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婚姻對於死亡風險的作用-保護與選擇機制之比較
作者 黃中敏
貢獻者 陳信木
黃中敏
關鍵詞 婚姻狀況
死亡風險
婚姻選擇
婚姻保護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0:48:39 (UTC+8)
摘要 長久以來,死亡與婚姻狀態的相關人口研究顯示出一個有趣現象-已婚者之死亡率較非婚者來得低,學者並提出「婚姻保護論」及「婚姻選擇論」做為解釋,本研究便立基於這兩個理論,試著分析台灣地區婚姻狀況與死亡類型之間的關係,參考Gove(1973) 的研究針對特定死因-意外死、糖尿病、肝硬化及白血病進行婚姻別差異分析,以了解是否存在婚姻選擇與婚姻保護作用,研究發現如下:

1. 在意外死、肝硬化及糖尿病三項死因死亡率,已婚者的死亡率均較非婚者低,顯示了婚姻保護效果,從非婚/已婚的死亡率相對比例來看,三類死因中以意外死及肝硬化死因的保護效果較為顯著,死亡率差異較大,然而在白血病死因分析上,則未能證實婚姻選擇效果。
2. 男性在已婚/非婚之死亡率差異較大,保護效果比女性明顯。以肝硬化死亡率為例,從最高的死亡率差距來看,喪偶男性及離婚男性的死亡率分別為已婚男性的4倍及7倍,喪偶女性及離婚女性的死亡率則分別為已婚女性的僅高達3倍及6倍,已婚與非婚者的死亡率差異上,男性較女性來得大,這樣的差異也出現在意外死及糖尿病死因上。
3. 已婚/非婚之死亡率差異到50歲以後逐漸變小,婚姻在青壯年階段對於已婚者的保護作用較強。以意外死亡率來說,1990年代,50歲以後未婚、離婚與喪偶者與已婚者的死亡率相對比例分別從2.3、1.8及3.4降到1.8、1.2及1.8,在肝硬化及糖尿病死因上也呈現同樣的趨勢。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在青壯年齡時,婚姻代表的是多重利益大量且快速的結合,例如:經濟與生心理需求之滿足,進而降低已婚者的死亡風險。然而到了50歲以上,非婚者經過多年工作,必然累積了足夠的經濟及社會資源,而收入對於健康的影響較婚姻來得明顯,因此降低非婚者的死亡風險,縮小與已婚者的死亡率差距。
4. 在非婚者之中,喪偶者與已婚者的死亡率差異較大(喪偶者最高死亡率均為已婚者死亡率的4倍以上),其次是離婚者,最小的是未婚者。這是因為被動中止婚姻的喪偶者心理創傷影響其生存機會,而離婚者會面臨社會負面評價及離婚前後的衝突,相較於長期維持單身的未婚者而言(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喪偶者與離婚者的壓力較高,死亡率也較高。

究竟是選擇或保護作用較能解釋台灣情況?從研究中發現,在婚姻保護相關的死因分析皆獲得了證實,但選擇作用相關的死因則未呈現同樣的趨勢,與Gove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因為藉由死因來探究婚姻選擇作用有其限制,無法藉由特定死因來判斷是否有婚姻選擇效果,所以學者對於婚姻選擇之研究多以全死因死亡率及健康指標進行分析。就研究結果而言,保護作用較能解釋台灣地區婚姻與死亡之間的關係。
在研究限制方面,由於本研究使用的是橫斷面的資料,只顯示死亡時的婚姻狀況,因此,無法瞭解婚姻對健康之長期累積效果,也不能將再婚的狀況考慮進去,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進行長期追蹤調查,以能更細緻地了解婚姻變化軌跡與健康之間的互動關係。
參考文獻 丁先玲、許文林。1993.02。〈台灣地區前三大死因的變遷分析(1978-1990)〉,《國防醫學》,16:2,頁156-162。
行政院衛生署。1981。《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
余清祥。1997。〈婚姻與死亡率-台灣與美國的實證研究〉,《中華民國精算學會會報》,21:1,頁142-159。
呂宗學、石台平、賴華山、李麗雪、李孟智、周明智。1995。〈台灣地區死因統計準確度評估(I):可能錯誤來源與評估方法〉,《中華衛誌》,14:2,頁179-190。
呂宗學、石台平、賴華山、李麗雪、李孟智、周明智。1995。〈國際疾病分類簡史與第十版簡介〉,《公共衛生》,21:4,頁221-229。
呂宗學、石台平、賴華山、李麗雪、李孟智、周明智。1997。〈台灣地區死因統計準確度評估(II):死亡證明書高頻率開具者特徵分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3,頁273-279。
呂宗學、李孟智、周明智。1996。〈死因統計品質的國際間比較〉,《中山醫誌》,7:1,頁57-62。
呂宗學等。2001。〈比較官方譯碼員與醫師小組選擇原死因之差異〉,《臺灣醫學會雜誌》,100:6,頁365-369。
周碧瑟、董道與、李佳琳、莊紹源、林敬□、楊南屏。2002。〈台灣地區糖尿病流行病學〉,《台灣衛誌》,21:2,頁83-96。
林茂榮、陳美滿、王榮德。1992。〈1979及1989兩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之潛在生命損失與累積死亡率之比較〉,《中華衛誌》,11:2,頁140-149。
林義男。1974。〈婚姻狀況與差別死亡率關係之研究〉,《思與言》,11:5,頁22-29。
侯登貴。2000。《臺灣事故傷害流行病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馬淑榮。1989。〈台灣都市地區已婚及非婚人口之組成及社會特質探討〉,《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89-114。
胡幼慧、張清富。1988。《台灣家庭與死亡風險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76-0301-H010-C02。
胡幼慧。1987。〈台灣地區婚姻別自殺死亡率之型態與趨勢分析〉,《中華民國心理衛生學刊》,4:1,頁43-56。
1991。《社會流行病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志棠。2001.09。〈肝硬化-臨床篇(上)〉,《當代醫學》,28:9,頁72-79。
胡啟民。2004.01。〈預防第二型糖尿病〉,《臨床醫學》,53:1,頁67-71。
唐誌陽、田中豊穗。2003。〈台灣與日本之間主要死因之比較研究〉,《台灣衛誌》,22:4,頁327-336。
埃米爾•迪爾凱姆。1996。《自殺論》。北京:商務。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編。2003.03。《認識糖尿病》。
陳俊全、李美玲。1997。〈婚姻狀況對平均餘命的影響〉,《人口學刊》,18,頁19-38。
陳美倫、郭憲文、陳滋彥。1994。〈肝硬化病人支持系統、憂鬱與焦慮反應及其因應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中華衛誌》,13:4,頁330-341。
游惠茹。2000。《死亡證明書的原死因診斷之正確性》。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山。1996。〈臺灣地區人口平均餘命與死因別變化趨勢〉,《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37,頁31-61。
蔡綺妮。1986。《人口教育》。台北:中央圖書。
薛承泰。2003.07。〈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92:秋,頁245-259。
謝功毅、陳保中、王榮德。2002。〈西元1980至1997年本國衛生署死因資料庫準確性之確認與補正〉,《台灣衛誌》,21:5,頁329-338。
藍以政。1998.11。〈血液疾病簡介〉,《內科新知》,1:2,頁77-84。
Anson, O. 1993. “Marital status and women’s health revisited: The importance of a proximate adul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185-194
Fu, Haishan. & Goldman, Noreen. 1996. “Incorporating Health into Models of Marriage Choice: 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740-758.
Goldman, Noreen, 1993. “Marriage Selection and Mortality Patterns: Inferences and Fallacies.” Demography, 30:189-208
Gove, Walter R. 1973. “Sex, Marital Status and Mort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46-67.
Hemstrom, Orjan. 1996. “Is Marriage Dissolution Linked to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Risks for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366-378.
Lillard, Lee A. & Panis, Constantijn W.A. 1996. “Marital Status and Mortality: The Role of Health.” Demography, 33:313-327.
Murray, John E. 2000. ”Marital Protection And Marital Selection: Evidence From A Historical-Prospective Sample of American Men.” Demography, 37:511-521.
Omran, A. R. 1971. “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A Theory of the Epidemiology of Population Chang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49(4): 509-538.
Olshansky, S. J. and A. B. Ault. 1986. “The fourth Stage of 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A Age of Delayed Degenerative Disease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Chicago Association for Health Behavior, Chicago IL.
Rogers, Richard. 1995 “Marriage, Sex, and Morta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515-526.
Smith, Ken R. & Zick, Cathleen D. 1994 “Linked Lives, Dependent Demise? Survival Analysis of Husbands and Wifes.” Demography, 31:81-9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89254009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254009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信木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黃中敏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中敏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九月-2009 10:48:39 (UTC+8)-
dc.date.available 18-九月-2009 10:48: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0:48:39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89254009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4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25400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長久以來,死亡與婚姻狀態的相關人口研究顯示出一個有趣現象-已婚者之死亡率較非婚者來得低,學者並提出「婚姻保護論」及「婚姻選擇論」做為解釋,本研究便立基於這兩個理論,試著分析台灣地區婚姻狀況與死亡類型之間的關係,參考Gove(1973) 的研究針對特定死因-意外死、糖尿病、肝硬化及白血病進行婚姻別差異分析,以了解是否存在婚姻選擇與婚姻保護作用,研究發現如下:

1. 在意外死、肝硬化及糖尿病三項死因死亡率,已婚者的死亡率均較非婚者低,顯示了婚姻保護效果,從非婚/已婚的死亡率相對比例來看,三類死因中以意外死及肝硬化死因的保護效果較為顯著,死亡率差異較大,然而在白血病死因分析上,則未能證實婚姻選擇效果。
2. 男性在已婚/非婚之死亡率差異較大,保護效果比女性明顯。以肝硬化死亡率為例,從最高的死亡率差距來看,喪偶男性及離婚男性的死亡率分別為已婚男性的4倍及7倍,喪偶女性及離婚女性的死亡率則分別為已婚女性的僅高達3倍及6倍,已婚與非婚者的死亡率差異上,男性較女性來得大,這樣的差異也出現在意外死及糖尿病死因上。
3. 已婚/非婚之死亡率差異到50歲以後逐漸變小,婚姻在青壯年階段對於已婚者的保護作用較強。以意外死亡率來說,1990年代,50歲以後未婚、離婚與喪偶者與已婚者的死亡率相對比例分別從2.3、1.8及3.4降到1.8、1.2及1.8,在肝硬化及糖尿病死因上也呈現同樣的趨勢。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在青壯年齡時,婚姻代表的是多重利益大量且快速的結合,例如:經濟與生心理需求之滿足,進而降低已婚者的死亡風險。然而到了50歲以上,非婚者經過多年工作,必然累積了足夠的經濟及社會資源,而收入對於健康的影響較婚姻來得明顯,因此降低非婚者的死亡風險,縮小與已婚者的死亡率差距。
4. 在非婚者之中,喪偶者與已婚者的死亡率差異較大(喪偶者最高死亡率均為已婚者死亡率的4倍以上),其次是離婚者,最小的是未婚者。這是因為被動中止婚姻的喪偶者心理創傷影響其生存機會,而離婚者會面臨社會負面評價及離婚前後的衝突,相較於長期維持單身的未婚者而言(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喪偶者與離婚者的壓力較高,死亡率也較高。

究竟是選擇或保護作用較能解釋台灣情況?從研究中發現,在婚姻保護相關的死因分析皆獲得了證實,但選擇作用相關的死因則未呈現同樣的趨勢,與Gove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因為藉由死因來探究婚姻選擇作用有其限制,無法藉由特定死因來判斷是否有婚姻選擇效果,所以學者對於婚姻選擇之研究多以全死因死亡率及健康指標進行分析。就研究結果而言,保護作用較能解釋台灣地區婚姻與死亡之間的關係。
在研究限制方面,由於本研究使用的是橫斷面的資料,只顯示死亡時的婚姻狀況,因此,無法瞭解婚姻對健康之長期累積效果,也不能將再婚的狀況考慮進去,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進行長期追蹤調查,以能更細緻地了解婚姻變化軌跡與健康之間的互動關係。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婚姻對於死亡風險的作用-保護與選擇機制之比較
目    錄
謝 辭
摘 要
第壹章 前言……………………………………………………………….. 1
第貳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婚姻保護論………………………………………………….. 3
第二節 婚姻選擇論………………………………………………….. 3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 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3
第二節 研究資料……………………………………………………..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0
第肆章 研究結果………………………………………………………….. 23
  第一節 1973-1999年間婚姻狀態分布……………………………… 23
第二節 特定死因分析……………………………………………….. 3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3

參考書目…………………………………………………………………….. 77


圖  目  錄
圖3-1:「症狀欠明」死因比率分布(1971-1998年)…………………… 19
圖4-1:15歲以上人口性別-年齡-婚姻金字塔(以年代分)……………… 24
圖4-2:15歲以上死亡人口性別及年齡分布金字塔(以年代分)……… 26
圖4-3:男性不同婚姻狀態之年齡別死亡率(以年代分)…………………. 30
圖4-4:女性不同婚姻狀態之年齡別死亡率(以年代分)…………………. 31
圖4-5:15歲以上男性年齡別意外死亡率(以年代分)………………… 34
圖4-6:15歲以上女性年齡別意外死亡率(以年代分)………………… 34
圖4-7:未婚者年齡別意外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37
圖4-8:已婚者年齡別意外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38
圖4-9:離婚者年齡別意外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39
圖4-10:喪偶者年齡別意外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40
圖4-11:15歲以上男性年齡別肝硬化死亡率(以年代分)……………… 45
圖4-12:15歲以上女性年齡別肝硬化死亡率(以年代分)…………….. 45
圖4-13:未婚者年齡別肝硬化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48
圖4-14:已婚者年齡別肝硬化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49
圖4-15:離婚者年齡別肝硬化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50
圖4-16:喪偶者年齡別肝硬化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51
圖4-17:15歲以上男性年齡別糖尿病死亡率(以年代分)……………. 56
圖4-18:15歲以上女性年齡別糖尿病死亡率(以年代分)…………….. 56
圖4-19:未婚者年齡別糖尿病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58
圖4-20:已婚者年齡別糖尿病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59
圖4-21:離婚者年齡別糖尿病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60
圖4-22:喪偶者年齡別糖尿病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61
圖4-23:15歲以上男性年齡別白血病死亡率(以年代分)…………….. 66
圖4-24:15歲以上女性年齡別白血病死亡率(以年代分)……………. 66
圖4-25:未婚者年齡別白血病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68
圖4-26:已婚者年齡別白血病死亡率(以性別/年代分)……………….. 69






表  目  錄
表3-1:概念架構圖…………………………………………………………. 14
表3-2:分析架構圖………………………………………………………… 15
表4-1:15歲以上死亡人口婚姻狀態分布(以年代分)……………………. 25
表4-2:15歲以上每十萬人口意外死亡率(以年代分)……………….. 33
表4-3:不同婚姻狀態男性意外死亡率相對比例(已婚者為基準)……. 41
表4-4:不同婚姻狀態女性意外死亡率相對比例(已婚者為基準)……. 42
表4-5:15歲以上每十萬人口肝硬化死亡率(以年代/性別分)……….. 44
表4-6:不同婚姻狀態男性肝硬化死亡率相對比例(已婚者為基準)… 52
表4-7:不同婚姻狀態女性肝硬化死亡率相對比例(已婚者為基準)… 53
表4-8:15歲以上每十萬人口糖尿病死亡率(以年代/性別分)……….. 55
表4-9:不同婚姻狀況男性糖尿病死亡率相對比例(已婚者為基準)… 62
表4-10:不同婚姻狀況女性糖尿病死亡率相對比例(已婚者為基準)… 63
表4-11:15歲以上每十萬人口白血病死亡率(以年代/性別分)……… 65
表4-12:兩性未婚/已婚白血病死亡率之相對比例(以已婚者為基準)… 70
zh_TW
dc.format.extent 44606 bytes-
dc.format.extent 60097 bytes-
dc.format.extent 83636 bytes-
dc.format.extent 97447 bytes-
dc.format.extent 149084 bytes-
dc.format.extent 197364 bytes-
dc.format.extent 442986 bytes-
dc.format.extent 93844 bytes-
dc.format.extent 9882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254009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婚姻狀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死亡風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婚姻選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婚姻保護zh_TW
dc.title (題名) 婚姻對於死亡風險的作用-保護與選擇機制之比較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先玲、許文林。1993.02。〈台灣地區前三大死因的變遷分析(1978-1990)〉,《國防醫學》,16:2,頁156-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1981。《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清祥。1997。〈婚姻與死亡率-台灣與美國的實證研究〉,《中華民國精算學會會報》,21:1,頁142-1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宗學、石台平、賴華山、李麗雪、李孟智、周明智。1995。〈台灣地區死因統計準確度評估(I):可能錯誤來源與評估方法〉,《中華衛誌》,14:2,頁179-1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宗學、石台平、賴華山、李麗雪、李孟智、周明智。1995。〈國際疾病分類簡史與第十版簡介〉,《公共衛生》,21:4,頁221-2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宗學、石台平、賴華山、李麗雪、李孟智、周明智。1997。〈台灣地區死因統計準確度評估(II):死亡證明書高頻率開具者特徵分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3,頁273-2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宗學、李孟智、周明智。1996。〈死因統計品質的國際間比較〉,《中山醫誌》,7:1,頁57-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宗學等。2001。〈比較官方譯碼員與醫師小組選擇原死因之差異〉,《臺灣醫學會雜誌》,100:6,頁365-3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碧瑟、董道與、李佳琳、莊紹源、林敬□、楊南屏。2002。〈台灣地區糖尿病流行病學〉,《台灣衛誌》,21:2,頁83-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茂榮、陳美滿、王榮德。1992。〈1979及1989兩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之潛在生命損失與累積死亡率之比較〉,《中華衛誌》,11:2,頁140-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義男。1974。〈婚姻狀況與差別死亡率關係之研究〉,《思與言》,11:5,頁22-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登貴。2000。《臺灣事故傷害流行病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馬淑榮。1989。〈台灣都市地區已婚及非婚人口之組成及社會特質探討〉,《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89-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張清富。1988。《台灣家庭與死亡風險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76-0301-H010-C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1987。〈台灣地區婚姻別自殺死亡率之型態與趨勢分析〉,《中華民國心理衛生學刊》,4:1,頁43-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社會流行病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志棠。2001.09。〈肝硬化-臨床篇(上)〉,《當代醫學》,28:9,頁72-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啟民。2004.01。〈預防第二型糖尿病〉,《臨床醫學》,53:1,頁67-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誌陽、田中豊穗。2003。〈台灣與日本之間主要死因之比較研究〉,《台灣衛誌》,22:4,頁327-3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埃米爾•迪爾凱姆。1996。《自殺論》。北京: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編。2003.03。《認識糖尿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俊全、李美玲。1997。〈婚姻狀況對平均餘命的影響〉,《人口學刊》,18,頁1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倫、郭憲文、陳滋彥。1994。〈肝硬化病人支持系統、憂鬱與焦慮反應及其因應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中華衛誌》,13:4,頁330-3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惠茹。2000。《死亡證明書的原死因診斷之正確性》。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文山。1996。〈臺灣地區人口平均餘命與死因別變化趨勢〉,《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37,頁31-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綺妮。1986。《人口教育》。台北:中央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承泰。2003.07。〈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92:秋,頁245-2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功毅、陳保中、王榮德。2002。〈西元1980至1997年本國衛生署死因資料庫準確性之確認與補正〉,《台灣衛誌》,21:5,頁329-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以政。1998.11。〈血液疾病簡介〉,《內科新知》,1:2,頁77-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son, O. 1993. “Marital status and women’s health revisited: The importance of a proximate adul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185-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 Haishan. & Goldman, Noreen. 1996. “Incorporating Health into Models of Marriage Choice: 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740-7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ldman, Noreen, 1993. “Marriage Selection and Mortality Patterns: Inferences and Fallacies.” Demography, 30:189-2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ve, Walter R. 1973. “Sex, Marital Status and Mort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46-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mstrom, Orjan. 1996. “Is Marriage Dissolution Linked to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Risks for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366-3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llard, Lee A. & Panis, Constantijn W.A. 1996. “Marital Status and Mortality: The Role of Health.” Demography, 33:313-3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rray, John E. 2000. ”Marital Protection And Marital Selection: Evidence From A Historical-Prospective Sample of American Men.” Demography, 37:511-5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mran, A. R. 1971. “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A Theory of the Epidemiology of Population Chang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49(4): 509-5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lshansky, S. J. and A. B. Ault. 1986. “The fourth Stage of 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A Age of Delayed Degenerative Disease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Chicago Association for Health Behavior, Chicago I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gers, Richard. 1995 “Marriage, Sex, and Morta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515-5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ith, Ken R. & Zick, Cathleen D. 1994 “Linked Lives, Dependent Demise? Survival Analysis of Husbands and Wifes.” Demography, 31:81-93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