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後冷戰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以「北韓核武危機」為例
作者 盧敬銘
貢獻者 朱新民博士
盧敬銘
關鍵詞 中共外交政策
和平崛起
北韓核武危機
三方會談
六方會談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8:15:50 (UTC+8)
摘要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戮力實施「經濟改革」以來,其在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綜合國力已有大幅提昇之勢,並獲得了世界各國的極度重視與憂慮,致使近期有關「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即將崩潰」等各式論點已充斥於國際社會之間。而且在東亞地區存有「台海衝突」、「北韓核武危機」和「南沙群島主權爭議」等三個危機引爆點,都與中共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係。其中北韓在後冷戰時期所引發的核武議題,已成為區域威脅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北韓飛彈的試射更使得威脅的影響遍及全球。在東亞地區的危機中首推北韓核武問題最難掌握,且危險程度也最高。因此北韓發展核武對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無疑是一大挑戰,其目的就是要迫使美國進行雙邊會談,意圖藉此取得國際援助,以解決國內日益緊張的政治與經濟問題,並與美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解除因被稱為「邪惡軸心」而產生的潛在威脅。
現階段中共在對外關係上仍是標榜「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以靈活的外交策略,追求成為世界強權為目標。中共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就是要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努力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長期的、良好的國際環境,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因此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仍然是中共目前國際戰略的中心目標,而且經濟發展也是中共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中共建政以來的外交政策兼具了持續性與變革性,特別強調「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基本原則。
北韓核武危機是當前亞太地區安全局勢中的重點。在相關強權和國際社會皆主張透過談判解決之努力下,局勢將得到緩和。台灣應支持朝鮮半島非核化,支持和平對話解決。尤其在中共積極從事北韓核武危機協商工作之際,台灣應慎防中共藉機將兩岸問題納入協商範疇,以作為對美國或國際間談判的交換籌碼,而損及台灣應有的利益。兩岸協商已中斷多年,緊張情勢已日益嚴峻。當我們身處危機的熱點中,如果仍不以安全與穩定為施政之最終考量,展現外交工作的彈性與靈活,則將斷送數十年來勤奮建設的經貿成果。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度兩岸關係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報告》。民國93年8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1年7月。
國防部編印。《九十三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3年8月15日。
楊志恆。〈鮑爾訪問東亞三國之意涵〉。行政院第2914次院會《大陸工作簡報》。台北:行政院陸委會,民國93年11月10日。
歐錫富。〈和平崛起的理論與戰略〉。行政院第2898次院會《大陸工作簡報》。台北:行政院陸委會,民國93年7月14日。
鄭偉靜摘譯。〈中共「新外交」的內部阻礙〉。《大陸工作簡報》。台北:行政院陸委會,民國93年10月13日。
二、專書
ROMU國際出版社。《閱讀世界紛爭地圖》(Reading the world disputing map),蕭志強譯。台北:世潮,民國92年。
丁中江。《戰略與世局》。台北:春秋雜誌社,民國75年8月。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初東北亞國際政治新秩序:持續與變遷〉,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朱松柏主編,頁28-31。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2年6月。
丁偉。〈「911」之後的朝鮮半島形勢及對中國安全的挑戰〉,收錄《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胡春惠、宋成有主編,頁10-11。台北:正中,民國92年5月。
大前研一。《中國,出租中》,許曉平譯。台北:天下雜誌,2002年。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編。《SIPRI年鑑:2003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SIPRI Year Book 2003: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4月。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2001東亞戰略概觀》(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1),曾清貴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10月。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中國:新霸權》,李威儀譯。台北:立緒文化,民國90年6月。
王友仁。《從美國戰略論冷戰後的東北亞危機:從朝鮮半島看當前台日美之戰略互動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民國90年2月。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9年2月。
古德斯坦(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第四版,歐信宏、胡祖慶譯。台北:五南,2003年7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民國87年4月。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許綬南譯。台北:麥田出版,民國86年。
皮爾森(Frederic S. Pearson)、羅徹斯特(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Origin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第三版,胡祖慶譯。台北:五南,2002年10月。
朱松柏。〈北韓發展核武與東亞區域安全〉,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朱松柏主編,頁22。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2年6月。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之探討〉,收錄《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張啟雄主編,頁8-10。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1999年12月。
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2月。
艾佛利.高德斯坦(Avery Goldstein)。〈大希望:解讀中共之崛起〉,收錄《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李育慈、黃俊彥譯,頁1-57。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10月。
克里斯多夫.麥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查理斯.摩利森(Charles E. Morrison)。《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Security Outlook 2001),楊紫函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3月。
李其泰。《外交學》。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8月。
李明。〈北韓推行改革開放的前景及其限制〉,收錄《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張啟雄主編,頁31,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民國91年12月。
李明。〈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美國之關係〉,收錄《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張啟雄主編,頁91-92。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1999年12月。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5月。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收錄《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頁386-422。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4月。
李瓊莉。〈亞太綜合性安全合作的發展〉,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朱松柏主編,頁165。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2年6月。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沈海濤。〈東北亞國際格局的演變趨勢及其制約因素〉,收錄《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胡春惠、宋成有主編,頁149-156。台北:正中,民國92年5月。
周祉元。〈析中共五十年來的外交及其未來走向〉,收錄《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頁423-445。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民國88年2月。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譯。台北:聯經,1997年9月。
林佳龍。〈中國社會的量變與質變〉,收錄《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林佳龍主編,頁8。台北:時報文化,民國92年。
林秋山。《韓國綜論:南北韓關係篇》。台北:水牛,民國87年6月。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收錄《中國大陸研究》,張五岳主編,頁139-162。台北:新文京開發,民國92年7月。
阿嘎瓦拉(Ramgopal Agarwala)。《中國的崛起:威脅還是機遇?》(The Rise of China: Threat or Opportunity?),陶治國等譯。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4年1月。
俞正梁。《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
姜遠珍。〈北韓核武爭議懸而未決〉,收錄《2004世界年鑑》,王永志主編,頁484-485。台北:中央通訊社,民國92年12月。
洪停杓、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出版社,2004年3月。
約瑟夫.波丹斯基(Yossef Bodansky)。《北韓危機:金日成之死與核武威脅的效應》(Crisis in Korea)。台北:新新聞文化,民國83年9月。
胡鞍鋼。《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民國84年4月。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民國92年。
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3年8月。
徐緯地。〈中美戰略關係穩中有升〉,收錄《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2-2003)》,頁197-220。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2月。
許嘉主編。《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陳鴻瑜。〈九0年代中共的亞太政策〉,收錄《後鄧小平時期的中國大陸》,江振昌主編,頁131。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84年6月。
陸伯彬(Robert S. Ross)。〈和平的地理格局:廿一世紀的東亞〉,收錄《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李育慈、黃俊彥譯,頁257-317。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10月。
章家敦(Gordon G. Chang)。《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侯思嘉、閻紀宇譯。台北:雅言文化,民國91年。
傅高義(Ezra F. Vogel)。《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89年8月。
傅高義(Ezra F. Vogel)。《與中國共處:21世紀的美中關係》,田斌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5月。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編。《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 Securit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5月。
彭懷恩。《國際關係與現勢Q&A》。台北:風雲論壇,2001年。
飯田健一主編。《東亞戰略概觀(1996-1997)》(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1996-1997),胡台生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民國87年5月。
葉宗奎、王杏芳主編。《國際組織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維特.烏托葛夫(Victor A. Utgoff)。《浮現中的核武危機:核武擴散、美國利益與世界秩序》(The Coming Crisis: Nuclear Proliferation, U.S. Interests, and World Order),林宜瑄、邱明瀚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11月。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5月。
劉宏煊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4月。
鄭宇碩。《中國與亞洲》。香港:商務,1990年8月。
盧國學。〈一波三折的朝美核爭端〉,收錄《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李慎明、王逸舟主編,頁16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閻學通、王在邦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謝益顯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79-1994》。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羅伯.卡普蘭(Robert D. Kaplan)。《戰之華:美國帝國主義大戰略》(Warrior Politics: Why Leadership Demands a Pagan Ethos),杜默譯。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4月。
譚若思(Ross Terrill)。《一中帝國大夢》(The New Chinese Empire),楊明暐等譯。台北:雅言文化,2004年。
顧關福。《戰後國際關係(1945-2003)》,第二版。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8月。
三、期刊論文
一民,〈中國外交展示大國風範〉,《時事報告》,第3期(2003年),頁4-5。
于有慧。〈911事件對美國與中共關係的影響〉。《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1期。民國92年1月,頁90。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十六大」後中共外交的轉變〉。《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25期。民國92年11月26日,頁27。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中共「和平崛起論」的始末〉。《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6期。民國93年10月6日,頁28-29。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中共可能選擇在台海動武的理由〉。《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3期。民國93年8月25日,頁25-26。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中共的核武戰略與戰力〉。《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7期。民國93年10月20日,頁4-5。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美「中」互動關係的最新形勢〉。《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8期。民國93年11月3日,頁28。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第二回合六方會談的探討與分析〉。《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32期。民國93年3月10日,頁37。
王俊奇。〈中國在朝核問題上應當有所作為〉。《社會政治研究》,第2期。2004年,頁100-101。
朱松柏。〈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1期。民國90年2月,頁3。
朱松柏。〈東北亞情勢的新發展〉。《中華歐亞基金會-政策專題研究》。民國91年11月25日,頁5。
朱松柏。〈南北韓高峰會的意義與前景〉。《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0期。民國89年10月,頁56。
朱鋒,〈六方會談後的朝核危機:問題與前景〉,《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3年),頁9-15。
吳南。〈2003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8卷2期。2004年2月,頁61-62。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核武與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4期。民國85年4月,頁27。
李才義。〈冷戰結束與中美關係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總第153期。2000年,頁18。
李明。〈後冷戰時期北韓政經動向和亞太地區安全〉。《國際關係學報》,第8期。民國82年,頁78。
李明。〈朝鮮半島四邊會談的功能與限制〉。《亞洲研究》,40期。2001年9月18日,頁44。
李蒲、李忠潔。〈中共軍事事務革命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空軍學術月刊》,第569期。民國93年4月1日,頁39。
李蒲。〈六方會談觸動了東北亞區域政治與軍事鬥爭的神經〉。《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民國93年2月,頁9。
汪徐和。〈國際軍控與裁軍的發展趨向〉。《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4期。1998年4月,頁30。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月,頁90-102。
金東信(Dong-Shin Kim)。〈朝鮮半島的安全現況與南韓之民主發展〉(Security Situation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Democracy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3期。2004年春季,頁6-8。
約禮。〈判讀研析美中(共)關係〉。《日本研究雜誌》,第416期。民國88年8月,頁22。
胡志強。〈中共大國外交及我國因應之道〉。《政策月刊》,第50期。1999年9月,頁29。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民國89年7月,頁60。
時殷弘。〈北京六方會談與中國外交作為〉。《教學與研究》,第10期。2003年,頁21-23。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民國88年3月,頁82-93。
班樂義(Rommel C. Banlaoi)。〈從東南亞觀點看中共的崛起:911事件後之區域安全〉(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Rise of China: Regional Security after 9/11)。《國防譯粹》,第31卷第9期,胡元傑譯。民國93年9月,頁96-102。
張登及。〈中共朝鮮半島戰略偏好架構試擬〉。《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民國93年5月,頁111。
張雅君。〈中共在朝鮮半島核武危機中的影響力〉。《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8期。民國83年8月,頁44。
張廖年仲。〈中共與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3期。民國93年3月,頁36-50。
梁正邦。〈當前中共外交政策走向〉。《國防雜誌》,19卷6期。民國93年6月1日,頁111。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92年5-6月,頁81。
郭隆隆。〈中國和平崛起與中美關係〉。《國際展望》,總489期。2004年4月15日,卷首語。
黃鴻博。〈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2期。民國85年2月,頁44-45。
楊中旭、馮亦斐。〈「和平崛起」指引中國未來〉。《新聞週刊》,第178期。2004年5月3日。
楊洁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中美關係〉。《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4年,頁9。
楊鈞池。〈六邊會談及其對東北亞地區秩序之影響與分析〉。《復興崗學報》,80期。民國93年6月,頁241。
葉自成、馮茵。〈中美關係十論:紀念中美1972年上海聯合公報發表30周年〉。《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2002年,頁21。
廖真翊。〈六方會談大剖析:朝鮮半島危機對美、中、台戰略利益消長的影響〉。《新聞大舞台》,第17期。2004年11月8日,頁52。
劉德海。〈九0年代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兩韓研究〉。《韓國學報》,第13期。民國84年6月,頁189。
劉德海。〈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朝鮮半島政策與日本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9期民國83年,頁138。
劉興漢。〈北韓核武危機:論美、「中」、(北)韓三邊會談的意涵〉。《國防雜誌》,第18卷第11期。民國92年5月1日,頁105。
蔡明憲。〈亞太區域安全關鍵之鑰〉(The Key to Asia-Pacific Region Security)。《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3期。2004年春季,頁2。
蔡裕民。〈中共對於核武擴散問題的立場〉。《遠景季刊》。民國89年7月,頁124-126。
蕭朝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地區的外交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0期。民國88年10月,頁41-42。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1995年8月,頁24。
謝昌生。〈後冷戰時期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與研究》,第24卷第12期。民國87年12月,頁33。
四、研討會論文
朱松柏、李明峻。〈朝鮮半島情勢與亞太安全:理性計算的不理性遊戲〉,第31屆台、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3月25-26日。
李明。〈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與本區域安全〉,外交政策公共論壇(朝鮮半島和波灣情勢發展對台灣安全的意義)。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辦,民國92年2月21日。
李明。〈朝鮮半島危機與信心建立措施〉,信心建立措施與國防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民國88年6月12日。
五、座談會發言資料
朱新民、陳梓龍。全球化時代下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趨勢座談會。遠景基金會主辦,民國91年6月13日。
李明峻、林正義、郭建中。由北韓看亞太安全座談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民國92年3月9日。
曾永賢。江澤民訪日之戰略意涵與大國外交戰略運作之關連座談會。遠景基金會主辦,民國87年12月10日。
六、報紙及網路新聞
《人民日報》,http://www.gog.com.cn。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中央日報》,http://www.cdn.com.tw。
《中央社》,http://www.cna.com.tw。
《中非新聞網》,http://www.zaobao.com。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http://www.china.org.cn。
《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
《中華日報》。
《世界日報》,http://www.hccbbs.net。
《台灣時報》。
《台灣新生報》。
《民眾日報》。
《共同通信社》,http://www.kyodo.co.jp。
《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亞洲時報》,http://www.asiatimes-chinese.com。
《青年日報》,http://youth.elo.com.tw。
《南華早報》,http://www.scmp.com.hk。
《海外中文網站大全》,http://www.9999cn.com。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解放軍報》,http://www.jfjb.com.cn。
《聯合早報》,http://www.zaobao.com。
《聯合晚報》,http://www.udngroup.com.tw。
《聯合報》,http://www.udngroup.com.tw。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
七、網際網路專文
〈2003年中國周邊外交〉,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71/node173/node607/userobject1ai365688.html。
〈六方會談商討兩實質問題〉。2004年6月23日,http://hk.news.yahoo.com/040623/12/11fat.html。
〈巴科學家指北韓有三個核彈〉。2004年4月13日,http://hk.news.yahoo.com/040413/12/yx5z.html。
〈北韓願有條件放棄核武計畫〉。2004年6月23日,http://hk.news.yahoo.com/040623/12/11flv.html。
〈美國之音:傳胡錦濤向北韓發出最後通牒式勸告〉。2003年8月25日,http://www.cdjp.org/01/archives/00004197.shtml。
朱松柏。〈朝鮮半島情勢〉,http://iir.nccu.edu.tw/2003report/2003report.htm。
李明峻。〈北韓核武危機與東北亞局勢〉,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30309/20030309-1.html。
李華球。〈北韓核武會談-北京的如意算盤?〉,92年8月25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260.htm。
林文程。〈美國東亞戰略下的中共政策〉,2004年3月6日,http://www.phoenixtv.com/home/zhuanti/xwshj/xyh01/200403/06/213291.html。
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策略〉,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60-9/m161_6.htm。
邱坤玄。〈北韓核武第三輪六方會談評析〉,http://www.fics.org.tw/monthly/2004/200408.htm。
胡聲平。〈評「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2:4&webitem_no=846。
宮秀川。〈海外媒體關注中國「和平崛起」〉,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548670.htm。
秦家驄。〈漂亮的外交行動-評中共在三方會談中的作用〉。2003年4月24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yuwai/320164.htm。
張麟徵。〈大選後的美國對台政策〉。《海峽評論》,4月號。2004年5月9日,http://www.huaxia.com/la/mtcz/00200688.html。
敖廣。〈朝核危機關係中國安全利益〉。《艦船知識》。2003年8月11日,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t/gjzt/hewu003/200312160777.asp
陳少廷。〈正確認識美國對台政策〉,1998年5月,http://www.taiwannation.org.tw/republic/rep1-10/no04_05.htm。
陶威廉(William T. Tow)。〈台海問題與亞太安全〉(The Taiwan Straits Issue and Asia-Pacific Security),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10-9/m111_2.htm。
楊永明。〈美國與北韓會談後朝鮮半島情勢展望〉,2003年5月5日,http://140.112.2.84/~yang/Comment-050503.htm。
楊釗、謝賢熺。〈兩岸緊繃,攻台雜誌北京到處買的到〉,2004年11月 21日,http://tw.news.yahoo.com/041121/39/16fx3.html。
裴遠穎。〈小平外交出大牌,樹大國形象〉。2004年8月17日,http://news.jschina.com.cn。
蔡瑋。〈美國的亞太戰略情勢〉,http://iir.nccu.edu.tw/2002report/ustoasia.htm。
鄭迎平。〈美國亞太安全戰略調整及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http://www.crf.org.cn/newsletter/200402/002.htm。
貳、外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Aron, Raymond ,Peace and War.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 1996.
Denny, Roy,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1998.
Hong-Yung, Lee, “China’s and Two Koreas: New Emerging Triangle,” in Young Whan Kihl ed., Korea and the World: Beyond the Cold War, p.99.
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Y:Random House, 1987.
Kenneth, Liberthal, and Oksenberg Michel, Policy Making in China: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Keohane, Robert O. Institu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 Colorado:Westview Press, 1989.
Kim, Samuel S.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Boulder:Westview Press, 1989.
Pumphrey, Carolyn W. 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02.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0-2001).”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Voichi Funabashi, Michel Oksenberg, and Heinrich Weiss, An Emerging China in A World of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The Trilater Commission, 1994.
二、期刊論文
Goldstein, Avery. “Great Expectations: Interpreting China’s Arriv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 3 (Winter 1997/98), pp. 36-73.
Pinkston, Daniel A. and Phillip C. Saunders, “Seeing North Korea Clearly. Survival,” Vol. 45, No. 3 (2003): 87-88.
Bachman, Davi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hetoric and Reality,” Current History, Vol. 100, No. 647 (September 2001): 257-258.
Laney, James T. and Jason T. Shaplen, “How to Deal With North Korea,”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2 (2003): 27.
Park, Kyung Ae. “China’s Korean Policy and the role of the Korean-Chinese in Inter-Korean Relations,” Korea Observers, Vol. XXII, No. 2, (Summer 1991): 213-215.
Hong-Yung, Lee, “China’s Triangle with Two Koreas,” China Studies, No. 4, (Spring 1998): 92.
Lee, Manwoo, “North Korea: The Cold War Continues”, Current History, Vol.95, No.605 (December 1996): 438-442.
Gurtov, Mel, “Common Security in North Korea: Quest for a New Paradigm in Inter-Korean Relations,” Asian Survey, Vol. 42, No. 3 (2002): 399.
Abramowitz, Morton, and Stephen Bosworth, “Adjusting to the New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4 (July/August 2003): 119-131.
Jia, Qingguo, “New Priorities, New Opportunitie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9-11,” Asian Perspectives, Vol. 4, Issue 2 (Spring 2002): 11-12.
Dujarric, Robert, “North Korea: Risks and Rewards of Engage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4, No. 2 (2001): 466.
Ross, Robert 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4 (Spring 1999): 49-80.
Snyder, Scott, “Pyongyang’s Pressur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3, No. 3 (2000): 163-170.
Cha, Victor D. “Hawk Engagement and Preventive Defenc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1 (2002): 46.
Yi, Xiaoxiong, “Dynamics of China’s South Korea Policy: Assertive Nationalism, Beijing’s Changing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orth Korea Factor,” Asian Perspective, Vol.24, No.1, (2000): 89.
Song, Yung Sun, “North Korea’s Nuclear Issue and Relationship with U.S. and Japan,” Korea Observer, Vol. XXXIII, No. 1, (Spring 1992): 84-85.
三、報紙
“Beijing’s closed political hinders new diplomacy”,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13 2004.
“Bush’s Foreign Policy,”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1 1999.
Lampton, David M. “China: Fed Up with North Korea?”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4 2003, p.A2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2922025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202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新民博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盧敬銘zh_TW
dc.creator (作者) 盧敬銘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九月-2009 18:15:50 (UTC+8)-
dc.date.available 17-九月-2009 18:15:5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18:15:50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9292202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3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2202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戮力實施「經濟改革」以來,其在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綜合國力已有大幅提昇之勢,並獲得了世界各國的極度重視與憂慮,致使近期有關「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即將崩潰」等各式論點已充斥於國際社會之間。而且在東亞地區存有「台海衝突」、「北韓核武危機」和「南沙群島主權爭議」等三個危機引爆點,都與中共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係。其中北韓在後冷戰時期所引發的核武議題,已成為區域威脅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北韓飛彈的試射更使得威脅的影響遍及全球。在東亞地區的危機中首推北韓核武問題最難掌握,且危險程度也最高。因此北韓發展核武對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無疑是一大挑戰,其目的就是要迫使美國進行雙邊會談,意圖藉此取得國際援助,以解決國內日益緊張的政治與經濟問題,並與美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解除因被稱為「邪惡軸心」而產生的潛在威脅。
現階段中共在對外關係上仍是標榜「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以靈活的外交策略,追求成為世界強權為目標。中共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就是要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努力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長期的、良好的國際環境,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因此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仍然是中共目前國際戰略的中心目標,而且經濟發展也是中共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中共建政以來的外交政策兼具了持續性與變革性,特別強調「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基本原則。
北韓核武危機是當前亞太地區安全局勢中的重點。在相關強權和國際社會皆主張透過談判解決之努力下,局勢將得到緩和。台灣應支持朝鮮半島非核化,支持和平對話解決。尤其在中共積極從事北韓核武危機協商工作之際,台灣應慎防中共藉機將兩岸問題納入協商範疇,以作為對美國或國際間談判的交換籌碼,而損及台灣應有的利益。兩岸協商已中斷多年,緊張情勢已日益嚴峻。當我們身處危機的熱點中,如果仍不以安全與穩定為施政之最終考量,展現外交工作的彈性與靈活,則將斷送數十年來勤奮建設的經貿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論文架構……………………………………………………6

第二章 後冷戰中共外交政策的分析…………………………………9
第一節 建構國際間大國的新形象………………………………..12
第二節 追求周邊區域的睦鄰角色………………………………..19
第三節 爭取發展中國家的領導地位……………………………..26
第四節 促進「和平崛起」的實現………………………………..30

第三章 中共介入北韓核武危機的政策考量………………………..37
第一節 中共對朝鮮半島的戰略思維……………………………..39
第二節 周邊安全環境的維護……………………………………..48
第三節 區域領導角色的扮演……………………………………..56
第四節 限制核武擴張的威脅……………………………………..61
第五節 爭取對美談判的籌碼……………………………………..67

第四章 中共介入北韓核武危機的歷程與作為…..…………………73
第一節 國際與朝鮮半島的情勢分析……………………………..75
第二節 「三方會談」的背景與歷程………………………………83
第三節 「六方會談」的內容與意涵………………………………88
第四節 「六方會談」的爭議與前景………………………………94

第五章 中共介入北韓核武危機對區域安全的影響………………103
第一節 對亞太安全的影響………………………………………104
第二節 對中美關係的影響………………………………………110
第三節 對台美關係的影響………………………………………118

第六章 結論…………………………………………………………12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心得…………………………………………128
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131
zh_TW
dc.format.extent 48944 bytes-
dc.format.extent 92981 bytes-
dc.format.extent 81058 bytes-
dc.format.extent 215370 bytes-
dc.format.extent 512130 bytes-
dc.format.extent 761414 bytes-
dc.format.extent 489723 bytes-
dc.format.extent 433308 bytes-
dc.format.extent 224653 bytes-
dc.format.extent 220806 bytes-
dc.format.extent 15752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202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外交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和平崛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北韓核武危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三方會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方會談zh_TW
dc.title (題名) 後冷戰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以「北韓核武危機」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官方出版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度兩岸關係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報告》。民國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防部編印。《九十三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3年8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恆。〈鮑爾訪問東亞三國之意涵〉。行政院第2914次院會《大陸工作簡報》。台北:行政院陸委會,民國93年11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錫富。〈和平崛起的理論與戰略〉。行政院第2898次院會《大陸工作簡報》。台北:行政院陸委會,民國93年7月1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偉靜摘譯。〈中共「新外交」的內部阻礙〉。《大陸工作簡報》。台北:行政院陸委會,民國93年10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MU國際出版社。《閱讀世界紛爭地圖》(Reading the world disputing map),蕭志強譯。台北:世潮,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中江。《戰略與世局》。台北:春秋雜誌社,民國7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初東北亞國際政治新秩序:持續與變遷〉,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朱松柏主編,頁28-31。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偉。〈「911」之後的朝鮮半島形勢及對中國安全的挑戰〉,收錄《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胡春惠、宋成有主編,頁10-11。台北:正中,民國9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前研一。《中國,出租中》,許曉平譯。台北:天下雜誌,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編。《SIPRI年鑑:2003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SIPRI Year Book 2003: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2001東亞戰略概觀》(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1),曾清貴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中國:新霸權》,李威儀譯。台北:立緒文化,民國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友仁。《從美國戰略論冷戰後的東北亞危機:從朝鮮半島看當前台日美之戰略互動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民國90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德斯坦(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第四版,歐信宏、胡祖慶譯。台北:五南,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民國8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許綬南譯。台北:麥田出版,民國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皮爾森(Frederic S. Pearson)、羅徹斯特(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Origin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第三版,胡祖慶譯。台北:五南,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北韓發展核武與東亞區域安全〉,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朱松柏主編,頁22。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之探討〉,收錄《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張啟雄主編,頁8-10。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佛利.高德斯坦(Avery Goldstein)。〈大希望:解讀中共之崛起〉,收錄《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李育慈、黃俊彥譯,頁1-57。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克里斯多夫.麥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查理斯.摩利森(Charles E. Morrison)。《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Security Outlook 2001),楊紫函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其泰。《外交學》。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北韓推行改革開放的前景及其限制〉,收錄《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張啟雄主編,頁31,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民國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美國之關係〉,收錄《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張啟雄主編,頁91-92。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收錄《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頁386-422。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瓊莉。〈亞太綜合性安全合作的發展〉,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朱松柏主編,頁165。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海濤。〈東北亞國際格局的演變趨勢及其制約因素〉,收錄《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胡春惠、宋成有主編,頁149-156。台北:正中,民國9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祉元。〈析中共五十年來的外交及其未來走向〉,收錄《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頁423-445。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民國8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譯。台北:聯經,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龍。〈中國社會的量變與質變〉,收錄《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林佳龍主編,頁8。台北:時報文化,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秋山。《韓國綜論:南北韓關係篇》。台北:水牛,民國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收錄《中國大陸研究》,張五岳主編,頁139-162。台北:新文京開發,民國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嘎瓦拉(Ramgopal Agarwala)。《中國的崛起:威脅還是機遇?》(The Rise of China: Threat or Opportunity?),陶治國等譯。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正梁。《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遠珍。〈北韓核武爭議懸而未決〉,收錄《2004世界年鑑》,王永志主編,頁484-485。台北:中央通訊社,民國9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停杓、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出版社,200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瑟夫.波丹斯基(Yossef Bodansky)。《北韓危機:金日成之死與核武威脅的效應》(Crisis in Korea)。台北:新新聞文化,民國8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鞍鋼。《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民國84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民國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緯地。〈中美戰略關係穩中有升〉,收錄《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2-2003)》,頁197-220。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嘉主編。《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瑜。〈九0年代中共的亞太政策〉,收錄《後鄧小平時期的中國大陸》,江振昌主編,頁131。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8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伯彬(Robert S. Ross)。〈和平的地理格局:廿一世紀的東亞〉,收錄《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李育慈、黃俊彥譯,頁257-317。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家敦(Gordon G. Chang)。《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侯思嘉、閻紀宇譯。台北:雅言文化,民國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高義(Ezra F. Vogel)。《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8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高義(Ezra F. Vogel)。《與中國共處:21世紀的美中關係》,田斌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編。《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 Securit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恩。《國際關係與現勢Q&A》。台北:風雲論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飯田健一主編。《東亞戰略概觀(1996-1997)》(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1996-1997),胡台生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民國8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宗奎、王杏芳主編。《國際組織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維特.烏托葛夫(Victor A. Utgoff)。《浮現中的核武危機:核武擴散、美國利益與世界秩序》(The Coming Crisis: Nuclear Proliferation, U.S. Interests, and World Order),林宜瑄、邱明瀚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宏煊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宇碩。《中國與亞洲》。香港:商務,199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國學。〈一波三折的朝美核爭端〉,收錄《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李慎明、王逸舟主編,頁16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王在邦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益顯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79-1994》。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伯.卡普蘭(Robert D. Kaplan)。《戰之華:美國帝國主義大戰略》(Warrior Politics: Why Leadership Demands a Pagan Ethos),杜默譯。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若思(Ross Terrill)。《一中帝國大夢》(The New Chinese Empire),楊明暐等譯。台北:雅言文化,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關福。《戰後國際關係(1945-2003)》,第二版。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民,〈中國外交展示大國風範〉,《時事報告》,第3期(2003年),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有慧。〈911事件對美國與中共關係的影響〉。《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1期。民國92年1月,頁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十六大」後中共外交的轉變〉。《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25期。民國92年11月26日,頁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中共「和平崛起論」的始末〉。《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6期。民國93年10月6日,頁28-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中共可能選擇在台海動武的理由〉。《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3期。民國93年8月25日,頁25-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中共的核武戰略與戰力〉。《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7期。民國93年10月20日,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美「中」互動關係的最新形勢〉。《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8期。民國93年11月3日,頁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第二回合六方會談的探討與分析〉。《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32期。民國93年3月10日,頁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奇。〈中國在朝核問題上應當有所作為〉。《社會政治研究》,第2期。2004年,頁100-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1期。民國90年2月,頁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東北亞情勢的新發展〉。《中華歐亞基金會-政策專題研究》。民國91年11月25日,頁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南北韓高峰會的意義與前景〉。《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0期。民國89年10月,頁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鋒,〈六方會談後的朝核危機:問題與前景〉,《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3年),頁9-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南。〈2003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8卷2期。2004年2月,頁6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核武與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4期。民國85年4月,頁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才義。〈冷戰結束與中美關係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總第153期。2000年,頁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後冷戰時期北韓政經動向和亞太地區安全〉。《國際關係學報》,第8期。民國82年,頁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朝鮮半島四邊會談的功能與限制〉。《亞洲研究》,40期。2001年9月18日,頁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蒲、李忠潔。〈中共軍事事務革命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空軍學術月刊》,第569期。民國93年4月1日,頁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蒲。〈六方會談觸動了東北亞區域政治與軍事鬥爭的神經〉。《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民國93年2月,頁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徐和。〈國際軍控與裁軍的發展趨向〉。《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4期。1998年4月,頁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月,頁90-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東信(Dong-Shin Kim)。〈朝鮮半島的安全現況與南韓之民主發展〉(Security Situation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Democracy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3期。2004年春季,頁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約禮。〈判讀研析美中(共)關係〉。《日本研究雜誌》,第416期。民國88年8月,頁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志強。〈中共大國外交及我國因應之道〉。《政策月刊》,第50期。1999年9月,頁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民國89年7月,頁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時殷弘。〈北京六方會談與中國外交作為〉。《教學與研究》,第10期。2003年,頁2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民國88年3月,頁82-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班樂義(Rommel C. Banlaoi)。〈從東南亞觀點看中共的崛起:911事件後之區域安全〉(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Rise of China: Regional Security after 9/11)。《國防譯粹》,第31卷第9期,胡元傑譯。民國93年9月,頁96-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登及。〈中共朝鮮半島戰略偏好架構試擬〉。《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民國93年5月,頁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雅君。〈中共在朝鮮半島核武危機中的影響力〉。《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8期。民國83年8月,頁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廖年仲。〈中共與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3期。民國93年3月,頁36-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正邦。〈當前中共外交政策走向〉。《國防雜誌》,19卷6期。民國93年6月1日,頁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92年5-6月,頁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隆隆。〈中國和平崛起與中美關係〉。《國際展望》,總489期。2004年4月15日,卷首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鴻博。〈中共與「北韓核武危機」〉。《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2期。民國85年2月,頁44-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中旭、馮亦斐。〈「和平崛起」指引中國未來〉。《新聞週刊》,第178期。2004年5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洁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中美關係〉。《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4年,頁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鈞池。〈六邊會談及其對東北亞地區秩序之影響與分析〉。《復興崗學報》,80期。民國93年6月,頁2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自成、馮茵。〈中美關係十論:紀念中美1972年上海聯合公報發表30周年〉。《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2002年,頁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真翊。〈六方會談大剖析:朝鮮半島危機對美、中、台戰略利益消長的影響〉。《新聞大舞台》,第17期。2004年11月8日,頁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九0年代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兩韓研究〉。《韓國學報》,第13期。民國84年6月,頁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海。〈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朝鮮半島政策與日本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9期民國83年,頁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興漢。〈北韓核武危機:論美、「中」、(北)韓三邊會談的意涵〉。《國防雜誌》,第18卷第11期。民國92年5月1日,頁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明憲。〈亞太區域安全關鍵之鑰〉(The Key to Asia-Pacific Region Security)。《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3期。2004年春季,頁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裕民。〈中共對於核武擴散問題的立場〉。《遠景季刊》。民國89年7月,頁124-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朝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地區的外交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0期。民國88年10月,頁4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1995年8月,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昌生。〈後冷戰時期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與研究》,第24卷第12期。民國87年12月,頁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研討會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李明峻。〈朝鮮半島情勢與亞太安全:理性計算的不理性遊戲〉,第31屆台、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3月25-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與本區域安全〉,外交政策公共論壇(朝鮮半島和波灣情勢發展對台灣安全的意義)。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辦,民國92年2月2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朝鮮半島危機與信心建立措施〉,信心建立措施與國防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民國88年6月1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座談會發言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新民、陳梓龍。全球化時代下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趨勢座談會。遠景基金會主辦,民國91年6月1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峻、林正義、郭建中。由北韓看亞太安全座談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民國92年3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賢。江澤民訪日之戰略意涵與大國外交戰略運作之關連座談會。遠景基金會主辦,民國87年12月1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報紙及網路新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http://www.gog.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日報》,http://www.cdn.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社》,http://www.cna.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非新聞網》,http://www.zaobao.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http://www.china.org.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世界日報》,http://www.hccbbs.ne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時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新生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眾日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共同通信社》,http://www.kyodo.co.j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洲時報》,http://www.asiatimes-chinese.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青年日報》,http://youth.elo.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華早報》,http://www.scmp.com.h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海外中文網站大全》,http://www.9999cn.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http://www.jfjb.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早報》,http://www.zaobao.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晚報》,http://www.udngroup.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報》,http://www.udngroup.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網際網路專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3年中國周邊外交〉,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71/node173/node607/userobject1ai365688.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方會談商討兩實質問題〉。2004年6月23日,http://hk.news.yahoo.com/040623/12/11fat.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巴科學家指北韓有三個核彈〉。2004年4月13日,http://hk.news.yahoo.com/040413/12/yx5z.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韓願有條件放棄核武計畫〉。2004年6月23日,http://hk.news.yahoo.com/040623/12/11flv.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之音:傳胡錦濤向北韓發出最後通牒式勸告〉。2003年8月25日,http://www.cdjp.org/01/archives/00004197.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松柏。〈朝鮮半島情勢〉,http://iir.nccu.edu.tw/2003report/2003report.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峻。〈北韓核武危機與東北亞局勢〉,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30309/20030309-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華球。〈北韓核武會談-北京的如意算盤?〉,92年8月25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26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程。〈美國東亞戰略下的中共政策〉,2004年3月6日,http://www.phoenixtv.com/home/zhuanti/xwshj/xyh01/200403/06/21329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策略〉,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60-9/m161_6.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玄。〈北韓核武第三輪六方會談評析〉,http://www.fics.org.tw/monthly/2004/200408.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聲平。〈評「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2:4&webitem_no=8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秀川。〈海外媒體關注中國「和平崛起」〉,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548670.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家驄。〈漂亮的外交行動-評中共在三方會談中的作用〉。2003年4月24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yuwai/32016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麟徵。〈大選後的美國對台政策〉。《海峽評論》,4月號。2004年5月9日,http://www.huaxia.com/la/mtcz/00200688.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敖廣。〈朝核危機關係中國安全利益〉。《艦船知識》。2003年8月11日,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t/gjzt/hewu003/200312160777.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少廷。〈正確認識美國對台政策〉,1998年5月,http://www.taiwannation.org.tw/republic/rep1-10/no04_05.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威廉(William T. Tow)。〈台海問題與亞太安全〉(The Taiwan Straits Issue and Asia-Pacific Security),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10-9/m111_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永明。〈美國與北韓會談後朝鮮半島情勢展望〉,2003年5月5日,http://140.112.2.84/~yang/Comment-05050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釗、謝賢熺。〈兩岸緊繃,攻台雜誌北京到處買的到〉,2004年11月 21日,http://tw.news.yahoo.com/041121/39/16fx3.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裴遠穎。〈小平外交出大牌,樹大國形象〉。2004年8月17日,http://news.jschina.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瑋。〈美國的亞太戰略情勢〉,http://iir.nccu.edu.tw/2002report/ustoasia.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迎平。〈美國亞太安全戰略調整及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http://www.crf.org.cn/newsletter/200402/002.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外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英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on, Raymond ,Peace and War.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 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nny, Roy,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ng-Yung, Lee, “China’s and Two Koreas: New Emerging Triangle,” in Young Whan Kihl ed., Korea and the World: Beyond the Cold War, p.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Y:Random House, 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nneth, Liberthal, and Oksenberg Michel, Policy Making in China: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ohane, Robert O. Institu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 Colorado:Westview Press,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m, Samuel S.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Boulder:Westview Press,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umphrey, Carolyn W. 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0-2001).”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oichi Funabashi, Michel Oksenberg, and Heinrich Weiss, An Emerging China in A World of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The Trilater Commission,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stein, Avery. “Great Expectations: Interpreting China’s Arriv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 3 (Winter 1997/98), pp. 36-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nkston, Daniel A. and Phillip C. Saunders, “Seeing North Korea Clearly. Survival,” Vol. 45, No. 3 (2003): 87-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chman, Davi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hetoric and Reality,” Current History, Vol. 100, No. 647 (September 2001): 257-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ney, James T. and Jason T. Shaplen, “How to Deal With North Korea,”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2 (2003): 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rk, Kyung Ae. “China’s Korean Policy and the role of the Korean-Chinese in Inter-Korean Relations,” Korea Observers, Vol. XXII, No. 2, (Summer 1991): 213-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ng-Yung, Lee, “China’s Triangle with Two Koreas,” China Studies, No. 4, (Spring 1998): 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e, Manwoo, “North Korea: The Cold War Continues”, Current History, Vol.95, No.605 (December 1996): 438-4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urtov, Mel, “Common Security in North Korea: Quest for a New Paradigm in Inter-Korean Relations,” Asian Survey, Vol. 42, No. 3 (2002): 3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bramowitz, Morton, and Stephen Bosworth, “Adjusting to the New Asia,”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4 (July/August 2003): 119-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ia, Qingguo, “New Priorities, New Opportunitie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9-11,” Asian Perspectives, Vol. 4, Issue 2 (Spring 2002): 1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jarric, Robert, “North Korea: Risks and Rewards of Engage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4, No. 2 (2001): 4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s, Robert 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4 (Spring 1999): 4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nyder, Scott, “Pyongyang’s Pressur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3, No. 3 (2000): 163-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 Victor D. “Hawk Engagement and Preventive Defenc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1 (2002): 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i, Xiaoxiong, “Dynamics of China’s South Korea Policy: Assertive Nationalism, Beijing’s Changing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orth Korea Factor,” Asian Perspective, Vol.24, No.1, (2000): 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ng, Yung Sun, “North Korea’s Nuclear Issue and Relationship with U.S. and Japan,” Korea Observer, Vol. XXXIII, No. 1, (Spring 1992): 84-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報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ijing’s closed political hinders new diplomacy”,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13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sh’s Foreign Policy,”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1 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mpton, David M. “China: Fed Up with North Korea?”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4 2003, p.A27.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