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中國參與國際聯盟救濟白俄難民之研究(1921~1925)
The study of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the league of nations on the salvation for Russian refugees(1921~1925)
作者 王繼舜
貢獻者 唐啟華
王繼舜
關鍵詞 北洋政府
國際聯盟
難民
俄國內戰
中國
白俄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7-十月-2011 14:29:59 (UTC+8)
摘要 在二十世紀中,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乃是聯合國(United Nations)。而聯合國之前身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下簡稱國聯)。聯合國時期的中國,無論是中華民國抑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身為安理會之一員,對於組織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國聯時期中國之角色與重要性,卻鮮有人討論。中國身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戰勝國,又為國聯創始會員國之一,期間所發揮的影響,值得後人研究。
中國加入國際組織及國際會議自清季末年開始,積極走向世界;即使清朝不久後即覆亡,中國接續下去的政府仍然秉持一貫的努力。民國初年北京政府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行列,戰後以戰勝國的身分出席巴黎和會,得以剴陳自身立場與主張;更以創始會員國的身分加入國聯。 北京政府藉由參與國聯的過程中,努力提升國際地位,並積極維護國權和爭取權利;可惜陷於內部軍閥動亂、政局長期分裂,致使其目標未能全部實現。但無論是北京政府或者國民政府,對於國聯均相當重視。
在國內的歷史著作中,對於國聯的評價大都不佳。原因在於當時日本侵略野心正熾,1931年9月悍然出兵占領東三省,中國向國聯提出控訴,盼其伸張正義,有效制裁侵略者;但因國聯本身處理國際紛爭之能力有限,無法充分滿足中國的需求,致使當時部分國人對國聯甚感失望,進而認為國聯只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國際組織。 然而國聯本身乃一般性組織,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僅因其短處進而否定組織的所有存在價值,則未免武斷。國聯成立的宗旨,除了消極解決各國紛爭以維持世界和平外,尚有積極國際合作的層面;在國際組織發揮人道關懷與國際合作上,可以國際難民的救濟作代表。
難民乃國際政治之衍生物,全世界對於難民的關注始自上世紀初。難民之存在為不容否認之事實,長久以來已成為國際社會亟待解決之難題。一次大戰後,因俄國革命蘇聯共產政權之建立及土耳其鎮壓亞美尼亞人,造成蘇、土兩國人民大量逃往國外。尤其是當時的俄羅斯甫經世界大戰,旋即因共產革命風潮進入內戰;大勢底定後遭到國際孤立,此時罕見的天災復降臨在該國,造成數千萬人死亡及流離失所,慘不可言。國聯對於此事件相當關注,並成立國際聯盟難民高級專員之代表對此等難民行使領事方面之保護及救濟工作。爾後並陸續啓動相對應的措施,使得難民的保護行動成為國聯時期最為人稱道的具體成就之一。直至二戰前夕,隸屬於國聯的難民救濟單位有二,除了前述的國際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總署,尚有「政府難民事務委員會」;後者是為了解決納粹德國所造成之難民問題。這些單位開啟了日後聯合國難民救助以及其他相關的人道主義行動之濫觴。
中國身為國聯之會員國,雖囿於國力以及國內正分裂戰亂,對於許多國際事務,往往只有名義上的參與;但是在國際難民救濟合作方面,卻在實質上提供了相當的援助。在俄共逐漸控制俄羅斯全部領土之際,有數十萬白俄難民向國外逃亡;中國當時也接收了為數不少的難民。中國為當時白俄難民所作出的努力與國聯其他會員國的配合,是本文想要深入探討的重心。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 檔案、史料彙編
《外交檔案》,藏於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03-37 <巴黎和會>
03-38 <國際聯合會>
中研院近史所編,《中俄關係史料》(民國十年):1、一般交涉;2、中東鐵路與
俄政變;3、東北邊防與外蒙。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3-1975。
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
二、報章雜誌
《東方雜誌》
《大公報》
《申報》
三、專書
王正廷編,《國民政府近三年來外交經過紀要》(民國十五年—十八年)沈雲龍主
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二十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王芸生編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8卷,北京:三聯書店,1982。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田濤,《國際法輸入與晚清中國》,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
石源華,《中國十外交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包爾漢,《新疆五十年》,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
朱漢國,《南京國民政府紀實》,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吳東之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民國十期:1911-1949》,河南:河南人民出版
社,1990。
吳品今,《國際聯盟及其趨勢》,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李信成,《楊增新在新疆》,台北:國史館,1993。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6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李迺楊,《俄國通史》,香港:亞洲出版社,1956。
李新、孫思白主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第2卷,北京:中華書
局,1980。
李嘉谷,《中蘇關係(1917-192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沈潛,《百年家族─顧維鈞》,台北:立緒文化出版事業,2001。
沈慶林,《中國抗戰時期的國際援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邁先,《俄國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
李鐵城編,《聯合國裡的中國人,1945-200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金光耀著,《顧維鈞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林軍,《俄羅斯外交史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金問泗,《從巴黎和會到國聯》傳記文學叢書之十五,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3。
周琇環編,《國民政府時期外交部工作報告(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台北
新店:國史館,1999。
洪鈞培,《國民政府外交史》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八輯,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8。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叢書13,台
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徐國琦著,馬建標譯,《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上海
三聯書店,2008。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台北:蘭溪出版社,1880。
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台北:正中書局,1943年臺出版、1984年第五
刷。
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1輯,台北新店:國史館:1988。
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4輯,台北新店:國史館:1993。
陳旭東,《對國際聯盟的再認識》,北京:世界歷史出版社,1989。
張建華著,《俄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張建華,《俄國現代化道路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張建華著,《激盪百年的俄國史─20世紀俄國史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張建華等著,《紅色風暴之謎─破解從俄國道蘇聯的神話》,北京:中國城市出
版社,2003。
傅啓學,《中國外交史》,未註出版地,1966。
楊增新,《補過齋文牘》,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
楊增新,《補過齋文牘續編》,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
楊澤偉,《宏觀國際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4。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3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
鄭會欣,《改革與困擾—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嘗試》,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1998。顧維鈞口述,唐德剛整理,《顧維鈞回憶錄》,台北:蒲公英出版
社,1986。
薛代強主編,《中國外交年鑑—民國二十四年一月至十二月》,南京:正中書局,
1936。
四、論文
丁強,<論弗里德約夫‧南森對國際難民事務的貢獻>,《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
11期(2008年11月),頁102-107。
丁強,<對1933年關於難民國際地位的公約>的歷史考察>,《歷史教學》,2009
年第12期,頁45-51。
丁強,<國際聯盟與國際難民的遣返嘗試>,《西伯利亞研究》,第37卷第3期(2010
年6月),頁75-80。
仲竹譯,<國際聯合會的十五年>,《東方雜誌》第32卷第7號,上海:商務
印書館,1935年4月1日,頁201。
宋全成,<論一戰後的難民問題>,《人文雜誌》,2008年第3期,頁76-85。
宋全成,<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基本經驗教訓>,《理論學刊》,1998年第5期,
頁92-97。
吳秀峰,<中國與國聯技術合作之經過>,《民國檔案》總第72期,南京:民
國檔案雜誌社,2003年,頁19-30。
吳凱聲,<最近一年之國際聯合會>,《時事年刊》第一期民國十九年至民國二
十年,上海:大東書局,1932年,頁627-636。
李恩涵,<伍朝樞的外交事業>,《近代中國歷史人物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頁353-374。

林孝庭,<外交家伍朝樞與近代中國>,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
文,1997。
唐啟華,<顧維鈞與北京政府對國際聯盟的參與,1919-1922>,《顧維鈞與中國
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86-112。
張力,<國際聯盟>,《中華民國外交志(初稿)》,台北新店:國史館,2002,
頁957-1050。
張力,<顧維鈞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與國聯技術合作>,《顧維鈞與中國外交》,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220-236。
陳東杰、辛亞超,<楊增新主政新疆時期與俄(蘇)關係>,《宜賓學院學報》,四川:
宜賓學院,2010年9月,第10卷第9期,頁9。
楊和平,<國際聯盟的歷史方位>,《重慶師範大學學報》,重慶:重慶師範大
學,2007年第3期,頁80-86。
外文部分
一、國際聯盟出版品
Advisory and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it. Minutes of the
Sixteenth Session. Geneva: July 15th, 1931.
“American Comments on the Re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Mission.”Information
Bulletin 1:9-10(February-April 1933).
Information Section. Essential Facts about the League of Nations(1933).
Special Supplements to the Official Journal-----國聯大會及各股會紀錄。
二、專書
Bendiner, Elemer. ATime for Angels: The Tragicomic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5.
Burton, Margaret E.. The Assembly of the Na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41.
Chu, Hung-Ti. China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bana: Illinois, 1937.
Curry, Roy W.. Woodrow Wilson and Far Eastern Policy, 1931~1921.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ion, 1957.
Ferris, Elizabeth G.. Refugees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rager Publisher,
1985.
Hsu, Immanuel C..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 Diplomacy Phase,
1858~1880. New York: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Iriye, Akira. 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1921~1931.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King, Wen-Zu. China at Paris Peace Conference in 1919.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
Press, 1961.
Leong, Sow-Theng, 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 1917~1926. Canberra, 1976.
Loescher, Gil. Beyond Charity: Interant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Refugee Cri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Loescher, Gil. The UNHCR and World Politics- A Perilous Pa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Loescher, Gil. and Ann Dull Loescher. China Pushinf toward the Year 2000.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1.
Marus, Michael. The Unwanted: European Refuge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Morley, Felix. The Society of Nations: Its Organiz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Brooking Institute, 1932.
Nathan, Andrew J..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 Michigan University, 1976.
Skran , Claudena. Refugees in Inter-War Europe: The Emergence of a Regi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285.
Walters, F. P.. A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Zhang, Yongj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Middle Kingdom at the Peripher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1.
三、 期刊
Hathaway, James C. “The Evolution of Refugees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Law: 1920-1950.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33, No.2, 1984.
Roversi, Alessandra. “The Evolution of the Refugee Regime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 Legacies from the Nansen Period.” Refugee Survey Quaterly, Vol.22, No. 1, 2003.
Rubinstein, Jacques L..”The Refugee Problem.”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15, No. 5, 1936.
Quan, Lau-king.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League of Natons.”The China Quaterly 2:3. 1937.
Skran , Claudena.” Profiles of the First Two High Commissioners.” Journal of Refugees Studies, No.1, 1998.
Wang, Tsao-shih,”China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1920-1926.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2:4(Oct. 19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7253025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302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唐啟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王繼舜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繼舜zh_TW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7-十月-2011 14:29:59 (UTC+8)-
dc.date.available 7-十月-2011 14:29:5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7-十月-2011 14:29:59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725302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2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25302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二十世紀中,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乃是聯合國(United Nations)。而聯合國之前身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下簡稱國聯)。聯合國時期的中國,無論是中華民國抑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身為安理會之一員,對於組織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國聯時期中國之角色與重要性,卻鮮有人討論。中國身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戰勝國,又為國聯創始會員國之一,期間所發揮的影響,值得後人研究。
中國加入國際組織及國際會議自清季末年開始,積極走向世界;即使清朝不久後即覆亡,中國接續下去的政府仍然秉持一貫的努力。民國初年北京政府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行列,戰後以戰勝國的身分出席巴黎和會,得以剴陳自身立場與主張;更以創始會員國的身分加入國聯。 北京政府藉由參與國聯的過程中,努力提升國際地位,並積極維護國權和爭取權利;可惜陷於內部軍閥動亂、政局長期分裂,致使其目標未能全部實現。但無論是北京政府或者國民政府,對於國聯均相當重視。
在國內的歷史著作中,對於國聯的評價大都不佳。原因在於當時日本侵略野心正熾,1931年9月悍然出兵占領東三省,中國向國聯提出控訴,盼其伸張正義,有效制裁侵略者;但因國聯本身處理國際紛爭之能力有限,無法充分滿足中國的需求,致使當時部分國人對國聯甚感失望,進而認為國聯只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國際組織。 然而國聯本身乃一般性組織,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僅因其短處進而否定組織的所有存在價值,則未免武斷。國聯成立的宗旨,除了消極解決各國紛爭以維持世界和平外,尚有積極國際合作的層面;在國際組織發揮人道關懷與國際合作上,可以國際難民的救濟作代表。
難民乃國際政治之衍生物,全世界對於難民的關注始自上世紀初。難民之存在為不容否認之事實,長久以來已成為國際社會亟待解決之難題。一次大戰後,因俄國革命蘇聯共產政權之建立及土耳其鎮壓亞美尼亞人,造成蘇、土兩國人民大量逃往國外。尤其是當時的俄羅斯甫經世界大戰,旋即因共產革命風潮進入內戰;大勢底定後遭到國際孤立,此時罕見的天災復降臨在該國,造成數千萬人死亡及流離失所,慘不可言。國聯對於此事件相當關注,並成立國際聯盟難民高級專員之代表對此等難民行使領事方面之保護及救濟工作。爾後並陸續啓動相對應的措施,使得難民的保護行動成為國聯時期最為人稱道的具體成就之一。直至二戰前夕,隸屬於國聯的難民救濟單位有二,除了前述的國際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總署,尚有「政府難民事務委員會」;後者是為了解決納粹德國所造成之難民問題。這些單位開啟了日後聯合國難民救助以及其他相關的人道主義行動之濫觴。
中國身為國聯之會員國,雖囿於國力以及國內正分裂戰亂,對於許多國際事務,往往只有名義上的參與;但是在國際難民救濟合作方面,卻在實質上提供了相當的援助。在俄共逐漸控制俄羅斯全部領土之際,有數十萬白俄難民向國外逃亡;中國當時也接收了為數不少的難民。中國為當時白俄難民所作出的努力與國聯其他會員國的配合,是本文想要深入探討的重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章節安排........................................5

第二章 國際難民源起.......................................7

第一節 難民的定義................ .....................7
第二節 一戰之後的國際難民................ ............ 9
第三節 俄國難民在歐洲的流向................ ..........25

第三章 國聯處理國際難民之策略............................31

第一節 高級專員總署之設置................ ............31
第二節 南生對於國際難民事務的貢獻................ ....31
第三節 由「難民協定」至「難民公約」的法制化進程.........37
第四節 國聯遣返策略的嘗試................ ............41

第四章 中國參與國聯難民救濟的立場與具體作為..............49

第一節 楊增新對俄之交涉與立場........... .............49
第二節 參加國際救濟俄難民會議........... .............63
第三節 中國方面的處理及安置方法......... .............67
第四節 中國本身之立場................... .............74

第五章 國聯時期中國在處理國際難民事務之評價..............77

第一節 從外交決策的觀點評估...........................77
第二節 中國參與難民救濟之表現.........................81

第六章 結論..............................................87
附錄一...................................................91
附錄二...................................................93
參考書目.................................................95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302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北洋政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聯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難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俄國內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白俄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參與國際聯盟救濟白俄難民之研究(1921~1925)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the league of nations on the salvation for Russian refugees(1921~1925)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檔案、史料彙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交檔案》,藏於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3-37 <巴黎和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03-38 <國際聯合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研院近史所編,《中俄關係史料》(民國十年):1、一般交涉;2、中東鐵路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俄政變;3、東北邊防與外蒙。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3-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報章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方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公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申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正廷編,《國民政府近三年來外交經過紀要》(民國十五年—十八年)沈雲龍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二十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芸生編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8卷,北京:三聯書店,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濤,《國際法輸入與晚清中國》,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源華,《中國十外交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爾漢,《新疆五十年》,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漢國,《南京國民政府紀實》,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東之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民國十期:1911-1949》,河南:河南人民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品今,《國際聯盟及其趨勢》,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信成,《楊增新在新疆》,台北:國史館,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迺楊,《俄國通史》,香港:亞洲出版社,1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新、孫思白主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第2卷,北京:中華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局,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嘉谷,《中蘇關係(1917-192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潛,《百年家族─顧維鈞》,台北:立緒文化出版事業,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慶林,《中國抗戰時期的國際援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邁先,《俄國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鐵城編,《聯合國裡的中國人,1945-200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光耀著,《顧維鈞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軍,《俄羅斯外交史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問泗,《從巴黎和會到國聯》傳記文學叢書之十五,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琇環編,《國民政府時期外交部工作報告(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新店:國史館,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鈞培,《國民政府外交史》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八輯,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海出版社,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叢書13,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國琦著,馬建標譯,《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上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聯書店,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台北:蘭溪出版社,18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台北:正中書局,1943年臺出版、1984年第五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1輯,台北新店:國史館: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4輯,台北新店:國史館: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旭東,《對國際聯盟的再認識》,北京:世界歷史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華著,《俄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華,《俄國現代化道路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華著,《激盪百年的俄國史─20世紀俄國史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建華等著,《紅色風暴之謎─破解從俄國道蘇聯的神話》,北京:中國城市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啓學,《中國外交史》,未註出版地,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增新,《補過齋文牘》,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增新,《補過齋文牘續編》,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澤偉,《宏觀國際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3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會欣,《改革與困擾—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嘗試》,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8。顧維鈞口述,唐德剛整理,《顧維鈞回憶錄》,台北:蒲公英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代強主編,《中國外交年鑑—民國二十四年一月至十二月》,南京: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強,<論弗里德約夫‧南森對國際難民事務的貢獻>,《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期(2008年11月),頁102-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強,<對1933年關於難民國際地位的公約>的歷史考察>,《歷史教學》,20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第12期,頁45-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強,<國際聯盟與國際難民的遣返嘗試>,《西伯利亞研究》,第37卷第3期(20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6月),頁75-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仲竹譯,<國際聯合會的十五年>,《東方雜誌》第32卷第7號,上海: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印書館,1935年4月1日,頁2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全成,<論一戰後的難民問題>,《人文雜誌》,2008年第3期,頁76-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全成,<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基本經驗教訓>,《理論學刊》,1998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92-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秀峰,<中國與國聯技術合作之經過>,《民國檔案》總第72期,南京: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檔案雜誌社,2003年,頁19-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凱聲,<最近一年之國際聯合會>,《時事年刊》第一期民國十九年至民國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十年,上海:大東書局,1932年,頁627-6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恩涵,<伍朝樞的外交事業>,《近代中國歷史人物集》,台北:中央研究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頁353-3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孝庭,<外交家伍朝樞與近代中國>,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啟華,<顧維鈞與北京政府對國際聯盟的參與,1919-1922>,《顧維鈞與中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86-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力,<國際聯盟>,《中華民國外交志(初稿)》,台北新店:國史館,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頁957-10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力,<顧維鈞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與國聯技術合作>,《顧維鈞與中國外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220-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東杰、辛亞超,<楊增新主政新疆時期與俄(蘇)關係>,《宜賓學院學報》,四川: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宜賓學院,2010年9月,第10卷第9期,頁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和平,<國際聯盟的歷史方位>,《重慶師範大學學報》,重慶:重慶師範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2007年第3期,頁80-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國際聯盟出版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dvisory and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it. Minutes of th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xteenth Session. Geneva: July 15th, 1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merican Comments on the Re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Mission.”Inform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lletin 1:9-10(February-April 19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nformation Section. Essential Facts about the League of Nations(19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pecial Supplements to the Official Journal-----國聯大會及各股會紀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diner, Elemer. ATime for Angels: The Tragicomic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rton, Margaret E.. The Assembly of the Na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u, Hung-Ti. China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bana: Illinois, 19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urry, Roy W.. Woodrow Wilson and Far Eastern Policy, 1931~1921. New Y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okman Association, 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erris, Elizabeth G.. Refugees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rager Publish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su, Immanuel C..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 Diplomacy Phas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58~1880. New York: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riye, Akira. 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1921~1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ing, Wen-Zu. China at Paris Peace Conference in 1919.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ess, 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ong, Sow-Theng, 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 1917~1926. Canberra, 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escher, Gil. Beyond Charity: Interant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Refugee Crisis. Ne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escher, Gil. The UNHCR and World Politics- A Perilous Path. New York: Oxfor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University Press,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escher, Gil. and Ann Dull Loescher. China Pushinf toward the Year 2000. New York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us, Michael. The Unwanted: European Refuge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orley, Felix. The Society of Nations: Its Organiz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shington: Brooking Institute, 19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athan, Andrew J..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nstitutionalism, Michigan University, 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kran , Claudena. Refugees in Inter-War Europe: The Emergence of a Regi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2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lters, F. P.. A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hang, Yongj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Middle Kingdom at the Peripher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期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thaway, James C. “The Evolution of Refugees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Law: 1920-1950.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33, No.2, 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versi, Alessandra. “The Evolution of the Refugee Regime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 Legacies from the Nansen Period.” Refugee Survey Quaterly, Vol.22, No. 1,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ubinstein, Jacques L..”The Refugee Problem.”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15, No. 5, 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Quan, Lau-king.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League of Natons.”The China Quaterly 2:3. 19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kran , Claudena.” Profiles of the First Two High Commissioners.” Journal of Refugees Studies, No.1, 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ng, Tsao-shih,”China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1920-1926.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2:4(Oct. 1928)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