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
作者 史浩誠
Hao-Cheng Shih
貢獻者 朱新民
史浩誠
Hao-Cheng Shih
關鍵詞 安全觀
新安全觀
國家安全
軍事戰略
高技術戰爭
局部戰爭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8:10:28 (UTC+8)
摘要 一、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中共倡導新安全觀目的為何?中共新安全觀與其軍事戰略是否互為表裡,為和、戰兩手策略的運用?中共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其內容為何?如何實踐?對世局、亞太及台海情勢有何影響?

二、冷戰時期中共安全觀區分毛澤東及鄧小平兩個時期,在毛澤東時代的安全觀為「戰爭與革命」,加上與美、蘇為敵,乃認為世界大戰迫在眉睫。因國力衰弱,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為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及以劣勢裝備打敗優勢裝備。鄧小平時代的安全觀則認為是「和平與發展」,各國之間的競爭是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賽。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是,進行和平時期建軍;提升綜合國力為國防建設奠基;質量建軍-精兵、合成、高效;陸權向權傾斜,兼顧空權;遂行積極防禦的現代化戰爭及以劣勝優。

三、中共新安全觀源起為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形成「一超多強」五大中心,除歐盟與中共無直接利害衝突,俄羅斯因內部問題與中共修好。美、日均與中共有利益衝突,再加上印度想成為強國,與中共有衝突。但中共要發展經濟,蓄積國力,需要一個安全、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故中共提出新安全觀。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國相互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處五原則與其他國際關係準則共處。新安全觀的戰略意圖是要建立有利中共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俾利中共國力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四、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按中共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是和戰兩手策略,利用後冷戰有利的國際環境之戰略機遇期,加速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以軍事力量保障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和平環境。中共認為後冷戰世界局勢的發展是總體緩和、局部動盪,發生世界大戰機率不高,但局部戰爭或武裝衝突為此時期的主要衝突模式。中共要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必需加速軍隊,為趕上與西方發達國家軍隊之差距,必須採取跨越式發展,軍事力量建設的優先順序是人才培育及信息化裝備發展--航天、信息技術及C4ISR的人造衛星網路。並以信息化提升來帶動機械化,實現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五、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對全球戰略佈局可能的影響為中共仍希望持續發展經濟,不主動尋求與美國對抗,故短期內仍是美國主導全球的戰略格局。對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預判是中共以發展經濟為首要,尚能抑制向外擴張的行為。但隨著中共軍事力量的提升,未來有三項事件可能引發軍事衝突:(一)台灣宣布獨立。(二)中共為確保南海主權。(三)美國為維持獨霸地位。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主要是:(一)威懾戰略,遏制台獨。(二)點穴戰:若武力進犯,必速戰速決,以信息戰的軟硬殺武器在太空衛星配合下,癱瘓我軍C4ISR系統使我喪失整體戰力。

六、新安全觀是中共國家戰略中屬安全戰略的一環,其目的是反制「中國威脅論」,獲致良好的國際與周邊環境,以利發展經濟。國家戰略指導軍事戰略,以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故中共軍事戰略是防止戰爭,確保經濟發展。為了防止戰爭,其軍隊力量必須要與西方強權並駕齊驅,為了趕上差距,中共採取跨越式發展。最後是作者個人心得為(一)明確的國家戰略為軍事戰略規劃之依據。(二)運用國際力量制約中共軍事行動。(三)提升經濟實力,確保國力發展。(四)借鑒共軍跨越式發展的不對稱觀念,實施建軍備戰工作。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2002年美國國防報告書》(2002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張台航、洪淑貞、陳嘉生等譯。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2年8月。
美國國防部。《2001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1月。
二、專書
---。《一代領袖們的國際戰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2001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6月。
---。《2003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3年。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毛澤東選輯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
---。《江澤民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7月。
---。《政治理論課簡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丁樹範。《改革以來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4年。
于成主編。《著作主題集成-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北京:遼寧大學出版,1991年4月11版。
于化庭、劉國裕。《高技術戰爭與軍隊質量建軍》。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于化民、胡哲峰。《當代中國軍事思想》。河南省:新華書店,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研究室編。《中國外交199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中共軍事科學院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
中共國防大學科研部。《高技術局部戰爭與戰役戰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12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亞太戰略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編著。《機遇與挑戰》。台北:致良出版社,民國85年10月。
中村勝範。《美日台協防內幕》,鍾憲 譯。台北:六正圖書公司,2000年。
王福春、沈春蘭、陳敬華、王傳劍編著。《核陰影下的南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
王逸舟著。《西方國際政治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民國82年10月。
王章陵。《共黨戰略與策略》。台北:光陸出版社,民國75年5月。
王厚卿主編。《中國軍事思想論綱》。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尹慶耀。《中共外交研究》。台北,民國90年。
巴忠倓主編。《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台灣大學軍訓教官室。《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台灣大學軍訓教官室。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1995年7月。
左良 主編。《戰略學教程》。北京:軍事學院出版社,1985年2月。
布里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與孟儒(Ross H. Munro)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許綬南譯。台北:麥田,民國86年9月。
朱聽昌 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7月2刷。
朱陽明主編。《2000-2001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
朱陽明。《亞太安全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朱聽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朱鐵生等主編。《馬克思主義原理》。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4月。
朱梅生主編。《軍事思想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安田。《現代有限戰爭理論與策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6月。
何新。《全球戰略問題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月。
李坤海譯。《中共軍事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2月。
李文成。《論中共政治戰略與策略》。台北:蘇俄問題研究月刊社,民國68年3月。
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On War)。鈕先鍾譯。台北:三軍大學,民國78年。
柯林斯(John M. Collins)。《大戰略》。鈕先鍾譯。台北:黎明,民國64年6月。
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國(卷2)-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民國91年11月。
佛蘿諾伊(Michele A. Flournoy)編。《2001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QDR2001:St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2月。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民國88年。
周煦。《聯合國與國際政治》。台北:黎明文化,民國82年6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國86年4月。
林中斌著。《核霸》。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2月。
林宗達著。《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2年5月。
Frederic S. Pearson、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第三版(International Relations)》。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1月。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27-1997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學院出版社,1997年7月。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編。《軍事戰略簡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軍事科學院計畫組織部編。《軍事理論研究》。北京:軍事科學院,1988年。
俞諧。《馬克思主義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0年9月。
洪陸訓。《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5月。
胡光正、蕭顯社。《影響到二十一世紀的爭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姚祖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11月。
Collins, John M. 著。《大戰略》。紐先鐘譯。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6年10月,5版。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
陳子明、王軍濤主編。《解除中國危機》。台北:三友圖書代理發行,民國85年6月。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4月20日。
張小明。《喬治.凱南遏制思想研究》。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2000年3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7刷。
張保民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資料》。台北:人間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
張鑄勳。《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研究:析論現階段臺澎防衛作戰構想》。桃園: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民國92年8月。
郭華倫。《中共史篇第一冊》。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82年10月第四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軍事論文集》。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84年10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10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太安全論文彚輯(1)》。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
國防大學科研部編。《高技術局部戰爭與戰役戰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麥可.布朗(Michael E. Brown)、歐文.寇特(Owen R. Cote)、席安.林恩-瓊斯(Sean M. Lynn-Jones)、史蒂文.米勒(Steven E. Miller)編。《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國防部史玫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10月。
陳峰君。《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民國84年。
凱洛林.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2年5月。
傳高義(Ezra F. Vogel)編。《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8月。
資中筠。《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
楊得志、宦鄉著。《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6月。
楊春長主編。《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軍隊與國防建設論述》。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 7月。
豬口孝。《經濟大國的政治運作》。賴郁君譯。台北:月旦出版社,民國83年。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書局,民國83年4月。
趙雲山。《消失中的兩岸》。台北:新新聞出版社,1996年。
趙全勝著。《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民國88年5月。
翟曉敏。《冷戰後的美國軍事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德喜。《外交方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劉山、薛君度主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1月。
劉慶元著。《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1月。
劉義昌主編。《高技術戰爭論》。北京:中共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廖國良、李士順、徐焰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12月。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懐、林彪的合作與衝突探討中共軍事路線之演變》。台北:新新聞文化,1997年1月。
齊正均、平可夫等編。《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管繼先編著。《高技術局部戰爭戰役》。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樊勇明、談春蘭。《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2年。
蔡拓 等著。《全球問題與當代國際關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1月。
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歐信宏、胡祖慶合譯。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7月。
潘錫堂。《中共十二大後的對蘇聯外交政策》。台北:山遠出版社,1987年3月。
滕建群、袁林主編。《世界軍事結-中國軍事專家談20世紀軍事演變》。北京:國防大學,2001年9月。
蔡孝乾。《毛澤東軍事思想和「人民戰爭」之研究》。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60年6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版。
蔣緯國。《柔性攻勢》。台北:遠流,民國79年12月。
魏憲宏。《先總統 蔣公戰爭哲學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5年10月。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蘇彥榮。《軍界熱點聚焦-高技術局部戰爭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蘇珊.布斯卡(Susan M. Puska)編。《下下一代的共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2月。
顧關福編著。《戰後(1945-2003)國際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顧德欣。《戰爭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三、期刊論文
---。〈共軍邁向現代化之關鍵-快速部署〉。《國防要聞譯文選粹》。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國際貿易》(北京),2001年12期。2001年12月。
---。〈試論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以劣勝優〉。《現代軍事》(北京),18卷2期。1994年7月。
丁樹範。〈波斯灣戰爭對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34卷12期。民國80年。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民國88年3月。
文光。〈對中共未來國防高科技發展戰略之探討〉。《中共研究》,33卷11期。1999年11月15日。
王良芬。〈共黨巨人愈來愈可怕〉。《中國時報週刊》,第193期。民國84年9月。
王衛星。〈美台啟動准軍事同盟〉。《世界知識》(北京),2002年第13期。
王祿雄。〈美國國防戰略新佈局對海峽兩岸情勢之影響〉。《中華戰略學刊》,90年秋季刊。民國90年10月1。
王洪民、劉志斌。〈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新特點〉。《現代軍事》(北京),24卷2期。2002年2月。
王曉光、高煒。〈跨越式發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必由之路〉。《政工導刊》(北京),204期。2003年9月。
王克儉。〈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和唯物辯證法〉。《復興崗論文集》,第7期。民國74年4月。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1998年第6期。
尹慶耀。〈「六四」以後的中共外交〉。收錄《中國大陸研究》。張煥卿,段家鋒,周玉山主編。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0年12月。
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毛澤東。〈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後的任務〉。《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由冀。〈回應冷戰後時代的挑戰-中國亞太外交戰略〉。收錄《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85年12月。
史達林。〈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收錄《共黨原始資料選輯第三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輯印,民國58年10月。
朱啟。〈對鄧小平同志戰爭與和平思想的幾點理解和認識〉。《國防大學學報》(北京),1995年4期。1995年4月25日。
曲星。〈蘇聯在新中國建國前後的對華政策〉。《國際共運》(北京),1986年第6期。
曲星。〈80年代初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收錄於劉山、薛君度主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1月。
匡壁民、于華。〈論鄧小平新時期的戰爭觀〉。《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2卷1 期。2000年6月。
李瓊莉。〈當前美國亞太政策中的「經濟安全」〉。《問題與研究》,36卷4期。民國86年4月。
李瓊莉。〈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38卷2期。民國88年2月。
李忠誠。〈年中世界形勢交流紀要〉。《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5年8期。1995年8月。
李寶俊。〈中國新安全觀的提出及其主要內容〉。《中國外交》(北京),2001年7月。
李寶俊。〈冷戰後中國外交新戰略與中西關係的走向〉。收錄於 鄭宇碩編,《邁進廿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1年。
李健。〈縱深打擊正向戰略範圍擴展〉。收錄於曾光軍主編。《國防思辯論》。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年7月。
李兵。〈當代世界軍事發展趨勢及戰略啟示-訪中國軍事科學院原院長劉精松上將〉。《國防大學學報》(北京),1999年第8期。
李田貴。〈試論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要義在新時期軍事鬥爭的體現〉。《國防大學學報》(北京),1999年第12期。
李廉。〈鄧小平外交路線與戰爭危險〉。《問題與研究》,18卷7期(民國68年4月)。
李翌鵬。〈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短長期戰略〉。《海峽月刊》(香港),2002年2月號。
吳鵬。〈試論我國亞太地區安全觀及發展〉。《世界政治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6期。
吳國光。〈論後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收錄《中國前途與兩岸關係》。陳一諮編。台北:風雲論壇,民國86年6月。
何俊林。〈以平等互利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甘肅社會科學》(北京),1996年第3期。
余湛、張光佑。〈關於史達林曾否勸阻我渡江的探討〉。《黨的文獻》,1989年第1期。
呂狀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的國防戰略思想〉。收錄於周承恩、鄭謙主編。《毛澤東的思想與理論(1956年-1976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元月。
呂芳城。〈台灣戰略地位變遷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91年冬季刊。民國91年12月31日。
宋偉。〈中國崛起與英美崛起的地緣政治比較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6期。2002年6月。
林吉朗、蘇進強。〈2010年台海戰略趨勢中的美國因素:軍事政治學途徑的分析〉。《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第5期抽印本。民國88年12月。
林敏 譯。〈中共軍事現代化對亞太區域之衝擊〉。收錄《亞太安全譯文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
依然。〈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北京),1995年5月號。
周茂林。〈二次波灣戰爭對中共的衝擊〉。收錄於《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四)》。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9月1 日。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42卷2期。民國88年2月。
洪中明。〈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及其運用〉。《共黨問題研究》,17卷3期。民國80年3月。
唐家璇。〈為了爭取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新中國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瞭望新聞周刊》,第39期。1999年9月27日。
家瑜。〈四十年來共軍現代化的歷程與困境〉。《中共研究》,15卷1期。民國79年。
孫建祥。〈科學把握我軍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思想〉。《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8卷6期。2002年6月。
郝王慶。〈堅持、發展、創新-學習黨的三代領導人積極防禦戰略思想隨想〉。《國防大學學報》(北京),1999年第2期。
陳岳。〈當前國際格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求是》,1999年第4期。
陳岳。〈冷戰後中國國際地位的確定和反思〉。收錄《世紀之交的中國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道育、黃仲熙。〈鄧小平對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的科學運用淺釋〉。《福州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4期。1999年10月。
陳漢華。〈二次波灣戰爭對國家安全及軍事藝術上之啟示〉。收錄於《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四)》。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9月1 日。
張蘊岭。〈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收錄於《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張隆義。〈冷戰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鼠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5卷7期。民國88年1月。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40卷5期。民國86年5月。
張鳳霞。〈毛澤東、鄧小平國家安全觀之比較研究〉。《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卷3期。2001年9月。
張聿法。〈局部戰爭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中國軍事科學》(北京),1989年3月。
張芳明。〈增長國防預算,四鄰不安〉。《中央月刊》。民國84年4月。
張如海。〈中美關係面臨嚴峻考驗〉。《世界問題研究》,第23期。2001年6月21日。
張有才。〈登陸戰役電子對抗作戰指導的幾個問題〉。收錄於《高技術條件下作戰指揮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2期。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的評析〉。《問題與研究》,37卷8期。民國87年8月。
曹希岭。〈鄧小平論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傅秋濤。〈全民皆兵〉。《紅旗》,1958年第10期。
傅夢孜、張敏謙、袁鵬。〈美國新世紀的全球戰略與中國〉。收錄《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12月。
傑拉德.西格爾(Gerald Segal)。〈中共防務〉。《中國大陸月刊》,第24卷4期。民國80年4月。
楚樹龍、彭春艷。〈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9年第4期。
楊志誠。〈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中國政策〉。《海峽評論》,第60期。民國84年12月。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39卷9期。民國85年9月。
端木來娣。〈冷戰後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外交》(北京),2003年7月號。
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民國88年9月。
臧士明、趙勇民、陸惠林。〈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指導原則探討〉。《國防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
潘日軒、張勇。〈跨世紀的回響-我軍戰爭年代三次軍事戰略轉變及其啟示〉。《國防大學學報》,1997年增刊2期。1997年10月10日。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38卷2期。民國88年2月。
蔣順學。〈以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新時期軍事實踐〉。收錄於曾光軍主編《國防思辯論》。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年7月。
蔣緯國。〈從「地緣戰略」理論分析台灣在世局中之戰略價值〉。收錄於 陳文尚、雷家驥編。《台灣戰略評析》。台北:聯鳴文化,民國77年,4版。
鄧定秩。〈中共「威懾戰略」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90年秋季刊。民國90年10月1日。
謝志淵。〈中共裁軍走精兵之路〉。《中共研究》,第35卷8期。2001年8月。
關文。〈冷戰後美國對台政策變化軌跡〉。《台灣周刊》,2002年第24期。
蘇格。〈中國國家安全環境有無變化〉。《中國評論》,2000年3月號。
四、碩、博士與學術研討會論文
王高成。〈九一一事件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24日。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亞安全合作〉。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7月。
侯保龍。〈21世紀中國亞太安全戰略研究〉。中共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
傅仁坤。〈中共軍隊發展及建軍路線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碩士論文,民國72年。
楊志恆。〈中共東南沿海軍事集結對東南亞安全之影響〉,「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民國92年11月28日。
齊茂吉。〈五0年代至八0年代由中共內部政爭探討中共軍事路線之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我國外交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危機與轉機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3日。
劉凱軍。〈新安全觀與中國國家安全〉。中共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
伍、報章雜誌
《人民日報》。1974年4月11日。
《人民日報》。1977年11月1日。
《人民日報》。1991年9月26日,版7。
〈江澤民主席和葉利欽總統簽署「中俄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人民日報》。1997年4月24日,版1。
錢其琛。〈在第52屆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7年9月25日。
〈中國的國防〉。《人民日報》。1998年7月26日,版1。
《人民日報》。1998年7月28日,版1。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禧年高峰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0年9月7日,版1。
《人民日報》。2002年11月9日,版2、3。
〈江澤民促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大公報》。2000年7月16日,版2。
〈遲浩田倡新安全觀〉。《大公報》。2000年9月7日,版A2。
《大公報》。2001年2月2日。
韓華。〈與大國關係趨明確穩定〉。《文匯報》。1998年3月12日,版A4。
《文匯報》。1995年8月17日,版B3。
〈「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文匯報》。2000年10月17日,版C12。
《中國時報》。民國83年1月28日,版3。
〈前美國助理國防部長坎培爾對日本《外交雜誌》的談話〉。《中國時報》。民國88年10月25日。
美國國務院報告。〈全球軍事支出可能止跌回升〉。《中國時報》。民國89年8月23日,版13。
〈一個模糊中國下明確的台灣〉。《中國時報》。民國90年4月27日,版3。
《中國時報》。民國92年10月16日,版A3。
王銘義。〈博鰲論壇崛起,抗衡APEO〉。《中國時報》。民國92年11月2日,版A13。
張忠本。〈國力盛衰要靠經貿實力〉。《中國時報》,民國92年12月20日,版A15。
梅復興。〈國防安全與美國修好重要立基〉。《中國時報》民國93年2月14日,版A15。
《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6月12日。
王虎成。〈高揚軍事創新風貌〉。《中國國防報》。2002年2月28日,版3。
《華聲報》。1999年3月27日。
江國威。〈中國一個月內發射一艘載人飛船、四顆衛星創歷史記錄〉。《新華社》。2003年11月17日。
《解放軍報》。1990年2月2日,版3。
《解放軍報》。1991年3月20日,版1。
《解放軍報》。1991年6月13日,版1。
《解放軍報》。1995年9月29日,版1。
蘇擴善。〈863計劃十週年成果展巡禮〉。《解放軍報》。1996年4月5日,版2。
殷世江。〈理論的目光要瞄準下一場戰爭〉。《解放軍報》。2001年8月28日,版6。
《聯合報》。民國91年8月4日,版11。
〈2003年美伊戰爭,日本自衛隊已提供後勤支援〉。《聯合報》。民國92年6月7日,版14。
《聯合報》。民國92年1月8日,版2。
《聯合報》。民國92年9月2日,版A13。
《朝日新聞》(日本),1999年7月16日,社論。
陸、網路資料
中華網。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4/64f/64f01/64f0101.htm。
徐博東,〈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登錄於2001年8月10日《中華網》,http://www.china.com.cn。
克里斯多福在1996年5月在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演講內容。http://www.foreignrelations.org。
海峽網,〈新形勢下的中國安全環境及對策〉,網址:http://www.taiwan.strait.net。
梁明,〈影響中國安全的週邊因素〉,網址: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ideas/fcs20010202.htm。
張煥利,〈日本謀求對華「軟遏制」〉,《多維新聞網》,2003年11月3日,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gb/index.html。
〈關於廿年來軍隊建設的歷史經驗〉。《人民日報-江澤民言論庫》。http://www.peopledaily.com.cn/jiangzm/speeches.htm
賈詠梅、王建雙,〈美軍拋出「新世紀宣言」〉。《解放軍報》。http://www.gchjs.com/wz/jswz/wz329.htm。
《解放軍報網路版》。1999年11月4日。http://www.pladaily.com.cn/html/1999/11/04/a19991104_03.htm
〈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規劃和部署司令機關建設〉。《解放軍報網路版》。1999年11月12日,http://www.pladaily.com.cn/html/1999/11/12/a19991112_04.htm。
《解放軍報網路版》。2000年3月4日。http://www.pladaily.com.cn/html/2000/03/04/a20000304_01.htm。
《解放軍報(網路版)》。2003年5月23日。http://www.pladaily.com.cn/item/newar。
《解放軍報(網路版)》。2003年10月25日。http://www.pladaily.com.cn/item/newar。
《2002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2002年12月9日),頁25-26。http://202.130.245.40/ch-book/20021209。
〈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收錄於《人民日報資料庫》,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2229/index.html。
〈中共十四大政治報告〉。收錄於《人民日報資料庫》。http://202.99.23.246/communist。
《2000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2000年10月16日)。海峽快訊http://www.taiwan-strait.com/200010172.html。
〈江澤民出席國防科大50年慶典宣告我軍裁員20萬〉。《新華網》。2003年9月1日,http://www.sina.com.cn。
美國國防部。〈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2002-Report/3GH.htm。
蘭德公司。〈美國與亞洲〉,2001年5月15日。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electronic/。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rnold Wolfers.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
Barry Buzan , Ole Waver ,and Jaap De Wilde . Security :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Rienner Publishers , 1997.
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ertford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Daniel J. Kaufman, Jeffrey S. Mckitrick and Thomas J. Leney. U.S. National Security: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anada: Lexington Books, 1985.
Ellis Joffe. The Chinese Army After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ss,1987.
Gordon H. 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Harold C. Hinton. Communist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Macmillan, 1966.
Mel Gurtov and Byong-Moo Hwang . China’s Security: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 ,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 Inc. , 1998.
Mark Burles and Abram N. Shulsky.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RAND Publication,Chapter Three. February 2000.
Robert Mande. The Changing Face of National Security: A Conceptual Analysis.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4.
Roger Hilsman. To Move A Na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 1967.
Robert W. Chandler with John R. Backschies. The New Face of War: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America’s Transoceanic Military Strategy. McLean, VA: AMCODA Press, 1998.
二、期刊論文
A. W. Grazebrook. “Regional majors growing to super power .” Asia-Pacific Defense Report Yearbook 2000.(Vol. XXVI).
Alvin Z. Rubinstein. “Alliances and Strategy : Rethinking Security.” World AfFairs. Vol. 3, No. 3(April/June 1999).
Amold Wolfers. “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67, No.4(December 1952).
Andrew Richter. “The American Revolution?The Response of the Advanced Western States to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Quarterly 5. no. 4(Autumn 1999).
Bill Clinton.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statement released by the White House ,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 Washington , DC , July 21 ,1994.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5 ,No.31 .
Georges Tan Eng Bok. “How Does the PLA Cope with Regional Conflict and Local War?” China’s Military:The PLA in 1990/1991 Kaohsiung .(Taiwan: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1991).
Jean-Marie Guehenno.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on Strategy.” Survival 40, No. 4(Winter 1998-99).
K. Subrahmanyam. “China’s Security Qutlook:Past and Future.” in China Report. VOL. X, NO. 5-6,(September-December, 1974).
Madhu Bhalla. “China’s Security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 Vol. 35, No.2(1998).
William Wallace and Jan Zielonka. “Misunderstanding Europe.” Foreign Affairs 77. No. 6(November-December 1998).
Wirtz. “QDR 2001: The Navy an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Quarterly 5. no. 4(Autumn 1999).
Zhao Suisheng. “Beijing’s Percep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Foreign Policy Adjustment in the Post-Cold War Word .”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Fall 1992).
三、學術研討會論文
Alan P. Larson ,.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Affiars .” The Expending Influence of Trade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U.S. Foreign Policy. remark to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itorial Writers , Washington , DC , Feb.14 ,1997.
四、報刊及網路資料
Dana Rohrabacher. “Q: Should Congress be concerned about China and the Panama Canal?” Insight on the News. December 27, 1999, 40.
“Global Intelligence Update-5 June 2000; Retrieving the Irretriveable: The Clinton Foreign Policy Legacy.”(June 4, 2000),http://www.stratfor.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12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新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史浩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Hao-Cheng Shihen_US
dc.creator (作者) 史浩誠zh_TW
dc.creator (作者) Hao-Cheng Shihen_US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九月-2009 18:10:28 (UTC+8)-
dc.date.available 17-九月-2009 18:10: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8:10:2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192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0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92201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中共倡導新安全觀目的為何?中共新安全觀與其軍事戰略是否互為表裡,為和、戰兩手策略的運用?中共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其內容為何?如何實踐?對世局、亞太及台海情勢有何影響?

二、冷戰時期中共安全觀區分毛澤東及鄧小平兩個時期,在毛澤東時代的安全觀為「戰爭與革命」,加上與美、蘇為敵,乃認為世界大戰迫在眉睫。因國力衰弱,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為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及以劣勢裝備打敗優勢裝備。鄧小平時代的安全觀則認為是「和平與發展」,各國之間的競爭是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賽。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是,進行和平時期建軍;提升綜合國力為國防建設奠基;質量建軍-精兵、合成、高效;陸權向權傾斜,兼顧空權;遂行積極防禦的現代化戰爭及以劣勝優。

三、中共新安全觀源起為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形成「一超多強」五大中心,除歐盟與中共無直接利害衝突,俄羅斯因內部問題與中共修好。美、日均與中共有利益衝突,再加上印度想成為強國,與中共有衝突。但中共要發展經濟,蓄積國力,需要一個安全、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故中共提出新安全觀。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國相互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處五原則與其他國際關係準則共處。新安全觀的戰略意圖是要建立有利中共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俾利中共國力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四、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按中共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是和戰兩手策略,利用後冷戰有利的國際環境之戰略機遇期,加速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以軍事力量保障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和平環境。中共認為後冷戰世界局勢的發展是總體緩和、局部動盪,發生世界大戰機率不高,但局部戰爭或武裝衝突為此時期的主要衝突模式。中共要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必需加速軍隊,為趕上與西方發達國家軍隊之差距,必須採取跨越式發展,軍事力量建設的優先順序是人才培育及信息化裝備發展--航天、信息技術及C4ISR的人造衛星網路。並以信息化提升來帶動機械化,實現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五、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對全球戰略佈局可能的影響為中共仍希望持續發展經濟,不主動尋求與美國對抗,故短期內仍是美國主導全球的戰略格局。對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預判是中共以發展經濟為首要,尚能抑制向外擴張的行為。但隨著中共軍事力量的提升,未來有三項事件可能引發軍事衝突:(一)台灣宣布獨立。(二)中共為確保南海主權。(三)美國為維持獨霸地位。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主要是:(一)威懾戰略,遏制台獨。(二)點穴戰:若武力進犯,必速戰速決,以信息戰的軟硬殺武器在太空衛星配合下,癱瘓我軍C4ISR系統使我喪失整體戰力。

六、新安全觀是中共國家戰略中屬安全戰略的一環,其目的是反制「中國威脅論」,獲致良好的國際與周邊環境,以利發展經濟。國家戰略指導軍事戰略,以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故中共軍事戰略是防止戰爭,確保經濟發展。為了防止戰爭,其軍隊力量必須要與西方強權並駕齊驅,為了趕上差距,中共採取跨越式發展。最後是作者個人心得為(一)明確的國家戰略為軍事戰略規劃之依據。(二)運用國際力量制約中共軍事行動。(三)提升經濟實力,確保國力發展。(四)借鑒共軍跨越式發展的不對稱觀念,實施建軍備戰工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冷戰時期中共的安全觀及其軍事戰略.........9
第一節 國家安全的內涵.................9
第二節 毛澤東與鄧小平的安全觀............14
第三節 冷戰時期的軍事戰略..............26
第三章 中共新安全觀..................35
第一節 新安全觀源起.................36
第二節 新安全觀理論的意涵..............43
第三節 新安全觀下的國際新秩序............55
第四章 中共新安全觀下的軍事戰略............63
第一節 中共和、戰兩手策略的辯證關係.........63
第二節 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涵義..........70
第三節 中共軍事力量建設的優先順序..........79
第四節 中共後冷戰時期的軍事戰略...........87
第五章 中共新安全觀下軍事戰略之評估..........97
第一節 對全球戰略佈局之影響.............98
第二節 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111
第三節 對台海兩岸情勢之影響............119
第六章 結論.....................131
第一節 總結與回應.................131
第二節 研究心得..................133
參考書目.......................141
zh_TW
dc.format.extent 9456 bytes-
dc.format.extent 13633 bytes-
dc.format.extent 13014 bytes-
dc.format.extent 32066 bytes-
dc.format.extent 313911 bytes-
dc.format.extent 313940 bytes-
dc.format.extent 329320 bytes-
dc.format.extent 195559 bytes-
dc.format.extent 37847 bytes-
dc.format.extent 19360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安全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安全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戰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高技術戰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局部戰爭zh_TW
dc.title (題名) 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官方出版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美國國防報告書》(2002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張台航、洪淑貞、陳嘉生等譯。桃園:國防大學,民國9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防部。《2001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代領袖們的國際戰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選輯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治理論課簡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樹範。《改革以來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成主編。《著作主題集成-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北京:遼寧大學出版,1991年4月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化庭、劉國裕。《高技術戰爭與軍隊質量建軍》。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化民、胡哲峰。《當代中國軍事思想》。河南省:新華書店,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研究室編。《中國外交1996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軍事科學院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國防大學科研部。《高技術局部戰爭與戰役戰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亞太戰略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編著。《機遇與挑戰》。台北:致良出版社,民國8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村勝範。《美日台協防內幕》,鍾憲 譯。台北:六正圖書公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福春、沈春蘭、陳敬華、王傳劍編著。《核陰影下的南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著。《西方國際政治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民國8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章陵。《共黨戰略與策略》。台北:光陸出版社,民國75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厚卿主編。《中國軍事思想論綱》。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慶耀。《中共外交研究》。台北,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巴忠倓主編。《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大學軍訓教官室。《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台灣大學軍訓教官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199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良 主編。《戰略學教程》。北京:軍事學院出版社,198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與孟儒(Ross H. Munro)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許綬南譯。台北:麥田,民國8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聽昌 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7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陽明主編。《2000-2001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陽明。《亞太安全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聽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鐵生等主編。《馬克思主義原理》。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梅生主編。《軍事思想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田。《現代有限戰爭理論與策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新。《全球戰略問題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坤海譯。《中共軍事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成。《論中共政治戰略與策略》。台北:蘇俄問題研究月刊社,民國6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On War)。鈕先鍾譯。台北:三軍大學,民國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林斯(John M. Collins)。《大戰略》。鈕先鍾譯。台北:黎明,民國6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國(卷2)-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民國9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蘿諾伊(Michele A. Flournoy)編。《2001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QDR2001:St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煦。《聯合國與國際政治》。台北:黎明文化,民國8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國8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中斌著。《核霸》。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宗達著。《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deric S. Pearson、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第三版(International Relations)》。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27-1997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學院出版社,199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編。《軍事戰略簡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軍事科學院計畫組織部編。《軍事理論研究》。北京:軍事科學院,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諧。《馬克思主義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陸訓。《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光正、蕭顯社。《影響到二十一世紀的爭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祖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llins, John M. 著。《大戰略》。紐先鐘譯。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6年10月,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子明、王軍濤主編。《解除中國危機》。台北:三友圖書代理發行,民國8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4月2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明。《喬治.凱南遏制思想研究》。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7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保民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資料》。台北:人間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鑄勳。《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研究:析論現階段臺澎防衛作戰構想》。桃園: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民國9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華倫。《中共史篇第一冊》。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82年10月第四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軍事論文集》。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8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太安全論文彚輯(1)》。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大學科研部編。《高技術局部戰爭與戰役戰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可.布朗(Michael E. Brown)、歐文.寇特(Owen R. Cote)、席安.林恩-瓊斯(Sean M. Lynn-Jones)、史蒂文.米勒(Steven E. Miller)編。《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國防部史玫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峰君。《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民國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凱洛林.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傳高義(Ezra F. Vogel)編。《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資中筠。《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得志、宦鄉著。《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春長主編。《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軍隊與國防建設論述》。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 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豬口孝。《經濟大國的政治運作》。賴郁君譯。台北:月旦出版社,民國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書局,民國8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雲山。《消失中的兩岸》。台北:新新聞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全勝著。《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民國8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翟曉敏。《冷戰後的美國軍事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喜。《外交方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山、薛君度主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慶元著。《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義昌主編。《高技術戰爭論》。北京:中共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國良、李士順、徐焰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懐、林彪的合作與衝突探討中共軍事路線之演變》。台北:新新聞文化,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正均、平可夫等編。《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管繼先編著。《高技術局部戰爭戰役》。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樊勇明、談春蘭。《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書局,民國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拓 等著。《全球問題與當代國際關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歐信宏、胡祖慶合譯。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錫堂。《中共十二大後的對蘇聯外交政策》。台北:山遠出版社,198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滕建群、袁林主編。《世界軍事結-中國軍事專家談20世紀軍事演變》。北京:國防大學,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孝乾。《毛澤東軍事思想和「人民戰爭」之研究》。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6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緯國。《柔性攻勢》。台北:遠流,民國7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憲宏。《先總統 蔣公戰爭哲學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彥榮。《軍界熱點聚焦-高技術局部戰爭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珊.布斯卡(Susan M. Puska)編。《下下一代的共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關福編著。《戰後(1945-2003)國際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德欣。《戰爭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軍邁向現代化之關鍵-快速部署〉。《國防要聞譯文選粹》。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際貿易》(北京),2001年12期。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以劣勝優〉。《現代軍事》(北京),18卷2期。199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樹範。〈波斯灣戰爭對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34卷12期。民國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民國8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光。〈對中共未來國防高科技發展戰略之探討〉。《中共研究》,33卷11期。1999年11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良芬。〈共黨巨人愈來愈可怕〉。《中國時報週刊》,第193期。民國8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衛星。〈美台啟動准軍事同盟〉。《世界知識》(北京),2002年第1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祿雄。〈美國國防戰略新佈局對海峽兩岸情勢之影響〉。《中華戰略學刊》,90年秋季刊。民國90年10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洪民、劉志斌。〈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新特點〉。《現代軍事》(北京),24卷2期。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光、高煒。〈跨越式發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必由之路〉。《政工導刊》(北京),204期。200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克儉。〈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和唯物辯證法〉。《復興崗論文集》,第7期。民國7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1998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慶耀。〈「六四」以後的中共外交〉。收錄《中國大陸研究》。張煥卿,段家鋒,周玉山主編。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後的任務〉。《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由冀。〈回應冷戰後時代的挑戰-中國亞太外交戰略〉。收錄《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8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達林。〈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收錄《共黨原始資料選輯第三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輯印,民國5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啟。〈對鄧小平同志戰爭與和平思想的幾點理解和認識〉。《國防大學學報》(北京),1995年4期。1995年4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星。〈蘇聯在新中國建國前後的對華政策〉。《國際共運》(北京),1986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星。〈80年代初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收錄於劉山、薛君度主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匡壁民、于華。〈論鄧小平新時期的戰爭觀〉。《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2卷1 期。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瓊莉。〈當前美國亞太政策中的「經濟安全」〉。《問題與研究》,36卷4期。民國8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瓊莉。〈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38卷2期。民國8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忠誠。〈年中世界形勢交流紀要〉。《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5年8期。199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寶俊。〈中國新安全觀的提出及其主要內容〉。《中國外交》(北京),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寶俊。〈冷戰後中國外交新戰略與中西關係的走向〉。收錄於 鄭宇碩編,《邁進廿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健。〈縱深打擊正向戰略範圍擴展〉。收錄於曾光軍主編。《國防思辯論》。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兵。〈當代世界軍事發展趨勢及戰略啟示-訪中國軍事科學院原院長劉精松上將〉。《國防大學學報》(北京),1999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田貴。〈試論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要義在新時期軍事鬥爭的體現〉。《國防大學學報》(北京),1999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廉。〈鄧小平外交路線與戰爭危險〉。《問題與研究》,18卷7期(民國6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翌鵬。〈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短長期戰略〉。《海峽月刊》(香港),2002年2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鵬。〈試論我國亞太地區安全觀及發展〉。《世界政治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國光。〈論後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收錄《中國前途與兩岸關係》。陳一諮編。台北:風雲論壇,民國8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俊林。〈以平等互利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甘肅社會科學》(北京),1996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湛、張光佑。〈關於史達林曾否勸阻我渡江的探討〉。《黨的文獻》,1989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狀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的國防戰略思想〉。收錄於周承恩、鄭謙主編。《毛澤東的思想與理論(1956年-1976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元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芳城。〈台灣戰略地位變遷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91年冬季刊。民國91年12月3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偉。〈中國崛起與英美崛起的地緣政治比較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6期。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吉朗、蘇進強。〈2010年台海戰略趨勢中的美國因素:軍事政治學途徑的分析〉。《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第5期抽印本。民國8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敏 譯。〈中共軍事現代化對亞太區域之衝擊〉。收錄《亞太安全譯文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依然。〈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北京),1995年5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茂林。〈二次波灣戰爭對中共的衝擊〉。收錄於《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四)》。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9月1 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42卷2期。民國8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中明。〈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及其運用〉。《共黨問題研究》,17卷3期。民國8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家璇。〈為了爭取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新中國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瞭望新聞周刊》,第39期。1999年9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家瑜。〈四十年來共軍現代化的歷程與困境〉。《中共研究》,15卷1期。民國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建祥。〈科學把握我軍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思想〉。《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8卷6期。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王慶。〈堅持、發展、創新-學習黨的三代領導人積極防禦戰略思想隨想〉。《國防大學學報》(北京),1999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岳。〈當前國際格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求是》,1999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岳。〈冷戰後中國國際地位的確定和反思〉。收錄《世紀之交的中國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道育、黃仲熙。〈鄧小平對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的科學運用淺釋〉。《福州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4期。199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漢華。〈二次波灣戰爭對國家安全及軍事藝術上之啟示〉。收錄於《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論文(四)》。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9月1 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蘊岭。〈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收錄於《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隆義。〈冷戰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鼠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5卷7期。民國8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40卷5期。民國8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鳳霞。〈毛澤東、鄧小平國家安全觀之比較研究〉。《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卷3期。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聿法。〈局部戰爭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中國軍事科學》(北京),198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芳明。〈增長國防預算,四鄰不安〉。《中央月刊》。民國8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如海。〈中美關係面臨嚴峻考驗〉。《世界問題研究》,第23期。2001年6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有才。〈登陸戰役電子對抗作戰指導的幾個問題〉。收錄於《高技術條件下作戰指揮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的評析〉。《問題與研究》,37卷8期。民國8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希岭。〈鄧小平論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秋濤。〈全民皆兵〉。《紅旗》,1958年第10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夢孜、張敏謙、袁鵬。〈美國新世紀的全球戰略與中國〉。收錄《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傑拉德.西格爾(Gerald Segal)。〈中共防務〉。《中國大陸月刊》,第24卷4期。民國8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楚樹龍、彭春艷。〈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9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誠。〈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中國政策〉。《海峽評論》,第60期。民國8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39卷9期。民國8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端木來娣。〈冷戰後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外交》(北京),2003年7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民國8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臧士明、趙勇民、陸惠林。〈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指導原則探討〉。《國防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日軒、張勇。〈跨世紀的回響-我軍戰爭年代三次軍事戰略轉變及其啟示〉。《國防大學學報》,1997年增刊2期。1997年10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38卷2期。民國8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順學。〈以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新時期軍事實踐〉。收錄於曾光軍主編《國防思辯論》。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緯國。〈從「地緣戰略」理論分析台灣在世局中之戰略價值〉。收錄於 陳文尚、雷家驥編。《台灣戰略評析》。台北:聯鳴文化,民國77年,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定秩。〈中共「威懾戰略」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90年秋季刊。民國90年10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志淵。〈中共裁軍走精兵之路〉。《中共研究》,第35卷8期。200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文。〈冷戰後美國對台政策變化軌跡〉。《台灣周刊》,2002年第2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格。〈中國國家安全環境有無變化〉。《中國評論》,2000年3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碩、博士與學術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高成。〈九一一事件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2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亞安全合作〉。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保龍。〈21世紀中國亞太安全戰略研究〉。中共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仁坤。〈中共軍隊發展及建軍路線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碩士論文,民國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中共東南沿海軍事集結對東南亞安全之影響〉,「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民國92年11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茂吉。〈五0年代至八0年代由中共內部政爭探討中共軍事路線之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我國外交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危機與轉機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凱軍。〈新安全觀與中國國家安全〉。中共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報章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1974年4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1977年11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1991年9月26日,版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主席和葉利欽總統簽署「中俄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人民日報》。1997年4月24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其琛。〈在第52屆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7年9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的國防〉。《人民日報》。1998年7月26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1998年7月28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禧年高峰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0年9月7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2002年11月9日,版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促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大公報》。2000年7月16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遲浩田倡新安全觀〉。《大公報》。2000年9月7日,版A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2001年2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華。〈與大國關係趨明確穩定〉。《文匯報》。1998年3月12日,版A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匯報》。1995年8月17日,版B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文匯報》。2000年10月17日,版C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民國83年1月28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前美國助理國防部長坎培爾對日本《外交雜誌》的談話〉。《中國時報》。民國88年10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報告。〈全球軍事支出可能止跌回升〉。《中國時報》。民國89年8月23日,版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個模糊中國下明確的台灣〉。《中國時報》。民國90年4月27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民國92年10月16日,版A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銘義。〈博鰲論壇崛起,抗衡APEO〉。《中國時報》。民國92年11月2日,版A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忠本。〈國力盛衰要靠經貿實力〉。《中國時報》,民國92年12月20日,版A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復興。〈國防安全與美國修好重要立基〉。《中國時報》民國93年2月14日,版A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6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虎成。〈高揚軍事創新風貌〉。《中國國防報》。2002年2月28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聲報》。1999年3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國威。〈中國一個月內發射一艘載人飛船、四顆衛星創歷史記錄〉。《新華社》。2003年11月1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1990年2月2日,版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1991年3月20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1991年6月13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1995年9月29日,版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擴善。〈863計劃十週年成果展巡禮〉。《解放軍報》。1996年4月5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世江。〈理論的目光要瞄準下一場戰爭〉。《解放軍報》。2001年8月28日,版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民國91年8月4日,版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美伊戰爭,日本自衛隊已提供後勤支援〉。《聯合報》。民國92年6月7日,版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民國92年1月8日,版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民國92年9月2日,版A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朝日新聞》(日本),1999年7月16日,社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網。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4/64f/64f01/64f01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博東,〈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登錄於2001年8月10日《中華網》,http://www.china.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克里斯多福在1996年5月在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演講內容。http://www.foreignrelations.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峽網,〈新形勢下的中國安全環境及對策〉,網址:http://www.taiwan.strait.ne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明,〈影響中國安全的週邊因素〉,網址: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ideas/fcs2001020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煥利,〈日本謀求對華「軟遏制」〉,《多維新聞網》,2003年11月3日,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gb/index.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於廿年來軍隊建設的歷史經驗〉。《人民日報-江澤民言論庫》。http://www.peopledaily.com.cn/jiangzm/speeches.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詠梅、王建雙,〈美軍拋出「新世紀宣言」〉。《解放軍報》。http://www.gchjs.com/wz/jswz/wz32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網路版》。1999年11月4日。http://www.pladaily.com.cn/html/1999/11/04/a19991104_0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規劃和部署司令機關建設〉。《解放軍報網路版》。1999年11月12日,http://www.pladaily.com.cn/html/1999/11/12/a19991112_0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網路版》。2000年3月4日。http://www.pladaily.com.cn/html/2000/03/04/a20000304_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網路版)》。2003年5月23日。http://www.pladaily.com.cn/item/newa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網路版)》。2003年10月25日。http://www.pladaily.com.cn/item/newa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2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2002年12月9日),頁25-26。http://202.130.245.40/ch-book/200212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收錄於《人民日報資料庫》,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2229/index.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十四大政治報告〉。收錄於《人民日報資料庫》。http://202.99.23.246/communis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2000年10月16日)。海峽快訊http://www.taiwan-strait.com/200010172.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澤民出席國防科大50年慶典宣告我軍裁員20萬〉。《新華網》。2003年9月1日,http://www.sina.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防部。〈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http://home.kimo.com.tw/kajin1967/military/2002-Report/3GH.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蘭德公司。〈美國與亞洲〉,2001年5月15日。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electroni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nold Wolfers.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ry Buzan , Ole Waver ,and Jaap De Wilde . Security :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Rienner Publishers ,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ertford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niel J. Kaufman, Jeffrey S. Mckitrick and Thomas J. Leney. U.S. National Security: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anada: Lexington Books,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lis Joffe. The Chinese Army After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ss,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rdon H. 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old C. Hinton. Communist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Macmillan, 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l Gurtov and Byong-Moo Hwang . China’s Security: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 ,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 Inc. ,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k Burles and Abram N. Shulsky.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RAND Publication,Chapter Three. February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Mande. The Changing Face of National Security: A Conceptual Analysis.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ger Hilsman. To Move A Na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 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W. Chandler with John R. Backschies. The New Face of War: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America’s Transoceanic Military Strategy. McLean, VA: AMCODA Press,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 W. Grazebrook. “Regional majors growing to super power .” Asia-Pacific Defense Report Yearbook 2000.(Vol. XXV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vin Z. Rubinstein. “Alliances and Strategy : Rethinking Security.” World AfFairs. Vol. 3, No. 3(April/June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old Wolfers. “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67, No.4(December 1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rew Richter. “The American Revolution?The Response of the Advanced Western States to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Quarterly 5. no. 4(Autumn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ill Clinton.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statement released by the White House ,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 Washington , DC , July 21 ,1994.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5 ,No.31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orges Tan Eng Bok. “How Does the PLA Cope with Regional Conflict and Local War?” China’s Military:The PLA in 1990/1991 Kaohsiung .(Taiwan: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ean-Marie Guehenno.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on Strategy.” Survival 40, No. 4(Winter 1998-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 Subrahmanyam. “China’s Security Qutlook:Past and Future.” in China Report. VOL. X, NO. 5-6,(September-December, 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dhu Bhalla. “China’s Security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 Vol. 35, No.2(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liam Wallace and Jan Zielonka. “Misunderstanding Europe.” Foreign Affairs 77. No. 6(November-December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rtz. “QDR 2001: The Navy an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Quarterly 5. no. 4(Autumn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ao Suisheng. “Beijing’s Percep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Foreign Policy Adjustment in the Post-Cold War Word .”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Fall 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術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an P. Larson ,.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Affiars .” The Expending Influence of Trade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U.S. Foreign Policy. remark to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itorial Writers , Washington , DC , Feb.14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報刊及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na Rohrabacher. “Q: Should Congress be concerned about China and the Panama Canal?” Insight on the News. December 27, 1999, 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lobal Intelligence Update-5 June 2000; Retrieving the Irretriveable: The Clinton Foreign Policy Legacy.”(June 4, 2000),http://www.stratfor.com。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