肆、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有何影響?
本論文將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的影響區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趨中心化的變動;第二類是趨角落化的變動;第三類是順時針的變化;第四類是逆時針的變化。本研究發現,本研究發現,中國大陸1982年到1997年的變化,猶如順時針變化中的C2,中央的偏好明顯是為求經濟發展。1997∼2002的變化,猶如趨中心化的A2,顯示中央的偏好是以經濟發展與國家統一為前提,增加地方的政治參與及均衡地區發展。換言之,國家統一與經濟發展乃中共中央一貫的偏好,自1982年至2001年均未曾改變。中共中央用以保障國家統一的制度有三:第一,堅持民主集中制的領導制度,尤其是「四個服從」原則;第二。在決策機制,以「中央委員會」為名義上最高領導機關,但實質上,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才是真正的權力機關。;第三,在選舉制度上,採行多層次的選舉,使其預先指定的人選成為「選舉人」與「被選舉人」。在經濟發展上,乃透過財政體制改革為動力。1980年的財政體制改革,即透過權力下放,承認地方財政收入的方式,希望達到加速經濟增長的目標,而1985年起的三次財政體制改革,其方向也都是財政分權,已形成收入集權、支出分權的局面,故能使大陸繼續維持經濟的高成長。因此,中央與地方之關係一直維持在封閉而分權型。預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前仍將維持在此一類型中,之後則可能往開放且分權型轉變
伍、在制度變遷過程裡中央與地方如何互動?
本文將中央與地方策略互動的過程,區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中央提出政策,要求地方實行。第二步是地方判斷此中央政策對其究竟有利或不利,以決定其所採行的對策,地方所能採取的對策有三,包括「先鋒」、「扈從」及「抗拒」。第三步則為中央根據地方所採行的對策而提出對應之道。中央的對應方式可概分為「調和」與「懲罰」兩種。經過此三個步驟,則有六種可能的結果:積極合作、消極合作、完全妥協、部分妥協、溫和衝突、激烈衝突。本論文以廣東省為例,分析在財政體制變遷過程中與中央的策略互動。研究發現:中央與廣東三次互動,結果都不同。在「定額上解」時期,互動結果為「完全妥協」。中央與廣東可說是各有所得,不分勝負。「上解額遞增包乾」時期的互動結果則為「消極合作」,中央與廣東可說仍是各有所得,不分勝負,不過中央對此結果的偏好程度高過廣東。「分稅制」時期的互動結果則為「部分妥協」,中央與廣東仍是各有所得,不過廣東之所得比中央還多,可說是廣東略勝一籌,且廣東對此結果的偏好高過中央。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paper conceives of two major indicators: the “Total Sum of Political Interest” and the “Total Sum of Economic Interes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central-local distribution, thes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relationship typologies: 1.”Open and Decentralized”, 2. “Closed and Decentralized”, 3. “Closed and Centralized” and 4. “Open and Centralized”.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章 節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檢閱 9
壹、文化觀點的理論 9
貳、結構觀點的理論 10
參、程序觀點的理論 11
肆、綜合三種觀點的理論 13
伍、現有理論不足之處 14
第三節:研究途徑—理性選擇制度論 18
壹、制度與偏好 19
貳、策略互動 20
參、制度變遷 21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24
第五節:章節安排 27
第二章:理性選擇制度論的分析架構
第一節: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之建構 29
壹、政治利益的衡量 29
貳、經濟利益的衡量 33
參、中央與地方關係之類型 36
肆、地方政府之行為方式 39
第二節:中央偏好的改變與制度變遷 40
壹、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 40
貳、集權與分權的優缺點 41
參、中央偏好的變化與制度變遷 42
第三節:中央與地方的策略互動過程 45
壹、地方的對策 45
貳、中央之對應 45
參、可能之結果 46
肆、策略互動過程 47
第三章: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之類型
第一節:中央與地方政治利益分配之情形 51
壹、中共「十二大」時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51
貳、中共「十三大」時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55
參、中共「十四大」時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59
肆、中共「十五大」時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62
伍、中共「十六大」時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67
陸、小結 74
第二節:中央與地方經濟利益分配之情形 90
壹、1982年經濟利益的分配情形 90
貳、1987年經濟利益的分配情形 92
參、1992年經濟利益的分配情形 95
肆、1997年經濟利益的分配情形 98
伍、小結 101
第三節:政經關係類型與地方經濟行為 107
壹、1982年「十二大」後中央與地方關係之類型 108
貳、1987年「十三大」後中央與地方關係之類型 109
參、1992年「十四大」後中央與地方關係之類型 112
肆、1997年「十五大」後中央與地方關係之類型 114
伍、小結 117
第四節:結論 118
壹、未來政治利益分配的可能變化 118
貳、未來經濟利益分配的可能變化 119
參、未來各省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之關連 121
肆、未來各省經濟行為的預估 121
第四章:中央之偏好與制度變遷 123
第一節:政經關係類型與中央之得失 124
壹、國家統一 124
貳、高壓統治 128
參、經濟發展 134
肆、地區差距 136
伍、小結 141
第二節:政治利益制度之變遷 142
壹、中共中央的偏好—中央集權 142
貳、保障中央集權之制度及其變遷 145
參、領導核心的理性選擇 149
肆、小結 151
第三節:經濟利益制度之變遷 152
壹、1980年開始的「分灶吃飯」財政體制 152
貳、1985年的「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乾」體制 154
參、1988年後的「多種形式包乾」體制 156
肆、1994年起的財政分稅制 159
伍、綜合比較 163
陸、小結 164
第四節:結論 166
壹、國家統一之意涵與解釋 166
貳、政治集中化之意涵與解釋 167
參、經濟發展之意涵與解釋 168
肆、地區差距之意涵與解釋 168
第五章:制度變遷時中央與地方之策略互動—以廣東省為例
第一節:「定額上解」時期(1980∼1987年) 171
第二節:「上解額遞增包乾」時期(1988∼1993年) 177
第三節:「分稅制」時期(1994年迄今) 182
壹、分稅制對廣東之影響及其對策 182
貳、中央對廣東抗拒表現的對應 183
參、中央與廣東策略互動的結果 185
肆、中央及廣東策略互動之所得 190
第四節:結論 192
第六章:結論
第一節:研究發現 195
壹、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可區分為哪幾種類型? 195
貳、不同的關係類型與地方的經濟行為有何關連? 198
參、不同的關係類型,將使中央政府有何得失? 201
肆、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有何影響? 204
伍、在制度變遷過程裡中央與地方如何互動? 206
第二節:研究貢獻與限制 208
第三節:未來研究方向 211
附錄:中共第十二至十六屆中央委員背景編碼表
附錄1-1: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背景編碼表 213
附錄1-2: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委員背景編碼表 216
附錄1-3: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委員背景編碼表 219
附錄1-4: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委員背景編碼表 222
附錄1-5: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背景編碼表 226
附錄1-6:中央委員背景編碼代號說明 229
參考書目 231
表 目 錄
表1-1-1:十種描述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之概念與意涵 4
表1-1-2:三類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文獻之成果 8
表1-2-1:十一種中央與地方關係理論的優缺點 16
表1-3-1:三種新制度研究途徑之比較 19
表1-3-2:制度的三種層次 20
表1-3-3:制度變遷的兩種類型 22
表1-3-4:政策失敗的五大原因 23
表2-1-1: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及常委之人數 30
表2-1-2:四種關係面向及內涵 32
表2-1-3:現職地、崛起地、籍貫地之意義與歸類方式 32
表2-1-4:學界慣用之四種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 36
表2-1-5:1945∼1996年36個民主國家的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 37
表2-1-6:單一制與聯邦制的特點 37
表2-1-7:地方政府的五種行為方式 39
表2-2-1:集權、均權與分權制下中央與地方關係之定義與特性 40
表2-2-2: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的優缺點 41
表2-2-3:集權、均權、分權在政治及經濟上的主要優缺點 42
表2-2-4:四種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在政治及經濟上的主要優缺點 42
表2-3-1:中央對應方式之內涵 46
表2-3-2:中央與地方對策略互動結果的偏好 47
表3-1-1:「十二大」中央委員籍貫地在29個省市之分佈情形 51
表3-1-2:「十二大」連任中央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52
表3-1-3:「十二大」政治局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53
表3-1-4:「十三大」中央委員籍貫地在30個省市之分佈情形 55
表3-1-5:「十三大」連任中央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56
表3-1-6:「十三大」政治局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57
表3-1-7:「十四大」中央委員籍貫地在30個省市之分佈情形 59
表3-1-8:「十四大」連任中央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60
表3-1-9:「十四大」政治局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60
表3-1-10:「十五大」中央委員籍貫地在31個省市之分佈情形 63
表3-1-11:「十五大」連任中央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64
表3-1-12:「十五大」政治局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65
表3-1-13:「十六大」中央委員籍貫地在31個省市之分佈情形 68
表3-1-14:「十六大」連任中央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69
表3-1-15:「十六大」政治局委員之崛起地與現職地的交叉分析 71
表3-1-16:各省歷年政治利益之相關分析 76
附表3-1-1:「十二大」中央委員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77
附表3-1-2:「十二大」政治局委員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77
附表3-1-3:「十二大」政治局常委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78
附表3-1-4:「十二大」後中央及地方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78
附表3-1-5:「十三大」中央委員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79
附表3-1-6:「十三大」政治局委員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80
附表3-1-7:「十三大」政治局常委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80
附表3-1-8:「十三大」後中央及地方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81
附表3-1-9:「十四大」中央委員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81
附表3-1-10:「十四大」政治局委員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82
附表3-1-11:「十四大」政治局常委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83
附表3-1-12:「十四大」後中央及地方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83
附表3-1-13:「十五大」中央委員在籍貫地、崛起地、現職地上之分佈 84
附表3-1-14:「十五大」政治局委員之籍貫地、崛起地、現職地分佈 85
附表3-1-15:「十五大」政治局常委之籍貫地、崛起地、現職地分佈 85
附表3-1-16:「十五大」後中央及地方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86
附表3-1-17:「十六大」中央委員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86
附表3-1-18:「十六大」政治局委員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87
附表3-1-19:「十六大」政治局常委之籍貫地、崛起地與現職地分佈 88
附表3-1-20:「十六大」後中央及地方的政治利益分配情形 88
表3-2-1:1982年各省經濟利益差距情形 91
表3-2-2:1982年各省財政收入、支出、赤字及預算外收入之相關分析 91
表3-2-3:1987年各省經濟利益差距情形 94
表3-2-4:1987年各省財政收入、支出、赤字及預算外收入之相關分析 94
表3-2-5:1992年各省經濟利益差距情形 97
表3-2-6:1992年各省財政收入、支出、赤字及預算外收入之相關分析 97
表3-2-7:1997年各省經濟利益差距情形 100
表3-2-8:1997年各省財政收入、支出、赤字及預算外收入之相關分析 100
表3-2-9:大陸各省歷年經濟利益之相關分析 102
附表3-2-1:1982年中央及地方的經濟利益分配情形 103
附表3-2-2:1987年中央及地方的經濟利益分配情形 103
附表3-2-3:1992年中央及地方的經濟利益分配情形 104
附表3-2-4:1997年中央及地方的經濟利益分配情形 105
表3-3-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關於國家結構的規定 107
表3-3-2:1982年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之地理分佈情形 109
表3-3-3:1982年各省之政經利益與兩種行為方式指標之相關分析 109
表3-3-4:1987年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的地理分佈情形 111
表3-3-5:1987年各省之政經利益與三種行為方式指標之相關分析 112
表3-3-6:1992年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的地理分佈情形 113
表3-3-7:1992年各省之政經利益與三種行為方式指標之相關分析 114
表3-3-8:1997年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的地理分佈情形 116
表3-3-9:1997年各省之政經利益與三種行為方式指標之相關分析 116
表3-4-1:大陸各省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之相關分析(1982∼1997) 121
表3-4-2:大陸各省之政治利益與三種行為方式指標之相關分析(1982∼1997) 122
表3-4-3:大陸各省之經濟利益與三種行為方式指標之相關分析(1982∼1997) 122
表3-4-4:不同的關係類型與地方經濟行為之關連 122
表4-1-1:中共各地區省委書記更換及換屆時間(1982∼2002) 125
表4-1-2:大陸各地區省長更換及換屆時間(1986∼2003) 128
表4-1-3:中國民主黨被捕現在獄中之38位領導人名單 132
表4-1-4:大陸各省市人均GDP差距在各年之變化(1982∼2001) 139
表4-2-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關於中共地位的規定 143
表4-2-2:《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關於中共領導地位的規定 143
表4-2-3:《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關於黨組的規定 144
表4-2-4:《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關於中委會、政治局及常委會職權規定 147
表4-2-5:中共「十二大」以來歷屆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之日期與天數 148
表4-2-6:大陸各省人均GDP與其政治利益量之相關分析 151
表4-3-1:大陸1980年「分灶吃飯」財政體制之五種形式 153
表4-3-2:大陸1985年財政體制改革之內容 155
表4-3-3:大陸1988年財政體制改革之內容 156
表4-3-4:大陸1994年財政體制改革之內容 159
表4-3-5:中央補助地方及地方上解中央之金額(1990∼2000) 161
表4-3-6:大陸八十年代以來四種財政體制的目標偏好與成效 164
表4-3-7:大陸財政改革目標偏好之相關分析 165
表4-4-1:大陸GDP及三級產業成長情形(1982∼2001) 168
表4-4-2:大陸各省市人均GDP差距在四項指標上的變化(1982∼2001) 169
表4-4-3:中央財政收支比重與經濟差距之相關分析 169
表5-1-1:中央對廣東財政體制的變遷(1979∼1987) 172
表5-3-1:分稅制下中央與地方的稅收劃分 182
表5-4-1:中央與廣東策略互動之過程與得失 192
表5-4-2:財政體制變遷對廣東之利弊 192






圖 目 錄
圖1-2-1:研究架構圖 17
圖2-1-1:中央與地方關係之類型圖 38
圖2-2-1:中央地方關係的趨中心化 43
圖2-2-2:中央地方關係的趨角落化 43
圖2-2-3:中央地方關係的順時針對化 44
圖2-2-4:中央地方關係的逆時針變化 44
圖2-3-1:「開放且分權型」下的中央與地方策略互動圖 49
圖2-3-2:「封閉且分權型」及「開放且集權型」下的中央與地方策略互動圖 49
圖2-3-3:「封閉且集權型」下的中央與地方策略互動圖 50
圖3-1-1:1982年放大29倍後各地之政治利益比 54
圖3-1-2:1987年放大30倍後各地之政治利益比 58
圖3-1-3:1992年放大30倍後各地之政治利益比 62
圖3-1-4:1997年放大31倍後各地之政治利益比 67
圖3-1-5:2002年放大31倍後各地之政治利益比 74
圖3-1-6:地方四項政治利益指標的變化(12大∼16大) 75
圖3-1-7:各省所分配到的政治利益(12大∼16大) 75
圖3-2-1:1982年放大29倍後各地經濟利益比 92
圖3-2-2:1987年放大30倍後各地經濟利益比 95
圖3-2-3:1992年放大30倍後各地經濟利益比 98
圖3-2-4:1997年放大31倍後各地經濟利益比 101
圖3-2-5:地方在四項經濟利益指標之變化(1982∼1997) 102
圖3-2-6:各省所分配到的經濟利益比重(1982∼1997) 102
圖3-3-1:1982年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分佈圖 108
圖3-3-2:1987年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分佈圖 110
圖3-3-3:1992年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分佈圖 113
圖3-3-4:1997年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分佈圖 115
圖3-3-5:各省與中央關係類型歷年之分佈(1982~1997) 117
圖3-4-1:中央與地方政治利益之對比(12大∼16大) 118
圖3-4-2:中央與地方經濟利益上之對比(1982∼1997) 119
圖3-4-3:地方在三項財政指標所佔比例(1982∼2001) 120
圖3-4-4:中國大陸三項財政收支之金額(1982∼2001) 120
圖4-1-1: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分佈圖(1982~2002) 123
圖4-1-2:遭中共迫害致死之法輪功學員人數(1999∼2003) 133
圖4-1-3:兩岸經濟成長率之比較(1982∼2001) 134
圖4-1-4:大陸GDP及三級產業之成長率(1982∼2001) 135
圖4-1-5:大陸各省人均GDP差距之全距與標準差(1982∼2001) 140
圖4-1-6:大陸各省人均GDP差距之差距倍數(1982∼2001) 140
圖4-1-7:大陸各省人均GDP差距之相對差異係數(1982∼2001) 141
圖4-3-1:中央佔國家財政收支之比例(1978~1988) 154
圖4-3-2:中國大陸國家財政收支成長速度(1979∼1988) 154
圖4-3-3:中國大陸財政收支增長速度(1987∼1994) 158
圖4-3-4:中央財政收支佔全國之比例(1987∼1994) 158
圖4-3-5:大陸財政收入佔GDP之比重(1978∼1993) 158
圖4-3-6:中央財政收支佔全國之比例(1993∼2001) 160
圖4-3-7:地方對中央財政依賴度(1978∼2001) 161
圖4-3-8:大陸財政收入佔GDP之比例(1993∼2001) 162
圖4-3-9:大陸預算外資金相對於財政收入之規模(1978~2000) 163
圖4-3-10:中國大陸財政收支增長速度(1993∼2001) 163
圖5-1-1:全國與廣東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之比較(1979~1987) 175
圖5-1-2:全國與廣東財政支出增長速度之比較(1979~1987) 175
圖5-1-3:全國與廣東GDP增長速度之比較(1979~1987) 175
圖5-1-4:全國與廣東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之比較(1979∼1987) 176
圖5-1-5:全國與廣東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之比較(1979∼1987) 176
圖5-1-6:全國與廣東之地方對中央財政依賴度比較(1979∼1987) 176
圖5-2-1:全國與廣東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之比較(1988~1993) 178
圖5-2-2:全國與廣東財政支出增長速度之比較(1988~1993) 178
圖5-2-3:全國與廣東GDP增長速度之比較(1988~1993) 179
圖5-2-4:全國與廣東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之比較(1988∼1993) 179
圖5-2-5:全國與廣東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之比較(1988∼1993) 180
圖5-2-6:全國與廣東之地方對中央財政依賴度比較(1988∼1993) 180
圖5-3-1:全國與廣東實際增值稅稅率之比較(1994~2001) 186
圖5-3-2:全國與廣東增值稅占稅收比重之比較(1994~2001) 186
圖5-3-3:全國與廣東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之比較(1994~2001) 187
圖5-3-4:全國與廣東財政支出增長速度之比較(1994~2001) 187
圖5-3-5:全國與廣東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之比較(1994∼2001) 188
圖5-3-6:全國與廣東GDP增長速度之比較(1994~2001) 189
圖5-3-7:全國與廣東財政收入佔GDP比重之比較(1994∼2001) 189
圖5-3-8:全國與廣東之地方對中央財政依賴度比較(1994∼2001) 190
圖6-2-1:省級政府對中央政策之可能回應 211
zh_TW
dc.format.extent 24001 bytes-
dc.format.extent 40784 bytes-
dc.format.extent 28171 bytes-
dc.format.extent 24038 bytes-
dc.format.extent 128953 bytes-
dc.format.extent 106831 bytes-
dc.format.extent 412752 bytes-
dc.format.extent 230614 bytes-
dc.format.extent 110481 bytes-
dc.format.extent 68369 bytes-
dc.format.extent 139284 bytes-
dc.format.extent 747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2605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開放且分權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封閉而分權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封閉且集權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開放而集權型zh_TW
dc.title (題名) 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3名被迫害致死的法輪功學員名單及情況簡介」。法輪大法明慧網:http://www.minghui.cc/gb/death_report.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陸人權政策觀察」。大陸工作簡報,1998年10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力促各地支持稅改,嚴禁提前徵收明年稅款」。明報(香港),1993年12月24日,A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分稅制或削富裕省財源,無理徵收稅費則可改善」。文匯報(香港),1993年11月4日,1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上海、重慶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新華網(北京),2002年10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地方官員批駁『分稅制』思路」。中國時報(台北),1993年12月3日,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沿海地區強力反對分稅制」。聯合報(台北),1993年11月25日,1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關於地方實行財政包乾辦法的決定」。項懷誠、姜維壯主編。中國改革全書•財政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朱憲堂、孫茂強主編。94財稅大變革—分稅制與新稅法。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粵確保分稅制順利實施」。文匯報(香港),1994年2月20日,A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東表態有限度支持分稅制」。聯合報(台北),1993年12月5日,1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東個人所得稅徵收全國第一」。經濟日報(北京),1995年11月6日,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東專家批評分稅制挫傷地方發展積極性」。星島日報,1994年8月18日,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於200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3月7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籌組中國民主黨王有才將判刑」。中央日報(台北),1998年8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中國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well Dittmer。「中國新領導—從分工、政治背景、與政策傾向評量」。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ichard M. Bird, Robert D. Ebel, and Christine I. Wallich主編。社會主義國家的分權化:轉軌經濟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樹範。「人民代表大會的改革」。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治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編。2001中國財政發展報告—轉軌經濟中的稅收變革。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人名錄編修委員會。中共人名錄。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註釋組。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委員名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一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二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三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四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五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六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七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八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九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二000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二00一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二00二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編。中共「十三大」資料彙編。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198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編。中共省級黨委領導成員人資調查。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人物年鑑社編。中國人物年鑑2001。北京 : 華藝出版,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局勢分析中心主編。中共最高決策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勢輯要(1978∼1998)。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要人編輯部。中國要人2001。台北:長亨文化,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財政年鑑編輯委員會。中國財政年鑑2001。北京市 : 中國財政雜誌社, 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財政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財政年鑑(北京:中國財政雜誌社,2001年11月),頁344∼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財政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財政年鑑。北京:中國財政雜誌社,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東。中華騰飛論—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集體的理論創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振輝。「現階段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化」。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11期,1995年11月,頁55∼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紹光、胡鞍鋼。「關於中國國家能力的研究報告」。董輔礽,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構建。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不平衡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紹光。「中國國家財政能力的下降及其後果」。甘陽、崔之元主編。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紹光。挑戰市場神話:國家在經濟轉型中的角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琢、文武漢。廣東改革評說。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琢。「評財稅改革的成效與隱憂」。經濟體制改革(成都),總第67期,1994年7月,頁17∼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嘉州。「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量化分析:台灣經驗與大陸現況的檢視」。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六期,2001年10月,頁58∼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嘉州。「精英策略互動下的中共政治變遷(1976~1996)」。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8期,1998年8月,頁4∼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萍。聯邦制與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尼 洛。「大陸民主運動評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2卷第7期,1990年1月,頁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十二屆中委會人事述評。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8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季良等編輯。火與血之真相—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紀實。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88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台北:永然出版公司,19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蓓蕾。「從中央與地方關係論地方精英在權力結構中之角色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1期,1999年1月,頁3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耀廷、王正喜。「關於『總額分成』財政體制改革的經驗和存在問題」。項懷誠、姜維壯主編。中國改革全書•財政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頁421∼4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之楓。王牌出盡的中南海橋局。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92期)。台北:匯澤公司,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 頻。「贏得權力之後:江澤民塑造新體制的機會與挑戰」。中國局勢分析中心主編。中共最高決策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10月,頁38∼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 頻。中共最高決策層(1996∼1997)。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帆。為市場經濟立憲—當代中國的財政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思因主編。中共人名錄。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高潮。地主、農民、共產黨:社會博弈論分析。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華輝。比較憲法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頻、高新。中共新權貴—最新領導者群像。香港:當代月刊,199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 葭。「當前大陸學潮事件之分析」。匪情研究(台北),第30卷第1期,1987年1月,頁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安家。「中共黨組織的變遷」。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國光。「中央與地方分權的特點、趨勢與政治影響」。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194∼1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國光。自由的民族與民族的自由。台北:大屯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惠林、周亞貞。放權讓利—由產權理論談中國經改。台北:中華徵信所,199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新中主編。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成。「十六屆中委會人事構成及其權力均衡」。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沛良。社會研究的統計應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茂生、柏冬秀。中國財政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壽初。中國政府制度。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曉莊。「地方鑽稅制改革空子」。星島日報,1994年1月22日,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立人、戴圓晨。「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經濟研究,1990年第3期,頁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宗靈。比較憲法—對八國憲法的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向陽。大國諸侯: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之結。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年4月,第二版第四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向陽。百年博弈—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100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 銘。中共人物論。NJ:八方文化公司,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 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雪光。「中央集權的代價」。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9月,第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子捷。「中央地方各管『錢袋』,新稅制改變財政包乾」。明報(香港),1994年1月14日,A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尚立。國內政府間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型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尚立。黨內民主—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毅夫。「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陳昕主編。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頁384∼3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務部調查局。中共黨政軍組織人事表解。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吉諒主編。從魏京生到吾爾開希—1957~1989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總覽。台北:海風出版社,198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可平。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垂水健一。「第十五屆中國共產黨大會後的情勢—向中央反映地方意見的趨勢」。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頁29∼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 石。「中共處置政治異見人事不擇手段」。中國之春(香港),總第184期,1999年2月,頁6∼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平。中國民運反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偉。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榮。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個案研究。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書東。經濟發展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財政制度變遷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慶康、杜莉。現代公共財政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中國地區差距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艱難的制度創新—對分稅制改革的初步評價」。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1期,1997年1月,頁29∼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中國發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年4月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主編。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九0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七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九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八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三∼四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匪情年報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八六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樂生。「從大陸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關係看地方主義的滋長」。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4期,1999年4月,頁17∼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永海。「中國民主運動的新階段」。中國之春(香港),總第185期,1999年3月,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台北),2001年12月,頁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興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八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2期,1998年2月,頁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3期,1998年3月,頁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祖焯。「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7期,2002年7月,頁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 易。「中共威權政體轉型的政治動力」。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6期(1995年6月),頁5∼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政部綜合計畫司編。中國財政統計(1950-1991)。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下卷:趙紫陽回天乏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浪潮,中卷:胡耀邦欲速不達。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新。中國黨政軍中央領導層。香港:明鏡出版社,200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新。降伏「廣東幫」。香港:明鏡出版社,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培勇、溫來成。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財政運行機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安民。八十年代中共改革派之興起與變遷。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中共「十五大」及其情勢發展之初探。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中共「十三大」專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安全局編。中共人物誌(下冊)。台北:國家安全局,19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安全局編。中共人物誌(上冊)。台北:國家安全局,19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增強國營大中型企業活力政策取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寇鐵軍。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峻榮。中國大陸民主化運動之研究—「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個案研析。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月玲、肖國金。「我國預算外資金的歷史與展望」。財經理論與實踐(山東),2000年3月,頁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卓元主編。中國改革開放經驗的經濟學思考。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中共財政管理體制之變革與地方政府財政自主的影響」。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2期,1995年10月,頁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論中共的地方主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6卷第10期,1993年10月,頁5∼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麗卿。「北京擴大戰線批鬥法輪功」。大陸工作簡報(台北),2001年3月14日,頁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曉平譯,大前研一著。中國,出租中。台北:天下雜誌,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北辰主編。現代財政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定平。政黨與政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建中。中國大陸稅收制度,1950∼1994。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力生。「大陸民主運動邁進組黨階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俊杰。關係資源與農民的非農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勳。中國大陸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權之實證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出版社,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會英、張麗卿。「大陸當局鐵腕取締法輪功」。大陸工作簡報(台北),1999年8月12日,頁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鍾文。大陸稅務行政制度之研究。台北:財政部稅制委員會,199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喻希來。「中國地方自治論」。戰略與管理(北京),2002年第4期,2002年8月,頁9∼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景杉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牧野等主編。廣東二十年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棟陽。「廣東基本接受新稅制」。星島日報,1994年2月9日,A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之偉。「論有中國特色的單一制」。童之偉主編。法權與憲政。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頁375∼3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項懷誠主編。中國財政體制改革。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仁德、鄭文發。「中共的財政調控、外資運用與諸侯經濟」。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第12期,1996年12月,頁24∼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仁德、鄭文發。中共改革開放後的財政調控。台北:華泰書局,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佩華。「費改稅:中國預算外資金和政府間財政關係的改革」。社會主義國家的分權化:轉軌經濟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頁3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國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黃國光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7月,頁7∼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貫球。「略論財政包乾」。項懷誠、姜維壯主編。中國改革全書•財政體制改革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頁425∼4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力宇、馬怡陽。風暴之後—八九民運及其影響。香港:百姓文化公司,199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宏山。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鳳春。中國政府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經濟部統計局編。國內外經濟統計指標速報(229期)。台北:經濟部統計處,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青、黃運武。國稅流失與‘94新稅制。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章美。「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權」。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12期,1995年12月,頁6∼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輔礽、唐宗焜主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制度與效率。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康、白景明。「中國政府收入來源及完善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北京),總第362期,1998年6月,頁47∼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康、閻坤。中國財政:轉軌與變革。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繼楚。大陸財政制度改革:經濟制度轉型與財政分權。台北:喜瑪拉雅,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永茂。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9月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佳誼等譯,大前研一著。中華聯邦。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建民。「中共十五大的政治經濟分析」。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頁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建民。「自『放權讓利』看八0年代中國大陸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共研究(台北),第31卷第7期,1997年7月,頁6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建民。「塊塊壓條條: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6期,1995年6月,頁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3月,初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春山。「論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共黨角色—蘇東劇變的反思」。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春山。「論中共的多黨合作制度」。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2期,1995年10月,頁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曉斌、關榮佳。「中國的區域發展模式和中央與地方關係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秋季卷,頁153∼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穗生。「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從強制到協商」。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5卷第8期,1992年8月,頁33∼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佩瓊主編。廣東經濟投資總覽。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國光、邢賁思、楊啟先主編。國有企業改革及運作全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清波。中共憲法論。台北:華泰文化公司,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勝驥。「大陸民主運動再起」。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29卷第7期,1987年1月,頁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智正。「中共批判鎮壓下的法輪功」。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3期,2002年3月,頁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溶滄、焦國華。「地區間財政能力差異與轉移支付制度創新」。財貿經濟(北京),2002年第6期,頁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溶滄、趙志耘主編。中國財政理論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瑞華譯,Douglass C. North 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曉波。末日倖存者的獨白:關於我和「六•四」。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1998(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年8月),頁2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1999(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8月),頁2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8月),頁2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8月),頁2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東省統計局編,廣東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8月),頁2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新宜。「天安門事件對大陸省級精英任命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9期,1994年9月,頁26∼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嘉裕。「從大陸分稅制論其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與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25∼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年、王旭。「論中央地方關係中的集權和民主問題」。戰略與管理(北京),2001年第3期,頁6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年。「『分權戰略』與半聯邦制的演進」。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72∼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年。「實存的聯邦制的制度化」。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0年12月,第十三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年。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NJ: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年。江澤民的政治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新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公司,200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頁309∼3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正兵。「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主義的特點」。社會科學(上海),2002年第9期,頁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競。「江澤民『講政治』的歷史與現實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30卷第6期,1996年6月,頁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洪友。「非稅財政收入研究」。經濟研究(北京),總第362期,1998年6月,頁58∼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 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4卷第8期,1991年8月,頁22∼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薄貴利。集權分權與國家興衰。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淑貞。賽局理論。台北:作者印行,199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慶奎、燕繼榮、趙成根。中國政府體制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鼎編著。大陸財政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聞一。「『財政包乾制』完成使命」。文匯報(香港),1994年2月2日,A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聞一。「廣東已邁出第一步—分稅制與廣東經濟」。文匯報(香港),1994年2月3日,A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文甫。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叢安妮。「中共推行分稅制改革,仍須克服諸多思想上干擾」。中國時報(台北),1994年1月18日,1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 杰。「政府經濟職能及中央與地方的經濟關係」。董輔礽等著。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構建。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頁80∼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禮群主編。市場經濟中的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成法。「新的財政體制改革對廣東的影響」。黨校論壇(北京),總第62期,1994年1月,頁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月第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加祺。民主怎樣才能來到中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國樑。統計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ung , Jae Ho. 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 Discretion in China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ung, Jae Ho. “ Studies of Central-Provinical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A Midterm Appraisal,”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2(1995), pp.488∼4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hl, Robert A. Polyarchy .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owding , Keith and Desmond King , eds. , Preferences , Institutions , and Rational Choice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ggertsson , Thrainn.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azar, Daniel J. Exploring Federalism .Tuscaloos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uo, Xuezhi. “Dimensions of Guanxi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no.46(2001.7),p.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no.2(June 1996), pp.936-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o, Jia and Wang Mingxia , “Market and State :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in Jia Hao and Lin Zhimin , eds.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ding ,Harry. “‘On the Four Great Relationship’: The Prospects for China,” Survival, vol.36, no.2(1994),p.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su, Szu-chien,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the PRC under the Tax Assignment System: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1994-97,” Issues & Studies , Vol. 36, no.2(2000), pp.32~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ang, Yasheng. 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 during the Reform Er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mmergut ,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 vol.26, no.1(March 1998),p.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rnei, Janos. The Socialist System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umar , Anjali . “China’s Reform , Internal trade and Marketing ,” The Pacific Review , vol.7 , no.3(1994), pp.323~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 Cheng and Lynn White, “The Fif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Full-Fledged Technocratic Leadership with Partial Control by Jiang Zemin,” Asian Survey, vol. 38, no.3(March 1998),pp.245~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 Cheng ,“Jiang Zemin`s Successors: 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Leaders in the PRC,” The China Quarterly , no.161(2000),pp.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 Linda Chelan. Centre and Provinces: China 1978-1993,Power as Non-Zero-Sum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eberthal, Kenneth G. “Introduction: 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s.” in Kenneth H G. Lie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eds.,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jphart , Arend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u, Yia-Ling. “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China Quarterly , no.130(1992),pp.313~3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uo, Xiaopeng . “Rural Reform and the Rise of Localism,” in Jia Hao and Lin Zhimin , eds. 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sh , David and Gerry Stoker eds.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N.Y.: Palgrave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rth ,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orth , Douglass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aughton, Barry. “The Decline of Central Control over Investment in Post-Mao China,” in David M. Lampton e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Post-Mao China .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i , Jean C . Rural China Takes Off :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i , Jean C.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1992), pp.99~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i, Jean C.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1(1992),pp.99~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sborne , Martin J. and Ariel Rubinstein , A Course in Game Theory .Cambridge : MIT Press,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ters, B.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New York: Pinter ,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ye , Lucian W. “Tianamen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sian Survey , vol.30, no.4(April 1990) , p.3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ye , Lucian W.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 Cambridge : The M.I.T. Press , 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egal, Gerald. China Changes Shape: Reg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 AdephiPaper 287 . London: Brassey’s for IISS, March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irk, Susan L.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o, Yi-feng. “The Evolution of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 in Post-Mao China, 1978-98: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 of Provincial Leader Turnover,” Issues & Studies , vol. 37, no.4(2001), p.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ylor, Michael. “Cooperation and Rationality: Notes on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and Its Solutions,” in Karen Schweers Cook and Margaret Levi , eds. 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eiwes, Frederick C. “ Politics at the "Core": The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of Mao Zedong ,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Zemin,” China Information, vol.xv ,no.1(2001),pp.1-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ingast, Barry R. and Yingyi Qian , Gabriella Montinola ,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 World Politics, vol. 48, no. 1. (Oct., 1995) , pp.60~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ng , Christine P. W.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an Era of Fiscal Decline : The Paradox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Post-Mao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28(December 1991),pp.691~7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ng, Christine P. W., Christopher Heady and Wing T. Woo. Fisc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ong Ko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ang, Dali L. “Governing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Market: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Politicians` Choices, and Unintended Outcomes,” World Politics, Vol.48, no.3 (April 1996),pp.425~4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ang, Le-Yin. “Chinese central-provincial fiscal relationships, budgetary decline and the impact of the 1994 fiscal reform: An evalu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7(Mar 1999), pp.115~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ang, Xiaowei. “The Fo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 Technocracy or Political Technocracy,” Asian Survey, vol.33, no.8(August 1993),pp.793~795.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