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中日馬關條約談判之研究
作者 林乾隆
貢獻者 姜家雄
林乾隆
關鍵詞 談判
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
不對稱談判
中國
日本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8:13:22 (UTC+8)
摘要 日本在1894年藉由朝鮮「東學黨事件」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並於1895年與中國簽訂「馬關條約」,迫使中國割地賠款。本文即在從「國際談判」之角度探討馬關條約談判。
本文以哈比等五位學者對於國際談判之相關論點為基礎,經由歷史研究途徑,採用文獻分析研究方法,分由馬關條約談判之談判背景、談判結構、談判過程等方面分析此兩國間之戰爭媾和談判。
在談判背景上,中國在軍事上節節敗退之下,希望列強出面調停,但日本為確保在談判中達到其最大目的,故遲至1895年3月,在中國願意派遣有割讓土地畫押之全權大臣後,才在美國居間協調下,接受中國的談判要求。在談判結構上,中國在談判前的靜態資源中,可藉以在馬關條約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的就是廣土眾民的商業利益與第三國干預,但仍須依靠有效的戰術運用,方能於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
在談判過程中,中國放棄堅持之議題選項,故極力爭取第三國之幫助,而日本也努力於排除第三國干預介入談判中,雖然有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仍成功地將其與馬關條約談判切割處理,不使其產生議題聯繫,而列強在各自利益考量下,最終無法及時提供中國談判權力,迫使中國不得不接受日本之談判條件。
中國在馬關條約談判中最在意之割讓領土次議題,實乃十九世紀中外戰爭媾和之慣例,然中國政府決策人士昧於國際知識,一再於此次議題上討論爭辯,喪失較佳之談判時機。而中國於1900年之辛丑條約談判中仍重蹈覆轍,接受各國談判條件。日本則於1905年與俄國之樸茲茅斯條約談判中,面對不同於中國的戰敗國,俄國採用堅持選項之戰術,迫使日本於談判中只能達到分文未取之「絕對必要條件」。
本文運用哈比等學者之談判論點,綜合為本文之研究架構,可供研究國際上戰爭媾和之不對稱權力談判之分析架構。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輯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七編)》。台北:三軍大學,民61。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中日戰爭》。北京:中華,1983。
中華文化復興推動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一編》。臺北:臺灣商務,民75。
中華文化復興推動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四編》。臺北:臺灣商務,民75。
日本參謀本部編纂。《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東京:東京印刷株式會社,1998。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二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四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民52。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民59。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民80。
王樹槐。《庚子賠款》。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63。
王繩祖主編。《國際關係史:17世紀中葉~1945年》。北京:法律,2002。
石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1997。
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台北:臺灣商務,民81。
伊藤博文編。《機密日清戰爭》。東京:原書房,2004。
朱壽朋纂修。《十二朝東華錄》。台北:文海,民52。
吳汝綸。《李文忠公奏稿》。台北:文海,民51
吳汝綸。《李文忠公電稿》。台北:文海,民51。
吳汝綸。《李文忠公譯署函稿》。台北:文海,民51。
吳秀光。《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2001。
呂理州。《改造日本的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傳」》。台北:遠流,1993。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民86。
李則芬。《中日關係史》。台北:臺灣中華,民59。
李國祁。〈馬關條約之檢討〉,收錄《馬關條約與台灣地位》,馬起華主編,頁1-10。台北:中華會,民84。
沈雲龍主編。《光緒條約》。台北:文海,民52。
沈雲龍主編。《甲午中日戰輯》。台北:文海,民55。
周惠民。《德國對華政策研究》。台北:三民,民84。
林子侯。〈乙未中日馬關條約之再檢視〉,收錄《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頁73-11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
林子候。《甲午戰爭前日本之內政與備戰》。嘉義:大人物,2001。
林淑娟。《馬關議和之伊李問答》。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84。
林樂知、蔡爾康。《中東戰紀本末》。台北市:廣文,民61。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冊)》,天津社會科學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信夫清三郎。《日本近代政治史(三)》,呂萬和等譯。台北:桂冠,1990。
軍機處(清)。《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上冊)》。台北:文海,民52。
軍機處(清)。《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下冊)》。台北:文海,民52。
高蘭。《雙面影人:日本對中國外交的思想與實踐》。上海:學林,2003。
張雲樵。《伍廷芳與清末政治改革》。台北:聯經,民74。
戚其章。《甲午戰爭國際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民59。
陳光復。〈有清一代之中俄關係〉,收錄《民國叢書第二編》,姜亮夫主編,頁1-464。
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南天,民82。
陳義杰。《翁同龢日記(第五冊)》。北京:中華,1997。
陸奧宗光。《甲午戰爭外交祕錄》,陳鵬仁譯。台北:海峽學術,2005。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上冊)》。台北:臺灣商務,民61。
斯塔奇(Brigid Starkey)、波義爾(Mark A. Boyer)、維爾肯菲爾德(Jonathan Wilkenfeld)。《外交談判導論(Negotiating a Complex World: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陳志敏、陳玉聃、董曉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第三冊)》。台北:鼎文,民62。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第四冊)》。台北:鼎文,民62。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第七冊)》。台北:鼎文,民62。
楊家駱主編。《清光緒朝文獻彙編(第十一冊)》。台北:鼎文,民62。
楊家駱主編。《義和團文獻彙編(第三冊)》。台北:鼎文,民62。
葉龍彥。《西洋全史(十四)》。台北:燕京文化,民6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季外交史料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6。
褚德新、粱德主編。《中外約章匯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劉必榮。〈談判理論的發展趨勢〉,收錄《國際關係專門研究報告(下冊)》,國際關係研究會編,頁2207-2240。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會,民78。
蔣廷黻。《中國近代外交史資料輯要中卷》。台北:臺灣商務,民57。
蔡東杰。《西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2003。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2004。
鄧中堅、高永光、黃奎博。《政治溝通與談判技巧》。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93。
蕭振寰。《談判的理論與實務-中美著作權系列談判個案分析》。台北:經濟部國貿局,民80。
覺羅勒德洪。《大清德宗(光緒)皇帝實錄》。台北:台灣華文。
二、期刊論文
許介鱗。〈福澤諭吉的文明觀與脫亞論〉。《歷史》,2003年5月號,頁34-43。
劉必榮。〈不對稱結構下的談判行為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期。民82年3月,頁219-267。
黃秀政。〈馬關議和的割臺交涉上〉。《近代中國》,55期。民75年10月,頁239-263。
黃秀政。〈馬關議和的割臺交涉下〉。《近代中國》,56期。民75年12月,頁227-235。
張國忠。〈談判權力的研究〉。《明新學報》,21期。民87年12月,頁69-75。
張雄潮。〈光緒乙未廷臣疆吏諫阻割臺的幾種論調〉。《臺灣文獻》,18卷2期。民56年6月,頁130-155。
韓寶華。〈清廷與聯軍議和過程中的幾項難題〉。《歷史》,149期。民89年6月,頁62-69。
金振玄譯。〈二十世紀的第一聲雷-日俄戰後的魏特斡旋〉。《當代》,214期。民94年6月,頁44-57。
三、碩士論文
陳世榮。〈甲午戰爭後日本對清廷賠款用途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匡曉薇。〈馬關議和之談判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
陳清雲。〈甲午戰爭與中日外交〉。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49年。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Brams, Steven J. Negotiation Game: Applying Game Theory To Bargaining And Arbit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Habeeb, William Mark. Power and Tactics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8.
Ikle, Fred C. How Nations Negotiate. New York: Harper & Row,1964.
Pillar, Paul P. Negotiation Peace: War Termination as a Bargaining Proces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Raiffa, Howard.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Zartman, I. William.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Beverly Hill, CA: Sage Publication, 1978.
二、期刊論文
Bercovitch, J. “Problem and Approaches in The Study of Bargaining and Negotiation. ”Political Science 36(December 1984): 125-144.
Zartman, I. William. “Negotiation:Theory And Realit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9(Spring 1975): 69-78.
Zartman, I. William.“Negotiation as a Joi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1(December 1977): 619-63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4922010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22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姜家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林乾隆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乾隆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九月-2009 18:13:22 (UTC+8)-
dc.date.available 17-九月-2009 18:13: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8:13:2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4922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2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922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日本在1894年藉由朝鮮「東學黨事件」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並於1895年與中國簽訂「馬關條約」,迫使中國割地賠款。本文即在從「國際談判」之角度探討馬關條約談判。
本文以哈比等五位學者對於國際談判之相關論點為基礎,經由歷史研究途徑,採用文獻分析研究方法,分由馬關條約談判之談判背景、談判結構、談判過程等方面分析此兩國間之戰爭媾和談判。
在談判背景上,中國在軍事上節節敗退之下,希望列強出面調停,但日本為確保在談判中達到其最大目的,故遲至1895年3月,在中國願意派遣有割讓土地畫押之全權大臣後,才在美國居間協調下,接受中國的談判要求。在談判結構上,中國在談判前的靜態資源中,可藉以在馬關條約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的就是廣土眾民的商業利益與第三國干預,但仍須依靠有效的戰術運用,方能於談判中增加談判權力。
在談判過程中,中國放棄堅持之議題選項,故極力爭取第三國之幫助,而日本也努力於排除第三國干預介入談判中,雖然有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仍成功地將其與馬關條約談判切割處理,不使其產生議題聯繫,而列強在各自利益考量下,最終無法及時提供中國談判權力,迫使中國不得不接受日本之談判條件。
中國在馬關條約談判中最在意之割讓領土次議題,實乃十九世紀中外戰爭媾和之慣例,然中國政府決策人士昧於國際知識,一再於此次議題上討論爭辯,喪失較佳之談判時機。而中國於1900年之辛丑條約談判中仍重蹈覆轍,接受各國談判條件。日本則於1905年與俄國之樸茲茅斯條約談判中,面對不同於中國的戰敗國,俄國採用堅持選項之戰術,迫使日本於談判中只能達到分文未取之「絕對必要條件」。
本文運用哈比等學者之談判論點,綜合為本文之研究架構,可供研究國際上戰爭媾和之不對稱權力談判之分析架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評論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8
第二章 馬關條約談判之背景-中日甲午戰爭 12
第一節 甲午戰爭之原因 12
第二節 甲午戰爭之經過 15
第三節 列強調停及休戰 17
第四節 甲午戰爭之結束 21
小結 23
第三章 馬關條約談判之結構 25
第一節 中國之談判議題、立場及籌碼 25
第二節 日本之談判議題、立場及籌碼 31
第三節 第三國之利害關係 38
小結 44
第四章 馬關條約談判之過程-馬關會議 47
第一節 談判佈局-中日雙方之準備工作 48
第二節 正式談判-中日雙方之戰術運用 53
第三節 談判結束-中日雙方之善後行動 65
小結 72
第五章 馬關條約談判與中日後續媾和談判 75
第一節 十九世紀戰爭媾和條約議題 75
第二節 馬關條約談判與中國的辛丑條約談判 81
第三節 馬關條約談判與日本的樸茲茅斯條約談判 86
小結 90
第六章 結論 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3
第二節 後續研究 97
附件 99
參考書目 112
zh_TW
dc.format.extent 80262 bytes-
dc.format.extent 59674 bytes-
dc.format.extent 76347 bytes-
dc.format.extent 60721 bytes-
dc.format.extent 175871 bytes-
dc.format.extent 229974 bytes-
dc.format.extent 262984 bytes-
dc.format.extent 310533 bytes-
dc.format.extent 245500 bytes-
dc.format.extent 130027 bytes-
dc.format.extent 170498 bytes-
dc.format.extent 11120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22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談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馬關條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甲午戰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對稱談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本zh_TW
dc.title (題名) 中日馬關條約談判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輯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七編)》。台北:三軍大學,民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中日戰爭》。北京:中華,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文化復興推動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一編》。臺北:臺灣商務,民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文化復興推動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四編》。臺北:臺灣商務,民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本參謀本部編纂。《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東京:東京印刷株式會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二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四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民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民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民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樹槐。《庚子賠款》。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繩祖主編。《國際關係史:17世紀中葉~1945年》。北京:法律,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台北:臺灣商務,民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藤博文編。《機密日清戰爭》。東京:原書房,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壽朋纂修。《十二朝東華錄》。台北:文海,民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汝綸。《李文忠公奏稿》。台北:文海,民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汝綸。《李文忠公電稿》。台北:文海,民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汝綸。《李文忠公譯署函稿》。台北:文海,民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秀光。《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理州。《改造日本的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傳」》。台北:遠流,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民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則芬。《中日關係史》。台北:臺灣中華,民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祁。〈馬關條約之檢討〉,收錄《馬關條約與台灣地位》,馬起華主編,頁1-10。台北:中華會,民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雲龍主編。《光緒條約》。台北:文海,民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雲龍主編。《甲午中日戰輯》。台北:文海,民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惠民。《德國對華政策研究》。台北:三民,民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子侯。〈乙未中日馬關條約之再檢視〉,收錄《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頁73-11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子候。《甲午戰爭前日本之內政與備戰》。嘉義:大人物,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淑娟。《馬關議和之伊李問答》。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樂知、蔡爾康。《中東戰紀本末》。台北市:廣文,民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冊)》,天津社會科學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信夫清三郎。《日本近代政治史(三)》,呂萬和等譯。台北:桂冠,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軍機處(清)。《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上冊)》。台北:文海,民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軍機處(清)。《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下冊)》。台北:文海,民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蘭。《雙面影人:日本對中國外交的思想與實踐》。上海:學林,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雲樵。《伍廷芳與清末政治改革》。台北:聯經,民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其章。《甲午戰爭國際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民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光復。〈有清一代之中俄關係〉,收錄《民國叢書第二編》,姜亮夫主編,頁1-4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南天,民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杰。《翁同龢日記(第五冊)》。北京:中華,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奧宗光。《甲午戰爭外交祕錄》,陳鵬仁譯。台北:海峽學術,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上冊)》。台北:臺灣商務,民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斯塔奇(Brigid Starkey)、波義爾(Mark A. Boyer)、維爾肯菲爾德(Jonathan Wilkenfeld)。《外交談判導論(Negotiating a Complex World: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陳志敏、陳玉聃、董曉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第三冊)》。台北:鼎文,民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第四冊)》。台北:鼎文,民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第七冊)》。台北:鼎文,民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清光緒朝文獻彙編(第十一冊)》。台北:鼎文,民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義和團文獻彙編(第三冊)》。台北:鼎文,民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龍彥。《西洋全史(十四)》。台北:燕京文化,民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季外交史料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褚德新、粱德主編。《中外約章匯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必榮。〈談判理論的發展趨勢〉,收錄《國際關係專門研究報告(下冊)》,國際關係研究會編,頁2207-2240。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會,民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廷黻。《中國近代外交史資料輯要中卷》。台北:臺灣商務,民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西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中堅、高永光、黃奎博。《政治溝通與談判技巧》。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振寰。《談判的理論與實務-中美著作權系列談判個案分析》。台北:經濟部國貿局,民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覺羅勒德洪。《大清德宗(光緒)皇帝實錄》。台北:台灣華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介鱗。〈福澤諭吉的文明觀與脫亞論〉。《歷史》,2003年5月號,頁34-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必榮。〈不對稱結構下的談判行為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期。民82年3月,頁219-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政。〈馬關議和的割臺交涉上〉。《近代中國》,55期。民75年10月,頁239-2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政。〈馬關議和的割臺交涉下〉。《近代中國》,56期。民75年12月,頁227-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國忠。〈談判權力的研究〉。《明新學報》,21期。民87年12月,頁6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雄潮。〈光緒乙未廷臣疆吏諫阻割臺的幾種論調〉。《臺灣文獻》,18卷2期。民56年6月,頁130-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寶華。〈清廷與聯軍議和過程中的幾項難題〉。《歷史》,149期。民89年6月,頁62-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振玄譯。〈二十世紀的第一聲雷-日俄戰後的魏特斡旋〉。《當代》,214期。民94年6月,頁44-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世榮。〈甲午戰爭後日本對清廷賠款用途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匡曉薇。〈馬關議和之談判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清雲。〈甲午戰爭與中日外交〉。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4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ams, Steven J. Negotiation Game: Applying Game Theory To Bargaining And Arbit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beeb, William Mark. Power and Tactics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kle, Fred C. How Nations Negotiate. New York: Harper & Row,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llar, Paul P. Negotiation Peace: War Termination as a Bargaining Proces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iffa, Howard.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artman, I. William.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Beverly Hill, CA: Sage Publication, 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covitch, J. “Problem and Approaches in The Study of Bargaining and Negotiation. ”Political Science 36(December 1984): 125-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artman, I. William. “Negotiation:Theory And Realit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9(Spring 1975): 6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artman, I. William.“Negotiation as a Joi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1(December 1977): 619-638.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