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與適應--以西雙版納勐海縣曼巒回村"回傣"為例
作者 曾惠蓮
Tseng Hui-lien
貢獻者 張中復
曾惠蓮
Tseng Hui-lien
關鍵詞 回傣
回族
民族文化
伊斯蘭
西雙版納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0:36:47 (UTC+8)
摘要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境內,有一群被稱作“回傣”的回族穆斯林,全部的人數僅有700多位,分佈於曼巒回與曼賽回二村。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為曼巒回村的300多位回傣穆斯林,筆者從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民族認同、民族關係等各個層面分別論述其民族文化的發展與適應。
因為地處於傣族小乘佛教文化環繞的區域範圍裡,這一群“回傣”穆斯林使用傣語、穿傣族服飾,與鄰近的傣族與其他民族保持政治、婚姻、經濟等各種社會交往;但是他們的村寨中有代表伊斯蘭教文化特徵之一的清真寺,舉行中國回族的各項宗教活動,生活上也大致遵守伊斯蘭宗教的生活規範。曼巒回村所呈現出來的特殊“回傣”文化,使得兩個回族村寨在西雙版納傣族小乘佛教文化分佈的區域範圍顯得非常特出。這兩個回族村寨與鄰近的傣族村寨日常接觸頻繁,傳統中國伊斯蘭文化與傣族小乘佛教文化產生交融現象。
日常生活傾向於傣族特徵的文化展現,以及民族宗教為伊斯蘭信仰所表現出的回族文化所帶來的強烈回族認同,使這兩個回族村寨發展出絕不同於傣族,卻也與傳統中國回族不盡相同的“回傣”文化。在傣族文化區,顯於外的文化表徵與傣族文化表徵相當類似的情況之下,以民族意識及民族情感為基調的內在認同可能更加強烈,成為維繫其社群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信念。面對同樣是回族的其他地區回族穆斯林,曼巒回村“回傣”穆斯林與其他地區的回族穆斯林一樣具有回族認同,用以區別漢族和其他的少數民族;甚至也有民族文化高低不同的觀念,用以區別回族和生活中所接觸的其他少數民族。
不同的民族與族群之間,往往因為各族群間居住空間分佈、社會政治權利的分配、經濟生產領域的合作與競爭以及文化的涵化融合現象等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有不同的發展形式、內容與特點。歷史發展過程中,“回傣”與西雙版納的主體民族傣族和其他民族交往的歷史特點可以作為探討“回傣”穆斯林與各民族間維持制衡機制的參考依據。
“回傣”文化一貫的適應機制在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中的作用力是很難預估的,現代化變遷的迅速使得傳統保守的農村地區面臨很大的衝擊與新的問題,原本平靜且維持一定平衡機制的勐海地區勢必會發展出一番新的景象。「變」與「不變」都是跟隨時間與空間流轉的「變」,都是「適應」的一體兩面。在文化接觸與形塑的過程中,「不失本色」的是中國傳統伊斯蘭信仰的堅持,也是「不變」的內在情感心理認同要素;「特別的適應能力」則在面對傣族文化包圍時靈活的展現,發展出「變」的外在生存策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交織出獨樹一格的“回傣”文化。
正因為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生活形態,使得回族文化的內容豐富而精彩,但是大部分的回族研究都僅觀察到回族「小聚居」所凝聚出來的回族伊斯蘭特色,而忽略了「大分散」區域特點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而“回傣”文化可以視為中國回族文化在西雙版納傣族文化區產生的文化變遷現象,是中國回族伊斯蘭文化多元呈現,並在其自身的發展與適應反映出多元的特色。
參考文獻 中文
一、專書
1. (美)David M.Fetterman著,賴文福譯,《民族誌學》,台北,宏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2. 王文光、薛群慧、田畹婷編著,《雲南的民族與民族文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4. 王俊敏,《青城民族—一個邊疆城市民族關係的歷史演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 王筑生主編,《人類學與西南民族》,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6. 王銘銘,《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7. 王樹槐,《咸同雲南回民事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使研究所,民57。
8. 王懿之、楊世光,《貝葉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9. 尤中,《雲南民族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
10.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寫組,《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11. 方國瑜主編,徐文德、木芹纂錄校定,《雲南史料叢刊》,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12. 中國少數民族現況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回族卷:同心縣》,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3. 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民族•宗教•歷史•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14. 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15. 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6. 石之瑜,《中國的民族問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88。
17. 牟鍾鑒主編,《宗教與民族(第一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18. 民族問題研究會編,《回回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1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2. 米壽江、尤佳,《中國伊斯蘭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23.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24. 朱德普,《泐史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25. 江平主編,《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26. 江應樑,《傣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27.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概況》,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
28. 沃爾夫岡•查普夫原著,陸宏成、陳黎譯,《現代化與社會轉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29. 何潤主編,《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30. (英)克里思•哈門著,白曉紅譯,《民族問題的重返》,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31.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上、下)》,台北,允晨出版社,民90。
32.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1。
33. 李希、李宗植、杜發春、楊華、馬宗保、馬亞萍,《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同心縣回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4. 李拂一,《十二版納誌》,台北,正中書局,民44。
35. 李興華等著,《中國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6. 李德洙主編,《都市化與民族現代化》,天津,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
37. 宋志斌、張同基主編,《一個回族村的當代變遷》,銀春,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38. 宋恩常,《雲南少數民族社會調查研究(上)(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
39. 余振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40. 吳仕民主編,《中國民族政策讀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41. 吳建傳主編,《回回日事類記》,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
42. 吳雲貴、周燮藩,《近代伊斯蘭叫思潮與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3.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台北,珪庭出版社,民60。
44.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45. 金安江、羅世舟,《少數民族地區行政管理》,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
46. 林松、和龍,《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47. 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修訂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48. 東方曉主編,《伊斯蘭與冷戰後的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9. 岩峰、王松、刀保堯,《傣族文學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
50.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51. 邱樹森主編,《回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2. 胡振華主編,《中國回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53. 姚繼德主編,《雲南民族村寨調查—回族-通海納古鎮》,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54. 荊德新編,《雲南回民起義史料》,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
55. 埃德蒙•利奇著,盧德平譯,《文化與交流》,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
56. 高力士,《西雙版納傣族的歷史與文化》,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2。
57. 高浩然,《認識伊斯蘭》,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3。
58. 高占福,《西北穆斯林社會問題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
59. 高丙中主編,《現代化與民族生活方式的變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0. 納日碧力戈,《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61. 納麒,《傳統與現代的整合—雲南回族歷史•文化•發展論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62.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
63. 孫振玉,《傳統淤現實-土耳其的伊斯蘭與穆斯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4. 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89。
65.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新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66. 馬明道,《伊斯蘭對中華文化之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67. 馬戎、趙嘉文主編,《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8. 馬戎、趙嘉文主編,《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9. 馬啟成、丁宏,《中國伊斯蘭文化類型與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70. 馬維良,《回族史論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898。
71. 馬維良,《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72. 馬紹周、隋玉梅,《回族傳統道德概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73.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74.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門宦溯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
75. 馬通,《伊斯蘭思想史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76. 馬通主編,《回族近代史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2。
77. 馬曜主編,《雲南簡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1。
78. 馬曠源,《回族文化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
79. 勉維霖,《中國回族伊斯蘭教宗教制度概要》,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
80. (美)赫屈原著,黃應貴、鄭美能譯,《人與文化的理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1。
81. (美)郝瑞著,巴莫阿依 取木鐵西譯,《田野中的族群關係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彝族社區考察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82. 郝時遠,《中國的民族與民族問題—論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83. 秦惠彬主編,《中國伊斯蘭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84. 秦惠彬主編,《中國伊斯蘭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85. 張天路等著,《中國穆斯林人口》,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
86.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89。
87. 張文勛主編,《民族文化學論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
88. 張文勛、施惟達、張勝兵、黃澤,《民族文化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89. 張承志,《心靈史-揭開哲合忍耶的聖城之謎》,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7。
90. 陸學藝等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91.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91。
92. 曹成章,《傣族社會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
93. 葉永文,《排除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
94. 黃光學主編,《中國的民族識別》,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95. 黃正傑主編,《多元文化課程》,台北,施大書苑有限公司,民86。
96. 黃淑娉、龔佩華主編,《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97. 黃澤,《神聖的解構—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維審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98. 黃惠焜主編,《傣族文化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99. 傅統先,《中國回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台二版,民85。
100. 傅安輝、余達忠,《九寨民俗—一個種族社區的文化變遷》,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101. 愛德華•薩依德原著,閻紀宇譯,《遮蔽的伊斯蘭》,台北,立緒文化,2002。
102. 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精實錄—有關雲南史料彙編(卷一∼四)》,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
103.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國家重點項目課題組,《雲南多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
104. 雲南省編輯組編,《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
105. 雲南省編輯組編,《雲南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一∼五)》,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5。
106. 雲南省編輯組編,《傣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西雙版納之一∼五)》,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3。
107. 雲南民族出版社編,《雲南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簡介》,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5。
108. 雲南省宗教學會編,《雲南伊斯蘭文化論文選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109. 葛壯,《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91。
110. 蒼銘,《雲南民族遷徙文化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
111.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4。
112. 楊兆鈞主編,《雲南回族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4。
113. 楊學政主編,《雲南宗教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114. 楊學政、韓軍學、李榮昆,《雲南境內的世界三大宗教—地域宗教比較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
115. 楊德華,《雲南民族關係簡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116. 楊懷中、余振貴主編,《伊斯蘭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117. 楊懷中、余振貴主編,《中國伊斯蘭文獻譯著提要》,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118. 趙寶煦主編,《傳統與變遷-國外現代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9. 潘定智,《民族文化學》,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
120. 劉剛,《發展的選擇—社會文化變遷途程中的雲南民族集團》,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
121. 賴存理,《中國回族社會經濟》,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
122. 應奇,《社群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123. 謝世忠,《傣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82。
124. 謝蘊秋主編,《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25. 譚明華,《民族與發展》,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126. 龔學增、靳薇、胡岩,《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二、期刊論文
1. 才旦,〈只要信奉伊斯蘭教就可以說是回族嗎:「卡力崗地區部分群眾昔藏今回的調查」一文質疑〉,《青海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1983,頁124∼128。
2. 王玉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穆斯林〉,《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2001,頁59∼63。
3. 王峰,〈發掘特色、培育特色、創新特色-試論新世紀轉型中的回族學走向及其研究重點〉,《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2002,頁169∼175。
4. 余振貴,〈新時期中國回族研究巡禮〉,《回族研究》,1991年創刊號,1991,頁18∼29。
5. 何傳,〈西方伊斯蘭人類學的理論發展-回顧與前瞻〉,《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2002,頁96∼99。
6. 李紹明,〈從中國彝族的認同談族體理論〉,《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2002,頁32∼38。
7. 李溫、陳茜,〈近期寧夏回族聚居區婚姻狀況現存問題調查〉,《寧夏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1988,頁60∼64。
8. 李耕硯、徐立逵,〈伊斯蘭教在卡力崗—關於卡力崗地區部分群眾昔藏今回的調查〉,《青海社會科學》,1981年第2期,1981,頁80∼84。
9. 周傳斌、馬梅業,〈“ 回回“:歷史解釋與文化表述〉,《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2002,頁32∼38。
10. 林長寬撰,姚繼德譯,〈滇籍穆斯林—潘泰人語源考〉,《回族研究》,1997年第4期,1997,頁56∼60。
11. 姚繼德,〈回族馬幫與西南絲路網絡—泰國北部雲南穆斯林的個案研究〉,《雲南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
12. 姚繼德,〈泰國北部的雲南穆斯林—秦和人〉,《思想戰線》,2002年第3期,2002,頁60∼63。
13. 胡雲生,〈構想與現實:三重關係互動中的回族認同〉,《“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3。
14. 南文淵,〈論伊斯蘭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的主導作用〉,《回族研究》,1991年第3期,1991,頁83∼91。
15. 馬平,〈甘南藏區拉仁關回族“求索瑪”群體研究〉,《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2001,頁4∼9。
16. 馬宗保,〈求同存異 和而不同-論回族歷史上的文化適應〉,《回族研究》, 2001年第3期,2001,頁15∼19。
17. 馬宗保,〈論回漢民族關係的歷史特點〉,《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001,頁80∼86。
18. 馬海雲,〈回族研究的新視野:一個方法論的討論—兼評杜磊《中國穆斯林》〉,《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1998,頁77∼87。
19. 馬海雲,〈熟悉的陌生人-讀一部西北穆斯林史〉,《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2000,頁95∼100。
20. 馬廣德,〈從地理學角度看回族地域特點〉,《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1996,頁26∼31。
21. 馬建釗,〈南海回族的歷史來源與社會變遷〉,《回族研究》, 2001年第4期,2001,頁27∼32。
22. 馬建雄,〈從廣東南澳島到雲南“帕西傣”:對地方文獻的解讀兩例〉,《昆明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2001,頁92∼96。
23. 馬建雄,(社區認同的塑造:以猛海“帕西傣”社區為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18卷第6期,2001,頁69∼75。
24. 勉維霖,〈中國回教伊斯蘭教的掌教制度〉,《寧夏社會科學》,1988第6期,1988,頁51∼57。
25. 高占福,〈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上)(中)(下)〉,《回族研究》,1997年第1、2、3期,1997,頁6∼15、77∼85、15∼23。
26. 郝蘇民,〈二十一世紀:世便方激,中國回族研究急需社會學/人類學的大視野〉,《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001,頁61∼67。
27. 郝瑞(美),〈再談“民族”與“族群”〉,《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2002,頁36∼40。
28. 納日碧力戈,〈族群形成與族群內容反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0,頁23∼26。
29. 陳秀清,〈族群理論的整合與應用-以當前台灣的族群現象為例〉,《中國邊政》,第150期,民89,頁2∼8。
30. 張中復,〈論當帶回族歷史意識的建構與民族認同—以「回民起義」史觀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第22期,頁77-104,1996。
31. 張中復,〈論元朝在當代回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以民族史建構為中心的探討〉,《蒙元史學術討論會論文》,1995。
32. 張中復,〈「華夷兼蓄下的邊緣游移」論當代中國回族民族屬性中的「少數民族化」問題〉,《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
33. 張中復,〈回族現象觀察的「點」與「面」--從三本回族調查資料的研究取向談起〉,《回族研究》(銀川: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2003年第2期,頁60∼65。
34. 楊文炯,〈Jamaat地緣變遷及其文化影響-以蘭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區調查為個案〉,《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2001,頁17∼23。
35. 楊文炯,〈Jamaat地緣變遷及其文化影響(續)-以蘭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區調查為個案〉,《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2001,頁10∼14。
36. 楊建新,〈關於民族發展和民族關係的幾何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02第1期,2002,頁115∼119。
37. 趙子瑩,〈回族內部認同依據之差異-以西北納家戶及東南陳埭地區回族為例〉,《中國邊政》,第148期,民89,頁3∼6。
38. 趙衛東,〈文化變遷視野中的族群邊界—對鄧川壩子“白回”族群的人類學考察〉,《雲南大學人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
39. 趙曉雲,〈紅河上游花腰傣的文化與當代變遷〉,(大陸)《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26卷3號,2002,頁449∼472。
40. 潘英海,〈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民83,頁235∼256。
41. 潘英海,〈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民83第77期,民83,頁89∼123。
42. 潘英海,〈「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民84,頁299∼319。
43. 潘英海,〈「文化係」、「文化叢」、「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民87,頁163∼202。
44. 謝世忠,〈根本賦予認同與族群政治:中國「漢語穆斯林」的例子〉,《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民81,頁199-220。
三、英文
1. Gladney, Dru C. Muslim Chinese :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Gladney, Dru C. Ethnic Idenity in China : The Mar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in China, FortWorth : Harcoun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8.
3. Fredrik, Barth.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London : George Allen &Unwin Press, 1969.
4. Lipman,Jonathan N. Familiar Strangers : A History of Muslim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7.
5. Keyes,Charles. F. Ethnic Change,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89259012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9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中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曾惠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Tseng Hui-li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曾惠蓮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eng Hui-lienen_US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九月-2009 10:36:47 (UTC+8)-
dc.date.available 18-九月-2009 10:36: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0:36:47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89259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6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25901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境內,有一群被稱作“回傣”的回族穆斯林,全部的人數僅有700多位,分佈於曼巒回與曼賽回二村。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為曼巒回村的300多位回傣穆斯林,筆者從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民族認同、民族關係等各個層面分別論述其民族文化的發展與適應。
因為地處於傣族小乘佛教文化環繞的區域範圍裡,這一群“回傣”穆斯林使用傣語、穿傣族服飾,與鄰近的傣族與其他民族保持政治、婚姻、經濟等各種社會交往;但是他們的村寨中有代表伊斯蘭教文化特徵之一的清真寺,舉行中國回族的各項宗教活動,生活上也大致遵守伊斯蘭宗教的生活規範。曼巒回村所呈現出來的特殊“回傣”文化,使得兩個回族村寨在西雙版納傣族小乘佛教文化分佈的區域範圍顯得非常特出。這兩個回族村寨與鄰近的傣族村寨日常接觸頻繁,傳統中國伊斯蘭文化與傣族小乘佛教文化產生交融現象。
日常生活傾向於傣族特徵的文化展現,以及民族宗教為伊斯蘭信仰所表現出的回族文化所帶來的強烈回族認同,使這兩個回族村寨發展出絕不同於傣族,卻也與傳統中國回族不盡相同的“回傣”文化。在傣族文化區,顯於外的文化表徵與傣族文化表徵相當類似的情況之下,以民族意識及民族情感為基調的內在認同可能更加強烈,成為維繫其社群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信念。面對同樣是回族的其他地區回族穆斯林,曼巒回村“回傣”穆斯林與其他地區的回族穆斯林一樣具有回族認同,用以區別漢族和其他的少數民族;甚至也有民族文化高低不同的觀念,用以區別回族和生活中所接觸的其他少數民族。
不同的民族與族群之間,往往因為各族群間居住空間分佈、社會政治權利的分配、經濟生產領域的合作與競爭以及文化的涵化融合現象等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有不同的發展形式、內容與特點。歷史發展過程中,“回傣”與西雙版納的主體民族傣族和其他民族交往的歷史特點可以作為探討“回傣”穆斯林與各民族間維持制衡機制的參考依據。
“回傣”文化一貫的適應機制在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中的作用力是很難預估的,現代化變遷的迅速使得傳統保守的農村地區面臨很大的衝擊與新的問題,原本平靜且維持一定平衡機制的勐海地區勢必會發展出一番新的景象。「變」與「不變」都是跟隨時間與空間流轉的「變」,都是「適應」的一體兩面。在文化接觸與形塑的過程中,「不失本色」的是中國傳統伊斯蘭信仰的堅持,也是「不變」的內在情感心理認同要素;「特別的適應能力」則在面對傣族文化包圍時靈活的展現,發展出「變」的外在生存策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交織出獨樹一格的“回傣”文化。
正因為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生活形態,使得回族文化的內容豐富而精彩,但是大部分的回族研究都僅觀察到回族「小聚居」所凝聚出來的回族伊斯蘭特色,而忽略了「大分散」區域特點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而“回傣”文化可以視為中國回族文化在西雙版納傣族文化區產生的文化變遷現象,是中國回族伊斯蘭文化多元呈現,並在其自身的發展與適應反映出多元的特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設計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雲南回族、傣族的形成及特色 16
第四節 相關名詞及其解釋 27

第二章 曼巒回村的社會生活與教育 31
第一節 曼巒回村基本資料 31
第二節 雙重特色的日常生活 42
第三節 社會經濟生活 48
第四節 婚姻狀況 55
第五節 地方教育 61

第三章 曼巒回村民族宗教的發展與特色 67
第一節 宗教文化概況 67
第二節 宗教與民俗活動 73
第三節 宗教復振現象 82

第四章 “回傣”民族身份與民族認同 91
第一節 民族識別與民族身份 91
第二節 “回傣”民族認同的建構歷程 97
第三節 曼巒回村“回傣”穆斯林的民族認同 105

第五章 族群關係的多樣性 113
第一節 居住型態與族群互動 113
第二節 政治、經濟與權力 119
第三節 文化領域中的和諧與並陳 130

第六章 “回傣”文化的發展與適應 137
第一節 “回傣”文化的適應機制 137
第二節 曼巒回村“回傣”文化發展的多種面貌 143

第七章 結論 151
參考書目 153
附錄 163

圖目錄

圖2-1-1 雲南地圖 31
圖2-1-2 曼巒回村歷史年代回溯圖 36
圖2-2-1 帶蓋頭的“回傣”小女孩 66
圖2-2-2 年輕女孩深著傣裝 66
圖2-2-3 身穿傣裝的中年婦女 66
圖2-2-4 改良式傣族房屋(一) 66
圖2-2-5 改良式傣族房屋(二) 66
圖2-2-6 具有伊斯蘭特色的現代磚房 66
圖3-1-1 傣式屋頂的清真寺 89
圖3-1-2 曼巒回清真寺 89
圖3-2-1 主麻聚禮(一) 89
圖3-2-2 主麻聚禮(二) 89
圖3-2-3 “回傣”婦女帶蓋過節 89
圖3-2-4 過古爾邦節準備的糯米飯 89
圖3-2-5 過節的熱鬧景象 90
圖3-2-6 阿訇及村中耆老組成念經團到新落成的民居念經 90
圖3-2-7 各家放於新房沾喜氣的被子 90
圖3-2-8 傣家習俗:拴線祈求平安 90
圖3-3-1 學童在清真寺接受經堂教育 90
圖3-3-2 學前讀經班的教師及學生 90
圖4-3-1 曼巒回村民族認同圖 111


表目錄

表1-3-1 中國回族人口數據 17
表1-3-2 雲南省回族人口數據(一) 18
表1-3-3 雲南省回族人口數據(二) 18
表1-3-4 雲南省回族人口數據(三) 19
表1-3-5 雲南省回族人口分佈數據 20
表1-3-6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回族人口數據 21
表1-3-7 中國傣族人口數據 22
表1-3-8 雲南省傣族人口數據(一) 23
表1-3-9 雲南省傣族人口數據(二) 23
表1-3-10 雲南省傣族人口分佈數據 23
表2-1-1 曼短村公所轄區13個村人口數據 32
表2-1-2 曼巒回村勞動力數據 39
表2-1-3 曼巒回村耕地面積數據 40
表2-1-4 曼巒回村農作物播種面積、產量數據 40
表2-1-5 曼巒回村擁有耐用消費品數據 40
表2-4-1 曼巒回村的婚姻狀況 56
表3-3-1 曼巒回村接受正式經學院教育情況數據 87
表4-1-1 中國民族識別三階段 93
表4-1-2 “回傣”兩村人口數據(一) 94
表4-1-3 “回傣”兩村人口數據(二) 95
表4-1-4 “回傣”兩村人口數據(三) 95
表5-2-1 西雙版罷傣族自治州內漢族、傣族人口數據 121
表5-2-2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傣族、回族人口數據 123
表5-2-3 玉香嫩經歷 125


附錄目錄

附錄1 2000 年中國大陸第五次人口普查分性別的民族人口 163
附錄2 雲南回族各縣、市分性別人口 165
附錄3 雲南傣族各縣、市分性別人口 170
附錄4 曼巒回村村寨圖 175
附錄5 馬武龍家譜 176
附錄6 岩嫩家五代家譜 177
附錄7 曼巒回村現有戶數及家庭人口數據 184
附錄8 曼巒回村向各界各級單位申請補助建橋經費擬文 189
附錄9 勐海鎮人民政府向西雙版納州交通局申請建橋經費補助公文 190
附錄10 納長壽阿訇家譜 191
zh_TW
dc.format.extent 15406 bytes-
dc.format.extent 20721 bytes-
dc.format.extent 19680 bytes-
dc.format.extent 38534 bytes-
dc.format.extent 103935 bytes-
dc.format.extent 450312 bytes-
dc.format.extent 456275 bytes-
dc.format.extent 89398 bytes-
dc.format.extent 86881 bytes-
dc.format.extent 52549 bytes-
dc.format.extent 20170 bytes-
dc.format.extent 427550 bytes-
dc.format.extent 4076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9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回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回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族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伊斯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西雙版納zh_TW
dc.title (題名) 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與適應--以西雙版納勐海縣曼巒回村"回傣"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美)David M.Fetterman著,賴文福譯,《民族誌學》,台北,宏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文光、薛群慧、田畹婷編著,《雲南的民族與民族文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俊敏,《青城民族—一個邊疆城市民族關係的歷史演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筑生主編,《人類學與西南民族》,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銘銘,《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王樹槐,《咸同雲南回民事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使研究所,民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王懿之、楊世光,《貝葉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尤中,《雲南民族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寫組,《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方國瑜主編,徐文德、木芹纂錄校定,《雲南史料叢刊》,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中國少數民族現況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回族卷:同心縣》,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民族•宗教•歷史•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石之瑜,《中國的民族問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牟鍾鑒主編,《宗教與民族(第一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民族問題研究會編,《回回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米壽江、尤佳,《中國伊斯蘭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朱德普,《泐史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江平主編,《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江應樑,《傣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概況》,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沃爾夫岡•查普夫原著,陸宏成、陳黎譯,《現代化與社會轉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何潤主編,《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英)克里思•哈門著,白曉紅譯,《民族問題的重返》,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上、下)》,台北,允晨出版社,民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李希、李宗植、杜發春、楊華、馬宗保、馬亞萍,《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同心縣回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李拂一,《十二版納誌》,台北,正中書局,民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李興華等著,《中國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李德洙主編,《都市化與民族現代化》,天津,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宋志斌、張同基主編,《一個回族村的當代變遷》,銀春,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宋恩常,《雲南少數民族社會調查研究(上)(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余振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吳仕民主編,《中國民族政策讀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吳建傳主編,《回回日事類記》,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吳雲貴、周燮藩,《近代伊斯蘭叫思潮與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台北,珪庭出版社,民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金安江、羅世舟,《少數民族地區行政管理》,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林松、和龍,《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修訂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東方曉主編,《伊斯蘭與冷戰後的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岩峰、王松、刀保堯,《傣族文學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邱樹森主編,《回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胡振華主編,《中國回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姚繼德主編,《雲南民族村寨調查—回族-通海納古鎮》,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荊德新編,《雲南回民起義史料》,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埃德蒙•利奇著,盧德平譯,《文化與交流》,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高力士,《西雙版納傣族的歷史與文化》,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高浩然,《認識伊斯蘭》,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高占福,《西北穆斯林社會問題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高丙中主編,《現代化與民族生活方式的變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納日碧力戈,《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納麒,《傳統與現代的整合—雲南回族歷史•文化•發展論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孫振玉,《傳統淤現實-土耳其的伊斯蘭與穆斯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新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馬明道,《伊斯蘭對中華文化之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馬戎、趙嘉文主編,《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馬戎、趙嘉文主編,《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馬啟成、丁宏,《中國伊斯蘭文化類型與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馬維良,《回族史論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8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馬維良,《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馬紹周、隋玉梅,《回族傳統道德概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門宦溯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馬通,《伊斯蘭思想史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馬通主編,《回族近代史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馬曜主編,《雲南簡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馬曠源,《回族文化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勉維霖,《中國回族伊斯蘭教宗教制度概要》,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美)赫屈原著,黃應貴、鄭美能譯,《人與文化的理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美)郝瑞著,巴莫阿依 取木鐵西譯,《田野中的族群關係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彝族社區考察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郝時遠,《中國的民族與民族問題—論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秦惠彬主編,《中國伊斯蘭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 秦惠彬主編,《中國伊斯蘭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 張天路等著,《中國穆斯林人口》,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 張文勛主編,《民族文化學論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 張文勛、施惟達、張勝兵、黃澤,《民族文化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9. 張承志,《心靈史-揭開哲合忍耶的聖城之謎》,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0. 陸學藝等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 曹成章,《傣族社會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3. 葉永文,《排除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4. 黃光學主編,《中國的民族識別》,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5. 黃正傑主編,《多元文化課程》,台北,施大書苑有限公司,民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6. 黃淑娉、龔佩華主編,《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7. 黃澤,《神聖的解構—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維審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8. 黃惠焜主編,《傣族文化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9. 傅統先,《中國回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台二版,民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0. 傅安輝、余達忠,《九寨民俗—一個種族社區的文化變遷》,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1. 愛德華•薩依德原著,閻紀宇譯,《遮蔽的伊斯蘭》,台北,立緒文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2. 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精實錄—有關雲南史料彙編(卷一∼四)》,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3.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國家重點項目課題組,《雲南多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4. 雲南省編輯組編,《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5. 雲南省編輯組編,《雲南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一∼五)》,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6. 雲南省編輯組編,《傣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西雙版納之一∼五)》,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7. 雲南民族出版社編,《雲南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簡介》,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8. 雲南省宗教學會編,《雲南伊斯蘭文化論文選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9. 葛壯,《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0. 蒼銘,《雲南民族遷徙文化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1.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2. 楊兆鈞主編,《雲南回族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3. 楊學政主編,《雲南宗教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4. 楊學政、韓軍學、李榮昆,《雲南境內的世界三大宗教—地域宗教比較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5. 楊德華,《雲南民族關係簡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6. 楊懷中、余振貴主編,《伊斯蘭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7. 楊懷中、余振貴主編,《中國伊斯蘭文獻譯著提要》,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8. 趙寶煦主編,《傳統與變遷-國外現代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9. 潘定智,《民族文化學》,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0. 劉剛,《發展的選擇—社會文化變遷途程中的雲南民族集團》,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1. 賴存理,《中國回族社會經濟》,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2. 應奇,《社群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3. 謝世忠,《傣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4. 謝蘊秋主編,《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5. 譚明華,《民族與發展》,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6. 龔學增、靳薇、胡岩,《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才旦,〈只要信奉伊斯蘭教就可以說是回族嗎:「卡力崗地區部分群眾昔藏今回的調查」一文質疑〉,《青海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1983,頁124∼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玉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穆斯林〉,《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2001,頁5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峰,〈發掘特色、培育特色、創新特色-試論新世紀轉型中的回族學走向及其研究重點〉,《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2002,頁169∼1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余振貴,〈新時期中國回族研究巡禮〉,《回族研究》,1991年創刊號,1991,頁18∼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何傳,〈西方伊斯蘭人類學的理論發展-回顧與前瞻〉,《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2002,頁96∼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李紹明,〈從中國彝族的認同談族體理論〉,《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2002,頁32∼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李溫、陳茜,〈近期寧夏回族聚居區婚姻狀況現存問題調查〉,《寧夏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1988,頁60∼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李耕硯、徐立逵,〈伊斯蘭教在卡力崗—關於卡力崗地區部分群眾昔藏今回的調查〉,《青海社會科學》,1981年第2期,1981,頁80∼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周傳斌、馬梅業,〈“ 回回“:歷史解釋與文化表述〉,《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2002,頁32∼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林長寬撰,姚繼德譯,〈滇籍穆斯林—潘泰人語源考〉,《回族研究》,1997年第4期,1997,頁56∼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姚繼德,〈回族馬幫與西南絲路網絡—泰國北部雲南穆斯林的個案研究〉,《雲南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姚繼德,〈泰國北部的雲南穆斯林—秦和人〉,《思想戰線》,2002年第3期,2002,頁60∼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胡雲生,〈構想與現實:三重關係互動中的回族認同〉,《“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南文淵,〈論伊斯蘭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的主導作用〉,《回族研究》,1991年第3期,1991,頁83∼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馬平,〈甘南藏區拉仁關回族“求索瑪”群體研究〉,《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2001,頁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馬宗保,〈求同存異 和而不同-論回族歷史上的文化適應〉,《回族研究》, 2001年第3期,2001,頁15∼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馬宗保,〈論回漢民族關係的歷史特點〉,《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001,頁80∼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馬海雲,〈回族研究的新視野:一個方法論的討論—兼評杜磊《中國穆斯林》〉,《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1998,頁77∼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馬海雲,〈熟悉的陌生人-讀一部西北穆斯林史〉,《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2000,頁95∼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馬廣德,〈從地理學角度看回族地域特點〉,《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1996,頁26∼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馬建釗,〈南海回族的歷史來源與社會變遷〉,《回族研究》, 2001年第4期,2001,頁27∼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馬建雄,〈從廣東南澳島到雲南“帕西傣”:對地方文獻的解讀兩例〉,《昆明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2001,頁92∼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馬建雄,(社區認同的塑造:以猛海“帕西傣”社區為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18卷第6期,2001,頁6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勉維霖,〈中國回教伊斯蘭教的掌教制度〉,《寧夏社會科學》,1988第6期,1988,頁5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高占福,〈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上)(中)(下)〉,《回族研究》,1997年第1、2、3期,1997,頁6∼15、77∼85、15∼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郝蘇民,〈二十一世紀:世便方激,中國回族研究急需社會學/人類學的大視野〉,《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001,頁61∼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郝瑞(美),〈再談“民族”與“族群”〉,《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2002,頁36∼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納日碧力戈,〈族群形成與族群內容反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0,頁23∼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陳秀清,〈族群理論的整合與應用-以當前台灣的族群現象為例〉,《中國邊政》,第150期,民89,頁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張中復,〈論當帶回族歷史意識的建構與民族認同—以「回民起義」史觀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第22期,頁77-104,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張中復,〈論元朝在當代回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以民族史建構為中心的探討〉,《蒙元史學術討論會論文》,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張中復,〈「華夷兼蓄下的邊緣游移」論當代中國回族民族屬性中的「少數民族化」問題〉,《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張中復,〈回族現象觀察的「點」與「面」--從三本回族調查資料的研究取向談起〉,《回族研究》(銀川: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2003年第2期,頁60∼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楊文炯,〈Jamaat地緣變遷及其文化影響-以蘭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區調查為個案〉,《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2001,頁17∼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楊文炯,〈Jamaat地緣變遷及其文化影響(續)-以蘭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區調查為個案〉,《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2001,頁10∼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楊建新,〈關於民族發展和民族關係的幾何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02第1期,2002,頁115∼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趙子瑩,〈回族內部認同依據之差異-以西北納家戶及東南陳埭地區回族為例〉,《中國邊政》,第148期,民89,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趙衛東,〈文化變遷視野中的族群邊界—對鄧川壩子“白回”族群的人類學考察〉,《雲南大學人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趙曉雲,〈紅河上游花腰傣的文化與當代變遷〉,(大陸)《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26卷3號,2002,頁449∼4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潘英海,〈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民83,頁235∼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潘英海,〈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民83第77期,民83,頁89∼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潘英海,〈「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民84,頁299∼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潘英海,〈「文化係」、「文化叢」、「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民87,頁163∼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謝世忠,〈根本賦予認同與族群政治:中國「漢語穆斯林」的例子〉,《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民81,頁199-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英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Gladney, Dru C. Muslim Chinese :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Gladney, Dru C. Ethnic Idenity in China : The Mar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in China, FortWorth : Harcoun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Fredrik, Barth.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London : George Allen &Unwin Press,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Lipman,Jonathan N. Familiar Strangers : A History of Muslim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Keyes,Charles. F. Ethnic Change,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2.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