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苗延威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李晏甄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李晏甄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7-十月-2011 14:28:4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7-十月-2011 14:28:4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7-十月-2011 14:28:46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096254019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1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社會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6254019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9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的目的在於了解南北對立的想像是如何出現在台灣社會,又是如何成為爭議的焦點。筆者從論述分析的角度出發,一方面考察南北對立想像論述出現時空與背景,另一方面則從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的角度,探討隱藏在論述背後的結構力量。研究發現,當代台灣有兩股力量,都以「南/北」二元分類方式來認知台灣社會,一股是基於南部的弱勢感受,控訴資源配置不公的重北輕南論述;另一股則是為了區隔選民所產生的南北差異論述。促使「重北輕南」感受的結構因素,遠因來自於清末日治時代台北逐漸成為台灣政經中心;近因則是195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之後,所獲得的財政優勢,導致其他縣市與台北市資源的落差。在高雄市改制為直轄市之後,高雄市的政治菁英漸漸感受到雖位於相同行政層級,但資源卻不如台北市,因此開始將這種狀況批評為「重北輕南」。到了1990年代,相關論述更因北高市長直選的競爭壓力而浮出檯面,成為公共議題。而相關論述之所以能獲得民眾呼應且持續受到討論,則與1980年代以來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導致勞力遷徙模式南北分流轉為向北部單向集中,及其引發的各種效應有關。南北差異論述起因於國民黨內部的省籍鬥爭。以外省人為主的新國民黨連線,為了淡化本身及支持者的省籍特性,試圖將其與國民黨主流派的省籍差異包裝成地域差異,以「台北都會中產階級選民/中南部鄉村選民」的劃分方式取代「外省人/本省人」。這套原本基於政治鬥爭而出現的論述,後來隨著政黨競爭,漸漸在各項選舉中被討論與強調。2000年後更因「北藍南綠」說法的出現,而使南部人與北部人的差異廣泛被論述。 本文歸結,台灣南北爭議的發生混雜多重因素,既是族群問題的延伸,又牽涉財政分配制度,同時也與台灣產業結構變遷息息相關。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 III摘要 V第一章 緒論 1你要回南部(鄉下)嗎? 1台灣南北爭議的出現 2第一節 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 4(一)弱勢者的控訴:社會運動與詮釋框架 6(二)優勢者的「他者」建構:東方主義與想像地理 9(三)台灣相關研究回顧 13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 17(一)研究方法 17(二)資料收集方法 19(三)資料來源 19第三節 章節安排 20第二章 台灣中心的轉移:清末及日治時代的歷史考察 23第一節 清末台北的崛起 24(一)從熱蘭遮城到台灣府(1624-1860) 24(二)淡水開港(1860):北部經濟地位提昇 26(三)台北府的設立(1875):台北政治地位提高 29(四)台灣建省(1885):台北成為台灣政治中心 31(六)小結:清末台灣北起南落的國家角色 34第二節 日治時代台北中心地位的鞏固 35(一)積極建設台北的原因 37(二)打造台北的方法 42(三)作為文明教化中心的台北 45(四)日治時代台南的相對沒落與高雄的日漸崛起 49第三節 結論 52第三章 「重北輕南」論述的出現 55第一節 「首都優先」意識型態主導的時代 56(一)升格為直轄市前的台北市 57(二)升格後的台北市 58第二節 高雄市升格後的挑戰 61(一)高雄人的不滿:「重北輕南」控訴之始 62(二)高雄市何以不滿?同為直轄市的差別感受 65第三節 1990年代「重北輕南」控訴的大量出現 68(一)1980年代的醞釀 68(二)1990年代「重北輕南」控訴的增加 70(三)1990年代南北議題出現的脈絡:北高市長直選與亞運事件 71(四)1990年代的「重北輕南」論述的框架分析 83第四節 呼應重北輕南論述:1980年代後台灣產業的轉型 86第五節 中央政府的回應 92第六節 結論 94第四章 「污染南部,稅繳台北」論述的起源 97第一節 「廠在地方,稅繳台北」的問題化 98(一)台北市升格前的「廠在北縣,稅繳北市」爭議 99(二)台北市升格後的省市爭稅 100(三)省市爭稅爭議 102(四)小結:社會結構變遷與「廠在地方,稅繳台北」的問題化 105第二節 「污染南部」的歷史結構 108(一)高雄重工業城市形象的形成 109(二)石化神話的消失:污染問題的出現 111第三節 「污染南部,稅繳台北」論述的出現:高雄爭稅風波 112(一)高雄爭稅風波始末 112(二)「高雄爭稅風波」中的論述 117(三)環境運動者的論述 120第四節 結論 122第五章 台灣南北差異的建構 125第一節 南北差異論述的浮現 126(一)南北差異論述的開端 127(二) 南北差異受到關注:1993年的「三一四事件」 134(三)1990年代中後期的南北差異論述 139(四)小結:1990年代南北差異論述的浮現之原因及特點 141第二節 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南北差異論述 143(一)「北藍南綠」說法的出現 144(二)2004年總統選舉前後的南北差異論述 146(三)2000年代中後期的南北差異論述 154(四)小結:2000年政黨輪替後南北差異論述的延續與轉變 155第三節 從「東方主義」看台灣的南北差異論述 156(一)贏者全拿的論述 157(二)異己化的論述 158(三)優勢者受威脅的論述模式 162第四節 結論 164第六章 「重北輕南」論述與「南北差異」論述的交會與對抗 166第一節 兩種論述的和平共存:1990年代 166第二節 兩種論述的對抗: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 169第三節 結論 180第七章 結論 183(一)重北輕南論述的興起 183(二)南北差異論述的出現 187參考文獻 193附錄一 1965-1973年間我國財稅分配結構(單位:%) 191附錄二 亞運事件引起的「南北差距」的討論 192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4019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南北對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南北差距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重北輕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南北差異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Imagination of North-South Divisions in Taiwa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nderson, Kay J.(1991) Vancouver’s Chinatown. Quebec: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erger, A. A. (1995) Cultural Critic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ang, Mau-Kuei, 1994,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Sheng-chi Wen-ti in Taiwan, Focusing on Changes after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pp. 93-150 in 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Chen Chung-min, Chuang Ying-Chang and Huang Shu-min.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rang , Mike(1998/2003)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all, Stuart(1992) The West and the rest. In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edited by Hall, S. and Gieben, B. Oxford: Polity Pres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in, Ji-Ping (2000)Labor Migration in Taiwan, 1600-2000,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n "Problems of Population, Family, and Migration in the new Millenniu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assey, D. (1984)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London: Macmillan.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orley, D. and Robins, K.(1992)Techno-Orientalism: futures, phobias and foreigners. New Formations 16: 136-5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Paasi, Anssi (2003) Region and place: regional identity in ques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7(4): 475-4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oberts, John(1985)The Triumph of the West.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ose, Gillian (1995) Place and identity: a sense of place. In A Place in the World? edited by Doreen Massey and Pat J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aid, Edward W. (1978/2007)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中譯版第2版,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aid, Edward W.(1981/2002)《遮蔽的伊斯蘭》(Covering Islam)。閻紀宇譯。台北:立緒。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akai, N. (1988) Modernity and its critiqu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87(3): 475-50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s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now, D. A., S. K. Worden, E. B. Rochford, and R. D. Benford. 1986.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 4: 464-48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now, D. A., R. D. Benford. 1992. Master frames and cycles of protest. Pp. 133-155 in Frontiers of Social Movement Theory, edited by Aldon D. Morris and Carol McClurg Muller.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ee, Pei-shan, & Hsu Yung-ming. 2002. Southern Politics? Regional Trajectories of Party Development. Issues & Studies 38(2):61-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inn-Guey Lay, Yu-wen Chen & Ko-Hua Yap. 2006.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DPP`s Expansion between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ssues & Studies, 42(4) : 1-2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尹章義(1989)台灣地名個案研究之一——台北。見尹章義著,台灣開發史研究,頁421-440。台北:聯經。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井春季和太(1936)台灣治績治。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公孫柳(1967)論爭奪稅源與開闢財源問題──評台北縣市稅源之爭並論開闢財源之道。財稅研究574:6-1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天下(1983/5)待琢磨的鑽石:冒險家砌成的高雄。第24期,頁10-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天下(1993/6)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45期,頁54-6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世慶(1994)清代台灣的米產與外銷。見王世慶著,清代台灣社會經濟,頁93-129。台北:聯經。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 1:129-21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甫昌(1998)台灣族群政治的形成與表現: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選舉結果之分析。見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頁143-232。台北市:桂冠。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 4:11-7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家祥(1996)高雄人的市民運動。見高雄市綠色協會編,南台灣綠色革命,頁18-22。台中:晨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史威廉、王世慶(1976)劉璈事蹟。台北文獻33:89-1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方建興(2001)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即補助款對地方財政影響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台北市政府編(1988)台北市政改制二十年。台北:編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田中一二(編)(1998/1931)李朝熙譯,台北市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矢內原忠雄(2004)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成琳(1997)高雄市財政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雲漢(1998)從黨國體制到支配性一黨體制。見陳明通、鄭永年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頁261-288。台北:月旦。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竹中信子(2007)蔡龍保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 1895-1911)。台北:時報。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竹越與三郎(1905)台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行政院環保署編(1992)公害糾紛處理白皮書。台北:編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西西里(1994)南部民眾希望落空 心鬱卒。聯合報,1994/5/9,11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文豪(1994)南北差距惱人。中國時報,1994/10/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明修、王宏仁(2009),南方的新社會:南方社會學如何看待全球化與在地化。見吳英明、蔡宗哲編,公民城市學,頁46-53。高雄:高雄立空中大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培齊(編)(2007)日治時期的台南。台北:國家圖書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乃德(1993)人口流動、地方派系和政治支持:檢視一個傳統的政治智慧。見蕭新煌編,台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頁199-214。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玉山(2002)北藍表現投票‧南綠認同投票。聯合報,2002/12/9,15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玉山(2004)台灣民主的驚醒 台灣認同、刺扁與北藍南綠。中國時報,2004/3/21,A15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若予(1992)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台北:業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北:印刻。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呂欣怡(1992)後勁反五輕運動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呂紹理(2005)展示台灣。台北:麥田。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呂紹理、李承機(2004)殖民地統治下:媒體城市台北的現代性,見廖咸浩、林秋芳編,第一屆台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17-128。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瑞祥(1970)臺灣財政之研究:自殖民主義到民生主義財政。臺北:正中書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慶華(1994)亞運在台北天經地義。聯合晚報,1994/4/14,2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錦旭、劉賢俊(2005)序言。見李錦旭、劉賢俊編,南台灣社會研究的先聲。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明生(1994)城市可以分工也可以分裂。聯合報,1994/3/27,11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銘生(1994)要移民?台北人請來高雄。聯合報,1994/11/1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婉窈(1998)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1945年),第二版。台北:聯經。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憲文(1957)清代台灣經濟史。臺北市:台灣銀行。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全(1999)健全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見于宗先、孫克難編,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頁357-399。台北:中華經濟院。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伯峰(2007)騎單車又怎樣。自由時報,2007/5/17,自由廣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志重(2007)臺灣地區大學校院與學生來源之空間分析。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乃德、林佳龍,1989,〈中產階級與民主改革:現實或神話?—重構中產階級和民主化的關係〉,蕭新煌(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217-23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季平(2005)台灣的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問題回顧:1980-2000。台灣社會學刊 34:147-20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奎章(2008)尋找臺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台北: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社會經濟之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興仁(1983)台北縣志。台北:成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3:89-14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寶安、 徐秀琴(2007)「南台灣」社會發展研究-「南台灣」在哪?見吳根明、張義東編,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4。屏東:屏東教育大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鐘雄(1987)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空間(1995/11)南北差距‧結構性困境與解決之道座談會。第76期,頁29-3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邱昌泰(1995)剖析我國公害糾紛。台北:淑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邱緗伶(2004)戰後高雄市的社團發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方朔(2004a)民主運動結束‧民主品質運動誕生。新新聞,891期,頁50-5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南方朔(2004b)將北部的影響力擴大到南部。遠見,215期,頁18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人多(2000)「台北人」過度放大的主體性,「下港人」莫名其妙的自卑感。聯合報,2000/5/30,15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姚人多(2004)弱智的台北媒體是高雄人的悲哀。南方快報,2004/7/29,網址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Yao/Yao_00/0017.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柯文欣(2009)台灣地區區域發展差距之再檢視。台南: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柯裕棻(2007)甜美的剎那。台北:大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招祥等編(1994)續修高雄市志‧卷二政事志‧行政自治選舉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泉湖(1996)五十年來高雄的高等教育。見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第三輯,頁257-26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菁珮(1999)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的政治經濟分析,1945-1999。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重返美濃:臺灣第一部反水庫運動紀實。台中:晨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范雲(2008)從民間社會邁向公民社會,見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編,跨戒:台灣的流動與堅持。台北:群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郁永河(2009)許俊雅校譯,裨海紀遊校釋。台北:國立編譯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夏鑄九(1995)全球經濟中的台灣城市與社會。台灣社會研究 20:57-10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木炎(1998)台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見陳明通、鄭永年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變遷,頁127-168。台北:月旦。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永明(2000)南方政治的形成?台灣政黨支持的地域差別,1994-2000。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4:167-1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永明(2004)扁宋都有基本盤,連戰沒有。財訊,265期,頁90-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晏山農(2003)本土無罪,懷璧其罪。中國時報,2003/1/10,15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晏山農(2009)島嶼浮光。台北:允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荊子馨(2006)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Becoming “Japanese”)。台北:麥田。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郝建生、許明祝、徐婉蓉(1995)續修高雄市志‧卷三財政志。高雄:高雄市文獻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雄市文獻會(1981)高雄市政七年。高雄:著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雄市綠色協會(1996)南台灣綠色革命。台中:晨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雄市環保局(1986)高雄市重大公害實錄(民國69年4月至75年6月)。高雄:高雄環保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橋泰隆(1993)植民地の鐵道と海運,見大江志乃夫等(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化3——植民地と產業化,頁263-289。東京:岩波書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涂幸枝(1993)柴山主義。台中:晨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勝彥(1993)清代台灣廳縣制度之研究。台北:華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瑞昌(2004)台灣的「南北戰爭」。中國時報,2004/3/9,A4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翰璧(2006)台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經濟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雪姬(1993)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台北:自立晚報。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連雅堂(1962)台灣通史。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力昕(2004)族群、優越感、與文化歧視。中國時報,2004/7/31,A4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正祥(1997)台北市誌。台北:南天。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正祥、孫得雄、蔡曉畊(1997)台灣的人口。台北:南天。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其邁(1997)大台北迷思該揚棄。聯合報,1997/9/4,11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東升、周素卿(2006)台灣社會志:都市發展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建平(1994)專案質詢247。立法院公報83(36):185-18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政三譯述(2002)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台北:原民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美霞(2005)南臺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北臺灣的比較分析。台灣衛誌 24(6):504-51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朝震 (2007)當月入四萬。自由時報,2007/2/6,自由廣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儀深(2006)藍綠結構顛撲不滅。自由時報,2006/12/1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章英華(1986)清末以來台灣都市體系之變遷, 見瞿海源、章英華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頁233-27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鹿又光雄(1939)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誌。台北:台灣博覽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傅仰止(1985)都市社會的特質與移民研究。思與言23:321-34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曾一豪(1997)吳敦義前傳。台北:大村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曾旭正(1994)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游醒民(1978)台南市志‧卷首。台南:台南市政府。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佳惠(2004)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台灣魅力秀。台北:遠流。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世鑫(1992)地方自治財政,見許宗力等著,地方自治研究。台北:業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武達(2000)追尋都市史之足跡:臺北「近代都市」之構成。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俊銘(2004)總督府物語。台北:向日葵。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昭順(1994)論交通、氣候、預算、談平衡南北發展‧爭辦亞運高雄市是最佳選擇。聯合報,1994/3/16,11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臺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23(2):194-2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振超(1986)台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自治篇。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富三(1995)臺北建城百年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富三(2001)台北市歷屆市長議長口述歷史。台北:台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新新聞,1993/4 ,〈其實你不懂這個南方的王國〉,第319期,頁68-7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重信(1990)台北都會發展展望,見內政部營建署編,台北都會區發展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素真 (1994)城鄉移民的困境與解脫:以臺北地區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渡(2004)中產階級群眾運動。中國時報,2004/3/24,2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溫振華(1986)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台北: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溫振華(1988)臺北市志‧城市篇。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肅科(1993)日落台北城。台北:自立晚報社。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廖咸浩(2005)台北摩登:現代性與愛恨台北。見廖咸浩編,第一屆台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頁10-15。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天麟(2000)南北情結或首都情結?聯合報,2000/5/25,15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永茂(1995)「新理性」投票行為值得觀察。聯合報,1995/11/15,2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祐志 (1998)日據時期臺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台北:稻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遠見雜誌(1993/5)李登輝的民意球。第8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遠見雜誌(1994/4)生死浮沈—台北。第9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遠見雜誌(2004/5)向南走 向北走—消費品味南北大差異。第215期,頁164-17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濱樁(1986)新制營業稅法對中油公司之影響。今日會計26:83-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永泉(1986)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為配合新制營業稅法實施之作業簡介。今日會計 26:31-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吉源、林健次(2005)臺灣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制度與歷史的觀察(1952-2003)。財稅研究 37(5):137-15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采秀(1995)板橋的地方發展(1895-1985):兼論其社會影響。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采秀(1996)從日治到戰後的台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台灣史研究3(3):5-5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水萍(1996)台灣的南方意識初探。見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第三輯,頁381-423。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政誠(2005)認識他者的天空: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的觀光旅行。台北:博揚文化。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鄧宗德(1991)80年代台北市支配性都市地景形成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百興(1995)一樁看不見的計畫——清末開港後臺南「府城」都市空間變遷的論述。都市與計劃 22(1):3-3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新煌(1982)高雄市的公害與污染:社會學的剖析,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台北:圓神。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新煌、何明修(2006)台灣全志‧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台北:國史館。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賴靜嫻(2007)買得到時段買不到民心。自由時報,2007/9/20,自由廣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薄慶玖(1990)台北市實施地方自治的過去與未來。台北文獻直字 94:61-7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薄慶玖(2006)地方政府與自制。台北:五南。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薛化元(1983)開港貿易與清末台灣經濟社會變遷的探討(1860-1895)。臺灣風物32(4):65-8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薛化元(1999)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薛化元(2002)戰後台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變遷。國史館復刊32:17-3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永豐(1996)南方綠色革命的社會史觀。見高雄市綠色協會著,南台灣的綠色革命,頁33-35 。台中:晨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永豐(2007)我的南部意識。讀書 5:35-3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豔攸(1999)政治性移民的互助組織(1946-1995):台北市之外省同鄉會。台北:稻鄉。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瞿海源(1994)最根本原因是人事糾葛。經濟日報,1994/5/10,2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嚴勝雄、吳連賞(1994)提升高雄都會區都會地位與文化發展之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22:1-1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左岸。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碩斌(2006)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社會學刊36:167-20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碩斌(2007)日治時期的台北都市觀光:殖民與本地的交會。見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第二屆台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7-286。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蘅(1997)台灣主要報紙新聞內容之轉變(民國38年至82年)。民意研究季刊 200:17-4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鐵牛(1994)亞運在高雄的啟示。聯合晚報,1994/3/29,15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網頁資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簡介http://www.gios.nsysu.edu.tw/au.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公共電視「有話好說:南部開講」節目首頁http://ptssouth.blogspot.co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大學生了沒」節目網址http://blog.xuite.net/cti.college/blog/1366447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