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電話監聽中偶然發現之證據使用禁止 —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
作者 郭靜儒
貢獻者 何賴傑
郭靜儒
關鍵詞 另案監聽
偶然發現
假設重複干預合法性
關聯性原則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十月-2012 11:29:17 (UTC+8)
摘要 另案監聽的證據能力在最高法院有兩派見解,一是基於另案扣押之法理,認為只要是合法監聽取得之資訊均有證據能力。另外一派見解則與德國實務、學說相同,係採列舉重罪、關聯性原則之標準認定有無證據能力。另案監聽之證據能力於我國法之發展與德國法類似,德國自1972年開始討論所謂「偶然發現」可否作為證據使用,直到1992年才終於立法規範。本論文之主軸乃介紹德國法上「偶然發現」之發展及其法理基礎,期能作為我國討論另案監聽證據能力時之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一、教科書或專論
1.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6版,2010年9月。
2.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12版,2011年9月。

二、文章
1.李榮耕,〈錦上添花─另案監察所得通訊內容之證據能力〉,《月旦法學教室》,第81期,2009年7月,頁22-23。
2.江舜明,〈監聽界限與證據排除〉,《法學叢刊》第172期,1998年10月,頁94-110。
3.吳巡龍,〈另案監聽取得之證據應否排除〉,《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2006年8月,頁20-21。
4.吳巡龍,〈監聽偶然獲得另案證據之證據能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7期,2006年9月,頁80-89。
5.林鈺雄,〈德國證據禁止論之發展與特色〉 ,《律師雜誌》,第232期,1999年1月,頁56-72。
6.林鈺雄,〈新刑法總則與新同一案件--從刑法廢除牽連犯、連續犯論訴訟上同一案件概念之重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22期,2005年7月,頁48-49。
7.郭毓洲法官之發言,刊於〈第四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證據禁止之理論與實際,最高法院97/98年度相關裁判評釋暨林永謀大法官榮退紀念研討會〉,《台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頁134 。
8.黃惠婷,〈另案監聽〉,《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2月,頁113-122。
9.楊雲驊,〈案外監聽與證據禁止〉,《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8期,2008年7月,頁227-231。
10.楊雲驊,〈另案監聽--評最高法院九七年臺上字第二六三三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116期,2008年11月,頁170-173。
11.楊雲驊,〈通訊監察「違反令狀原則」以及「另案監聽」在刑事證據法上之效果--評最高法院九八年度臺上字第一四九五號、九七年度臺上字第二六三三號及九七年度臺非字第五四九號三則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頁67-93。

三、學位論文
1.朱志平,論違法通訊監察與證據禁止--以違反法定要件類型之審查為中心,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2.江舜明,刑事偵查監聽容許界限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3.徐蘭萍,另案監聽所得證據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4.連孟琦,論監聽之證據使用禁止,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曹珮怡,論電信通訊監察與談話監聽—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德文部分】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一、專書
1.Werner Beulke, Strfprozessrecht, 11. Aufl., 2010.
2.Sebastian Fickert , Die Behandlung von Zufallserkenntnissen im Ermittlungsverfahren, 2002.
3.Stefan Grawe, Die strafprozessuale Zufallsverwendung : Zufallsfunde und andere Zweckdivergenzen bei der Informationsverwendung im Strafverfahren, 2008.
4.Wolf Meier, Die strafprozessuale Verwerbarkeit von Zufallsfunde über Unbeteiligte und die von unbeteiligten Dritten herrühren bei Abhörmaßnahmen nach § 100a StPO, 1998.
二、註釋書
1.Julius/ Gercke/ Kurth/ Lemke/ Pollähne/ Rautenberg, Strafprozessordnung, 4. Aufl. , 2009.
2.Armin Nack,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StPO, 6. Aufl., 2008.
3.Meyer-Großner, StPO, 51. Aufl.,2008.
4.Gerd Pfeiffer, Strafprozessordnung, 5.Aufl., 2005.
三、文章
1.Peter Allgayer, Die Verwendung von Zufallserkenntnissen aus der Überwachung der Telekommunikation gem. § 100a f. StPO (und anderen Ermittlungsmaßnahmen), NStZ 2006, 603.
2.Wolfgang Bär, TK-Überwachung Kommentar, 2010.
3.W. Bottke, Anmerkung zu BGH , JA 1980, 748.
4.Friedrich Dencker, Verwertungsverbote und Verwendungsverbote im Strafprozess, in: Strafverfahrensrecht in Theorie und Praxis – Festschrift für Lutz Meyer-Großer zum 65. Geburtstag, 2001, S. 237.
5.Hans Hilger, Neues Strafverfahrensrecht durch das OrgK- 1. Teil-, NStZ 1992, 457.
6.Alfons Knauth, Beweisrechtliche Probleme bei der Verwertung von Abhörmaterial im Strafverfahren, in NJW1978, 741.
7.Alfons Knauth, Zufallserkenntnisse bei der Telefonüberwachung im Strafprozess, in: NJW 1977, 1510.
8.Joachim Kretschmer, Die Verwertung sogenannter Zufallsfunde bei der strafprozessualn Telefonüberwachung, StV 1999, 221, 222.
9.Volker Krey/ Edgar Haubrich, Zeugenschutz, Rasterfahndung, Lauschangriff, Verdeckte Ermittlung – Kritische Stellungnahme zu den strafprozessualen Reformvorschlagen im Gesetzesentwurf des Bundesrates zur Bekämpfung des illegalen Rauschgifthandels und anderer Erscheinungsformen der Organisierten Kriminalität (OrgKG) - , JR 1992, 309.
10.Puschke/ Singelstein, Telekommunikationsüberwachung, Vorratsdatenspeichung und (sonstige) heimliche Ermittlungsmaßnahmen der StPO nach der Neuregelung zum 1. 1. 2008, 113, NJW 2008, 113.
11.Peter Rieß, Anmerkung zu BGH, JR 1979, 167.
12.Peter Rieß, Anmerkung zu BGH, JR 1983, 125.
13.Wolfgang B.Schünemann, Die strafprozessuale Verwerbarkeit von Zufallserkenntnissen bei der Telefonüberwachung, in: NJW 1978, 406.
14.Tobias Singelnstein, Strafprozessuale Verwendungsregelungen zwischen Zweckbindungsgrundsatz und Verwertungsverboten Voraussetzungen der Verwertung von Zufallsfunden und sonstiger zweckentfremdender Nutzung personenbezogener Daten im Strafverfahren seit dem 1. Januar 2008, ZStW 2008, S. 854 ff.
15.Rainer Störmer, Strafprozessuale Verwertungsverbote in verschiedenen Konstellationen, JURA 1994, 621.
16.Jürgen Welp, Zufallsfunde bei der Telefonüberwachung, JURA 1981, 472.

四、裁判
1.BverfG NJW 1973, 891
2.BverfG NJW 2005, 2766.
3.BGHSt 26, 298, 303.
4.BGHSt 27, 355
5.BGHSt 28, 122
6.BGHSt 29, 23
7.BGH NJW 1979, 1370
8.BGH, NStZ 1998, Heft 8
9.OLG Hamburg, NJW 1973, 157.
10.OLG NJW 1973, 20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7651044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4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何賴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郭靜儒zh_TW
dc.creator (作者) 郭靜儒zh_TW
dc.date (日期) 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十月-2012 11:29:17 (UTC+8)-
dc.date.available 30-十月-2012 11:29:1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十月-2012 11:29:17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765104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65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65104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另案監聽的證據能力在最高法院有兩派見解,一是基於另案扣押之法理,認為只要是合法監聽取得之資訊均有證據能力。另外一派見解則與德國實務、學說相同,係採列舉重罪、關聯性原則之標準認定有無證據能力。另案監聽之證據能力於我國法之發展與德國法類似,德國自1972年開始討論所謂「偶然發現」可否作為證據使用,直到1992年才終於立法規範。本論文之主軸乃介紹德國法上「偶然發現」之發展及其法理基礎,期能作為我國討論另案監聽證據能力時之參考依據。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2
第三節 各章焦點-------------------------------------------2
第四節 用語辨析及引註格式---------------------------------4
第五節 前導案例說明---------------------------------------5
第二章 德國法關於電話監聽之規定---------------------------8
第一節 「事」之干預界限-----------------------------------9
第一項 列舉重罪------------------------------------------9
第二項 犯罪嫌疑-----------------------------------------10
第三項 補充性條款---------------------------------------10
第四項 比例原則-----------------------------------------10
第五項 私人生活核心領域---------------------------------11
第二節 「人」之干預界限----------------------------------11
第一項 被告(包括正犯及共犯)---------------------------12
第二項 訊息傳遞者或器材提供者---------------------------13
第三項 拒絕證言權人-------------------------------------13
第一款 依職業關係享有拒絕證言權之人----------------------14
第二款 依身分關係享有拒絕證言權之人----------------------15
第三節 關於監聽發動與執行之其他要件----------------------15
第一項 相對法官保留原則---------------------------------15
第二項 書面要式原則-------------------------------------15
第三項 一定期間原則-------------------------------------16
第四項 監聽之執行---------------------------------------16
第五項 監聽之終結---------------------------------------17
第六項 監聽資訊之銷毀-----------------------------------17
第三章 德國法關於電話監聽中「偶然發現」之概念及其證據評價18
第一節 「偶然發現」於早期實務之發展----------------------18
第一項 偶然發現的初次登場(1972年)----------------------18
第二項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之態度----------------------------20
第一款 BGHSt 26, 298(1976年)--------------------------21
第二款 BGHSt 27, 355(1978年)--------------------------24
第三款 BGHSt 28, 122(1978年)--------------------------26
第四款 BGH, NJW 1979, 1370(1979年)--------------------28
第五款 BGHSt 29, 23(1979年)---------------------------29
第三項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之裁判解析------------------------30
第一款 開端:對於真實發現原則之限制 --------------------30
第二款 發展:以監聽之技術上困難作為論證基礎-------------31
第三款 結尾:從基本權保障觀點走向有效訴追之務實需求-----32
第二節 自主性的證據使用禁止------------------------------33
第一項 證據使用禁止理論---------------------------------33
第二項 偶然發現之使用界限屬自主性的證據使用禁止---------34
第一款 基本權干預的繼續與擴大---------------------------34
第二款 強制處分目的之變更-------------------------------35
第一目 憲法觀點:資訊自決權之保護------------------------36
第二目 資訊使用目的之變更--------------------------------37
第三項 學者Schünemann之批評-----------------------------38
第一款 「證據取得禁止」是「證據使用禁止」之前提---------38
第二款 證據使用與憲法之關係-----------------------------39
第三款 對於人之使用限制?-------------------------------39
第四章 德國法制上之「不真正偶然發現」--------------------41
第一節 「關聯性原則」之發展脈絡--------------------------41
第一項 德國早期實務對於關聯性原則之提出與操作-----------42
第一款 實務上對於關聯性公式之描述------------------------42
第二款 德國刑事訴訟法上之「關聯性」概念------------------42
第三款 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BGHSt 28, 122為例---------------43
第二項 德國學界之反對聲浪-------------------------------44
第一款 以實體法之犯罪單數作為關聯性之依據----------------44
第二款 以訴訟法之同一案件作為關聯性之依據----------------45
第三項 德國近期實務對於關聯性原則之闡釋
─以德國最高法院BGH NStZ 1998, 426為例------------47
第四項 學者Grawe對於訴訟法上同一案件之批評--------------48
第一款 訴訟法上犯罪事實概念之不明確----------------------48
第二款 審判程序之犯罪事實概念不適用於偵查程序------------49
第三款 訴訟法上犯罪事實概念無法正當化基本權干預----------50
第五項 小結----------------------------------------------51
第二節 關聯性原則之爭議問題------------------------------51
第一項 偶然發現僅涉及其他非列舉重罪之情形----------------52
第一款 有效訴追觀點--------------------------------------52
第二款 權利保障觀點--------------------------------------53
第三款 小結----------------------------------------------56
第二項 偶然發現同時涉及其他列舉重罪與非列舉重罪之情形----56
第一款 有效訴追觀點--------------------------------------56
第二款 權利保障觀點--------------------------------------57
第三款 小結----------------------------------------------58
第五章 德國法制上之「真正偶然發現」--------------------- 59
第一節 「事」的使用界限----------------------------------61
第一項 「偶然發現」作為另案證據使用不受限制------------- 62
第二項 「偶然發現」作為另案證據使用應受限制--------------63
第一款 強制處分目的之變更--------------------------------63
第二款 假設重複干預概念之提出----------------------------64
第三款 1992年刑事訴訟法第100b條第5項之規定---------------65
第四款 2008年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2項第2句之規定-----------66
第一目 2008年生效之修正案--------------------------------66
第二目 第477條第2項第2句之解釋適用-----------------------67
第三項 小結----------------------------------------------69
第一款 關於本案被告「其他列舉重罪」的偶然發現------------69
第二款 關於本案被告「其他非列舉重罪」的偶然發現----------69
第二節 「人」的使用界限----------------------------------70
第一項 德國學界通說與實務見解之擴張觀點-----------------70
第二項 德國學界少數說之限制觀點-------------------------72
第一款 學者Kretschmer之見解—直接或間接參與通訊----------72
第二款 學者Welp之見解—假設重複干預之合法性--------------73
第三款 小結----------------------------------------------74
第三項 特殊案例------------------------------------------75
第三節 拒絕證言權人之資訊使用----------------------------76
第一項 依親屬關係享有之拒絕證言權------------------------77
第二項 依職業關係享有之拒絕證言權------------------------79
第四節 「偶然發現」作為另案之偵查依據─偵查中之證據使用禁止----------------------------------------------------------80
第一項 偶然發現作為另案偵查之線索------------------------82
第一款 完全肯定說----------------------------------------82
第二款 完全否定說----------------------------------------83
第三款 偵查行為區分說------------------------------------85
第二項 1992年增修規定之解釋適用--------------------------85
第一款 得作為另案偵查基礎之見解--------------------------86
第二款 不得作為另案偵查之基礎之見解----------------------86
第三項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見解----------------------------88
第四項 小結---------------------------------------------89
第六章 我國關於「另案監聽」之證據使用問題----------------91
第一節 學說見解之闡釋------------------------------------91
第一項 另案監聽之合法性---------------------------------91
第二項 另案監聽之證據能力-------------------------------92
第三項 禁止使用之另案證據可否作為偵查之基礎-------------94
第二節 實務見解之發展:從不受限制的使用到有條件的容許----95
第一項 早期:另案監聽證據使用禁止之概念尚未形成---------95
第一款 另案監聽屬違法監聽或合法監聽?--------------------95
第一目 另(他)案監聽屬違法監聽
【臺灣高等法院94年上易字第1812號判決】------------95
第二目 他案監聽與另案監聽之區辨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8年度上更(二)字第110
號判決】-----------------------------------------96
第二款 另案證據之使用不侵害秘密通訊自由?
【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上訴字第4395號判決】----------98
第三款 小結----------------------------------------------99
第二項 實務關於另案監聽證據能力之三大見解--------------100
第一款 基於另案扣押法理,於另案中均得為證據使用
【最高法院97年度台非字第549號判決】--------------101
第二款 綜合考量-----------------------------------------104
1. 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上訴字第4680號判決------------------105
2.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7年度上易字第257號判決-----------105
3. 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上更(一)字第529 號判決------------106
4 認定無證據能力之案例: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8年度上易字第1722號判決----------106
第三款 列舉重罪、關聯性原則之限制-----------------------107
1.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633號判決----------------------108
2. 認定無證據能力之案例:--------------------------------109
(1)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00年度基簡字第705號判決--------------109
(2)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6年度易字第1132號裁定----------------109
3. 關聯性原則之操作--------------------------------------110
(1)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7740號判決---------------110
(2)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9年度上訴字第277號判決------111
(3)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0年度訴字第935---------------112
第三項 小結---------------------------------------------113
第七章 結論---------------------------------------------115
附錄一---------------------------------------------------123
附錄二---------------------------------------------------126
參考文獻-------------------------------------------------12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104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另案監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偶然發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假設重複干預合法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關聯性原則zh_TW
dc.title (題名) 電話監聽中偶然發現之證據使用禁止 —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一、教科書或專論
1.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6版,2010年9月。
2.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12版,2011年9月。

二、文章
1.李榮耕,〈錦上添花─另案監察所得通訊內容之證據能力〉,《月旦法學教室》,第81期,2009年7月,頁22-23。
2.江舜明,〈監聽界限與證據排除〉,《法學叢刊》第172期,1998年10月,頁94-110。
3.吳巡龍,〈另案監聽取得之證據應否排除〉,《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2006年8月,頁20-21。
4.吳巡龍,〈監聽偶然獲得另案證據之證據能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7期,2006年9月,頁80-89。
5.林鈺雄,〈德國證據禁止論之發展與特色〉 ,《律師雜誌》,第232期,1999年1月,頁56-72。
6.林鈺雄,〈新刑法總則與新同一案件--從刑法廢除牽連犯、連續犯論訴訟上同一案件概念之重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22期,2005年7月,頁48-49。
7.郭毓洲法官之發言,刊於〈第四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證據禁止之理論與實際,最高法院97/98年度相關裁判評釋暨林永謀大法官榮退紀念研討會〉,《台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頁134 。
8.黃惠婷,〈另案監聽〉,《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2月,頁113-122。
9.楊雲驊,〈案外監聽與證據禁止〉,《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8期,2008年7月,頁227-231。
10.楊雲驊,〈另案監聽--評最高法院九七年臺上字第二六三三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116期,2008年11月,頁170-173。
11.楊雲驊,〈通訊監察「違反令狀原則」以及「另案監聽」在刑事證據法上之效果--評最高法院九八年度臺上字第一四九五號、九七年度臺上字第二六三三號及九七年度臺非字第五四九號三則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頁67-93。

三、學位論文
1.朱志平,論違法通訊監察與證據禁止--以違反法定要件類型之審查為中心,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2.江舜明,刑事偵查監聽容許界限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3.徐蘭萍,另案監聽所得證據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4.連孟琦,論監聽之證據使用禁止,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曹珮怡,論電信通訊監察與談話監聽—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德文部分】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一、專書
1.Werner Beulke, Strfprozessrecht, 11. Aufl., 2010.
2.Sebastian Fickert , Die Behandlung von Zufallserkenntnissen im Ermittlungsverfahren, 2002.
3.Stefan Grawe, Die strafprozessuale Zufallsverwendung : Zufallsfunde und andere Zweckdivergenzen bei der Informationsverwendung im Strafverfahren, 2008.
4.Wolf Meier, Die strafprozessuale Verwerbarkeit von Zufallsfunde über Unbeteiligte und die von unbeteiligten Dritten herrühren bei Abhörmaßnahmen nach § 100a StPO, 1998.
二、註釋書
1.Julius/ Gercke/ Kurth/ Lemke/ Pollähne/ Rautenberg, Strafprozessordnung, 4. Aufl. , 2009.
2.Armin Nack,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StPO, 6. Aufl., 2008.
3.Meyer-Großner, StPO, 51. Aufl.,2008.
4.Gerd Pfeiffer, Strafprozessordnung, 5.Aufl., 2005.
三、文章
1.Peter Allgayer, Die Verwendung von Zufallserkenntnissen aus der Überwachung der Telekommunikation gem. § 100a f. StPO (und anderen Ermittlungsmaßnahmen), NStZ 2006, 603.
2.Wolfgang Bär, TK-Überwachung Kommentar, 2010.
3.W. Bottke, Anmerkung zu BGH , JA 1980, 748.
4.Friedrich Dencker, Verwertungsverbote und Verwendungsverbote im Strafprozess, in: Strafverfahrensrecht in Theorie und Praxis – Festschrift für Lutz Meyer-Großer zum 65. Geburtstag, 2001, S. 237.
5.Hans Hilger, Neues Strafverfahrensrecht durch das OrgK- 1. Teil-, NStZ 1992, 457.
6.Alfons Knauth, Beweisrechtliche Probleme bei der Verwertung von Abhörmaterial im Strafverfahren, in NJW1978, 741.
7.Alfons Knauth, Zufallserkenntnisse bei der Telefonüberwachung im Strafprozess, in: NJW 1977, 1510.
8.Joachim Kretschmer, Die Verwertung sogenannter Zufallsfunde bei der strafprozessualn Telefonüberwachung, StV 1999, 221, 222.
9.Volker Krey/ Edgar Haubrich, Zeugenschutz, Rasterfahndung, Lauschangriff, Verdeckte Ermittlung – Kritische Stellungnahme zu den strafprozessualen Reformvorschlagen im Gesetzesentwurf des Bundesrates zur Bekämpfung des illegalen Rauschgifthandels und anderer Erscheinungsformen der Organisierten Kriminalität (OrgKG) - , JR 1992, 309.
10.Puschke/ Singelstein, Telekommunikationsüberwachung, Vorratsdatenspeichung und (sonstige) heimliche Ermittlungsmaßnahmen der StPO nach der Neuregelung zum 1. 1. 2008, 113, NJW 2008, 113.
11.Peter Rieß, Anmerkung zu BGH, JR 1979, 167.
12.Peter Rieß, Anmerkung zu BGH, JR 1983, 125.
13.Wolfgang B.Schünemann, Die strafprozessuale Verwerbarkeit von Zufallserkenntnissen bei der Telefonüberwachung, in: NJW 1978, 406.
14.Tobias Singelnstein, Strafprozessuale Verwendungsregelungen zwischen Zweckbindungsgrundsatz und Verwertungsverboten Voraussetzungen der Verwertung von Zufallsfunden und sonstiger zweckentfremdender Nutzung personenbezogener Daten im Strafverfahren seit dem 1. Januar 2008, ZStW 2008, S. 854 ff.
15.Rainer Störmer, Strafprozessuale Verwertungsverbote in verschiedenen Konstellationen, JURA 1994, 621.
16.Jürgen Welp, Zufallsfunde bei der Telefonüberwachung, JURA 1981, 472.

四、裁判
1.BverfG NJW 1973, 891
2.BverfG NJW 2005, 2766.
3.BGHSt 26, 298, 303.
4.BGHSt 27, 355
5.BGHSt 28, 122
6.BGHSt 29, 23
7.BGH NJW 1979, 1370
8.BGH, NStZ 1998, Heft 8
9.OLG Hamburg, NJW 1973, 157.
10.OLG NJW 1973, 20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