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吳文星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施慶安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Shih,Ching A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施慶安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Shih,Ching A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1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30-十月-2012 11:45:3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30-十月-2012 11:45:3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30-十月-2012 11:45:31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09515301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79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歷史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5153012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0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研究旨從唱片工業衍生而成的臺語流行歌之產出,及其與臺灣社會間的關係進行觀察,利用官方貿易數據、報紙、小說與流行歌詞等資料,加以整理時人和後人研究成果,綜合探討臺語流行歌唱片與臺灣社會的互動,進而呈現臺語流行歌的社會文化意涵。 自從有「聲音印刷術」美稱的留聲機及唱片被發明和製造後,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聲音成為可以被複製並傳播的商品,唱片公司在有利可圖的市場法則下,尋找具備價值的聲音。唱片公司幾經嘗試錄製臺灣傳統音樂的唱片後,臺灣本地多數族群使用的語言—「臺語」流行歌曲唱片,也在1930年代正式亮相,配合著電影播放、廣播放送、唱片公司販售等方法,展現臺語流行歌的風華。 此時發行的的歌曲,吐露出臺灣人面對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心結、辛苦工作卻又被受欺壓的寫實心情、追求自由但又不捨突破的拉鋸心態,臺語流行歌並非只是唱片公司圖利的工具,更是撫慰臺人心靈的良方,其傳唱過程中道出了廣大民眾內心深處的想望。可惜的是,無情戰火的點燃讓臺語流行歌壇被迫解散,悄然地走下歷史舞台,臺人此時只能配合政府國策,聆聽慷慨激昂的軍歌、或是喧騰熱情的愛國進行曲,總督府基於臺語流行歌之於臺人的重要性,此時將臺語流行歌的旋律改填入日詞以符合戰時宣傳的需要,對於臺語歌來說雖然悲哀,但何嘗不是可以重溫過去美好時光的機會,戰爭期間仍舊致力於創作與演出的音樂工作者,不僅奠定戰後歌唱文化的基礎,更為世世代代臺灣人留下至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This research regards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ew to the record industry in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We use the lyrics of the songs, newspapers and novels to se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record industry and the society, and present the culture of Taiwanese songs. First, I refer to the development from western country to Japan. Taiwan, the first colony of Japan colony was entered a capitalist system of records, and the market was established little by little. Next,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were produced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popular dissemination techniques of Taiwan in the 1930s. Finally, I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cord industries and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uring the East Asian war.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二章 留聲機的發明與傳播…………………………………………15 第一節 「聲音的印刷術」誕生 ………………………………………15 第二節 留聲機傳入日本………………………………………………19 第三節 留聲機引進臺灣………………………………………………22第三章 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49 第一節 唱片業之發展與流行歌之問世 ………………………………49 第二節 流行歌風行的原因……………………………………………85第四章 戰火衝擊下的臺語流行歌 …………………………………127 第一節 戰爭期間的唱片業之發展 …………………………………127 第二節 流行歌壇的壓力與肆應 ……………………………………142第五章 結論 …………………………………………………………157參考文獻………………………………………………………………163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301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臺語流行歌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流行歌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唱片工業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唱片業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 study on the record industry and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uring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中日文專書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1999)。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2001)。Herbert P. Bix著、林添貴譯,《裕仁天皇と近代の日本の形成》,臺北:時報,2002年。Josephson Matthew著、桂明譯,《愛迪生傳》,臺北:志文,1987年。山口龜之助,《レコ-ド文化發展史》,大阪:錄音文獻協會,1936年。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1999年。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前衛,1999年。日本放送協會,《ラジオ年鑑》昭和16年版,東京:大空社,1989年。未著撰者,《臺灣文獻叢刊》,臺北:眾文,1979年。古茂田信男(こもた のぶお)等著,《新版日本流行歌史(上)》,東京:社会思想社,1994年。田崎仁義,《島国の唄と踊:田邊尚雄‧繪文字及源始文字》,東京:クレス,2009年。吉見俊哉,《「声」の資本主義:電話、ラジオ、蓄音機の社会史》,東京:講談社,1995年。吉田莊人著、彤雲譯,《從人物看百年臺灣史》,臺北:武陵,1998年。江武昌、林鶴宜、李坤城等,《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唱》,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臺杏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2000年。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61年。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年。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年。吳密察策劃,《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年。李登輝,《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臺北:臺灣銀行,1976年。李雲騰,《最早期臺語創作歌謠集》,臺北:作者自印,1994年。李雲騰,《歷經峰火》,臺北:作者自印,2000年。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林二、簡上仁,《臺灣民間歌謠》,臺北:眾文,1984年。林松源主編,《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員林:臺灣磺溪文化學會,1997年。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一)小說卷》,臺北:前衛,2000年。洪繻,《洪棄生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信夫清三郎著、周啓乾譯,《日本近代政治史》,臺北:桂冠,1990年。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2006年。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徐麗紗、林良哲,《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徐麗紗、林良哲,《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倉田喜弘,《日本レコ-ド文化史》,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莊永明,《臺北老街》,臺北:時報,1991年。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7年。莊永明,《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1999年。莊永明主持,《1930年代絕版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許俊雅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選讀》,臺北:萬卷樓,2003年。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年。陳碧娟,《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臺北:樂韻,1995年。陳郁秀編,《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臺北:白鷺鷥基金會,1997年。陳孔立編,《臺灣研究十年》,臺北:博遠,1991年。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文采風流」-2005年臺中學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05年。國家圖書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郭麗娟,《寶島歌聲(一)》,臺北:玉山社,2005年。張漢裕,《張漢裕博士文集(一)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臺北:三民,1974年。黃春明,《鄉土組曲》,臺北:遠流,1976年。黃昭堂,《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2002年。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雜誌篇)第二冊》,臺南:國家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上冊1898-1964),臺北:文建會、國家電影資料館,2005年。黃信彰,《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鈴木清一郎,《臺灣出版關係法令釋義奧付》,臺北:杉田書店,1937年。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年。葉龍彥,《臺灣唱片思想起》,臺北:博揚,2001年。楊碧川,《臺灣歷史年表》,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3年。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採集及其時代意義》,臺北:稻鄉,2003年。葛濤,《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臺灣總督府編,《臺灣日誌》,臺北:南天,1994年。臺灣總督府編,《臺灣法令輯覽》,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26年。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臺灣外國貿易年表》,明治43年-大正9年(1910-1920)。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臺灣貿易年表》,大正10年-昭和13年(1921-1939)。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臺灣貿易概覽》,明治43年-昭和13年(1910-1939)。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臺灣會社銀行錄(第13次)》,1931年6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 年。劉捷著、林曙光譯,《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1994年。蔡勇美、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1997年。蔡慧玉編著,《走過兩個時代的日本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臺北:臺灣古籍,2004年。鄭恆隆,《臺灣民間歌謠》,臺北:南海,1989年。鄭恆隆、郭麗娟,《臺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2002年。賴淳彥,《蔡培火的詩歌及彼個時代》,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9年。謝艾潔,《鄧雨賢音樂與我》,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薛宗明,《臺灣音樂辭典》,臺北:臺灣商務,2003年。鍾肇政,《望春風》,臺北:草根,1997年。鍾肇政,《望春風》,臺北:前衛,1986年。簡上仁,《臺灣民俗歌謠》,臺北:眾文,1980年。簡上仁,《臺灣民謠》,臺北:眾文,1992年。二、期刊論文Tsurum, E. Patricia著,林正芳譯,〈日本教育和臺灣人的生活〉,《臺灣風物》47卷1期,1997.03。ねずまさし原作、程大學譯,〈「皇民化」政策與「民俗臺灣」〉,《臺灣文獻》32卷2期,1971.06。一記者,〈流行作曲家鄧雨賢對談記〉,《臺灣藝術》1卷2期,1940.04。不著撰人,〈綜合藝術を語する會:鄧雨賢發言〉,《臺灣文藝》3卷3期,1936.02。不著撰人,〈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臺北文物》4卷2期,1955.8。不著撰人,〈臺灣音樂を聽く會〉,《民俗台灣》3卷2期,1943.02。王雲峰,〈電影、唱片、民間音樂〉,《臺北風物》4卷2期,1955.08。王櫻芬,〈戰時臺灣漢人音樂的禁止和「復活」:從1943年「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見聞為討論基礎〉,《臺大文史哲學報》61期,2004.11。王櫻芬,〈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160期,2008.06。竹內治,〈臺灣ノ在來演劇〉,《文藝台灣》5卷1期,1942.11。呂訴上,〈臺灣流行歌的發祥地〉,《臺北文化》2卷4期,1954.01。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10。李安和,〈從音樂社會學看歌樂〉,《益世雜誌》3 卷7 期,1983.04。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府推廣國語運動初探(下)〉,《臺灣風物》37卷4期,1987.12。吳國禎,〈論臺語歌曲反殖民精神〉,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6。吳聰敏,〈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經濟論文叢刊》33卷4期,2005.12。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活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06。杜武志,〈皇民化運動與臺灣文化〉,《臺北文獻(直字)》第139期,臺北,2002.03。明立國,〈民歌概念之分析(一)〉,《民俗曲藝》18期,1982.07。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臺北文物》4卷2期,1955.08。陳奈君,〈流行歌曲與文化消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12。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自我〉,《臺灣史研究》15卷2期,2008.06。陳堅銘,〈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臺灣的傳唱〉,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06。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卷2期,1995.06。林良哲,〈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06。林太葳,〈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公司為例〉,《臺灣音樂研究》第8期,2009.4。洪梅芳,〈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07。施慶安,〈陳君玉與日治時期臺灣的流行音樂〉,《政大史粹》,14期,2008.06。徐亞湘,〈試解「禁鼓樂」—一段戰爭期的戲曲命運〉,《戲曲研究通訊》第2、3合期,2004.08。高沛秀,〈皇民奉公會的音樂動員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07。許丙丁,〈臺南教坊記〉,《臺南文化》3卷4期,1954.04。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期,1999.06。許凱琳,〈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06。莊永明,〈臺語歌樂的諍友—陳君玉〉,《雄獅美術》114期,1980.08。莊永明,〈臺灣歌謠思想起-臺語歌曲五十年(1932-1982)〉,《臺灣文藝》82期,1983.05。莊于寬,〈1930年代臺灣藝旦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6。彭明輝,〈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取向:一個計量史學的分析(1945-2000)〉,《漢學研究通訊》,21卷2期,2002.5。黃裕元,〈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06。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06)黃詩茜,〈3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06。黃曉君,〈1930至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臺北: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06。楊克隆,〈3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所展現的被殖民經驗〉,《臺灣人文》第3期,1999,06。溫振華,〈日本殖民統治下臺北社會文化的變遷〉,《臺北風物》37卷4期,1987.12。張慧文,〈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1922-193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06。楊麗仙,〈西洋音樂在臺灣之沿革(1924-45)〉,臺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06。廖毓文,〈臺灣文藝協會的回憶〉,《臺北文物》3卷2期,1954.08。劉永筑,〈1926年臺灣日蓄與金鳥曲盤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06。蔡懋堂,〈近三十五年來的台灣流行歌〉,《臺灣風物》11卷5期,1960.5。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50期,2001.03。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期,2007.09。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第1期,2007.12。蘇正偉,〈臺灣通俗歌曲之發展與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06。三、西文專書John Fiske,“Reading the Popolar”,(London:Unwin Hyman Ltd. ,1989)。Longhurst, Brian,“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1995)。Pekka Gronow and llpo Saunio,“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Recording Industry”,(London:Cassell,1998)。Timothy Day,“A Centry of Recordes Music-Listening to Musical Hisrtory”,(New York:Yale University,2000 )。四、報紙雜誌《ラヂオタイムス》1936 年11月5日年1937 年3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第28—13763號,1898年6月7日—1938年7月14日。《臺南新報》1926年9月23日—1933年1月18日。《臺中新報》1935年2月10日。《三六九小報》1933年4月9日。《風月報》第98-104期(南天書局再版)。《臺灣民報》1924年7月1日—1926年4月4日。《臺灣警察時報》266-309期。《臺灣藝術新報》4卷2號。《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年7月。《第一線》創刊號,1935年1月。《聯合報》1954年4月5日—1954年6月21日。《自立晚報》1992年11月11日—1992年11月15日。《自立早報》1993年2月16日。五、網路資源「桃花開出春風」,網址http://blog.sina.com.tw/davide/。「南臺灣留聲機音樂協會」,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cfz9155cfz0678sv-cfz9155cfz0678sv/。「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