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意外懷孕、意外生育、意外生命的「損害」―以比較法的分析及人性尊嚴觀點的評價為中心
Damages for Wrongful Conception,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centered on the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human dignity.
作者 吳家慶
Wu, Chia Ching
貢獻者 蘇永欽
Su, Yeong Chin
吳家慶
Wu, Chia Ching
關鍵詞 產檢診斷
人工流產
生育自主權
醫療過失
人性尊嚴
損害概念
計畫外懷孕
計畫外生育
計畫外生命
錯誤懷孕
錯誤生育
錯誤生命
意外懷孕
意外生育
意外生命
生殖自由
胎兒生命權
人工生殖
生命神聖性
生命價值
法律與道德
規範的損害
一般扶養費
特別扶養費
prenatal diagnosis
abortion
reproductive autonomy
medical malpractice
human dignity
concept of damage
wrongful conception
wrongful birth
wrongful life
unwanted child
Kind als Schaden
Schadensbegriff
Menschenwürde
Perruche case
Kelly case
procreation liberty
Recht auf Familienplanung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Sep-2013 16:58:47 (UTC+8)
摘要 Wrongful conception、wrongful birth及wrongful life為比較法上耳熟能詳的三種訴訟類型,與生育主體之「不生育」(不成為父母)自由受侵害有關。此類案件,通常因醫師實施產前檢查失誤、結紮或人工流產手術失敗、胚胎植入數量錯誤,致違反父母生育意願,使原本不願懷孕、不願產下患有殘障子女意外出生。由於與傳統醫療侵權,造成病患身體、健康受損害不同,三類訴訟與個人生育自由、子女生命價值有關,如何權衡做出選擇,有更多價值爭議。
     本文從各學門對「胎兒生命權」態度、世界趨勢、我國法制規範、損害賠償與生命價值各方面,認為法律對「母胎」關係,採胎兒生命權保護相對化之態度。據此,回答三類訴訟中待回答「誰的權利」、「什麼權利」與「孩子的出生是損害」等三個問題。
     Wrongful conception及wrongful birth與個人身體自主權、消極生育權(不成為父母的自由)有關。前一訴訟子女通常身體健康,為免對子女人性尊嚴造成侵害使生命價值受到貶損,學說多主張(健康)子女出生不是損害,父母向醫師請求扶養子女之費用,亦多持否定見解;後一訴訟子女身體患有嚴重殘障,婦女有無選擇實施人工流產除去腹中胎兒之權利(生育權、人工流產決定權),亦與生命價值有關,學說上有較多爭議。法院多認為婦女選擇實施人工流產機會,因醫師之過失而遭受侵害,基於子女人性尊嚴保護,扶養子女之一般生活費用不應獲得賠償,與殘障有關之復健、增加生活上需要等特別費用則可獲賠償。Wrongful life係由子女對醫師提起的損害賠償訴訟,主張「不出生比出生要好」,實務與學說通常以「人無不出生之權利」及人性尊嚴考量,否定此類訴訟。但仍有美國加州等三個州最高法院、荷蘭及法國著名的Perruche案肯定此一訴訟。
     學者及各國法院判決在個別訴訟類型的處理上看似符合法律規範,實際上仍有諸多倫理與法律上的爭議,故本文以比較法分析三類訴訟要件,並以憲法人性尊嚴觀點予以評價,企圖找出三類訴訟發展趨勢與價值爭議解決場域。本文自比較法考察發現,法院判決往往因子女身體殘障或健康有不同的結果。wrongful birth與wrongful conception中父母皆不想生育,兩者具有類似性,判決上卻因子女健康狀態差異而有不同結果,讓人對判決論理產生質疑。此種結果要不就是因為法院歧視殘障者,認為生而殘障是損害,要不就是基於殘障者的生活需要或憐憫父母產下殘障子女所致。而同一國家法院各庭對wrongful birth與wrongful conception案件,判決結果亦有很大差異。胎兒人性尊嚴維護,經常構成法院判決否定父母請求賠償的藉口。惟自憲法上人性尊嚴觀點對學說與法院判決加以評價,發現人性尊嚴亦有絕對與相對之別。人性尊嚴憲法價值,在三類訴訟中如何獲得維護,論理上有極大差異,導致判決結果呈現肯定與否定的極端現象。本文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在「將子女視為損害」(Kind als Schaden,BverfGE96,375)案裁判為例,指出法院應依法律規定判決,方能兼顧生命價值與賠償正義。與其在判決形式上維護子女人性尊嚴,不如以「賠償正義」觀點、父母撫育子女需要及醫療執業者的責任,令醫院或醫師負賠償責任。
     此外,各國法院判決及法制後續發展亦為本文觀察重點。鑒於判決與學說意見不一,爭執不斷,予人感覺法院判決有「歧視殘障」之嫌,亦使法院成為道德競技場。為避免前述爭議,各國在法制上多修法限制提起三類訴訟或賠償範圍,甚至有跳脫責任法,改以社會法解決趨勢。審議中的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及試辦中的生育事故救濟補償對三類訴訟問題,並未嘗試提出解決辦法,仍有規範不足之處。基於生殖科技發展與精神醫學進步,人工生殖、代理孕母、同性婚姻、變性及複製人問題層出不窮,倘若將來法制承認或事實上發生時,勢必得免對生育或收養問題,不僅對民事責任法及身分法產生衝擊,亦對人的主體性、人性尊嚴或生命神聖性造成威脅。主政機關與立法者,宜本寬容理念,漸進改革,方不致使社會產生重大動盪,但也應及早因應生殖科技、醫療、性別認同等多元價值,有所變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內涵 1
     第一項 問題意識 1
     第二項 操作定義 4
     第三項 研究價值與目的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7
     第一項 文獻探討 7
     第二項 綜合評述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9
     第一項 研究方法 19
     第二項 研究範圍 2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章 生育自由與生命價值 23
     第一節 生育自由(pro choice) 24
     第一項 生育自由的意義與範圍 24
     第二項 生育自由的權利屬性 27
     第三項 生育權的主體 41
     第四項 小結 43
     第二節 生命價值(pro life) 45
     第一項 生命價值的絕對性 45
     第二項 胎兒的生命權及法律地位 48
     第三項 小結 84
     第三節 生命價值與生育自由的權衡 86
     第一項 關於墮胎爭議的論辯 87
     第二項 法律與道德面向觀察 88
     第三項 不生育的決定及限制 90
     第四項 小結 97
     第三章 比較法上的觀察 101
     第一節 父母就意外懷孕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02
     第一項 英國 102
     第二項 美國 107
     第三項 德國 118
     第四項 法國 122
     第五項 奧地利 124
     第六項 澳洲 126
     第七項 中國大陸 128
     第二節 父母就意外生育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29
     第一項 英國 129
     第二項 美國 131
     第三項 德國 137
     第四項 法國 138
     第五項 奧地利 146
     第六項 中國大陸 149
     第三節 子女就意外生命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58
     第一項 英國 158
     第二項 美國 160
     第三項 德國 171
     第四項 法國 176
     第五項 荷蘭 177
     第六項 中國大陸 180
     第四節 比較法上分析及發展趨勢 181
     第一項 各國法院判決概況 181
     第二項 損害賠償法的挑戰 184
     第三項 生命價值與法律文化 187
     第四項 合憲性解釋與民法發展 188
     第四章 父母就意外懷孕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91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 192
     第一項 契約責任 192
     第二項 侵權責任 199
     第二節 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208
     第一項 損害之發生 209
     第二項 醫療過失(義務違反) 219
     第三項 因果關係 224
     第三節 損害賠償的方法與範圍 234
     第一項 損害賠償目的與原則 235
     第二項 損害賠償的方法 243
     第三項 責任範圍上的損害 247
     第五章 父母就意外生育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295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 296
     第一項 契約責任 296
     第二項 侵權責任 297
     第二節 責任要件 301
     第一項 「損害」是否發生 301
     第二項 責任成立之因果關係 315
     第三節 賠償範圍 316
     第一項 所受損害 317
     第二項 所失利益 325
     第三項 與有過失之問題 326
     第四項 小結 328
     第六章 子女就意外生命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331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 331
     第一項 契約責任 331
     第二項 侵權責任 332
     第二節 對意外生命之訴之評價 333
     第一項 否定意外生命之訴之理由 333
     第二項 肯定意外生命之訴之理由 335
     第三項 小結 338
     第三節 責任要件與賠償範圍 339
     第一項 醫師對胎兒之注意義務 339
     第二項 生命之存在是否為損害 340
     第三項 權利或利益受侵害 345
     第四項 小結 347
     第四節 父母對子女之損害賠償責任 349
     第一項 未出生者權利之保護 349
     第二項 父母對腹中胎兒之義務 350
     第七章 人性尊嚴觀點的評價 355
     第一節 人性尊嚴內涵與功能 356
     第一項 大法官對人性尊嚴的闡釋 356
     第二項 人性尊嚴與基本權的關係 358
     第三項 人性尊嚴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359
     第四項 基本權對第三人之效力 360
     第二節 人性尊嚴對民事立法的直接效力 362
     第一項 胎兒權利能力的規定 362
     第二項 「權利」、「損害」概念的開放性 363
     第三節 人性尊嚴對法律適用的間接效力 364
     第一項 人性尊嚴對契約的效力 364
     第二項 人性尊嚴對侵權行為的效力 368
     第三項 小結 384
     第八章 三類訴訟之命運與未來走向 387
     第一節 判決之迴響與評價 387
     第一項 法國意外生命之訴判決之迴響 387
     第二項 奧地利子女扶養費判決之分歧 390
     第三項 小結 401
     第二節 損害賠償法之極限與變革 403
     第一項 損害賠償法的功能界限 403
     第二項 解決價值爭議之場域 405
     第三節 從責任法到社會法的遞移 406
     第一項 比較法上的發展趨勢 407
     第二項 誰來為新生命負責? 423
     第三項 小結 428
     第四節 生殖、醫療、婚姻與法律的後續發展 429
     第一項 異於傳統性別觀念、生育及婚姻的新興議題 429
     第二項 新興議題為傳統民事法帶來的衝擊 434
     第三項 既有民法思維與制度之調整 439
     第四項 小結 440
     第九章 結論 443
     參考文獻 453
     
     "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Beck, Ulrich原著,汪皓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2004年。
     Berlin, Isaiah原著,陳曉林譯,《自由四論》,聯經出版,1986年。
     Buchanan, Allen/Brock, Dan W./ Daniels, Norman/Wikler, Daniel原著,蕭郁雯譯,《機會到選擇:遺傳學與正義》,巨流出版,2004年。
     David, Rene原著,漆竹生譯,《當代主要法律體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Dworkin, Ronald原著,郭貞伶、陳雅汝譯,《生命的自主權》,商周出版社,2002年。
     Dworkin, Ronald原著,劉麗君譯,《自由的法:對美國憲法的道德解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Fuchs , Maximilian原著,齊曉琨譯,《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
     Johnson, Vincent R.原著,趙秀文、楊智傑譯,《英美侵權法》,五南圖書,2006年。
     Judith, Thompson原著,陳瑞麟譯,〈墮胎的防衛〉,載於《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胎》,桂冠出版,1997年。
     Kant, Immanuel原著,沈叔平譯:《法的形而上原理》,商務印書館,1991年。
     Larenz, Karl原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五南圖書出版,2004年。
     Locke, John原著,葉啟芳譯,政府論(下),商務印書館,1964年。
     Medicus, Dieter原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元照出版,2002年。
     Milne, A. J. M.原著,夏勇、張志銘譯,《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Pojman, Loius P.原著,江麗美譯,《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桂冠出版社,1995年。
     Radbruch, Gustav原著,舒國瀅譯,〈法律上的人〉,《法律智慧警句集》,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
     Tong, Rosemarie原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Turkington, Richard C./ Allen, Anita L.原著,馮建妹等編譯,《美國隱私法:學說、判例與立法》,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
     Verny, Thomas/ Weintraub, Pamela原著,顏慧琪譯,《胎兒心理學家教妳做好胎教(Nurturing the Unborn Child)》,世茂出版社,2010年。
     von Bar, Christian原著,焦美華譯,《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 (下),元照出版,2003年。
     王利明,《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王澤鑑,《人格權法》,自版,2012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1992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1992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七),1993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1996年。
     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10年。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版,2009年。
     成和平,《生死科學---破解生死奧祕的入門書》,台灣商務,2001年。
     李建良,《人權思維的承與變:憲法理論與實踐(四)》,新學林,2010年。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2004年。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6年。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2001年。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2007年。
     於 敏,《日本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 (上)》,自版,2004年。
     林東茂,《刑法綜覽》,學林文化,2002。
     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中)》,元照出版,2008年。
     姚志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一)》,元照出版,2003年。
     施啟揚,《民法總則》,自版,2011年。
     柯志明,《胎兒與死刑犯:基督信仰的人觀與生命倫理》,橄欖出版社,2013年。
     胡雪梅,《英國侵權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孫森焱,《新版民法債編總論(上冊)》,2010年。
     翁岳生,《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五南圖書,2003年。
     郝鳳鳴,《社會法e化教學之核心內容與教學方法》,教育部補助法律教學改進計畫成果報告書,2007年。
     高鳳仙,《親屬法》,五南圖書,2008年。
     梅仲協,《民法要義》,自版,1970年。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翰蘆圖書,1997年。
     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新學林出版,2008年。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著,《民法親屬新論》,2010年。
     陳慈陽,《憲法學》,元照出版,2004年。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元照出版,2002年。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自版,2011年。
     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2004年。
     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2004年。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元照出版,2005年。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曾淑瑜,《生命科學與法規範之調和》,翰蘆圖書,2003年。
     曾淑瑜,《醫療過失與因果關係(上冊)》,翰蘆圖書,1998年。
     黃 立,《民法總則》,自版,1999年。
     楊立新,《侵權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佳元,《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研究-以過失責任為重心》,元照出版,2007年。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商務印書館,2001年。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女書文化,1998年。
     潘維大,《英美侵權行為法案例解析(上)》,瑞興圖書,1997年。
     潘維大,《英美侵權行為法案例解析(中)》,瑞興圖書,2002年。
     蔡振修,《醫事過失犯罪專論》,自版,2005年。
     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書局,1969年。
     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親屬法》,2010年。
     羅秉祥,《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宣道出版社,1994年。
     蘇永欽,《民事立法與公私法的接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蘇永欽,《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月旦出版社,1994年。
     蘇永欽,《部門憲法》,元照出版,2006年。
     二、期刊
     Blaurock, Uwe原著,姚志明譯,〈法規保護目的理論〉,《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期,2000年。
     Picker, Eduard原著,侯英泠譯,〈小孩是否為損害(「錯誤生命」)-論德國醫師對於不被期待的子女誕生之賠償責任(Schadensersatz für das unerwünschte Kind-Wrongful Birth und Wrongful Life)〉,《成大法學》,第8期,2004年。
     Pinker, Steven原著,何建志譯,〈尊嚴之愚昧:保守派生命倫理學最新、最危險的計策〉,《法律與生命科學》,第3卷第3期,2009年。
     Schünemann, Bernd原著,盧映潔譯,〈後現代社會中的墮胎刑法規範〉,《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4期,2004年。
     Starck, Christian原著,林三欽譯,〈基本權與私法〉,收錄於楊子慧等人合譯《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元照出版,2006。
     Starck, Christian原著,陳英鈐譯,〈生物學與生殖醫學的憲法界限〉,《台大法學論叢》,33卷3期,2004年。
     Starck, Christian原著,楊子慧譯,〈法學的未來〉,收錄於楊子慧等人合譯《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元照出版,2006年。
     丁予安、黃 立,〈我國人體試驗之侵權與契約責任及損害賠償制度〉,《台灣醫界》,53卷第7期,2010年。
     毛 彥、宋巧仙,〈錯誤出生之訴的法律分析〉,《江南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2009年。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要件上之因果關係、違法性與過失之內涵及其相互間之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年。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關係之結構分析以及損害賠償之基本原則〉,《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1998年。
     王千維,〈論人格法益損害之賠償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2003年。
     王千維,《責任成立的因果關係》,《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
     王秀哲,〈利益平衡與價值選擇中的墮胎規制研究〉,《法商研究》,第4期,2007年。
     王服清、王翼升,〈論「非法律夫妻關係者」的人工生殖權之正當性--以「英國二OO八年人類受精與胚胎法」作為論證基礎〉,《高大法學論叢》,第7卷第1期,2011年。
     王皇玉,〈墮胎.同意.隱私權—以美、德法制視角檢視墮胎諮詢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174期,2009年。
     王富仙,〈受精卵法律地位之探索〉,《法學叢刊》,第183 期,2001年。
     王澤鑑,〈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隱私權篇〉(上),《比教法研究》,2008年。
     王澤鑑,〈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隱私權篇〉(中),《比教法研究》,2009年。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一)---人格權、人格尊嚴與私法上之保護〉,《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0期,2006年。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二)---憲法上人格權與私法上人格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1期,2006年。
     王澤鑑,〈財產上損害賠償(二)-為新生命而負責:人之尊嚴與損害概念,wrongful birth 及wrongful life〉,《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2006年。
     王澤鑑,〈損害概念及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第124期,2005年。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123期,2005年。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體系、請求權基礎、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
     王澤鑑,〈憲法基本權利與私法—合憲性控制在法學方法上之分析〉,《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院,1998年。
     王耀霆,〈私法關係的合憲控制—兼評再興社區訴關愛之家案〉,《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2008。
     古振暉,《論相當因果關係之相當(中)》,《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1997年。
     曲相霏,〈胎兒的憲法地位—德國模式與美國模式〉,《環球法律評論》,2009年。
     江玉林,〈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2004年6月。
     艾立勤,〈論接合子是不是位格人〉,《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8卷第8期,2001年。
     何建志,〈反反胚胎商品化的一些法律論證〉,《律師雜誌》,第285期,2003年。
     余錦波,〈複製人的道德問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0期,1999年。
     吳志正,〈論人工流產自主決定權之侵害與損害〉,《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2期,2007年。
     吳家慶,〈從責任法到社會法─法國計畫外生命損害賠償的後續發展〉,《法學新論》,35期,2012年。
     吳從周,〈論民法第一條之法理〉,《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5卷第2期,2004年。
     李 燕,〈不當懷孕損害賠償研究—從上海「絕育手術不絕育索賠案」說起〉,《東岳論叢》,第30卷第10期,2009年
     李建良,〈人性何在?尊嚴何價?-樂生人權的憲法重量〉,《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2006年9月。
     李建良,〈自由、平等、尊嚴(上)---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
     李建良,〈自由、平等、尊嚴(下)---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2008年。
     李素楨,〈台灣女性的生育自主權與權利分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2004年。
     李國明,〈揭開胎兒活動之謎〉,《中國保健營養》,第11期,2001年。
     李瑞全,〈生命倫理學五十年(上)〉,《鵝湖月刊》,第330期,2002年。
     李震山,〈「複製人」科技發展對既有法律思維與制度之衝擊以基本權利保障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79期,2001年。
     李震山,〈從憲法保障生命權及人性尊嚴之觀點論人工生殖〉,《月旦法學雜誌》,第2期,1995年。
     李蕊佚,〈生殖技術的立法規制與生育權的保護〉,《判解研究》,第46輯,2009年。
     肖 魏,〈母親與胎兒關係的倫理爭辯〉,《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2004年。
     周志宏,〈複製人與生物科技之法律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35期,1998年。
     林欣柔、楊秀儀,〈告別馬偕肩難產事件?--新醫療法第82條第2項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
     邱玟惠,〈「人類尊嚴」法學思維初探--從人類體外胚胎談人性尊嚴之另一面向〉,《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9期,2009。
     邱玟惠,〈人工生殖子女親子法制之檢討與修法建議〉,《台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3期,2009年。
     侯英冷,〈從德國法論醫師之契約上說明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2 期,2004年。
     侯英泠,〈「計畫外生育」與非財產上損害賠償-最高法院民事判決90年臺上字第468號判決評析〉,《台灣本土法學》,第47期,2003年。
     侯英泠,〈論「計畫外生育」與「計畫外生命」之民事上賠償責任之爭議〉,《成大法學》,第4期,2002年。
     姜 影,〈法國2002年《患者權利和衛生系統品質法》對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刊於中國民商法律網,網址: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6283
     施慧玲,〈一夫一妻制度之憲法保障的再一片拼圖—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七號解釋簡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5 期,2008年。
     柯志明,〈何謂人:論胎兒的存有地位與墮胎之惡〉,《獨者 台灣基督徒思想論》,第14期,臺北市:台灣基督學會,2007年
     柯志明,〈道德困境與虛己倫理:以兩種困境墮胎類型為例的倫理神學反思〉,《臺南神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2年。
     孫效智,〈人類胚胎之形上與道德地位〉,《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4期,2007年。
     孫森焱,〈評釋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一O五七號民事判決〉,《醫事法學》,第12卷第1、2 期合訂本, 2004年。
     時國銘,〈論生命倫理學中物種主意之爭論---從墮胎的道德談起(下)〉,《鵝湖月刊》,第27卷第10期,2002年。
     時國銘,〈論生命倫理學中物種主意之爭論---從墮胎的道德談起(上)〉,《鵝湖月刊》,第27卷第9期,2002年。
     殷興東,〈生命權價值能否量化的思考—對德國通過《空中安全法》事件的憲法分析〉,《江南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2009年。
     馬俊駒,〈人與人格分離技術的形成、發展與變遷---兼論德國民法中的權利能力〉,《現代法學》,第28卷第4期,2006年。
     馬慧娟,〈生育權:夫妻共同享有的權利〉,《中國律師》,第7期,1998年。
     張 紅,〈夫妻生育權衝突及其解決—從妻子私自墮胎引發丈夫索賠案出發〉,《咸寧學院學報》,第30卷第9期,2010年。
     張 紅,〈錯誤懷孕之侵權損害賠償〉,《私法研究》,第2期,2011年。
     張永明,〈德國變性人之醫療、法律與倫理分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8期,2008年。
     張永明,〈變性人之性別自主決定權初探 – 德國變性人法案與聯邦憲法法院六系列判決簡介〉,《人權保障與訴願法治專輯》,台北市政府編印,2008年。
     張念中,〈台日醫療無論過失補償制度之比較〉,《新北市醫誌》,第14期,2012年。
     張淑美、陳慧姿,〈死後留後VS.問題遺後?「死後取精生子」生命權的思辨〉,《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1期,2007年。
     張學軍,〈生育自決權研究〉,《江海學刊》,第5期,2011年。
     張學軍,〈錯誤的生命之訴的法律適用〉,《法學研究》,第4期,2005年。
     莊 茂,〈代理孕母法治化之探討〉,《思與言》,第42卷第1期,2004年。
     莊馥嘉,〈歐洲人權法院判決波蘭墮胎法違反歐洲人權公約〉,《法律與生命科學》,第5期,2008年。
     許志雄,〈憲法上之個人尊嚴原理〉,《憲法之基礎理論》,1993年。
     許秀雯,〈法國民事伴侶制度PACS的新面貌〉,收錄於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官方網站,網址:http://goo.gl/Wswgv。
     許宗力,〈司法權的運作與憲法-法官作為憲法之維護者〉,收於葉俊榮主編,《法治的開拓與傳承–翁岳生教授的公法世界》,元照出版,2009年。
     許宗力,〈基本權利的第三人效力與國庫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2003年。
     郭吉助,〈論醫事法律上之醫療行為---由法制面談起〉,《法務通訊》,第2380期,2008年。
     郭明政,〈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後民法與社會法法律時期的成熟標竿〉,收錄於法務部保護司編《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1998年。
     郭明政,〈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收錄於蘇永欽編,《部門憲法》,元照出版,2006年。
     郭振恭,〈論事實上夫妻之保護-婚姻形式要件規定所生缺陷之救濟〉,《輔仁法學》,第4期,1985年。
     郭德厚,〈「權衡」胎兒生命權與婦女身體自主權? —優生保健法修正草案之價值預設檢討—〉,《成大法學》第16期,2008年。
     郭德厚,〈父母權利義務之定性、質變與複製—優生保健法修正草案第十一條第三項規定之商榷〉,《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5期,2008年。
     陳文珊,〈前胚胎道德地位與母胎關係芻議──試論基督宗教的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2004年。
     陳文珊,〈論胚胎是否具有生命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5期,2008年。
     陳仲妮,〈「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之憲法問題〉,《科技法學評論》,第6卷第2期,2009年。
     陳妙芬,〈浮濫的平等?—談代理孕母的法理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1999年。
     陳忠五,〈法國侵權責任法上損害之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30卷4期,2001年。
     陳忠五,〈產前遺傳診斷失誤的損害賠償責任-從「新光醫院唐氏症案件」論我國民事責任的新課題〉,《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6期,2005年。
     陳忠五,〈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臺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3期,2007年。
     陳忠五,〈醫療糾紛的現象與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 年。
     陳美華,〈物化或解放—女性主義者關於代理孕母的爭論〉,《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1999年。
     陳英淙,〈由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判決探討墮胎合法化問題〉,《憲政時代》,第28卷第1期,2002年。
     陳英鈐,〈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法問題--胚胎的基本權利地位〉,《律師雜誌》,第285期,2003年
     陳英鈐,〈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憲法問題〉,《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6期,2005年。
     陳清秀,〈憲法上人性尊嚴〉,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1997年。
     陳惠馨,〈憲法解釋對身分法制發展之影響〉,《憲政時代》,第32卷第1期,2006年。
     陳棋炎,〈論婚姻成立之形式要件-兼述事實上夫妻〉,《台大法學論叢》,11卷1期,1981年。
     陳愛娥,〈憲法對未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保護義務的一例來觀察〉,《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年。
     陳鋕雄、劉庭妤,〈從「個人資料保護法」看病患資訊自主權與資訊隱私權之保護〉,《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4期,2011年。
     陳靜慧,〈人性尊嚴侵害之違憲審查─兼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航空安全法判決」〉,《法令月刊》第59卷8期,2008年。
     陳聰富,〈「存活機會喪失」之損害賠償〉,《中原財經法學》,2002年。
     陳聰富,〈人身侵害之損害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1期,2006年。
     陳聰富,〈因果關係之判斷—台北市國家賠償案件分析〉,《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2004年。
     陳聰富,〈侵權行為法上之因果關係〉,《臺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2期,2000年。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5期,2002年。
     陳 冲,〈司法可以不恐龍〉,2013年5月28日工商時報社評專欄,網址:http://md.ctee.com.tw/bloger.php?pa=jDX4Tl/qO0PTd65NxxqCK/R0APnO4Gz1rR05EFE7arwQiL4/OCYXhA==
     曾淑瑜,〈人類胚胎在法律上之地位及其保護〉,《法令月刊》,第54卷第6期,2003年。
     湯建平、李丹、王啟輝,〈“錯誤出生”之訴與“錯誤生命”之訴辨析—以中國的訴訟案件為視角〉,《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第1期,2008年。
     程明修,〈胎兒與生命權保障主體間之憲法論證難題〉,《東吳法律學報》,第131卷第2期,2002年。
     程明修譯,〈「人性尊嚴,將子女視為損害」之裁判〉,《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12)》,司法院,2006年。
     馮曉娟、李忠一,〈試論未出生者之法律保護〉,《中國律師》,第12期,2008年。
     黃 立,〈重新檢討民法的因果關係理論—臺北地院88年度重訴字第1122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第28期,2001年。
     黃承啟,〈論複製人對親屬法之衝擊-美國法制與我國法制之比較〉,《月旦法學雜誌》,第170期,2009年。
     黃昭元,〈抗多數困境與違憲審查正當性---評Bickel教授的違憲審查理論〉,收錄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出版社,2002年。
     黃茂榮,〈醫療契約(一)〉,《植根雜誌》,第25卷第1期,2009年。
     黃茂榮,〈醫療契約(二)〉,《植根雜誌》,第25卷第2期,2009年。
     黃茂榮,〈醫療契約(三)〉,《植根雜誌》,第25卷第3期,2009年。
     黃舒芃,〈「價值」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從釋字第 617 號解釋談起〉,《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上冊)》,2009年。
     黃榮堅,〈論相當因果關係理論─評最高法院89年度臺上字第7823號及台灣高等法院89年度重上更(三)字第143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
     楊立新、王麗莎,〈錯誤出生的損害賠償責任及適當限制〉,《北方法學》,第2期,2011年。
     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
     楊秀儀,〈病人,家屬,社會:論基因年代病患自主權可能之發展〉,《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5期,2002年。
     楊秀儀,〈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後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臺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2007年。
     楊秀儀,〈論醫療糾紛之定義、成因、及歸責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9期,2002年。
     楊秀儀,〈醫療糾紛與醫療無過失制度─美國經驗四十年來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68期,2001年。
     葛克昌,〈租稅國家之婚姻家庭保障任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42期,2007。
     雷文玫,〈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為何人類胚胎不應該是權利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1期,2007年。
     雷文玫,〈兩對父母親的拔河—從父母子女關係之認定看近來代理孕母合法化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1999年。
     雷文玫,〈尋找複製人類最適規範模式〉,收錄於《基因科技與人文的對話》,時報文化,2004年。
     雷文玫,〈解構我國胚胎保護規範體系--發現父母生育自主的地位〉,《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4期,2004年。
     廖福特,〈歐洲人權公約〉《新世紀智庫論壇》,第8期,1999年。
     趙雪綱,〈人權概念的正當性何在?康德倫理學對人權概念(以生命權為例)之奠基性意義〉,《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22卷第5期,2004年。
     劉宇萍,〈胎兒生命權:一個歐洲人權法院裁而未決的問題〉,《中國檢察官》,第82期,2009年。
     劉幸義,〈「安樂死」刑事政策的擬定與論證〉,《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一)》,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1998年。
     樊 林,〈生育權探析〉,《法學》,第9期,2000年。
     潘維大,〈美國侵權行為法對因果關係之認定〉,《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7卷第2期,1992年。
     蔡宗珍,〈人性尊嚴〉,《現代憲法論》,元照出版,2005年。
     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1999年。
     蔡宗珍,〈憲法、國家權力與人性圖像---以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術之合憲性問題為中心〉,《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國際刑法學會台灣分會主編,元照出版,2005年。
     蔡維音,〈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18卷第1期,1992年。
     蔡維音,〈「擬似權利主體」之法律意涵—重新建構人類基因的法律地位〉,《成大法學》,第2期,2001年。
     鄧學仁,〈事實上夫妻之定位及其衍生之法律問題〉,《警大法學論集》,第10期,2005年。
     盧美秀、鍾春枝、林秋芬、楊哲銘、陳俊賢,〈代理孕母合法化之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第5卷第1期,2003年。
     戴瑀如,〈論德國同性伴侶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年。
     薛智仁,〈論人工流產同意權(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9期,2003年。
     謝碩駿,〈擊落被恐怖份子劫持之民航客機,合憲嗎?—試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預防性擊落客機案」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9期,2007年。
     簡至潔,〈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 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3期,2012年。
     聶 欣,〈不當出生之請求權基礎分析〉,《中國衛生法制》,第2期,2010年。
     蘇永欽,〈民事財產法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法令月刊》, 第52卷3期, 2001年。
     蘇永欽,〈憲法權利的民法效力〉,《當代公法理論》,月旦出版社,1993年。
     釋昭慧,〈揮之不去的父權夢魘—評述「優生保健法」修正案之爭議〉,《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2004年。
     釋惠敏,〈佛教之生命倫理觀─以「複製人」與「胚胎幹細胞」為例〉,《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年。
     三、學位論文
     王耀霆,《私法關係的合憲控制—間接影響說的再構成》,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志正,《民事因果關係概念之再構成》,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李 冬,《生育權研究》,吉林大學法律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沈巧元,《從生育控制看墮胎罪的法律論述─以優生思想的內化為觀察點》,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子傑,《人之圖像與憲法解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欣頤,《計畫外生育民事賠償責任研析與實證研究》,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翰緯,《由女性主義法學檢視我國墮胎法律制度》,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洪絹閔,《胎兒與懷孕女性生命內在價值的權衡-德沃金與康奈爾的同與異》,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志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墮胎判決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許忠信,《論消費者保護法無過失責任於醫療服務之適用與解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許昭元,《論生殖性複製與生殖自由》,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許家華,《由生育自主權重新檢視自願墮胎行為之相關法規範》,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文珊,《論胚胎是否具有生命權》,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陳品錚,《論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以德國基本法第一條第一項為基礎》,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美華,《從露對韋德(Roe V. Wade)案論墮胎權:自由女性主義及其超越》,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陳婉均,《論醫療損害賠償責任與補償制度》,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彭英泰,《論複製技術之管制與複製人之身分認定》,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黃美芳,《從人性尊嚴論複製人、基因增強》,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舒嵐,《憲法價值於私法關係之體現 ─以隱私權與表現自由之衝突與調和為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詹心馳,《論計畫外生育之損害賠償》,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詹芝怡,《計畫外生育與計畫外生命之損害賠償責任研究—兼論產前篩檢政策的應有走向》,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趙澤維,《胎兒治療倫理與法律規範之探討》,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蘇嘉瑞,《胚胎複製之醫療產業與法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四、研討會論文
     Papier, Hans-Jürgen演講稿,蔡宗珍譯,〈人性尊嚴的保護-對於法律實務之影響〉,2011萬國法學講座,2011年4月8日於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國際會議廳。
     孫效智,〈當前台灣社會的重大生命課題與願景〉,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籌備委員會主辦,生命教育核心議題學術研討會暨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成立大會,2004年9月18日。
     陳惠馨,〈變遷中的家庭規範與家庭權〉,發表於「第一屆法律社會學研討會『社會脈動下的家庭權』」研討會,中正大學法律學系、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主辦,2004年5月29日。
     楊國鑫,〈生命倫理學的方法論〉,李瑞全主編,《第四屆生命倫理學國際會議論文集》第二冊,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04年6月。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Beauchamp, Tom L./Childress, James F.,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Buchanan, Allen/Brock, Dan W./Daniels Norman/Wikler Daniel., From Chance to Choice: Genetics and Justice, Cambridge Univ Pr, (2002).
     Dobbs, Dan B./Hayden, Paul T./Bublick, Ellen M., Torts and Compensation, Personal Account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Injury, West Group, six ed,(2009)
     Gilligan, Carol.,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Kommers, Donald P., The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Magnus, Ulrich, Unification of Tort Law:Damages,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 vol. 5, (2001)
     Markesinis, Basil/Unberath, Hannes, The German Law of Torts: A Comparative Treatise ( 2002)
     Noonan Jr, John T., “An Almost Absolute Value in History,” in The Morality of Abor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Priaulx, Nicolette., The Harm Paradox: Tort Law and the Unwanted Child in an Era of Choice: Routledge-Cavendish, Oxford, (2007)
     Schwartz, Victor E./Kelly, Kathryn /Partlett, David F., Prosser, Wade and Schwartz’s Torts: Cases and Materials, West Group 11th ed ,(2005)
     van Gerven, Walter/Larouche, Pierre/Lever, Jeremy., 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on National, Supra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ort Law , Oxford, (2000)
     二、期刊
     Belsky, Alan J., Injury as a Matter of Law: Is This the Answer to the Wrongful Life Dilemma?, 22 U. Balt. L. Rev. 185, 214 (1993)
     Botkin, Jeffrey R., Genes and Disability: Defining Health and the Goals of Medicine: Prenatal Diagnosis and the Selection of Children, 30 FLA. ST. U. L. REV. 265, 265 (2003).
     Brenda, Daly, Wrongful birth, wrongful conception, and the Irish Constitution, Eur J Health Law 12(1):57-76 (2005)
     Burns, Thomas A., When Life Is an Injury: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Wrongful Life Lawsuits, 52 Duke Law Journal 807-839 (2003)
     Cane, Peter, ‘Another Failed Sterilisation’ , 120 Law Quarterly Review 189, 192(2004)
     Coady, Regina M., Extending Child Abuse Protection to the Viable Fetus: Whitner v. State of South Carolina, 71 St. John`s L. Rev. 667, 678 (1997).Available at: http://scholarship.law.stjohns.edu/lawreview/vol71/iss3/5
     Cook, Moses, From Conception Until Birth: Exploring the Maternal Duty to Protect Fetal Health, 80 Wash. U. L. Q. 1307,1130 (2002). Available at: http://digitalcommons.law.wustl.edu/lawreview/vol80/iss4/6
     Crockin, Susan L., Esq. for the Genet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 Over View Of Court Decisions Involving Reproductive Genetics, available at http://www.dnapolicy.org/(last visited 2/27/2013 12:04 AM)
     Doerr, Adam, The “Wrongful Life” Debate, Robinson Bradshaw & Hinson , Genomics Law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www.genomicslawreport.com/index.php/2009/09/22/the-wrongful-life-debate/
     Donnelly, Mary, ‘The injury of parenthood: the tort of wrongful conception’, Northern Ireland Legal Quarterly 48(1):10(1997)
     Duncan, William C., Statutory Responses to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Actions, Marriage Family Law Foundation, in Life and Learning XIV (University Faculty for Life 2005) , Marriage Family Law Foundation ,available at http://www.marriagelaw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UFFL%20Chapter.pdf
     Ewing, Julie, Case Note: " The Perruche Case ", 4 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321(2002)
     Fappiano, Tara C., "Finding a Legal Remedy for the HIV-Positive Infant: Wrongful Life and Lack of Informed Consent Explored," Journal of Civil Righ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2(1), p214. (1996).Available at: http://scholarship.law.stjohns.edu/jcred/vol12/iss1/12
     Gantz, Julie, State Statutory Preclusion of Wrongful Birth Rrlief: A Trroubling Rewriting of a Woman`s Right to Choose and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Virginia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and the Law, Note, 4 Va. J. Soc. Pol`y & L. 795(1997)
     Garfinkle, Jill E., Note, Burke v. Rivo: Toward a More Rational Approach to Wrongful Pregnancy, 36 Vill. L. Rev. 808,809 (1991).
     Giesen, Ivo, The Use and Influence of Comparative Law in ‘Wrongful Life’ Cases, Utrecht law review, 8(2), 39, (2012)
     Gold, Stephanie S., An Equality Approach to Wrongful Birth Statutes, 65 Fordham L. Rev. 1005 (1996).Available at: http://ir.lawnet.fordham.edu/flr/vol65/iss3/5
     Hanson, F. Allan, Suits for Wrongful Life, Counterfactuals, and the Nonexistence Problem, 5 S.Cal. Interdisc. L.J. 9 (1996)
     Heimerer, Kim, Wrongful birth―the claim for childrearing costs Compensation in Germany,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 - A comparative study, Faculty of Law,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4) available at http://www.heimerer.com/
     Hensel, Wendy F., The Disabling Impact of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Actions,40 Harvard Civil Rights-Civil Liberties Law Review,142(2005)
     Hirsch, David,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Wrongful Birth/Wrongful Life Case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Law Journal, 29(2),233-238(2006).
     Hom, Renee Madeleine, Note, Wrongful Conception: North Carolina’s Newest Prenatal Tort Claim: Jackson v. Bumgardner, 65 N.C. L. Rev. 1077, 1077 (1987)
     Jackson, Anthony, Action for Wrongful Life, Wrongful Pregnancy , and Wrongful Bir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 17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Journal , 539(1995) (17 Loy. L.A. Int`l & Comp. L.J. at 539)
     Jackson, Anthony, Wrongful Life And Wrongful Birth - The English Conception, The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7(3): 349-381(1996)(17 JLEGMED at 381)。
     Jankowski, Kathryn J.,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Actions Arising From Negligent Genetic Counseing: The Need for Legislation Supporting Reproductive Choice, Fordham Urban Law Journal, 17, Issue 1 (1989)
     Jerram, Christopher D., Note, Child Rearing Expenses as Compensable Damage in Wrongful Conception Case: Burke v. Rivo, 24 Creighton L. Rev. 1643, 1643 (1991)
     Karako-Eyal, N., ‘A critical disability theory analysis of wrongful life/birth actions in Israel’, Int. J. Private Law, Vol. 6, No. 3, pp.289–302(2013).
     Katz, Jay, Informed Consent - A Fairy Tale? - Law`s Vision, 39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137 (1977).
     Kelly, Michael B., "The Rightful Position in `Wrongful Life` Actions, " 42 Hastings L.J. 535 (1991)
     Locklar, Benjamin L., Comment, Jackson v. Bumgardner: A Healthy Newborn-A Blessing or a Curse?, 12 AM. J. TRIAL ADvoc. 153, 154-55 (1988).
     Loth, Marc A., Limits Of Private Law : Enriching Legal Dogmatics, 35 Hofstra Law Review,1725,1751(2007)
     Lysaught, M Therese, Wrongful life? The strange case of Nicholas Perruche, Human Life Review, Winter , 28, 1/2, 165-169(2002)
     Mackenzie, Robin, From Sanctity to Screening, Genetic Disabilities, Risk and Rhetorical Strategiesin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Conception Cases, 7 Ferninist Legal Study, 180(1999)
     Mee, Jennifer, Wrongful Conception: The Emergence of a Full Recovery Rule, 70 Wash. U. L. Q. 887 (1992).available at: http://digitalcommons.law.wustl.edu/lawreview/vol70/iss3/7
     Moore, Amy Norwood, Note, Judicial Limitations on Damages Recoverable for the Wrongful Birth of a Healthy Infant, 68 Va. L. Rev. 1311, 1313, 1329–30 (1982)
     Morreim, E. Haavi, The Concept of Harm Reconceived: A Different Look at Wrongful Life, Law and Philosophy, 7(1):3-33 (1988)
     Murtaugh, Michael T., Wrongful Birth: The Courts’ Dilemma in Determining a Remedy for a “Blessed Event,” 27 Pace L. Rev. 241, 250 (2007).
     Note, Wrongful Birth Actions: The Case Against Legislative Curtailment, 100 Harv. L. Rev. 2017, 2033(1987).
     Nys, HFL/Dute, JCJ, A wrongful existence in the Netherlands, 30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93-394(2004)
     O’Shea, Stephen M., Comment, Burke v. Rivo: A Massachusetts Approach to Wrongful Pregnancy, 26 New. Eng. L. Rev. 963, 968,974 (1992).
     Perry, Ronen/Adar, Yehuda, Wrongful Abortion: A Wrong in Search of a Remedy, 2 Yal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Law, And Ethics 101,180 (2005)
     Pichon, Jakob, Does the Unborn Child Have a Right to Life? The Insufficient Answer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in the Judgment Vo v. France, 7 GERMAN L.J. 433, 444 (2006)available at http://www.germanlawjournal.com/pdfs/Vol07No04/PDF_Vol_07_No_04_433-444_Developments_Pichon.pdf
     Podewils, Lisa A., Note, Traditional Tort Principles and Wrongful Conception Child-Rearing Damages, B.U. L. Rev. 407, 410–11 (1993).
     Pollard, Deanna A., Wrongful Analysis in Wrongful Life Jurisprudence , 55 Ala. L. Rev. 356-658 (2003)
     Robertson, Gerald B., Civil liability arising from "wrongful birth" following an unsuccessful sterilization operation, Am J Law Med 4(2):131-56. (1978)
     Robertson, John A. Procreative Liberty and the Control of Conception,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Virginia Law Review 69(3): 405-464(1983)
     Ryan, Shelley A., Wrongful Birth: False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s Reproductive Lives, 78 Minn. L. Rev. 857,. 891,893 (1994)
     Samland, Stefanie, “Rights of parents and child in cases of ‘wrongful conception/life/birth’ in contract and tort law” Comparative view on Germany and France(2003), available at http://www.jurawelt.com/sunrise/media/mediafiles/14141/wrongful-life.pdf
     Schiavone, Karen E., Playing the Odds or Playing God? Limiting Parental Ability to Create Disabled Children Through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73 Alb. L. Rev. 283, 325–26 (2009).
     Sheldon, T., `Court awards damages to disabled child for having been born`, 326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784 (2003)
     Sheth, Darpana M., Better Off UnBorn? An Analysis of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Claims Under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73 Tenn. L. Rev. 641, 642 (2006).
     Skolnik, Jason, Compensating a California Wrongful Life Plaintiff for General Damages and Damages for Lost Earning Capacity, 36 Loy. L.A. L. Rev. 1681 ( 2003)
     Stein, Jillian T., "Backdoor Eugenics: The Troubling Implications of Certain Damages Awards in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Claims," Seton Hall Law Review 40(3),1122 (2010).Available at: http://erepository.law.shu.edu/shlr/vol40/iss3/11
     Stone, A.J. "ConstiTortion: Tort Law as an End-Run Around Abortion Rights After 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Gender, Social Policy & the Law 8, no.2 471-515(2000)
     Strasser, Mark, Yes, Virginia, There Can Be Wrongful Life:On Consistency, Public Policy, and the Birth-Related Torts, The Georgetown Journal of Gender and the Law,859,860(2003)
     Stretton, Dean, ‘The Birth Torts: Damages for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10 Deakin Law Review 319,322, 352 (2005)
     Sullivan, Mary B., a Note.`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Conception.` A Parent`s Need for a Cause of Action, 15 J.L. & Health 105,(2000/2001)
     Symmons, C.R., , Policy Factors In Actions For Wrongful Birth. 50 The Modern Law Review, 269(1987)
     Thomas, Cordelia, ‘Claims for wrongful pregnancy and damages for the upbringing of the child’ 26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Law Journal 125,(2003)
     Vikingstad, Kathryn C., Use and Abuse of the Tort Benefit Rule in Wrongful Parentage Cases, 82 Chi.-Kent L. Rev. 1064 (2007).
     Walsh, Anna /Meagher, Carly, Update on wrongful life and wrongful birth actions, 13(10) Health Law Bulletin, 117-120(2005)
     Weir, Tony, ‘The unwanted child’, 6 Edinburgh Law Review 244,253 (2002)
     Wevers, Kate, Prenatal Torts and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24 Harv. J.L. & Tech. 257, 265 (2010).
     Wilcoxon, Kimberly D., Statutory Remedies For Judicial Torts: The Need For Wrongful Birth Legisl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69 U. Cin. L. Rev. 1023(2001)
     Witting, Christian, Tort Law, Policy And The High Court Of Australia, 31 Melbourne University Law Review,585(2007)
     參、德文部分
     一、書籍
     Brox, Hans /Walker, Wolf-Dietrich, Allgemeines Schuldrecht, 35. Aufl., Munchen, 2011.
     Bydlinski, Franz, System und Prinzipien des Privatrechts, Springer Verlag, Wien, 1996.
     Deutsch, Erwin /Ahrens, Hans-Jürgen, Deliktsrecht, 4. Aufl, 2001.
     Fikentscher, Wolfgang/Heinemann, Andreas, Schuldrecht, 10. Aufl., Berlin, 2006.
     Hauberichs, Sabine, Haftung für neues Leben im deutschen und englischen Recht: Eine Darstellung am Beispiel der unerwünschten Geburt eines gesunden Kindes,Springer Verlag,1998.
     Hermann, Lange, Schadensersatz, 2. Aufl. 1990.
     Junker, Claudia, Pflichtverletzung, Kindesexistenz und Schadensersatz. Wrongful Life, Wrongful Birth, Wrongful Pregnancy, Wrongful Adoption & Wrongful Parenthood, Duncker & Humblot GmbH, 2002.
     Kellotat, Torsten, Die Kontroverse zwischen BGH und BVerfG zur sogenannten “Kind als Schaden”-Problematik, Grin-Verlag ,2011.
     Kötz, Hein/Wagner, Gerhard, Deliktsrecht, Luchterhand Verlag, 9. Aufl. 1991.
     Koziol, Helmut, Österreichisches Haftpflichtrecht I, 3rd ed., Wien, Manz, 1997.
     Koziol, Helmut/Steininger, Barbara C., European Tort Law 2004, European Centre of Tort and Insurance Law.Springer Verlag, 2005.
     Larenz, Karl/Canaris,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BT, 2. Halbband, 13. Aufl., Munchen, 1994.
     Larenz, Karl/Wolf, Manfred, Allgemeiner Teil des deutschen Bürgerlichen Rechts, 9. Aufl., 2004.
     Larenz, Karl/Wolf, Manfred/Neuner, Jörg,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10. Aufl., C.H. Beck München, 2012.
     Laufs, Adolf /Kern, Bernd-Rüdiger, Handbuch des Arztrechts, Verlag C.H. Beck. 4. Aufl. 2010.
     Oetker, Hartmut/Säcker, Franz-Jürgen/ Rixecker, Roland,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5. Aufl.2007.
     Reinhart, Andreas, Familienplanungsschaden.Wrongful birth,wrongful life,wrongful conception,wrongful pregnancy - Eine rechtsvergleichende Untersuchung anhand des deutschen und des-anglo-amerikanischen Rechts, Peter Lang GmbH, 1999.
     Stieglitz, Susanne, Die wrongful birth und wrongful life Problematik im deutschen Deliktsrecht, Diss. München, 1989.
     von Bar, Christian, Gemeineuropäisches Deliktsrecht, Vol. I, Munich, 1996.
     Winter, Thomas, `Bebe prejudice` und` Kind als Schaden`: Eine rechtsvergleichende Untersuchung zur Haftung für neues Leben in Deutschland und Frankreich, Diss. Freiburg 2001, Duncker & Humblot GmbH, 2002.
     Wirth, Gesine, Strafrechtliche und rechtsethische Probleme der Spätabtreibung -Wann ist das Leben lebenswert- Eine Darstellung und• kritische Würdigung der Spätabtreibung aus strafrechtlicher und rechtsethischer Sicht, Diss. Frankfurt am Main, 2006.
     Zweigert, Konrad/Kötz, Hein , Einführung in die Rechtsvergleichung, 3. Auf., Tübingen, J.C.B. Mohr, 1996.
     二、期刊
     Bernat, Erwin, Wrongful Birth und Wrongful Conception in der Rechtsprechung des osterreichischen OGH: Kann nur die Geburt eines behinderten Kindes die Quelle eines Schadens sein? MedR (2010) 28: 169–176.
     Cornides, Jakob, "Die Kind-als-Schaden-Rechtsprechung des österreichischen Obersten Gerichtshofs" Zeitschrift für Lebensrecht (ZfL) 18.1 (2009): 3-11.Available at: http://works.bepress.com/jakob_cornides/21
     Cornides, Jakob, Zur Haftung des Arztes bei fehlgeschlagener pränataler Diagnose, JBl 2007, 137.
     Deutsch, Erwin, Anmerkung zu BGH, Urteil v. 18.1.1983, Az. VI ZR 114/81, JZ 1983, S. 451 f.
     Deutsch, Erwin, Neues Verfassungszivilrecht: Rechtswidriger Abtreibungsvertrag gültig - Unterhaltspflicht aber kein Schaden, NJW 1993 Heft 37, S.2361f.
     Deutsch, Erwin, Schadensrecht und Verfassungsrecht: Akt II - Unterhalt oder Kind als Schaden: Der BGH unterscheidet Fallgruppen und weicht vom BVerfG ab, NJW 1994 Heft 12, S. 776f.
     Deutsch, Erwin, Berufshaftung und Menschenwürde: Akt III, NJW 1998 Heft 8, S.510f.
     Deutsch, Erwin, Das behindert geborene Kind als Anspruchsberechtigter, NJW 2003 Heft 1, S.26f.
     Deutsch, Erwin, Die Spätabtreibung als juristisches Problem, ZRP 2003 Heft 9, S. 332f.
     Deutsch, Erwin, Neues zur ärztlichen Aufklärung im Ausland, MedR 2005, Heft 8, SS.464-466.
     Engel, Sabine, Haftung Dritter für die unerwünschte Geburt eines Kindes, ÖJZ 1999, 621.
     Engel, Sabine, Verletzung der ärztlichen Aufklärungspflicht – Geburt eines behinderten Kindes als ersatzfähiger Schaden der Eltern, JAP 1999/2000, 131 (138).
     Gerda, Müller, „Unterhalt für das Kind als Schaden – Zur Rechtsprechung des Bundesgerichtshof“, Vortrag Nationaler Ethikrat, Forum Bioethik, 22. Januar 2003, http://www.ethikrat.org/texte/pdf/Kind-als-Schaden_Referat_Mueller.pdf
     Gerda, Müller, Unterhalt für ein Kind als Schaden, NJW 2003, Heft 10, 697.
     Grunsky, Wolfgang, in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3 Aufl., 1994, vor § 249 Rn. 36.
     Hochhaltinger, Gregor, Stellungnahme zur Begründungsweise des OGH in der Entscheidung „Arzthaftung: Geburt eines behinderten Kindes als Schaden der Eltern“, JBl 2000, 58.
     Jachertz, Norbert,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Kind als Schadensquelle, Deutsches Ärzteblatt 95 (1998), Heft 1-2 (5.1.1998), Seite A-15.
     Katzenmeier, Christian, Beweismaß- reduzierung und probabilistische Proportionalhaftung , in: ZZP 117 (2004), S. 187-216.
     Katzenmeier, Christian/Knetsch, Jonas, Ersatzleistungen bei angeborenen Schäden statt Haftung für neues Leben. Rechtsentwicklung in Frankreich - Anregungen für das deutsche Recht, in: Hans-Jürgen Ahrens/Christian von Bar/Gerfried Fischer/Jochen Taupitz/Andreas Spickhoff (Hrsg.), Festschrift für Erwin Deutsch, Berlin/Heidelberg 2009, S. 251.
     Lang, Heinrich, Die Kontroverse zwischen BGH und BverfG zur sog ‘Kind als Schaden’ Problematik, http://www.ra-kellotat.de/permalink/kind_als_schaden1.html
     Laufs, Adolf, Die Haftung des Arztes für die unerwünschte Geburt eines Kindes, NJW 1986 Heft 38, S.2357.
     Memmer, Michael, Die Entscheidungen des Obersten Gerichtshofes zum „ Familienplanungsschaden “, Imago Hominis (2007); 14(3): 195-211.
     Merckens, Stephanie, Kein Schaden ohne Kind – Rechtliche Erwägungen zur jüngsten „wrongful birth“-Judikatur des OGH, 5 Ob 165/05 h, Österreichisches Anwaltsblatt 2007/05, 237-248.
     Papier, Hans-Jürgen, Die Würde des Menschen ist unantastbar, Vortrag vor der Internationalen Juristenkommission in Jena 04. November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flegel-g.de/PDF/papier-wuerde-des-menschen.pdf
     Picker, Eduard, Menschenwürde und Menschenleben - Zum Auseinanderdriften zweier fundamentaler Werte als Ausdruck moderner Tendenzen zur Relativierung des Menschen in: Festgabe für Werner Flume zum 90. Geburtstag, Berlin, Heidelberg, 1998, S. 155 – 263.
     Picker, Eduard, Schadensersatz für das unerwünschte eigene Leben – „Wrongful life“, 1995,S. 26 ff.;
     Picker, Eduard, Schadensersatz für das unerwünschte Kind ("Wrongful birth") - Medizinischer Fortschritt als zivilisatorischer Rückschritt? in: AcP 195 (1995), S. 483 – 547.
     Picker, Eduard, Schadenshaftung für unerwünschte Nachkommenschaft ("wrongful birth") - Medizinischer Fortschritt als zivilisatorischer Rückschritt? in: Sternberg/Winner (Hrsg.), Das Kind als Schaden? Das behinderte Kind als rechtliches und familiäres Problem, Münster, 2000, S. 9 – 33.
     Piskernigg, Thomas, Ein Kind als Schaden Bemerkungen zur Entscheidung des Obersten Gerichtshofes, Imago Hominis (2000); 7(1): 7-16.
     Rebhahn, Robert, Entwicklungen zum Schadenersatzrecht wegen „unerwünschter Geburt“ in Frankreich, ZEuP 2004, 794
     Rebhahn, Robert, Schadensersatz wegen der Geburt eines nicht gewünschten Kindes? (Schadensersatz), JBl 2000, 265.
     Tolmein, Oliver, Sollen deutsche Richter wieder Unwerturteile über behindertes Leben fällen? Kind als Schaden: Deutschland vor neuen Entscheidungen,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21.01.2002, Nr. 17 / Seite 41.
     Wagner, Christian, Das behinderte Kind als Schaden? NJW 2002, 3379.
     Waibl, Katharina, Kindesunterhalt als Schaden ("wrongful birth")NJW 1987, 1513.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3651503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5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蘇永欽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Su, Yeong Ch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家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Chia 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家慶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Chia 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13 16:58:47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13 16:58: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13 16:58:4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6515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51-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6515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Wrongful conception、wrongful birth及wrongful life為比較法上耳熟能詳的三種訴訟類型,與生育主體之「不生育」(不成為父母)自由受侵害有關。此類案件,通常因醫師實施產前檢查失誤、結紮或人工流產手術失敗、胚胎植入數量錯誤,致違反父母生育意願,使原本不願懷孕、不願產下患有殘障子女意外出生。由於與傳統醫療侵權,造成病患身體、健康受損害不同,三類訴訟與個人生育自由、子女生命價值有關,如何權衡做出選擇,有更多價值爭議。
     本文從各學門對「胎兒生命權」態度、世界趨勢、我國法制規範、損害賠償與生命價值各方面,認為法律對「母胎」關係,採胎兒生命權保護相對化之態度。據此,回答三類訴訟中待回答「誰的權利」、「什麼權利」與「孩子的出生是損害」等三個問題。
     Wrongful conception及wrongful birth與個人身體自主權、消極生育權(不成為父母的自由)有關。前一訴訟子女通常身體健康,為免對子女人性尊嚴造成侵害使生命價值受到貶損,學說多主張(健康)子女出生不是損害,父母向醫師請求扶養子女之費用,亦多持否定見解;後一訴訟子女身體患有嚴重殘障,婦女有無選擇實施人工流產除去腹中胎兒之權利(生育權、人工流產決定權),亦與生命價值有關,學說上有較多爭議。法院多認為婦女選擇實施人工流產機會,因醫師之過失而遭受侵害,基於子女人性尊嚴保護,扶養子女之一般生活費用不應獲得賠償,與殘障有關之復健、增加生活上需要等特別費用則可獲賠償。Wrongful life係由子女對醫師提起的損害賠償訴訟,主張「不出生比出生要好」,實務與學說通常以「人無不出生之權利」及人性尊嚴考量,否定此類訴訟。但仍有美國加州等三個州最高法院、荷蘭及法國著名的Perruche案肯定此一訴訟。
     學者及各國法院判決在個別訴訟類型的處理上看似符合法律規範,實際上仍有諸多倫理與法律上的爭議,故本文以比較法分析三類訴訟要件,並以憲法人性尊嚴觀點予以評價,企圖找出三類訴訟發展趨勢與價值爭議解決場域。本文自比較法考察發現,法院判決往往因子女身體殘障或健康有不同的結果。wrongful birth與wrongful conception中父母皆不想生育,兩者具有類似性,判決上卻因子女健康狀態差異而有不同結果,讓人對判決論理產生質疑。此種結果要不就是因為法院歧視殘障者,認為生而殘障是損害,要不就是基於殘障者的生活需要或憐憫父母產下殘障子女所致。而同一國家法院各庭對wrongful birth與wrongful conception案件,判決結果亦有很大差異。胎兒人性尊嚴維護,經常構成法院判決否定父母請求賠償的藉口。惟自憲法上人性尊嚴觀點對學說與法院判決加以評價,發現人性尊嚴亦有絕對與相對之別。人性尊嚴憲法價值,在三類訴訟中如何獲得維護,論理上有極大差異,導致判決結果呈現肯定與否定的極端現象。本文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在「將子女視為損害」(Kind als Schaden,BverfGE96,375)案裁判為例,指出法院應依法律規定判決,方能兼顧生命價值與賠償正義。與其在判決形式上維護子女人性尊嚴,不如以「賠償正義」觀點、父母撫育子女需要及醫療執業者的責任,令醫院或醫師負賠償責任。
     此外,各國法院判決及法制後續發展亦為本文觀察重點。鑒於判決與學說意見不一,爭執不斷,予人感覺法院判決有「歧視殘障」之嫌,亦使法院成為道德競技場。為避免前述爭議,各國在法制上多修法限制提起三類訴訟或賠償範圍,甚至有跳脫責任法,改以社會法解決趨勢。審議中的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及試辦中的生育事故救濟補償對三類訴訟問題,並未嘗試提出解決辦法,仍有規範不足之處。基於生殖科技發展與精神醫學進步,人工生殖、代理孕母、同性婚姻、變性及複製人問題層出不窮,倘若將來法制承認或事實上發生時,勢必得免對生育或收養問題,不僅對民事責任法及身分法產生衝擊,亦對人的主體性、人性尊嚴或生命神聖性造成威脅。主政機關與立法者,宜本寬容理念,漸進改革,方不致使社會產生重大動盪,但也應及早因應生殖科技、醫療、性別認同等多元價值,有所變革。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內涵 1
     第一項 問題意識 1
     第二項 操作定義 4
     第三項 研究價值與目的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7
     第一項 文獻探討 7
     第二項 綜合評述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9
     第一項 研究方法 19
     第二項 研究範圍 2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章 生育自由與生命價值 23
     第一節 生育自由(pro choice) 24
     第一項 生育自由的意義與範圍 24
     第二項 生育自由的權利屬性 27
     第三項 生育權的主體 41
     第四項 小結 43
     第二節 生命價值(pro life) 45
     第一項 生命價值的絕對性 45
     第二項 胎兒的生命權及法律地位 48
     第三項 小結 84
     第三節 生命價值與生育自由的權衡 86
     第一項 關於墮胎爭議的論辯 87
     第二項 法律與道德面向觀察 88
     第三項 不生育的決定及限制 90
     第四項 小結 97
     第三章 比較法上的觀察 101
     第一節 父母就意外懷孕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02
     第一項 英國 102
     第二項 美國 107
     第三項 德國 118
     第四項 法國 122
     第五項 奧地利 124
     第六項 澳洲 126
     第七項 中國大陸 128
     第二節 父母就意外生育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29
     第一項 英國 129
     第二項 美國 131
     第三項 德國 137
     第四項 法國 138
     第五項 奧地利 146
     第六項 中國大陸 149
     第三節 子女就意外生命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58
     第一項 英國 158
     第二項 美國 160
     第三項 德國 171
     第四項 法國 176
     第五項 荷蘭 177
     第六項 中國大陸 180
     第四節 比較法上分析及發展趨勢 181
     第一項 各國法院判決概況 181
     第二項 損害賠償法的挑戰 184
     第三項 生命價值與法律文化 187
     第四項 合憲性解釋與民法發展 188
     第四章 父母就意外懷孕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91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 192
     第一項 契約責任 192
     第二項 侵權責任 199
     第二節 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208
     第一項 損害之發生 209
     第二項 醫療過失(義務違反) 219
     第三項 因果關係 224
     第三節 損害賠償的方法與範圍 234
     第一項 損害賠償目的與原則 235
     第二項 損害賠償的方法 243
     第三項 責任範圍上的損害 247
     第五章 父母就意外生育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295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 296
     第一項 契約責任 296
     第二項 侵權責任 297
     第二節 責任要件 301
     第一項 「損害」是否發生 301
     第二項 責任成立之因果關係 315
     第三節 賠償範圍 316
     第一項 所受損害 317
     第二項 所失利益 325
     第三項 與有過失之問題 326
     第四項 小結 328
     第六章 子女就意外生命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331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 331
     第一項 契約責任 331
     第二項 侵權責任 332
     第二節 對意外生命之訴之評價 333
     第一項 否定意外生命之訴之理由 333
     第二項 肯定意外生命之訴之理由 335
     第三項 小結 338
     第三節 責任要件與賠償範圍 339
     第一項 醫師對胎兒之注意義務 339
     第二項 生命之存在是否為損害 340
     第三項 權利或利益受侵害 345
     第四項 小結 347
     第四節 父母對子女之損害賠償責任 349
     第一項 未出生者權利之保護 349
     第二項 父母對腹中胎兒之義務 350
     第七章 人性尊嚴觀點的評價 355
     第一節 人性尊嚴內涵與功能 356
     第一項 大法官對人性尊嚴的闡釋 356
     第二項 人性尊嚴與基本權的關係 358
     第三項 人性尊嚴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359
     第四項 基本權對第三人之效力 360
     第二節 人性尊嚴對民事立法的直接效力 362
     第一項 胎兒權利能力的規定 362
     第二項 「權利」、「損害」概念的開放性 363
     第三節 人性尊嚴對法律適用的間接效力 364
     第一項 人性尊嚴對契約的效力 364
     第二項 人性尊嚴對侵權行為的效力 368
     第三項 小結 384
     第八章 三類訴訟之命運與未來走向 387
     第一節 判決之迴響與評價 387
     第一項 法國意外生命之訴判決之迴響 387
     第二項 奧地利子女扶養費判決之分歧 390
     第三項 小結 401
     第二節 損害賠償法之極限與變革 403
     第一項 損害賠償法的功能界限 403
     第二項 解決價值爭議之場域 405
     第三節 從責任法到社會法的遞移 406
     第一項 比較法上的發展趨勢 407
     第二項 誰來為新生命負責? 423
     第三項 小結 428
     第四節 生殖、醫療、婚姻與法律的後續發展 429
     第一項 異於傳統性別觀念、生育及婚姻的新興議題 429
     第二項 新興議題為傳統民事法帶來的衝擊 434
     第三項 既有民法思維與制度之調整 439
     第四項 小結 440
     第九章 結論 443
     參考文獻 453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內涵 1
     第一項 問題意識 1
     第二項 操作定義 4
     第三項 研究價值與目的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7
     第一項 文獻探討 7
     第二項 綜合評述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9
     第一項 研究方法 19
     第二項 研究範圍 2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章 生育自由與生命價值 23
     第一節 生育自由(pro choice) 24
     第一項 生育自由的意義與範圍 24
     第二項 生育自由的權利屬性 27
     第三項 生育權的主體 41
     第四項 小結 43
     第二節 生命價值(pro life) 45
     第一項 生命價值的絕對性 45
     第二項 胎兒的生命權及法律地位 48
     第三項 小結 84
     第三節 生命價值與生育自由的權衡 86
     第一項 關於墮胎爭議的論辯 87
     第二項 法律與道德面向觀察 88
     第三項 不生育的決定及限制 90
     第四項 小結 97
     第三章 比較法上的觀察 101
     第一節 父母就意外懷孕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02
     第一項 英國 102
     第二項 美國 107
     第三項 德國 118
     第四項 法國 122
     第五項 奧地利 124
     第六項 澳洲 126
     第七項 中國大陸 128
     第二節 父母就意外生育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29
     第一項 英國 129
     第二項 美國 131
     第三項 德國 137
     第四項 法國 138
     第五項 奧地利 146
     第六項 中國大陸 149
     第三節 子女就意外生命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58
     第一項 英國 158
     第二項 美國 160
     第三項 德國 171
     第四項 法國 176
     第五項 荷蘭 177
     第六項 中國大陸 180
     第四節 比較法上分析及發展趨勢 181
     第一項 各國法院判決概況 181
     第二項 損害賠償法的挑戰 184
     第三項 生命價值與法律文化 187
     第四項 合憲性解釋與民法發展 188
     第四章 父母就意外懷孕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191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 192
     第一項 契約責任 192
     第二項 侵權責任 199
     第二節 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208
     第一項 損害之發生 209
     第二項 醫療過失(義務違反) 219
     第三項 因果關係 224
     第三節 損害賠償的方法與範圍 234
     第一項 損害賠償目的與原則 235
     第二項 損害賠償的方法 243
     第三項 責任範圍上的損害 247
     第五章 父母就意外生育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295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 296
     第一項 契約責任 296
     第二項 侵權責任 297
     第二節 責任要件 301
     第一項 「損害」是否發生 301
     第二項 責任成立之因果關係 315
     第三節 賠償範圍 316
     第一項 所受損害 317
     第二項 所失利益 325
     第三項 與有過失之問題 326
     第四項 小結 328
     第六章 子女就意外生命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331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 331
     第一項 契約責任 331
     第二項 侵權責任 332
     第二節 對意外生命之訴之評價 333
     第一項 否定意外生命之訴之理由 333
     第二項 肯定意外生命之訴之理由 335
     第三項 小結 338
     第三節 責任要件與賠償範圍 339
     第一項 醫師對胎兒之注意義務 339
     第二項 生命之存在是否為損害 340
     第三項 權利或利益受侵害 345
     第四項 小結 347
     第四節 父母對子女之損害賠償責任 349
     第一項 未出生者權利之保護 349
     第二項 父母對腹中胎兒之義務 350
     第七章 人性尊嚴觀點的評價 355
     第一節 人性尊嚴內涵與功能 356
     第一項 大法官對人性尊嚴的闡釋 356
     第二項 人性尊嚴與基本權的關係 358
     第三項 人性尊嚴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359
     第四項 基本權對第三人之效力 360
     第二節 人性尊嚴對民事立法的直接效力 362
     第一項 胎兒權利能力的規定 362
     第二項 「權利」、「損害」概念的開放性 363
     第三節 人性尊嚴對法律適用的間接效力 364
     第一項 人性尊嚴對契約的效力 364
     第二項 人性尊嚴對侵權行為的效力 368
     第三項 小結 384
     第八章 三類訴訟之命運與未來走向 387
     第一節 判決之迴響與評價 387
     第一項 法國意外生命之訴判決之迴響 387
     第二項 奧地利子女扶養費判決之分歧 390
     第三項 小結 401
     第二節 損害賠償法之極限與變革 403
     第一項 損害賠償法的功能界限 403
     第二項 解決價值爭議之場域 405
     第三節 從責任法到社會法的遞移 406
     第一項 比較法上的發展趨勢 407
     第二項 誰來為新生命負責? 423
     第三項 小結 428
     第四節 生殖、醫療、婚姻與法律的後續發展 429
     第一項 異於傳統性別觀念、生育及婚姻的新興議題 429
     第二項 新興議題為傳統民事法帶來的衝擊 434
     第三項 既有民法思維與制度之調整 439
     第四項 小結 440
     第九章 結論 443
     參考文獻 453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5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產檢診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工流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育自主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醫療過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性尊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損害概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計畫外懷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計畫外生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計畫外生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錯誤懷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錯誤生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錯誤生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意外懷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意外生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意外生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殖自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胎兒生命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工生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命神聖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命價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律與道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規範的損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一般扶養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特別扶養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renatal diagnosi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bor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productive autonom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dical malpracti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uman dign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cept of damag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rongful concep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rongful birt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rongful lif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nwanted chil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Kind als Schad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chadensbegriff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nschenwürd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erruche cas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Kelly cas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ocreation liber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cht auf Familienplanungen_US
dc.title (題名) 意外懷孕、意外生育、意外生命的「損害」―以比較法的分析及人性尊嚴觀點的評價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Damages for Wrongful Conception,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centered on the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human digni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Beck, Ulrich原著,汪皓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2004年。
     Berlin, Isaiah原著,陳曉林譯,《自由四論》,聯經出版,1986年。
     Buchanan, Allen/Brock, Dan W./ Daniels, Norman/Wikler, Daniel原著,蕭郁雯譯,《機會到選擇:遺傳學與正義》,巨流出版,2004年。
     David, Rene原著,漆竹生譯,《當代主要法律體系》,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Dworkin, Ronald原著,郭貞伶、陳雅汝譯,《生命的自主權》,商周出版社,2002年。
     Dworkin, Ronald原著,劉麗君譯,《自由的法:對美國憲法的道德解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Fuchs , Maximilian原著,齊曉琨譯,《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
     Johnson, Vincent R.原著,趙秀文、楊智傑譯,《英美侵權法》,五南圖書,2006年。
     Judith, Thompson原著,陳瑞麟譯,〈墮胎的防衛〉,載於《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胎》,桂冠出版,1997年。
     Kant, Immanuel原著,沈叔平譯:《法的形而上原理》,商務印書館,1991年。
     Larenz, Karl原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五南圖書出版,2004年。
     Locke, John原著,葉啟芳譯,政府論(下),商務印書館,1964年。
     Medicus, Dieter原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元照出版,2002年。
     Milne, A. J. M.原著,夏勇、張志銘譯,《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Pojman, Loius P.原著,江麗美譯,《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桂冠出版社,1995年。
     Radbruch, Gustav原著,舒國瀅譯,〈法律上的人〉,《法律智慧警句集》,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
     Tong, Rosemarie原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Turkington, Richard C./ Allen, Anita L.原著,馮建妹等編譯,《美國隱私法:學說、判例與立法》,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
     Verny, Thomas/ Weintraub, Pamela原著,顏慧琪譯,《胎兒心理學家教妳做好胎教(Nurturing the Unborn Child)》,世茂出版社,2010年。
     von Bar, Christian原著,焦美華譯,《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 (下),元照出版,2003年。
     王利明,《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王澤鑑,《人格權法》,自版,2012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1992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1992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七),1993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1996年。
     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10年。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版,2009年。
     成和平,《生死科學---破解生死奧祕的入門書》,台灣商務,2001年。
     李建良,《人權思維的承與變:憲法理論與實踐(四)》,新學林,2010年。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2004年。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6年。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2001年。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2007年。
     於 敏,《日本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 (上)》,自版,2004年。
     林東茂,《刑法綜覽》,學林文化,2002。
     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中)》,元照出版,2008年。
     姚志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一)》,元照出版,2003年。
     施啟揚,《民法總則》,自版,2011年。
     柯志明,《胎兒與死刑犯:基督信仰的人觀與生命倫理》,橄欖出版社,2013年。
     胡雪梅,《英國侵權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孫森焱,《新版民法債編總論(上冊)》,2010年。
     翁岳生,《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五南圖書,2003年。
     郝鳳鳴,《社會法e化教學之核心內容與教學方法》,教育部補助法律教學改進計畫成果報告書,2007年。
     高鳳仙,《親屬法》,五南圖書,2008年。
     梅仲協,《民法要義》,自版,1970年。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翰蘆圖書,1997年。
     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新學林出版,2008年。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著,《民法親屬新論》,2010年。
     陳慈陽,《憲法學》,元照出版,2004年。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元照出版,2002年。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自版,2011年。
     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2004年。
     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2004年。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元照出版,2005年。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曾淑瑜,《生命科學與法規範之調和》,翰蘆圖書,2003年。
     曾淑瑜,《醫療過失與因果關係(上冊)》,翰蘆圖書,1998年。
     黃 立,《民法總則》,自版,1999年。
     楊立新,《侵權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佳元,《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研究-以過失責任為重心》,元照出版,2007年。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商務印書館,2001年。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女書文化,1998年。
     潘維大,《英美侵權行為法案例解析(上)》,瑞興圖書,1997年。
     潘維大,《英美侵權行為法案例解析(中)》,瑞興圖書,2002年。
     蔡振修,《醫事過失犯罪專論》,自版,2005年。
     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書局,1969年。
     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親屬法》,2010年。
     羅秉祥,《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宣道出版社,1994年。
     蘇永欽,《民事立法與公私法的接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蘇永欽,《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月旦出版社,1994年。
     蘇永欽,《部門憲法》,元照出版,2006年。
     二、期刊
     Blaurock, Uwe原著,姚志明譯,〈法規保護目的理論〉,《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期,2000年。
     Picker, Eduard原著,侯英泠譯,〈小孩是否為損害(「錯誤生命」)-論德國醫師對於不被期待的子女誕生之賠償責任(Schadensersatz für das unerwünschte Kind-Wrongful Birth und Wrongful Life)〉,《成大法學》,第8期,2004年。
     Pinker, Steven原著,何建志譯,〈尊嚴之愚昧:保守派生命倫理學最新、最危險的計策〉,《法律與生命科學》,第3卷第3期,2009年。
     Schünemann, Bernd原著,盧映潔譯,〈後現代社會中的墮胎刑法規範〉,《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4期,2004年。
     Starck, Christian原著,林三欽譯,〈基本權與私法〉,收錄於楊子慧等人合譯《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元照出版,2006。
     Starck, Christian原著,陳英鈐譯,〈生物學與生殖醫學的憲法界限〉,《台大法學論叢》,33卷3期,2004年。
     Starck, Christian原著,楊子慧譯,〈法學的未來〉,收錄於楊子慧等人合譯《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元照出版,2006年。
     丁予安、黃 立,〈我國人體試驗之侵權與契約責任及損害賠償制度〉,《台灣醫界》,53卷第7期,2010年。
     毛 彥、宋巧仙,〈錯誤出生之訴的法律分析〉,《江南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2009年。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要件上之因果關係、違法性與過失之內涵及其相互間之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年。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關係之結構分析以及損害賠償之基本原則〉,《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1998年。
     王千維,〈論人格法益損害之賠償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2003年。
     王千維,《責任成立的因果關係》,《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
     王秀哲,〈利益平衡與價值選擇中的墮胎規制研究〉,《法商研究》,第4期,2007年。
     王服清、王翼升,〈論「非法律夫妻關係者」的人工生殖權之正當性--以「英國二OO八年人類受精與胚胎法」作為論證基礎〉,《高大法學論叢》,第7卷第1期,2011年。
     王皇玉,〈墮胎.同意.隱私權—以美、德法制視角檢視墮胎諮詢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174期,2009年。
     王富仙,〈受精卵法律地位之探索〉,《法學叢刊》,第183 期,2001年。
     王澤鑑,〈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隱私權篇〉(上),《比教法研究》,2008年。
     王澤鑑,〈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隱私權篇〉(中),《比教法研究》,2009年。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一)---人格權、人格尊嚴與私法上之保護〉,《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0期,2006年。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二)---憲法上人格權與私法上人格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1期,2006年。
     王澤鑑,〈財產上損害賠償(二)-為新生命而負責:人之尊嚴與損害概念,wrongful birth 及wrongful life〉,《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2006年。
     王澤鑑,〈損害概念及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第124期,2005年。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123期,2005年。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體系、請求權基礎、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
     王澤鑑,〈憲法基本權利與私法—合憲性控制在法學方法上之分析〉,《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院,1998年。
     王耀霆,〈私法關係的合憲控制—兼評再興社區訴關愛之家案〉,《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2008。
     古振暉,《論相當因果關係之相當(中)》,《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1997年。
     曲相霏,〈胎兒的憲法地位—德國模式與美國模式〉,《環球法律評論》,2009年。
     江玉林,〈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2004年6月。
     艾立勤,〈論接合子是不是位格人〉,《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8卷第8期,2001年。
     何建志,〈反反胚胎商品化的一些法律論證〉,《律師雜誌》,第285期,2003年。
     余錦波,〈複製人的道德問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0期,1999年。
     吳志正,〈論人工流產自主決定權之侵害與損害〉,《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2期,2007年。
     吳家慶,〈從責任法到社會法─法國計畫外生命損害賠償的後續發展〉,《法學新論》,35期,2012年。
     吳從周,〈論民法第一條之法理〉,《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5卷第2期,2004年。
     李 燕,〈不當懷孕損害賠償研究—從上海「絕育手術不絕育索賠案」說起〉,《東岳論叢》,第30卷第10期,2009年
     李建良,〈人性何在?尊嚴何價?-樂生人權的憲法重量〉,《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2006年9月。
     李建良,〈自由、平等、尊嚴(上)---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
     李建良,〈自由、平等、尊嚴(下)---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2008年。
     李素楨,〈台灣女性的生育自主權與權利分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2004年。
     李國明,〈揭開胎兒活動之謎〉,《中國保健營養》,第11期,2001年。
     李瑞全,〈生命倫理學五十年(上)〉,《鵝湖月刊》,第330期,2002年。
     李震山,〈「複製人」科技發展對既有法律思維與制度之衝擊以基本權利保障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79期,2001年。
     李震山,〈從憲法保障生命權及人性尊嚴之觀點論人工生殖〉,《月旦法學雜誌》,第2期,1995年。
     李蕊佚,〈生殖技術的立法規制與生育權的保護〉,《判解研究》,第46輯,2009年。
     肖 魏,〈母親與胎兒關係的倫理爭辯〉,《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2004年。
     周志宏,〈複製人與生物科技之法律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35期,1998年。
     林欣柔、楊秀儀,〈告別馬偕肩難產事件?--新醫療法第82條第2項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
     邱玟惠,〈「人類尊嚴」法學思維初探--從人類體外胚胎談人性尊嚴之另一面向〉,《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9期,2009。
     邱玟惠,〈人工生殖子女親子法制之檢討與修法建議〉,《台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3期,2009年。
     侯英冷,〈從德國法論醫師之契約上說明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2 期,2004年。
     侯英泠,〈「計畫外生育」與非財產上損害賠償-最高法院民事判決90年臺上字第468號判決評析〉,《台灣本土法學》,第47期,2003年。
     侯英泠,〈論「計畫外生育」與「計畫外生命」之民事上賠償責任之爭議〉,《成大法學》,第4期,2002年。
     姜 影,〈法國2002年《患者權利和衛生系統品質法》對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刊於中國民商法律網,網址: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6283
     施慧玲,〈一夫一妻制度之憲法保障的再一片拼圖—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七號解釋簡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5 期,2008年。
     柯志明,〈何謂人:論胎兒的存有地位與墮胎之惡〉,《獨者 台灣基督徒思想論》,第14期,臺北市:台灣基督學會,2007年
     柯志明,〈道德困境與虛己倫理:以兩種困境墮胎類型為例的倫理神學反思〉,《臺南神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2年。
     孫效智,〈人類胚胎之形上與道德地位〉,《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4期,2007年。
     孫森焱,〈評釋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一O五七號民事判決〉,《醫事法學》,第12卷第1、2 期合訂本, 2004年。
     時國銘,〈論生命倫理學中物種主意之爭論---從墮胎的道德談起(下)〉,《鵝湖月刊》,第27卷第10期,2002年。
     時國銘,〈論生命倫理學中物種主意之爭論---從墮胎的道德談起(上)〉,《鵝湖月刊》,第27卷第9期,2002年。
     殷興東,〈生命權價值能否量化的思考—對德國通過《空中安全法》事件的憲法分析〉,《江南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2009年。
     馬俊駒,〈人與人格分離技術的形成、發展與變遷---兼論德國民法中的權利能力〉,《現代法學》,第28卷第4期,2006年。
     馬慧娟,〈生育權:夫妻共同享有的權利〉,《中國律師》,第7期,1998年。
     張 紅,〈夫妻生育權衝突及其解決—從妻子私自墮胎引發丈夫索賠案出發〉,《咸寧學院學報》,第30卷第9期,2010年。
     張 紅,〈錯誤懷孕之侵權損害賠償〉,《私法研究》,第2期,2011年。
     張永明,〈德國變性人之醫療、法律與倫理分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8期,2008年。
     張永明,〈變性人之性別自主決定權初探 – 德國變性人法案與聯邦憲法法院六系列判決簡介〉,《人權保障與訴願法治專輯》,台北市政府編印,2008年。
     張念中,〈台日醫療無論過失補償制度之比較〉,《新北市醫誌》,第14期,2012年。
     張淑美、陳慧姿,〈死後留後VS.問題遺後?「死後取精生子」生命權的思辨〉,《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1期,2007年。
     張學軍,〈生育自決權研究〉,《江海學刊》,第5期,2011年。
     張學軍,〈錯誤的生命之訴的法律適用〉,《法學研究》,第4期,2005年。
     莊 茂,〈代理孕母法治化之探討〉,《思與言》,第42卷第1期,2004年。
     莊馥嘉,〈歐洲人權法院判決波蘭墮胎法違反歐洲人權公約〉,《法律與生命科學》,第5期,2008年。
     許志雄,〈憲法上之個人尊嚴原理〉,《憲法之基礎理論》,1993年。
     許秀雯,〈法國民事伴侶制度PACS的新面貌〉,收錄於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官方網站,網址:http://goo.gl/Wswgv。
     許宗力,〈司法權的運作與憲法-法官作為憲法之維護者〉,收於葉俊榮主編,《法治的開拓與傳承–翁岳生教授的公法世界》,元照出版,2009年。
     許宗力,〈基本權利的第三人效力與國庫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2003年。
     郭吉助,〈論醫事法律上之醫療行為---由法制面談起〉,《法務通訊》,第2380期,2008年。
     郭明政,〈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後民法與社會法法律時期的成熟標竿〉,收錄於法務部保護司編《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1998年。
     郭明政,〈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收錄於蘇永欽編,《部門憲法》,元照出版,2006年。
     郭振恭,〈論事實上夫妻之保護-婚姻形式要件規定所生缺陷之救濟〉,《輔仁法學》,第4期,1985年。
     郭德厚,〈「權衡」胎兒生命權與婦女身體自主權? —優生保健法修正草案之價值預設檢討—〉,《成大法學》第16期,2008年。
     郭德厚,〈父母權利義務之定性、質變與複製—優生保健法修正草案第十一條第三項規定之商榷〉,《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5期,2008年。
     陳文珊,〈前胚胎道德地位與母胎關係芻議──試論基督宗教的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2004年。
     陳文珊,〈論胚胎是否具有生命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5期,2008年。
     陳仲妮,〈「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之憲法問題〉,《科技法學評論》,第6卷第2期,2009年。
     陳妙芬,〈浮濫的平等?—談代理孕母的法理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1999年。
     陳忠五,〈法國侵權責任法上損害之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30卷4期,2001年。
     陳忠五,〈產前遺傳診斷失誤的損害賠償責任-從「新光醫院唐氏症案件」論我國民事責任的新課題〉,《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6期,2005年。
     陳忠五,〈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臺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3期,2007年。
     陳忠五,〈醫療糾紛的現象與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 年。
     陳美華,〈物化或解放—女性主義者關於代理孕母的爭論〉,《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1999年。
     陳英淙,〈由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判決探討墮胎合法化問題〉,《憲政時代》,第28卷第1期,2002年。
     陳英鈐,〈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法問題--胚胎的基本權利地位〉,《律師雜誌》,第285期,2003年
     陳英鈐,〈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憲法問題〉,《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6期,2005年。
     陳清秀,〈憲法上人性尊嚴〉,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1997年。
     陳惠馨,〈憲法解釋對身分法制發展之影響〉,《憲政時代》,第32卷第1期,2006年。
     陳棋炎,〈論婚姻成立之形式要件-兼述事實上夫妻〉,《台大法學論叢》,11卷1期,1981年。
     陳愛娥,〈憲法對未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保護義務的一例來觀察〉,《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年。
     陳鋕雄、劉庭妤,〈從「個人資料保護法」看病患資訊自主權與資訊隱私權之保護〉,《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4期,2011年。
     陳靜慧,〈人性尊嚴侵害之違憲審查─兼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航空安全法判決」〉,《法令月刊》第59卷8期,2008年。
     陳聰富,〈「存活機會喪失」之損害賠償〉,《中原財經法學》,2002年。
     陳聰富,〈人身侵害之損害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1期,2006年。
     陳聰富,〈因果關係之判斷—台北市國家賠償案件分析〉,《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2004年。
     陳聰富,〈侵權行為法上之因果關係〉,《臺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2期,2000年。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5期,2002年。
     陳 冲,〈司法可以不恐龍〉,2013年5月28日工商時報社評專欄,網址:http://md.ctee.com.tw/bloger.php?pa=jDX4Tl/qO0PTd65NxxqCK/R0APnO4Gz1rR05EFE7arwQiL4/OCYXhA==
     曾淑瑜,〈人類胚胎在法律上之地位及其保護〉,《法令月刊》,第54卷第6期,2003年。
     湯建平、李丹、王啟輝,〈“錯誤出生”之訴與“錯誤生命”之訴辨析—以中國的訴訟案件為視角〉,《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第1期,2008年。
     程明修,〈胎兒與生命權保障主體間之憲法論證難題〉,《東吳法律學報》,第131卷第2期,2002年。
     程明修譯,〈「人性尊嚴,將子女視為損害」之裁判〉,《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12)》,司法院,2006年。
     馮曉娟、李忠一,〈試論未出生者之法律保護〉,《中國律師》,第12期,2008年。
     黃 立,〈重新檢討民法的因果關係理論—臺北地院88年度重訴字第1122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第28期,2001年。
     黃承啟,〈論複製人對親屬法之衝擊-美國法制與我國法制之比較〉,《月旦法學雜誌》,第170期,2009年。
     黃昭元,〈抗多數困境與違憲審查正當性---評Bickel教授的違憲審查理論〉,收錄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出版社,2002年。
     黃茂榮,〈醫療契約(一)〉,《植根雜誌》,第25卷第1期,2009年。
     黃茂榮,〈醫療契約(二)〉,《植根雜誌》,第25卷第2期,2009年。
     黃茂榮,〈醫療契約(三)〉,《植根雜誌》,第25卷第3期,2009年。
     黃舒芃,〈「價值」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從釋字第 617 號解釋談起〉,《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上冊)》,2009年。
     黃榮堅,〈論相當因果關係理論─評最高法院89年度臺上字第7823號及台灣高等法院89年度重上更(三)字第143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
     楊立新、王麗莎,〈錯誤出生的損害賠償責任及適當限制〉,《北方法學》,第2期,2011年。
     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
     楊秀儀,〈病人,家屬,社會:論基因年代病患自主權可能之發展〉,《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5期,2002年。
     楊秀儀,〈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後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臺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2007年。
     楊秀儀,〈論醫療糾紛之定義、成因、及歸責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9期,2002年。
     楊秀儀,〈醫療糾紛與醫療無過失制度─美國經驗四十年來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68期,2001年。
     葛克昌,〈租稅國家之婚姻家庭保障任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42期,2007。
     雷文玫,〈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為何人類胚胎不應該是權利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1期,2007年。
     雷文玫,〈兩對父母親的拔河—從父母子女關係之認定看近來代理孕母合法化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1999年。
     雷文玫,〈尋找複製人類最適規範模式〉,收錄於《基因科技與人文的對話》,時報文化,2004年。
     雷文玫,〈解構我國胚胎保護規範體系--發現父母生育自主的地位〉,《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4期,2004年。
     廖福特,〈歐洲人權公約〉《新世紀智庫論壇》,第8期,1999年。
     趙雪綱,〈人權概念的正當性何在?康德倫理學對人權概念(以生命權為例)之奠基性意義〉,《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22卷第5期,2004年。
     劉宇萍,〈胎兒生命權:一個歐洲人權法院裁而未決的問題〉,《中國檢察官》,第82期,2009年。
     劉幸義,〈「安樂死」刑事政策的擬定與論證〉,《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一)》,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1998年。
     樊 林,〈生育權探析〉,《法學》,第9期,2000年。
     潘維大,〈美國侵權行為法對因果關係之認定〉,《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7卷第2期,1992年。
     蔡宗珍,〈人性尊嚴〉,《現代憲法論》,元照出版,2005年。
     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1999年。
     蔡宗珍,〈憲法、國家權力與人性圖像---以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術之合憲性問題為中心〉,《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國際刑法學會台灣分會主編,元照出版,2005年。
     蔡維音,〈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18卷第1期,1992年。
     蔡維音,〈「擬似權利主體」之法律意涵—重新建構人類基因的法律地位〉,《成大法學》,第2期,2001年。
     鄧學仁,〈事實上夫妻之定位及其衍生之法律問題〉,《警大法學論集》,第10期,2005年。
     盧美秀、鍾春枝、林秋芬、楊哲銘、陳俊賢,〈代理孕母合法化之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第5卷第1期,2003年。
     戴瑀如,〈論德國同性伴侶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年。
     薛智仁,〈論人工流產同意權(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9期,2003年。
     謝碩駿,〈擊落被恐怖份子劫持之民航客機,合憲嗎?—試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預防性擊落客機案」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9期,2007年。
     簡至潔,〈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 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3期,2012年。
     聶 欣,〈不當出生之請求權基礎分析〉,《中國衛生法制》,第2期,2010年。
     蘇永欽,〈民事財產法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法令月刊》, 第52卷3期, 2001年。
     蘇永欽,〈憲法權利的民法效力〉,《當代公法理論》,月旦出版社,1993年。
     釋昭慧,〈揮之不去的父權夢魘—評述「優生保健法」修正案之爭議〉,《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2004年。
     釋惠敏,〈佛教之生命倫理觀─以「複製人」與「胚胎幹細胞」為例〉,《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年。
     三、學位論文
     王耀霆,《私法關係的合憲控制—間接影響說的再構成》,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志正,《民事因果關係概念之再構成》,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李 冬,《生育權研究》,吉林大學法律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沈巧元,《從生育控制看墮胎罪的法律論述─以優生思想的內化為觀察點》,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子傑,《人之圖像與憲法解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欣頤,《計畫外生育民事賠償責任研析與實證研究》,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翰緯,《由女性主義法學檢視我國墮胎法律制度》,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洪絹閔,《胎兒與懷孕女性生命內在價值的權衡-德沃金與康奈爾的同與異》,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志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墮胎判決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許忠信,《論消費者保護法無過失責任於醫療服務之適用與解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許昭元,《論生殖性複製與生殖自由》,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許家華,《由生育自主權重新檢視自願墮胎行為之相關法規範》,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文珊,《論胚胎是否具有生命權》,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陳品錚,《論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以德國基本法第一條第一項為基礎》,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美華,《從露對韋德(Roe V. Wade)案論墮胎權:自由女性主義及其超越》,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陳婉均,《論醫療損害賠償責任與補償制度》,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彭英泰,《論複製技術之管制與複製人之身分認定》,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黃美芳,《從人性尊嚴論複製人、基因增強》,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舒嵐,《憲法價值於私法關係之體現 ─以隱私權與表現自由之衝突與調和為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詹心馳,《論計畫外生育之損害賠償》,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詹芝怡,《計畫外生育與計畫外生命之損害賠償責任研究—兼論產前篩檢政策的應有走向》,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趙澤維,《胎兒治療倫理與法律規範之探討》,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蘇嘉瑞,《胚胎複製之醫療產業與法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四、研討會論文
     Papier, Hans-Jürgen演講稿,蔡宗珍譯,〈人性尊嚴的保護-對於法律實務之影響〉,2011萬國法學講座,2011年4月8日於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國際會議廳。
     孫效智,〈當前台灣社會的重大生命課題與願景〉,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籌備委員會主辦,生命教育核心議題學術研討會暨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成立大會,2004年9月18日。
     陳惠馨,〈變遷中的家庭規範與家庭權〉,發表於「第一屆法律社會學研討會『社會脈動下的家庭權』」研討會,中正大學法律學系、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主辦,2004年5月29日。
     楊國鑫,〈生命倫理學的方法論〉,李瑞全主編,《第四屆生命倫理學國際會議論文集》第二冊,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04年6月。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Beauchamp, Tom L./Childress, James F.,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Buchanan, Allen/Brock, Dan W./Daniels Norman/Wikler Daniel., From Chance to Choice: Genetics and Justice, Cambridge Univ Pr, (2002).
     Dobbs, Dan B./Hayden, Paul T./Bublick, Ellen M., Torts and Compensation, Personal Account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Injury, West Group, six ed,(2009)
     Gilligan, Carol.,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Kommers, Donald P., The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Magnus, Ulrich, Unification of Tort Law:Damages,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 vol. 5, (2001)
     Markesinis, Basil/Unberath, Hannes, The German Law of Torts: A Comparative Treatise ( 2002)
     Noonan Jr, John T., “An Almost Absolute Value in History,” in The Morality of Abor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Priaulx, Nicolette., The Harm Paradox: Tort Law and the Unwanted Child in an Era of Choice: Routledge-Cavendish, Oxford, (2007)
     Schwartz, Victor E./Kelly, Kathryn /Partlett, David F., Prosser, Wade and Schwartz’s Torts: Cases and Materials, West Group 11th ed ,(2005)
     van Gerven, Walter/Larouche, Pierre/Lever, Jeremy., 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on National, Supra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ort Law , Oxford, (2000)
     二、期刊
     Belsky, Alan J., Injury as a Matter of Law: Is This the Answer to the Wrongful Life Dilemma?, 22 U. Balt. L. Rev. 185, 214 (1993)
     Botkin, Jeffrey R., Genes and Disability: Defining Health and the Goals of Medicine: Prenatal Diagnosis and the Selection of Children, 30 FLA. ST. U. L. REV. 265, 265 (2003).
     Brenda, Daly, Wrongful birth, wrongful conception, and the Irish Constitution, Eur J Health Law 12(1):57-76 (2005)
     Burns, Thomas A., When Life Is an Injury: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Wrongful Life Lawsuits, 52 Duke Law Journal 807-839 (2003)
     Cane, Peter, ‘Another Failed Sterilisation’ , 120 Law Quarterly Review 189, 192(2004)
     Coady, Regina M., Extending Child Abuse Protection to the Viable Fetus: Whitner v. State of South Carolina, 71 St. John`s L. Rev. 667, 678 (1997).Available at: http://scholarship.law.stjohns.edu/lawreview/vol71/iss3/5
     Cook, Moses, From Conception Until Birth: Exploring the Maternal Duty to Protect Fetal Health, 80 Wash. U. L. Q. 1307,1130 (2002). Available at: http://digitalcommons.law.wustl.edu/lawreview/vol80/iss4/6
     Crockin, Susan L., Esq. for the Genet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 Over View Of Court Decisions Involving Reproductive Genetics, available at http://www.dnapolicy.org/(last visited 2/27/2013 12:04 AM)
     Doerr, Adam, The “Wrongful Life” Debate, Robinson Bradshaw & Hinson , Genomics Law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www.genomicslawreport.com/index.php/2009/09/22/the-wrongful-life-debate/
     Donnelly, Mary, ‘The injury of parenthood: the tort of wrongful conception’, Northern Ireland Legal Quarterly 48(1):10(1997)
     Duncan, William C., Statutory Responses to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Actions, Marriage Family Law Foundation, in Life and Learning XIV (University Faculty for Life 2005) , Marriage Family Law Foundation ,available at http://www.marriagelaw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UFFL%20Chapter.pdf
     Ewing, Julie, Case Note: " The Perruche Case ", 4 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321(2002)
     Fappiano, Tara C., "Finding a Legal Remedy for the HIV-Positive Infant: Wrongful Life and Lack of Informed Consent Explored," Journal of Civil Righ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2(1), p214. (1996).Available at: http://scholarship.law.stjohns.edu/jcred/vol12/iss1/12
     Gantz, Julie, State Statutory Preclusion of Wrongful Birth Rrlief: A Trroubling Rewriting of a Woman`s Right to Choose and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Virginia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and the Law, Note, 4 Va. J. Soc. Pol`y & L. 795(1997)
     Garfinkle, Jill E., Note, Burke v. Rivo: Toward a More Rational Approach to Wrongful Pregnancy, 36 Vill. L. Rev. 808,809 (1991).
     Giesen, Ivo, The Use and Influence of Comparative Law in ‘Wrongful Life’ Cases, Utrecht law review, 8(2), 39, (2012)
     Gold, Stephanie S., An Equality Approach to Wrongful Birth Statutes, 65 Fordham L. Rev. 1005 (1996).Available at: http://ir.lawnet.fordham.edu/flr/vol65/iss3/5
     Hanson, F. Allan, Suits for Wrongful Life, Counterfactuals, and the Nonexistence Problem, 5 S.Cal. Interdisc. L.J. 9 (1996)
     Heimerer, Kim, Wrongful birth―the claim for childrearing costs Compensation in Germany,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 - A comparative study, Faculty of Law,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4) available at http://www.heimerer.com/
     Hensel, Wendy F., The Disabling Impact of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Actions,40 Harvard Civil Rights-Civil Liberties Law Review,142(2005)
     Hirsch, David,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Wrongful Birth/Wrongful Life Case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Law Journal, 29(2),233-238(2006).
     Hom, Renee Madeleine, Note, Wrongful Conception: North Carolina’s Newest Prenatal Tort Claim: Jackson v. Bumgardner, 65 N.C. L. Rev. 1077, 1077 (1987)
     Jackson, Anthony, Action for Wrongful Life, Wrongful Pregnancy , and Wrongful Bir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 17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Journal , 539(1995) (17 Loy. L.A. Int`l & Comp. L.J. at 539)
     Jackson, Anthony, Wrongful Life And Wrongful Birth - The English Conception, The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7(3): 349-381(1996)(17 JLEGMED at 381)。
     Jankowski, Kathryn J.,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Actions Arising From Negligent Genetic Counseing: The Need for Legislation Supporting Reproductive Choice, Fordham Urban Law Journal, 17, Issue 1 (1989)
     Jerram, Christopher D., Note, Child Rearing Expenses as Compensable Damage in Wrongful Conception Case: Burke v. Rivo, 24 Creighton L. Rev. 1643, 1643 (1991)
     Karako-Eyal, N., ‘A critical disability theory analysis of wrongful life/birth actions in Israel’, Int. J. Private Law, Vol. 6, No. 3, pp.289–302(2013).
     Katz, Jay, Informed Consent - A Fairy Tale? - Law`s Vision, 39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137 (1977).
     Kelly, Michael B., "The Rightful Position in `Wrongful Life` Actions, " 42 Hastings L.J. 535 (1991)
     Locklar, Benjamin L., Comment, Jackson v. Bumgardner: A Healthy Newborn-A Blessing or a Curse?, 12 AM. J. TRIAL ADvoc. 153, 154-55 (1988).
     Loth, Marc A., Limits Of Private Law : Enriching Legal Dogmatics, 35 Hofstra Law Review,1725,1751(2007)
     Lysaught, M Therese, Wrongful life? The strange case of Nicholas Perruche, Human Life Review, Winter , 28, 1/2, 165-169(2002)
     Mackenzie, Robin, From Sanctity to Screening, Genetic Disabilities, Risk and Rhetorical Strategiesin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Conception Cases, 7 Ferninist Legal Study, 180(1999)
     Mee, Jennifer, Wrongful Conception: The Emergence of a Full Recovery Rule, 70 Wash. U. L. Q. 887 (1992).available at: http://digitalcommons.law.wustl.edu/lawreview/vol70/iss3/7
     Moore, Amy Norwood, Note, Judicial Limitations on Damages Recoverable for the Wrongful Birth of a Healthy Infant, 68 Va. L. Rev. 1311, 1313, 1329–30 (1982)
     Morreim, E. Haavi, The Concept of Harm Reconceived: A Different Look at Wrongful Life, Law and Philosophy, 7(1):3-33 (1988)
     Murtaugh, Michael T., Wrongful Birth: The Courts’ Dilemma in Determining a Remedy for a “Blessed Event,” 27 Pace L. Rev. 241, 250 (2007).
     Note, Wrongful Birth Actions: The Case Against Legislative Curtailment, 100 Harv. L. Rev. 2017, 2033(1987).
     Nys, HFL/Dute, JCJ, A wrongful existence in the Netherlands, 30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93-394(2004)
     O’Shea, Stephen M., Comment, Burke v. Rivo: A Massachusetts Approach to Wrongful Pregnancy, 26 New. Eng. L. Rev. 963, 968,974 (1992).
     Perry, Ronen/Adar, Yehuda, Wrongful Abortion: A Wrong in Search of a Remedy, 2 Yal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Law, And Ethics 101,180 (2005)
     Pichon, Jakob, Does the Unborn Child Have a Right to Life? The Insufficient Answer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in the Judgment Vo v. France, 7 GERMAN L.J. 433, 444 (2006)available at http://www.germanlawjournal.com/pdfs/Vol07No04/PDF_Vol_07_No_04_433-444_Developments_Pichon.pdf
     Podewils, Lisa A., Note, Traditional Tort Principles and Wrongful Conception Child-Rearing Damages, B.U. L. Rev. 407, 410–11 (1993).
     Pollard, Deanna A., Wrongful Analysis in Wrongful Life Jurisprudence , 55 Ala. L. Rev. 356-658 (2003)
     Robertson, Gerald B., Civil liability arising from "wrongful birth" following an unsuccessful sterilization operation, Am J Law Med 4(2):131-56. (1978)
     Robertson, John A. Procreative Liberty and the Control of Conception,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Virginia Law Review 69(3): 405-464(1983)
     Ryan, Shelley A., Wrongful Birth: False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s Reproductive Lives, 78 Minn. L. Rev. 857,. 891,893 (1994)
     Samland, Stefanie, “Rights of parents and child in cases of ‘wrongful conception/life/birth’ in contract and tort law” Comparative view on Germany and France(2003), available at http://www.jurawelt.com/sunrise/media/mediafiles/14141/wrongful-life.pdf
     Schiavone, Karen E., Playing the Odds or Playing God? Limiting Parental Ability to Create Disabled Children Through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73 Alb. L. Rev. 283, 325–26 (2009).
     Sheldon, T., `Court awards damages to disabled child for having been born`, 326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784 (2003)
     Sheth, Darpana M., Better Off UnBorn? An Analysis of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Claims Under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73 Tenn. L. Rev. 641, 642 (2006).
     Skolnik, Jason, Compensating a California Wrongful Life Plaintiff for General Damages and Damages for Lost Earning Capacity, 36 Loy. L.A. L. Rev. 1681 ( 2003)
     Stein, Jillian T., "Backdoor Eugenics: The Troubling Implications of Certain Damages Awards in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Claims," Seton Hall Law Review 40(3),1122 (2010).Available at: http://erepository.law.shu.edu/shlr/vol40/iss3/11
     Stone, A.J. "ConstiTortion: Tort Law as an End-Run Around Abortion Rights After 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Gender, Social Policy & the Law 8, no.2 471-515(2000)
     Strasser, Mark, Yes, Virginia, There Can Be Wrongful Life:On Consistency, Public Policy, and the Birth-Related Torts, The Georgetown Journal of Gender and the Law,859,860(2003)
     Stretton, Dean, ‘The Birth Torts: Damages for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Life’ 10 Deakin Law Review 319,322, 352 (2005)
     Sullivan, Mary B., a Note.` Wrongful Birth and Wrongful Conception.` A Parent`s Need for a Cause of Action, 15 J.L. & Health 105,(2000/2001)
     Symmons, C.R., , Policy Factors In Actions For Wrongful Birth. 50 The Modern Law Review, 269(1987)
     Thomas, Cordelia, ‘Claims for wrongful pregnancy and damages for the upbringing of the child’ 26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Law Journal 125,(2003)
     Vikingstad, Kathryn C., Use and Abuse of the Tort Benefit Rule in Wrongful Parentage Cases, 82 Chi.-Kent L. Rev. 1064 (2007).
     Walsh, Anna /Meagher, Carly, Update on wrongful life and wrongful birth actions, 13(10) Health Law Bulletin, 117-120(2005)
     Weir, Tony, ‘The unwanted child’, 6 Edinburgh Law Review 244,253 (2002)
     Wevers, Kate, Prenatal Torts and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24 Harv. J.L. & Tech. 257, 265 (2010).
     Wilcoxon, Kimberly D., Statutory Remedies For Judicial Torts: The Need For Wrongful Birth Legisl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69 U. Cin. L. Rev. 1023(2001)
     Witting, Christian, Tort Law, Policy And The High Court Of Australia, 31 Melbourne University Law Review,585(2007)
     參、德文部分
     一、書籍
     Brox, Hans /Walker, Wolf-Dietrich, Allgemeines Schuldrecht, 35. Aufl., Munchen, 2011.
     Bydlinski, Franz, System und Prinzipien des Privatrechts, Springer Verlag, Wien, 1996.
     Deutsch, Erwin /Ahrens, Hans-Jürgen, Deliktsrecht, 4. Aufl, 2001.
     Fikentscher, Wolfgang/Heinemann, Andreas, Schuldrecht, 10. Aufl., Berlin, 2006.
     Hauberichs, Sabine, Haftung für neues Leben im deutschen und englischen Recht: Eine Darstellung am Beispiel der unerwünschten Geburt eines gesunden Kindes,Springer Verlag,1998.
     Hermann, Lange, Schadensersatz, 2. Aufl. 1990.
     Junker, Claudia, Pflichtverletzung, Kindesexistenz und Schadensersatz. Wrongful Life, Wrongful Birth, Wrongful Pregnancy, Wrongful Adoption & Wrongful Parenthood, Duncker & Humblot GmbH, 2002.
     Kellotat, Torsten, Die Kontroverse zwischen BGH und BVerfG zur sogenannten “Kind als Schaden”-Problematik, Grin-Verlag ,2011.
     Kötz, Hein/Wagner, Gerhard, Deliktsrecht, Luchterhand Verlag, 9. Aufl. 1991.
     Koziol, Helmut, Österreichisches Haftpflichtrecht I, 3rd ed., Wien, Manz, 1997.
     Koziol, Helmut/Steininger, Barbara C., European Tort Law 2004, European Centre of Tort and Insurance Law.Springer Verlag, 2005.
     Larenz, Karl/Canaris,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BT, 2. Halbband, 13. Aufl., Munchen, 1994.
     Larenz, Karl/Wolf, Manfred, Allgemeiner Teil des deutschen Bürgerlichen Rechts, 9. Aufl., 2004.
     Larenz, Karl/Wolf, Manfred/Neuner, Jörg,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10. Aufl., C.H. Beck München, 2012.
     Laufs, Adolf /Kern, Bernd-Rüdiger, Handbuch des Arztrechts, Verlag C.H. Beck. 4. Aufl. 2010.
     Oetker, Hartmut/Säcker, Franz-Jürgen/ Rixecker, Roland,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5. Aufl.2007.
     Reinhart, Andreas, Familienplanungsschaden.Wrongful birth,wrongful life,wrongful conception,wrongful pregnancy - Eine rechtsvergleichende Untersuchung anhand des deutschen und des-anglo-amerikanischen Rechts, Peter Lang GmbH, 1999.
     Stieglitz, Susanne, Die wrongful birth und wrongful life Problematik im deutschen Deliktsrecht, Diss. München, 1989.
     von Bar, Christian, Gemeineuropäisches Deliktsrecht, Vol. I, Munich, 1996.
     Winter, Thomas, `Bebe prejudice` und` Kind als Schaden`: Eine rechtsvergleichende Untersuchung zur Haftung für neues Leben in Deutschland und Frankreich, Diss. Freiburg 2001, Duncker & Humblot GmbH, 2002.
     Wirth, Gesine, Strafrechtliche und rechtsethische Probleme der Spätabtreibung -Wann ist das Leben lebenswert- Eine Darstellung und• kritische Würdigung der Spätabtreibung aus strafrechtlicher und rechtsethischer Sicht, Diss. Frankfurt am Main, 2006.
     Zweigert, Konrad/Kötz, Hein , Einführung in die Rechtsvergleichung, 3. Auf., Tübingen, J.C.B. Mohr, 1996.
     二、期刊
     Bernat, Erwin, Wrongful Birth und Wrongful Conception in der Rechtsprechung des osterreichischen OGH: Kann nur die Geburt eines behinderten Kindes die Quelle eines Schadens sein? MedR (2010) 28: 169–176.
     Cornides, Jakob, "Die Kind-als-Schaden-Rechtsprechung des österreichischen Obersten Gerichtshofs" Zeitschrift für Lebensrecht (ZfL) 18.1 (2009): 3-11.Available at: http://works.bepress.com/jakob_cornides/21
     Cornides, Jakob, Zur Haftung des Arztes bei fehlgeschlagener pränataler Diagnose, JBl 2007, 137.
     Deutsch, Erwin, Anmerkung zu BGH, Urteil v. 18.1.1983, Az. VI ZR 114/81, JZ 1983, S. 451 f.
     Deutsch, Erwin, Neues Verfassungszivilrecht: Rechtswidriger Abtreibungsvertrag gültig - Unterhaltspflicht aber kein Schaden, NJW 1993 Heft 37, S.2361f.
     Deutsch, Erwin, Schadensrecht und Verfassungsrecht: Akt II - Unterhalt oder Kind als Schaden: Der BGH unterscheidet Fallgruppen und weicht vom BVerfG ab, NJW 1994 Heft 12, S. 776f.
     Deutsch, Erwin, Berufshaftung und Menschenwürde: Akt III, NJW 1998 Heft 8, S.510f.
     Deutsch, Erwin, Das behindert geborene Kind als Anspruchsberechtigter, NJW 2003 Heft 1, S.26f.
     Deutsch, Erwin, Die Spätabtreibung als juristisches Problem, ZRP 2003 Heft 9, S. 332f.
     Deutsch, Erwin, Neues zur ärztlichen Aufklärung im Ausland, MedR 2005, Heft 8, SS.464-466.
     Engel, Sabine, Haftung Dritter für die unerwünschte Geburt eines Kindes, ÖJZ 1999, 621.
     Engel, Sabine, Verletzung der ärztlichen Aufklärungspflicht – Geburt eines behinderten Kindes als ersatzfähiger Schaden der Eltern, JAP 1999/2000, 131 (138).
     Gerda, Müller, „Unterhalt für das Kind als Schaden – Zur Rechtsprechung des Bundesgerichtshof“, Vortrag Nationaler Ethikrat, Forum Bioethik, 22. Januar 2003, http://www.ethikrat.org/texte/pdf/Kind-als-Schaden_Referat_Mueller.pdf
     Gerda, Müller, Unterhalt für ein Kind als Schaden, NJW 2003, Heft 10, 697.
     Grunsky, Wolfgang, in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3 Aufl., 1994, vor § 249 Rn. 36.
     Hochhaltinger, Gregor, Stellungnahme zur Begründungsweise des OGH in der Entscheidung „Arzthaftung: Geburt eines behinderten Kindes als Schaden der Eltern“, JBl 2000, 58.
     Jachertz, Norbert,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Kind als Schadensquelle, Deutsches Ärzteblatt 95 (1998), Heft 1-2 (5.1.1998), Seite A-15.
     Katzenmeier, Christian, Beweismaß- reduzierung und probabilistische Proportionalhaftung , in: ZZP 117 (2004), S. 187-216.
     Katzenmeier, Christian/Knetsch, Jonas, Ersatzleistungen bei angeborenen Schäden statt Haftung für neues Leben. Rechtsentwicklung in Frankreich - Anregungen für das deutsche Recht, in: Hans-Jürgen Ahrens/Christian von Bar/Gerfried Fischer/Jochen Taupitz/Andreas Spickhoff (Hrsg.), Festschrift für Erwin Deutsch, Berlin/Heidelberg 2009, S. 251.
     Lang, Heinrich, Die Kontroverse zwischen BGH und BverfG zur sog ‘Kind als Schaden’ Problematik, http://www.ra-kellotat.de/permalink/kind_als_schaden1.html
     Laufs, Adolf, Die Haftung des Arztes für die unerwünschte Geburt eines Kindes, NJW 1986 Heft 38, S.2357.
     Memmer, Michael, Die Entscheidungen des Obersten Gerichtshofes zum „ Familienplanungsschaden “, Imago Hominis (2007); 14(3): 195-211.
     Merckens, Stephanie, Kein Schaden ohne Kind – Rechtliche Erwägungen zur jüngsten „wrongful birth“-Judikatur des OGH, 5 Ob 165/05 h, Österreichisches Anwaltsblatt 2007/05, 237-248.
     Papier, Hans-Jürgen, Die Würde des Menschen ist unantastbar, Vortrag vor der Internationalen Juristenkommission in Jena 04. November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flegel-g.de/PDF/papier-wuerde-des-menschen.pdf
     Picker, Eduard, Menschenwürde und Menschenleben - Zum Auseinanderdriften zweier fundamentaler Werte als Ausdruck moderner Tendenzen zur Relativierung des Menschen in: Festgabe für Werner Flume zum 90. Geburtstag, Berlin, Heidelberg, 1998, S. 155 – 263.
     Picker, Eduard, Schadensersatz für das unerwünschte eigene Leben – „Wrongful life“, 1995,S. 26 ff.;
     Picker, Eduard, Schadensersatz für das unerwünschte Kind ("Wrongful birth") - Medizinischer Fortschritt als zivilisatorischer Rückschritt? in: AcP 195 (1995), S. 483 – 547.
     Picker, Eduard, Schadenshaftung für unerwünschte Nachkommenschaft ("wrongful birth") - Medizinischer Fortschritt als zivilisatorischer Rückschritt? in: Sternberg/Winner (Hrsg.), Das Kind als Schaden? Das behinderte Kind als rechtliches und familiäres Problem, Münster, 2000, S. 9 – 33.
     Piskernigg, Thomas, Ein Kind als Schaden Bemerkungen zur Entscheidung des Obersten Gerichtshofes, Imago Hominis (2000); 7(1): 7-16.
     Rebhahn, Robert, Entwicklungen zum Schadenersatzrecht wegen „unerwünschter Geburt“ in Frankreich, ZEuP 2004, 794
     Rebhahn, Robert, Schadensersatz wegen der Geburt eines nicht gewünschten Kindes? (Schadensersatz), JBl 2000, 265.
     Tolmein, Oliver, Sollen deutsche Richter wieder Unwerturteile über behindertes Leben fällen? Kind als Schaden: Deutschland vor neuen Entscheidungen,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21.01.2002, Nr. 17 / Seite 41.
     Wagner, Christian, Das behinderte Kind als Schaden? NJW 2002, 3379.
     Waibl, Katharina, Kindesunterhalt als Schaden ("wrongful birth")NJW 1987, 151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