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論「弱國」長期維持和平戰略模式─以北宋澶淵之盟為例
作者 宋智遠
貢獻者 邱坤玄
宋智遠
關鍵詞 澶淵之盟
和平
戰略
博奕理論
國家安全
衝突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4:17:42 (UTC+8)
摘要   中國歷史悠久,除有著豐富的歷史文獻,亦留存許多學術著作,可供後人探討分析,而西方世界學者對這神秘的國度也充滿好奇之心,隨東西文化交流,即透過西方觀點與理論,開啟對中國各項領域研究,如在軍事上,英國戰略學家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在《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一書中,選錄《孫子》十三項條文至於該書首頁,並讚揚《孫子》理論優於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的《戰爭論》(Vom Kriege)。在軍事戰略獲得西方戰略學家肯定同時,自己反思中國僅傳統兵學有著價值嗎?在國家安全、國際關係等是否也有一套屬於中國獨有且具價值的理論?
觀看中國歷史時,確實可發現各朝代存有著其國家安全問題,只不過由於古代中原各朝與周邊民族發展情況,並非如今日所謂的國家關係,是以其所發展出安全問題之內涵和表現形式,與當代非傳統國家安全,甚至現代形成的傳統國家安全有著根本區別,存在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特點。然而,端詳中國清代以前的歷代中原王朝中,北宋王朝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威脅最為突出,也最具典型性,故本文選擇其作為個案,來分析中國古代的國家安全問題。
  史學界對「澶淵之盟」的評價一直頗多分歧,然而其不用大動干戈,建立宋為兄遼為弟之兩國「外交倫理」,維持兩國百餘年之和平局面,造就經濟、文化之盛世,若當時未能創造出此一和談契機,北宋恐已亡國。是以全文將藉由上述問題,探討一個軍事實力較弱國家,如何在與鄰國欲相互摧毀之高度衝突中,如何巧妙運用外交、軍事、經濟與文化等手段,促使對手在現實考量,接受雙方皆具利益之盟約,營造出彼此「共生互敬」關係之戰略模式,建立彼此互動環境情況,猶如圍棋對弈中「殘碁」局勢,進而建立長期和平,期待後世演變到更合適時機再處理雙方核心問題;本文後段再分析此模式破滅原因,非係制度不佳,而是接續下此盤棋者,不清楚自身能力不足前人下,不懂持平而恣意改變局勢,反「渝盟」與金國訂定聯合攻遼盟約。
此外,研究「澶淵之盟」過程中發現,觀看我中華民國與中共對峙與發展歷程,「八二三炮戰」前,雙方呈現相互摧毀之高度衝突狀況,雖然雙方在軍事實力方面,中共雖呈現略勝於我國情況,在經歷二十餘年數十次戰爭後,終在外在地理環境與他國影響等因素下,逐步發展成同於宋、遼二國「殘碁」局面,陷入一種對峙困局之中,兩岸學者雖曾運用西方成熟之國際關係理論,試圖尋求可以提供解決目前雙邊關係困境方法,然迄今仍未見成果;因此,亦盼能以本篇研究,能提供我處理兩岸關係之另一種思考途徑。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史料
1.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3. (宋)文彥博,《潞公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宋)王珪,《華陽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第243至245冊。
5.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6. (宋)王銍,《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7.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8.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9. (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第1版。
10.(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11.(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本。
12.(宋)田錫,《咸平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第228至229冊。
13.(宋)田況,《儒林公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宋)李埴,《皇宋十朝綱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上海古出版社,1992年。
16.(宋)宋祁,《景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宋)沈括,《沈氏三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18.(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三版。
19.(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20.(宋)胡宿,《文恭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宋)曾公亮等,《武經總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22.(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12月再版。
23.(宋)徐度,《卻掃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本。
25.(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宋)章如愚,《新刊山堂先生章宮講考索》存後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28.(宋)張方平,《樂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影印文淵葛四庫全書本。
30.(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版3刷。
31.(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
32.(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33.(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34.(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35.(宋)楊億,《楊文公談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叢書本》,1993年。
36.(宋)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37.(宋)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38.(宋)葉隆禮,《契丹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9.(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新1版。
40.(元)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第1版。
41.(元)佚名撰李之亮點校,《宋史全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2.(明)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出版。
43.(明)邱濬,《大學衍義補》,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44.(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45.(明)陳全之,《蓬窗日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9月。
46.(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7.(明)陸楫,《古今說海》,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48.(清)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三刷。
49.(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臺北:世界書局,2010年七月一版二刷。
50.(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3刷。
51.(清)顧祖禹,《讀史方與紀要》,上海:上海書店(1998年影印本)。
52.《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北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影印
53.聶崇岐,《宋史叢考》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二、今人專著
1. 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63年。
2. 王明蓀,《宋遼金史論文稿》,臺北:明文書局,民國1981年12月初版。
3.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第1版。
4.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
5. 王玉玲,《由兩岸關係探討臺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弈理論分析之》,臺北:桂冠出版社,1996年。
6. 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7.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8. 朱傳譽,《宋代新聞史》,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年9月。
9. 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0.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3月。
11.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年。
12.韋祖松,《帝國生存環境的詮釋-北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4月。
13.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14.金觀濤、華國凡,《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3年1月。
15.張希卿等,《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6.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7.梁天錫,《宋樞密院制度》,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18.梁啟超,《王安石傳》,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19.柴德賡,《史學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第1版。
20.陳述主編,《遼金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21.陳學霖,《宋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22.陳慶麒,《中國大事年表》,臺北:商務書局,1963年。
23.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4 年7 月初版。
24.陶晉生編,《姚從吾先生全集》第一、二集,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二版。
25.陶晉生、王民信編,《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宋遼關係史料輯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年初版。
26.傅樂煥,《遼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第1 版。
27.范文瀾、蔡美彪等編著,《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年。
28.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29.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6年9月。
30.彭光謙等,《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31.譚其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32.吳秀光《政府談判之博弈理論分析》,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
33.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初版九刷。
34.黃寬重,《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35.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36.楊開煌,《出手-胡政權對臺政策初探》,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5月。
37.齊濤主編,《中國通史教程教學參考.古代卷》,濟南:山東大學,2005年。
38.廖隆盛,《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39.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初版2刷。
40.劉浦江,《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1.蔣復璁,《宋史新探》,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2月。
42.蔣武雄,《遼與五代政權關係轉移始末》,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初版。
4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十版。
44.聶崇岐,《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3月第1版。
45.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
46.薄富爾(Andre Beaufre),鈕先鍾譯,《戰爭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47.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48.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Vom Kriege),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29.Kreps, David M.,《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50.(美)John Spykman,《和平地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51.(美)派翠克•奧沙利文等,《戰爭地理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52.(德)傅海波、(英)崔德瑞,史衛民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53.維納 (Wiener, Norbert),陳步譯,《人有人的用處 : 控制論和社會》,北京 : 商務出版社,1978年。
54.入江昭,《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55.C.J.Hambro,吳澤炎譯,《和平的勝利》,香港:商務印書館,1945年。
56.解放軍出版社「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戰爭年表》(上、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月1日。
57.MBA核心課程編譯組,《談判與溝通》,臺北: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
58.《現代漢語辭典》修正版,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59.Otto Lerbinger, The Crisis Manager : 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 Boston : Boston University,2004.
三、期刊論文
1. 王文楚,〈宋遼驛路及其改遷〉,《歷史地理》第十一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 王民信,〈遼宋澶淵盟約締結的背景〉(上)(中)(下),《書目季刊》第九卷第二期,1975年;第九卷第三期,1975年;第九卷第四期,1976年。
3. 王煦華、金永高,〈宋遼和戰關係中的幾個問題〉,《文史》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
4. 王德毅,〈宋麗國交與北宋儒者的高麗觀〉,《韓國學報》第十期,1991年。
5. 王法理,〈澶淵之盟並非屈辱的城下之盟〉,《中外歷史》,1987 年第2期。
6. 王化雨,〈宋初軍事策略新論〉,《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二輯),2003年6月。
7. 王曉波,〈宋真宗對遼戰爭考之一:瀛州與莫州之戰〉,載《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8. 王曉波,〈宋真宗對遼戰爭考之二:遂城之戰〉,載《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9. 王曉波,〈宋真宗對遼戰爭考之三:望都之戰〉,載《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輯,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10.王曉波,〈寇準澶淵對敵之策平議〉,載《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二輯,2003年6月。
11.王曉波,〈對澶淵之盟的重新認識和評價〉,《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2.王曉波,〈宋太祖時期宋、遼關係的變化〉,載《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輯,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5月版。
13.王漢國、郭世清,《上揆誠道,下守信法-「中孚」思想對社會誠信倫理之啟發價值》,「友誼:一個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科觀點」研討會,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3年。
14.方良,〈宋真宗和遼國策平議〉,《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
15.艾文君,《「誓書」與北宋對遼政策》,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16.包宗和等,〈兩岸談判之結構分析:由博弈理論出發〉,《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第四章,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7.田相林,〈宋遼「澶淵之盟」─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長期和好的範例〉,《平原大學學報》第四期,2001年。
18.任崇嶽,〈論「澶淵之盟」後的宋遼關係〉,《歷史教學》第一期,1984年。
19.任崇嶽,〈關於「澶淵之盟」的幾個問題〉,《河南師大學報》第四期,1983年。
20.任愛君,〈遼宋對峙格局破滅的文化意義──簡論遼宋和盟後所奠定的中國南北民族文化發展趨勢〉,《北方文物》第三期,1996年。
21.安國樓,〈宋遼邊境的「兩屬戶」〉,《中國史研究》第四期,1991年。
22.朱小琴,〈宋遼「關南地之爭」〉,《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二期,2000年。
23.李震,〈論北宋國防及其國運的興廢〉,《宋史研究集》第四輯,1969年。
24.李大龍,〈也談「澶淵之盟」形成的原因〉,《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三期,1991年。
25.李之勤,〈熙寧年間宋遼河東邊界交涉研究〉,《山西大學學報》第一期,1980年。
26.李立,〈北宋緣邊安撫使研究〉,《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27.李昌憲,〈北宋河北雄州的兩屬戶〉,《南京大學學報》第三期,1993年。
28.李華瑞,〈關於宋初先南後北統一方針討論中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第四期,1997年。
29.李錫厚,〈遼朝的邊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二期,1993年。
30.李錫厚,〈論「澶淵之盟」非「城下之盟」〉,載張希清等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2.林岡,〈臺灣問題: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兩難議題〉,《臺灣研究集刊》(廈門),總第95期,2007年。
33.金石,〈重評「澶淵之盟」〉,《民族研究》,1981年第2期。
34.房樂憲,〈地區一體化理論的交流主義視角〉,《國際論壇》第3期,2002年。
35.周寶瑞,〈淺論「澶淵之盟」的決策人物之一畢士安〉,《河南大學學報》第一期,1988年。
36.孟廣耀,〈蕭太后考評兼論澶淵之盟〉,《內蒙古師大學報》第四期,1984年。
37.林振誠,《澶淵之盟-中國古代停戰談判之個案分析》,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38.林瑞翰,〈北宋之邊防〉,臺大《文史哲學報》十九期,1970年6月。
39.韋祖松,《北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暨南大學文化史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40.都興智、呂洪偉〈「澶淵之盟」三論〉,張希清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1.姚從吾,〈從宋人所記燕雲十六州淪入契丹後的實況看宋遼關係〉,《大陸雜誌》二十八卷,第十期,1964年。
42.姚從吾,〈遼宋間的澶淵盟約〉,陶晉生編《姚從吾先生全集》第二集,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二版。
43.柳立言,〈和平的代價─宋遼澶淵之盟〉,《歷史月刊》五十六期,1992年9月。
44.柳立言,〈宋、遼澶淵之盟新探〉,收於《宋史研究集》,第23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45.黃嘉樹,〈兩岸和平問題研究〉,《2007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編印,2007年。
46.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附於《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85年4月。
47.孫兆慧,《海峽兩岸經貿發展歷程與趨勢》,北京聯盟大學臺灣研究所,2007年4月13日。
48.唐彥博,〈兩岸經貿發展趨勢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4期,民國96年4月。
49.徐紅年,〈論宋遼戰爭的性質〉,《北京社會科學》第一期,1994年。
50.高美玲,〈關於「澶淵之盟」的幾個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88年。
51.曹樹森,〈蘇頌與宋遼關係〉,《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七期,1995年。
52.梁庚堯,〈南宋對金的歲幣外交〉,《歷史月刊》五十六期,1992年9月。
53.郭康松,〈遼朝夷夏觀的演變〉,《中國史研究》第二期,2001年。
54.郭世清,《從「殘碁」論宋遼「澶淵之盟」之外交對奕–兼論中山先生民族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之可行性》,臺北:「中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5年。
55.陳守忠,〈北宋建國時的周邊形勢〉,《宋史論略》,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年。
56.陶玉坤,《宋、遼關係研究》,內蒙古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57.陶玉坤,〈遼宋和盟狀態下的政治對抗〉,《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增刊。
58.陶玉坤,〈遼宋和盟狀態下的新對抗──關於遼宋間諜戰略的分析〉,《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1期。
59.陶玉坤,〈遼宋對峙中的使節往還〉,《內蒙古大學學報》第二期,1999年。
60.陶晉生,〈余靖與宋遼夏外交〉,《食貨月刊》第一卷,第十期,1972年。
61.程光裕,〈澶州之盟與天書〉,《大陸雜誌》二十二卷,第六期,1961年。
62.廖隆盛,〈從傳統中原政權的華夏獨意識看北宋對遼夏的和戰策略與得失〉,《認識中國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63.廖隆盛,〈從澶淵之盟對北宋後期軍政的影響看靖康之難發生的原因〉,《食貨月刊》15卷,1、2期,1985年。
64.漆俠,〈宋太宗第一次伐遼──高梁河之戰〉,《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1年。
65.漆俠,〈宋太宗雍熙北伐〉,《河北學刊》第二期,1992年。
66.漆俠,〈遼國的戰略進攻與澶淵之盟的訂立:宋遼戰爭研究之三〉,《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2年。
67.楊世彝,〈也評「澶淵之盟」〉,《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68.趙鐵寒,〈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分析〉,《大陸雜誌》十七卷十一、十二期,1958年。
69.蔣復璁,〈宋真宗與澶淵之盟〉,《大陸雜誌》二十二卷,第八、九、十期,1961年。
70.蔣復璁,〈澶淵之盟的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二輯,1964年。
71.蕭華忠,〈簽訂澶淵之盟原因新說〉,《晉陽學刊》第一期,1990年。
72.蕭華忠,〈關於「澶淵之盟」簽訂原因的商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
73.羅致政,〈美國在臺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第十卷第一期,1995年1月。
74.陶晉生,From War to Peace: The Treaty of Shan-yuan of 1005,Chapter Two of 48.Two Sons of Heaven: Studies in Sung-Liao Relations, 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8。
75.A. W. Tucker and P. Wolf , eds. ,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Game , Vol. Ⅲ, Annals of Mathematics Studies , No. 30 ,Princeton ,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57 。
76.Anatol Rapoport and A. M. Chammah , Prisoner’s Dilemma:A Study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65。
77.Anatol Rapoport , Two Person Game Theor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66。
78.Fearon, James D.,Ra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wa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9,3。
79.Howard Raiffa,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80.Karl W.Deutsch,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81.Kenneth Lieberthal,Preventing a War Over Taiwan,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2005。
82.Martin Shubik , The Uses of Game Theory , in Charlesworth ,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alysis。
83.Michael Krepon et al,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 for Regional Security,Washington, 1998。
84.R. Duncan Luce and Howard Raiffa , Games and Decisions ,New York:Wiley , 1957。
85.Shaun P. Hargreaves Heap and Yanis Varoufakis, Game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 , 1995。
四、網站資料
1.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2.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http://www.sef.org.tw。
3. 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
4. 蕃薯藤新聞網,http://newa.yam.com/reuter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5922022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220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宋智遠zh_TW
dc.creator (作者) 宋智遠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0-Oct-2012 14:17:42 (UTC+8)-
dc.date.available 30-Oct-2012 14:17:4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0-Oct-2012 14:17:4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9220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89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92202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國歷史悠久,除有著豐富的歷史文獻,亦留存許多學術著作,可供後人探討分析,而西方世界學者對這神秘的國度也充滿好奇之心,隨東西文化交流,即透過西方觀點與理論,開啟對中國各項領域研究,如在軍事上,英國戰略學家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在《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一書中,選錄《孫子》十三項條文至於該書首頁,並讚揚《孫子》理論優於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的《戰爭論》(Vom Kriege)。在軍事戰略獲得西方戰略學家肯定同時,自己反思中國僅傳統兵學有著價值嗎?在國家安全、國際關係等是否也有一套屬於中國獨有且具價值的理論?
觀看中國歷史時,確實可發現各朝代存有著其國家安全問題,只不過由於古代中原各朝與周邊民族發展情況,並非如今日所謂的國家關係,是以其所發展出安全問題之內涵和表現形式,與當代非傳統國家安全,甚至現代形成的傳統國家安全有著根本區別,存在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特點。然而,端詳中國清代以前的歷代中原王朝中,北宋王朝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威脅最為突出,也最具典型性,故本文選擇其作為個案,來分析中國古代的國家安全問題。
  史學界對「澶淵之盟」的評價一直頗多分歧,然而其不用大動干戈,建立宋為兄遼為弟之兩國「外交倫理」,維持兩國百餘年之和平局面,造就經濟、文化之盛世,若當時未能創造出此一和談契機,北宋恐已亡國。是以全文將藉由上述問題,探討一個軍事實力較弱國家,如何在與鄰國欲相互摧毀之高度衝突中,如何巧妙運用外交、軍事、經濟與文化等手段,促使對手在現實考量,接受雙方皆具利益之盟約,營造出彼此「共生互敬」關係之戰略模式,建立彼此互動環境情況,猶如圍棋對弈中「殘碁」局勢,進而建立長期和平,期待後世演變到更合適時機再處理雙方核心問題;本文後段再分析此模式破滅原因,非係制度不佳,而是接續下此盤棋者,不清楚自身能力不足前人下,不懂持平而恣意改變局勢,反「渝盟」與金國訂定聯合攻遼盟約。
此外,研究「澶淵之盟」過程中發現,觀看我中華民國與中共對峙與發展歷程,「八二三炮戰」前,雙方呈現相互摧毀之高度衝突狀況,雖然雙方在軍事實力方面,中共雖呈現略勝於我國情況,在經歷二十餘年數十次戰爭後,終在外在地理環境與他國影響等因素下,逐步發展成同於宋、遼二國「殘碁」局面,陷入一種對峙困局之中,兩岸學者雖曾運用西方成熟之國際關係理論,試圖尋求可以提供解決目前雙邊關係困境方法,然迄今仍未見成果;因此,亦盼能以本篇研究,能提供我處理兩岸關係之另一種思考途徑。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Ⅰ
摘要 Ⅲ
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分析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架構 7
第四節 文獻檢閱 11
第二章 北宋初期國際環境與戰略思維 13
第一節 北宋初期周邊情勢 14
第二節 北宋國家戰略目的演變 24
第三節 北宋國家安全困境 50
第三章 析論澶淵戰略之制定 69
第一節 澶淵之役形成過程 69
第二節 宋、遼衝突過程 74
第三節 議和成功因素 82
第四章 議和後對宋、遼之影響 91
第一節 盟約對宋之影響 91
第二節 誓書對宋、遼關係之影響 98
第三節 澶淵之盟失敗原因 108
第五章 弱國和平戰略模型 113
第一節 以西方博奕理論分析澶淵之盟衝突戰略模式 113
第二節 由中國圍碁思維檢視宋、遼行動邏輯 120
第三節 澶淵之盟建立和平模式 124
第六章 結論 131
第一節 研究心得 13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7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220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澶淵之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和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戰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博奕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衝突zh_TW
dc.title (題名) 論「弱國」長期維持和平戰略模式─以北宋澶淵之盟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史料
1.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3. (宋)文彥博,《潞公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宋)王珪,《華陽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第243至245冊。
5.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6. (宋)王銍,《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7.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8.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9. (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第1版。
10.(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11.(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本。
12.(宋)田錫,《咸平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第228至229冊。
13.(宋)田況,《儒林公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宋)李埴,《皇宋十朝綱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上海古出版社,1992年。
16.(宋)宋祁,《景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宋)沈括,《沈氏三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18.(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三版。
19.(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20.(宋)胡宿,《文恭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宋)曾公亮等,《武經總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22.(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12月再版。
23.(宋)徐度,《卻掃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本。
25.(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宋)章如愚,《新刊山堂先生章宮講考索》存後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28.(宋)張方平,《樂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影印文淵葛四庫全書本。
30.(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版3刷。
31.(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
32.(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33.(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34.(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35.(宋)楊億,《楊文公談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叢書本》,1993年。
36.(宋)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37.(宋)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38.(宋)葉隆禮,《契丹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9.(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新1版。
40.(元)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第1版。
41.(元)佚名撰李之亮點校,《宋史全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2.(明)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出版。
43.(明)邱濬,《大學衍義補》,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44.(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45.(明)陳全之,《蓬窗日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9月。
46.(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7.(明)陸楫,《古今說海》,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48.(清)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三刷。
49.(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臺北:世界書局,2010年七月一版二刷。
50.(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3刷。
51.(清)顧祖禹,《讀史方與紀要》,上海:上海書店(1998年影印本)。
52.《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北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影印
53.聶崇岐,《宋史叢考》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二、今人專著
1. 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63年。
2. 王明蓀,《宋遼金史論文稿》,臺北:明文書局,民國1981年12月初版。
3.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第1版。
4.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
5. 王玉玲,《由兩岸關係探討臺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弈理論分析之》,臺北:桂冠出版社,1996年。
6. 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7.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8. 朱傳譽,《宋代新聞史》,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年9月。
9. 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0.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3月。
11.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年。
12.韋祖松,《帝國生存環境的詮釋-北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4月。
13.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14.金觀濤、華國凡,《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3年1月。
15.張希卿等,《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6.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7.梁天錫,《宋樞密院制度》,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18.梁啟超,《王安石傳》,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19.柴德賡,《史學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第1版。
20.陳述主編,《遼金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21.陳學霖,《宋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22.陳慶麒,《中國大事年表》,臺北:商務書局,1963年。
23.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4 年7 月初版。
24.陶晉生編,《姚從吾先生全集》第一、二集,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二版。
25.陶晉生、王民信編,《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宋遼關係史料輯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年初版。
26.傅樂煥,《遼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第1 版。
27.范文瀾、蔡美彪等編著,《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年。
28.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29.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6年9月。
30.彭光謙等,《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31.譚其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32.吳秀光《政府談判之博弈理論分析》,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
33.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初版九刷。
34.黃寬重,《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35.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36.楊開煌,《出手-胡政權對臺政策初探》,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5月。
37.齊濤主編,《中國通史教程教學參考.古代卷》,濟南:山東大學,2005年。
38.廖隆盛,《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39.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初版2刷。
40.劉浦江,《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1.蔣復璁,《宋史新探》,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2月。
42.蔣武雄,《遼與五代政權關係轉移始末》,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初版。
4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第十版。
44.聶崇岐,《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3月第1版。
45.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
46.薄富爾(Andre Beaufre),鈕先鍾譯,《戰爭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47.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48.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Vom Kriege),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29.Kreps, David M.,《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50.(美)John Spykman,《和平地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51.(美)派翠克•奧沙利文等,《戰爭地理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52.(德)傅海波、(英)崔德瑞,史衛民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53.維納 (Wiener, Norbert),陳步譯,《人有人的用處 : 控制論和社會》,北京 : 商務出版社,1978年。
54.入江昭,《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55.C.J.Hambro,吳澤炎譯,《和平的勝利》,香港:商務印書館,1945年。
56.解放軍出版社「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戰爭年表》(上、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月1日。
57.MBA核心課程編譯組,《談判與溝通》,臺北: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
58.《現代漢語辭典》修正版,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59.Otto Lerbinger, The Crisis Manager : 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 Boston : Boston University,2004.
三、期刊論文
1. 王文楚,〈宋遼驛路及其改遷〉,《歷史地理》第十一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 王民信,〈遼宋澶淵盟約締結的背景〉(上)(中)(下),《書目季刊》第九卷第二期,1975年;第九卷第三期,1975年;第九卷第四期,1976年。
3. 王煦華、金永高,〈宋遼和戰關係中的幾個問題〉,《文史》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
4. 王德毅,〈宋麗國交與北宋儒者的高麗觀〉,《韓國學報》第十期,1991年。
5. 王法理,〈澶淵之盟並非屈辱的城下之盟〉,《中外歷史》,1987 年第2期。
6. 王化雨,〈宋初軍事策略新論〉,《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二輯),2003年6月。
7. 王曉波,〈宋真宗對遼戰爭考之一:瀛州與莫州之戰〉,載《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8. 王曉波,〈宋真宗對遼戰爭考之二:遂城之戰〉,載《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9. 王曉波,〈宋真宗對遼戰爭考之三:望都之戰〉,載《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輯,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10.王曉波,〈寇準澶淵對敵之策平議〉,載《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二輯,2003年6月。
11.王曉波,〈對澶淵之盟的重新認識和評價〉,《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2.王曉波,〈宋太祖時期宋、遼關係的變化〉,載《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輯,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5月版。
13.王漢國、郭世清,《上揆誠道,下守信法-「中孚」思想對社會誠信倫理之啟發價值》,「友誼:一個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科觀點」研討會,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3年。
14.方良,〈宋真宗和遼國策平議〉,《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
15.艾文君,《「誓書」與北宋對遼政策》,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16.包宗和等,〈兩岸談判之結構分析:由博弈理論出發〉,《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第四章,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7.田相林,〈宋遼「澶淵之盟」─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長期和好的範例〉,《平原大學學報》第四期,2001年。
18.任崇嶽,〈論「澶淵之盟」後的宋遼關係〉,《歷史教學》第一期,1984年。
19.任崇嶽,〈關於「澶淵之盟」的幾個問題〉,《河南師大學報》第四期,1983年。
20.任愛君,〈遼宋對峙格局破滅的文化意義──簡論遼宋和盟後所奠定的中國南北民族文化發展趨勢〉,《北方文物》第三期,1996年。
21.安國樓,〈宋遼邊境的「兩屬戶」〉,《中國史研究》第四期,1991年。
22.朱小琴,〈宋遼「關南地之爭」〉,《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二期,2000年。
23.李震,〈論北宋國防及其國運的興廢〉,《宋史研究集》第四輯,1969年。
24.李大龍,〈也談「澶淵之盟」形成的原因〉,《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三期,1991年。
25.李之勤,〈熙寧年間宋遼河東邊界交涉研究〉,《山西大學學報》第一期,1980年。
26.李立,〈北宋緣邊安撫使研究〉,《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27.李昌憲,〈北宋河北雄州的兩屬戶〉,《南京大學學報》第三期,1993年。
28.李華瑞,〈關於宋初先南後北統一方針討論中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第四期,1997年。
29.李錫厚,〈遼朝的邊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二期,1993年。
30.李錫厚,〈論「澶淵之盟」非「城下之盟」〉,載張希清等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2.林岡,〈臺灣問題: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兩難議題〉,《臺灣研究集刊》(廈門),總第95期,2007年。
33.金石,〈重評「澶淵之盟」〉,《民族研究》,1981年第2期。
34.房樂憲,〈地區一體化理論的交流主義視角〉,《國際論壇》第3期,2002年。
35.周寶瑞,〈淺論「澶淵之盟」的決策人物之一畢士安〉,《河南大學學報》第一期,1988年。
36.孟廣耀,〈蕭太后考評兼論澶淵之盟〉,《內蒙古師大學報》第四期,1984年。
37.林振誠,《澶淵之盟-中國古代停戰談判之個案分析》,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38.林瑞翰,〈北宋之邊防〉,臺大《文史哲學報》十九期,1970年6月。
39.韋祖松,《北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暨南大學文化史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40.都興智、呂洪偉〈「澶淵之盟」三論〉,張希清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1.姚從吾,〈從宋人所記燕雲十六州淪入契丹後的實況看宋遼關係〉,《大陸雜誌》二十八卷,第十期,1964年。
42.姚從吾,〈遼宋間的澶淵盟約〉,陶晉生編《姚從吾先生全集》第二集,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二版。
43.柳立言,〈和平的代價─宋遼澶淵之盟〉,《歷史月刊》五十六期,1992年9月。
44.柳立言,〈宋、遼澶淵之盟新探〉,收於《宋史研究集》,第23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45.黃嘉樹,〈兩岸和平問題研究〉,《2007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編印,2007年。
46.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附於《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85年4月。
47.孫兆慧,《海峽兩岸經貿發展歷程與趨勢》,北京聯盟大學臺灣研究所,2007年4月13日。
48.唐彥博,〈兩岸經貿發展趨勢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4期,民國96年4月。
49.徐紅年,〈論宋遼戰爭的性質〉,《北京社會科學》第一期,1994年。
50.高美玲,〈關於「澶淵之盟」的幾個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88年。
51.曹樹森,〈蘇頌與宋遼關係〉,《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七期,1995年。
52.梁庚堯,〈南宋對金的歲幣外交〉,《歷史月刊》五十六期,1992年9月。
53.郭康松,〈遼朝夷夏觀的演變〉,《中國史研究》第二期,2001年。
54.郭世清,《從「殘碁」論宋遼「澶淵之盟」之外交對奕–兼論中山先生民族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之可行性》,臺北:「中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5年。
55.陳守忠,〈北宋建國時的周邊形勢〉,《宋史論略》,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年。
56.陶玉坤,《宋、遼關係研究》,內蒙古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57.陶玉坤,〈遼宋和盟狀態下的政治對抗〉,《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增刊。
58.陶玉坤,〈遼宋和盟狀態下的新對抗──關於遼宋間諜戰略的分析〉,《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1期。
59.陶玉坤,〈遼宋對峙中的使節往還〉,《內蒙古大學學報》第二期,1999年。
60.陶晉生,〈余靖與宋遼夏外交〉,《食貨月刊》第一卷,第十期,1972年。
61.程光裕,〈澶州之盟與天書〉,《大陸雜誌》二十二卷,第六期,1961年。
62.廖隆盛,〈從傳統中原政權的華夏獨意識看北宋對遼夏的和戰策略與得失〉,《認識中國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63.廖隆盛,〈從澶淵之盟對北宋後期軍政的影響看靖康之難發生的原因〉,《食貨月刊》15卷,1、2期,1985年。
64.漆俠,〈宋太宗第一次伐遼──高梁河之戰〉,《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1年。
65.漆俠,〈宋太宗雍熙北伐〉,《河北學刊》第二期,1992年。
66.漆俠,〈遼國的戰略進攻與澶淵之盟的訂立:宋遼戰爭研究之三〉,《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2年。
67.楊世彝,〈也評「澶淵之盟」〉,《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68.趙鐵寒,〈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分析〉,《大陸雜誌》十七卷十一、十二期,1958年。
69.蔣復璁,〈宋真宗與澶淵之盟〉,《大陸雜誌》二十二卷,第八、九、十期,1961年。
70.蔣復璁,〈澶淵之盟的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二輯,1964年。
71.蕭華忠,〈簽訂澶淵之盟原因新說〉,《晉陽學刊》第一期,1990年。
72.蕭華忠,〈關於「澶淵之盟」簽訂原因的商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
73.羅致政,〈美國在臺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第十卷第一期,1995年1月。
74.陶晉生,From War to Peace: The Treaty of Shan-yuan of 1005,Chapter Two of 48.Two Sons of Heaven: Studies in Sung-Liao Relations, 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8。
75.A. W. Tucker and P. Wolf , eds. ,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Game , Vol. Ⅲ, Annals of Mathematics Studies , No. 30 ,Princeton ,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57 。
76.Anatol Rapoport and A. M. Chammah , Prisoner’s Dilemma:A Study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65。
77.Anatol Rapoport , Two Person Game Theor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66。
78.Fearon, James D.,Ra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wa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9,3。
79.Howard Raiffa,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80.Karl W.Deutsch,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81.Kenneth Lieberthal,Preventing a War Over Taiwan,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2005。
82.Martin Shubik , The Uses of Game Theory , in Charlesworth ,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alysis。
83.Michael Krepon et al,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 for Regional Security,Washington, 1998。
84.R. Duncan Luce and Howard Raiffa , Games and Decisions ,New York:Wiley , 1957。
85.Shaun P. Hargreaves Heap and Yanis Varoufakis, Game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 , 1995。
四、網站資料
1.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2.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http://www.sef.org.tw。
3. 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
4. 蕃薯藤新聞網,http://newa.yam.com/reuter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