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審判》:卡夫卡的法律與自我塑造
the trial: kafka`s law and self-formulation
作者 周信頡
貢獻者 江玉林
周信頡
關鍵詞 法律與文學
卡夫卡
《審判》
詮釋
缺乏核心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一月-2013 13:26:40 (UTC+8)
摘要   法律與文學要探討的不只是作品中所呈現的法律,更多的會是經由文學評論揭示的法律,包括作品的架構與隱然的法律呈現。作者將這些元素以文學技巧架構在作品之中,文學評論的解析就像鑰匙一樣,解開這些緊閉的鎖。
  至於我們要怎麼看待文學中的法律?我認為,「法律」並不侷限於有法律外觀的規範,並且在談論法律的同時,作者在談論的不見然是「法律」;但背後延伸出更深層的東西,必然與法律有某些相同的特徵 。這兩者實則殊途同歸,因為談的都是社會中潛藏的法律態樣,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文學中展現而已。而此,就是我以為法律與文學應有的面貌。
  在卡夫卡的作品之中,我們探尋他的法律觀,以及基於這種法律觀於世界的關連──包括他的人生際遇、社會處境、家庭關係與愛情關係,皆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以法律的方式呈現。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1. 理察‧波斯納[著],楊惠君[譯],《法律與文學》(臺北市,商周出版:2002)
2. 董啟章,《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1)
3. 瑪莎‧努斯鮑姆[著],丁曉東[譯],《詩性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林東茂,《刑法綜覽》(臺北市:一品,2004),附錄二
5. 馬克思‧布羅德[著],湯永寬[譯],《卡夫卡傳》(臺北市,麥田出版:2000)
6.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村上春樹雜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2012)
7. 卡夫卡[著],馬克斯[編],葉廷芳、洪天富[編譯],《卡夫卡全集》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8. 德希達[著],趙興國等[譯],《文學行動》(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1998)
9. 葉廷芳[編],《論卡夫卡》(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10. 楊照,《永遠的少年》(台北市:本事文化發行,2011)
11. 彼得‧蓋伊[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臺北縣:立緒文化,2009)
12. 湯瑪斯‧佛斯特[著],湯斯婷[譯],《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2011)
13. 《聖經》和合本。
14. 巴斯卡[著],孟祥森[譯],《沉思錄》(臺北市:水牛,1993)
15. 巴斯卡[著],何兆武[譯],《思想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6. 阿奎納斯[著],劉俊餘[譯],《神學大全》(臺南市,碧岳學社;高雄市,中華道明會:2008)
17. 高宣揚,《存在主義》(臺北市:遠流,1993)
18. 卡夫卡[著],黃書敬[譯],《審判》(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69)
19. 高宣揚,《後現代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0. 威廉‧白瑞德[著],彭鏡禧[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
21. 楊恆達,《卡夫卡傳》(臺北市:業強出版,1994)
22. 哈米爾頓[著],鄭思寧[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臺灣:輔新書局,1983)

二、中文單篇論文
1. 南方朔,〈卡夫卡的正讀:《審判》〉,《聯合文學》二十一卷八期,1995年6月,頁76-80。

三、英文專書
1.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Kafka: 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trans. Dana Polan, Reda Bensmaia,(1986). pp16-27

四、英文單篇論文
Heinz Politzer. The Puzzle of Kafka`s Prosecuting Attorney. PMLA , 75(4), (1960). 432-438.
Feuerlicht, I. Omissions and Contradictions in Kafka`s Trial. The German Quarterly, 40(3), (1967). 339-350.
Litowitz, D. E. Review: Franz Kafka`s Outsider Jurisprudence. Law & Social Inquiry, 27(1), (2002). 103-137
Bennett, J. Deceptive Comfort: The Power of Kafka`s Stories. Political Theory, 19(1), (1991). 73-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9651056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65105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江玉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周信頡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周信頡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一月-2013 13:26:40 (UTC+8)-
dc.date.available 2-一月-2013 13:26: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一月-2013 13:26:40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965105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53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65105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法律與文學要探討的不只是作品中所呈現的法律,更多的會是經由文學評論揭示的法律,包括作品的架構與隱然的法律呈現。作者將這些元素以文學技巧架構在作品之中,文學評論的解析就像鑰匙一樣,解開這些緊閉的鎖。
  至於我們要怎麼看待文學中的法律?我認為,「法律」並不侷限於有法律外觀的規範,並且在談論法律的同時,作者在談論的不見然是「法律」;但背後延伸出更深層的東西,必然與法律有某些相同的特徵 。這兩者實則殊途同歸,因為談的都是社會中潛藏的法律態樣,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文學中展現而已。而此,就是我以為法律與文學應有的面貌。
  在卡夫卡的作品之中,我們探尋他的法律觀,以及基於這種法律觀於世界的關連──包括他的人生際遇、社會處境、家庭關係與愛情關係,皆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以法律的方式呈現。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言 1
一、研究動機 1
(一)法律與文學 1
(二)卡夫卡 4
二、研究方法與限制 6
(一)研究方法 6
(二)文本取材 9
三、參考文獻 10
(一)《卡夫卡全集》與《卡夫卡傳》 10
(二)〈在法的門前〉 14
第二章 在法的門前 17
一、前言 18
二、法律的核心內容──「光」 21
三、過不去的門──法律的界限 27
四、文本的主體為何? 32
五、《審判》與《在法的門前》 35
六、門的關閉──代小結 43
第三章 《審判》 45
一、前言 45
二、原型與變奏的連結 47
三、迷失與追尋 51
四、戲劇展演 55
五、雙重性格與模糊 62
六、K所犯的罪 67
七、《審判》中的法律塑造 70
八、三個女人 72
九、審判中的象徵意涵 77
(一)法院之所在 78
(二)法院所帶來的不適 79
(三)小狗的意象 80
(四)圖與法官的意象 81
(五)門口的意象 83
(六)與牧師最後的對談 83
十、小結 84
第四章 《審判》外一章 87
一、前言 87
二、《在流放地》 88
三、《關於法律問題》 93
四、《中國長城建造時》 96
五、《普羅米修斯》 99
六、《新律師》 103
七、小結 105
第五章 家庭、感情與社會處境 107
一、前言 107
二、《判決》 109
三、《審判》與父子關係 114
四、《審判》與感情 119
五、《在流放地》與感情 125
六、外部者司法 127
七、小結 130
最終章 結論 132
一、前言 132
二、法律與文學的定位 133
三、卡夫卡的追尋 134
四、卡夫卡作品中的法律 135
五、總結 137
參考文獻 13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65105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法律與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卡夫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審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詮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缺乏核心zh_TW
dc.title (題名) 《審判》:卡夫卡的法律與自我塑造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trial: kafka`s law and self-formul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1. 理察‧波斯納[著],楊惠君[譯],《法律與文學》(臺北市,商周出版:2002)
2. 董啟章,《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1)
3. 瑪莎‧努斯鮑姆[著],丁曉東[譯],《詩性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林東茂,《刑法綜覽》(臺北市:一品,2004),附錄二
5. 馬克思‧布羅德[著],湯永寬[譯],《卡夫卡傳》(臺北市,麥田出版:2000)
6.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村上春樹雜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2012)
7. 卡夫卡[著],馬克斯[編],葉廷芳、洪天富[編譯],《卡夫卡全集》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8. 德希達[著],趙興國等[譯],《文學行動》(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1998)
9. 葉廷芳[編],《論卡夫卡》(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10. 楊照,《永遠的少年》(台北市:本事文化發行,2011)
11. 彼得‧蓋伊[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臺北縣:立緒文化,2009)
12. 湯瑪斯‧佛斯特[著],湯斯婷[譯],《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2011)
13. 《聖經》和合本。
14. 巴斯卡[著],孟祥森[譯],《沉思錄》(臺北市:水牛,1993)
15. 巴斯卡[著],何兆武[譯],《思想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6. 阿奎納斯[著],劉俊餘[譯],《神學大全》(臺南市,碧岳學社;高雄市,中華道明會:2008)
17. 高宣揚,《存在主義》(臺北市:遠流,1993)
18. 卡夫卡[著],黃書敬[譯],《審判》(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69)
19. 高宣揚,《後現代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0. 威廉‧白瑞德[著],彭鏡禧[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
21. 楊恆達,《卡夫卡傳》(臺北市:業強出版,1994)
22. 哈米爾頓[著],鄭思寧[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臺灣:輔新書局,1983)

二、中文單篇論文
1. 南方朔,〈卡夫卡的正讀:《審判》〉,《聯合文學》二十一卷八期,1995年6月,頁76-80。

三、英文專書
1.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Kafka: 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trans. Dana Polan, Reda Bensmaia,(1986). pp16-27

四、英文單篇論文
Heinz Politzer. The Puzzle of Kafka`s Prosecuting Attorney. PMLA , 75(4), (1960). 432-438.
Feuerlicht, I. Omissions and Contradictions in Kafka`s Trial. The German Quarterly, 40(3), (1967). 339-350.
Litowitz, D. E. Review: Franz Kafka`s Outsider Jurisprudence. Law & Social Inquiry, 27(1), (2002). 103-137
Bennett, J. Deceptive Comfort: The Power of Kafka`s Stories. Political Theory, 19(1), (1991). 73-9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