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NSC Project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變異數分解與貝它風險的來源(I)
其他題名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d Sources of Beta
作者 郭維裕
貢獻者 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關鍵詞 變異數分解;好貝它風險;壞貝它風險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2-Jun-2012 09:48:21 (UTC+8)
摘要 股票價格的成因一直是財務經濟學界的研究重點。傳統的財務理論認為股票價格是由投資人的理性行為所決定的,但是這個論點最近受到行為財務學理論與實證研究的嚴重挑戰。支持行為財務學的學者認為股票價格或多或少含有非理性的成分,但是投資人的理性與非理性行為對股價的相對影響程度卻須經由更多的實證研究來決定。我們可將現有文獻中有關股票價格行為的研究概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屬於預期報酬率模型,這類模型嘗試利用各種市場常用的理性和非理性因子解釋股票預期報酬率的橫斷面與時間序列行為,並比較這兩種因子的解釋能力。第二類則是波動度模型,這些模型檢驗股票預期報酬率的波動度行為是否符合一些理性預期股價定價模型的預測。我們的研究重點就是透過波動度模型分解股票報酬率的波動度,以瞭解股票價格的成因。我們採用的波動度模型是由Campbell and Shiller (1989)和Campbell (1991)所發展出來的,這個模型可以將股票的超額報酬率波動度拆解成三部分。第一部份是由投資人對未來現金股利變動率的預期誤差所造成的,第二部分則是由對未來實質利率的預期誤差所導致的,而第三部分則由對未來股票超額報酬率的預期誤差所產生的。雖然這個模型可經由比較這三個部分對股票報酬率波動度的影響程度,推論何者才是決定股價的重要因素,它卻無法判定理性因子與非理性因子的相對解釋能力,因為前述的三個因子都屬於理性因子。有鑑於此,我們同時參考Campbell,Polk,and Vuolteenaho (2005)的實證方法,分析理性與非理性因子對個別股票貝它值的解釋能力。在第一年的計畫中,我們先針對台灣股票市場的大盤指數進行變異數分解的實證研究,以瞭解前述三個因子的台灣股市波動度的個別影響力。之後,我們會利用同樣的模型拆解各產業指數的變異數,並參考Campbell and Vuolteenaho (2004)的方法進一步將各產業指數的貝它值分解成好貝它值與壞貝它值,比較各產業受到不同風險因子影響的程度有何差異。在第二年的計畫中,我們將前述的模型擴展到個股的資料上。將個股的貝它風險分解為好的貝它風險以及壞的貝它風險後,我們利用Campbell,Polk,and Vuolteenaho (2005)的實證方法,分析理性與非理性因子對個別股票貝它值的解釋能力。這部分的分析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以及高速度的電腦運算,我們預期應該可以獲得有趣的結果。在可以順利取得資料的前提下,我們也考慮將相關實證研究延伸至新興股票市場。
關聯 應用研究
學術補助
研究期間:9508 ~ 9607
研究經費:776仟元
資料類型 report
dc.contributor 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en_US
dc.contributor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en_US
dc.creator (作者) 郭維裕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Jun-2012 09:48:21 (UTC+8)-
dc.date.available 22-Jun-2012 09:48: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Jun-2012 09:48:21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3089-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股票價格的成因一直是財務經濟學界的研究重點。傳統的財務理論認為股票價格是由投資人的理性行為所決定的,但是這個論點最近受到行為財務學理論與實證研究的嚴重挑戰。支持行為財務學的學者認為股票價格或多或少含有非理性的成分,但是投資人的理性與非理性行為對股價的相對影響程度卻須經由更多的實證研究來決定。我們可將現有文獻中有關股票價格行為的研究概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屬於預期報酬率模型,這類模型嘗試利用各種市場常用的理性和非理性因子解釋股票預期報酬率的橫斷面與時間序列行為,並比較這兩種因子的解釋能力。第二類則是波動度模型,這些模型檢驗股票預期報酬率的波動度行為是否符合一些理性預期股價定價模型的預測。我們的研究重點就是透過波動度模型分解股票報酬率的波動度,以瞭解股票價格的成因。我們採用的波動度模型是由Campbell and Shiller (1989)和Campbell (1991)所發展出來的,這個模型可以將股票的超額報酬率波動度拆解成三部分。第一部份是由投資人對未來現金股利變動率的預期誤差所造成的,第二部分則是由對未來實質利率的預期誤差所導致的,而第三部分則由對未來股票超額報酬率的預期誤差所產生的。雖然這個模型可經由比較這三個部分對股票報酬率波動度的影響程度,推論何者才是決定股價的重要因素,它卻無法判定理性因子與非理性因子的相對解釋能力,因為前述的三個因子都屬於理性因子。有鑑於此,我們同時參考Campbell,Polk,and Vuolteenaho (2005)的實證方法,分析理性與非理性因子對個別股票貝它值的解釋能力。在第一年的計畫中,我們先針對台灣股票市場的大盤指數進行變異數分解的實證研究,以瞭解前述三個因子的台灣股市波動度的個別影響力。之後,我們會利用同樣的模型拆解各產業指數的變異數,並參考Campbell and Vuolteenaho (2004)的方法進一步將各產業指數的貝它值分解成好貝它值與壞貝它值,比較各產業受到不同風險因子影響的程度有何差異。在第二年的計畫中,我們將前述的模型擴展到個股的資料上。將個股的貝它風險分解為好的貝它風險以及壞的貝它風險後,我們利用Campbell,Polk,and Vuolteenaho (2005)的實證方法,分析理性與非理性因子對個別股票貝它值的解釋能力。這部分的分析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以及高速度的電腦運算,我們預期應該可以獲得有趣的結果。在可以順利取得資料的前提下,我們也考慮將相關實證研究延伸至新興股票市場。en_US
dc.language.iso en_US-
dc.relation (關聯) 應用研究en_US
dc.relation (關聯) 學術補助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期間:9508 ~ 9607en_US
dc.relation (關聯) 研究經費:776仟元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變異數分解;好貝它風險;壞貝它風險en_US
dc.title (題名) 變異數分解與貝它風險的來源(I)zh_TW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d Sources of Bet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repo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