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緊急型強制處分之有效控制-以遲延危險為中心 作者 任君逸 貢獻者 楊雲驊
任君逸關鍵詞 遲延危險
情況急迫
法官保留
急迫權限
事前節制
事後審查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08:20 (UTC+8) 摘要 緊急型強制處分,即係指在受刑事訴訟之基本權干預採行法官保留原則的架構下,偵查機關在遲延危險、情況急迫時始得加以決定,即所謂存在急迫權限之相對法官保留。其以法官作為「原則權限」,但是承認偵查機關於特定條件下具有例外權限,考量者即在於偵查本身的突襲效果,因而對於法定要件等僅能於事後加以審查其合法性。 惟想當然爾,此種立法方式自始就極可能暗藏空洞化「法官保留」、「令狀原則」的危機,因偵查機關一旦享有自主的決定權,不受極為直接的約制,偵查機關往往因為角色的立場─其既為犯罪偵查者,而非職司審判者或仲裁者─對於強制處分審酌是否發動,往往面臨偵查角色效率性與策略性之思考,幾乎都會採取比較寬鬆的解釋,因此同時也必須考量制度性的退讓如何予以彌補。 本文第二章即針對緊急型強制處分之定義、目的以及控制之必要性予以說明;第三章則是介紹在我國立法上以及目前實務運作上之控制現狀,並點出實務運作問題之所在;第四章則是以德國法制以及實務運作之狀況作為比較基準,提供我國法上可茲對照之基礎;第五章提出本文認為針對緊急型強制處分有效控制的一己之見,分別依照各個層面逐一提出對案,希冀能夠確實落實強制處分法官保留的預設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一)書籍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2010年。日本刑事法研究會譯,大出良知等編著,刑事辯護,2008年9月。李震山,行政法導論,1999年10月。宋英輝等譯著,外國刑事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上)、(下)冊, 2010年9月。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 2001年9月。林鈺雄,干預處分與刑事證據,2008年1月。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2003年9月。林俊益,刑事訴訟法 (上)、(下)冊,2009年9月。陳運財等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00年6月。許玉秀主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蘇永欽等譯者,Peter Badura、Horst Dreier原著,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2010年10月。(二)碩博士論文朱敏信,論我國監聽制度設計之緣起、演化及未來—以電話監聽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吳梓榕,一般偵查措施的合憲控制-從偵查程序之自由形成原則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林源湧,論刑事訴訟法第131條第1項之逕行搜索,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8月。徐偉超,論法治國中警察職權之概括條款,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陳迺旭,監聽令狀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陳貞卉,論侵入性檢查身體處分,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6月。陳筱屏,對被告侵犯性之身體檢查,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連孟琦,論監聽之證據使用禁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曹佩怡,論電信監察與談話監聽─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黃吉祥,論假設偵查流程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楊汝滿,酒醉駕車之酒精測試檢定與檢查身體,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楊錫楨,刑事閱卷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劉思妘,論德國偵查法官制度─兼論我國引進偵查法官制度之評估,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三)期刊李震山,挪動通訊保障與通訊監察天平上之法碼─釋字631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8期,2007年9月。李榮耕,I Am Listening to You-釋字第631號解釋、令狀原則及修正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4期,2008年3月。李榮耕,I am Listening to You-釋字第六三一號解釋、令狀原則及修正後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5期,2008年4月。李瑞敏,論通訊一方同意之監察─以電話通訊一方同意之監察為主,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1期,2003年3月。朱石炎,論修正之搜索規定,法令月刊第52卷第2期,2001年2月。何賴傑,刑事訴訟法第一三一條第一項無票搜索之審查(上),司法周刊第1056期,2001年11月。何賴傑,刑事訴訟法第一三一條第一項無票搜索之審查(下)司法周刊第1057期,2001年11月。吳俊毅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對於在基本法第十三條第二項意義下「遲延危險」的判決,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2期,2003年4月。吳俊毅,辯護人實行閱卷權的時間與有效的辯護,第六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研討會論文發表,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編印,2011年5月。吳巡龍,新法下緊急搜索之心證門檻、要件及違法搜索之證據排除,法學叢刊第 48 卷 第 1 期,2003年1月。林鈺雄,論通訊監察─評析歐洲人權法院相官裁判之發展與影響,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9卷第4期,2008年4月。林鈺雄,違法搜索與證據禁止,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1999年1月。林鈺雄,逕行搜索與扣押之合理根據,台灣本土法學第27 期,2001年11月。林鈺雄,歐洲人權保障機制之發展與挑戰,台灣本土法學69期,2005年4月。林鈺雄,從基本權體系論身體檢查處分,台大法學論叢33卷第3期,2004年5月。林鈺雄,對被告犯罪嫌疑人之身體檢查處分,台灣本土法學55期,2004年2月。林鈺雄,急迫性搜索之事後救濟─兼評刑事訴訟法第131條之修法,月旦法學雜誌89期,2002年9月。侯友宜,檢察官指揮調度員警協助辦案作為探討,日新第6期,2006年1月。陳瑞仁,同意搜索,司法周刊第1046 期,2001年8月。陳瑞仁,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系列研討會之七:如何由法制面提升警察辦案品質,月旦法學雜誌第56期,2000年1月。陳運財,檢察關係定位問題的研究-從貫徹檢察官控訴的立場,月旦法學雜誌,2004年5月。張志偉,比例原則與立法形成餘地-由法律原則理論出發,探討審查密度的結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4 期,2008年5月。黃舒芃,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2004年12月。黃翰義,論緊急搜索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上之適用—兼評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631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24期。黃朝義,檢察關係,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6月。楊雲驊,法官保留與檢察官的緊急搜索權,法學講座第5 期。楊雲驊,賠了夫人又折兵?-私人違法取得證據在刑事訴訟的證據能力處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1期,2002年12月。楊雲驊,新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評析,檢察新論第3期,2008年1月。二、外文參考文獻(一) 德文Armin Nack,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PO, 6.Auf., 2008.Bernd Asbrock, Gefahr im Verzug für den Richtervorbehalt bei Wohnungsdurchsuchungen?, NJ 2001, S.293 ff.Geschäftsführung des Unterausschusses Recht und Verwaltung Polizei Hamburg, Blutprobenentnahmen bei Beschuldigten nach § 81 a StPO; Anordnungskompetenz bei Gefahr im Verzug, 18.03.2010.Jürgen Graf, StPO-Kommentar §100b, 5.Aufl.,2009.Joachim Kretschmer, Die Verwertung sogenannter Zufallsfunde bei der strafprozessualen, Telefonüberwachung, StV 1999, S.221. Werner Beulke, Strafprozeßrecht, 10.Auf., 2010.(二) 英文Findley,Keith A. / Michael S. Scott,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unnel Vision in Criminal Cases, Wis. L. Rev. 291, 2006.Wong,Kam C.,The Impact of USA Patriot Act on American Society: An Evidence Based Assessment,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7.(相關本國及外國裁判詳見內文出處)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7651052
100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5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雲驊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任君逸 zh_TW dc.creator (作者) 任君逸 zh_TW dc.date (日期) 2011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1:08:20 (UTC+8) -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1:08:20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1:08:20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651052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469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651052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緊急型強制處分,即係指在受刑事訴訟之基本權干預採行法官保留原則的架構下,偵查機關在遲延危險、情況急迫時始得加以決定,即所謂存在急迫權限之相對法官保留。其以法官作為「原則權限」,但是承認偵查機關於特定條件下具有例外權限,考量者即在於偵查本身的突襲效果,因而對於法定要件等僅能於事後加以審查其合法性。 惟想當然爾,此種立法方式自始就極可能暗藏空洞化「法官保留」、「令狀原則」的危機,因偵查機關一旦享有自主的決定權,不受極為直接的約制,偵查機關往往因為角色的立場─其既為犯罪偵查者,而非職司審判者或仲裁者─對於強制處分審酌是否發動,往往面臨偵查角色效率性與策略性之思考,幾乎都會採取比較寬鬆的解釋,因此同時也必須考量制度性的退讓如何予以彌補。 本文第二章即針對緊急型強制處分之定義、目的以及控制之必要性予以說明;第三章則是介紹在我國立法上以及目前實務運作上之控制現狀,並點出實務運作問題之所在;第四章則是以德國法制以及實務運作之狀況作為比較基準,提供我國法上可茲對照之基礎;第五章提出本文認為針對緊急型強制處分有效控制的一己之見,分別依照各個層面逐一提出對案,希冀能夠確實落實強制處分法官保留的預設目標。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標 1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擬定之解決方案 3第一項 研究方法 3第二項 擬定之解決方案 3第二章 緊急型強制處分之意義、目的及控制必要性 6第一節 緊急型強制處分之意義及其目的 6第二節 緊急型強制處分之相關控制 9第一項 緊急型強制處分之控制必要性 9第二項 緊急型強制處分之限制 13第一款 法律保留原則 13第二款 比例原則 14第三款 法官保留原則:兼論事前審查與事後審查之控制 15第三章 我國法上緊急型強制處分「遲延危險」之立法內容及控制現狀 19第一節 概論 19第一項 我國強制處分立法上採取不同的審查模式 19第二項 事後審查之立法模式 20第二節 我國法上緊急型強制處分之立法內容 22第一項 緊急搜索 22第一款 搜索採取法官保留原則 22第二款 急迫例外 24第三款 急迫例外之事後審查與證據能力 25第二項 緊急通訊監察 28第一款 通訊監察採取法官保留原則 28第二款 急迫例外 29第一目 一般監聽與緊急監聽之關係 30第二目 為防止他人生命、身體、財產之急迫危險要件 31第三款 急迫例外之事後審查與證據能力 33第三項 緊急拘捕? 35第一款 拘捕採取二分原則 35第二款 急迫例外 35第三款 急迫例外之事後審查? 36第三節 緊急型強制處分「遲延危險」控制之現狀 37第一項 緊急概念往往淪為檢警人員之「判斷餘地」 37第二項 院檢說明義務未確實履行 39第三項 事後審查制度難以作為有效節制機制 41第四項 證據禁止運作之諸多問題 45第五項 急迫例外遁逃至強制處分之同意 47第六項 欠缺獨立有效之救濟制度 50第七項 偵查中受節制之律師辯護權 51第四章 緊急型強制處分「遲延危險」在德國法上之觀察 54第一節 遲延危險的概念與發展脈絡 54第二節 強制處分之設計 55第一項 概論 55第二項 緊急搜索 56第一款 搜索採取法官保留 56第二款 檢察官及其輔助機關之緊急搜索權限 56第三項 緊急通訊監察 60第一款 通訊監察採取法官保留 60第二款 檢察官之緊急通訊監察權限 61第四項 緊急身體檢查處分 63第一款 身體檢查處分採取法官保留 63第二款 檢察官及輔助機關之緊急身體檢查處分權限 64第三節 事後審查制度:從判斷餘地到全面審查 70第四節 救濟制度 71第一項 緊急型強制處分的救濟時點 71第二項 與偵查中辯護權相結合的救濟制度 72第五節 證據使用禁止 73第五章 重新建構緊急型強制處分「遲延危險」之有效控制 76第一節 建構有效控制之基礎思維 76第一項 例外從嚴係基於立法上對於刑事被告權利犧牲的彌補 76第二項 緊急型強制處分有效控制的三個目標 78第三項 緊急型強制處分有效控制以現狀實務運作為出發 78第四項 緊急型強制處分遲延危險之「審查密度」思維 80第五項 緊急型強制處分「整體程序控制」思維 81第二節 機制之有效控制 83第一項 事前審查機制? 83第二項 事後節制機制的核報制度 84第三節 角色之有效控制 87第一項 警察宣示程序 87第一款 警察實為偵查主體且難以透過檢警制度內部控制 87第二款 有效的防制方法應為警察的宣誓程序 89第二項 檢察官之舉證與協力義務 91第一款 急迫的認定必須由檢警協力完成 91第二款 我國司法實務運作檢警具有強烈的訴追犯罪性格 92第三款 急迫危險必須透過檢警人員負提出證據之義務 92第三項 說明或具體化義務:法官之訴訟指揮與說明義務 93第一款 法官基於公平審判原則負有審查及說明義務 93第二款 違反義務之重大瑕疵不能援用瑕疵治癒 95第四節 救濟制度之有效控制 97第一項 應賦予辯護人偵查中之閱卷權 97第二項 獨立有效之準抗告救濟 99第五節 證據能力之有效控制 100第一項 以三段審查基準說為架構的控制 100第二項 防止假設偵查流程、假設替代干預的濫用 101第三項 內容上在證據使用禁止的思考 103第一款 緊急救援與緊急犯罪偵查之區別 103第二款 欠缺遲延危險之違法偵查行為正當化? 104第三款 針對證據能力審查密度之界定 104第一目 基本權客觀內涵之價值補充 104第二目 基本權客觀內涵之價值補充之絕對界線 106第六章、結論 109參考文獻 11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52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遲延危險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情況急迫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官保留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急迫權限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事前節制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事後審查 zh_TW dc.title (題名) 緊急型強制處分之有效控制-以遲延危險為中心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一)書籍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2010年。日本刑事法研究會譯,大出良知等編著,刑事辯護,2008年9月。李震山,行政法導論,1999年10月。宋英輝等譯著,外國刑事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上)、(下)冊, 2010年9月。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 2001年9月。林鈺雄,干預處分與刑事證據,2008年1月。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2003年9月。林俊益,刑事訴訟法 (上)、(下)冊,2009年9月。陳運財等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00年6月。許玉秀主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蘇永欽等譯者,Peter Badura、Horst Dreier原著,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2010年10月。(二)碩博士論文朱敏信,論我國監聽制度設計之緣起、演化及未來—以電話監聽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吳梓榕,一般偵查措施的合憲控制-從偵查程序之自由形成原則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林源湧,論刑事訴訟法第131條第1項之逕行搜索,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8月。徐偉超,論法治國中警察職權之概括條款,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陳迺旭,監聽令狀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陳貞卉,論侵入性檢查身體處分,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6月。陳筱屏,對被告侵犯性之身體檢查,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連孟琦,論監聽之證據使用禁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曹佩怡,論電信監察與談話監聽─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黃吉祥,論假設偵查流程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楊汝滿,酒醉駕車之酒精測試檢定與檢查身體,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楊錫楨,刑事閱卷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劉思妘,論德國偵查法官制度─兼論我國引進偵查法官制度之評估,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三)期刊李震山,挪動通訊保障與通訊監察天平上之法碼─釋字631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8期,2007年9月。李榮耕,I Am Listening to You-釋字第631號解釋、令狀原則及修正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4期,2008年3月。李榮耕,I am Listening to You-釋字第六三一號解釋、令狀原則及修正後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5期,2008年4月。李瑞敏,論通訊一方同意之監察─以電話通訊一方同意之監察為主,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1期,2003年3月。朱石炎,論修正之搜索規定,法令月刊第52卷第2期,2001年2月。何賴傑,刑事訴訟法第一三一條第一項無票搜索之審查(上),司法周刊第1056期,2001年11月。何賴傑,刑事訴訟法第一三一條第一項無票搜索之審查(下)司法周刊第1057期,2001年11月。吳俊毅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對於在基本法第十三條第二項意義下「遲延危險」的判決,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2期,2003年4月。吳俊毅,辯護人實行閱卷權的時間與有效的辯護,第六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研討會論文發表,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編印,2011年5月。吳巡龍,新法下緊急搜索之心證門檻、要件及違法搜索之證據排除,法學叢刊第 48 卷 第 1 期,2003年1月。林鈺雄,論通訊監察─評析歐洲人權法院相官裁判之發展與影響,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9卷第4期,2008年4月。林鈺雄,違法搜索與證據禁止,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1999年1月。林鈺雄,逕行搜索與扣押之合理根據,台灣本土法學第27 期,2001年11月。林鈺雄,歐洲人權保障機制之發展與挑戰,台灣本土法學69期,2005年4月。林鈺雄,從基本權體系論身體檢查處分,台大法學論叢33卷第3期,2004年5月。林鈺雄,對被告犯罪嫌疑人之身體檢查處分,台灣本土法學55期,2004年2月。林鈺雄,急迫性搜索之事後救濟─兼評刑事訴訟法第131條之修法,月旦法學雜誌89期,2002年9月。侯友宜,檢察官指揮調度員警協助辦案作為探討,日新第6期,2006年1月。陳瑞仁,同意搜索,司法周刊第1046 期,2001年8月。陳瑞仁,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系列研討會之七:如何由法制面提升警察辦案品質,月旦法學雜誌第56期,2000年1月。陳運財,檢察關係定位問題的研究-從貫徹檢察官控訴的立場,月旦法學雜誌,2004年5月。張志偉,比例原則與立法形成餘地-由法律原則理論出發,探討審查密度的結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4 期,2008年5月。黃舒芃,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2004年12月。黃翰義,論緊急搜索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上之適用—兼評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631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24期。黃朝義,檢察關係,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6月。楊雲驊,法官保留與檢察官的緊急搜索權,法學講座第5 期。楊雲驊,賠了夫人又折兵?-私人違法取得證據在刑事訴訟的證據能力處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1期,2002年12月。楊雲驊,新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評析,檢察新論第3期,2008年1月。二、外文參考文獻(一) 德文Armin Nack,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PO, 6.Auf., 2008.Bernd Asbrock, Gefahr im Verzug für den Richtervorbehalt bei Wohnungsdurchsuchungen?, NJ 2001, S.293 ff.Geschäftsführung des Unterausschusses Recht und Verwaltung Polizei Hamburg, Blutprobenentnahmen bei Beschuldigten nach § 81 a StPO; Anordnungskompetenz bei Gefahr im Verzug, 18.03.2010.Jürgen Graf, StPO-Kommentar §100b, 5.Aufl.,2009.Joachim Kretschmer, Die Verwertung sogenannter Zufallsfunde bei der strafprozessualen, Telefonüberwachung, StV 1999, S.221. Werner Beulke, Strafprozeßrecht, 10.Auf., 2010.(二) 英文Findley,Keith A. / Michael S. Scott,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unnel Vision in Criminal Cases, Wis. L. Rev. 291, 2006.Wong,Kam C.,The Impact of USA Patriot Act on American Society: An Evidence Based Assessment,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7.(相關本國及外國裁判詳見內文出處)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