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
The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 of A Premium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Dong Hwa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作者 陳尉滿
Chen, Wen Man
貢獻者 傅立葉
陳尉滿
Chen, Wen Man
關鍵詞 社區發展
生態系統
社區政策
績優社區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0:47:06 (UTC+8)
摘要 社區是個人與國家的連結點,為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基礎單位,國家重視基層組織的功能與角色,期待藉助社區本身的自主力量解決社區問題。本研究以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切入,藉由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從社區主體的觀點切入,瞭解績優社區發展的獨特性與普及性。據此,研究目的在於:(1)以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經驗為主體,探索在歷史脈絡下社區發展的過程;(2)從專業人員(學者、社區業務承辦人員、評鑑委員等)的觀點,探討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成為績優社區的成功因素;(3)針對東華社區發展協遭遇的發展困境,探究其因應方式與造成的影響;(4)思索延續東華社區成功經驗的策略,提出相關建議。
基於上述的理念,本研究希望重視全面性的觀察,故以生態系統觀點進行分析。首先,就社區發展協會的主體發展經驗出發,得出社區的發展過程具有五個時期,包含:(1)社區孕育期;(2)社區萌芽與成長期;(3)生長滯留與再生期;(4)茁壯期;(5)發展困境與重整期。再從進一步訪談資料得知,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成為績優社區的因素,在生態系統的觀點分析,微視、中視系統與鉅視系統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素。微視系統:包含運作過程、組織結構、成員態度及成員能力等;中視系統則包含:組織連結及組織結盟等,即協會本身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最後,再根據相關資料的蒐集提出社區潛在的困境,包含人力培育、志工招募、里辦公室以及協會的抗衡等,期望能藉本研究將問題提出,與社區共思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7,社區關懷據點總表。
http://sowf.moi.gov.tw/care/t7.asp,取用日期:民96年3月4日。
內政部,無日期,94-95年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總說明。http://sixstar.cca.gov.tw/06_plan/community.php,取用日期:民95年9月26日。
台北鄰里社區聯網,2005,北投區東華里生活情報。
http://www.taipeilink.net/mem/c/h/chashih782472w/,取用日期:民95年11月1日。
台北市北投區戶政事務所,2006,人口統計。
http://www.pthr.taipei.gov.tw/a5_5_2.asp,取用日期:民96年3月9日。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5,臺閩地區社區評鑑。
http://www.bosa.tcg.gov.tw/i/i0200.asp?l1_code=09&l2_code=08,取用日期:
民95年10月2日。
台北市社會局編印,2006,《台北市政府社會局95年度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報告》。未出版。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2006,《琢磨社區文化與生活:打造美好的共和國-文化建設與社區生活系列論壇專輯》。台北:唐山。
林瑞穗研究主持,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明修,2002,《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的社會抗議-台灣的1980年代》。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護理雜誌》(105 ): 159-175。
宋麗玉等,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市:洪葉。
李怡娟、陳俞琪、王慧群,2006,<賦權/充能式的社區發展過程—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護理雜誌》53(2): 23-29。
官暐禎,2002,《從社會福利社區化角度檢視我國老人照顧》。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東華社區發展協會,2006,《95年度社區發展評鑑手冊》。未出版。
東華社區發展協會,2006,《國家文化總會:總統文化獎-玉山獎社區營造、社區推廣參選評鑑書》。未出版。
林世明、林菁、蔡篤堅,2004,《抗SARS紀實: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台北:記憶工程。
林國明,2001,<歷史、制度與政策:台灣醫療保險體系部分負擔與轉診方案的政策轉折>。《台大社會學刊》(29):111-184。
林勝義,2004,<從社區評鑑探討台灣社區發展的走向>。《社區發展季刊》(107):52-87。
林婷,2005,<家庭 社區 國家-現代化視野下村政研究的三個要素解讀>。《云夢學刊》(5):59-61。
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社區資源手冊,2001,社區發展始末。
http://921.yam.com/community/history/history_01.htm,取用日期:95年9月3日。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美慧,2007,《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 -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智欣,2004,《女性社區工作、社區充權與社區互助產業之發展--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洪雪蓮、馮國堅,2003,<社區工作與青年充權>。收錄於《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台北:五南出版社。
洪嘉欣,2005,《社區發展協會功能與問題之探討-以新竹市為例》。新竹: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2006,專案計畫。
http://www.ptcf.org.tw/ptcf2/modules/myproject/sub.php?sub_id=46,取用日期:民96年5月29日。
馮國堅、朱昌熙,1994,<社區組織>,收錄於《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甘炳光、梁祖彬、陳麗雲等人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其南,1995,<經營大台灣 從小社區做>,中國時報,第11版,2月19日。
陳泰元,2002,《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瑞霞,2003,《台灣地區不同類型志願服務之狀況及其差異之探討。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修杰麟,2005, <我國村里制度定位及演變>。《中國地方自治》58(3):25-35。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臺北:五南。
陶蕃瀛譯,1996,《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臺北:心理。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出版社。
黃源協、陳伶珠、童伊迪,2004,《個案管理與照顧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楊孝榮,1997,<福利社區化的實務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7):50-56。
楊志彬,2004,《社區與八仙圳的對話-東華社區八仙圳整治願景手冊》。台北:東華里辦公室。
葉家明,1992,《社會仿生論》。香港:中華書局。
蔡篤堅,2004,《抗SARS紀實: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台北:記憶工程。
劉繼同,2004,<由邊緣到主流:國家與社區關係的歷史演變及其核心議題>。《理論研究》(1):12-14。
劉潔心、張麗春、楊智琳等,2005,<社區組織間連結及組織結盟之相關因素探討-以北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為例>。《衛生教育學報》(24):211-232。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
劉敏如,2002,《台北市社區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吉林、大直社區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碩士論文。
熊瑞梅,2002 ,<「師資培育法」形成的政策範疇影響力機制>。《台灣社會學刊》(4):199-246。
賴兩陽,2000,<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
(106):68-78。
賴兩陽,2002,<台灣社區工作的歷史發展與功能轉型>。《社區發展季刊》(100):69-791。
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07):120-13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
關智宇,1998,《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理事長與里長為對象》。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長廷,2006,謝長廷談社區主義。 http://www.frankhsieh.com/default.asp?pID=view2&rID=246,取用日期:民96年1月30日。
嚴祥鸞主編,2006,《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臺北市:三民。
英文部分
A. Blum, and I. Ragab,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s, ”Social Policy(Spring 1985).
Bronfenbrenner U,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x, F. M.,1987, “Communities: Alternative concepts of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 In F. M Cox, J. L. Erlich, J. Rothman, & J. E. Tropman (eds.)Strategie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4th ed.) (pp.232-243). Itasca, IL:F. E. Peacock.
Germain, C. B. & Gitterman, A.,1980 ,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Model 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33.
Loomis, C. P. and Beegle, J.A., 1957,Rural Sociology: The Stratege of Change, N. J. : Prentice- Hall, Inc..
Martinez-Brawley, E. E., 1995, “community.”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ed.,Vol.1,pp.539-538).Washington, DC:NASW.
Miley, K. K.,O’Melia & Dubois,B.,2001,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Boston:Allyn & Bacon.
Summers,N.,2001,Fundamentals of case management practice.Australia:Brooks/Col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4254017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4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傅立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尉滿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en, Wen M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尉滿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Wen M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九月-2009 10:47:06 (UTC+8)-
dc.date.available 18-九月-2009 10:47: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0:47:0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4254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3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25401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社區是個人與國家的連結點,為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基礎單位,國家重視基層組織的功能與角色,期待藉助社區本身的自主力量解決社區問題。本研究以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切入,藉由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從社區主體的觀點切入,瞭解績優社區發展的獨特性與普及性。據此,研究目的在於:(1)以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經驗為主體,探索在歷史脈絡下社區發展的過程;(2)從專業人員(學者、社區業務承辦人員、評鑑委員等)的觀點,探討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成為績優社區的成功因素;(3)針對東華社區發展協遭遇的發展困境,探究其因應方式與造成的影響;(4)思索延續東華社區成功經驗的策略,提出相關建議。
基於上述的理念,本研究希望重視全面性的觀察,故以生態系統觀點進行分析。首先,就社區發展協會的主體發展經驗出發,得出社區的發展過程具有五個時期,包含:(1)社區孕育期;(2)社區萌芽與成長期;(3)生長滯留與再生期;(4)茁壯期;(5)發展困境與重整期。再從進一步訪談資料得知,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成為績優社區的因素,在生態系統的觀點分析,微視、中視系統與鉅視系統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素。微視系統:包含運作過程、組織結構、成員態度及成員能力等;中視系統則包含:組織連結及組織結盟等,即協會本身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最後,再根據相關資料的蒐集提出社區潛在的困境,包含人力培育、志工招募、里辦公室以及協會的抗衡等,期望能藉本研究將問題提出,與社區共思解決之道。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簡介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理論觀點:生態系統理論 10
第二節 社區組織(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階段 14
第三節 社區組織(社區發展協會)的功能 18
第四節 台灣的社區政策 22
第五節 台北市的社區發展協會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38
第四節 研究倫理 39
第四章 研究分析 40
第一節 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過程 40
第二節 績優社區成功因素探討-生態系統觀點分析 49
第三節 後續發展困境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省思 94
附錄 96
參考書目 110

表目錄
表1-1:台北市北投區戶政事務所96年2月各里人口數、戶數統計表
圖1: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架構圖
表2-1:社區組織發展階段的特徵
表2-2:臺北市社區發展協會組織資料統計一覽表
表3-1:受訪者基本資料
圖2:生態系統層次圖
圖3:社區資源整合與運用
zh_TW
dc.format.extent 77246 bytes-
dc.format.extent 272969 bytes-
dc.format.extent 120048 bytes-
dc.format.extent 391368 bytes-
dc.format.extent 687890 bytes-
dc.format.extent 618390 bytes-
dc.format.extent 1262788 bytes-
dc.format.extent 989206 bytes-
dc.format.extent 747290 bytes-
dc.format.extent 112921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4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發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態系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區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績優社區zh_TW
dc.title (題名) 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 of A Premium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Dong Hwa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7,社區關懷據點總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sowf.moi.gov.tw/care/t7.asp,取用日期:民96年3月4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無日期,94-95年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總說明。http://sixstar.cca.gov.tw/06_plan/community.php,取用日期:民95年9月2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鄰里社區聯網,2005,北投區東華里生活情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taipeilink.net/mem/c/h/chashih782472w/,取用日期:民95年11月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北投區戶政事務所,2006,人口統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pthr.taipei.gov.tw/a5_5_2.asp,取用日期:民96年3月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5,臺閩地區社區評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bosa.tcg.gov.tw/i/i0200.asp?l1_code=09&l2_code=08,取用日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95年10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社會局編印,2006,《台北市政府社會局95年度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報告》。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2006,《琢磨社區文化與生活:打造美好的共和國-文化建設與社區生活系列論壇專輯》。台北: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穗研究主持,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明修,2002,《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的社會抗議-台灣的1980年代》。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護理雜誌》(105 ): 159-1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麗玉等,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市:洪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怡娟、陳俞琪、王慧群,2006,<賦權/充能式的社區發展過程—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護理雜誌》53(2): 23-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官暐禎,2002,《從社會福利社區化角度檢視我國老人照顧》。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華社區發展協會,2006,《95年度社區發展評鑑手冊》。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華社區發展協會,2006,《國家文化總會:總統文化獎-玉山獎社區營造、社區推廣參選評鑑書》。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世明、林菁、蔡篤堅,2004,《抗SARS紀實: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台北:記憶工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國明,2001,<歷史、制度與政策:台灣醫療保險體系部分負擔與轉診方案的政策轉折>。《台大社會學刊》(29):111-1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勝義,2004,<從社區評鑑探討台灣社區發展的走向>。《社區發展季刊》(107):52-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婷,2005,<家庭 社區 國家-現代化視野下村政研究的三個要素解讀>。《云夢學刊》(5):5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區資源手冊,2001,社區發展始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921.yam.com/community/history/history_01.htm,取用日期:95年9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美慧,2007,《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 -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智欣,2004,《女性社區工作、社區充權與社區互助產業之發展--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雪蓮、馮國堅,2003,<社區工作與青年充權>。收錄於《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台北:五南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嘉欣,2005,《社區發展協會功能與問題之探討-以新竹市為例》。新竹: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2006,專案計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ptcf.org.tw/ptcf2/modules/myproject/sub.php?sub_id=46,取用日期:民96年5月2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國堅、朱昌熙,1994,<社區組織>,收錄於《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甘炳光、梁祖彬、陳麗雲等人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其南,1995,<經營大台灣 從小社區做>,中國時報,第11版,2月19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泰元,2002,《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瑞霞,2003,《台灣地區不同類型志願服務之狀況及其差異之探討。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修杰麟,2005, <我國村里制度定位及演變>。《中國地方自治》58(3):25-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臺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蕃瀛譯,1996,《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臺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源協、陳伶珠、童伊迪,2004,《個案管理與照顧管理》。台北:雙葉書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孝榮,1997,<福利社區化的實務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7):50-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彬,2004,《社區與八仙圳的對話-東華社區八仙圳整治願景手冊》。台北:東華里辦公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家明,1992,《社會仿生論》。香港:中華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篤堅,2004,《抗SARS紀實: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台北:記憶工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繼同,2004,<由邊緣到主流:國家與社區關係的歷史演變及其核心議題>。《理論研究》(1):1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潔心、張麗春、楊智琳等,2005,<社區組織間連結及組織結盟之相關因素探討-以北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為例>。《衛生教育學報》(24):211-2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敏如,2002,《台北市社區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吉林、大直社區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瑞梅,2002 ,<「師資培育法」形成的政策範疇影響力機制>。《台灣社會學刊》(4):199-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兩陽,2000,<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6):68-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兩陽,2002,<台灣社區工作的歷史發展與功能轉型>。《社區發展季刊》(100):69-7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07):120-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智宇,1998,《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理事長與里長為對象》。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長廷,2006,謝長廷談社區主義。 http://www.frankhsieh.com/default.asp?pID=view2&rID=246,取用日期:民96年1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祥鸞主編,2006,《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臺北市: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 Blum, and I. Ragab,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s, ”Social Policy(Spring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onfenbrenner U,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x, F. M.,1987, “Communities: Alternative concepts of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 In F. M Cox, J. L. Erlich, J. Rothman, & J. E. Tropman (eds.)Strategie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4th ed.) (pp.232-243). Itasca, IL:F. E. Peacoc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rmain, C. B. & Gitterman, A.,1980 ,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Model 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omis, C. P. and Beegle, J.A., 1957,Rural Sociology: The Stratege of Change, N. J. : Prentice- Hall,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tinez-Brawley, E. E., 1995, “community.”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ed.,Vol.1,pp.539-538).Washington, DC:NAS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ley, K. K.,O’Melia & Dubois,B.,2001,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Boston:Allyn & Bac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mmers,N.,2001,Fundamentals of case management practice.Australia:Brooks/Co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