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堂錡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林家儀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林家儀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1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30-十月-2012 10:17:1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30-十月-2012 10:17:1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30-十月-2012 10:17:13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096151017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17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6151017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0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長期以來的報導文學研究傾向將「台灣報導文學」視為一個統一的完整文類來進行歷史源流上的討論,卻不免忽略「台灣報導文學」這集合名詞下的多樣異質性,因此僅單純從線性時間做發展史的斷代切割並不足夠,更需要從各個時間點切入,來釐清台灣報導文學文類內涵的不停變動,進一步解釋為何直至今日我們仍無法對「什麼是報導文學」做出確切的答案。而報導文學作為一個與社會緊密連結的實用型文類,顯然必須被放置在更複雜、多重的文學傳播網絡之中,從「影響」與「被影響」的文學社會學模式著手,方能看出其千絲萬縷的發展脈絡。本論文以台灣報導文學獎為線索,分析台灣報導文學在不同時期、不同勢力的介入之下,從繼承中國報告文學傳統的宏篇巨製、主題明確的軍中報導文學,進展到副刊推動時期較為輕薄短小的議題設定模式,再到兩大報文學獎時期以結構完整的散文形式書寫台灣風土歷史與民情,乃至傳媒發達後由專門性雜誌如《人間》充滿圖文搭配的專題模式,最終進展到地方性、社區性的各地文學獎與在地文史書寫──台灣報導文學的內涵意義隨著四十年的時間遷移以及文學場域內部的權力轉移隨時發生著質變,並不斷在文學的場域中變換其位置,持續地發聲。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概念界定 4第三節 前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6第四節 研究方法 11第二章 多重角力下錯綜的報導文學面貌 (1970年~1980年) 19第一節 走在民間之前的軍中報導文學:國軍文藝金像獎 21一、1930年代抗戰報告文學的脈絡延續 22二、國軍文藝金像獎中的報導文學 25三、軍中報導文學的封閉性 27四、自成道路的軍中報導文學 29第二節 台灣報導文學的興起:民間兩大報副刊的革新與推進 30一、官方勢力下的「侍從報業」 31二、兩大報的副刊改革 33三、作為「文學守門人」的副刊主編 36四、民間媒體型塑下的台灣報導文學啟蒙 38第三節 官方控制下的報導文學:嘉新新聞獎與文藝獎章 42一、嘉新新聞獎報導文學類 43二、中山文藝創作獎報告文學類 46三、國家文藝獎章 47四、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49五、官方對報導文學的收編與利用 50小結 52第三章 報導文學的場域位移與再建構(1981年~1990年) 54第一節 燦然輩出的報導文學獎 56一、時報報導文學獎(1978年~1982年) 56二、1980年代的國軍文藝金像獎 62三、官方報導文學文藝獎的民間化 66四、文學獎對報導文學的衝擊與建制 68第二節 高舉報導文學旗幟的《人間》雜誌 70一、《人間》的創刊與緣起 71二、《人間》的社會運動與報導文學雙重實踐 73三、《人間》熄燈下的報導文學尾聲 76四、透過《人間》看報導文學的深化與轉型 80第三節 大眾媒體對報導文學的介入與重構 82一、報導文學在媒體推動下的精英化與專業化傾向 82二、報導文學對媒體的高度依賴性 86小結 88第四章 兩大報報導文學獎下的世代組成與雙重性 92第一節 兩大報報導文學獎中的1990年代報導文學 94一、報導文學獎下的報導文學轉向與分流 95二、虛構性與真實性的實踐及挑戰 100三、主題與形式的雙重鬆綁之可能 105第二節 報導文學獎的評審班底與作家世代 108一、文學獎權力規則下的報導文學 108二、兩大報的評審班底與組成 112三、文學獎中形成的班底與世代雙面向 118第三節 報導文學的式微危機/轉型契機 121一、報導文學的困境與式微 122二、報導文學的轉型與重生 125三、轉型與式微:互生的雙重性 128小結 131第五章 新世紀報導文學的議題化與地方化(2001年~2010年) 135第一節 21世紀以來的報導文學獎 136一、兩條線索:全國性報導文學獎與地方性報導文學獎 137(一)全國性報導文學獎 137(二)地方性報導文學獎 140二、報導文學獎中的三大現象 142(一)字數篇幅空間增大 142(二)強調功能性的主題 143(三)得獎者的高重複率 145三、報導文學獎的侷限性 146第二節 新世紀報導文學獎背後的運作與型塑 149一、評審組成的世代交替與其意義 150二、評審與得獎者、得獎結果間的聯結關係 154三、報導文學獎的昨日、今日、明日 158第三節 新世紀報導文學的新風貌 160一、透過報導文學獎所呈現的發展趨勢 161二、新世紀報導文學的「單一議題化」與「在地書寫化」 165(一)單一議題化 165(二)在地書寫化 167(三)社區大學中的報導文學 169小結 170第六章 結論 173參考書目 178附錄一:1990年代時報報導文學獎得獎列表 194附錄二:1990年代聯合報報導文學獎得獎列表 196附錄三:1998年~2011年 全國性報導文學獎得獎列表 198附錄五:1997年~2011年報導文學獎獲獎者得獎紀錄列表 219附錄六:1997年~2011年報導文學獎評審列表 226附錄七:社區大學報導文學相關課程開設情形列表 232附錄八:社區大學報導文學相關課程內容簡介列表 237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017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台灣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報導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學獎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傳播現象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學社會學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台灣報導文學獎傳播現象研究(1970-2010)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of literary reportage awards in Taiwan(1970-2010)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專書:年鑑類李瑞騰主編,《1997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8年。 李瑞騰主編,《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9年。 李瑞騰主編,《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0年。 杜十三主編,《2000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2年。 彭瑞金主編,《2001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3年。 彭瑞金主編,《2002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3年。 彭瑞金主編,《2003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4年。 彭瑞金主編,《2004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5年。林瑞明主編,《2005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6年。 林瑞明主編,《2006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彭瑞金主編,《2007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 彭瑞金主編,《2008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年。 李瑞騰主編,《2009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主編,《中華民國83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年。行政院新聞局主編,《中華民國84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6年。行政院新聞局主編,《88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9年。行政院新聞局主編,《中華民國89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年。 行政院新聞局主編,《中華民國91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2年。 鍾修賢主編,《中華民國92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4年。 鍾修賢主編,《2004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4年。 陳碧鐘主編,《2005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5年。 行政院新聞局主編,《2006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6年。 行政院新聞局主編,《2007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7年。 行政院新聞局主編,《2008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8年。 行政院新聞局主編,《中華民國98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9年。 中國新聞學會主編,《中華民國新聞年鑑(80年版)》,台北:中國新聞學會,1991年。中國新聞學會主編,《中華民國新聞年鑑(85年版)》,台北:中國新聞學會,1996年。廖雲章主編,《中華民國新聞年鑑1997-2006》,台北:中國新聞學會,2007年。中華民國90年出版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90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1年。 中華民國雜誌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雜誌年鑑(1950-1998)》,台北:中華民國雜誌事業協會,1998年。文訊雜誌社主編,《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年。柏楊主編,《中華民國文學年鑑1980》,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5年。專書:得獎作品集類季季主編,《時報文學獎史料索引》,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高上秦主編,《時報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84年。 高上秦主編,《時報報導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高上秦主編,《第2屆時報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82年。 陳怡真主編,《將軍碑——第9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陳怡真主編,《昆蟲記事——第10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季季主編,《美麗-第11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8年。 季季主編,《語錄狂-第12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楊澤主編,《手槍王-第13、14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楊澤主編,《異鄉人-第15屆時報文學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楊澤主編,《耶穌喜愛的小孩-第16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楊澤主編,《送行-第17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楊澤主編,《魚骸-第18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12屆小說獎暨附設報導文學獎作品集》,瘂弦主編,台北:聯經,1992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13屆小說獎暨附設報導文學獎》,台北:聯經,1992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14屆小說獎暨附設報導文學獎、新詩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2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15屆小說獎暨附設報導文學獎、新詩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3年。瘂弦主編,《飛翔之光-聯合報文學獎1994卷》,台北:聯經,1994年。 瘂弦主編,《美麗新世界-聯合報文學獎1996卷》,台北:聯經,1996年。 瘂弦主編,《我寫故我在-聯合報文學獎1995卷》,台北:聯經,1995年。 陳義芝主編,《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1997卷》,台北:聯經,1998年。 陳義芝主編,《華年放異采-聯合報文學獎1998卷》,台北:聯經,1998年。 陳義芝主編,《新的寫作時代-聯合報文學獎1999卷》,台北:聯經,1999年。 陳義芝主編,《再現文學垂天大翼-聯合報文學獎2000卷》,台北:聯經,2000年。 苗栗縣政府主編,《苗栗縣第2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政府,1999年。苗栗縣政府主編,《苗栗縣第3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政府,2000年。周錦宏主編,《苗栗縣第5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2002年。周錦宏主編,《苗栗縣第6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2003年。周錦宏主編,《苗栗縣第7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年。彭基山主編,《苗栗縣第8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年。彭基山主編,《苗栗縣第9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6年。林振豐主編,《苗栗縣第10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07年。林振豐主編,《苗栗縣第11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08年。劉政鴻主編,《苗栗縣第12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政府,2009年。劉政鴻主編,《苗栗縣第13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政府,2010年。劉政鴻主編,《苗栗縣第14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政府,2011年。黃連池、廖憶鳳主編,《第2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0年。彰化縣文化局主編,《第3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年。彰化縣文化局主編,《第4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2年。陳慶芳主編,《第5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3年。陳慶芳主編,《第6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4年。陳慶芳主編,《第7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5年。林田富主編,《第8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6年。林田富主編,《第9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7年。林田富主編,《第10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8年。林田富主編,《第11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9年。蕭青杉主編,《第12屆磺溪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0年。台中縣政府主編,《探照生命裂縫的光群:第1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縣政府,2000年。路寒袖編,《暮色中的那抹殘紅:第3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路寒袖主編,《神蹟:第4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路寒袖主編,《根:第5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3年。路寒袖主編,《李普陣亡了:第6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4年。路寒袖主編,《種子:第7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5年。路寒袖主編,《五欲供:第8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6年。陳嘉瑞主編,《旱:第9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7年。陳瓊芬主編,《一個墜落的女體:第12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10年。新竹縣文化局主編,《2006年新竹縣吳濁流文藝獎得獎作品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6年。新竹縣文化局主編,《2008年新竹縣吳濁流文藝獎得獎作品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8年。新竹市政府文化局主編,《1997竹塹文學獎得獎專輯》,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主編,《2000竹塹文學獎得獎專輯》,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年。新竹市政府文化局主編,《1999竹塹文學獎得獎作品輯》,新竹:新竹市政府,1999年。黃國榮主編,《台中市第11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8年。石芬靜等編,《台中市第6屆大墩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黃國榮主編,《台中市第8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5年。石芬靜等編,《台中市第7屆大墩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4年。黃國榮主編,《台中市第9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6年。黃國榮主編,《台中市第10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7年。台中市文化局主編,《台中市第12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9年。台中市文化局主編,《台中市第3、4屆大墩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00年。劉貴珍主編,《第12屆南投縣玉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10年。 陳振盛主編,《第11屆南投縣玉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9年。 屏東縣政府主編,《第4屆大武山文學獎》,屏東:屏東縣政府,2002年。屏東縣文化局主編,《第6屆大武山文學獎》,屏東:屏東縣政府,2004年。屏東縣文化局主編,《第1屆大武山文學獎》,屏東:屏東縣政府,1999年。屏東縣文化局主編,《第9屆大武山文學獎》,屏東:屏東縣政府,2009年。其他專書Anthony Elliott著、李延輝等譯,《當代社會理論大師》,台北:韋伯,2008年。Dominic Strinati著、張茵蕙等譯,《通俗文化理論》,台北:韋伯,2005年。Em Griffin著、陳柏安等譯,《傳播理論》,台北:五南,2006年。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年。M. L. DeFleur & Ball-Rokeach 著、杜力平譯,《大眾傳播學理論》,台北:五南圖書,1991年。Nick Stevenson著、趙偉妏等譯,《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台北:韋伯,2009年。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面貌導讀》,台北:韋伯,2007年。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著、羅世宏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2007年。丁曉原,《二十世紀中國報告文學理論批評史》,安徽:安徽大學,1999年。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中國時報五十年報史編輯委員會,《中國時報五十年》,台北:中國時報,2000年。 尹雪曼,《中國文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巴托莫爾著、廖仁義譯,《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1991年。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文建會,1997年。王天濱,《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2003年。向 陽,《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向陽、須文蔚主編,《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71年文藝季-文藝座談實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年。 西爾伯曼著、魏育青、徐汛譯,《文學社會學引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所主辦,《2002年兩岸報導(告)文學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所,2002年。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李茂政,《人類傳播行為大系通論》,台北:美國教育,1991年。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阮桃園,《報導文學的核心價值-析論《人間》雜誌》,台北:里仁,2011年。周綱鳴,《怎樣寫報告文學》,香港:朝陽出版社,1982年。孟 樊,《台灣出版文化讀本》,台北:唐山,2002年。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苦悶與蛻變:60、70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2007年。 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台北:紅葉文化,2004年。 林民昌,《當代台灣小說文本的知識及其操作》,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年。林芳玫,《解讀瓊瑤的愛情王國》,台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1998年。 邵玉銘,《中華民國出版事業概況》,台北:大地,1989年。金恆煒主編,《一週大事-第8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5年。 約翰.B.湯普森著、高銛譯,《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江蘇:譯林出版社,2005年。倪炎元,《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馬丁.傑著、胡湘譯,《阿多諾》,台北:桂冠,1992年。馬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台北:桂冠,1989年。高信疆主編,《現實的邊緣》,台北:時報文化,1975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2002年。高宣揚,《哈伯瑪斯論》,台北:遠流,1992年。國家圖書館編,《海峽兩岸報導文學專題選刊》,台北:國家圖書館,2002年 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1978年。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2000年。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1994年。習賢德,《《聯合報》企業文化的形成與傳承1963-2005》,台北:秀威,2006年。 陳世敏,《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陳國祥、祝萍著,《台灣報業演進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陳銘磻,《現實的探索》,台北:東大,1980年。陳銘磻編,《台灣報導文學十家》,台北:業強,2000年。 彭家發,《新聞文學點、線、面》,台北:業強,1988年。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7年。 焦 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須文蔚,《台灣文學傳播論》,台北:二魚文化,2009年。黃瑞祺,《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1990年。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 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出版社,2001年。楊澤主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楊澤主編,《七○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副刊學綜論》,台北:聯經,1997年。詹宏志,《飛揚的一代》,台北:九歌,1982年。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1992年。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2000年。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92年。鄭明娳,《當代文學氣象》,台北:光復出版社,1988年。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鄭明娳、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聯合報副刊編輯,《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鍾 喬,《回到人間現場》,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碩博士論文江詩菁,《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何恭佑,《《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吳佩娟,《台灣的文學編輯與作者之互動關係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吳薇儀,《兩岸當代報導文學比較研究(1976-200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麗娟,《台灣文人出版社的經營模式》,南華大學出版所碩士論文,2003年。巫維珍,《台灣書評發展史:1972-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2002年。林秀梅,《台灣原住民報導文學作品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淇瀁,《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3年。林雅雯,《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研究》,佛光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胡文嘉,《《綜合月刊》報導文學作品之敘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張卉君,《寫在邊緣:台灣女性報導文學中的性別政治》,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明珠,《《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報導文學獎得獎作品研究(1978∼2000)》,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莊麗莉,《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5年。許振福,《人間報導‧文學人間──《人間》雜誌及其影響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郭曉萍,《陳銘磻報導文學作品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 震,《原住民報導文學與原住民運動之聯繫─從公眾行動的角度探討報導文學的社會功能》,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柳妃,《台灣女性議題報導文學:以文學傳播理論為核心的初探》,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陳翠屏,《原住民報導文學中的主體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楊美紅,《台灣大眾媒體文學書評之研究──文學社會學的詮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2002年。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蔡豐全,《國軍文藝金像獎報導文學獎得獎作品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所碩士論文,2002年。 賴永忠,《台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3年。薛麗珠,《古蒙仁的報導文學作品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謝明芳,《當代台灣報導文學的興起與發展》,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專書論文李崇建,〈地方文學獎要走到哪裡去?〉,《百日不斷電-別為文學抓狂》,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林燿德,〈台灣報導文學的成長與危機〉,《七十六年文學批評選》,台北:光復書局,1988年。高信疆,〈永恆與博大——報導文學的歷史線索〉,《現實的探索》,台北:東大圖書。彭海瑩,〈心心念念在「人間」的陳映真〉,《曲扭的鏡子》,台北:雅歌,1987年。楊 逵,〈何謂報告文學〉,《楊逵全集.詩文卷》(上),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頁503-504。楊 逵,〈報導文學問答〉,《楊逵全集.詩文卷》(上),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頁522-528。蔡源煌,〈報導文學與新新聞〉,《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民國85年9月,頁63-74。鄭明娳,〈新新聞與現代散文的交軌〉,《現代文學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頁135-156。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光復書局,1994年,頁13-68。學報論文(含會議論文)王文仁,〈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創作──兼論台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題〉,《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5年,頁163-182。向 陽,〈文學.社會與意識型態——以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副刊媒介運作為例〉,《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 向 陽,〈台灣報導文學的虛構敘事規約〉,國立中興大學主辦,第二屆敘事學國際研討會。余昭玟,〈《史記》與當前的報導文學〉,《雲漢月刊》第7期,2000年,頁255-269。 胡文嘉,〈台灣報導文學批評史初探〉,《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2007年6月。張 璦,〈台灣當代報導文學的背景與價值〉,《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12期,2000年,頁31-34、頁48。張堂錡,〈台灣報導文學發展的困境〉,《空大學訊》第242期,1999年11月。張堂錡,〈潛流下的伏動──大陸九○年代報告文學寫作趨向的考察〉,《中國現代文學季刊》創刊號,2004年3月。張堂錡,〈體系化的探索、建構與可能──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研究綜述〉,《政大中文學報》第5期,2006年6月,頁167-195。張耀仁,〈再思考「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4」〉,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研討會會議論文,2001年。張耀仁,〈新世紀以來報導文學在台灣的論述分析──以地方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2000-2009)〉,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主辦,第四屆文學傳播與接受研討會。陳光憲,〈二十世紀報導文學的回顧〉,《應用語文學報》第1期,1999年,頁143-164。 陳光憲,〈史記寫作藝術與現代報導文學〉,《應用語文學報》第2期,2000年,頁137-162。 陳光憲,〈論報導文學的時代性〉,《語言文學之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0年。 陳光憲,〈論報導文學的樣式〉,《市立師院語文學刊》第4期,2000年6月,頁75-105。 陳飛龍,〈論報導文學——兼談司馬遷的史記〉,《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0期,1979年12月。 須文蔚,〈台灣文學傳播研究之方法論析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頁253-274。須文蔚,〈從社會運動中長成與飛馳的台灣報導文學〉,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院主辦,兩岸報導(告)文學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2001年6月15日。 期刊論文丁曉原,〈台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的型態與策略〉,《文藝評論》,2001年1月,頁59-68。尹雪曼,〈從新聞學觀點看報導文學〉,《文學思潮》第3期,1979年,頁81-83。尹雪曼,〈報導文學與報告文學〉,《中華文藝復興月刊》,1989年4月,頁46-54。 尹雪曼,〈報導文學寫作講話〉,《中華文藝》第25卷第5期,1983年,頁20-24。向 明,〈文學價值取決於文學本身——有感台灣氾濫的文學獎〉,《文訊》第168期,1999年10月,頁54-55。 向 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頁37-40。向陽,〈海上的波浪 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何聖芬記錄,〈現階段報紙副刊的檢討與展望——北部地區副刊編輯人座談會〉,《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頁119。 吳正堂,〈尋找失去的熱情——關於台灣「報導文學」精選書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47期,2002年11月。 李瑞騰,〈從愛出發——近十年來台灣的報導文學〉,《文藝復興》第158期,1984年12月,頁50-58。 林 民,〈文學傳播的更年期,讓權力遊戲頻冒汗——回應五八一期「百萬文學獎背後的權力遊戲」〉,《新新聞》第583期,1998年5月,頁88-89。 林淇漾,〈淺談當代台灣文學傳播問題〉,《傳播研究簡訊》第4期,1995年,頁14-16。林淇漾,〈戰後台灣文學傳播困境出論:一個「文化研究」向度的觀察〉,《新聞學研究》第51期,1995年7月,頁143-172。林進坤紀錄,〈報導文學的昨日、今日、明日〉,《書評書目》第63期,1987年7月,頁6-13。 林燿德,〈台灣報導文學的成長與危機〉,《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頁153-163。 林燿德,〈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第83期,1991年,頁10-19。邱佩文,〈有關「人物報導」的書目提要〉,《文訊》第95期,1993年9月。 金恆煒,〈台灣媒體的結構性分析:以《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為例〉,《當代》第228期,2006年8月。 亮 軒,〈我們不同──看台灣出版業面臨的困境〉,《書評書目》第80期,1979年12月。 思 兼,〈報導文學與第三類接觸──接觸報導高信彊/兼談文藝性的副刊傳統〉,《書評書目》第66期,1978年10月。 施祖琪、臧國仁〈再論風格與新聞風格──以《綜合月刊》為例〉,《新聞學研究》第77期,2003年10月,頁143-185。秦賢次,〈中國報紙副刊的起源與發展〉,《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頁42-57。 莊宜文,〈從文獎會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訊》第143期,1997年9月。許尤美,〈伊甸奏起的輓歌-從《人間》的報導文學看台灣生態環境〉,《水筆仔》第3期,頁22-44。陳光憲,〈第一本本土報導文學研究專著——讀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文訊》第194期,2001年12月,頁22-23。 陳映真,〈大眾消費時代的文學家和文學〉,《中國論壇》雜誌,1984年5月10日,頁23-24。陳銘磻,〈四十年文藝的出版史略(上)〉,《文訊》第32期,1987年,頁259-268。 陳銘磻,〈四十年文藝的出版史略(下)〉,《文訊》第33期,1987年,頁243-250。 彭家發,〈細說新新聞與報導文學〉,《新聞鏡週刊》第263期,1993年11月,頁30-33。 焦 桐,〈帶著懷舊的心情邁向未來——九月份十六家報紙副刊調查報告〉,《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 須文蔚,〈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4〉,《新聞學研究》第51期,1995年7月,頁121-142。須文蔚,〈鬆綁論下的台灣報導文學讀本〉,《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47期,2003年11月,頁3-5。馮景青記錄,〈當代文學問題討論會〉,《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 黃年口述,李凡整理,〈報導文學的兩個層面〉,《書評書目》第63期,1978年7月,頁15-18。楊素芬,〈報告V.S文學;台灣V.S大陸-「兩岸報導文學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側記〉,《文訊》第190期,2001年8月,頁89-90。萬麗慧,〈書寫事實.閱讀真實──2002年兩岸報導(告)文學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側記〉,《文訊》第207期,2003年1月,頁52-55。詩 影,〈「史記」是報導文學初論〉,《文藝月刊》第170期,1983年8月。詹宏志,〈「看見」是關心的開始:「人間」雜誌的誕生〉,《天下雜誌》第54期,1985年11月,頁146-147。鄭貞銘,〈副刊編輯的素養〉,《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頁65-71。 盧桂珍,〈眾聲喧譁中對台灣報導文學的幾點省思——兼評《台灣報導文學概論》〉,《書目季刊》第36卷第2期,2002年9月,頁131-139。 賴光臨,〈報紙副刊將更見重要〉,《文訊》第82期,1992年8月,頁11-12。 隱 地,〈出版事業在台灣〉,《書評書目》第99期,1981年8月。 鐘麗慧,〈近三十年報導文學選輯提要(上)〉,《文訊》第22期,1986年2月,頁344-354。鐘麗慧,〈近三十年報導文學選輯提要(下)〉,《文訊》第23期,1986年3月,頁356-365。。龔鵬程,〈台灣區域文學史的寫作與傳統〉,《文訊》第174期,2000年4月。 報紙文章李利國,〈期待報導文學再出發〉,《聯合報》第37版,1993年10月16-17日。柏 楊,〈將更奮不顧身——報導文推薦獎得獎感言〉,《中國時報》第8版,1982年10月5日。 徐淑卿,〈報導文學死了嗎?〉,《中國時報》第43版,1998年10月8日。 馬以工,〈「有怪獸!」——看報導文學的式微〉,《中國時報》第37版,1998年12月23日。 張作錦,〈報導和文學的矛盾與統一〉,《聯合報》第37版,1993年10月。 陳大為記錄,〈驟然消失的雷聲——第21屆時報報導文學獎類決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第37版,1998年12月23日。 陳銘磻,〈1981年我國的報導文學〉,《商工日報》第11版,1983年8月19日。 陳銘磻,〈1982年我國的報導文學〉,《商工日報》第9版,1983年8月22日。 陳慧華記錄,〈報導文學往何處去〉,《台灣新聞報》第12版,1980年11月20-21日。 須文蔚,〈台灣文學史上最早的報導文學作品〉,《中央日報》第17版,2003年11月13日。 趙衛民記錄,〈為報導文學披沙揀金——記聯合報第12屆小說獎附設報導文學獎決審會議〉,《聯合報》第25版,1992年1月13日。 劉婉俐記錄,〈對周遭世界真實世界殷切的探望——第20屆時報報導文學獎類決審記錄〉,《中國時報》第27版,1997年11月24-29日。 鍾錦隆,〈報導文學是文學嗎?〉,《聯合報》第37版,1998年12月20日。 李 赫,〈談「現實的探索」〉,《中央日報》第10版,1980年11月12日。胡台麗,〈紀錄片可以報導文學結合〉,《民生報》第3版,1985年11月30日。 莫昭平〈剛剛開店,就得準備關門?〉,《中國時報》第23版,1988年10月17日。蔡珠兒、朱恩伶、張娟芬採訪,〈人間燈火未熄〉,《中國時報》第31版,1993年5月14日。林燿德,〈觀景窗外的黑色暴力──讀焦桐《在世界的邊緣》〉,《自立早報》第26版,1995年6月18日。舒國治,〈作者要帶我們去哪裡〉,《中國時報》第37版,1998年12月23日。張大春,〈尋找發現的刻度--對報導文學獎從缺的說明〉,《中國時報》第37版,1998年12月23日。伊里紀錄、整理,〈報導文學首獎暫予擱置──本刊對「華夏哀歌」爭議的討論〉,《中國時報》,2000年12月5日,第37版。陳映真,〈台灣報導文學的歷程〉,《聯合報》第37版,2001年1月18-20日。須文蔚,〈台灣的報導文學並未消失〉,《聯合報》,2001年6月14日。須文蔚,〈台灣報導文學誕生的歷史線索〉,《中央日報》第17版,2003年10月30日。須文蔚,〈一流小說筆法下的報導文學:讀馬奎斯《智利秘密行動有感》有感〉,《中央日報》第17版,2004年2月5日,。王之樵記錄,〈感性也要兼具知性——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評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第19版,1996年10月12-14日。 網路資源許育嘉,〈重新建立文化戰線的歷史武器──論台灣報導文學〉,網址:http:/www.xiachao.org.tw。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張文中,〈人間雜誌:臺灣左翼知識份子的追求和理想——陳映真訪談〉網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013325/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網站:www.swan.org.tw/intro.htm,970914劉郁青,〈新聞?文學?濫情?——從<華夏哀歌>事件談報導文學的問題〉網址:http://twmedia.org/scstw/?p=134行政院文建會網址:www.cca.gov.tw/文學創作者網址:http://www.yon.com.tw/全球華人文學獎網址:http://ocl.shu.edu.tw/ocl_award/html/explor.php喜菡文學網論壇:www.pon99.net婦女人權報導獎網址:http://www.tahr.org.tw/index.php/article/1998/06/16/44/永續台灣報導獎網址:http://twstudy.sinica.edu.tw/~ngo/topic/prize2/about.htm財團法人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www.futien.org.tw/main1/index.php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網址:http://www.napcu.org.tw政府出版資訊網網址::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index.jspx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