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新創公司機會辨識模式探討 –以龍彩科技為例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of new venture -a case study on HCP作者 楊貽叡 貢獻者 邱奕嘉
楊貽叡關鍵詞 創業機會辨識
創業警覺能力
白地策略
機會特徵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十月-2012 10:56:15 (UTC+8) 摘要 台灣科技公司以代工為主,隨著代工的毛利逐漸降低,如何進行轉型是每個企業都想瞭解的,但往往會面臨到一個關鍵的問題:什麼才是好的創業機會?要如何辨識機會?如何在複雜變動的環境中發掘、辨識出創業機會(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的本質。 為此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本文將會進行個案公司在創業機會辨識整體過程的探討,公司在轉型中,影響機會辨識的來源有哪些?如何才能擴大機會辨識的廣度? 2. 公司在整體創業的過程中,機會辨識的標準是否相同? 3. 機會選擇間是否會互相影響?如何藉由機會辨識的結果回饋到未來的產品規劃? 為了回答上述三個問題,本研究將先探討個案公司如何發現轉型的契機,以及在此時期辨識出的機會特徵有哪些,建立了什麼能耐,再探討龍彩科技機會評價過程,最後觀察龍彩科技從機會評價中獲得哪些回饋,以及其對日後產品規劃的影響。最後,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 1. 跨領域的嘗試,有助於思考許多化阻力為助力的商業模式,進而增加機會辨識的廣度。 2. 創業警覺性除了會影響創業者對於機會的辨識程度,也會發展出獨特的商業模型思考。 3. 隨著創業階段的不同,對於機會特徵的認知有所不同,在重要性上也會有所差異。 4. 機會之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會互相影響,所以不能單看個別機會的評價作選擇。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創業機會 4 第二節 創業機會辨識 6 第三節 白地策略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觀念架構 25 第四章 雷射應用產業分析 26 第一節 產業簡介 26 第二節 全球市場概述 30 第三節 產業特性 34 第五章 龍彩科技個案研究 35 第一節 創業與擴張 35 第二節 經營形態的轉變 40 第三節 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 44 第六章 機會辨識模式分析 46 第一節 新事業機會辨識及能耐建構 46 第二節 新產品服務機會評價 54 第三節 回餽與長期策略規劃 6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4 第二節 管理意涵 76 第三節 後續研究議題 77 參考資料 78 中文部分 78 英文部分 79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台北:臉譜。 2. 馬克.強生(2010),白地策略:打造無法模仿的市場新規則,台北:天下文化。 3. 劉常勇、謝如梅(2006),創業管理回顧研究與展望:理論模式探討,創業管理研究,1(1),1-43。 4. 劉常勇、謝如梅(2009),創業機會辨識:創業警覺能力、先前知識與資訊獲取之關聯性研究,2(2),77-108。 5. 邱建鐘(2010),個人學習對於創業機會辨識能力之影響:以網路關係與過去知識為干擾變項,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楊舜慧、溫肇東、項維欣、陳東賢(2010),王品餐飲集團成長發展的研究:創業過程的研究取向,科技管理學刊,第十五卷第三期,91-126。 7. 王大開、侯志平(2008),淺談創業機會的識別過程,商業現代化,540期。 8. 林嵩(2007),創業機會識別研究-基於過程的觀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7卷,第五期。 9. 李仁蘇、蔡根女(2007),創業機會識別:核心概念、關鍵因素及過程模型,湖北社會科學,75-79。 10. 車嬌(2010),企業創業機會識別研究,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報,42期,56-58。 11. 徐鳳增(2008),創業機會識別與槓桿資源利用研究,山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12. 夏文韜(2009),中小企業創業識別與評價,四川師範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張薇(2011),生存型創業與機會型創業影響因素研究,華南理工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王兆芹(2010),基於技術創新的創業機會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徐亞平(2011),創業學習對創業機會辨識的影響機制研究,浙江大學創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苗青(2006),基於規則聚焦的公司創業機會識別與決策機制研究,浙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英文部分 1. Ardichvili, A., Cardozo, R., & Ray, S. (2003).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2.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3. 18(1), 105-123. 4. Aldrich, H., & Zimmer, C. (1986).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In D. Sexton & R. Smilor (Ed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pp. 5. 3- 23). Cambridge, MA: Ballinger. 6. Busentiz, L. W. (1996).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Sampling, 7. management, and theoretical issu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8. 34(4), 35-44. 9. Cooper, A., Folta, T., & Woo, C. (1995). Entrepreneurial information 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0, 107-120. 10. Corbett, A. C. (2007). Learning asymmetries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2, 97-188. 11. Davidsson, P., & Honig, B. (2003). The role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mong nascent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 301-331. 12. Eckhardt, J. T., & Shane, S. A. (2003). Opportun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 29(3), 333-349. 13. Gaglio, C. M., & Katz, J. A. (2001).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6, 95- 111. 14. Hinkin, T. R. (1998). A brief yutorial on the fevelopment of measures for use in survey questionnaires.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1), 104-121. 15. Kaish, S., & Gilad, B. (1991). Characteristics of opportunities search of entrepreneurs versus executives: Sources, interests, general alert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6(1), 45-61. 16. Kirzner, I. (1973).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 Kirzner, I. (1979). Perception, opportunity, and profi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 Kirzner, I. (1985). Discovery and the capitalist proc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 Lee, J. H., & Venkataraman, S. (2006). Aspirations, market offerings, and the pursuit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1(1), 107-123. 20. Minniti, M. (2004).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a spin-glass model.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 637-658. 21. Ozgen, E., & Baron, R. A. (2007). Soci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Effects of mentors, industry networks, and professional forum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2, 174-19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9359001
100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3590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奕嘉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楊貽叡 zh_TW dc.creator (作者) 楊貽叡 zh_TW dc.date (日期) 2011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十月-2012 10:56:15 (UTC+8) - dc.date.available 30-十月-2012 10:56:15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十月-2012 10:56:15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9359001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402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科技管理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359001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科技公司以代工為主,隨著代工的毛利逐漸降低,如何進行轉型是每個企業都想瞭解的,但往往會面臨到一個關鍵的問題:什麼才是好的創業機會?要如何辨識機會?如何在複雜變動的環境中發掘、辨識出創業機會(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的本質。 為此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本文將會進行個案公司在創業機會辨識整體過程的探討,公司在轉型中,影響機會辨識的來源有哪些?如何才能擴大機會辨識的廣度? 2. 公司在整體創業的過程中,機會辨識的標準是否相同? 3. 機會選擇間是否會互相影響?如何藉由機會辨識的結果回饋到未來的產品規劃? 為了回答上述三個問題,本研究將先探討個案公司如何發現轉型的契機,以及在此時期辨識出的機會特徵有哪些,建立了什麼能耐,再探討龍彩科技機會評價過程,最後觀察龍彩科技從機會評價中獲得哪些回饋,以及其對日後產品規劃的影響。最後,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 1. 跨領域的嘗試,有助於思考許多化阻力為助力的商業模式,進而增加機會辨識的廣度。 2. 創業警覺性除了會影響創業者對於機會的辨識程度,也會發展出獨特的商業模型思考。 3. 隨著創業階段的不同,對於機會特徵的認知有所不同,在重要性上也會有所差異。 4. 機會之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會互相影響,所以不能單看個別機會的評價作選擇。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創業機會 4 第二節 創業機會辨識 6 第三節 白地策略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觀念架構 25 第四章 雷射應用產業分析 26 第一節 產業簡介 26 第二節 全球市場概述 30 第三節 產業特性 34 第五章 龍彩科技個案研究 35 第一節 創業與擴張 35 第二節 經營形態的轉變 40 第三節 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 44 第六章 機會辨識模式分析 46 第一節 新事業機會辨識及能耐建構 46 第二節 新產品服務機會評價 54 第三節 回餽與長期策略規劃 6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4 第二節 管理意涵 76 第三節 後續研究議題 77 參考資料 78 中文部分 78 英文部分 79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創業機會 4 第二節 創業機會辨識 6 第三節 白地策略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觀念架構 25 第四章 雷射應用產業分析 26 第一節 產業簡介 26 第二節 全球市場概述 30 第三節 產業特性 34 第五章 龍彩科技個案研究 35 第一節 創業與擴張 35 第二節 經營形態的轉變 40 第三節 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 44 第六章 機會辨識模式分析 46 第一節 新事業機會辨識及能耐建構 46 第二節 新產品服務機會評價 54 第三節 回餽與長期策略規劃 6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4 第二節 管理意涵 76 第三節 後續研究議題 77 參考資料 78 中文部分 78 英文部分 7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359001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創業機會辨識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創業警覺能力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白地策略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機會特徵 zh_TW dc.title (題名) 新創公司機會辨識模式探討 –以龍彩科技為例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of new venture -a case study on HCP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台北:臉譜。 2. 馬克.強生(2010),白地策略:打造無法模仿的市場新規則,台北:天下文化。 3. 劉常勇、謝如梅(2006),創業管理回顧研究與展望:理論模式探討,創業管理研究,1(1),1-43。 4. 劉常勇、謝如梅(2009),創業機會辨識:創業警覺能力、先前知識與資訊獲取之關聯性研究,2(2),77-108。 5. 邱建鐘(2010),個人學習對於創業機會辨識能力之影響:以網路關係與過去知識為干擾變項,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楊舜慧、溫肇東、項維欣、陳東賢(2010),王品餐飲集團成長發展的研究:創業過程的研究取向,科技管理學刊,第十五卷第三期,91-126。 7. 王大開、侯志平(2008),淺談創業機會的識別過程,商業現代化,540期。 8. 林嵩(2007),創業機會識別研究-基於過程的觀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7卷,第五期。 9. 李仁蘇、蔡根女(2007),創業機會識別:核心概念、關鍵因素及過程模型,湖北社會科學,75-79。 10. 車嬌(2010),企業創業機會識別研究,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報,42期,56-58。 11. 徐鳳增(2008),創業機會識別與槓桿資源利用研究,山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12. 夏文韜(2009),中小企業創業識別與評價,四川師範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張薇(2011),生存型創業與機會型創業影響因素研究,華南理工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王兆芹(2010),基於技術創新的創業機會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徐亞平(2011),創業學習對創業機會辨識的影響機制研究,浙江大學創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苗青(2006),基於規則聚焦的公司創業機會識別與決策機制研究,浙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英文部分 1. Ardichvili, A., Cardozo, R., & Ray, S. (2003).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2.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3. 18(1), 105-123. 4. Aldrich, H., & Zimmer, C. (1986).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In D. Sexton & R. Smilor (Ed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pp. 5. 3- 23). Cambridge, MA: Ballinger. 6. Busentiz, L. W. (1996).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Sampling, 7. management, and theoretical issu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8. 34(4), 35-44. 9. Cooper, A., Folta, T., & Woo, C. (1995). Entrepreneurial information 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0, 107-120. 10. Corbett, A. C. (2007). Learning asymmetries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2, 97-188. 11. Davidsson, P., & Honig, B. (2003). The role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mong nascent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 301-331. 12. Eckhardt, J. T., & Shane, S. A. (2003). Opportun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 29(3), 333-349. 13. Gaglio, C. M., & Katz, J. A. (2001).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6, 95- 111. 14. Hinkin, T. R. (1998). A brief yutorial on the fevelopment of measures for use in survey questionnaires.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1), 104-121. 15. Kaish, S., & Gilad, B. (1991). Characteristics of opportunities search of entrepreneurs versus executives: Sources, interests, general alert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6(1), 45-61. 16. Kirzner, I. (1973).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 Kirzner, I. (1979). Perception, opportunity, and profi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 Kirzner, I. (1985). Discovery and the capitalist proc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 Lee, J. H., & Venkataraman, S. (2006). Aspirations, market offerings, and the pursuit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1(1), 107-123. 20. Minniti, M. (2004).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a spin-glass model.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 637-658. 21. Ozgen, E., & Baron, R. A. (2007). Soci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Effects of mentors, industry networks, and professional forum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2, 174-19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