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臺灣頂尖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es for Top University in Taiwan作者 吳素菁
Wu, Su Ching貢獻者 湯志民<br>吳清山
Tang, Chih Min<br>Wu, Ching Shan
吳素菁
Wu, Su Ching關鍵詞 頂尖大學
國際競爭力
國際競爭力策略
Top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es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3-七月-2013 13:59:25 (UTC+8) 摘要 「臺灣頂尖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研究」旨在透過對當前頂尖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分析,結合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優勢,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個案學校進行學校國際競爭力策略執行之參考。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在資料蒐集上採用深度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在資料的分析上採用內容分析法,個案學校為三所頂尖大學,訪談對象為個案學校之行政主管,以瞭解頂尖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意義與內涵,並獲致以下之研究結論:一、國際競爭力策略因校而異,以國際發表與國際交流居多二、國際競爭力共識不易建立,為學校國際競爭力最大困難三、學校國際競爭力經費不足,推動學校國際競爭力較不易四、學校積極倡導國際化交流,以展現學校國際競爭力成效五、學校運用整合的發展策略,來解決學校國際競爭力問題六、學校重視國際學術之排名,以提升學校國際競爭力影響七、學校以聘請國際學者策略,以拓展學校國際競爭力層面八、學校重視校友的社會影響,深化學校國際競爭力之基礎九、學校運用行銷之發展策略,來增進學校國際競爭力發展十、學校發展頂尖之研究中心,來深化學校國際競爭力層面 根據研究結論,針對個案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e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thin the Taiwan Top-North University project and to understand its advantages. Results shall be able to provide valuable recommend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olicy makers and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the study uses the case study and interview method, while undertaking content analysis on three member institution of the Taiwan Top-Notch project. Interview subjects are the executive administrators of the said universities. The following are the major findings.1.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varies from school to school, however, most universities u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cations and exchanges2.The variations with the goal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the most difficult barrier towards its achievement3.Lack of adequate funding mak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chievement even more difficult4.Universities are motivated to undergo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s a performance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5.Universities uses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6.Universities are much concern with international rankings, as a performance indicator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7.Universities are hiring international scholars in order to expand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8.Universities value the impact of their alumni to the society, as basic ground work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9.Universities uses a marketing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increas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10.Universities establishes the top research cent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山石(2006)。中國高校的國際化之路。國際人才交流,11,4。王如哲(2009)。各國高等教育制度。臺北市:高等教育。王松華(2007)。21世紀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進程和新理念。中國科教創新導刊,471,5。王為正(2006)。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表現與對策。繼續教育研究,3,124-127。王瑞壎(2008)。美國大學排名及其高等教育國際表現之省思。嘉義大學通識學報,6,133-157。王雷、趙雁寧(2005)。以制度創新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87-88。方至民和鍾憲瑞(2006)。策略管理:建立企業永續競爭力。臺北縣:前程文化。司徒達賢(2005)。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第二版)。臺北市:智勝文化。古雅瑄(2008)。美日大學分類與大學排名系統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之啟示。學校行政,56,1-13。朱永新、王智新(1992)。當代日本高等教育。太原市:山西教育。朱啟華(2006)。論德國高等教育提升競爭力的意義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24,37-58。江風(2002)。加入WTO與中國高校國際化發展。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3,69-71。余曉雯、鍾宜興(2009)。德國高等教育排名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44,169-196。吳光輝(2008)。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現代性反思。教育與考試,2,84-88。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臺北市:臉譜。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吳清山、王令宜(2007),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7年。教育資料集刊,35,1-26。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吳麗華、羅米良(2010)。少子化趨勢下日本高等教育發展對策及啟 示。現代教育科學,3,92-95。呂琤琤(2006)。大學國際化發展歷程與策略行動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某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呂福軍、高漢運(2005)。和而不同: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教育與現代化,2,36-39。呂鴻玲(2007)。組織策略對大學國際化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李彥儀(2007)。如何邁向頂尖大學。通識在線,9,47-48。李昱瑩(2007)。澳洲高等教育國際化:政府及大學之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李振清(2010)。提升教育國際化與競爭力的共識與策略。臺灣教育,663,2-11。李龍(2008)。香港高校的競爭力強在哪裡。成才之路,22,4。汪正敏(2008)。我國公私立大學推動國際化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周佳瑜(2003)。國內大學國際化學習環境之研究:研究生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周錢秀(2006)。日本的大學實施國際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承立平(2011)。提升國家競爭力-國際競爭力評比架構之運用。研考雙月刊,35(2),10-27。林天祐(2002)。校務發展策略與SWOT分析。課程與教學通訊,11 ,4-11。林孟潔、吳金春(2005)。臺灣高等教育在追求國際競爭力下潛藏的發展失衡危機。教育研究,133,87-96。林建煌(2008)。策略管理(第二版)。臺北市:新陸。邱均平(2007)。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簡介中國大陸進行的國內外大學極學科專業評價報告。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刊,16,24-42。侯永琪(2008)。全球與各國大學排名問題之探討-以柏林原則與Usher & Amp;Savino指標模式分析。高教評鑑,2(2),113-142。姜麗娟(2004)。從全球化與比較高等教育研究談其對臺灣高等教育研究發展之啟示。比較教育,56,1-39。洪梅菁(2004)。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之行銷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唐宇香、余宏亮(2009)。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啟示。中國成人教育,20,89-91。徐永祥,劉玉娟(2007)。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黑龍江高教研究,8,38-40。高博銓(2010)。強化創造力教育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師說,218,32-39。常薇(2007)。論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73-74。張火燦、許宏明(2008)。國際一流大學經營成功關鍵因素及其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1,77-94。張俊青(2007)。試論當代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啟示。世界教育信息,6,71-74。教育部(2005)。全方位推動大學國際化。高教簡訊,166,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97修正核定版)」http://www.edu.tw/high/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234(下 載日期:2009年10月16日)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1988-2009年外國在華留學生人數表」http://www.edu.tw/bice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6235(下載日 期: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1998-2009年我國學生主要留學國家簽證人數統計表」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03/1998-2009(下載日期:2010年12月2日)梁忠銘(2008),日本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39,93-113。莊俊儒(2009)。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衡量。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許添明(2009)。躋身國際一流大學之財務策略-以美國大學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7(2),103-148。郭姿蘭(2009)。高等教育國際化歷程中大學校長角色與領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苑欽、吳美惠、陳維中和詹燿華譯(C. S. Fleisher & B. E. Bensoussan著)(2007)。企業策略與競爭分析:工具與應用。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陳維昭(2007)。世界一流大學的定義與內涵。通識在線,9,8-10。陳德華(2008)。臺灣高等教育面面觀。臺北市:文景。陳耀茂(1998)。國際競爭力與TQM-美日的比較。品質管制月刊,34(8),35-38。彭建、史南(2005)。全球化與中國高等教育競爭力的提升。求索,2,140-141。彭森明(2004)。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美國名校啟示。文教新潮,9(2),27-34。彭森明、陳素燕(2004)。論大學排名評鑑、認證評鑑、與政策導向評鑑。文教新潮,9(1),1-6。曾瑤、王保田(2010)。論當代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黑龍江高教研究,2,76-78。湯家偉(2006)。世界主要國家大學排名。教育研究,145,135-146。程榮凱(2008)。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粟高燕(2007)。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考察:一個比較的視野。黑龍江高教研究,5,9-12。馮曉玲、武毅英(2010)。日本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對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啟示。教育學術月刊,4,79-81、92。黃秀媛譯(金偉燦、莫伯尼著)(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臺北市︰天下文化。黃家凱(2008)。科技大學國際化策略與實施成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黃榮村(2007)。如何成為一流大學。通識在線,9,14-16。楊千(2007)。策略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泰文化。楊平(2009)。21世紀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對策-訪日本明星大學校長小川哲生教授。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9,3-4。楊武勳(2008)。日本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初探。高教評鑑,2(1),143-170。楊武勳(2010)。日本朝日新聞《大學排名》之探討:以其定位與教育指標為分析對象。教育政策論壇,13(2),1-41。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市:心理。楊思偉、陳盛賢(2007)。日本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臺北市:臺灣評鑑協會。楊婧、吳堅(2009)。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與特點。文教資料,35,113-115。楊靜子(2004)。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困窘之探究-以香港、新加坡為例。比較教育,56,40-69。葛慶華(2007)。推進人才國際化-提升高校競爭力。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13,232-233、236。許長田(2005)。策略管理。臺北縣:新文京開發。鄒川雄(2006)。一流大學的迷思?-從美國大學自由教育精神檢討臺灣高教之改革方向。教育與社會研究,10,125-162。湯志民(2009a)。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之探析。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教育學系主辦,2009教育行政的力與美國際學術研討會(第125-161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湯志民(2009b)。學校創新經營策略:理念與實務。載於政大教育學院學行班、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主辦,2009海峽兩岸教育領導與經營策略學術研討會暨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十周年慶會議手冊暨論文集(第31-103頁)。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齊藤光雄(1992)。美國、日本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國際競爭力之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5(2),100-102。蔡大立(2004)。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蔡志遠(2008)。技專校院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在臺外籍生觀點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蔡映輝(2008)。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問題及對策。教育與考試,5,44-48。盧江濱、李曉述(2009)。中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踐行與展望-以武漢大學為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877-881。盧聰明(2008)。日本的大學國際化與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東亞論壇季刊,462,15-25。蕭玉真(2004) 我國高等技職教育提昇國際競爭力之研究-以國際期刊論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蕭霖、馮丰儀(2006)。大學國際化指標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119-135。戴曉霞(2004)。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亞太國家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2),53-84。謝中琮(2011)。如何提升我國競爭力-由IMD及WEF國際競爭力指標探討,經濟研究,11,63-90。謝幸蓉(2007)。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弦(2009)。創建高校品牌-提升高校競爭力。閩江學院學報,6,117-120。簡貞玲(2008)。應用AHP方法評估臺灣競爭力之研究。德明學報,32,1-28。魏輝良(2006)。經濟全球化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國際經貿探索,4,85-88。邊裕淵(2000)。評析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遠景季刊,1(2),83-103。薛義誠(2008)。策略規劃與管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貳、英文部分Abbott, M., & Doucouliagos, C. (2002). The efficiency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2(1), 89–97. Alan, V. D., & Robert, M. S. (2009). What the public should know about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ies. Hackensack, NJ: World Scientific.Arcelus, F. J., & Coleman, D. F. (1997). An efficiency review of university depart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8(7), 721–729.Bate, R. (2002). Administration the global trap: The roles of educational leader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30(2), 139-156.Capella, J. R. (2000). Globalization, a fading citizenship.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pp. 227-251). London: Routledge.Chang, D. F., Wu, C. T., Ching, G. S., & Tang,C.W. (2009). An evalu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the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in Taiwan.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10, 47–57Currie, J. (1998). Globalization practices and the professoriate in Anglo-Pacific and North American universiti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42(1), 15-29.Daun, H. (Ed.) (2002). Education restructuring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Green, A. (1997).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 state. London: Macmillan.Henk, L. W. (2009). Globaliza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uropean Review, 17(3-4), 455-462.Hill, C. W. L., & Jones, G. R. (200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Johnes, J. (2006). Measuring teaching efficiency in higher education: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economics graduates from UK Universi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74(1), 443–456.Morrow, R. A., & Torres C. A. (2000). The state,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policy.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pp. 27-56). London: Routledge.Mulford, B. (2002). The global change: A matter of balanc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30(2), 123-138.Weihrich, H. (1982).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 Planning, 15(2), 52-64.Welch, A. (2004). Accountability or accountability? Governance and university evaluation systems in an era of performativity. COE Publication Series, 11, 117–138.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5152512
10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25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湯志民<br>吳清山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ang, Chih Min<br>Wu, Ching Shan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吳素菁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Wu, Su Ching 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素菁 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Su Ching en_US dc.date (日期) 2012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3-七月-2013 13:59:25 (UTC+8) - dc.date.available 23-七月-2013 13:59:25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3-七月-2013 13:59:25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5152512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007 -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2512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臺灣頂尖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研究」旨在透過對當前頂尖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分析,結合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優勢,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個案學校進行學校國際競爭力策略執行之參考。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在資料蒐集上採用深度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在資料的分析上採用內容分析法,個案學校為三所頂尖大學,訪談對象為個案學校之行政主管,以瞭解頂尖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意義與內涵,並獲致以下之研究結論:一、國際競爭力策略因校而異,以國際發表與國際交流居多二、國際競爭力共識不易建立,為學校國際競爭力最大困難三、學校國際競爭力經費不足,推動學校國際競爭力較不易四、學校積極倡導國際化交流,以展現學校國際競爭力成效五、學校運用整合的發展策略,來解決學校國際競爭力問題六、學校重視國際學術之排名,以提升學校國際競爭力影響七、學校以聘請國際學者策略,以拓展學校國際競爭力層面八、學校重視校友的社會影響,深化學校國際競爭力之基礎九、學校運用行銷之發展策略,來增進學校國際競爭力發展十、學校發展頂尖之研究中心,來深化學校國際競爭力層面 根據研究結論,針對個案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e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thin the Taiwan Top-North University project and to understand its advantages. Results shall be able to provide valuable recommend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olicy makers and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the study uses the case study and interview method, while undertaking content analysis on three member institution of the Taiwan Top-Notch project. Interview subjects are the executive administrators of the said universities. The following are the major findings.1.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varies from school to school, however, most universities u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cations and exchanges2.The variations with the goal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the most difficult barrier towards its achievement3.Lack of adequate funding mak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chievement even more difficult4.Universities are motivated to undergo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s a performance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5.Universities uses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6.Universities are much concern with international rankings, as a performance indicator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7.Universities are hiring international scholars in order to expand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8.Universities value the impact of their alumni to the society, as basic ground work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9.Universities uses a marketing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increas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10.Universities establishes the top research cent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4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7第二章 文獻探討 9第一節 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意義與內涵 9第二節 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推動 27第三節 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相關研究 77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2第一節 研究對象 92第二節 研究方法 99第三節 實施程序 101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05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06第一節 U1個案學校 106第二節 U2個案學校 187第三節 U3個案學校 222第四節 綜合討論 280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98第一節 結論 298第二節 建議 302 參考文獻壹、中文部分 307貳、英文部分 312 zh_TW dc.format.extent 4915939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language.iso en_US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2512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頂尖大學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競爭力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競爭力策略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op university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es en_US dc.title (題名) 臺灣頂尖大學國際競爭力策略之研究 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es for Top University in Taiwan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山石(2006)。中國高校的國際化之路。國際人才交流,11,4。王如哲(2009)。各國高等教育制度。臺北市:高等教育。王松華(2007)。21世紀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進程和新理念。中國科教創新導刊,471,5。王為正(2006)。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表現與對策。繼續教育研究,3,124-127。王瑞壎(2008)。美國大學排名及其高等教育國際表現之省思。嘉義大學通識學報,6,133-157。王雷、趙雁寧(2005)。以制度創新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87-88。方至民和鍾憲瑞(2006)。策略管理:建立企業永續競爭力。臺北縣:前程文化。司徒達賢(2005)。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第二版)。臺北市:智勝文化。古雅瑄(2008)。美日大學分類與大學排名系統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之啟示。學校行政,56,1-13。朱永新、王智新(1992)。當代日本高等教育。太原市:山西教育。朱啟華(2006)。論德國高等教育提升競爭力的意義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24,37-58。江風(2002)。加入WTO與中國高校國際化發展。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3,69-71。余曉雯、鍾宜興(2009)。德國高等教育排名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44,169-196。吳光輝(2008)。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現代性反思。教育與考試,2,84-88。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臺北市:臉譜。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吳清山、王令宜(2007),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7年。教育資料集刊,35,1-26。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吳麗華、羅米良(2010)。少子化趨勢下日本高等教育發展對策及啟 示。現代教育科學,3,92-95。呂琤琤(2006)。大學國際化發展歷程與策略行動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某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呂福軍、高漢運(2005)。和而不同: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教育與現代化,2,36-39。呂鴻玲(2007)。組織策略對大學國際化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李彥儀(2007)。如何邁向頂尖大學。通識在線,9,47-48。李昱瑩(2007)。澳洲高等教育國際化:政府及大學之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李振清(2010)。提升教育國際化與競爭力的共識與策略。臺灣教育,663,2-11。李龍(2008)。香港高校的競爭力強在哪裡。成才之路,22,4。汪正敏(2008)。我國公私立大學推動國際化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周佳瑜(2003)。國內大學國際化學習環境之研究:研究生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周錢秀(2006)。日本的大學實施國際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承立平(2011)。提升國家競爭力-國際競爭力評比架構之運用。研考雙月刊,35(2),10-27。林天祐(2002)。校務發展策略與SWOT分析。課程與教學通訊,11 ,4-11。林孟潔、吳金春(2005)。臺灣高等教育在追求國際競爭力下潛藏的發展失衡危機。教育研究,133,87-96。林建煌(2008)。策略管理(第二版)。臺北市:新陸。邱均平(2007)。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簡介中國大陸進行的國內外大學極學科專業評價報告。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刊,16,24-42。侯永琪(2008)。全球與各國大學排名問題之探討-以柏林原則與Usher & Amp;Savino指標模式分析。高教評鑑,2(2),113-142。姜麗娟(2004)。從全球化與比較高等教育研究談其對臺灣高等教育研究發展之啟示。比較教育,56,1-39。洪梅菁(2004)。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之行銷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唐宇香、余宏亮(2009)。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啟示。中國成人教育,20,89-91。徐永祥,劉玉娟(2007)。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黑龍江高教研究,8,38-40。高博銓(2010)。強化創造力教育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師說,218,32-39。常薇(2007)。論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73-74。張火燦、許宏明(2008)。國際一流大學經營成功關鍵因素及其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1,77-94。張俊青(2007)。試論當代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啟示。世界教育信息,6,71-74。教育部(2005)。全方位推動大學國際化。高教簡訊,166,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97修正核定版)」http://www.edu.tw/high/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234(下 載日期:2009年10月16日)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1988-2009年外國在華留學生人數表」http://www.edu.tw/bice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6235(下載日 期: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1998-2009年我國學生主要留學國家簽證人數統計表」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03/1998-2009(下載日期:2010年12月2日)梁忠銘(2008),日本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39,93-113。莊俊儒(2009)。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衡量。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許添明(2009)。躋身國際一流大學之財務策略-以美國大學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7(2),103-148。郭姿蘭(2009)。高等教育國際化歷程中大學校長角色與領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苑欽、吳美惠、陳維中和詹燿華譯(C. S. Fleisher & B. E. Bensoussan著)(2007)。企業策略與競爭分析:工具與應用。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陳維昭(2007)。世界一流大學的定義與內涵。通識在線,9,8-10。陳德華(2008)。臺灣高等教育面面觀。臺北市:文景。陳耀茂(1998)。國際競爭力與TQM-美日的比較。品質管制月刊,34(8),35-38。彭建、史南(2005)。全球化與中國高等教育競爭力的提升。求索,2,140-141。彭森明(2004)。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美國名校啟示。文教新潮,9(2),27-34。彭森明、陳素燕(2004)。論大學排名評鑑、認證評鑑、與政策導向評鑑。文教新潮,9(1),1-6。曾瑤、王保田(2010)。論當代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黑龍江高教研究,2,76-78。湯家偉(2006)。世界主要國家大學排名。教育研究,145,135-146。程榮凱(2008)。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粟高燕(2007)。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考察:一個比較的視野。黑龍江高教研究,5,9-12。馮曉玲、武毅英(2010)。日本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對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啟示。教育學術月刊,4,79-81、92。黃秀媛譯(金偉燦、莫伯尼著)(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臺北市︰天下文化。黃家凱(2008)。科技大學國際化策略與實施成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黃榮村(2007)。如何成為一流大學。通識在線,9,14-16。楊千(2007)。策略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泰文化。楊平(2009)。21世紀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對策-訪日本明星大學校長小川哲生教授。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9,3-4。楊武勳(2008)。日本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初探。高教評鑑,2(1),143-170。楊武勳(2010)。日本朝日新聞《大學排名》之探討:以其定位與教育指標為分析對象。教育政策論壇,13(2),1-41。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市:心理。楊思偉、陳盛賢(2007)。日本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臺北市:臺灣評鑑協會。楊婧、吳堅(2009)。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與特點。文教資料,35,113-115。楊靜子(2004)。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困窘之探究-以香港、新加坡為例。比較教育,56,40-69。葛慶華(2007)。推進人才國際化-提升高校競爭力。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13,232-233、236。許長田(2005)。策略管理。臺北縣:新文京開發。鄒川雄(2006)。一流大學的迷思?-從美國大學自由教育精神檢討臺灣高教之改革方向。教育與社會研究,10,125-162。湯志民(2009a)。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之探析。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教育學系主辦,2009教育行政的力與美國際學術研討會(第125-161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湯志民(2009b)。學校創新經營策略:理念與實務。載於政大教育學院學行班、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主辦,2009海峽兩岸教育領導與經營策略學術研討會暨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十周年慶會議手冊暨論文集(第31-103頁)。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齊藤光雄(1992)。美國、日本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國際競爭力之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5(2),100-102。蔡大立(2004)。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蔡志遠(2008)。技專校院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在臺外籍生觀點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蔡映輝(2008)。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問題及對策。教育與考試,5,44-48。盧江濱、李曉述(2009)。中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踐行與展望-以武漢大學為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877-881。盧聰明(2008)。日本的大學國際化與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東亞論壇季刊,462,15-25。蕭玉真(2004) 我國高等技職教育提昇國際競爭力之研究-以國際期刊論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蕭霖、馮丰儀(2006)。大學國際化指標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119-135。戴曉霞(2004)。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亞太國家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2),53-84。謝中琮(2011)。如何提升我國競爭力-由IMD及WEF國際競爭力指標探討,經濟研究,11,63-90。謝幸蓉(2007)。大學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弦(2009)。創建高校品牌-提升高校競爭力。閩江學院學報,6,117-120。簡貞玲(2008)。應用AHP方法評估臺灣競爭力之研究。德明學報,32,1-28。魏輝良(2006)。經濟全球化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國際經貿探索,4,85-88。邊裕淵(2000)。評析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遠景季刊,1(2),83-103。薛義誠(2008)。策略規劃與管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貳、英文部分Abbott, M., & Doucouliagos, C. (2002). The efficiency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2(1), 89–97. Alan, V. D., & Robert, M. S. (2009). What the public should know about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ies. Hackensack, NJ: World Scientific.Arcelus, F. J., & Coleman, D. F. (1997). An efficiency review of university depart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8(7), 721–729.Bate, R. (2002). Administration the global trap: The roles of educational leader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30(2), 139-156.Capella, J. R. (2000). Globalization, a fading citizenship.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pp. 227-251). London: Routledge.Chang, D. F., Wu, C. T., Ching, G. S., & Tang,C.W. (2009). An evalu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the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in Taiwan.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10, 47–57Currie, J. (1998). Globalization practices and the professoriate in Anglo-Pacific and North American universiti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42(1), 15-29.Daun, H. (Ed.) (2002). Education restructuring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Green, A. (1997).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 state. London: Macmillan.Henk, L. W. (2009). Globaliza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uropean Review, 17(3-4), 455-462.Hill, C. W. L., & Jones, G. R. (200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Johnes, J. (2006). Measuring teaching efficiency in higher education: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economics graduates from UK Universi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74(1), 443–456.Morrow, R. A., & Torres C. A. (2000). The state,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policy. In N. C. Burbules & C. A. Torres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pp. 27-56). London: Routledge.Mulford, B. (2002). The global change: A matter of balanc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30(2), 123-138.Weihrich, H. (1982).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 Planning, 15(2), 52-64.Welch, A. (2004). Accountability or accountability? Governance and university evaluation systems in an era of performativity. COE Publication Series, 11, 117–13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