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當理性遇上感性: 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分析
An analysis of Taiwanese people`s position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作者 陳婉貞 貢獻者 陳陸輝
陳婉貞關鍵詞 兩岸關係
統獨立場
國家認同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0-十月-2012 10:31:47 (UTC+8) 摘要 從過去到現在所累積的兩岸關係研究相當多,大致上將它區分為兩方面:一個是從國家政府的角度來研究兩岸關係,另一個是從人民選擇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也就是從「統獨問題」的角度來切入。而本研究主要想從「人民選擇」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江宜樺(1998)認為「統獨問題」與「國家認同」有所差異,「統獨問題」是「國家選擇」的問題,更明確一點來說是「一個人要用什麼方式來決定他的國家認同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嘗試研究台灣民眾對於統獨立場的「選擇」。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將會在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的選擇,尤其是在面臨中國大陸欲以「經濟」手段來和平促統,同時也不放棄戰爭威脅的情況下,究竟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向如何?其次,將「經濟」、「戰爭」與作為血緣、情感歸依的「省籍」因素一同放入模型中比較,本研究嘗試想提出作為理性影響因素的「經濟」、「戰爭」因素在民眾的統獨抉擇中也相當的重要。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包淳亮,2009,〈從現實主義國家認同談本土化與統一〉,《東亞研究》,40(2):142-178。江宜樺,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163-229。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1:5-40。吳重禮、嚴淑芬,2001,〈我國大陸經貿政策分析:論兩岸經貿互動對於台灣地區經濟發展之影響〉,《中國行政評論》,10(2):135-166。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吳玉山著,台北:正中。-----,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2001,〈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4):71-89。-----,2009,《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9(2):5-39。林琮盛、耿曙,2005,〈從「安全」與「利益」的兩難中解套:再思兩岸關係中的市場力量〉,《遠景基金會季刊》,6(4):239-281。林博文,2009,〈從美中檔案回顧五○年代兩次台海危機〉,《歷史月刊》,2009(6):87-97。高朗,1999,〈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徐火炎,2004,〈台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情:台灣選舉中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11(2):1-41。-----,2005,〈認知動員、文化動員與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選舉動員類型的初步探討〉,《臺灣民主季刊》,2(4):31-66。俞振華、林啟耀,2010,〈模稜兩可的選擇?再論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發表於2010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耿曙、陳陸輝,2003,〈兩岸經貿互動與台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差異的推手?〉,《問題與研究》,42(6):1-27。耿曙、林琮盛,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台商角色〉,《中國大陸研究》,48(1):1-28。耿曙、劉嘉薇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台灣政治學刊》,13(2):3-56。耿曙,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48(3):1-32。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 -80。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陳陸輝、周應龍,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35(2):149-151。陳陸輝等,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7(2):87-125。陳陸輝,2010,〈台灣民眾政治支持的研究:概念、測量與應用(3/3)〉,《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7-2410-H-004-097-MY3》(台北:2010/2011年)。陳牧民,2006,〈當和平崛起遇上台灣問題:菁英認知下的中國安全戰略〉,《中國大陸研究》,49(4):1-26。黃冠博,2006,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當「理性遇上感性」: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分析之研究〉。童振源,2000,〈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經濟與安全的交易〉,《遠景季刊》,1(2):31-79。楊婉瑩、劉嘉薇,2009,〈探討統獨態度的性別差異:和平戰爭與發展利益的觀點〉,《選舉研究》,16(1):37-66。劉勝驥,1998,《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41(3):7-30。劉嘉薇、耿曙與陳陸輝,2009,〈務實也是一種選擇─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測量與商榷〉,《台灣民主季刊》,6(4):141-168。蔡榮祥,2007,〈一觸即發或虛張聲勢:論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台海危機〉,《台灣政治學刊》,11(1):201-239。鐘焰,2011,〈十二五規劃與兩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思考〉,《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4(5):75-80。魏鏞,2002,〈邁向民族內共同體:台海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25(5):1-55。 二、英文部分Jung, Carl G, 1960a. “A Review of the Complex Theory.”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8 edited and translated, R.F. C. Hu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b.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8 edited and translated, R.F. C. Hu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Y: Harper-Row.Hardin Russell, 1995. Self Interested, Group Identity. In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 Eds. Albert Breton et al.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ohn Fuh-sheng Hsieh and Emerson M.S. Niou, 2005,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Issue: A Methodological Note,” China Quarterly. 181(1):158-168..Keng, Sue et. al, 2006, “Sense, Sensitivity, and Sophistication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Future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 and Studies, 42(4):23-66.Lewis-Beck, Michael S. 1988. Economic and Election: The Major Western Democraci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Emerson M.S. Niou, 2004, “Understanding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sian Survey, 44(4):555-567.Richard R. Lau, Thad A. Brown and David O. Sears, 1978, “Self-Interest and Civilians’ Attitudes Toward the Vietnam War”,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2(4):464-483.Sears, David O., Carl P. Hensler, and Leslie K. Speer, 1979, “Whites’ Opposition to Busing: Self-Interest or Symbolic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3:369-384.Sears, David O., Richard R. Lau, Tom R Tyler and Harris M. Allen, 1980, “Self-Interest vs. Symbolic Politics in Policy Attitudes and Presidential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4(3):670-684.Sears, David O. and Richard R. Lau, 1983, “Inducing Apparently Self-Interested Political Prefer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7(2):223-25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7260008
99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0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陸輝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婉貞 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婉貞 zh_TW dc.date (日期) 2010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十月-2012 10:31:47 (UTC+8) - dc.date.available 30-十月-2012 10:31:47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十月-2012 10:31:47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7260008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265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260008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從過去到現在所累積的兩岸關係研究相當多,大致上將它區分為兩方面:一個是從國家政府的角度來研究兩岸關係,另一個是從人民選擇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也就是從「統獨問題」的角度來切入。而本研究主要想從「人民選擇」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江宜樺(1998)認為「統獨問題」與「國家認同」有所差異,「統獨問題」是「國家選擇」的問題,更明確一點來說是「一個人要用什麼方式來決定他的國家認同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嘗試研究台灣民眾對於統獨立場的「選擇」。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將會在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的選擇,尤其是在面臨中國大陸欲以「經濟」手段來和平促統,同時也不放棄戰爭威脅的情況下,究竟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向如何?其次,將「經濟」、「戰爭」與作為血緣、情感歸依的「省籍」因素一同放入模型中比較,本研究嘗試想提出作為理性影響因素的「經濟」、「戰爭」因素在民眾的統獨抉擇中也相當的重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圖 次 I表 次 II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章節安排 3 第二章 兩岸關係與文獻回顧 4第一節、兩岸關係回顧 4 第二節、兩岸關係理論 14 第三節、民眾統獨立場之其他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3第一節、研究架構 23第二節、研究資料與方法 25 第三節、變數說明 26第四節、研究假設 31第四章 資料分析 34第一節、經濟利害 34第二節、戰爭變數 36第三節、省籍與政黨偏向對依變數的影響 38 第四節、控制變項與依變數的關係 40第五節、自變數對依變數之分析 43第五章 結論 47附錄一 1997年~2011年兩岸關係情勢 49附錄二 各變數原始次數分配表 53附錄三 其他變數編碼方式 55參考文獻 56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0008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關係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統獨立場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認同 zh_TW dc.title (題名) 當理性遇上感性: 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分析 zh_TW dc.title (題名) An analysis of Taiwanese people`s position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包淳亮,2009,〈從現實主義國家認同談本土化與統一〉,《東亞研究》,40(2):142-178。江宜樺,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163-229。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1:5-40。吳重禮、嚴淑芬,2001,〈我國大陸經貿政策分析:論兩岸經貿互動對於台灣地區經濟發展之影響〉,《中國行政評論》,10(2):135-166。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吳玉山著,台北:正中。-----,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2001,〈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4):71-89。-----,2009,《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9(2):5-39。林琮盛、耿曙,2005,〈從「安全」與「利益」的兩難中解套:再思兩岸關係中的市場力量〉,《遠景基金會季刊》,6(4):239-281。林博文,2009,〈從美中檔案回顧五○年代兩次台海危機〉,《歷史月刊》,2009(6):87-97。高朗,1999,〈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徐火炎,2004,〈台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情:台灣選舉中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11(2):1-41。-----,2005,〈認知動員、文化動員與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選舉動員類型的初步探討〉,《臺灣民主季刊》,2(4):31-66。俞振華、林啟耀,2010,〈模稜兩可的選擇?再論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發表於2010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耿曙、陳陸輝,2003,〈兩岸經貿互動與台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差異的推手?〉,《問題與研究》,42(6):1-27。耿曙、林琮盛,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台商角色〉,《中國大陸研究》,48(1):1-28。耿曙、劉嘉薇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台灣政治學刊》,13(2):3-56。耿曙,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48(3):1-32。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 -80。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陳陸輝、周應龍,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35(2):149-151。陳陸輝等,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7(2):87-125。陳陸輝,2010,〈台灣民眾政治支持的研究:概念、測量與應用(3/3)〉,《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7-2410-H-004-097-MY3》(台北:2010/2011年)。陳牧民,2006,〈當和平崛起遇上台灣問題:菁英認知下的中國安全戰略〉,《中國大陸研究》,49(4):1-26。黃冠博,2006,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當「理性遇上感性」: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分析之研究〉。童振源,2000,〈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經濟與安全的交易〉,《遠景季刊》,1(2):31-79。楊婉瑩、劉嘉薇,2009,〈探討統獨態度的性別差異:和平戰爭與發展利益的觀點〉,《選舉研究》,16(1):37-66。劉勝驥,1998,《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41(3):7-30。劉嘉薇、耿曙與陳陸輝,2009,〈務實也是一種選擇─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測量與商榷〉,《台灣民主季刊》,6(4):141-168。蔡榮祥,2007,〈一觸即發或虛張聲勢:論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台海危機〉,《台灣政治學刊》,11(1):201-239。鐘焰,2011,〈十二五規劃與兩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思考〉,《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4(5):75-80。魏鏞,2002,〈邁向民族內共同體:台海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25(5):1-55。 二、英文部分Jung, Carl G, 1960a. “A Review of the Complex Theory.”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8 edited and translated, R.F. C. Hu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b.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8 edited and translated, R.F. C. Hu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Y: Harper-Row.Hardin Russell, 1995. Self Interested, Group Identity. In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 Eds. Albert Breton et al.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ohn Fuh-sheng Hsieh and Emerson M.S. Niou, 2005,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Issue: A Methodological Note,” China Quarterly. 181(1):158-168..Keng, Sue et. al, 2006, “Sense, Sensitivity, and Sophistication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Future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 and Studies, 42(4):23-66.Lewis-Beck, Michael S. 1988. Economic and Election: The Major Western Democraci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Emerson M.S. Niou, 2004, “Understanding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sian Survey, 44(4):555-567.Richard R. Lau, Thad A. Brown and David O. Sears, 1978, “Self-Interest and Civilians’ Attitudes Toward the Vietnam War”,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2(4):464-483.Sears, David O., Carl P. Hensler, and Leslie K. Speer, 1979, “Whites’ Opposition to Busing: Self-Interest or Symbolic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3:369-384.Sears, David O., Richard R. Lau, Tom R Tyler and Harris M. Allen, 1980, “Self-Interest vs. Symbolic Politics in Policy Attitudes and Presidential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4(3):670-684.Sears, David O. and Richard R. Lau, 1983, “Inducing Apparently Self-Interested Political Prefer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7(2):223-25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