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 en_US |
dc.contributo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萬依萍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2-11-21 | - |
dc.date.available | 2012-11-21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012-11-21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72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人過去的研究計畫中最主要的主題就是收集台灣漢語語言使用者所產生的自然口語語誤。利用口語語誤的類型來檢視許多音韻理論或心理語言學相關的研究主題。在過去的文獻中,大部分與失語症有關的語誤語料都是與英語有關,其中不外乎是透過心理實驗來檢驗正常語言使用者與失語症患者的語言比較,進而推論出一些音韻、語意或心理語言模型等理論。而在過去與漢語或台語的失語症有關的研究報告,也是如同國外般的研究方式,以多項實驗設計或配合聲學儀器來導出失語症患者的語音現象。然而目前漢語文獻中並沒有以兩大語料庫為比較的相關研究,尤其是,是否失語症所產生的語料現象會與一般口語語誤的分佈情形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兩者之間有相關連,關連性又是從何而來?本計畫主題為探測此兩大語料庫之子音代換或互換現象。傳統的音韻學內把音段解析成是由一群不需靠順序的語音成分所組成並結構在矩陣方塊中,而在矩陣方塊中的每個成分都必須依附於音段之下。而當今音韻理論卻提出這些語音成分並非就這樣毫無順序的依附於各個音段之下,而是,它們應該是以一種有階級性、有組織性的排列組合方式來被表述的,另外,辨音成分與音段的運作功能是獨立分開作業的。由於先前的自然口語語誤語料庫已收集到超過五千多筆語料,數量大致足夠,本計畫擬採收集左腦腦部有病變的失語症病人(布洛卡、威尼基、傳導功能異常)的語料來探測以下問題。 1.由此兩大語料庫來看,是否有足夠證據證明辨音成分及音段在音韻傳導上是獨立運作且分開作業?此外,失語症患者比較容易製造出何種類型的錯誤? 2.在子音代換及互換的兩大語料庫內,是否能展現出只要目標音(target)及來源音(source)所呈現的語音近似度越高越能夠產生代換或互換,而在所有的子音代換或互換的語料中,目標音與來源音之間只違反一個辨音成分的出現比率有多高?失語症患者是否會產生同樣的類型? 3.而在目標音與來源音之間,不論是違反多少個辨音成分,何種辨音成分出現的比率最高?何種次高?何種最低?這樣的階級順序是否在兩大語料庫之間的排列會出現同樣的結構?當代的優選理論是否能對這樣的階級結構提出理論的輔佐? 4. 從語言傳導功能看來,在心理語言學上的認知,是否能從音段與辨音成分的獨立作業而導出何者才為傳導功能上最基本的音韻元素?當代的心理語言模型,像是聯接模型(connectionist models)是否能對此現象提供有力的證據?本計畫研究主要是要探討在漢語中代換或互換的子音之間,所產生的細節問題,包括何者出現較多,語音近似度多高,辨音成分的分佈,以及音段與辨音成分間的分佈關係。研究目標在於觀察失語症病人產生的子音代換或互換現象,並加以分析辨音成分之類別,比較自然口語語誤與失語症語誤間的相同與相異處, 以所得之結果來探測音韻理論模型,特別是優選理論,尤其是為何某些子音比較容易取代他音,而為何某些子音卻輕易的被取代,這些子音在語言使用者的表現中,推理而言,不太可能是隨機被取代或自動取代,因此在優選理論中的Markedness及Faithfulness兩大條件之下,可以探測是否能由這些研究數據結果得到證明。最後,並可透過些研究成果對於西方學說所提出不同版本的心理語言學模型理論提出驗證並加以解釋。 | en_US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relation (關聯) | 基礎研究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學術補助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研究期間:9608~ 9707 | en_US |
dc.relation (關聯) | 研究經費:859仟元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語文;台灣漢語語言使用者;自然口語語誤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漢語子音近似度---以失語症及一般口語語誤為例證 | zh_TW |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 Featural Similarity of Consonants in Mandarin---Evidence from Paraphasia and Speech Errors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report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