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互動關係之研究
作者 洪淑芬
貢獻者 徐聯恩
洪淑芬
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
基金會
外籍配偶
新移民
電視媒體
媒體互動
新聞曝光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4:59:10 (UTC+8)
摘要 非營利組織進行社會行銷過程,透過媒體將訊息傳播給社會大眾,使民眾或捐款人強化對非營利組織的印象和了解並加以信任,因此與媒體關係之良性互動實為重要。本文採用「深度訪談」質化取向之研究方法,對三個服務外籍配偶基金會之高階主管進行訪談,包括: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伊甸基金會以及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並訪談電視媒體主管,探討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互動關係。
研究發現分為:
一、非營利組織與新聞曝光的關係
(1)媒體曝光影響捐款收入與組織形象;(2)非營利組織服務對象特徵影響媒體曝光。
二、非營利組織公關部門組織描繪
A.組織制度面:(1)三組織無稱為「公關」的部門,但都有類似功能的單位;(2)廣宣人員流動率高,不一定有新聞相關背景資歷;(3)與電視媒體的接觸頻率少,但有固定作業流程;(4)授權區域主管發布新聞;(5)人人公關策略,彌補公關組織之不足。
B.財務基礎面:(1)公關部門幾乎沒有編列預算;(2)提供「資訊津貼」便於記者採訪;(3)尋求企業資金協助;(4)與媒體合作擴大報導效益。
C.文化資本面:(1)組織人員熟稔相關資訊與議題,有助於建立權威與可信度;(2)知名人士代言,增加可信度、話題和曝光率。
三、電視媒體的守門機制
A.電視媒體採訪流程與組織因素:(1)多為「由上而下」指派採訪;(2)守門人主宰新聞採訪與播出;(3)電視媒體組織特色;(4)內外部因素影響新聞產製。
B.新聞取捨標準與偏愛:(1)具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之新聞;(2)畫面張力佳、易處理的新聞;(3)動人的個案故事;(4)曝光率高、知名度高的組織;(5)社會氛圍影響新聞議題。
四、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之互動關係
A.主動接觸媒體:(1)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常態下為「交換關係」;(2)彼此有需要而接觸時,發展成「合作關係」。
B.被動回應媒體:(3)處理危機事件,易形成「對立關係」。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江明修 主編(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江明修(200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之理論辯證與實務析探(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江奕辰(2003)。宗教類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探討--以法鼓山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新聞局(2007)。95年有線電視收視行為及滿意度調查研究報告書。
宋巧雰(2000)。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行銷策略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金銓(199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盈諄(2002)。非營利組織議題之建構與管理策略研究─以罕見疾病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盈諄(2002)。非營利組織議題之建構與管理策略研究─以罕見疾病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宏宜(2002)。政府公共關係人員與媒體記者互動之研究-以台北市警察、消防機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睿俐(2001)。企業負責人、公關人員與媒體從業人員之公共關係互動模式之研究。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金蘭(1988)。我國主要企業公共關係負責人角色認知與新聞界接觸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淑芬(2008)。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訪談紀錄稿。未出版,台北。
洪淑芬(2008)。伊甸基金會訪談紀錄稿。未出版,台北。
洪淑芬(2008)。賽珍珠基金會訪談紀錄稿。未出版,台北。
胡幼偉(1998)。媒體徵才。台北:正中書局。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縣:正中書局。
崔皓恩(2000)。表演藝術團體與新聞傳播媒體之互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心宇(2002)。報紙影劇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研究-以「搖頭性派對」事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宛瑜(2002)。由框架理論探討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行銷訊息策略─以報紙對台灣世界展望會「飢餓三十」活動報導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涵婷(2008)。當社工遇上媒體-論社工與媒體之互動關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新聞研究所深度報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譽騰 等譯 (2001)。世紀曙光-非營利事業管理。台北市:五觀藝術。
莊克仁(1990)。我國博物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江彬(2004)。非營利組織之媒體行銷研究-以崔媽媽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浩 譯(1999)。製造新聞。台北市:書泉。
陳曉開(1995)。新聞編輯的專家與生手解題表現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陸旭芬(2005)。科技製造業公共關係探討:媒體效果、關係效果與組織績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家發董素蘭等(2000)。大眾傳播導論(初版),台北市:學富文化
黃天佑 俞海琴 蔡淑娟編譯(1990)。行銷學原理(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黃俊英(1997)。行銷學。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楊家齡(2006)。新聞稿發佈與媒體訊息產製之研究-以商業及公共訊息在報紙上之呈現差異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葛傳富(2005)。台灣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的研究─以民視、年代、大愛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伯良(2002)。閱聽人、媒體及發言人互動之研究-以軍事發言人為例。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嬰(1985)。公共關係。台北市:經世書局。
劉于禎(1999)。非營利組織行動暨訊息研究--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的「反雛妓社會運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從哲(2001)。自立晚報編輯部各級守門人行為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文文(1995)。非營利組織公共關係策略之研究-我國宗教型社會福利組織之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鄭貞銘(1995)。新聞原理。臺北市:五南。
鄭瑞城(1988)。透視媒介傳播。台北:天下人知識系列第二輯。
鄭資穎(2007)。國內基金會公共關係效果與組織績效關聯性初探:以文化教育與社福類基金會為主要探訪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廣電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維隆(2003)。證券業公關與媒體互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文坤(1986)。行銷傳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145-189。
二、英文部分
Bass A. Z. (1969) Refining the gatekeeper concept: An UN radio case study, Journalism Quarterly, 46: 69-72.
Filer, J. M. (1990)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ssential readings. Pacific Grove, Califoria:Books/Cole Publishing.
Gandy, O. H. (1982). Beyond agenda setting: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mpany.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Random House.
Gieber, W. (1960) How the “gatekeeper”view local civil liberties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37): 199-205.
Gieber, W., & Johnson, W. (1961). 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 and source Role, Journalism Quarterly, (38):289-297.
Kotler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An Asian Perspective.NJ: Prentice Hall, Inc.
Lewin (1947) Frontiers Group Dynamics.Human Relation.1: 145.
McQuail & Windal(1981) Communication Models: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New York:Longman Inc.
Ronald N. J. and Daniel J. G. (2002) Media Publicity and the Voluntary Sector:The Cas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News York C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3(3).
Salamon, Lester M. and Helmut K. Anheier (1996).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CNPO-Revision 1, 1996.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Salzman, J. (1998). Making the news. Colorado: Westview.
Sargeant, Adrian(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lesinger, P. (1990).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Source strategy and the limits of media centrism. In M. Ferguson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Imperatives. London: Sage.
Schultz, D. E., S. I. Tannebaum and R. F Lauterborn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Lincolnwood, IL: NTC Business Books.
Shoemaker P.J.& Reese, S.D.(1991.1996),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Content.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63-251.
Wolfsfeld, G. (1984) Symbiosis of press and protest: An exchange analysis.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 Transan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s.127.
三、網站部分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
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網站http://www.psbf.org.tw/about_us.htm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網站http://www.goodshepherd.org.tw
財團法人伊甸福利基金會網站http://www.eden.org.tw/serivce.php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站http://www.ncc.gov.tw
彭家發。記者與訊源關係複雜。取自網路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40815_76_120032.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3932007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32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徐聯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洪淑芬zh_TW
dc.creator (作者) 洪淑芬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九月-2009 14:59:10 (UTC+8)-
dc.date.available 18-九月-2009 14:59: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14:59:10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3932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42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932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非營利組織進行社會行銷過程,透過媒體將訊息傳播給社會大眾,使民眾或捐款人強化對非營利組織的印象和了解並加以信任,因此與媒體關係之良性互動實為重要。本文採用「深度訪談」質化取向之研究方法,對三個服務外籍配偶基金會之高階主管進行訪談,包括: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伊甸基金會以及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並訪談電視媒體主管,探討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互動關係。
研究發現分為:
一、非營利組織與新聞曝光的關係
(1)媒體曝光影響捐款收入與組織形象;(2)非營利組織服務對象特徵影響媒體曝光。
二、非營利組織公關部門組織描繪
A.組織制度面:(1)三組織無稱為「公關」的部門,但都有類似功能的單位;(2)廣宣人員流動率高,不一定有新聞相關背景資歷;(3)與電視媒體的接觸頻率少,但有固定作業流程;(4)授權區域主管發布新聞;(5)人人公關策略,彌補公關組織之不足。
B.財務基礎面:(1)公關部門幾乎沒有編列預算;(2)提供「資訊津貼」便於記者採訪;(3)尋求企業資金協助;(4)與媒體合作擴大報導效益。
C.文化資本面:(1)組織人員熟稔相關資訊與議題,有助於建立權威與可信度;(2)知名人士代言,增加可信度、話題和曝光率。
三、電視媒體的守門機制
A.電視媒體採訪流程與組織因素:(1)多為「由上而下」指派採訪;(2)守門人主宰新聞採訪與播出;(3)電視媒體組織特色;(4)內外部因素影響新聞產製。
B.新聞取捨標準與偏愛:(1)具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之新聞;(2)畫面張力佳、易處理的新聞;(3)動人的個案故事;(4)曝光率高、知名度高的組織;(5)社會氛圍影響新聞議題。
四、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之互動關係
A.主動接觸媒體:(1)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常態下為「交換關係」;(2)彼此有需要而接觸時,發展成「合作關係」。
B.被動回應媒體:(3)處理危機事件,易形成「對立關係」。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步驟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及其公共關係 6
第二節 新聞媒體的守門人理論 20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與媒體關係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6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與新聞曝光的關係 56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公關部門組織描繪 61
第三節 電視媒體的守門機制 76
第四節 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之互動關係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zh_TW
dc.format.extent 87045 bytes-
dc.format.extent 89985 bytes-
dc.format.extent 95195 bytes-
dc.format.extent 96284 bytes-
dc.format.extent 104521 bytes-
dc.format.extent 186107 bytes-
dc.format.extent 160725 bytes-
dc.format.extent 190957 bytes-
dc.format.extent 103988 bytes-
dc.format.extent 10489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32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基金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外籍配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移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視媒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互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聞曝光zh_TW
dc.title (題名) 非營利組織與電視媒體互動關係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明修 主編(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明修(200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之理論辯證與實務析探(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奕辰(2003)。宗教類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探討--以法鼓山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新聞局(2007)。95年有線電視收視行為及滿意度調查研究報告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巧雰(2000)。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行銷策略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金銓(199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盈諄(2002)。非營利組織議題之建構與管理策略研究─以罕見疾病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盈諄(2002)。非營利組織議題之建構與管理策略研究─以罕見疾病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宏宜(2002)。政府公共關係人員與媒體記者互動之研究-以台北市警察、消防機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睿俐(2001)。企業負責人、公關人員與媒體從業人員之公共關係互動模式之研究。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金蘭(1988)。我國主要企業公共關係負責人角色認知與新聞界接觸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淑芬(2008)。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訪談紀錄稿。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淑芬(2008)。伊甸基金會訪談紀錄稿。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淑芬(2008)。賽珍珠基金會訪談紀錄稿。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偉(1998)。媒體徵才。台北: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縣: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皓恩(2000)。表演藝術團體與新聞傳播媒體之互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心宇(2002)。報紙影劇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研究-以「搖頭性派對」事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宛瑜(2002)。由框架理論探討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行銷訊息策略─以報紙對台灣世界展望會「飢餓三十」活動報導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涵婷(2008)。當社工遇上媒體-論社工與媒體之互動關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新聞研究所深度報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譽騰 等譯 (2001)。世紀曙光-非營利事業管理。台北市:五觀藝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克仁(1990)。我國博物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江彬(2004)。非營利組織之媒體行銷研究-以崔媽媽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浩 譯(1999)。製造新聞。台北市:書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開(1995)。新聞編輯的專家與生手解題表現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旭芬(2005)。科技製造業公共關係探討:媒體效果、關係效果與組織績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家發董素蘭等(2000)。大眾傳播導論(初版),台北市:學富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天佑 俞海琴 蔡淑娟編譯(1990)。行銷學原理(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英(1997)。行銷學。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齡(2006)。新聞稿發佈與媒體訊息產製之研究-以商業及公共訊息在報紙上之呈現差異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傳富(2005)。台灣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的研究─以民視、年代、大愛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伯良(2002)。閱聽人、媒體及發言人互動之研究-以軍事發言人為例。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嬰(1985)。公共關係。台北市:經世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于禎(1999)。非營利組織行動暨訊息研究--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的「反雛妓社會運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從哲(2001)。自立晚報編輯部各級守門人行為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文文(1995)。非營利組織公共關係策略之研究-我國宗教型社會福利組織之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貞銘(1995)。新聞原理。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瑞城(1988)。透視媒介傳播。台北:天下人知識系列第二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資穎(2007)。國內基金會公共關係效果與組織績效關聯性初探:以文化教育與社福類基金會為主要探訪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廣電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維隆(2003)。證券業公關與媒體互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文坤(1986)。行銷傳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145-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ss A. Z. (1969) Refining the gatekeeper concept: An UN radio case study, Journalism Quarterly, 46: 6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ler, J. M. (1990)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ssential readings. Pacific Grove, Califoria:Books/Cole Publishin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ndy, O. H. (1982). Beyond agenda setting: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mpan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Random Hous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eber, W. (1960) How the “gatekeeper”view local civil liberties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37): 199-2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eber, W., & Johnson, W. (1961). 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 and source Role, Journalism Quarterly, (38):289-2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tler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An Asian Perspective.NJ: Prentice Hall,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win (1947) Frontiers Group Dynamics.Human Relation.1: 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Quail & Windal(1981) Communication Models: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New York:Longman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nald N. J. and Daniel J. G. (2002) Media Publicity and the Voluntary Sector:The Cas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News York C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lamon, Lester M. and Helmut K. Anheier (1996).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CNPO-Revision 1, 1996.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lzman, J. (1998). Making the news. Colorado: Westvie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rgeant, Adrian(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lesinger, P. (1990).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Source strategy and the limits of media centrism. In M. Ferguson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Imperatives. London: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ultz, D. E., S. I. Tannebaum and R. F Lauterborn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Lincolnwood, IL: NTC Business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oemaker P.J.& Reese, S.D.(1991.1996),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Content.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63-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lfsfeld, G. (1984) Symbiosis of press and protest: An exchange analysis.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 Transan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s.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站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網站http://www.psbf.org.tw/about_us.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網站http://www.goodshepherd.org.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財團法人伊甸福利基金會網站http://www.eden.org.tw/serivce.ph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站http://www.ncc.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家發。記者與訊源關係複雜。取自網路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40815_76_120032.html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