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後冷戰時期中共「週邊關係」發展之研究
作者 周德芳
貢獻者 鄧中堅<br>蔡東杰
<br>
周德芳
關鍵詞 週邊關係
地緣政治
大國外交
新安全觀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8:11:03 (UTC+8)
摘要 一九九○年代初期,由於蘇聯解體導致國際體系結構產生劇變,致使「兩極體系」演變為「一超多強」型態。美國雖成為全球獨強,但亞太地區卻因蘇聯解體,權力平衡出現不穩定的局勢。此時,中共卻因「改革開放」專注經濟發展,綜合國力逐漸增強,並漸漸的取代俄羅斯在亞洲的地緣政治利益,以致「中共崛起」逐漸成為亞洲的區域強權,致使西方各國感受到「中國威脅論」的壓力。
中共的地緣環境國土遼闊,有2萬多公里的大陸邊界線,並與15 個國家相鄰,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與6 個國家相鄰,可謂陸海兼備,且其部分週邊國家乃區域或全球性的強權國家,如美、俄、日、印等國。因此,中共必然重視其地緣政治利益,積極發展週邊關係,以建立成為區域大國的地緣戰略為目標。拿破崙曾說,「瞭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可以瞭解其外交政策。」故中共近年來一系列的「週邊關係」發展與行為變化,會對亞太地區及我國的地緣政治利益有何影響,實值得我們注意觀察與瞭解。
冷戰結束後,「地緣政治」進一步擺脫了狹隘的地理因素束縛,進入了研究地理環境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關係的階段,因此這一形容詞仍為學者與政治人物所重視。如它使人們聯想到波斯灣的石油供給、分佈不均的戰略礦產、各大陸的農業潛力、險要的海上通道、日益減少的自然資源等等,均可意識到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因此,現階段要瞭解中共的對外行為,筆者試圖以地緣政治的觀點切入分析中共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政策上的「週邊關係」發展,來探討中共在後冷戰時期的國際環境地位。
由於後冷戰時期世界新秩序的重組,國際關係轉向「以經濟競爭取代軍事對抗;以談判合作化解敵對衝突」之區域合作與多邊會談的和解氣氛中。正符合中共的國際新秩序觀,即「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一切分歧和爭端」,「通過對話協商增加相互瞭解信任,通過多邊、雙邊協調合作逐步解決彼此間的矛盾和問題」。因此,中共對外的「週邊關係」發展,經個人研究認為是中共在歷經國內、外環境的變遷,藉由經濟改革,全力發展經濟,厚植綜合國力,調整對外政策,透過對話與合作方式,化解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而且「週邊關係」更可以說是中共結合西方和中國固有的地緣政治與中共毛、鄧、江三代領導人的對外思想,辯證發展出具有以國家利益、民族意識及地緣政治的「中國特色外交政策」,以營造和平穩定安全的「週邊關係」環境,使中共在多極化世界中,已建立成為區域「一極」的大國地位,並積極朝向經濟大國的方向努力,提昇綜合國力,爭取國際地位。

關鍵詞:週邊關係、地緣政治、大國外交、新安全觀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目
一、政府出版品及文件
(一)、中華民國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部報告書》。台北:史編局,民91 年7月。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民89 年。
《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8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太安全譯文彙集(III)》。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7)》。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四年國防總檢》。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7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一九九九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2000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一九九八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1999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二○○○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2001年。
國防部軍務局編譯。《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6)》。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8年。
(二)、中共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努力建立中美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江澤民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1975-1982),1版2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的發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中共國防大學主編 。《鄧小平理論概論》,1版1刷。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中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著。《中國外交(1999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5月。
中共國務院。《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8年7月27日。
二、專書
丁連財。《現代用語導讀》。台北:書泉,2000年5月。
丁連財等。《現代用語導讀(1)—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1999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973年6月。
尹慶耀。《獨立國協研究—以俄羅斯為中心》。台北:幼獅文化,1995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研究》。無出版項,無出版年。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2001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年10月。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中國—新霸權》。李威儀譯。台北:立緒,2001年6月。
王一炬、李大軍編。《俄羅斯軍情瞭望》。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2000年。
王泰平主編 。《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8月。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1971年。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洞察,1987年5月。
王逸舟,《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布里辛斯基(Zbi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台北:立緒,1999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年2月。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1995年12月。
史派克曼。《和平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
任慧文、鄭永年、國世平編著。《江澤民跨世紀監圖》,初版。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1998年4月。
李登科、林文程、林正義、劉德海、鄧中監編著。《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朱聽昌主編。《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沈偉烈、陸俊元。《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2001年9月。
沈默。《現代地緣政治》。台北:三民書局,1979年10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9年。
帕斯特(Robert A. Pastor)。《二十世紀之旅》。董更生譯。台北:聯經,2000年。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出版社,1998年10月;.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1999年。
席來旺。《國家安全戰略》o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高金鈿主編。《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1版1刷。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莫根索(Hans J. Morgenthau)。《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張自學譯。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6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2000年。
張蘊玲主編。《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張蘊岭主編。《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畢英賢。《俄羅期與中共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
許志嘉。《中國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2000年。
趙可銘主編。《世界軍事情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
魯毅等著。《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6月。
麥克蒂斯(Roy C.Macridis)。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1年。
彭懷恩。《政治學》。台北:風雲論壇,1999年。
彭懷恩。《國際關係與現勢Q&A—新版》。台北:風雲論壇,1999年。
葛雷(Colin S. Gray)。《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the Nuclear Era),王正己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普瑞斯柯。(J. R. V. Prescot, "Charter 1:Aims and Concepts)。《地略學參考論文集(一)》。台北:國防部情報局編印,1981年9月。
普瑞斯柯。(全球戰略與政治地理),《地略學參考論文選集(二)》。台北:國防部情報局,1981年1月。
普雷斯頓.詹姆斯(James P. E.)、傑弗雷.馬丁(Martin, G. J.)。《地理學思想史》。李旭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
鄭宇碩等書,《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香港:天地國書有限公司,1999年。
鄭宇碩等書,《邁進廿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香港:天地國書有限公司,2001年。
劉宏&#29002;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楊福昌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4月。
葉自成、王福春、唐士其、方向勤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漢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國際政治學》。張自學譯。台北:幼獅,1976年9月。
蔣君章。《政治地理學原理》。台北:三民,1976年3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閻學通等著。《中國與亞太安全一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1999年。
閻學通等。《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亨利,季辛吉(Heyed Kissinger)Diplomacy。林添貴、顧淑馨譁。《大外交》。台北:智庫文化,1998年。
EzraF.Vogel,LivingwithChina:US-ChinaRelationsintheTwenty-firstCentury。吳福生譯。《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Hans Binnendijk、Ronald N.Montaperto,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漢斯•拜尼迪克、雷諾•蒙太波托。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譯。《中共戰略趨勢》。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9年。
Robert L.Pfalezaraaff JR.James E.Dougherty,Contetding Tedries of Intenational Realtions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1993年。
Strategy for America。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一後冷戰時代美國安全戰略》。台北:麥田,2000年。
WarandAnti-War。艾文•托佛勒、海蒂•托佛勒。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三、期刊論文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一建構國際新秩序分〉。《問題與研究》,38卷6期。1999年6月,頁49-61。
丁詩傳。〈鄧小平「世界格局觀」的新發展—學習江澤民關於「多極化」的重要論述〉。《外交學院學報》(北京),2000年2月,頁16-21。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43卷6期。2000年6月,頁l-19。
于有慧。〈中共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 卷3 期。1999年3月,頁45-61。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民90年,頁57-75。
王定士。〈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一中華民國應有之作為〉。《遠景季刊》,1卷4期。2000年12月,頁11l-153。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37卷6期。1998年6月,頁43。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36卷8期。1997年8月,頁29-41。
王祟傑。〈俄羅斯內政外交的重大變化〉。《瞭望》,1997年I期。1997年1月,頁42-43。
王酈久、蔣莉。〈中俄新條約及合作趨勢〉。《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8期。2001年8月,頁32-35。
石原忠浩。〈戰後中日經濟與政治的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2期。1996年2月,頁66。
石澤。〈論新時期的中俄關係〉。《國際問題研究》。1995年2期。1995年2月,頁1-12。
朱顯平。(俄羅斯2000年的經濟與未來的發展戰略)。《東北亞論壇》,l期。2000年2月,頁40-42。
何思因。〈亞太地區的國際安全〉。《問題與研究》,30卷6期。1991年6月,頁l-8。
何思因。〈美國與亞太地區的區域整合〉。《美歐月刊》,9卷ll期。1994年11月,頁4-14。
吳東野。〈後冷戰時期的歐洲安全新秩序〉。《問題與研究》,30卷4期。1997年4月,頁35-46。
吳春光。(俄羅斯與中共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我國的影響)。《政策月刊》,42期。民國88年1月,頁29-34。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7卷2期。2001年2月,頁40-49。
吳福寶。〈夥伴關係重塑中共大國地位成效分析〉。《中共研究》,35卷2 期。2001年2月,頁107-117。
宋德星。〈冷戰後東北亞安全形勢的變化〉。《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9期。1998年9月,頁34-38。
宋鎮照。〈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專輯一美國與亞太地區》,11卷3期。1996年3月,頁23-39。
李小華。〈冷戰後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大理論思潮〉。《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12期。1998年12月,頁9-13。
李允華。〈1999年以來俄羅斯形勢及前景述評〉。《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4期。2000年8月,頁9-13。
李文志。〈由宮澤主義看日本亞太的外交佈局〉。《國家政策雙周刊》,53期。1993年2月,頁10-11。
李玉珍。〈中共與中亞各國關係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40卷7期。1997年7月,頁18-30。
李明。〈柯林頓政府亞太政策之展望〉。《美國月刊》,8卷12期。1993年12月,頁23-36。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45-68。
李慈安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上)〉。《美國月刊》, 5卷3期。1990年6月,頁133-143。
李慈安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下)〉。《美國月刊》, 5卷4期。1990年8月,頁133-143。
李靖宇、于鳳志。〈論中、俄、日三國面向2l世紀的利益關係框架〉。《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3期。2000年6月,頁28-32。
李靜杰。〈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及其美國因素〉。《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3期。2000年6月,頁3-14。
沈偉烈。(中國未來的地緣戰略之思考),《中國外交》,2001年第12期。2001年12月,頁15-20。
沈偉烈。(關於地緣政治學研究內容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7期。2001年7月,頁57-61。
阮宗澤。(構築新世紀大周邊外交),《中國外交》,2001年第12期。2001年12月,頁21-23。
周煦。〈2000年中共對外關係-新世紀的中(共)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5 期。民國89年12月,頁69-70。
周煦。〈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3期。1998年12月,頁1-32。
周煦。《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1994年6月。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踐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外交學院學報》(北京),1999年2期,頁30-35。
季志業等。〈普京執政一年來的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3期,2001年6月,頁24-33。
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1 卷3期。 1999年7月,頁74-114。
林文程。〈臺灣的安全與亞太安全機制專輯三「中共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國家政策雙周刊》,171期。 1997年8月,頁6-7。
林正義。〈臺灣在亞太地區的安全策略〉。《國家政策雙周刊》,112期。1995年5月,頁21-2.3。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7卷8期。 2001年8月,頁58-76。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30卷3期。1999年夏季,頁23-28。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26卷ll期。2000年11月,頁5-7。
金正昆。{中國夥伴外交戰略初探),《中國外交》,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頁20-25。
俞邃。(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若千問題探討),《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2期。1998年2月,頁41-44。
翁明。(何謂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世界知識》,1997年第23期。1997年11月,頁5-7。
高子川。(冷戰後東盟國家綜合安全戰略的實施),《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7年第3期。1997年3月,頁25-26。
崔普列特(Willian C. Trilett)。陳世欽譯。(亞太地區權力關係的嬗變)。《國策專刊》,13期。2000年5月,頁6-8。
張如倫。(「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與影響),《國防雜誌》,第17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89-98。
張如倫。(檢視中共建立「夥伴關係」策略),《國防雜誌》,第14卷第12期。1999年6月,頁42-52。
張妍。(信息時代的地緣政治與科技權),《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7期。2001年7月,頁18-23。
張亞中。{中共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2年4月,頁1-40。
張登及。(中共「大國外交」構思下兩岸關係的發展--思辯模型試擬),《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月,頁131-135。
張登及。(發展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新構思-兼論對兩岸關係形成的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34-65。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頁33-54。
張樸。(地緣戰略學的內涵與功能),《中華戰略學刊》,1983年冬季號。1983年12月,頁59-63。
畢英賢。(俄羅斯與中共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問題與研究》,32卷4期。1993年4月,頁1-11。
畢英賢。(俄羅斯的亞太政策及其可能扮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34卷12期。1995年12月,頁24-33。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1996年12月,頁19-28。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36卷4期。1997年4月,頁45-61。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36卷7期。1997年6月,頁35-58。
郭武平。(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訪俄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3卷5期。1997年5月,頁l-3。
郭樹永、鄭桂芬。(冷戰後美國學界的俄羅斯「國家重塑」研究)。《美國月刊》,7卷4期。1992年4月,頁4-9。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7卷3期。1998年3月,頁19-34。
陳日山。(2OOO一2001年俄羅斯經濟形勢分析和預測)。《東歐中亞研究》,1期。2001年2月,頁51-56。
陳佩堯。(中美關係大調整的背後——兼論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國評論》,1998年1月號。1998年1月,頁32-41。
陳岳。(知何認識戰後國際格局的多極化),《國際政治》,2001年7期。2001年7月,頁19-22。
陳鳴。(2000年的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5卷1期。2001年1月,頁40-49。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美國之亞太政策))。《美國月刊》,7卷7期。1992年7月,頁64-71。
陸俊元。(地緣戰略中的台灣及其對大國安全的作用),《台灣研究》,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36-44。•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39-45。
曾復生。(亞太新情勢下的大陸「國家安全戰略」研析)。《海軍學術月刊》,33卷9期。1999年9月,頁4-10。
曾復生。(臺北一北京一華府的互動趨勢備忘錄)。《盟訊》,107期。2001年6月,頁19。
童力。(大國關係與中國外交),《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1期。1998年1月20日,頁42-46。
鈕先鍾。(地略思想的復活),《國防雜誌》,第15卷第9期。2000年3月16日,頁11-21。
馮玉軍。(對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再思考)。《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8期。1998年8月,頁2-6。
馮仲平。(當前歐盟對華政策的四大特性),《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5期。1998年5月,頁12-14。
黃鴻博。(後冷戰時期中共與俄羅斯互動關係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1卷9期。1995年9月,頁4-19。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6-7。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13期。1997年12月3日,頁35-71。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29-53。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29-44。
楊志□。(中共外交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29-44。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83-93。
董立文。(論中共的廣大國土意義及其問題),《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65-76。
漢森(David G. Hansen)。(不變的地緣重要性),《國防譯粹》,第25卷第2期。1998年2月,頁52-59。
趙春山。(俄羅斯的亞太政策與亞太安全問題)。《中共研究》,30卷4期。1996年4月,頁73-76。
趙雲山。(中共對外戰略思想之演變)。《中共研究》,29卷6期。1995年6月,頁47。
趙龍庚。(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邁向堅實之路),《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5期。1999年5月,頁32-34。
劉桂玲。(俄羅斯的大國外交及國際地位和作用),《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8期。1998年8月,頁7-11。
劉清才。(析葉利欽時期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8期。2000年8月,頁33-37。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38卷2期。1999年2月,頁21-36。
劉德海。(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日本政策)。《國際關係學報》,9期。1994年8月,頁117-138。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4l卷9期。1998年9月,頁71-82。
蔡瑋。(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2000年2月,頁66-71。
蔡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國月刊》,8卷3期。1993年3月,頁17-36。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1-22。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59-71。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30卷3期。1996年3月,頁33。
蕭朝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地區的外交戰略)。《共黨問題研究》,25卷10期。1999年10月,頁36-43。
錢其琛。(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求是雜誌》,1995年12期。 1995年6月,頁2。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11期。1997年11月,頁28-32。
閻學通。(冶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8期。1995年8月,頁24-26。
閻學通。(亞太安全趨勢)。《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7期。1997年7月,頁2-7。
閻學通。(國際環境和外交思考),《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8期。1999年8月,頁9-11。
閻學通。(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中國外交》,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頁13-19。
戴萬欽。(俄羅斯一九九六年對中國政策的預測)。《問題與研究》,35卷2期。1996年2月,頁75-76。
戴萬欽。(對俄羅斯「中國政策」的展望)。《問題與研究》,35卷2期信1996年2月,頁65-77。
謝昌生。(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2期。1998年12月,頁27-39。
謝波。(試析「夥伴關係」一兼論美俄、中美和中俄夥伴關係)。《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3期。1998年3月,頁89-96。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56-79。
韓默。(「中」、俄強化軍事合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6卷3期。2000年3月,頁3-5。
蘇格。(國際安全新格局與合作體制),《中國評論》,1999年1月號。1999年1月,頁24-25。
四、碩博士畢業論文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風佑。(冷戰後中共與日本的安全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南亞安全合作)。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殷立威。(冷戰後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張才果。〈地緣政治與北約東擴〉。國防管理學院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俊雄。〈中共大國外交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途徑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2001年。
劉正慶。〈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形成與實踐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夥伴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4月。
五、研討會論文
江啟臣。(全球化與國家在政治經濟上之角色:舊劇本與新爭論),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政大外交學系主辦,2001年6月2日
李國雄。〈全球化下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政經分析〉,亞太區域安全與經濟整合學術研討會。政大外交學系主辦,2002年6月1日。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我國外交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危機與轉機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3日。
蔡東杰。〈區域安全機制與兩岸互動之研究〉,「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2003年11月28日。
六、報紙
(一)中華民國
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中華日報
中時晚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二)中共
人民日報
大公報(香港)
文匯報(香港)
光明日報
新華社
蘋果日報
明鏡
七、網路資源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result.php31SearchString=qka08yuz+KdPPaxQs/h8wXCmWLHfs/h8pcGlzbP4fLhnwNmk6bP4fMFwpliz+Cuk6bTBPj0yMDAyMTEwNQ==&select=1&sharepage=10&kind=2
淡江大學歐盟文獻中心,2001年2月21日,
http://www.1ib.tku.edu.tw/libeu/euhistory.htm
遠景基金會,2000年3月7日,
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Ppress/paper/pp_20000120.htm
《91年國防報告書》,中華民國國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mnd.gov.tw/report/defence/chinese/p1.HTM
(中共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h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6/18/content_445486.btm
(中國網)
http://202.130.245.40/chinese/2002/Oct/220432.htm
(中國法治網)
http://sinolaw.net.crdzhuanti/zrgl/hckst/hckst03.btm
(中共人民網)
http://www.peopledaily.ac.cn/GB/guoji/209/3983/4018/20010215/396814.html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
http://www.cass.fiet.crdchinese/s28_yts/ch/nese/chinese.htm
(華夏經緯網)
http://qoig5.viewcn.com/TaiWanStfiChuang/DaoNeiDongTai/GBK/47662.html
(佛山國際經貿信息網)
http://www.fsiet.gov.cn/x/md/2002/09yue/090lb.htm
(多維周刊)
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a4/Globe/6284.htm
(軍事天地)
http://extend.hk.hi.cn/~daikang/News/329.htm
(大紀元時報)
http://www.epochtimes.com/b5/2/5/31/n193567.htm
唐家璇,《中國外交》2002年版,
http://www,fmprc.gov.cn/chn/32232.html#13
(唐家璇外長談中美關係),《中共外交部網站》,2002年2月9日
http://www,fmprc.gov.cn/chn/24961.html
李肇星,{妥善處理臺灣問題是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關鍵),2002年2月4日,
http://www.fmprc.gov.cn/chn/25101.html
章百家,{積極拓展多邊外交樹立大國形象中國外交破浪行),2002年9月30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Poig5/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lD=0&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1.
貳、西文部分
一、專書
Hamrin, Carol Lee and Zhao Suisheng, Decision Making in seng`s China: Perspectives from Imsoders . New York: M.E. sharpe Inc,1995.
Harris Stuart & Klintworth Gary, China-As a great power.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Inc. 1995.
James H. Mittelman, The Globalization Syndrome: Transformation and Resista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7.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2nd ed., Glenview I11:Scott, Foresroxn/Boston: Little, Brown series, 1989.
Kim, Samuel S.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Martin Ira Glassner, Political Geography. Connecticut: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5th ed. New York: IGqopf, distributed Random House, 1993.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NY:Random House,1987.
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 .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1996.
Robert O. Keohane, Institu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Saul B.Cohen :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worm divid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Van Ness, Peter, 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0.
二、期刊論文 Bruce Gilley & Stawn W. Crispin .“ Limited Engagement ”.far Easter Economic Review(Apl 1999):12-13.
Bonnie S. Glaser.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Interests and Ambitions.”Asian Surver,vol.33,no.3(March1993):253-254.
Charles Krauthammer.“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Time, July 31,1995:72.“China’s Balkan Crisis,”Newsweek, April 19,1999:34-36.
Halfor J. Mackinder.“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Royal Geographical Journal.(23,1904):421-444.
三、網路資源
歐盟(EUROPEANUNION),2002年6月
http://www.moeaboft.gov.tw/bi_trade/europe/european/basi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2002年8月9日,
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2/0809nsc.htm
美國能源部
http://www.eia.doe.gov/emeu/cabs/schinatab.html.
蘭德公司
http://www.rand.org
(亞洲自由貿易區將重塑全球地緣政治),《Asia Pacific Media Network》
http://www.asiamedia.ucla.edu/TomPlate2001/Plate12.12.2001.htm.
(中共挹資興建亞洲鐵路),《Strategic Forecasting》
http://www.stratfor.com/standard/analysis_view,php?ID=20292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20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鄧中堅<br>蔡東杰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br>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周德芳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周德芳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九月-2009 18:11:03 (UTC+8)-
dc.date.available 17-九月-2009 18:11: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8:11:03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1922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0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92202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九九○年代初期,由於蘇聯解體導致國際體系結構產生劇變,致使「兩極體系」演變為「一超多強」型態。美國雖成為全球獨強,但亞太地區卻因蘇聯解體,權力平衡出現不穩定的局勢。此時,中共卻因「改革開放」專注經濟發展,綜合國力逐漸增強,並漸漸的取代俄羅斯在亞洲的地緣政治利益,以致「中共崛起」逐漸成為亞洲的區域強權,致使西方各國感受到「中國威脅論」的壓力。
中共的地緣環境國土遼闊,有2萬多公里的大陸邊界線,並與15 個國家相鄰,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與6 個國家相鄰,可謂陸海兼備,且其部分週邊國家乃區域或全球性的強權國家,如美、俄、日、印等國。因此,中共必然重視其地緣政治利益,積極發展週邊關係,以建立成為區域大國的地緣戰略為目標。拿破崙曾說,「瞭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可以瞭解其外交政策。」故中共近年來一系列的「週邊關係」發展與行為變化,會對亞太地區及我國的地緣政治利益有何影響,實值得我們注意觀察與瞭解。
冷戰結束後,「地緣政治」進一步擺脫了狹隘的地理因素束縛,進入了研究地理環境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關係的階段,因此這一形容詞仍為學者與政治人物所重視。如它使人們聯想到波斯灣的石油供給、分佈不均的戰略礦產、各大陸的農業潛力、險要的海上通道、日益減少的自然資源等等,均可意識到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因此,現階段要瞭解中共的對外行為,筆者試圖以地緣政治的觀點切入分析中共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政策上的「週邊關係」發展,來探討中共在後冷戰時期的國際環境地位。
由於後冷戰時期世界新秩序的重組,國際關係轉向「以經濟競爭取代軍事對抗;以談判合作化解敵對衝突」之區域合作與多邊會談的和解氣氛中。正符合中共的國際新秩序觀,即「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一切分歧和爭端」,「通過對話協商增加相互瞭解信任,通過多邊、雙邊協調合作逐步解決彼此間的矛盾和問題」。因此,中共對外的「週邊關係」發展,經個人研究認為是中共在歷經國內、外環境的變遷,藉由經濟改革,全力發展經濟,厚植綜合國力,調整對外政策,透過對話與合作方式,化解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而且「週邊關係」更可以說是中共結合西方和中國固有的地緣政治與中共毛、鄧、江三代領導人的對外思想,辯證發展出具有以國家利益、民族意識及地緣政治的「中國特色外交政策」,以營造和平穩定安全的「週邊關係」環境,使中共在多極化世界中,已建立成為區域「一極」的大國地位,並積極朝向經濟大國的方向努力,提昇綜合國力,爭取國際地位。

關鍵詞:週邊關係、地緣政治、大國外交、新安全觀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3
壹、研究方法.........................3
貳、研究架構.........................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概念界定....................5
壹、研究範圍.........................5
貳、概念界定.........................6

第二章 地緣政治與中共週邊關係分析................11
第一節 地緣政治理論......................11
壹、地緣政治的定義.....................12
貳、地緣政治的淵源.....................16
參、地緣政治的特性與規律..................22
第二節 中西方的地緣政治學說..................26
壹、西方的地緣政治學說...................26
貳、中國的地緣政治學說...................36
參、中共的地緣政治學說...................38
第三節 地緣政治與中共週邊關係.................42
壹、中共崛起的國際環境...................42
貳、中共的週邊關係.....................49
參、地緣政治與週邊關係...................52
小結..........................56

第三章 中共大國外交的地緣政治層面分析..............59
第一節 中共大國外交的意涵...................59
壹、大國外交的意義.....................59
貳、大國外交的戰略意涵...................66
參、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72
第二節 「中」、美關係的發展...................76
壹、「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76
貳、「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建構............80
參、「中」、美關係發展的競合.................84
第三節 「中」、俄關係的發展...................89
壹、「中」、俄的地緣政治利益.................89
貳、「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建構.............94
參、「中」、俄關係的評估與展望...............100
第四節 「中」、日關係的發展..................107
壹、「中」、日的地緣政治利益................108
貳、「中」、日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建構............112
參、「中」、日關係的競爭與展望...............117
小結.........................120

第四章 中共區域安全的地緣政治層面分析.............123
第一節 中共新安全觀的意涵..................123
壹、新安全觀的意義....................124
貳、新安全觀的戰略意涵..................130
參、新安全觀與睦鄰政策..................137
第二節 中共與印度關係的發展.................143
壹、「中」、印的地緣政治利益................143
貳、「中」、印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的建構...........147
參、「中」、印關係的變數與展望...............151
第三節 中共與東協組織關係的發展...............155
壹、中共與東協的地緣政治利益...............156
貳、中共與東協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建構............161
參、中共與東協的評估與展望................169
第四節 中共與「上海合作組織」關係的發展...........172
壹、中共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利益...............172
貳、中共與「上海合作組織」關係的建構...........177
參、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評析與展望.........184
小結.........................190

第五章 結論..........................191
壹、研究發現.......................191
貳、待證問題.......................196

參考書目............................197





圖 表 目 次
圖2-1 麥金德的世界地圖.....................32
圖2-2 史派克曼的世界地圖....................36
圖3-1 中共構築的面向二十一世界的新型夥伴關係的多層次網絡圖...75
圖3-2 中共天然氣「西氣東輸」工程示意圖............107
圖4-1 東南亞區域地緣位置圖..................157
表3-1 中共與各大國間的進出口值.................68
表3-2 中國大陸實質生產毛額增長率................88
表4-1 傳統安全與綜合性安全概念內涵之比較...........127
zh_TW
dc.format.extent 57243 bytes-
dc.format.extent 78668 bytes-
dc.format.extent 127900 bytes-
dc.format.extent 110059 bytes-
dc.format.extent 281287 bytes-
dc.format.extent 680416 bytes-
dc.format.extent 827142 bytes-
dc.format.extent 1027615 bytes-
dc.format.extent 178684 bytes-
dc.format.extent 24721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週邊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緣政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國外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安全觀zh_TW
dc.title (題名) 後冷戰時期中共「週邊關係」發展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政府出版品及文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華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部報告書》。台北:史編局,民91 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民89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太安全譯文彙集(III)》。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7)》。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四年國防總檢》。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一九九九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一九九八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二○○○年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軍務局編譯。《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6)》。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努力建立中美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江澤民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1975-1982),1版2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的發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國防大學主編 。《鄧小平理論概論》,1版1刷。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著。《中國外交(1999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國務院。《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8年7月2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連財。《現代用語導讀》。台北:書泉,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連財等。《現代用語導讀(1)—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97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慶耀。《獨立國協研究—以俄羅斯為中心》。台北:幼獅文化,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慶耀。《中共外交研究》。無出版項,無出版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2001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中國—新霸權》。李威儀譯。台北:立緒,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一炬、李大軍編。《俄羅斯軍情瞭望》。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泰平主編 。《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洞察,198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舟,《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辛斯基(Zbi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台北:立緒,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199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派克曼。《和平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慧文、鄭永年、國世平編著。《江澤民跨世紀監圖》,初版。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科、林文程、林正義、劉德海、鄧中監編著。《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聽昌主編。《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偉烈、陸俊元。《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默。《現代地緣政治》。台北:三民書局,197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帕斯特(Robert A. Pastor)。《二十世紀之旅》。董更生譯。台北:聯經,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出版社,199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席來旺。《國家安全戰略》o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金鈿主編。《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1版1刷。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根索(Hans J. Morgenthau)。《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張自學譯。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蘊玲主編。《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蘊岭主編。《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英賢。《俄羅期與中共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中國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可銘主編。《世界軍事情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毅等著。《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克蒂斯(Roy C.Macridis)。胡祖慶譯。《當代各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恩。《政治學》。台北:風雲論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恩。《國際關係與現勢Q&A—新版》。台北:風雲論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雷(Colin S. Gray)。《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the Nuclear Era),王正己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普瑞斯柯。(J. R. V. Prescot, "Charter 1:Aims and Concepts)。《地略學參考論文集(一)》。台北:國防部情報局編印,198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普瑞斯柯。(全球戰略與政治地理),《地略學參考論文選集(二)》。台北:國防部情報局,198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普雷斯頓.詹姆斯(James P. E.)、傑弗雷.馬丁(Martin, G. J.)。《地理學思想史》。李旭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宇碩等書,《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香港:天地國書有限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宇碩等書,《邁進廿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香港:天地國書有限公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宏&#29002;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福昌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自成、王福春、唐士其、方向勤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國際政治學》。張自學譯。台北:幼獅,197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君章。《政治地理學原理》。台北:三民,197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等著。《中國與亞太安全一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等。《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亨利,季辛吉(Heyed Kissinger)Diplomacy。林添貴、顧淑馨譁。《大外交》。台北:智庫文化,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zraF.Vogel,LivingwithChina:US-ChinaRelationsintheTwenty-firstCentury。吳福生譯。《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ns Binnendijk、Ronald N.Montaperto,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漢斯•拜尼迪克、雷諾•蒙太波托。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譯。《中共戰略趨勢》。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L.Pfalezaraaff JR.James E.Dougherty,Contetding Tedries of Intenational Realtions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tegy for America。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一後冷戰時代美國安全戰略》。台北:麥田,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randAnti-War。艾文•托佛勒、海蒂•托佛勒。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一建構國際新秩序分〉。《問題與研究》,38卷6期。1999年6月,頁4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詩傳。〈鄧小平「世界格局觀」的新發展—學習江澤民關於「多極化」的重要論述〉。《外交學院學報》(北京),2000年2月,頁16-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43卷6期。2000年6月,頁l-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中共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 卷3 期。1999年3月,頁45-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民90年,頁57-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定士。〈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一中華民國應有之作為〉。《遠景季刊》,1卷4期。2000年12月,頁11l-1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37卷6期。1998年6月,頁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36卷8期。1997年8月,頁29-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祟傑。〈俄羅斯內政外交的重大變化〉。《瞭望》,1997年I期。1997年1月,頁42-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酈久、蔣莉。〈中俄新條約及合作趨勢〉。《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8期。2001年8月,頁3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原忠浩。〈戰後中日經濟與政治的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2期。1996年2月,頁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澤。〈論新時期的中俄關係〉。《國際問題研究》。1995年2期。1995年2月,頁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顯平。(俄羅斯2000年的經濟與未來的發展戰略)。《東北亞論壇》,l期。2000年2月,頁40-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思因。〈亞太地區的國際安全〉。《問題與研究》,30卷6期。1991年6月,頁l-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思因。〈美國與亞太地區的區域整合〉。《美歐月刊》,9卷ll期。1994年11月,頁4-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野。〈後冷戰時期的歐洲安全新秩序〉。《問題與研究》,30卷4期。1997年4月,頁35-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春光。(俄羅斯與中共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我國的影響)。《政策月刊》,42期。民國88年1月,頁29-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7卷2期。2001年2月,頁40-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福寶。〈夥伴關係重塑中共大國地位成效分析〉。《中共研究》,35卷2 期。2001年2月,頁107-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德星。〈冷戰後東北亞安全形勢的變化〉。《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9期。1998年9月,頁34-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鎮照。〈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專輯一美國與亞太地區》,11卷3期。1996年3月,頁23-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小華。〈冷戰後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大理論思潮〉。《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12期。1998年12月,頁9-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允華。〈1999年以來俄羅斯形勢及前景述評〉。《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4期。2000年8月,頁9-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志。〈由宮澤主義看日本亞太的外交佈局〉。《國家政策雙周刊》,53期。1993年2月,頁1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玉珍。〈中共與中亞各國關係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40卷7期。1997年7月,頁18-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柯林頓政府亞太政策之展望〉。《美國月刊》,8卷12期。1993年12月,頁23-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45-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慈安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上)〉。《美國月刊》, 5卷3期。1990年6月,頁133-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慈安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下)〉。《美國月刊》, 5卷4期。1990年8月,頁133-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靖宇、于鳳志。〈論中、俄、日三國面向2l世紀的利益關係框架〉。《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3期。2000年6月,頁28-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靜杰。〈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及其美國因素〉。《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3期。2000年6月,頁3-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偉烈。(中國未來的地緣戰略之思考),《中國外交》,2001年第12期。2001年12月,頁15-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偉烈。(關於地緣政治學研究內容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7期。2001年7月,頁57-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宗澤。(構築新世紀大周邊外交),《中國外交》,2001年第12期。2001年12月,頁2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煦。〈2000年中共對外關係-新世紀的中(共)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5 期。民國89年12月,頁6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煦。〈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3期。1998年12月,頁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煦。《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踐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外交學院學報》(北京),1999年2期,頁30-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志業等。〈普京執政一年來的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3期,2001年6月,頁24-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1 卷3期。 1999年7月,頁74-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臺灣的安全與亞太安全機制專輯三「中共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國家政策雙周刊》,171期。 1997年8月,頁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義。〈臺灣在亞太地區的安全策略〉。《國家政策雙周刊》,112期。1995年5月,頁2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7卷8期。 2001年8月,頁58-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30卷3期。1999年夏季,頁23-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26卷ll期。2000年11月,頁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正昆。{中國夥伴外交戰略初探),《中國外交》,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頁20-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邃。(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若千問題探討),《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2期。1998年2月,頁4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明。(何謂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世界知識》,1997年第23期。1997年11月,頁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子川。(冷戰後東盟國家綜合安全戰略的實施),《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7年第3期。1997年3月,頁25-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普列特(Willian C. Trilett)。陳世欽譯。(亞太地區權力關係的嬗變)。《國策專刊》,13期。2000年5月,頁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如倫。(「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與影響),《國防雜誌》,第17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8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如倫。(檢視中共建立「夥伴關係」策略),《國防雜誌》,第14卷第12期。1999年6月,頁42-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妍。(信息時代的地緣政治與科技權),《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7期。2001年7月,頁18-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中共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2年4月,頁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登及。(中共「大國外交」構思下兩岸關係的發展--思辯模型試擬),《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月,頁131-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登及。(發展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新構思-兼論對兩岸關係形成的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34-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頁33-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樸。(地緣戰略學的內涵與功能),《中華戰略學刊》,1983年冬季號。1983年12月,頁5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英賢。(俄羅斯與中共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問題與研究》,32卷4期。1993年4月,頁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英賢。(俄羅斯的亞太政策及其可能扮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34卷12期。1995年12月,頁24-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英賢。(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1996年12月,頁19-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36卷4期。1997年4月,頁45-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36卷7期。1997年6月,頁35-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武平。(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訪俄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3卷5期。1997年5月,頁l-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樹永、鄭桂芬。(冷戰後美國學界的俄羅斯「國家重塑」研究)。《美國月刊》,7卷4期。1992年4月,頁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7卷3期。1998年3月,頁19-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日山。(2OOO一2001年俄羅斯經濟形勢分析和預測)。《東歐中亞研究》,1期。2001年2月,頁5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佩堯。(中美關係大調整的背後——兼論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國評論》,1998年1月號。1998年1月,頁32-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岳。(知何認識戰後國際格局的多極化),《國際政治》,2001年7期。2001年7月,頁19-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鳴。(2000年的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5卷1期。2001年1月,頁40-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美國之亞太政策))。《美國月刊》,7卷7期。1992年7月,頁64-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俊元。(地緣戰略中的台灣及其對大國安全的作用),《台灣研究》,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36-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39-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復生。(亞太新情勢下的大陸「國家安全戰略」研析)。《海軍學術月刊》,33卷9期。1999年9月,頁4-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復生。(臺北一北京一華府的互動趨勢備忘錄)。《盟訊》,107期。2001年6月,頁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力。(大國關係與中國外交),《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1期。1998年1月20日,頁4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先鍾。(地略思想的復活),《國防雜誌》,第15卷第9期。2000年3月16日,頁1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玉軍。(對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再思考)。《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8期。1998年8月,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仲平。(當前歐盟對華政策的四大特性),《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5期。1998年5月,頁1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鴻博。(後冷戰時期中共與俄羅斯互動關係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1卷9期。1995年9月,頁4-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13期。1997年12月3日,頁35-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29-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29-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中共外交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29-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83-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立文。(論中共的廣大國土意義及其問題),《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65-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森(David G. Hansen)。(不變的地緣重要性),《國防譯粹》,第25卷第2期。1998年2月,頁52-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春山。(俄羅斯的亞太政策與亞太安全問題)。《中共研究》,30卷4期。1996年4月,頁73-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雲山。(中共對外戰略思想之演變)。《中共研究》,29卷6期。1995年6月,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龍庚。(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邁向堅實之路),《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5期。1999年5月,頁32-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桂玲。(俄羅斯的大國外交及國際地位和作用),《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8期。1998年8月,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清才。(析葉利欽時期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8期。2000年8月,頁33-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38卷2期。1999年2月,頁2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日本政策)。《國際關係學報》,9期。1994年8月,頁117-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4l卷9期。1998年9月,頁71-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瑋。(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2000年2月,頁66-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國月刊》,8卷3期。1993年3月,頁17-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5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30卷3期。1996年3月,頁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朝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地區的外交戰略)。《共黨問題研究》,25卷10期。1999年10月,頁36-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其琛。(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求是雜誌》,1995年12期。 1995年6月,頁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11期。1997年11月,頁28-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冶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8期。1995年8月,頁24-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亞太安全趨勢)。《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7期。1997年7月,頁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國際環境和外交思考),《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8期。1999年8月,頁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中國外交》,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頁1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萬欽。(俄羅斯一九九六年對中國政策的預測)。《問題與研究》,35卷2期。1996年2月,頁75-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萬欽。(對俄羅斯「中國政策」的展望)。《問題與研究》,35卷2期信1996年2月,頁65-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昌生。(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2期。1998年12月,頁27-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波。(試析「夥伴關係」一兼論美俄、中美和中俄夥伴關係)。《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3期。1998年3月,頁8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56-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默。(「中」、俄強化軍事合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6卷3期。2000年3月,頁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格。(國際安全新格局與合作體制),《中國評論》,1999年1月號。1999年1月,頁24-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碩博士畢業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風佑。(冷戰後中共與日本的安全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南亞安全合作)。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立威。(冷戰後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才果。〈地緣政治與北約東擴〉。國防管理學院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俊雄。〈中共大國外交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途徑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正慶。〈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形成與實踐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夥伴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啟臣。(全球化與國家在政治經濟上之角色:舊劇本與新爭論),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政大外交學系主辦,2001年6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雄。〈全球化下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政經分析〉,亞太區域安全與經濟整合學術研討會。政大外交學系主辦,2002年6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我國外交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危機與轉機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區域安全機制與兩岸互動之研究〉,「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2003年11月2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華民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工商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時晚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自由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晚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香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匯報(香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光明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蘋果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網路資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時電子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news.chinatime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知識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udndata,com/result.php31SearchString=qka08yuz+KdPPaxQs/h8wXCmWLHfs/h8pcGlzbP4fLhnwNmk6bP4fMFwpliz+Cuk6bTBPj0yMDAyMTEwNQ==&select=1&sharepage=10&kind=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江大學歐盟文獻中心,2001年2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1ib.tku.edu.tw/libeu/euhistory.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遠景基金會,2000年3月7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Ppress/paper/pp_2000012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年國防報告書》,中華民國國防部全球資訊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mnd.gov.tw/report/defence/chinese/p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外交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mprc.gov.c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2-06/18/content_445486.b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202.130.245.40/chinese/2002/Oct/22043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法治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sinolaw.net.crdzhuanti/zrgl/hckst/hckst03.b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人民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peopledaily.ac.cn/GB/guoji/209/3983/4018/20010215/396814.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ass.fiet.crdchinese/s28_yts/ch/nese/chinese.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夏經緯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qoig5.viewcn.com/TaiWanStfiChuang/DaoNeiDongTai/GBK/47662.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山國際經貿信息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siet.gov.cn/x/md/2002/09yue/090lb.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多維周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a4/Globe/628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軍事天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extend.hk.hi.cn/~daikang/News/329.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紀元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pochtimes.com/b5/2/5/31/n19356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家璇,《中國外交》2002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mprc.gov.cn/chn/32232.html#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家璇外長談中美關係),《中共外交部網站》,2002年2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mprc.gov.cn/chn/2496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肇星,{妥善處理臺灣問題是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關鍵),2002年2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mprc.gov.cn/chn/2510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百家,{積極拓展多邊外交樹立大國形象中國外交破浪行),2002年9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Poig5/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lD=0&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西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mrin, Carol Lee and Zhao Suisheng, Decision Making in seng`s China: Perspectives from Imsoders . New York: M.E. sharpe Inc,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ris Stuart & Klintworth Gary, China-As a great power.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Inc. 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H. Mittelman, The Globalization Syndrome: Transformation and Resista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2nd ed., Glenview I11:Scott, Foresroxn/Boston: Little, Brown series,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m, Samuel S.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tin Ira Glassner, Political Geography. Connecticut: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5th ed. New York: IGqopf, distributed Random House,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NY:Random House,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 .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bert O. Keohane, Institu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ul B.Cohen :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worm divid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an Ness, Peter, 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 Bruce Gilley & Stawn W. Crispin .“ Limited Engagement ”.far Easter Economic Review(Apl 1999):12-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nnie S. Glaser.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Interests and Ambitions.”Asian Surver,vol.33,no.3(March1993):253-2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rles Krauthammer.“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Time, July 31,1995:72.“China’s Balkan Crisis,”Newsweek, April 19,1999:34-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lfor J. Mackinder.“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Royal Geographical Journal.(23,1904):421-4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路資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盟(EUROPEANUNION),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moeaboft.gov.tw/bi_trade/europe/european/bas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2002年8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2/0809nsc.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能源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ia.doe.gov/emeu/cabs/schinatab.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蘭德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rand.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洲自由貿易區將重塑全球地緣政治),《Asia Pacific Media Netw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asiamedia.ucla.edu/TomPlate2001/Plate12.12.200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共挹資興建亞洲鐵路),《Strategic Forecastin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stratfor.com/standard/analysis_view,php?ID=202925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