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題名 李銳小說研究
作者 劉文淑
貢獻者 唐翼明
劉文淑
關鍵詞 李銳
小說
悲劇意識
歷史觀念
敘事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19:25 (UTC+8)
摘要 李銳是當代中國大陸頗為特殊的作家,在大陸新時期以後迄今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文學思潮此消彼長,變化急速,但李鋭的作品依舊始終奉行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及體驗來創作的主旨,堅持自己的風格,不隨波逐流,隨著一次又一次新作的推出,可以觀察出李鋭對歷史及生命更深入的思考,這使得他的作品頗具哲學的意味,在大陸文壇中獨樹一格。他李鋭的小說創作,可以說有著豐富的意涵,他對於人類困境的哲學性探詢或是「敘述就是一切」的敘事風格,都值得進一步的探究,而本文擬從李鋭小說的主題、悲劇意識、歷史觀念、敘事技巧與創新嘗試等幾個範疇,詳細探討李鋭作品。
首先關於李鋭小說的主題。李鋭的作品有強烈反映現實生活的色彩,因此,在主題之下,要還原的是當時社會經濟及政治環境,以及李鋭個人經驗對作品的影響,藉由這樣的背景,對於其作品的主題展開梳理。
其次探討李鋭小說的悲劇意識。李鋭作品中有十分濃重的悲劇氛圍,不論是形而下,對於生存環境、生理需求的無法滿足;還是形而上,對於追尋理想的幻滅,在李鋭的小說中都存在著,藉由李鋭小說中悲劇意識的探索,可以發現,李鋭試圖從人類困境的發掘找到人的價值所在。
次之分析李鋭小說的歷史觀念,新時期以來,中國由一封閉保守的環境逐漸開放,走向現代化及全球化,傳統穩定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受到挑戰,李鋭作品一方面有著這樣的思潮環境作為背景,另一方面文革的經歷使他不再相信所謂的「真理」,因此其作品中有著對歷史的強烈地懷疑和質疑,也隱隱含了歷史觀念的變革。
再者針對李鋭小說的敘事技巧及創新嘗試進行探析,近代中西方敘事理論的研究迅速蓬勃的發展,透過李鋭作品中敘事方式的解析,可以看出:李鋭在處理呂梁山系列和銀城系列時,採取不一樣的敘事手法,呂梁山系列主要描寫農民的生活,李鋭將敘事者的聲音壓到最低,讓筆下的人物自行發聲;而對於歷史題材的銀城系列,則採取全知觀點,在敘事時間的運用上,也常使用預敘,企圖營造出歷史感。
最後歸結上述各章的論述,試圖找尋李鋭小說的核心價值,發現李銳的小說創作由自己的經歷出發,以表達「人」為重點,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一、 李銳作品集
長篇小說、文集:
《舊址》(簡體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舊址》(繁體版),台北:洪範,1993年。
《舊址》(英文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譯,Metropolitan Books,1997年。
《舊址》(瑞典文版),馬悅然(Goran Malmqvist)譯,ATLANTIS出版社,1999年。
《舊址》(德文版),Peter Weber-Schafer譯,Roman-Rowohlt出版社,1999年。
《無風之樹》(簡體版),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無風之樹》(繁體版),台北:麥田,1998年。
《無風之樹》(法文版),Annie CURLEN譯,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2000年。
《無風之樹》(瑞典文版),馬悅然(Goran Malmqvist)譯,ATLANTIS出版社,1999年。
《萬里無雲》(簡體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萬里無雲》(繁體版),台北:一方,2002年。
《萬里無雲》(瑞典文版),馬悅然(Goran Malmqvist)譯,ATLANTIS出版社,2003年。
《銀城故事》,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
《銀城故事》,台北:麥田,2002年。
《東岳文庫.李銳卷》八卷,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太平風物》,台北:麥田,2006年。
中短篇小說集:
《丟失的長命鎖》,北岳文藝出版社,1985年。
《紅房子》(簡體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紅房子》(繁體版),台北:麥田,2004年。
《厚土》(簡體版),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
《厚土》(繁體版),台北:洪範,1989年。
《厚土》(瑞典文版),馬悅然(Goran Malmqvist)譯,BRA BOCKER出版社,1989年。
《傳說之死》,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2000年文庫李銳卷》,香港明報出版社,1999年。
《天上有塊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
散文著作:
《拒絕合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不是因為自信》,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
《另一種紀念碑》,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
《網路時代的「方言」》,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寂靜的高緯度》,台北:麥田,2003年。
二、作品評論資料
(一)期刊論文

王 堯:〈李銳論〉,《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
王 輝:〈李銳《舊址》與《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學性解讀〉,《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1期。
王 輝:〈從中心滑向邊緣──論李銳《舊址》和《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學性解讀〉,《聊城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
王春林:〈智性視野中的歷史景觀──評李銳長篇小說《銀城故事》〉,《小說評論》,2002年5期。
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小說評論》,1996第1期。
王德威:〈呂梁山色有無間──李銳的小說天地〉,載於《無風之樹》之序論,台北:麥田,1998年。
王德威:〈魂兮歸來──評李鋭《舊址》〉,收錄於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2年。
王德威:〈歷史的憂鬱、小說的內爆──李鋭的《銀城故事》及其他〉,《聯合報》,1993年12月13日, E7版。
王鵬飛:〈卑微者的光輝──論李銳《厚土》中的女性群體〉,《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2期,2002年6月。。
王艷雲:〈黃土地上的精神守望──《厚土》價值取向新論〉,《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2月。
曲春景:〈反神話與「文化大革命」再思考──評李銳小說的思想價值〉,《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3期。
曲春景:〈對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讀李銳的《無風之樹》與《萬里無雲》〉,《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何明星:〈生命的歌哭──談李銳小說中的死亡描寫〉,《湖北大學學報》,199年第4期。
吳 方:〈追慕本色,賦到滄桑──《厚土》的餘音〉,《讀書》,1987年第8期。
巫劍伶、徐肖楠:〈李銳筆下的神女形象〉,《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5年4月。
李國文:〈好一個李鋭〉,《文藝報》,1987年。
李國濤、成一等:〈一部大小說──關于李銳長篇新著《無風之樹》的交談〉,《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3月。
李國濤:〈讀李銳新作《厚土》七篇〉,《山西文學》,1987年第2期。
周政保:〈口語傾訴的方式(或敘述就是一切)──關於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新著視窗》,1997第3期。
周政保:〈白馬就是白馬……—關於小說家李銳〉,《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03期。
周政保:〈自尊的獨語─讀李銳的隨筆集《拒絕合唱》〉,《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05期。
周政保:〈歷史生活與文學化的表達──從李銳的《銀城故事》說到現時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2期。
於可訓:〈李銳專輯──主持人的話〉,《小說評論》, 2003年2月。
南 帆:〈敘述的秘密──讀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4期。
施學雲:〈沈寂與騷動──試比較魯迅、李銳的鄉村書寫〉,《樂山師範學院院報》,2005年第8期。
胡全章:〈個體生命意識的去蔽與敞亮──《銀城故事》的歷史觀透視〉,《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3期。
唐海東:〈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李銳小說的敘事探索〉,《小說評論》,2005年04期。
馬風:《氛圍的營造和渲染—《厚土》的藝術支點》,《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
高小弘、翟永明:〈「本土」的書寫──李銳小說創作簡論〉,《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高小弘、翟永明:〈李銳《無風之樹》的敘事策略與詩意營造〉,《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3期。
高小弘、翟永明:〈穿透生命表象的價值追問與詩意傳達──評李銳的《無風之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6期。
高小弘、翟永明:〈個體生存困境的展現與突圍──簡析李銳小說《顏色》與《寂靜》〉,《名作欣賞》,2005年9月。
張 麗:〈論李銳《厚土》系列的象徵手法〉,《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
張文武:〈傾訴的瀑布──探討《無風之樹》的詩意空間〉,《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卷第3期,2002年6月。
張 均:〈「超越」的限度──論李銳兼及對新自由主義文學的批評〉,《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
陳少萍、徐肖楠:〈像群山一樣行走的歷史與生命──論李銳呂梁山系列小說的人性書寫〉,2004年4期。
陳 坪:〈深切的體察與理解—評《厚土》的藝術追求〉,《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第4期。
陳慶泓:〈人生,如此淒惶──探索以《無風之樹》宿命意識的文化根源〉,《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1期。
陳樹萍、李相銀:〈農具的隱喻: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的焦慮——評李銳的「農具系列」〉,《小說評論》,2005年04期。
傅書華:〈對人性與歷史的追問與審視──評李銳小說《舊址》〉,《文科教學》,1994年第1期。
菲力普.甘朋著,李國濤譯:〈鹽的歌劇──評李銳《舊址》〉,《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3期。
黃錦樹:〈故事、歷史與悲劇的偶遇──評李鋭的《銀城故事》〉,《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2003。
楊 矗:〈李銳「焦慮」的祛魅化分析〉,《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
楊美紅:〈敘述與敘述之外──從李鋭的小說美學看起〉,《中央日報》,91年10月14日,15版。
葉 開:〈空洞的焦慮──李銳長篇小說《銀城故事》的基本命題〉,《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2期
葉立文:〈他的敘述維護了誰? ──李銳小說的價值立場〉,《小說評論》,2003 第2期。
雷 達:〈說《厚土》──兼論意味、文體及其它〉,《上海文論》,1987年第4期。
劉蜀貝:〈東西方男子漢的文化意蘊──李銳《好漢》和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文本比較〉,《名作欣賞》,2003年第12期。
劉熹、林穎穎:〈歷史:反諷與對話──讀李銳《銀城故事》〉,《中文自學指導》, 2005年2月。
潘凱雄:〈「自覺」為他帶來了什麼﹖──讀李銳近作〉,《文學評論》,1994第1 期。
潘凱雄:〈各領風騷 盡顯風流──讀高岸、李銳、成一的長篇新作〉,《文學自由談》,1994年第1期。
蔡源煌:〈李鋭的《厚土》與《舊址》〉,《中國時報》,94年1月11日,39版。
蔡潤田:〈《厚土》及由《厚土》想到的〉,《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第4期。
謝維強:〈位卑心憂黎民 情深長歌當哭──鄭義、朱曉平、李銳知青小說人民性淺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2卷第1期,2003年1月。
韓魯華:〈《厚土》:透視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藝術視覺—讀李銳小說(眼石)等三篇〉,《小說評論》,1987年第6期。
羅慧敏:〈再造烏托邦──談《無風之樹》的敘述人稱特色〉,《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4月。
嚴敏、梅瓊林:〈《舊址》:複調意味的歷史思考〉,《名作欣賞》,1998年第5期。
顧明霞:〈現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論李銳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當代文壇》,2002年5月。
(三)訪談錄、演講
王堯、李銳:〈生命的歌哭〉,《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1期。
王堯、李銳:〈本土中國與漢語當代寫作〉,《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2期。
王堯、李銳:《王堯、李銳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譚嘉、李銳:〈李銳訪談〉,《今天》,2003年春季號。
李 銳:〈被克隆的眼睛〉,《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2期。
李 銳:〈我的文學道路——在蘇州大學「小說家講壇」上的講演〉,《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4期。
葉立文、李銳:〈漢語寫作的雙向煎熬——李銳訪談錄〉,《小說評論》,2003年
第2期。
三、李銳作品文學、社會背景資料
(一) 專書
丁 帆:《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丁帆、許志英:《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孔范今、施戰軍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牛運清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精神》,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光東:《現代‧浪漫‧民間──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專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愛松:《當代作家的文化立場與敘事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嘉良等:《中國新文學現實主義型態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3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年。
王輝、李軍:《穿越文本────20世紀中國文學的兩極閱讀》,北京:社科文獻,2006年2月
王曉明:《思想與文學之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王鐵仙等:《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古遠清:《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1949──1989大陸部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
朱水涌:《中國文學世紀初與世紀末》,廈門:鷺江出版社,2000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上)(下)》,北京:高等教育,1999年。
朱壽桐等;《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何言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份子寫作與現代性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吳家榮:《新時期文學思潮史論》,合肥:安徽大學,1998年。
吳義勤:《長篇小說與藝術問題》,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 平:《中國現當代文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平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 揚:《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李慈健、田銳生、宋偉:《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運摶:《裂變中的守成與奔突》,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潔非:《中國當代小說文體史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杳港:杳港大地圖書公司,1995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1996年。
肖同慶;《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佘樹森、牛運清:《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二刷。
周保欣:《沈默的風景──後當代中國小說苦難敘述》,合肥:安徽教育,2004年。
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孟繁華:《百年中國文學總系‧1978────激情歲月》,濟南:山東教育,2002.
季桂起:《中國小說體式的現代轉型與流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於可訓:《當代文學建構與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易 暉:《「我是誰」──新時期小說中知識份子的身份意識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林建法編:《2004年文學批評》,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南 帆:《後革命的轉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洪子誠、孟繁華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2版。
唐小兵:《英雄與凡人的時代:解讀20世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唐文一、沐定勝、計雷編:《20世紀中國文學圖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1995年。
唐翼明:《大陸當代小說散論》,台北:文史哲,2006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
孫紹振:《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席 揚:《多維整合與雅俗同構──趙樹理和「山藥蛋派」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徐行言、程金城;《表現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郝明工:《人道主義與二十世紀的中國文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張 鈞:《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
張 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2005年。
張永健:《中國當代文學史參考資料第一卷──小說》,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光芒:《中國當代啟蒙文學思潮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張先飛:《形而上的困惑與追問》,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志忠:《百年中國文學總系‧1993────世紀末的喧嘩》,濟南:山東教育,2002年。
尹昌龍:《百年中國文學總系‧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2002年。
張恆學:《悲劇美學──歷史的回顧與中國新時期小說的悲劇意識》,湖南: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再版。
張素貞:《續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年。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器友等:《20世紀末中國文學頹廢主義思潮》,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學軍:《中國當代小說流派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曹文軒:《小說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灣:中華書局,1960年3月4版。
梁啟超著,劉柯輯:《梁啟超史學論著四種》,湖南:湖南岳麓書社,1986年。
梁啓超:《飲冰室全集》,台南:東海,1974年。
畢光明、姜嵐:《虛構的力量────中國當代純文學研究》,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2000年。
許道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郭小東:《中國當代知青文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陳 娟:《記憶和幻想──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 霖:《文學空間的裂變與轉型──大眾傳播與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刷。
陳平原:《中國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刷。
陳平原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思和:《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1997年。
陳國恩:《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與文化透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曉明:《表意的焦慮────歷史袪魅與當代文學變革》,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
陳曉明:《陳曉明小說時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繼會:《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
賀仲明:《中國心像—20世紀末作家文化心態考察》,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陸桂山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陶東風、徐豔蕊:《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市:洪葉文化,1996年初版。
程文超、郭冰茹:《中國當代小說敘事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程文超:《新時期文學的敘事轉型與文學思潮》,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程孟輝:《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徵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童慶炳等:《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價值觀的演變》,北京:北京文學,2005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黃偉林:《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北京:中央編譯,2004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發有:《准個體時代的寫作──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2003年。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一)、(二)、(三),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刷。
楊 颺:《90年代文學理論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
楊厚均:《革命歷史圖景與民族國家想象──新中國革命歷史長篇小說再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溫儒敏、趙祖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馮雪峰:《雪峰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賈劍秋:《文化與中國現代小說》,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路文彬:《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南昌:百花洲文藝,2003年
劉 忠:《20世紀中國文學主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劉俐俐:《隱密的歷史河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勇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思謙等:《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河南:河南大學,2005年6月。
吳義勤:《長篇小說與藝術問題》,人民文學, 2005年。
陶東風、徐豔蕊:《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思謙等:《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河南大學,2005年6月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理群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漫說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戴 清:《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批評──歷史與敘事》,學苑,2002年。
謝金生:《轉型期主旋律小說研究──以現代化為視角》,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謝昭新:《中國現代小說理論史》,合肥:安徽大學,2003年。
龐守英:《反思與追尋──中國當代文學雜談》,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龐守英:《新時期小說文體論》,濟南:山東大學,2004年3刷。
譚桂林:《長篇小說與文化母題》,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二)博碩論文
宋如珊:《文革後十年(1976∼1985)大陸文學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
楊美珠:《曹文軒少年小說悲劇意識之研究──以《草房子》及《紅瓦房》為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1月,頁151
(三)期刊論文
王一川:〈我看九十年代長篇小說文体新趨勢〉,《當代作家評論》, 2001年05期 。
史鐵生:〈答自己問〉,《作家》,1988年第1期。
石世明:〈新時期鄉土小說綜述〉,《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6期,2001年 12月。
李 揚:〈論90年代的知識分子立場寫作〉,《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03期。
李 鵬:〈現代作家鄉土文學創作的心理動因〉,《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
李存煜:〈魯迅國民性思想論綱〉,《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
李 星:〈新歷史神話:民族價值觀念的傾斜一對幾部新歷史小說的別一解〉,《當代文壇》,1988年第5期。
李新宇:〈啟蒙五題〉,《齊魯季刊》,2003年第3期
姚新勇:〈落日情節的漂浮與戲謔智性的敞開——知青文學研究之四〉,《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洪治綱:〈論新歷史小說〉,《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4期。
紅 柯:〈有關長篇小說的一些想法〉,《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
孫 鬱:〈文體的隱秘〉,《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
格 非:〈文體與意識形態 〉,《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
袁 園:〈簡論我國鄉土小說的發展空間〉,《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高玉秋:〈傳統鄉村文化覺醒者的價值選擇—論20世紀初鄉土小說中知識者的「鄉村批判」〉,《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高玉秋:〈簡論現代「鄉土小說」中知識者的「在場」〉,《長春師範學院學報 ,2005年03期。
康長福:〈鄉土的浩劫與文學的迷失—「文革」時期鄉土小說論〉,《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11期 。
張懿紅、徐宏勛:〈永遠的「鄉土文學」〉,《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張艷梅:〈中國現代抒情性鄉土小說的生態倫理敘事〉,《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許祖華:〈家族的輓歌──20 世紀中國家族小說的第一道母題〉,《江漢論壇》,2006年第2期。
陳江平:〈同題寫作的現實及其形態〉,《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1998年1期。
陳思和:〈啟蒙的文學與文學的啟蒙—新文學初期的兩種文學啟蒙觀〉,《人民日報》,1989年5月9 日第六版。
陳曉濤、方霞:〈試論「鄉土小說」向「農村小說」的轉換〉,《大連民族學院學
報》,2004年04期 。
焦雅萍:〈鄉土小說的新視角〉,《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03期 。
賀仲明:〈20世紀鄉土小說的創作形態及其新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楊 榮:〈20世紀90年代中國鄉土小說的文化特質〉,《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
楊經建:〈論現代化進程中的家族文學〉,《學術研究》,2005年06期 。
葉 君:〈論當代文學中的鄉村荒野圖景〉,《江淮論壇》,2005年02期 。
趙江榮:〈「民間」的提純——中國現代鄉土小說的「民間」建構〉,《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
趙順宏:〈擺脫與糾纏——論新時期鄉土小說的精神意象〉,《浙江學刊》,2003年04期 。
劉 江:〈論「文革」題材小說的嬗變〉,《廣西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劉聖宇:〈歷史與小說寫作〉,《藝術廣角》,1998年第2期。
戴永課:〈論新時期鄉土小說的話語形態〉,《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5年01期。
謝有順:〈文體的邊界〉,《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
韓少功:〈人的逃離〉(對話錄),《小說家》,1993年第3期。
羅關德:〈風箏與土地:20世紀中國文化鄉土小說家的視角和心態〉,《文學評論》2005年04期
嚴 鋒:〈詩意的回歸〉,《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
四、小說學理論、西方文學理論
(一)專書
(加)琳達.哈切恩:《加拿大後現代主義──加拿大現代英語小說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頁101──102。
(西)烏納穆諾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台北:長鯨,1980年,頁198。
(法)利奧塔著,島子譯:《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法)讓‧弗‧利奧塔著,談瀛洲譯:《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86。
(俄)別林斯基,李邦媛譯:〈戲劇詩〉,《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頁138。
(美)David Herman(戴衛‧赫爾曼)主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 ,2003年。
(美)Harold Bloom(哈羅德‧布魯姆)著,吳瓊譯:《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美)Hayden White(海登.懷特)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Hayden White(海登.懷特)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美)J.Hillis Miller(希利斯‧米勒)著,申丹譯:《解讀敘事》,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美)J.Hillis Miller(希利斯‧米勒)著,郭英劍等譯:《重申解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美)M.H Abrams(艾布拉姆斯)著 .酈稚牛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
(美)Mark Curri(馬克‧柯里)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美)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斯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著,張志彬譯:《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1999年。
(美)W.C.布斯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年。
(美)托瑪斯‧沃爾夫著,黃雨石譯:《一部小說的故事》,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美)羅伯特‧阿‧馬丁編《阿瑟‧米勒論劇散文》,上海:三聯書店,1987年,。
(美)馬丁著,王曉紅譯:《歷史解釋:重演和實踐推斷》,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英)Arnold Toynbee(湯恩比)等著,張文杰編;《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英)欣奇利夫著,李永輝譯,《論荒誕派》,北京:昆侖出版社,1992年。
(英)加納登著,江怡譯:《歷史解釋的性質》,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年。
(荷)Frank Ankersmit(安克施密特)著、韓震譯:《歷史與轉義;隱喻的興衰》,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意)克羅齊著,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德)亞斯培著,葉頌姿譯:《悲劇之超越》,台北:巨流,1983年,頁41。
方 生:《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1年。
王一川:《文學理論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1年。
王 陽:《小說藝術形式分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申 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三版。
石 恢:〈「新歷史小說」和「新歷史主義小說」〉,《小說評論》2000年第2期。
曲春景、耿占春:《敘事與價值》,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刷。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1987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頁418。
艾曉明編譯:《小說的智慧》,臺北:智慧大學,1994年。
吳玉杰:《新歷史主義與歷史劇的藝術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 裴:《小說結構與審美》,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臺北:駱駝,1997年,頁45。
辛剛國:〈新歷史主義研究述評切〉,《學術月刊》,2002年第8期。
亞理士多德,劉晟譯:《詩學》,收錄《曠世名典──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世界名著寶庫》,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周 怡:《解讀社會──文化與結構的路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周樑楷、吳振漢、胡昌智:史學導論,台北:空中大學,1995年
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74。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1年。
孫紹振:《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一版。
徐曙玉、邊國恩等編:《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恩格斯:《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
格 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2002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 暉:《民族悲劇意識與個體藝術表現》,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張 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文紅:《倫理敘事與敘事倫理──90年代小說的文本實踐》,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
張旭東:《批評的蹤跡》,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
張 法:《中國文化與悲劇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5刷。
張寅德選編《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盛 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1995年。
莊國雄、馬擁軍、孫承叔:《歷史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厚誠、王寧:《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陸 揚:《中西死亡美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陶東風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
傅偉勛:《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29。
程孟輝:〈西方悲劇發展概略〉,《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徵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2004年重印。
萬中航:《哲學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趙 凱:《人類與悲劇意識》,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劉小楓:《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魯 原:《當代小說美學》,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2001年。
戴 清:《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批評──歷史與敘事》,學苑,2002年。
羅 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二)期刊論文
王 薇:〈複調形式與繽紛內容的精心契合—論小說《換位》的形式與內容〉,《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王春輝:〈從對話開始——巴赫金文本理論初探〉,《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
申 丹:〈視角〉,《外國文學》第3期,2004年5月。
汪介之:〈巴赫金的詩學理論及其在中國的流布〉,《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
俞超、張素玫:〈複調小說主人公獨立性問題試析〉,《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04期。
張曉梅:〈文學的「狂歡」與文學研究的「複調」〉,《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張樹海:〈淺析複調小說理論的哲學基礎〉,《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
黃怡俐:〈論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悲劇意識〉,《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3期,1998年。
楊 平:〈複調的美學〉,《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04期 。
黎 明:〈論福克納小說的結構藝術〉,《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
魏家駿:〈改寫的文本──一個敘事學的個案分析〉,《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0年。
譚桂林:〈呼喚當代文學的童年母題〉,《文化報》,1988年6月25日。
權繪錦:〈巴赫金的對話藝術思維及其意義〉,《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017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唐翼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文淑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劉文淑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19:25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19:2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19:2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151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5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15101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李銳是當代中國大陸頗為特殊的作家,在大陸新時期以後迄今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文學思潮此消彼長,變化急速,但李鋭的作品依舊始終奉行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及體驗來創作的主旨,堅持自己的風格,不隨波逐流,隨著一次又一次新作的推出,可以觀察出李鋭對歷史及生命更深入的思考,這使得他的作品頗具哲學的意味,在大陸文壇中獨樹一格。他李鋭的小說創作,可以說有著豐富的意涵,他對於人類困境的哲學性探詢或是「敘述就是一切」的敘事風格,都值得進一步的探究,而本文擬從李鋭小說的主題、悲劇意識、歷史觀念、敘事技巧與創新嘗試等幾個範疇,詳細探討李鋭作品。
首先關於李鋭小說的主題。李鋭的作品有強烈反映現實生活的色彩,因此,在主題之下,要還原的是當時社會經濟及政治環境,以及李鋭個人經驗對作品的影響,藉由這樣的背景,對於其作品的主題展開梳理。
其次探討李鋭小說的悲劇意識。李鋭作品中有十分濃重的悲劇氛圍,不論是形而下,對於生存環境、生理需求的無法滿足;還是形而上,對於追尋理想的幻滅,在李鋭的小說中都存在著,藉由李鋭小說中悲劇意識的探索,可以發現,李鋭試圖從人類困境的發掘找到人的價值所在。
次之分析李鋭小說的歷史觀念,新時期以來,中國由一封閉保守的環境逐漸開放,走向現代化及全球化,傳統穩定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受到挑戰,李鋭作品一方面有著這樣的思潮環境作為背景,另一方面文革的經歷使他不再相信所謂的「真理」,因此其作品中有著對歷史的強烈地懷疑和質疑,也隱隱含了歷史觀念的變革。
再者針對李鋭小說的敘事技巧及創新嘗試進行探析,近代中西方敘事理論的研究迅速蓬勃的發展,透過李鋭作品中敘事方式的解析,可以看出:李鋭在處理呂梁山系列和銀城系列時,採取不一樣的敘事手法,呂梁山系列主要描寫農民的生活,李鋭將敘事者的聲音壓到最低,讓筆下的人物自行發聲;而對於歷史題材的銀城系列,則採取全知觀點,在敘事時間的運用上,也常使用預敘,企圖營造出歷史感。
最後歸結上述各章的論述,試圖找尋李鋭小說的核心價值,發現李銳的小說創作由自己的經歷出發,以表達「人」為重點,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狀況……………………………………………………………..6
第三節 研究材料及分析架構……………………………………………………17


第二章 李鋭小說的主題

第一節 傳統文化心理的揭露……………………………………………………20
一、 因循保守的人生哲學…………………………………………………….22
二、 麻木順從的生活態度…………………………………………………….25
三、 事不關己的看客心態…………………………………………………….27

第二節 革命理想的失落…………………………………………………………30
一、 知青經歷與反思………………………………………………………….30
二、 以文革為起點的思考…………………………………………………….36
三、 啟蒙立場的質疑………………………………………………………….45

第三節 飄流者的孤獨……………………………………………………………53
一、 生活的飄流……………………………………………………………….53
二、 心靈的飄流……………………………………………………………….59


第三章 李鋭小說的悲劇意識………………………………………………………65

第一節 悲劇的生成因素及其過程………………………………………………65
一、 人與自然力量的衝突…………………………………………………….68
二、人與社會價值的衝突…………………………………………….………73
三、人類自身性格的悲劇…………………………………………………….77

第二節 悲劇的結果………………………………………………………………82
一、肉體的毀滅……………………………………………………………….82
二、 精神的同化……………………………………………………………….89

第三節 悲劇的意義………………………………………………………………92


第四章 李鋭小說的歷史觀念……………………………………………………..103

第一節 「正史」視野的顛覆…………………………………………………...105
一、「正史」與小說-中國歷史小說的傳統…………………………………105
二、顛覆「正史」的方式…………………………………………………….110

第二節 宏大敘事的解構………………………………………………………..117
一、 歷史與宏大敘事…………………………………………………………117
二、 解構的策略………………………………………………………………121

第三節 英雄傳奇的退場………………………………………………………130

第四節 李鋭的歷史觀…………………………………………………………140
一、重複………………………………………………………………………140
三、 荒謬……………………………………………………………………...142
四、 偶然性…………………………………………………………………...145


第五章 李鋭小說中的敘事技巧及其創新嘗試…………………………………150

第一節 敘述者的聲音…………………………………………………………..150
一、敘述者定義釐清…………………………………………………………150
二、敘述者的聲音-從高感知到低感知…………………………………….155

第二節 敘述眼光………………………………………………………………167
一、敘述聚焦定義釐清……………………………………………………….167
二 、李鋭作品中聚焦的運用…………………………………….…………..170

第三節 敘事時間………………………………………………………………..179
一、 敘事時間定義釐清………………………………………………………179
二、李鋭作品中敘事時間的運用…………………………………………….181


第六章 結論………………………………………………………………………193


參考書目……………………………………………………………………………200

附錄一 李銳作品得獎紀錄表………………………………………… ……215
附錄二 李銳小說作品年表………………………………………………….216
附錄三 李銳散文隨筆年表……………………………………………….…218
zh_TW
dc.format.extent 61203 bytes-
dc.format.extent 105710 bytes-
dc.format.extent 91790 bytes-
dc.format.extent 445879 bytes-
dc.format.extent 685561 bytes-
dc.format.extent 702304 bytes-
dc.format.extent 668585 bytes-
dc.format.extent 604674 bytes-
dc.format.extent 276267 bytes-
dc.format.extent 242057 bytes-
dc.format.extent 14931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李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悲劇意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觀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敘事zh_TW
dc.title (題名) 李銳小說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李銳作品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長篇小說、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舊址》(簡體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舊址》(繁體版),台北:洪範,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舊址》(英文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譯,Metropolitan Books,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舊址》(瑞典文版),馬悅然(Goran Malmqvist)譯,ATLANTIS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舊址》(德文版),Peter Weber-Schafer譯,Roman-Rowohlt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風之樹》(簡體版),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風之樹》(繁體版),台北:麥田,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風之樹》(法文版),Annie CURLEN譯,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無風之樹》(瑞典文版),馬悅然(Goran Malmqvist)譯,ATLANTIS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里無雲》(簡體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里無雲》(繁體版),台北:一方,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里無雲》(瑞典文版),馬悅然(Goran Malmqvist)譯,ATLANTIS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銀城故事》,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銀城故事》,台北:麥田,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岳文庫.李銳卷》八卷,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平風物》,台北:麥田,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短篇小說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丟失的長命鎖》,北岳文藝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紅房子》(簡體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紅房子》(繁體版),台北:麥田,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厚土》(簡體版),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厚土》(繁體版),台北:洪範,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厚土》(瑞典文版),馬悅然(Goran Malmqvist)譯,BRA BOCKER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傳說之死》,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文庫李銳卷》,香港明報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天上有塊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散文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拒絕合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是因為自信》,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另一種紀念碑》,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路時代的「方言」》,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寂靜的高緯度》,台北:麥田,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作品評論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堯:〈李銳論〉,《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輝:〈李銳《舊址》與《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學性解讀〉,《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輝:〈從中心滑向邊緣──論李銳《舊址》和《銀城故事》對「革命」的文學性解讀〉,《聊城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春林:〈智性視野中的歷史景觀──評李銳長篇小說《銀城故事》〉,《小說評論》,2002年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春林:〈蒼涼的生命詩篇——評李銳長篇小說《無風之樹》〉,《小說評論》,1996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呂梁山色有無間──李銳的小說天地〉,載於《無風之樹》之序論,台北:麥田,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魂兮歸來──評李鋭《舊址》〉,收錄於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歷史的憂鬱、小說的內爆──李鋭的《銀城故事》及其他〉,《聯合報》,1993年12月13日, E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鵬飛:〈卑微者的光輝──論李銳《厚土》中的女性群體〉,《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2期,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艷雲:〈黃土地上的精神守望──《厚土》價值取向新論〉,《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春景:〈反神話與「文化大革命」再思考──評李銳小說的思想價值〉,《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春景:〈對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讀李銳的《無風之樹》與《萬里無雲》〉,《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明星:〈生命的歌哭──談李銳小說中的死亡描寫〉,《湖北大學學報》,199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 方:〈追慕本色,賦到滄桑──《厚土》的餘音〉,《讀書》,1987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巫劍伶、徐肖楠:〈李銳筆下的神女形象〉,《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文:〈好一個李鋭〉,《文藝報》,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濤、成一等:〈一部大小說──關于李銳長篇新著《無風之樹》的交談〉,《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濤:〈讀李銳新作《厚土》七篇〉,《山西文學》,1987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政保:〈口語傾訴的方式(或敘述就是一切)──關於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新著視窗》,1997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政保:〈白馬就是白馬……—關於小說家李銳〉,《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政保:〈自尊的獨語─讀李銳的隨筆集《拒絕合唱》〉,《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政保:〈歷史生活與文學化的表達──從李銳的《銀城故事》說到現時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於可訓:〈李銳專輯──主持人的話〉,《小說評論》, 200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 帆:〈敘述的秘密──讀李銳的長篇小說《萬里無雲》〉,《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學雲:〈沈寂與騷動──試比較魯迅、李銳的鄉村書寫〉,《樂山師範學院院報》,2005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全章:〈個體生命意識的去蔽與敞亮──《銀城故事》的歷史觀透視〉,《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海東:〈用方塊字深刻地表達自己──李銳小說的敘事探索〉,《小說評論》,2005年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風:《氛圍的營造和渲染—《厚土》的藝術支點》,《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小弘、翟永明:〈「本土」的書寫──李銳小說創作簡論〉,《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小弘、翟永明:〈李銳《無風之樹》的敘事策略與詩意營造〉,《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小弘、翟永明:〈穿透生命表象的價值追問與詩意傳達──評李銳的《無風之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小弘、翟永明:〈個體生存困境的展現與突圍──簡析李銳小說《顏色》與《寂靜》〉,《名作欣賞》,200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麗:〈論李銳《厚土》系列的象徵手法〉,《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武:〈傾訴的瀑布──探討《無風之樹》的詩意空間〉,《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卷第3期,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均:〈「超越」的限度──論李銳兼及對新自由主義文學的批評〉,《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少萍、徐肖楠:〈像群山一樣行走的歷史與生命──論李銳呂梁山系列小說的人性書寫〉,2004年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坪:〈深切的體察與理解—評《厚土》的藝術追求〉,《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慶泓:〈人生,如此淒惶──探索以《無風之樹》宿命意識的文化根源〉,《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樹萍、李相銀:〈農具的隱喻: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的焦慮——評李銳的「農具系列」〉,《小說評論》,2005年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書華:〈對人性與歷史的追問與審視──評李銳小說《舊址》〉,《文科教學》,199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菲力普.甘朋著,李國濤譯:〈鹽的歌劇──評李銳《舊址》〉,《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故事、歷史與悲劇的偶遇──評李鋭的《銀城故事》〉,《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矗:〈李銳「焦慮」的祛魅化分析〉,《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美紅:〈敘述與敘述之外──從李鋭的小說美學看起〉,《中央日報》,91年10月14日,1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 開:〈空洞的焦慮──李銳長篇小說《銀城故事》的基本命題〉,《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立文:〈他的敘述維護了誰? ──李銳小說的價值立場〉,《小說評論》,2003 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雷 達:〈說《厚土》──兼論意味、文體及其它〉,《上海文論》,1987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蜀貝:〈東西方男子漢的文化意蘊──李銳《好漢》和海明威《老人與海》的文本比較〉,《名作欣賞》,2003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熹、林穎穎:〈歷史:反諷與對話──讀李銳《銀城故事》〉,《中文自學指導》, 200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凱雄:〈「自覺」為他帶來了什麼﹖──讀李銳近作〉,《文學評論》,1994第1 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凱雄:〈各領風騷 盡顯風流──讀高岸、李銳、成一的長篇新作〉,《文學自由談》,199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源煌:〈李鋭的《厚土》與《舊址》〉,《中國時報》,94年1月11日,3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潤田:〈《厚土》及由《厚土》想到的〉,《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維強:〈位卑心憂黎民 情深長歌當哭──鄭義、朱曉平、李銳知青小說人民性淺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2卷第1期,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魯華:〈《厚土》:透視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藝術視覺—讀李銳小說(眼石)等三篇〉,《小說評論》,1987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慧敏:〈再造烏托邦──談《無風之樹》的敘述人稱特色〉,《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敏、梅瓊林:〈《舊址》:複調意味的歷史思考〉,《名作欣賞》,1998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明霞:〈現代性的歷史失敗與啟蒙者的話語悖論—論李銳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當代文壇》,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訪談錄、演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堯、李銳:〈生命的歌哭〉,《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堯、李銳:〈本土中國與漢語當代寫作〉,《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堯、李銳:《王堯、李銳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嘉、李銳:〈李銳訪談〉,《今天》,2003年春季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銳:〈被克隆的眼睛〉,《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銳:〈我的文學道路——在蘇州大學「小說家講壇」上的講演〉,《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立文、李銳:〈漢語寫作的雙向煎熬——李銳訪談錄〉,《小說評論》,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李銳作品文學、社會背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 帆:《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帆、許志英:《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范今、施戰軍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運清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精神》,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光東:《現代‧浪漫‧民間──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專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愛松:《當代作家的文化立場與敘事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嘉良等:《中國新文學現實主義型態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輝、李軍:《穿越文本────20世紀中國文學的兩極閱讀》,北京:社科文獻,200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明:《思想與文學之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鐵仙等:《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遠清:《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1949──1989大陸部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水涌:《中國文學世紀初與世紀末》,廈門:鷺江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上)(下)》,北京:高等教育,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壽桐等;《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言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份子寫作與現代性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家榮:《新時期文學思潮史論》,合肥:安徽大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義勤:《長篇小說與藝術問題》,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平:《中國現當代文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平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揚:《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慈健、田銳生、宋偉:《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運摶:《裂變中的守成與奔突》,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潔非:《中國當代小說文體史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杳港:杳港大地圖書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肖同慶;《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佘樹森、牛運清:《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保欣:《沈默的風景──後當代中國小說苦難敘述》,合肥:安徽教育,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繁華:《百年中國文學總系‧1978────激情歲月》,濟南:山東教育,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桂起:《中國小說體式的現代轉型與流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於可訓:《當代文學建構與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 暉:《「我是誰」──新時期小說中知識份子的身份意識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法編:《2004年文學批評》,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 帆:《後革命的轉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子誠、孟繁華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小兵:《英雄與凡人的時代:解讀20世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文一、沐定勝、計雷編:《20世紀中國文學圖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翼明:《大陸當代小說散論》,台北:文史哲,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紹振:《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席 揚:《多維整合與雅俗同構──趙樹理和「山藥蛋派」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行言、程金城;《表現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明工:《人道主義與二十世紀的中國文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鈞:《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永健:《中國當代文學史參考資料第一卷──小說》,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光芒:《中國當代啟蒙文學思潮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先飛:《形而上的困惑與追問》,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志忠:《百年中國文學總系‧1993────世紀末的喧嘩》,濟南:山東教育,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昌龍:《百年中國文學總系‧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恆學:《悲劇美學──歷史的回顧與中國新時期小說的悲劇意識》,湖南: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素貞:《續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器友等:《20世紀末中國文學頹廢主義思潮》,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學軍:《中國當代小說流派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文軒:《小說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灣:中華書局,1960年3月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著,劉柯輯:《梁啟超史學論著四種》,湖南:湖南岳麓書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啓超:《飲冰室全集》,台南:東海,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光明、姜嵐:《虛構的力量────中國當代純文學研究》,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道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小東:《中國當代知青文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娟:《記憶和幻想──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霖:《文學空間的裂變與轉型──大眾傳播與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和:《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恩:《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與文化透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明:《表意的焦慮────歷史袪魅與當代文學變革》,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明:《陳曉明小說時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繼會:《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賀仲明:《中國心像—20世紀末作家文化心態考察》,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桂山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東風、徐豔蕊:《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市:洪葉文化,199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文超、郭冰茹:《中國當代小說敘事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文超:《新時期文學的敘事轉型與文學思潮》,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孟輝:《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徵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慶炳等:《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價值觀的演變》,北京:北京文學,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偉林:《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北京:中央編譯,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發有:《准個體時代的寫作──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一)、(二)、(三),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颺:《90年代文學理論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厚均:《革命歷史圖景與民族國家想象──新中國革命歷史長篇小說再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儒敏、趙祖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雪峰:《雪峰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劍秋:《文化與中國現代小說》,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路文彬:《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南昌:百花洲文藝,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 忠:《20世紀中國文學主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俐俐:《隱密的歷史河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勇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思謙等:《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河南:河南大學,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義勤:《長篇小說與藝術問題》,人民文學, 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東風、徐豔蕊:《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思謙等:《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河南大學,200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理群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漫說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 清:《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批評──歷史與敘事》,學苑,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金生:《轉型期主旋律小說研究──以現代化為視角》,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昭新:《中國現代小說理論史》,合肥:安徽大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龐守英:《反思與追尋──中國當代文學雜談》,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龐守英:《新時期小說文體論》,濟南:山東大學,2004年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桂林:《長篇小說與文化母題》,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博碩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如珊:《文革後十年(1976∼1985)大陸文學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美珠:《曹文軒少年小說悲劇意識之研究──以《草房子》及《紅瓦房》為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1月,頁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一川:〈我看九十年代長篇小說文体新趨勢〉,《當代作家評論》, 2001年05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鐵生:〈答自己問〉,《作家》,1988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世明:〈新時期鄉土小說綜述〉,《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6期,2001年 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揚:〈論90年代的知識分子立場寫作〉,《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鵬:〈現代作家鄉土文學創作的心理動因〉,《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存煜:〈魯迅國民性思想論綱〉,《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星:〈新歷史神話:民族價值觀念的傾斜一對幾部新歷史小說的別一解〉,《當代文壇》,1988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新宇:〈啟蒙五題〉,《齊魯季刊》,2003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新勇:〈落日情節的漂浮與戲謔智性的敞開——知青文學研究之四〉,《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治綱:〈論新歷史小說〉,《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紅 柯:〈有關長篇小說的一些想法〉,《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 鬱:〈文體的隱秘〉,《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格 非:〈文體與意識形態 〉,《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 園:〈簡論我國鄉土小說的發展空間〉,《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玉秋:〈傳統鄉村文化覺醒者的價值選擇—論20世紀初鄉土小說中知識者的「鄉村批判」〉,《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玉秋:〈簡論現代「鄉土小說」中知識者的「在場」〉,《長春師範學院學報 ,2005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長福:〈鄉土的浩劫與文學的迷失—「文革」時期鄉土小說論〉,《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11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懿紅、徐宏勛:〈永遠的「鄉土文學」〉,《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艷梅:〈中國現代抒情性鄉土小說的生態倫理敘事〉,《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祖華:〈家族的輓歌──20 世紀中國家族小說的第一道母題〉,《江漢論壇》,2006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江平:〈同題寫作的現實及其形態〉,《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1998年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思和:〈啟蒙的文學與文學的啟蒙—新文學初期的兩種文學啟蒙觀〉,《人民日報》,1989年5月9 日第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曉濤、方霞:〈試論「鄉土小說」向「農村小說」的轉換〉,《大連民族學院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2004年04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雅萍:〈鄉土小說的新視角〉,《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03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賀仲明:〈20世紀鄉土小說的創作形態及其新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榮:〈20世紀90年代中國鄉土小說的文化特質〉,《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經建:〈論現代化進程中的家族文學〉,《學術研究》,2005年06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 君:〈論當代文學中的鄉村荒野圖景〉,《江淮論壇》,2005年02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江榮:〈「民間」的提純——中國現代鄉土小說的「民間」建構〉,《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順宏:〈擺脫與糾纏——論新時期鄉土小說的精神意象〉,《浙江學刊》,2003年04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 江:〈論「文革」題材小說的嬗變〉,《廣西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聖宇:〈歷史與小說寫作〉,《藝術廣角》,1998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永課:〈論新時期鄉土小說的話語形態〉,《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5年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有順:〈文體的邊界〉,《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少功:〈人的逃離〉(對話錄),《小說家》,1993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關德:〈風箏與土地:20世紀中國文化鄉土小說家的視角和心態〉,《文學評論》2005年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 鋒:〈詩意的回歸〉,《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5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小說學理論、西方文學理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加)琳達.哈切恩:《加拿大後現代主義──加拿大現代英語小說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頁101──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烏納穆諾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台北:長鯨,1980年,頁1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利奧塔著,島子譯:《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讓‧弗‧利奧塔著,談瀛洲譯:《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俄)別林斯基,李邦媛譯:〈戲劇詩〉,《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頁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David Herman(戴衛‧赫爾曼)主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 ,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Harold Bloom(哈羅德‧布魯姆)著,吳瓊譯:《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Hayden White(海登.懷特)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Hayden White(海登.懷特)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J.Hillis Miller(希利斯‧米勒)著,申丹譯:《解讀敘事》,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J.Hillis Miller(希利斯‧米勒)著,郭英劍等譯:《重申解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M.H Abrams(艾布拉姆斯)著 .酈稚牛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Mark Curri(馬克‧柯里)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斯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著,張志彬譯:《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W.C.布斯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托瑪斯‧沃爾夫著,黃雨石譯:《一部小說的故事》,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羅伯特‧阿‧馬丁編《阿瑟‧米勒論劇散文》,上海:三聯書店,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馬丁著,王曉紅譯:《歷史解釋:重演和實踐推斷》,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Arnold Toynbee(湯恩比)等著,張文杰編;《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欣奇利夫著,李永輝譯,《論荒誕派》,北京:昆侖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加納登著,江怡譯:《歷史解釋的性質》,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荷)Frank Ankersmit(安克施密特)著、韓震譯:《歷史與轉義;隱喻的興衰》,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意)克羅齊著,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德)亞斯培著,葉頌姿譯:《悲劇之超越》,台北:巨流,1983年,頁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 生:《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一川:《文學理論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陽:《小說藝術形式分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 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 恢:〈「新歷史小說」和「新歷史主義小說」〉,《小說評論》2000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春景、耿占春:《敘事與價值》,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頁4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艾曉明編譯:《小說的智慧》,臺北:智慧大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玉杰:《新歷史主義與歷史劇的藝術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 裴:《小說結構與審美》,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臺北:駱駝,1997年,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剛國:〈新歷史主義研究述評切〉,《學術月刊》,2002年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亞理士多德,劉晟譯:《詩學》,收錄《曠世名典──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世界名著寶庫》,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 怡:《解讀社會──文化與結構的路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樑楷、吳振漢、胡昌智:史學導論,台北:空中大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紹振:《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曙玉、邊國恩等編:《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恩格斯:《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格 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 暉:《民族悲劇意識與個體藝術表現》,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紅:《倫理敘事與敘事倫理──90年代小說的文本實踐》,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旭東:《批評的蹤跡》,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法:《中國文化與悲劇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5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寅德選編《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 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國雄、馬擁軍、孫承叔:《歷史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厚誠、王寧:《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 揚:《中西死亡美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東風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勛:《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孟輝:〈西方悲劇發展概略〉,《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徵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2004年重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中航:《哲學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 凱:《人類與悲劇意識》,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小楓:《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 原:《當代小說美學》,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 清:《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批評──歷史與敘事》,學苑,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 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薇:〈複調形式與繽紛內容的精心契合—論小說《換位》的形式與內容〉,《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春輝:〈從對話開始——巴赫金文本理論初探〉,《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 丹:〈視角〉,《外國文學》第3期,200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介之:〈巴赫金的詩學理論及其在中國的流布〉,《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超、張素玫:〈複調小說主人公獨立性問題試析〉,《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梅:〈文學的「狂歡」與文學研究的「複調」〉,《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樹海:〈淺析複調小說理論的哲學基礎〉,《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怡俐:〈論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悲劇意識〉,《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3期,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平:〈複調的美學〉,《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04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 明:〈論福克納小說的結構藝術〉,《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家駿:〈改寫的文本──一個敘事學的個案分析〉,《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桂林:〈呼喚當代文學的童年母題〉,《文化報》,1988年6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權繪錦:〈巴赫金的對話藝術思維及其意義〉,《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03期。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