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全球化時代伊斯蘭「聖戰」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Islamic "Jihad"
作者 張玲妮
貢獻者 姜家雄
張玲妮
關鍵詞 全球化
伊斯蘭「聖戰」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十月-2011 14:55:52 (UTC+8)
摘要 本論文首先即針對伊斯蘭教及其「聖戰」教義的產生過程加以闡釋,目的是讓讀者得以瞭解伊斯蘭教教義的宗旨及本意。當前世人對於「聖戰」方面的認知,多偏重於「戰」的方面,甚至直接將之與「好戰」相等之。造成如此的原因,多是因為近現代伊斯蘭運動中對於「聖戰」的解釋,個人精神奮鬥方面卻被忽視,而其追求以武力手段來達成擴展伊斯蘭領土稱之為「聖戰」的意義被突出。911事件發生後,人們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聖戰」等與恐怖主義劃上等號,本文自原教旨主義的起源加以說明,進至闡明伊斯蘭教的原教旨之發展及其原意。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聖戰思想走向極端運動是基於對其面對的當代所遭遇的困境所做出的反應。伊斯蘭復興運動及原教旨主義思潮的興起,既是對此源自西方現代化過程的否定、批判和抵制,也是對當前全球化潮流所做的強硬回應。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政治所要面對的就是全球化帶來的數位化網路體系。資訊科技的演進,使得不對稱戰爭的發生機率大增。而伊斯蘭「聖戰」在此全球化的領域中,更顯見其運用全球化特徵而得以迅速且無遠弗屆的發展、衍申。「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為當許多國家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條件, 但也構成了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911事件之後,一種全球性的聖戰網絡正在形成,各地伊斯蘭極端組織往往以賓拉登或基地組織的名義行事,現今,賓拉登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象徵」和「符號」:世界各地的各種伊斯蘭組織,無論是否與「基地」組織有關,其行動一概打著「賓拉登」的旗號,他們之間可能並沒有直接隸屬關係,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共同的目標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以維護其所追求的信仰和信念。賓拉登和「基地」組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廣泛的全球伊斯蘭網絡,進而成為國際關係衝突的重大因素。
本論文定稿之際(2011年5月1日),傳來賓拉登遭截擊身亡的消息,作者自然想到的是未來伊斯蘭極端主義「聖戰「的走向,會是趨於消沈?還是如作者研究結論,賓拉登會正是「升格」為激進、極端伊斯蘭教徒的神祗,成為其尊奉、朝拜的偶像,追隨其行止,持續完成其伊斯蘭「聖戰」之「大業」?吾輩或將有幸可目睹及見證其發展結果。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專書:
丁兆國譯。《全球化面面觀》。南京:譯林,2009。
米爾頓.費歐斯特(Milton Viorst)。《以阿拉之名—1400年的伊斯蘭聖戰》,謝佩妏譯。台北:左岸文化,2009。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2006年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鑒》。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王麗娟等。《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阮若缺譯。《伊斯蘭製造》(Les enfant de Rifa’a)。臺北:允晨文化,2007。
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衝擊》(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臺北:韋伯文化,2004年(重譯本)。
阿哈瑪.拉希德(Ahmed Rashid)。《神學士——歐碼爾與賓拉登的「全球聖戰」》。台北:新新聞,2001年。
金宜久。《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金宜久。《簡明伊斯蘭史》。臺北:東大,2004年。
金宜久主編。《當代宗教與極端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金宜久、吳雲貴。《伊斯蘭與國際熱點》。上海:東方出版社,2002年。
林祐聖、葉欣怡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公司,2005 年,頁113-128。
吳雲貴。《當代伊斯蘭教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彼得.柏根(Peter Bergen)。《賓拉登的聖戰工廠》,杜默、潘勛譯。台北:時報出版,2001年。
和平等著。《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黃裕美譯。台北:聯經,1997年。
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中東》,鄭之書譯。台北:麥田,2008年初版。
侯賽因.那司爾(Seyyed Nossein Nasr)。《伊斯蘭》,王建平譯。臺北:麥田,2002年。
宮崎正勝。《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劉惠美譯。台北:商周,2010年初版10刷。
涂龍德、周華。《伊斯蘭激進組織》。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張家棟。《全球化時代的恐怖主義及其治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月。
張錫模。《聖戰與文明》。臺北:玉山社,2003年。
曹建、曹軍。《奧薩瑪.賓.拉登:聖戰英雄?恐怖大亨?》。台北:時英,2001年。
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為神而戰》,王國璋譯。臺北:究竟,2003年。
賈卡(Roland Jacquard)。《賓拉丹秘密檔案》。陳浩等譯。台北:聯經,2001年。
劉靖華、東方曉。《現代政治與伊斯蘭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蔡百銓譯著。《中東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期刊論文:
Bruce Hoffman。〈The Mumbai Attacks孟買遭襲〉,聞英譯。《英語文摘》。2009年1月,頁10-13。
格雷厄姆.E.富勒(Graham E. Fuller)。〈「政治伊斯蘭」現象解析〉,曾強編譯。《西亞非洲》。2006年,第4期,頁65-69。
于真。〈論恐怖主義災難〉。《江蘇警官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8年7月,頁121-129。
王三義。〈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者組織」探微〉。《西非亞洲》。2006年,第3期,頁74-76。
王宇潔。〈二十一世紀政治伊斯蘭的走向〉。《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頁19-25。
王冠宇。〈中亞主要伊斯蘭極端組織現況〉。《國際資料信息》。2005年第5期,頁18-21。
王俊榮。〈伊斯蘭復興與恐怖主義的理性分析〉。《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頁89-93。
方永、劉再起。〈也論當代伊斯蘭教的「聖戰」觀—兼與葉青先生商榷〉。《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5期,頁57-62。
巨克毅。〈全球化下的宗教衝突與基要主義〉。《全球政治評論》第1期。2002年8月,頁59-86。
巨克毅。〈國際恐怖主義蓋達(Al-Qaeda)組織的意識型態與策略之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6期。2004年4月,頁1-17。
汪舒明。〈「基地」組織的復興和重構〉。《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頁14、66-69。
希文。〈伊斯蘭教的「聖戰」〉。《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1期,頁36。
何志龍、相豔。〈當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崛起及其對我國安全的影響〉。《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5月,頁47-51。
李佩瓊。〈傳統科技視野下的恐怖主義及其應對〉。《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9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107-111。
李偉建。〈中東恐怖主義的伊斯蘭因素、社會根源及伊斯蘭國家反恐立場〉。《第三屆兩岸遠景論壇-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11月,頁171-189。
李環。〈淺析歐洲的「伊斯蘭挑戰」〉。《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9期,頁17-20、62。
易卜拉欣.加南(Ibrahim Canan)。〈伊斯蘭—和平與寬容的宗教〉,收錄《伊斯蘭與恐怖主義》,埃爾古恩.查潘(Ergun Capan)編。台北:希泉,2006年。
林長寬、邱卜恪(Osman Cubuk)。〈古蘭經之伊斯蘭和平觀初探〉。《宗教哲學》第42期。2007年12月,頁13-25。
林泰和。〈國際恐怖主義研究—結構、策略、工具、資金〉。《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19-149。
阿赫梅特.古內須(Ahmet Gunes)。〈關於伊斯蘭法的戰爭規則〉,收錄《伊斯蘭與恐怖主義》,埃爾古恩.查潘(Ergun Capan)編。台北:希泉,2006年。
金宜久。〈對當代國際政治中伊斯蘭問題的認識〉。《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頁14-20。
邵峰。〈恐怖活動何時休〉。《百科知識》。2005年8月,頁5-10。
邵峰。〈恐怖活動給世界的警示〉。《百科知識》。2009年1月,頁4-7。
吳冰冰。〈聖戰觀念與當代伊斯蘭恐怖主義〉。《阿拉伯世界研究》,總第102期。2006年第1期,頁36-41。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38。
吳雲貴。〈試析伊斯蘭聖戰觀的發展演變〉。《西非亞洲》。1999年第4期,頁3。
吳雲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宗教極端主義與國際恐怖主義辨析〉。《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頁11-18。
吳雲貴。〈伊斯蘭宗教與伊斯蘭文明〉。《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1期,頁3-11。
吳雲貴。〈伊斯蘭教對當代伊斯蘭國家外交政策的影響〉。《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3期,頁1-5、93。
邱增志。〈倫敦地鐵爆炸案記實〉。《刑事》。2008年3、4月,頁52-55。
尚勸余。〈全球化與伊斯蘭聖戰〉。《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19-30。
俞力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恐怖主義不應混淆〉。《國際資料信息》第9期。2006年,頁39、42。
哈全安。〈伊斯蘭聖戰思想探源〉。《西非亞洲》。2001年第3期,頁27。
宣邦東、郎生文、尤興飛。〈信息恐怖主義淺探〉。《國防科技》。2005年3月,頁60-61。
洪鎌德。〈西方論述下基本教義的初探—以伊斯蘭基本教義運動為例〉。《國家發展研究》第2卷第1期。2002年12月,頁1-42。
唐志超。〈「聖戰者」—從第一代到第三代〉。《世界知識》。2008年第19期,頁34-35。
唐志超。〈中東主要伊斯蘭極端組織現況〉。《國際資料信息》。2005年第7期,頁18-27。
索哈里等。〈恐怖主義與非傳統安全〉。《科學決策月刊》。2008年2月,頁27-28。
馬明良。〈「聖訓」與伊斯蘭教的和平理念〉。《回族研究》,總第76期。2009年第4期,頁76-81。
徐浩淼。〈伊斯蘭極端主義概念釋闡〉。《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2期,頁81-84。
唐嵐。〈恐怖組織「聖戰」新戰場〉。《世界知識》。2009年8月,頁58-59。
涂龍德。〈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端勢力的全球化〉。《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7月第4期,頁43-52。
閆文虎。〈冷戰後中東恐怖主義的演變及發展趨勢〉。《西北大學學報》,第3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12-116。
孫國祥,〈南亞恐怖主義情勢及其反恐情勢初探〉,《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論文集》,2006年,頁46-73。
苟昭斌。〈當代伊斯蘭聖戰思想的新變化〉。《宗教哲學》第30期。2004年6月,頁152。
苟昭斌。〈伊斯蘭「大一統」視野中的聖戰思想〉。《西亞非洲》。2005年第6期,頁51-54。
張中勇。〈伊斯蘭恐怖組織之最新發展與宣傳策略及其啟示〉。《安全戰略研析》。2005年12月第8期,頁44-47。
張四齊,〈南亞主要伊斯蘭極端組織現狀〉,《國際資料信息》,2005年第6期,頁20-26。
張明明。〈自殺性恐怖襲擊及其治理〉。《當代世界》,2009年12月,頁53-55。
張家棟。〈當代恐怖主義的宗教根源〉。《國家觀察》。2006年第2期,頁44-50。
張家棟。〈中東恐怖主義和國際反恐合作現狀〉。《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11月第6期,頁24-30。
張家棟。〈文明與衝突:想像還是現實?〉。《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頁11-17。
張雪峰。〈伊斯蘭「聖戰」—觀點比較及分析〉。《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9期,頁54-58。
張維平。〈初探網路恐怖主義〉。《國境警察學報》,第8期。2007年12月,頁272-289。
張錫模。〈「基地」的興衰起落〉。《當代》第216期。2005年8月,頁34-49。
張錫模。〈論武裝伊斯蘭主義〉。《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03年9月,頁110。
張國俊編譯。〈曝光基地組織的「夢工場」〉。《環球軍事》,第192期。2009年2月,頁20-21。
夏路。〈淺析因特網對恐怖主義「暴力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研究》。2006年第4期,頁111-113。
陳建民。〈全球化與伊斯蘭教〉。《阿拉伯世界》,總83期。2002年第4期,頁50-54。
陳佩修。〈國際恐怖主義發展與東南亞安全情勢的演化〉。《全球政治評論》,第13期。2006年1月,頁21-40。
陳佩修。〈東南亞的恐怖主義演進與安全形勢變遷〉,《東南亞學刊》,7卷2期。2010年,頁63-84。
陳敏華。〈當代中東伊斯蘭激進組織的暴力行為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5月第3期,頁49-56。
陳漢傑。〈重建伊斯蘭社會:Sayyid Qutb 的政治與社會思想〉,收錄《中東與伊斯蘭論文集—現代穆斯林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伊斯蘭文明及思想研究中心編輯,頁131-132。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2005年。
焦佩、夏璐。〈伊斯蘭世界:國際恐怖主義的宗教民族因素分析〉。《陰山學刊》,第17卷第3期。2004年,頁81-84。
馮璐璐。〈全球化時代伊斯蘭經濟文化遭遇的挑戰〉。《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4期,頁31-37。
楊尚武。〈中東恐怖主義產生的原因〉。《阿拉伯世界》,總第87期。2003年第4期,頁13-15。
楊恕、續建宜。〈試論伊斯蘭世界非政府宗教政治組織〉。《新疆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頁44-49。
楊曉虎、劉安平。〈對伊斯蘭「聖戰」的曲解及其話語權的重構〉。《湘潭大學學報》第29期。2005年5月,頁96-98。
楊鴻璽。〈中東動盪內因探析〉。《西亞非洲》。2008年第7期,頁5-11。
楊鴻璽,〈中東地區與國際體系轉變辯析〉,《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11月第6期,頁11-17。
楊灝城,〈穆巴拉克政權應對國內恐怖主義之策略〉,《西亞非洲》。2005年第6期,頁26-33、79。
黃鶯。〈東南亞主要伊斯蘭極端組織現況〉。《國際信息資料》。2005年第8期,頁22-27、16。
寧金和。〈正視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頁322-325。
趙秋蒂。〈依斯蘭恐怖主義中的宗教與民族觀點〉,收錄《中東與依斯蘭論文集—現代穆斯林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伊斯蘭文明及思想研究中心編輯,頁35-63。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2005年。
葉青。〈試析當代伊斯蘭聖戰觀〉。《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1期,頁13-14。
劉小彪。〈全球化下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衝突〉。《阿拉伯世界》,總第81期。2002年第2期,頁13-18。
劉中民,〈阿拉伯民族的三大特點及其對阿拉伯政治思潮的影響〉。《國際觀察》。2010年第3期,頁10-17。
劉月琴。〈伊斯蘭文化理論與實踐〉。《西非亞洲》。2006年第8期,頁56-64。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對亞太區域安全影響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6期。2006年11、12月,頁89-106。
劉義。〈「伊斯蘭主義」:全球主義、社會運動及其意識型態」。《阿拉伯研究》。2009年1月第1期,頁22-28。
劉義、陶飛亞。〈從基要主義到恐怖主義〉。《社會》,第27卷。2007年5月,頁47-65。
錢雪梅。〈政治伊斯蘭意識型態與伊斯蘭教的政治化〉。《西非亞洲》。2009年第2期,頁24-30。
賴怡忠。〈恐怖主義、新保守主義、國際政治—恐怖主義與美國的國際戰略爭論〉。《當代》第216期。2005年8月,頁50-61。
蔡東杰。〈東南亞地區反恐情勢與未來發展〉。《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論文集》。2006年,頁34-45。
蔡彥仁。〈在和平與暴力之間〉。《為神而戰》導讀。頁3-5,臺北:究竟,2003年。
蔡華。〈試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崛起與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 》,第5期。2002 年,頁141-144。
叢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轉向〉。《阿拉伯世界研究》,第6期。2007年11月,頁55-60。
碩博士論文:
烏小花。〈當代世界民族宗教問題與世界和平〉。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博士論文,2004年。
張志成。〈當代伊斯蘭宗教極端勢力起源探討〉。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張念卿。〈伊斯蘭激進主義與國際恐怖活動〉。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1月。
網際網路專文:
〈全球化帶來重大地緣政治變化〉。〈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3/19/content_7980973.htm〉。
〈西班牙火車連環爆 至少190人死〉。〈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r/12/today-int1.htm〉。
〈伊拉克治安稍轉好 馬基利暫可喘息〉亞洲時報在線,2007年11月24日。〈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2862&Itemid=110〉。
〈法塔赫〉。〈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4/11/11/000901116.shtml〉、〈http://zh.wikipedia.org/zh/%E6%B3%95%E5%A1%94%E8%B5%AB〉。
〈哈馬斯〉。〈http://zh.wikipedia.org/zh/%E5%93%88%E9%A9%AC%E6%96%AF〉。
〈恐怖大亨賓拉登又有新預告:之後將繼續襲擊美國!〉。NOWnews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0/01/24/11490-2562477.htm#ixzz1BCumprec〉。
〈賓拉登的媒體戰〉,〈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4795408617549543908#〉。
〈試論穆斯林與全球化的關係〉。〈http://www.islam.org.hk/?action-viewnews-itemid-1185〉。
Eugene Carson Blake。〈何謂「原教旨主義」(基要主義)?〉。〈http://julian_yeung.tripod.com/collection/cfaq/c11.html〉。
王希。《全球化—西方文明的世界化》。2001年04月30日中國宏觀經濟資訊網,〈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56/001/20010430003941.shtml〉。
巨克毅、許震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衝突與對治初探--從Jihad vs. McWorld 之論述談起〉。http/www2,thu.edu.tw/~politic/94/documents/B3-2.pdf〉
巨克毅。〈當前蓋達(Al-Qaeda)組織的思維與策略之分析〉。。〈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56〉。
巨克毅。〈歐洲恐怖主義的發展特色與挑戰〉,〈www.pf.org.tw:8080/FCKM/DownloadFileService?file_id〉,頁3。
沈有忠。〈文明衝突、反恐戰爭與臺海穩定的新思維〉。,〈http://www.ndu.edu.tw/new/koei/upload/%A4%E5%A9%FA%BD%C4%AC%F0%A1B%A4%CF%AE%A3%BE%D4%AA%A7%BBP%BBO%AE%FC%C3%AD%A9w%AA%BA%B7s%AB%E4%BA%FB.htm〉。
李禮仲。〈國際防制洗錢之新趨勢–防堵恐怖分子利用全球金融機構〉,《國政分析》。2005年4月,頁3。〈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4/FM-B-094-004.htm〉。
香港伊斯蘭青年協會。〈何謂「原教旨主義」?〉。〈http://www.glink.net.hk/~hkiya/artides.ca/Fndmtlsm.html〉。
伊斯蘭之光。〈伊斯蘭的原教旨主義?〉。〈http://www.islam.org.hk/?action-viewnews-itemid-1482〉。
陳宗巖。〈凱達主義席捲全球〉。2004-05-12。〈http://www.globalobserver.net/web/myblog/print.php?w_id=71〉。
聯合國。〈2010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http://www.un.org/zh/mdg/report2010/overview.html〉。
英文部分:
專書:
Abu-Amr, Ziad. Islamic Fundamentalism in the West Band and Gaza: Muslim Brotherhood and Islamic Jiha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Al-Zayyat, Montasser. The Road to Al-Qaeda. Sterling:Pluto Press, 2004.
Brachman, Jarret M. Global Jihadism: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Desai, Meghnad. Rethinking Islamism: The Ideology of the New Terror. London and New York: I. B. Tauris, 2007.
Gerges, Fawaz A. The Far Enemy: Why Jihad Went Globa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Mandaville , Peter. Radical Islam Rising: Muslim Extremism in the Wes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Masciandaro, Donato. “Introduction,” in Donato Masciandaro (ed) Global Financial Crime-Terrorism. Money Laundering and Offshore Centres, 2. Burlington: Ashgate, 2004.
Moghadam, Assaf.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tyrdo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Musallam, Adnan A. From Secularism to Jihad: Sayyid Qutb and the Foundations of Radical Islamism.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 2005.
Orbach, Benjamin. “Usama Bin Ladin and Al-Qa’ida,” in Political Islam: Critical Concepts in Islamic Studies, ed. Barry Rubin, 303-322.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Roy, Olivier. Globalized Islam : The Search for A New Umm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Sageman, Marc. Leaderless Jihad:Terror Network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
Schaebler, Birgit and Leif Stenberg, eds. Globalization and the Muslim World.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4.
Stein, Ruth. For love of the Father: A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Religious Terroris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Tibi, Bassam. The Challenge of Fundament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Zeidan, David. “The Islamic Fundamentalist View Of Life As A Perennial Battle,” in Political Islam: Critical Concepts in Islamic Studies (VolumeⅠ), ed. Barry Rubin, 63-100.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Weimann, Gabriel. Terror on the Interner- The New Area, the New Challenges.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2006.
Wiktorowicz, Quintan. Islamic Activism: A Social Movement Theory Approach,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期刊論文:
Burke, Jason. “Al Qaeda.” Foreign Policy (May/June, 2004): 18-26.
Dunn, Michael. “The‘Clash of Civilizations’and the‘War on Terror’”, 49th Parallel ( online) , Vol. 120, (Winter 2006 – 2007): 1-12.
FitzGerald, Valpy. “Global Financial Information, Compliance Incentives and Terrorist Fund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20 (2004). 389-393.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Summer 1993): 22-49
Johnston , R. Barry., and Oana M. Nedelescu, “The Impact of Terrorism on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 Vol. 13, No. 1 (2006): 7-25.
Raphaeli, Nimrod. “Financing of Terrorism: Sources, Methods, and Channels”,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 15, No. 4 (2003): 59-82.
網際網路資源:
〈http://www.foreignpolicy.com〉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
美國恐怖主義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terrorism.org〉
〈Common Myths About Al-Qaida Terrorism〉, 〈http://usinfo.state.gov/journals/itps/0806/ijpe/sageman.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6922013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2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姜家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張玲妮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玲妮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十月-2011 14:55:52 (UTC+8)-
dc.date.available 5-十月-2011 14:55: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十月-2011 14:55:5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6922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44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92201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首先即針對伊斯蘭教及其「聖戰」教義的產生過程加以闡釋,目的是讓讀者得以瞭解伊斯蘭教教義的宗旨及本意。當前世人對於「聖戰」方面的認知,多偏重於「戰」的方面,甚至直接將之與「好戰」相等之。造成如此的原因,多是因為近現代伊斯蘭運動中對於「聖戰」的解釋,個人精神奮鬥方面卻被忽視,而其追求以武力手段來達成擴展伊斯蘭領土稱之為「聖戰」的意義被突出。911事件發生後,人們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聖戰」等與恐怖主義劃上等號,本文自原教旨主義的起源加以說明,進至闡明伊斯蘭教的原教旨之發展及其原意。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聖戰思想走向極端運動是基於對其面對的當代所遭遇的困境所做出的反應。伊斯蘭復興運動及原教旨主義思潮的興起,既是對此源自西方現代化過程的否定、批判和抵制,也是對當前全球化潮流所做的強硬回應。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政治所要面對的就是全球化帶來的數位化網路體系。資訊科技的演進,使得不對稱戰爭的發生機率大增。而伊斯蘭「聖戰」在此全球化的領域中,更顯見其運用全球化特徵而得以迅速且無遠弗屆的發展、衍申。「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為當許多國家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條件, 但也構成了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911事件之後,一種全球性的聖戰網絡正在形成,各地伊斯蘭極端組織往往以賓拉登或基地組織的名義行事,現今,賓拉登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象徵」和「符號」:世界各地的各種伊斯蘭組織,無論是否與「基地」組織有關,其行動一概打著「賓拉登」的旗號,他們之間可能並沒有直接隸屬關係,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共同的目標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以維護其所追求的信仰和信念。賓拉登和「基地」組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廣泛的全球伊斯蘭網絡,進而成為國際關係衝突的重大因素。
本論文定稿之際(2011年5月1日),傳來賓拉登遭截擊身亡的消息,作者自然想到的是未來伊斯蘭極端主義「聖戰「的走向,會是趨於消沈?還是如作者研究結論,賓拉登會正是「升格」為激進、極端伊斯蘭教徒的神祗,成為其尊奉、朝拜的偶像,追隨其行止,持續完成其伊斯蘭「聖戰」之「大業」?吾輩或將有幸可目睹及見證其發展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第三節 研究方法……………………………………………………………..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五節 研究架構…………………………………………………………….13
第二章 伊斯蘭「聖戰」的涵義及其演變…………………………………….15
第一節 「聖戰」觀念的涵義……………………………………………….15
第二節 伊斯蘭「聖戰」思想的產生與形成…………………………….....20
第三節 伊斯蘭「聖戰」意涵之演變……………………………………….28
小結………………………………………………………….............................37
第三章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聖戰…………………………………………….39
第一節 原教旨主義的起源及其涵義……………………………………….40
第二節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45
第三節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聖戰觀……………………………………….56
小結…………………………………………………………………………….59
第四章 全球化時代的伊斯蘭「聖戰」........………………………………….62
第一節 全球化的論述和爭議……………………………………………….63
第二節 全球化對伊斯蘭的衝擊…………………………………………….65
第三節 全球化對伊斯蘭「聖戰」的影響………………………………….73
小結…………………………………………………………………………….90
第五章 賓拉登、「基地」組織與伊斯蘭「聖戰」……………………………92
第一節 賓拉登與「基地」組織的創建……………………………………..94
第二節 賓拉登、「基地」組織與「全球聖戰」…………….……………103
第三節 「基地」組織「全球化」………………………………………….106
小結…………………………………………………………………………….112
第六章 結論…………………………………………………………………….115
參考文獻………………………………………………………………………….12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2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全球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伊斯蘭「聖戰」zh_TW
dc.title (題名) 全球化時代伊斯蘭「聖戰」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Islamic "Jihad"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兆國譯。《全球化面面觀》。南京:譯林,20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米爾頓.費歐斯特(Milton Viorst)。《以阿拉之名—1400年的伊斯蘭聖戰》,謝佩妏譯。台北:左岸文化,20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2006年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鑒》。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娟等。《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若缺譯。《伊斯蘭製造》(Les enfant de Rifa’a)。臺北:允晨文化,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衝擊》(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臺北:韋伯文化,2004年(重譯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哈瑪.拉希德(Ahmed Rashid)。《神學士——歐碼爾與賓拉登的「全球聖戰」》。台北:新新聞,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宜久。《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宜久。《簡明伊斯蘭史》。臺北:東大,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宜久主編。《當代宗教與極端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宜久、吳雲貴。《伊斯蘭與國際熱點》。上海:東方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祐聖、葉欣怡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公司,2005 年,頁113-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雲貴。《當代伊斯蘭教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彼得.柏根(Peter Bergen)。《賓拉登的聖戰工廠》,杜默、潘勛譯。台北:時報出版,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和平等著。《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黃裕美譯。台北:聯經,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中東》,鄭之書譯。台北:麥田,200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賽因.那司爾(Seyyed Nossein Nasr)。《伊斯蘭》,王建平譯。臺北:麥田,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宮崎正勝。《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劉惠美譯。台北:商周,2010年初版10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涂龍德、周華。《伊斯蘭激進組織》。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棟。《全球化時代的恐怖主義及其治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錫模。《聖戰與文明》。臺北:玉山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建、曹軍。《奧薩瑪.賓.拉登:聖戰英雄?恐怖大亨?》。台北:時英,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為神而戰》,王國璋譯。臺北:究竟,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卡(Roland Jacquard)。《賓拉丹秘密檔案》。陳浩等譯。台北:聯經,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靖華、東方曉。《現代政治與伊斯蘭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百銓譯著。《中東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uce Hoffman。〈The Mumbai Attacks孟買遭襲〉,聞英譯。《英語文摘》。2009年1月,頁10-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格雷厄姆.E.富勒(Graham E. Fuller)。〈「政治伊斯蘭」現象解析〉,曾強編譯。《西亞非洲》。2006年,第4期,頁65-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真。〈論恐怖主義災難〉。《江蘇警官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8年7月,頁121-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三義。〈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者組織」探微〉。《西非亞洲》。2006年,第3期,頁74-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宇潔。〈二十一世紀政治伊斯蘭的走向〉。《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頁19-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冠宇。〈中亞主要伊斯蘭極端組織現況〉。《國際資料信息》。2005年第5期,頁18-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榮。〈伊斯蘭復興與恐怖主義的理性分析〉。《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頁8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永、劉再起。〈也論當代伊斯蘭教的「聖戰」觀—兼與葉青先生商榷〉。《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5期,頁57-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巨克毅。〈全球化下的宗教衝突與基要主義〉。《全球政治評論》第1期。2002年8月,頁5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巨克毅。〈國際恐怖主義蓋達(Al-Qaeda)組織的意識型態與策略之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6期。2004年4月,頁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舒明。〈「基地」組織的復興和重構〉。《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頁14、66-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希文。〈伊斯蘭教的「聖戰」〉。《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1期,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志龍、相豔。〈當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崛起及其對我國安全的影響〉。《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5年5月,頁4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佩瓊。〈傳統科技視野下的恐怖主義及其應對〉。《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9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107-1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偉建。〈中東恐怖主義的伊斯蘭因素、社會根源及伊斯蘭國家反恐立場〉。《第三屆兩岸遠景論壇-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11月,頁171-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環。〈淺析歐洲的「伊斯蘭挑戰」〉。《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9期,頁17-20、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卜拉欣.加南(Ibrahim Canan)。〈伊斯蘭—和平與寬容的宗教〉,收錄《伊斯蘭與恐怖主義》,埃爾古恩.查潘(Ergun Capan)編。台北:希泉,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長寬、邱卜恪(Osman Cubuk)。〈古蘭經之伊斯蘭和平觀初探〉。《宗教哲學》第42期。2007年12月,頁13-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泰和。〈國際恐怖主義研究—結構、策略、工具、資金〉。《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19-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赫梅特.古內須(Ahmet Gunes)。〈關於伊斯蘭法的戰爭規則〉,收錄《伊斯蘭與恐怖主義》,埃爾古恩.查潘(Ergun Capan)編。台北:希泉,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宜久。〈對當代國際政治中伊斯蘭問題的認識〉。《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頁14-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峰。〈恐怖活動何時休〉。《百科知識》。2005年8月,頁5-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峰。〈恐怖活動給世界的警示〉。《百科知識》。2009年1月,頁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冰冰。〈聖戰觀念與當代伊斯蘭恐怖主義〉。《阿拉伯世界研究》,總第102期。2006年第1期,頁36-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雲貴。〈試析伊斯蘭聖戰觀的發展演變〉。《西非亞洲》。1999年第4期,頁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雲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宗教極端主義與國際恐怖主義辨析〉。《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頁1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雲貴。〈伊斯蘭宗教與伊斯蘭文明〉。《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1期,頁3-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雲貴。〈伊斯蘭教對當代伊斯蘭國家外交政策的影響〉。《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3期,頁1-5、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增志。〈倫敦地鐵爆炸案記實〉。《刑事》。2008年3、4月,頁52-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勸余。〈全球化與伊斯蘭聖戰〉。《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19-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力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恐怖主義不應混淆〉。《國際資料信息》第9期。2006年,頁39、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哈全安。〈伊斯蘭聖戰思想探源〉。《西非亞洲》。2001年第3期,頁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宣邦東、郎生文、尤興飛。〈信息恐怖主義淺探〉。《國防科技》。2005年3月,頁60-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鎌德。〈西方論述下基本教義的初探—以伊斯蘭基本教義運動為例〉。《國家發展研究》第2卷第1期。2002年12月,頁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志超。〈「聖戰者」—從第一代到第三代〉。《世界知識》。2008年第19期,頁34-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志超。〈中東主要伊斯蘭極端組織現況〉。《國際資料信息》。2005年第7期,頁18-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索哈里等。〈恐怖主義與非傳統安全〉。《科學決策月刊》。2008年2月,頁27-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明良。〈「聖訓」與伊斯蘭教的和平理念〉。《回族研究》,總第76期。2009年第4期,頁76-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浩淼。〈伊斯蘭極端主義概念釋闡〉。《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2期,頁81-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嵐。〈恐怖組織「聖戰」新戰場〉。《世界知識》。2009年8月,頁58-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涂龍德。〈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端勢力的全球化〉。《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7月第4期,頁43-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閆文虎。〈冷戰後中東恐怖主義的演變及發展趨勢〉。《西北大學學報》,第3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12-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國祥,〈南亞恐怖主義情勢及其反恐情勢初探〉,《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論文集》,2006年,頁46-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苟昭斌。〈當代伊斯蘭聖戰思想的新變化〉。《宗教哲學》第30期。2004年6月,頁1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苟昭斌。〈伊斯蘭「大一統」視野中的聖戰思想〉。《西亞非洲》。2005年第6期,頁5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中勇。〈伊斯蘭恐怖組織之最新發展與宣傳策略及其啟示〉。《安全戰略研析》。2005年12月第8期,頁44-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四齊,〈南亞主要伊斯蘭極端組織現狀〉,《國際資料信息》,2005年第6期,頁20-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明明。〈自殺性恐怖襲擊及其治理〉。《當代世界》,2009年12月,頁53-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棟。〈當代恐怖主義的宗教根源〉。《國家觀察》。2006年第2期,頁44-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棟。〈中東恐怖主義和國際反恐合作現狀〉。《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11月第6期,頁24-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家棟。〈文明與衝突:想像還是現實?〉。《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頁1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雪峰。〈伊斯蘭「聖戰」—觀點比較及分析〉。《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9期,頁54-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維平。〈初探網路恐怖主義〉。《國境警察學報》,第8期。2007年12月,頁272-2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錫模。〈「基地」的興衰起落〉。《當代》第216期。2005年8月,頁3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錫模。〈論武裝伊斯蘭主義〉。《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03年9月,頁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國俊編譯。〈曝光基地組織的「夢工場」〉。《環球軍事》,第192期。2009年2月,頁20-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路。〈淺析因特網對恐怖主義「暴力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研究》。2006年第4期,頁111-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民。〈全球化與伊斯蘭教〉。《阿拉伯世界》,總83期。2002年第4期,頁50-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佩修。〈國際恐怖主義發展與東南亞安全情勢的演化〉。《全球政治評論》,第13期。2006年1月,頁2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佩修。〈東南亞的恐怖主義演進與安全形勢變遷〉,《東南亞學刊》,7卷2期。2010年,頁63-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敏華。〈當代中東伊斯蘭激進組織的暴力行為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5月第3期,頁4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漢傑。〈重建伊斯蘭社會:Sayyid Qutb 的政治與社會思想〉,收錄《中東與伊斯蘭論文集—現代穆斯林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伊斯蘭文明及思想研究中心編輯,頁131-132。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佩、夏璐。〈伊斯蘭世界:國際恐怖主義的宗教民族因素分析〉。《陰山學刊》,第17卷第3期。2004年,頁81-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璐璐。〈全球化時代伊斯蘭經濟文化遭遇的挑戰〉。《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4期,頁3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尚武。〈中東恐怖主義產生的原因〉。《阿拉伯世界》,總第87期。2003年第4期,頁1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恕、續建宜。〈試論伊斯蘭世界非政府宗教政治組織〉。《新疆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頁4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曉虎、劉安平。〈對伊斯蘭「聖戰」的曲解及其話語權的重構〉。《湘潭大學學報》第29期。2005年5月,頁96-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鴻璽。〈中東動盪內因探析〉。《西亞非洲》。2008年第7期,頁5-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鴻璽,〈中東地區與國際體系轉變辯析〉,《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11月第6期,頁11-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灝城,〈穆巴拉克政權應對國內恐怖主義之策略〉,《西亞非洲》。2005年第6期,頁26-33、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鶯。〈東南亞主要伊斯蘭極端組織現況〉。《國際信息資料》。2005年第8期,頁22-27、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寧金和。〈正視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頁322-3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秋蒂。〈依斯蘭恐怖主義中的宗教與民族觀點〉,收錄《中東與依斯蘭論文集—現代穆斯林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伊斯蘭文明及思想研究中心編輯,頁35-63。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青。〈試析當代伊斯蘭聖戰觀〉。《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1期,頁13-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小彪。〈全球化下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衝突〉。《阿拉伯世界》,總第81期。2002年第2期,頁13-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中民,〈阿拉伯民族的三大特點及其對阿拉伯政治思潮的影響〉。《國際觀察》。2010年第3期,頁10-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月琴。〈伊斯蘭文化理論與實踐〉。《西非亞洲》。2006年第8期,頁56-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對亞太區域安全影響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6期。2006年11、12月,頁89-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義。〈「伊斯蘭主義」:全球主義、社會運動及其意識型態」。《阿拉伯研究》。2009年1月第1期,頁22-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義、陶飛亞。〈從基要主義到恐怖主義〉。《社會》,第27卷。2007年5月,頁47-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雪梅。〈政治伊斯蘭意識型態與伊斯蘭教的政治化〉。《西非亞洲》。2009年第2期,頁24-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怡忠。〈恐怖主義、新保守主義、國際政治—恐怖主義與美國的國際戰略爭論〉。《當代》第216期。2005年8月,頁50-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東南亞地區反恐情勢與未來發展〉。《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論文集》。2006年,頁34-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彥仁。〈在和平與暴力之間〉。《為神而戰》導讀。頁3-5,臺北:究竟,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華。〈試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崛起與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 》,第5期。2002 年,頁141-1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叢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轉向〉。《阿拉伯世界研究》,第6期。2007年11月,頁55-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碩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烏小花。〈當代世界民族宗教問題與世界和平〉。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博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志成。〈當代伊斯蘭宗教極端勢力起源探討〉。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念卿。〈伊斯蘭激進主義與國際恐怖活動〉。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際網路專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球化帶來重大地緣政治變化〉。〈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3/19/content_7980973.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班牙火車連環爆 至少190人死〉。〈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r/12/today-int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拉克治安稍轉好 馬基利暫可喘息〉亞洲時報在線,2007年11月24日。〈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2862&Itemid=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塔赫〉。〈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4/11/11/000901116.shtml〉、〈http://zh.wikipedia.org/zh/%E6%B3%95%E5%A1%94%E8%B5%AB〉。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哈馬斯〉。〈http://zh.wikipedia.org/zh/%E5%93%88%E9%A9%AC%E6%96%A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恐怖大亨賓拉登又有新預告:之後將繼續襲擊美國!〉。NOWnews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0/01/24/11490-2562477.htm#ixzz1BCumpre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賓拉登的媒體戰〉,〈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47954086175495439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試論穆斯林與全球化的關係〉。〈http://www.islam.org.hk/?action-viewnews-itemid-11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ugene Carson Blake。〈何謂「原教旨主義」(基要主義)?〉。〈http://julian_yeung.tripod.com/collection/cfaq/c1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希。《全球化—西方文明的世界化》。2001年04月30日中國宏觀經濟資訊網,〈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56/001/20010430003941.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巨克毅、許震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衝突與對治初探--從Jihad vs. McWorld 之論述談起〉。http/www2,thu.edu.tw/~politic/94/documents/B3-2.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巨克毅。〈當前蓋達(Al-Qaeda)組織的思維與策略之分析〉。。〈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巨克毅。〈歐洲恐怖主義的發展特色與挑戰〉,〈www.pf.org.tw:8080/FCKM/DownloadFileService?file_id〉,頁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有忠。〈文明衝突、反恐戰爭與臺海穩定的新思維〉。,〈http://www.ndu.edu.tw/new/koei/upload/%A4%E5%A9%FA%BD%C4%AC%F0%A1B%A4%CF%AE%A3%BE%D4%AA%A7%BBP%BBO%AE%FC%C3%AD%A9w%AA%BA%B7s%AB%E4%BA%FB.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禮仲。〈國際防制洗錢之新趨勢–防堵恐怖分子利用全球金融機構〉,《國政分析》。2005年4月,頁3。〈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4/FM-B-094-004.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港伊斯蘭青年協會。〈何謂「原教旨主義」?〉。〈http://www.glink.net.hk/~hkiya/artides.ca/Fndmtlsm.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伊斯蘭之光。〈伊斯蘭的原教旨主義?〉。〈http://www.islam.org.hk/?action-viewnews-itemid-14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宗巖。〈凱達主義席捲全球〉。2004-05-12。〈http://www.globalobserver.net/web/myblog/print.php?w_id=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聯合國。〈2010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http://www.un.org/zh/mdg/report2010/overview.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bu-Amr, Ziad. Islamic Fundamentalism in the West Band and Gaza: Muslim Brotherhood and Islamic Jiha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Zayyat, Montasser. The Road to Al-Qaeda. Sterling:Pluto Press,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achman, Jarret M. Global Jihadism: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sai, Meghnad. Rethinking Islamism: The Ideology of the New Terror. London and New York: I. B. Tauris, 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erges, Fawaz A. The Far Enemy: Why Jihad Went Globa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ndaville , Peter. Radical Islam Rising: Muslim Extremism in the Wes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sciandaro, Donato. “Introduction,” in Donato Masciandaro (ed) Global Financial Crime-Terrorism. Money Laundering and Offshore Centres, 2. Burlington: Ashgate,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ghadam, Assaf.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tyrdo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sallam, Adnan A. From Secularism to Jihad: Sayyid Qutb and the Foundations of Radical Islamism.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 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rbach, Benjamin. “Usama Bin Ladin and Al-Qa’ida,” in Political Islam: Critical Concepts in Islamic Studies, ed. Barry Rubin, 303-322. New York: Routledge, 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y, Olivier. Globalized Islam : The Search for A New Umm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geman, Marc. Leaderless Jihad:Terror Network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aebler, Birgit and Leif Stenberg, eds. Globalization and the Muslim World.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in, Ruth. For love of the Father: A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Religious Terroris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bi, Bassam. The Challenge of Fundament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eidan, David. “The Islamic Fundamentalist View Of Life As A Perennial Battle,” in Political Islam: Critical Concepts in Islamic Studies (VolumeⅠ), ed. Barry Rubin, 63-100. New York: Routledge, 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imann, Gabriel. Terror on the Interner- The New Area, the New Challenges.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20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ktorowicz, Quintan. Islamic Activism: A Social Movement Theory Approach,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rke, Jason. “Al Qaeda.” Foreign Policy (May/June, 2004): 18-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nn, Michael. “The‘Clash of Civilizations’and the‘War on Terror’”, 49th Parallel ( online) , Vol. 120, (Winter 2006 – 2007): 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tzGerald, Valpy. “Global Financial Information, Compliance Incentives and Terrorist Fund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20 (2004). 389-3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Summer 1993): 22-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ston , R. Barry., and Oana M. Nedelescu, “The Impact of Terrorism on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 Vol. 13, No. 1 (2006): 7-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phaeli, Nimrod. “Financing of Terrorism: Sources, Methods, and Channels”,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 15, No. 4 (2003): 5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網際網路資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oreignpolicy.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國恐怖主義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terrorism.or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mmon Myths About Al-Qaida Terrorism〉, 〈http://usinfo.state.gov/journals/itps/0806/ijpe/sageman.htm〉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