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 論毒癮戒治程序-我國與德國進行毒癮戒治程序的比較 Therapy program on drug addiction |
作者 | 洪麗雯 |
貢獻者 | 何賴傑 洪麗雯 |
關鍵詞 | 強制戒治 病犯 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處分 毒品微罪不起訴 暫緩刑事執行 醫療優先於刑罰 |
日期 | 2009 |
上傳時間 | 8-十二月-2010 17:38:22 (UTC+8) |
摘要 | 毒品問題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與法律的複雜問題。在不同的時空與各種因素的交互影響下,施用毒品者的定位也就呈現浮動的狀態。在我國的情形從最早期的消費者、殘害國計民生的罪犯到現在的病犯。國家政策的轉變著實影響到整個法律的制訂與施行。目前我國與德國對於施用毒品相關之犯罪,雖在刑事處遇的措施上皆採取醫療優先的政策,不過兩國法制面的設計與執行成效卻截然不同。其中的原因究竟為何?是政策不符合實際上的需要?抑或是法制面的設計無法貫徹政策目的?若不針對整個毒癮戒治程序進行通盤的比較與思考,這些提問將永遠無法獲得解答,而施用毒品者不斷地在司法體系中徘徊似乎也成為其必然的宿命。因此本文處理的重點主要是透過兩國相類似措施的比較,找出我國觀察勒戒、強制戒治與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處分待改進之處。至於我國法未規定的措施,例如:毒品微罪不起訴處分與對於毒癮者暫緩刑事執行的規定,在醫療優先於刑罰的考量下,亦可做為我國立法的參考。 |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依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一、教科書與專論 1.甘添貴,古典學派與近代學派於現代刑法理論的影響,刑法之重要理念, 瑞興,1996年初版。 2.胡海國、林信男譯,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之分類:臨床描述與指引,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1996年初版。 3.林建陽、柯雨瑞,毒品犯罪與防制,中央警大,2003年初版。 4.蒙桂珍、張玉亮、陳德明合編,戒毒-毒品濫用之危害與防制,合記, 2006年初版 。 5.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2004年四版。 6.Dieter Ladewig著,李彥達譯,上癮的秘密,晨星,2005年初版。 7.許春金,犯罪學,三民,2007年修訂五版。 8.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元照,2007年五版。 9. Hans-Jürgen Kerner著,許澤天、薛智仁譯,德國刑事訴追與制裁,元照, 2008年初版。 10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元照,2009年初版。 11.James McGuire著,張廣宇等譯,解讀心理學與犯罪-透視理論與實踐, 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初版。 12.Peter Raynor and Maurice Vanstome,劉強等譯,解讀社區刑罰-緩刑、政策和社會變化,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初版。 二 期刊文章 1.顏銘漢等,海洛因成癮與戒治,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24卷,第4期, 頁131-137。 2.駱宜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評析,警學叢刊,第31卷,第2期,2000年, 頁2-11。 3.何賴傑,檢察官不起訴職權修法之總檢討-第一部分:緩起訴處分,法學講座,第6期,2002年6月,頁1-16。 4.林健陽、黃啟賓,毒品矯治與成效策略之探討,警大學報,第39期, 2002年, 頁291-322。 5.林式穀,海洛因的健康影響,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畫第4期,國家衛生研究院,2004年12月。 6.張智雄、柯雨瑞,毒品強制戒治處遇成效與再犯影響之研究,警大犯防學報,第6期,2005年,頁247-276。 7.張伯宏,提升毒品戒治成效之實證研究,警大犯防學報,第7期,2006年, 頁285-307。 8.王甯祺,靜脈毒癮與C型肝炎,感染控制雜誌,第16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4-26。 9.李聖傑,從解釋功能與規範變更回顧2005/2006年度實務判決,台灣本土, 第90期,2007年1月,頁178--192。 10.陳志輝,競合論之發展在實務實踐的光與影以集合犯概念為中心,台灣本土, 第101期,2007年12月,頁137-160。 11.林健陽、呂豐足,減害計畫的省思-毒品替代療法相關問題探討,警察通識與 專業學術研討會,2008年,頁176-177。 12.林佳璋,藥物濫用與犯罪關聯性的質化研究,警學叢刊,第38卷,第4期, 2008 年2月,頁57-90。 13.謝淑芬,美沙冬替代療法的支持服務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122期,2008年,頁264-276。 14.Armin Frühauf著,薛智仁譯,德國的刑罰與保安處分,月旦法學,第169期,2009年6月,頁235以下。 15.林健陽、裘雅恬,毒品施用者緩起訴接受替代療法現況與效果之研究 ,毒品犯罪及其防制學術研討會,2009年。 二 學位論文 1.蔡鴻文,台灣地區毒品犯罪實證分析研究,警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 2.陳珍亮,觀察勒戒處所「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紀錄表」評估研究,中正犯防碩士論文,2006年, 3.蔡維恬,國家管制施用毒品行為的正當性?台大碩士論文,2006年。 4.張伯宏,我國毒品戒治政策與成效之研究,中正犯研所博士論文,2007年。 5.林安倫,施用毒品與犯罪關聯性之研究,警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8年。 6.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政大碩士論文,2009年。 7.謝其達,毒品犯罪之省思與展望-以我國緩起訴政策與美沙東替代療法為中心, 交大碩士論文,2009年。 8.林佳穎,戒毒處遇制度之研究,中原法研所碩士論文,2009年。 9.葉佳韻,歐洲人權法院裁判對英國人身保護的影響-以1998年人權法施行前後比較為例,政大碩士論文,2009年。 德文文獻(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一.註釋書 1. Gerhard van Gemmeren, in: Bernd von Heinschel-Heinegg(Hrsg.),Mü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 2/1, §§ 52-79b StGB, 1.Auflage.,C.H Beck.München, 2004 2. Heinz Schöch,in : Heinrich Wilhelm Laufhütte/ Ruth Rissing-van Saan/Klaus Tiedemann (Hrsg.), Strafgesetzbuch : Leipziger Kommentar : Grosskommentar, 12. Auflage, Band 3 , §§ 56-79b , Walter de Gruyter.Berlin 2007. 3. Harald Hans Körner, Betaübungsmittelgesetz und Arzneimittelgesetz, 6 Auflage, 2007 4. Klaus Weber, Betaübungsmittelgesetz Verordnungen zum BtMG , 3 Auflage, C.H Beck, München, 2009 二.專論 1. .Astrid Heimerdinger, Alkholabhängige Täter: Justizielle Praxis und Strafvollzug, Kriminologie und Praxis, Band 52 , Krimz .Wiesbaden , 2006 2. Bernd-Dieter Meier, ,Strafrechtliche Sanktionen, 3.Aufl., Springer. Berlin, 2009 3.Carsten Schäfer/ Letizia Paoli, Drogenkonsum und Strafverfolgungspraxis, 1.Auflage.,Duncker & Humblot .Berlin, 2006 4. Eberth/Mülle/Schütrumpf, Verteidigung in Betäubungsmittelsachen, 5.Auflage, C.F.Müller.Heidelberg , 2008 5. JörnPatzak/ Wolfgang Bohnen ,Betäubungsmittelrecht, 1.Auflage.,C.H. Beck, München, 2009 6. Joachim Nelles/ Andreas Fuhrer, Risikominderung im Gefängnis, 1.Auflage, Peter Lang. Bern, 1997 三.期刊 1. Axel Boetticher,Mindestanforderungen für Prognosegutachten, NStZ 2006, S.537 ff. 2. Gerhard Eckstein, Der § 35 BtmG:Erfolgsgeschichte-oder ist zusammengewachsen, was nicht zusammengehört?, Konturen,40,1/2-2009,S.40-45 3. Horst Gerasch, Die Vollstreckungsvorschriften der § § 35,36 BtmG und Probleme in der Praxis bei deren Anwendung, Forens Psychiatr Psychol Kriminol (2009), 3:302-308 4. Hans-Heiner Kühne, Keine Ende der Methadon-Debatte, NJW 1992 , S.1547 ff. 5. Jörg Kinzig ,Der Hang zu erheblichen Straftaten- und was sich dahinter verbringt, NStZ 1998, S.14 ff. 6. Jörn Patzak/ Sabine Goldhausen, Die aktuellen Wirkstoffgehalte von Cannabis-ie Auswirkungen der stetigen Steigerung der THC-Wirkstoffgehalte auf die erforderlichen Schätzungen durch die Strafgerichte bei fehlenden Cannabissicherstellungen und auf die Einstellungspraxis nach § 31a BtMG, NstZ 2007, S.195 ff. 7. Johannes Hellebrand,Wende im Methadon-Glaubenskrieg?, NStZ 1992, S.13 ff. 8. Kerstin Spiess , Das Gesetz zur Sicherung der Unterbringung in einem psychiatrischen Krankenhaus und in einer Entziehungsanstalt StV 3/2008 , S.160 ff. 9. Karl-Ludwig Täschner,Forensisch-psychiatrische Probleme bei der Beurteilung von Drogenkonsumenten, NJW 1984 , S.638 ff. 10. Martin Kurze, Empirische Daten zur Zurückstellungspraxis gem.§ 35 BtMG, NStZ 1996,S.178 ff. 11. Michael Köhler, Selbstbestimmung und ärztliche Therapiefreiheit im Betäubungsmittelstrafrecht, NJW 1993, S.762 ff. 12. Nobert Schalast, Drogenabhängige Patienten im Maßregelvollzug gemäß 64 StGB :Verbesserung der Quote erfolgreicher Behandlung durch suchtspezifische Medikation? Forens Psychiat Psychol Kriminol (2009),3:294-301. 13. Norbert Schalast/Norbert Legraf , Die Unterbringung in einer Entziehungsanstalt :Auswirkungen des Beschlusses des BverfG, NStZ 1994,578 , NstZ 1999, S.485ff. 14. Oskar Katholnigg, Die Zulassung von Drogenkonsumräumen und strengere Kriterien bei der Substitution das Dritte Gesetz zur Änderung des Betäubungsmittelgesetzes, NJW 2000., S.1217 ff. 15. Oskar Katholnigg, Neue Verfahrensmaßnahmen in Betäubungsmittelstrafsachen, NStZ 1981, S.417 ff. 16. Susanne Aulinger, § 31 a BtMG - Der Auftrag des BverfG und die Rechtswirklichkeit ,NstZ 1999, S.111 ff. 17. van der Harr, Zum Urteil des BverfG über die Unterbringung in einer Entziehungsanstalt gem.§64 StGB vom 16.3.1994 (NStZ 1994,578)aus klinischer Sicht.... , NStZ 1995, S.315 ff. 18. Wolfgang Schneider,Drogenkonsumraum und Harm Reduction , Sozialextra , (2)2004 , S.47-51 19.Wolfgang Pfister, Drogenkonsum und Straftrecht, in: Forens Psychiatr Psychol Kriminol (2009) , 3:253-263. 四. 碩博士論文 1. Ramona Hänchen, Therapie statt Strafe in der Suchtkrankenhilfe, Diss. Hamburg 2009. 2. Yvonne Wilms,Drogenabhängigkeit und Kriminalität, Beiträge zur Strafrechtwissenschaft, Band 11, Diss. Münster 2005 英文文獻(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1. Bruce J. Winick, THE JURISPRUDENCE OF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 Law, 184, 188-89 (1997) 2. Kingsley Norton and Sandra L.Bloom, THE ART AND CHALLENGES OF LONG-TERM AND SHORT-TERM DEMOCRATIC THERAPEUTIC COMMUNITIES, Psychiatric Quarterly ,Vol. 75, No. 3, 2004, PP.250-251 |
描述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5651040 98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651040 |
資料類型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何賴傑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洪麗雯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洪麗雯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8-十二月-2010 17:38:2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8-十二月-2010 17:38:2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8-十二月-2010 17:38:22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095651040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72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651040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8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毒品問題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與法律的複雜問題。在不同的時空與各種因素的交互影響下,施用毒品者的定位也就呈現浮動的狀態。在我國的情形從最早期的消費者、殘害國計民生的罪犯到現在的病犯。國家政策的轉變著實影響到整個法律的制訂與施行。目前我國與德國對於施用毒品相關之犯罪,雖在刑事處遇的措施上皆採取醫療優先的政策,不過兩國法制面的設計與執行成效卻截然不同。其中的原因究竟為何?是政策不符合實際上的需要?抑或是法制面的設計無法貫徹政策目的?若不針對整個毒癮戒治程序進行通盤的比較與思考,這些提問將永遠無法獲得解答,而施用毒品者不斷地在司法體系中徘徊似乎也成為其必然的宿命。因此本文處理的重點主要是透過兩國相類似措施的比較,找出我國觀察勒戒、強制戒治與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處分待改進之處。至於我國法未規定的措施,例如:毒品微罪不起訴處分與對於毒癮者暫緩刑事執行的規定,在醫療優先於刑罰的考量下,亦可做為我國立法的參考。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各章主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一項 毒品與麻醉藥品 7 第二項 軟性毒品與硬性毒品 8 第三項 施用毒品者與毒品成癮者 8 第二章 毒癮戒治程序的政策面分析 10 第一節 毒品成癮的過程與理論 10 第一項 具備施用毒品的動機 10 第二項 毒品成癮過程的理論 11 第一款 藥理學的基礎知識 11 第二款 犯罪社會學的基本解釋 12 第二節 毒品成癮所造成的危害 12 第三節 毒品成癮與犯罪行為的關聯 13 第四節 國家對於施用毒品者所能採取的措施 15 第一項 刑罰模式 15 第二項 自由放任許可模式 16 第三項 醫療體系與社區治療模式 16 第四項 混合模式 17 第一款 聯合國公約 17 第二款 德國法-麻醉藥品法 18 第三款 我國法-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20 第五節 採混合模式的毒品戒治成效評估 21 第一項 在司法體系階段治療毒癮所生之問題 21 第一款 開始及過程-過度強調犯罪特性的影響 21 第二款 效果-施用毒品者再犯率仍高 22 第二項 在醫療體系的毒癮戒治 23 第一款 我國與德國的背景說明及簡介減害計畫 23 第二款 減害計畫的相關措施 26 第一目 清潔針具交換 26 第二目 替代療法 27 第三目 毒品消費室 29 第四目 關於德國麻醉藥品法第10a條的基本解釋 32 第三項 透過治療性社區計畫所進行的矯治 35 第一款 背景及目的 35 第二款 德國現況 37 第三款 我國現況 37 第一目 參加人員的合作與對立 38 第二目 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38 第三目 成本考量 39 第六節 小結 39 第三章 我國在特定處所進行毒癮治療的程序與檢討 41 第一節 國家措施的性質 41 第一項 保安處分 41 第二項 附負擔的緩起訴處分 44 第二節 具體法規分析-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 47 第一項 觀察勒戒程序 47 第一款 實質合憲性探討 47 第二款 法院裁定的標準與救濟方式 50 第三款 檢察官得否依刑事訴訟法第253之1條緩起訴 52 第二項 強制戒治程序 53 第一款 實質合憲性探討 53 第二款 判斷標準與救濟方式 55 第三項 檢察官不起訴處分的性質 56 第四項 五年內再犯的認定標準 58 第三節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4條附命完成戒癮治療處分 60 第一項 毒品戒癮治療的基本流程 61 第二項 成效不彰:參與被告的比例偏低 61 第四節 監獄毒癮犯的戒治處遇 62 第五節 小結 63 第四章 德國在特定處所進行毒癮治療的法制面分析 65 第一節 國家措施的性質 65 第一項 不起訴與緩起訴 65 第二項 保安處分 66 第三項 醫療替代刑事執行及醫療替代刑事訴追 67 第二節 麻醉藥品法第31A條:微罪不起訴處分 68 第一項 立法背景與目的 68 第二項 憲法法院的見解 69 第三項 爭議要件 72 第一款 少量毒品 72 第二款 罪責輕微 75 第三款 訴追無公共利益 76 第四項 與其他法條的適用關係 77 第一款 刑事訴訟法第153及153a條 77 第二款 麻醉藥品法第35條 78 第五項 實證分析 78 第一款 各邦檢察官是否受到各邦自訂的準則拘束 79 第二款 是否減輕偵查機關針對施用毒品者的負擔 79 第三款 是否達到協助先於刑罰的立法目的 80 第四款 毒品種類在司法的制裁上是否有差異 81 第三節 刑法第64條:強制禁戒處分 82 第一項 刑法第64條的立法目的 82 第二項 強制禁戒的實質合憲性問題 84 第一款 憲法要求的國家任務 84 第一目 國家的保護義務 84 第二目 危險防禦權的行使 85 第二款 強制禁戒是否能達成法規範目的 86 第三項 構成要件解釋-憲法法院判斷標準與其他要件解釋 89 第一款 憲法法院提出的判斷標準 89 第一目 緣由行為和習性存有症狀關聯性 (Symptomzusammenhang) 89 第二目 具體有效的治療效果(hinreichend konkrete Erfolgsaussicht) 90 第二款 其他構成要件的判斷及本條規定性質 93 第四項 聯邦最高法院對於是否符合強制禁戒要件的判斷 97 第五項 補充性原則(Subsidiaritätsprinzip) 98 第一款 與刑法第63條精神病患強制收容及治療的關係 98 第二款 與麻醉藥品法第35條醫療替代刑事執行的關係 98 第六項 實務上程序執行的問題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99 第四節 麻醉藥品法第35條:暫緩刑之執行 100 第一項 立法背景及目的 100 第二項 要件 101 第一款 檢察官聲請並經法官同意 101 第二款 .毒癮與犯罪行為具備關聯性 102 第三款 有助於社會復歸(Rehabilitation)的治療 103 第四款 治療的前提與方式 104 第三項 暫緩執行裁定的監督 106 第四項 實證研究與目前趨勢 106 第五項 實務上適用的問題 108 第一款 基於成癮而犯罪的認定 108 第二款 中斷治療的問題 108 第三款 關於機構的認定與相關單位的合作 109 第六項 小結 109 第五節 麻醉藥品法第37條:暫緩起訴 111 第一項 立法背景及目的 111 第二項 重要要件 111 第三項 實務上適用的情形 112 第六節 小結 113 第五章 對我國毒癮戒治程序的建議 115 第一節 毒癮戒治的發動門檻 115 第一項 非自願性的毒癮戒治措施 115 第二項 自願性的毒癮戒治措施 119 第二節 善用微罪不起訴,以減輕刑事追訴機關的負擔 120 第三節 善用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處分 122 第一項 對於減害政策的反思 122 第二項 戒癮治療需具備多元性 126 第四節 重視刑罰執行階段的治療 127 第五節 小結 128 第六章 結論 130 參考文獻 133 附錄一、德國與我國關於毒癮戒治措施的比較(以表格簡要說明) 139 附錄二、重要法條中德對照(擇要翻譯) 144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997530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651040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強制戒治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病犯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處分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毒品微罪不起訴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暫緩刑事執行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醫療優先於刑罰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論毒癮戒治程序-我國與德國進行毒癮戒治程序的比較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rapy program on drug addictio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依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教科書與專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甘添貴,古典學派與近代學派於現代刑法理論的影響,刑法之重要理念,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瑞興,1996年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胡海國、林信男譯,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之分類:臨床描述與指引,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1996年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林建陽、柯雨瑞,毒品犯罪與防制,中央警大,2003年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蒙桂珍、張玉亮、陳德明合編,戒毒-毒品濫用之危害與防制,合記,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06年初版 。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2004年四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Dieter Ladewig著,李彥達譯,上癮的秘密,晨星,2005年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許春金,犯罪學,三民,2007年修訂五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元照,2007年五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Hans-Jürgen Kerner著,許澤天、薛智仁譯,德國刑事訴追與制裁,元照,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08年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元照,2009年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James McGuire著,張廣宇等譯,解讀心理學與犯罪-透視理論與實踐,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Peter Raynor and Maurice Vanstome,劉強等譯,解讀社區刑罰-緩刑、政策和社會變化,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初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 期刊文章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顏銘漢等,海洛因成癮與戒治,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24卷,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頁131-13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駱宜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評析,警學叢刊,第31卷,第2期,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頁2-1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何賴傑,檢察官不起訴職權修法之總檢討-第一部分:緩起訴處分,法學講座,第6期,2002年6月,頁1-1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林健陽、黃啟賓,毒品矯治與成效策略之探討,警大學報,第39期, 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頁291-32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林式穀,海洛因的健康影響,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畫第4期,國家衛生研究院,2004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張智雄、柯雨瑞,毒品強制戒治處遇成效與再犯影響之研究,警大犯防學報,第6期,2005年,頁247-27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張伯宏,提升毒品戒治成效之實證研究,警大犯防學報,第7期,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頁285-3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王甯祺,靜脈毒癮與C型肝炎,感染控制雜誌,第16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4-2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李聖傑,從解釋功能與規範變更回顧2005/2006年度實務判決,台灣本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第90期,2007年1月,頁178--1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陳志輝,競合論之發展在實務實踐的光與影以集合犯概念為中心,台灣本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第101期,2007年12月,頁137-16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林健陽、呂豐足,減害計畫的省思-毒品替代療法相關問題探討,警察通識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專業學術研討會,2008年,頁176-17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林佳璋,藥物濫用與犯罪關聯性的質化研究,警學叢刊,第38卷,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08 年2月,頁57-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謝淑芬,美沙冬替代療法的支持服務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122期,2008年,頁264-27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Armin Frühauf著,薛智仁譯,德國的刑罰與保安處分,月旦法學,第169期,2009年6月,頁235以下。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林健陽、裘雅恬,毒品施用者緩起訴接受替代療法現況與效果之研究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毒品犯罪及其防制學術研討會,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 學位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蔡鴻文,台灣地區毒品犯罪實證分析研究,警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陳珍亮,觀察勒戒處所「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紀錄表」評估研究,中正犯防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蔡維恬,國家管制施用毒品行為的正當性?台大碩士論文,2006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張伯宏,我國毒品戒治政策與成效之研究,中正犯研所博士論文,200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林安倫,施用毒品與犯罪關聯性之研究,警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政大碩士論文,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謝其達,毒品犯罪之省思與展望-以我國緩起訴政策與美沙東替代療法為中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交大碩士論文,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林佳穎,戒毒處遇制度之研究,中原法研所碩士論文,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葉佳韻,歐洲人權法院裁判對英國人身保護的影響-以1998年人權法施行前後比較為例,政大碩士論文,200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德文文獻(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註釋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Gerhard van Gemmeren, in: Bernd von Heinschel-Heinegg(Hrsg.),Mü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 2/1, §§ 52-79b StGB, 1.Auflage.,C.H Beck.München, 20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Heinz Schöch,in : Heinrich Wilhelm Laufhütte/ Ruth Rissing-van Saan/Klaus Tiedemann (Hrsg.), Strafgesetzbuch : Leipziger Kommentar : Grosskommentar, 12. Auflage, Band 3 , §§ 56-79b , Walter de Gruyter.Berlin 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Harald Hans Körner, Betaübungsmittelgesetz und Arzneimittelgesetz, 6 Auflage, 200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Klaus Weber, Betaübungsmittelgesetz Verordnungen zum BtMG , 3 Auflage, C.H Beck, München, 200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專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Astrid Heimerdinger, Alkholabhängige Täter: Justizielle Praxis und Strafvollzug, Kriminologie und Praxis, Band 52 , Krimz .Wiesbaden , 20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Bernd-Dieter Meier, ,Strafrechtliche Sanktionen, 3.Aufl., Springer. Berlin, 200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Carsten Schäfer/ Letizia Paoli, Drogenkonsum und Strafverfolgungspraxis, 1.Auflage.,Duncker & Humblot .Berlin, 20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Eberth/Mülle/Schütrumpf, Verteidigung in Betäubungsmittelsachen, 5.Auflage,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F.Müller.Heidelberg , 200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JörnPatzak/ Wolfgang Bohnen ,Betäubungsmittelrecht, 1.Auflage.,C.H. Beck,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ünchen, 200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Joachim Nelles/ Andreas Fuhrer, Risikominderung im Gefängnis, 1.Auflage,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Peter Lang. Bern, 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zh_TW |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期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Axel Boetticher,Mindestanforderungen für Prognosegutachten, NStZ 2006, S.537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Gerhard Eckstein, Der § 35 BtmG:Erfolgsgeschichte-oder ist zusammengewachsen, was nicht zusammengehört?, Konturen,40,1/2-2009,S.40-4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Horst Gerasch, Die Vollstreckungsvorschriften der § § 35,36 BtmG und Probleme in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er Praxis bei deren Anwendung, Forens Psychiatr Psychol Kriminol (2009), 3:302-30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Hans-Heiner Kühne, Keine Ende der Methadon-Debatte, NJW 1992 , S.1547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Jörg Kinzig ,Der Hang zu erheblichen Straftaten- und was sich dahinter verbringt, NStZ 1998, S.14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Jörn Patzak/ Sabine Goldhausen, Die aktuellen Wirkstoffgehalte von Cannabis-ie Auswirkungen der stetigen Steigerung der THC-Wirkstoffgehalte auf die erforderlichen Schätzungen durch die Strafgerichte bei fehlenden Cannabissicherstellungen und auf die Einstellungspraxis nach § 31a BtMG, NstZ 2007, S.195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Johannes Hellebrand,Wende im Methadon-Glaubenskrieg?, NStZ 1992, S.13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Kerstin Spiess , Das Gesetz zur Sicherung der Unterbringung in einem psychiatrischen Krankenhaus und in einer Entziehungsanstalt StV 3/2008 , S.160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Karl-Ludwig Täschner,Forensisch-psychiatrische Probleme bei der Beurteilung von Drogenkonsumenten, NJW 1984 , S.638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Martin Kurze, Empirische Daten zur Zurückstellungspraxis gem.§ 35 BtMG, NStZ 1996,S.178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Michael Köhler, Selbstbestimmung und ärztliche Therapiefreiheit im Betäubungsmittelstrafrecht, NJW 1993, S.762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Nobert Schalast, Drogenabhängige Patienten im Maßregelvollzug gemäß 64 StGB :Verbesserung der Quote erfolgreicher Behandlung durch suchtspezifische Medikation? Forens Psychiat Psychol Kriminol (2009),3:294-3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Norbert Schalast/Norbert Legraf , Die Unterbringung in einer Entziehungsanstalt :Auswirkungen des Beschlusses des BverfG, NStZ 1994,578 , NstZ 1999, S.485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Oskar Katholnigg, Die Zulassung von Drogenkonsumräumen und strengere Kriterien bei der Substitution das Dritte Gesetz zur Änderung des Betäubungsmittelgesetzes, NJW 2000., S.1217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Oskar Katholnigg, Neue Verfahrensmaßnahmen in Betäubungsmittelstrafsachen, NStZ 1981, S.417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 Susanne Aulinger, § 31 a BtMG - Der Auftrag des BverfG und die Rechtswirklichkeit ,NstZ 1999, S.111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 van der Harr, Zum Urteil des BverfG über die Unterbringung in einer Entziehungsanstalt gem.§64 StGB vom 16.3.1994 (NStZ 1994,578)aus klinischer Sicht.... , NStZ 1995, S.315 ff.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 Wolfgang Schneider,Drogenkonsumraum und Harm Reduction , Sozialextra , (2)2004 , S.47-5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Wolfgang Pfister, Drogenkonsum und Straftrecht, in: Forens Psychiatr Psychol Kriminol (2009) , 3:253-26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 碩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Ramona Hänchen, Therapie statt Strafe in der Suchtkrankenhilfe, Diss. Hamburg 200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Yvonne Wilms,Drogenabhängigkeit und Kriminalität, Beiträge zur Strafrechtwissenschaft, Band 11, Diss. Münster 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英文文獻(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Bruce J. Winick, THE JURISPRUDENCE OF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 Law, 184, 188-89 (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Kingsley Norton and Sandra L.Bloom, THE ART AND CHALLENGES OF LONG-TERM AND SHORT-TERM DEMOCRATIC THERAPEUTIC COMMUNITIES, Psychiatric Quarterly ,Vol. 75, No. 3, 2004, PP.250-251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