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英雄建構--六朝筆記小說中的譙國龍亢桓氏人物書寫研究
Hero Construction: A Study of Writing of Qiao Gua Long Kang the Huans Member in Anecdotal Novel of Six Dynasty
作者 葉柏奕
貢獻者 劉苑如
葉柏奕
關鍵詞 桓溫
桓玄
龍亢桓氏
英雄
志怪
世說新語
六朝小說
五行志
英雄書寫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十二月-2010 10:21:27 (UTC+8)
摘要 本文的研究東晉時的士族--譙國龍亢桓氏家族人物,探討六朝筆記小說是用特殊書寫方式,來描繪這一個歷史上的世家大族。本文以六朝時期的志人、志怪小說,以及正史〈五行志〉的讖緯紀錄作為使用文獻,透過文本細讀等方法,對桓氏人物進行分析研究。「英雄」是本文設定的一個觀察點,探討深具英雄色彩的桓氏人物,小說以什麼樣特殊的書寫方式,建構、揭示、描繪著此人物群體。最後也呈顯出,於東晉、南朝時局之下的英雄觀,政治環境丕變的影響之下,與漢、魏時期的英雄觀有顯著的不同,即是從個人的英雄轉變到家族的英雄,這一個文化現象的演變脈絡。

譙國龍亢桓氏家族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群體,東漢初年,第一世桓榮以儒學傳家,此後五代顯於東漢當朝。第六世桓範因高平陵事件罹難,桓氏家族淪為刑家,此後二世不顯。到了九世桓彝,積極與東晉初期重要人物周旋,在晉室渡江後初步建立家族聲望。十世桓溫,以天生的英雄氣息,領導家族縱橫東晉中期政局,權傾一時幾近問鼎皇位。桓溫死後,其弟桓沖維繫著家族聲望,並順利讓桓溫之子桓玄接掌家族事業。十一世桓玄,是具有文、武雙美的英雄人物,趁著機運與膽識,篡奪了東晉的政權,然而在位後德行不修,百日而敗亡,也為桓氏家族帶來了滅亡的命運。桓氏家族從東漢的儒學家族,到曹魏成為刑家,東晉初、中期為寒門武人家族,最後到了東晉末期,終於成為高門士族,體現了中國歷史上世族演進的軌跡。

桓溫具有天生的英雄氣息,我們從他的外貌特質,即可看出他的英姿。桓溫對樗蒲特別地喜好,這種具有風險的賭博遊戲,也顯示出桓溫個人的冒險者特質與行事風格:喜好冒險犯難,又不盲目地衝鋒陷陣。他與東晉貴族名士的交遊,兩者之間的衝突,都顯示了時代對桓溫英雄氣質的抵抗與否定。此外,桓溫的英雄特質,也可與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互相比擬。我們從姿貌、遊戲、交遊與比較這四個方面著手,可以建構出桓溫的武人英雄樣貌,但小說故事也不斷透露出,桓溫的武人英雄,基本上是被時代所抗拒的,這就帶出了小說建構與解構的二重書寫筆法:小說故事一方面可以建構桓溫的英雄樣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構、否定著桓溫的英雄形象。

桓玄自幼就是一個神童式的孩童,他繼承了良好的家世背景,自己也是個文武雙美的英雄人物。但是在位後的德行不修,加上日後政治上的失敗,使得後來的正史與志怪小說,對他的評論是一片撻伐,但是基於桓玄優秀的才能,所以他呈現出的是一種失敗英雄的樣貌。除此之外,《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桓玄在文學、玄學、書畫藝術方面的風流韻事,以正面的書寫方式建構出桓玄「文人英雄」的樣貌,因此桓玄與桓溫相比,英雄面貌較為複雜,呈現了「失敗英雄」與「文人英雄」兩種英雄面相。

桓氏家族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桓彝,他利用人倫品鑒的長才,在東晉初期的政局中有一席之地。桓沖是桓溫最賞賜的弟弟,基於性格上的溫和沈穩,也影響到了他的施政風格較為和緩,不如桓溫積極猛烈。桓沖也帶領家族回到荊州故地,成功地維繫、延續了家族的產業與聲望。桓豁、桓石虔、桓振、桓謙,他們勇武戰鬥的精神,支撐著整個家族事業,是桓溫、桓玄兩個家族中的主要人物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桓氏家族人物,在歷史論述與小說書寫當中,呈現了諸多的差異點,如《世說新語》中,就對桓溫與桓玄有很大落差的書寫。這種現象與小說文本的立場相關,劉宋時,沒落士族為緬懷往日士族的榮景,就寫出了《世說新語》這部歌頌士族美好的著作,因此對寒門武人的桓溫,與高門士族的桓玄,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書寫面貌。志怪則站在史書的立場,對桓玄大加撻伐。英雄觀念演變到了六朝,與士族政治緊密的扣合,成為了家族式的英雄觀。一個英雄人物無法單獨縱橫當代,必須凝聚、統合整個家族的力量,才能與其他門閥士族抗衡,我們在六朝時的各種文獻裡,看到了桓氏人物,呼應著這一英雄觀念,不斷地與時代風氣戰鬥與抗衡。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一) 六朝小說文本
1. 【晉】干寶、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2. 【晉】裴啟,《語林》,《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3. 【劉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清光緖十七年(1891)思賢講舍刊本。
4. 【劉宋】劉義慶,《幽明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5. 【劉宋】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6. 【蕭齊】祖沖之,《述異記》,《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7. 【蕭梁】沈約,《俗說》,《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8. 【蕭梁】殷芸,《小說》,《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9.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87年。
10. ---,《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78年。
11. ---,《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12.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11月三刷。
13.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4. 王叔岷,《世說新語補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15.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6. 古田敬一,《世說新語校勘表附佚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4月。
17. 張萬起、劉尚慈譯注,《世說新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8. 魯迅,《古小說鈎沈》,《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二) 其他古籍
1. 【西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4年。
2. 【西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93年9月。
3.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
4.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
5. 【曹魏】曹操、夏傳才注,《曹操集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6. 【曹魏】劉劭,《人物志》,《四庫備要》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7.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注》,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8. 【晉】郭樸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9. 【劉宋】范曄、【蕭梁】劉昭注補、【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10. 【蕭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1. 【蕭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12. 【蕭梁】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3. 【蕭梁】劉勰著、黃叔琳校注,《文心雕龍註》,台北:粹文堂書局,出版年不詳。
14. 【蕭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15.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6.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17.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8.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19. 【唐】道宣,《續高僧傳》,《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0.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1974年。
21. 【後周】王朴,《太清神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23.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24. 【宋】鄭樵,《通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25.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26.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三民書局,1963年。
27. 【清】嚴可均,《全晉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28. 【清】陳釗著、李昱德點校,《相理衡真》,台北:捷幼出版社,1996年。
29. 【清】高鼎玉輯,《神相彙編》,《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
二、 專書
1. 小南一郎,《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印行,1993年。
4.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5.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6.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7.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8. 中村圭爾,《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坊,1987年。
9.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10. 白波,《博奕遊戲》,台北:德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11.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2.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大美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Americana》,台北:光復書局,1980年。
13. 安居香山,《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6.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17.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18. ---,《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19. 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20.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 呂宗力,”Power of the Words: Chen Prophecy in Chinese Pilitics”(Oxford, Bern, New York: Peter Lang AG, 2003)。
22.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23.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24.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25. 郭雙林、蕭梅花,《中國賭博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
26.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7月。
27.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28. 越智重明,《魏晋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社,1984年。
29. 楊義,《楊義文存˙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31.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32. ---,《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 ---,《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34.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35. ---,《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
36.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與其他》,台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9月三刷。
37.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38. 劉志偉,《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39.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
40. 劉翔平,王慶中,《賭博:玄色的心理遊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41. 韓兆琦,《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42. 羅新本、許蓉生,《中國古代賭博習俗》,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3.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44.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45. Thomas Carlyle原著、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Heroes and Hero Worship”),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3年。
46.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三、 學位論文
1.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2. 尤雅姿,《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5年。
3. 李圓圓,《漢晉間龍亢桓氏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化史碩士論文,2007年。
4. 吳惠玲,《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7年。
5.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6. 柯鎮昌,《龍亢桓氏與文學》,廈門:廈門大學中國古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7. 施錦瑢,《從認知發展理論探究《世說新語》中兒童的聰慧形象》,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8.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9.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10.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轉變及其特色--以雜傳為範圍所作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年。
11. 黃東陽,《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2. 葉常虹,《英雄:一種流行於亂世的政治文化現象--以漢魏為考察範圍》,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3. 熊星萍,《漢晉龍亢桓氏家族文化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6年。
14.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15. 廖麗鳳,《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四、 單篇論文、專書之一章
1. 小南一郎,〈搜神記の文體〉,《中國文學報》,21卷(1966年)。
2. ----,〈干寶『搜神記』の編纂〉(上)、(下),《東方學報》68、69卷(1997、1998年)。
3. 大村由紀子,《『搜神記』第六‧七卷成立過程小考》,《中國研究集刊》,26期,2000年。
4. 王國良,〈六朝小說與《晉書》之關係初探〉,《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
5. 王令樾,〈緯學與漢魏六朝文學關係析述〉,《輔仁國文學報》第16卷,2000年。
6. 王素,〈試述東晉桓彝之功業〉,《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
7. 尤雅姿,〈《世說新語》中僧侶與權貴的互動研究--從補償與救渡的觀念談起〉,《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8. 朱子彥,〈論東晉王朝桓氏家族與西軍關係──兼對禁軍與北府軍的側面考察〉,《學術月刊》,2003年。
9. 汝企合,〈兩漢時期之相人術與漢代社會〉,《齊魯學刊》(2005年第五期)。
10. 竹田晃,〈干宝試論--「晋紀と搜神記」の間〉,《東京支那學報》11卷,1965年。
11. 多賀浪砂,〈干宝『搜神記』と『漢書』『晋書』五行志〉,《九州中国学会報》,23卷,1981年。
12. 西谷登七郎,〈五行志と廿卷本「搜神記」〉,《廣島大学文學部紀要》1卷,1951年。
13. 朱曉海,〈漢晉時期「英雄」「豪傑」解〉,《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14. 江建俊,〈論英雄與名士--析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所代表的兩種不同人物典型〉,《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硏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5. 呂宗力,〈讖緯與魏晉南朝文學〉,《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出版,1993年。
17. ---,〈凶死與解除:台灣民間「三教合一」的問題〉,「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Religions: A combination of anthor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viewpoints」研討會,哈佛燕京學社主辦,2006年6月3日。
18. ---,〈唐人創業小說與道教圖讖傳說〉,《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19. ---,〈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0月。
20. ---,〈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卷3期,1993年。
21. ---〈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
22. 佐野誠子,〈五行志と志怪書-「異」を巡る視点の相違-〉,《東方學》104期,2002年。
23. ----,〈『宋書』「五行志」と志怪書〉,《桃の會論集》3集,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年。
24. 林校生,〈桓溫與玄學〉,《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四期。
25. 金仁義、許殿才,〈桓溫與東晉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年7月,第四期。
26. 范家偉,〈漢唐時的瘧病與瘧鬼〉,「『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6月16-18日。
27. 俞曉群,〈二十四史《五行志》叢談〉,《文史知識》,2006年11期。
28. 夏述貴,〈讖緯の学と漢晋の志怪小說〉,中村璋八編,《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年。
29. 陸揚,〈解讀《鳩摩羅什》:兼談中國中古早期的佛教文化與史學〉,《中國學術》第23輯,2006年。
30. 陳國棟,〈英雄與姦雄〉,《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2期,1981年12月。
31. 陳金鳳,〈謝安、桓沖與東晉皇權政治〉,《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卷2期,2002年5月。
32. 賀昌群,〈名士與英雄〉,《賀昌群史學論著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33. 賀自昭,〈論英雄崇拜〉,《文化與人生》,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83年。
34. 湯用彤,〈讀《人物志》〉,《湯用彤全集》第四卷,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5. 陽平南,〈略論漢魏之際的英雄觀〉,《筧橋學報》1卷(民國83年11月)。
36. 傅才武,〈煮酒論英雄—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歷史月刊》146期,2000年3月。
37.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38.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
39. ---,〈欲望塵世/境內蓬萊--《拾遺記》中的中國圖像〉,《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40. ---,〈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
41. ---,〈重繪生命地圖--聖僧劉薩荷形象的多重書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4期,2009年3月。
42. 鄭毓瑜,〈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鑒--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
43. 鄧國光,〈漢魏六朝辭賦與緯學〉,《文原:中國古代文學與文論研究》,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
44. 寧稼雨,〈《世說新語》中樗蒲的文化精神〉,《鹽城師範學院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一期。
---,〈從《世說新語》看圍棋的文化內涵變異〉,《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22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苑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葉柏奕zh_TW
dc.creator (作者) 葉柏奕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十二月-2010 10:21:27 (UTC+8)-
dc.date.available 9-十二月-2010 10:21:2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十二月-2010 10:21:27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51510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2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102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的研究東晉時的士族--譙國龍亢桓氏家族人物,探討六朝筆記小說是用特殊書寫方式,來描繪這一個歷史上的世家大族。本文以六朝時期的志人、志怪小說,以及正史〈五行志〉的讖緯紀錄作為使用文獻,透過文本細讀等方法,對桓氏人物進行分析研究。「英雄」是本文設定的一個觀察點,探討深具英雄色彩的桓氏人物,小說以什麼樣特殊的書寫方式,建構、揭示、描繪著此人物群體。最後也呈顯出,於東晉、南朝時局之下的英雄觀,政治環境丕變的影響之下,與漢、魏時期的英雄觀有顯著的不同,即是從個人的英雄轉變到家族的英雄,這一個文化現象的演變脈絡。

譙國龍亢桓氏家族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群體,東漢初年,第一世桓榮以儒學傳家,此後五代顯於東漢當朝。第六世桓範因高平陵事件罹難,桓氏家族淪為刑家,此後二世不顯。到了九世桓彝,積極與東晉初期重要人物周旋,在晉室渡江後初步建立家族聲望。十世桓溫,以天生的英雄氣息,領導家族縱橫東晉中期政局,權傾一時幾近問鼎皇位。桓溫死後,其弟桓沖維繫著家族聲望,並順利讓桓溫之子桓玄接掌家族事業。十一世桓玄,是具有文、武雙美的英雄人物,趁著機運與膽識,篡奪了東晉的政權,然而在位後德行不修,百日而敗亡,也為桓氏家族帶來了滅亡的命運。桓氏家族從東漢的儒學家族,到曹魏成為刑家,東晉初、中期為寒門武人家族,最後到了東晉末期,終於成為高門士族,體現了中國歷史上世族演進的軌跡。

桓溫具有天生的英雄氣息,我們從他的外貌特質,即可看出他的英姿。桓溫對樗蒲特別地喜好,這種具有風險的賭博遊戲,也顯示出桓溫個人的冒險者特質與行事風格:喜好冒險犯難,又不盲目地衝鋒陷陣。他與東晉貴族名士的交遊,兩者之間的衝突,都顯示了時代對桓溫英雄氣質的抵抗與否定。此外,桓溫的英雄特質,也可與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互相比擬。我們從姿貌、遊戲、交遊與比較這四個方面著手,可以建構出桓溫的武人英雄樣貌,但小說故事也不斷透露出,桓溫的武人英雄,基本上是被時代所抗拒的,這就帶出了小說建構與解構的二重書寫筆法:小說故事一方面可以建構桓溫的英雄樣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構、否定著桓溫的英雄形象。

桓玄自幼就是一個神童式的孩童,他繼承了良好的家世背景,自己也是個文武雙美的英雄人物。但是在位後的德行不修,加上日後政治上的失敗,使得後來的正史與志怪小說,對他的評論是一片撻伐,但是基於桓玄優秀的才能,所以他呈現出的是一種失敗英雄的樣貌。除此之外,《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桓玄在文學、玄學、書畫藝術方面的風流韻事,以正面的書寫方式建構出桓玄「文人英雄」的樣貌,因此桓玄與桓溫相比,英雄面貌較為複雜,呈現了「失敗英雄」與「文人英雄」兩種英雄面相。

桓氏家族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桓彝,他利用人倫品鑒的長才,在東晉初期的政局中有一席之地。桓沖是桓溫最賞賜的弟弟,基於性格上的溫和沈穩,也影響到了他的施政風格較為和緩,不如桓溫積極猛烈。桓沖也帶領家族回到荊州故地,成功地維繫、延續了家族的產業與聲望。桓豁、桓石虔、桓振、桓謙,他們勇武戰鬥的精神,支撐著整個家族事業,是桓溫、桓玄兩個家族中的主要人物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桓氏家族人物,在歷史論述與小說書寫當中,呈現了諸多的差異點,如《世說新語》中,就對桓溫與桓玄有很大落差的書寫。這種現象與小說文本的立場相關,劉宋時,沒落士族為緬懷往日士族的榮景,就寫出了《世說新語》這部歌頌士族美好的著作,因此對寒門武人的桓溫,與高門士族的桓玄,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書寫面貌。志怪則站在史書的立場,對桓玄大加撻伐。英雄觀念演變到了六朝,與士族政治緊密的扣合,成為了家族式的英雄觀。一個英雄人物無法單獨縱橫當代,必須凝聚、統合整個家族的力量,才能與其他門閥士族抗衡,我們在六朝時的各種文獻裡,看到了桓氏人物,呼應著這一英雄觀念,不斷地與時代風氣戰鬥與抗衡。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文獻說明與研究方法 …………………………………………… 3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 …………………………………………………… 9
第四節 起源、發展與轉變:漢魏的英雄觀 …………………………… 17


第二章 龍亢桓氏家族的發展與變遷 ………………………………23

第一節 「真儒生也」--東漢時期的桓氏家族 ………………………23
第二節 桓彝的與桓溫的經營--東晉前中期的桓氏家族 ……………26
第三節 桓玄帝國的興亡--東晉後期的桓氏家族 ……………………29
第四節 桓氏家族的組成性質與家風 ……………………………………32
附表一: 龍亢桓氏家族演變圖 ……………………………………………36
附表二: 譙國龍亢桓氏世系表 ……………………………………………37


第三章 英雄書寫--桓溫英雄形象的建構及解構 ………………39

第一節 「姿貌甚偉」--從姿貌看桓溫的性格特徵 …………………39
第二節 從博弈遊戲看桓溫的冒險者性格 ………………………………43
第三節 「頗慕風流」--桓溫與東晉貴族間的交流和周旋 …………51
第四節 桓溫英雄形象之比較:曹操與劉琨 ……………………………61
第五節 小結:活躍於東晉政壇的特異英雄 ……………………………67


第四章 讖緯紀錄之下的失敗英雄--桓玄 ………………………71
第一節 「宜為天人」--桓玄篡位前的事蹟 …………………………71
第二節 「五行志」與志怪小說的讖緯紀錄 ……………………………81
第三節 「五行志」與志怪小說的關係──敘事結構與思想內容 ……89
第四節 小結:雙面英雄 …………………………………………………94
附表:《宋書‧五行志》、《晉書‧五行志》桓玄災異紀錄表 ……………99


第五章 其他桓氏人物綜述 …………………………………………109
第一節 「嶔崎歷落」--桓彝與人倫品鑒 ……………………………110
第二節 試探桓沖的性格特質 ……………………………………………115
第三節 終場:桓氏家族的末路 …………………………………………122


第六章 結論:「小說」造英雄 ………………………………………131

參考文獻 ……………………………………………………………143
zh_TW
dc.format.extent 138658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桓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桓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龍亢桓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英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志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世說新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朝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五行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英雄書寫zh_TW
dc.title (題名) 英雄建構--六朝筆記小說中的譙國龍亢桓氏人物書寫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Hero Construction: A Study of Writing of Qiao Gua Long Kang the Huans Member in Anecdotal Novel of Six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六朝小說文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晉】干寶、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晉】裴啟,《語林》,《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劉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清光緖十七年(1891)思賢講舍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劉宋】劉義慶,《幽明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劉宋】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蕭齊】祖沖之,《述異記》,《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蕭梁】沈約,《俗說》,《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蕭梁】殷芸,《小說》,《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11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王叔岷,《世說新語補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古田敬一,《世說新語校勘表附佚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張萬起、劉尚慈譯注,《世說新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魯迅,《古小說鈎沈》,《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其他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西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西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9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曹魏】曹操、夏傳才注,《曹操集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曹魏】劉劭,《人物志》,《四庫備要》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注》,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晉】郭樸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劉宋】范曄、【蕭梁】劉昭注補、【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蕭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蕭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蕭梁】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蕭梁】劉勰著、黃叔琳校注,《文心雕龍註》,台北:粹文堂書局,出版年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蕭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唐】道宣,《續高僧傳》,《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後周】王朴,《太清神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宋】鄭樵,《通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三民書局,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清】嚴可均,《全晉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清】陳釗著、李昱德點校,《相理衡真》,台北:捷幼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清】高鼎玉輯,《神相彙編》,《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小南一郎,《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印行,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中村圭爾,《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坊,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白波,《博奕遊戲》,台北:德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大美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Americana》,台北:光復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安居香山,《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呂宗力,”Power of the Words: Chen Prophecy in Chinese Pilitics”(Oxford, Bern, New York: Peter Lang AG,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郭雙林、蕭梅花,《中國賭博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越智重明,《魏晋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楊義,《楊義文存˙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與其他》,台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9月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劉志偉,《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劉翔平,王慶中,《賭博:玄色的心理遊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韓兆琦,《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羅新本、許蓉生,《中國古代賭博習俗》,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Thomas Carlyle原著、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Heroes and Hero Worship”),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尤雅姿,《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李圓圓,《漢晉間龍亢桓氏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化史碩士論文,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吳惠玲,《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柯鎮昌,《龍亢桓氏與文學》,廈門:廈門大學中國古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施錦瑢,《從認知發展理論探究《世說新語》中兒童的聰慧形象》,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轉變及其特色--以雜傳為範圍所作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黃東陽,《六朝志人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葉常虹,《英雄:一種流行於亂世的政治文化現象--以漢魏為考察範圍》,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熊星萍,《漢晉龍亢桓氏家族文化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廖麗鳳,《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 單篇論文、專書之一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小南一郎,〈搜神記の文體〉,《中國文學報》,21卷(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干寶『搜神記』の編纂〉(上)、(下),《東方學報》68、69卷(1997、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大村由紀子,《『搜神記』第六‧七卷成立過程小考》,《中國研究集刊》,26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國良,〈六朝小說與《晉書》之關係初探〉,《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令樾,〈緯學與漢魏六朝文學關係析述〉,《輔仁國文學報》第16卷,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素,〈試述東晉桓彝之功業〉,《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尤雅姿,〈《世說新語》中僧侶與權貴的互動研究--從補償與救渡的觀念談起〉,《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朱子彥,〈論東晉王朝桓氏家族與西軍關係──兼對禁軍與北府軍的側面考察〉,《學術月刊》,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汝企合,〈兩漢時期之相人術與漢代社會〉,《齊魯學刊》(2005年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竹田晃,〈干宝試論--「晋紀と搜神記」の間〉,《東京支那學報》11卷,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多賀浪砂,〈干宝『搜神記』と『漢書』『晋書』五行志〉,《九州中国学会報》,23卷,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西谷登七郎,〈五行志と廿卷本「搜神記」〉,《廣島大学文學部紀要》1卷,195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朱曉海,〈漢晉時期「英雄」「豪傑」解〉,《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江建俊,〈論英雄與名士--析論《人物志》與《世說新語》所代表的兩種不同人物典型〉,《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硏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呂宗力,〈讖緯與魏晉南朝文學〉,《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出版,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凶死與解除:台灣民間「三教合一」的問題〉,「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Religions: A combination of anthor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viewpoints」研討會,哈佛燕京學社主辦,2006年6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唐人創業小說與道教圖讖傳說〉,《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卷3期,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佐野誠子,〈五行志と志怪書-「異」を巡る視点の相違-〉,《東方學》104期,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宋書』「五行志」と志怪書〉,《桃の會論集》3集,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林校生,〈桓溫與玄學〉,《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金仁義、許殿才,〈桓溫與東晉史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年7月,第四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范家偉,〈漢唐時的瘧病與瘧鬼〉,「『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6月16-1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俞曉群,〈二十四史《五行志》叢談〉,《文史知識》,2006年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夏述貴,〈讖緯の学と漢晋の志怪小說〉,中村璋八編,《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陸揚,〈解讀《鳩摩羅什》:兼談中國中古早期的佛教文化與史學〉,《中國學術》第23輯,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陳國棟,〈英雄與姦雄〉,《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2期,198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陳金鳳,〈謝安、桓沖與東晉皇權政治〉,《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卷2期,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賀昌群,〈名士與英雄〉,《賀昌群史學論著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賀自昭,〈論英雄崇拜〉,《文化與人生》,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湯用彤,〈讀《人物志》〉,《湯用彤全集》第四卷,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陽平南,〈略論漢魏之際的英雄觀〉,《筧橋學報》1卷(民國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傅才武,〈煮酒論英雄—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歷史月刊》146期,200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欲望塵世/境內蓬萊--《拾遺記》中的中國圖像〉,《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重繪生命地圖--聖僧劉薩荷形象的多重書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4期,200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鄭毓瑜,〈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鑒--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鄧國光,〈漢魏六朝辭賦與緯學〉,《文原:中國古代文學與文論研究》,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寧稼雨,〈《世說新語》中樗蒲的文化精神〉,《鹽城師範學院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從《世說新語》看圍棋的文化內涵變異〉,《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