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民意與政策之互動: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一致性研究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ies: The Study of the Consistence between Public Policy Preference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in Taiwan.
作者 周怡婷
貢獻者 吳瓊恩
周怡婷
關鍵詞 民意
民眾政策偏好
政策一致性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3-九月-2013 11:59:22 (UTC+8)
摘要 目前國內深入探討台灣民主轉型期民眾政策偏好的研究,其焦點大多放在國家認同、族群關係、政府體制、公民投票等重大政治議題上的衝突,但是現今的台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加上媒體發達,教育水準提升,民眾接收與分析資訊的能力劇增,因此會開始思考怎樣的政策有利於自己與整個社會,而不像以往容易被空泛抽象的統獨或認同議題牽著走,反而會花較多的時間去關心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民生議題,此時了解民眾對各項具體政策的偏好,就變得十分有意義。
因此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觀察當前台灣民眾的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產出的一致性程度,以及民眾的政策偏好除了透過選票的方式,是不是還有另外表達的管道?如何表達?民意是否可以順利進入決策的核心,實質影響政府的決策制定?如何進入?在哪一個階段進入?政府官員對於民意的想法以及採納的情況為何?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透過相關電話訪問民調資料先觀察當前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一致性的程度,發現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間確實存在不小的落差。另外,透過訪談在縣市政府政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局處長與議員,發現民意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亦不高,也可以說決策者對於民意還是抱持較為負面的態度。總而言之,本研究透過民意調查與質化訪談的方式初步觀察了台灣民意與政策互動的概況,發現其間連繫的強度尚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丁人方(1993)。〈民主化與公共政策制定:探索台灣民主化的落實與限制〉。《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頁205-240。
王旭(1999)。〈關於民意的民眾意見〉。《民意研究季刊》。第207期,頁1-18。
王石番(1995)。《民意理論與實務》。台北:黎明文化。
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譯(1999)。《政治學中的爭辯議題》(Levine,M.H原著)。台北:韋伯文化。
丘昌泰(1998)。《政策科學之理論實務:美國與臺灣經驗》。台北:五南圖書,頁377-392。
丘昌泰、余致力,羅清俊、張四明、李允傑(2001)。《政策分析》。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丘昌泰(2005)。《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
李台京(2008)。《台灣地方政府》。台北:三民書局。
吳定(2000)。〈公共政策與民主政治〉。《空大學訊》,第90期,頁106-113。
吳秀光、吳宗憲(2008)。〈台北市政府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之研究〉。《政策研究學報》,第8期,頁23-75。
吳瓊恩(1999)。〈公共管理研究途徑的反思與批判〉。《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2期,頁1-20。
吳瓊恩(2006)。《公共行政學》。台北:智勝文化。
余致力(1999)。〈行政菁英對當前重大政策議題之意見調查〉。《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3期,頁139-170。
余致力(2000)。〈民意與公共政策:表達方式的釐清與因果關係的探究〉。《中國行政評論》,第9卷第4期,頁81-110。
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2001)。《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文化。
余致力(2002)。《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頁175-202。
林玉華(1991)。〈民意的定義與民意政治的發展〉。《行政學報》。第23期,頁143-172。
林佳瑩、徐富珍 校訂。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 譯(2006)。《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Earl Babbie 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柯三吉(1991)。〈民意與公共政策〉。《人事月刊》。第73期,頁15-21。
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陳敦源(1998),〈民意與公共管理〉,《公共管理》,黃榮護編,商鼎文化出版社,127-77頁。
陳敦源、韓智先(2000)。〈是誰告訴人民他們要什麼?媒體、民意與公共議程設定〉。《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1期,頁19-31。
陳敦源(2004)。〈人民、專家與公共政策:民主理論下的「參與式知識管理」〉。《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99-134。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五南圖書。
張四明(2000)。〈民意調查的科學基礎、政治功能與限制〉。《行政暨政策學報》。第2期,頁1-39。
黃東益、陳敦源、蕭乃沂(2006)。〈政策民意調查: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共諮詢〉。《研考雙月刊》,第30卷第4期,頁16-33。
黃國敏(2003)。《顧客導向的地方行政績效-我國縣市政府政策民意與施政滿意 度調查之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黃國敏(2008)。〈地方政府施政滿意度之探討:苗栗縣政府九十六年個案研究〉。《中華行政學報》,第五期,頁79-104。
蔡吉源,林健次(2007)。《地方財政: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蔡佳泓(2007)。民族認同、政策偏好與政黨評價,族群關係與台灣的民主政治2007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
蔡佳泓(2009)。台灣民眾之政策偏好與政策回應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98-2410-H-004-069-MY3),未出版。
楊秀娟(2000)。〈政府機關民眾關心議題如何納入政策〉。《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1期,頁3-8。
趙雅麗、張同瑩、曾慧琦 譯(2000)。《民意》(Bernard Hennessy原著)。台北:五南出版社。
鄭貞銘(2001)。《民意與民意測驗》。台北:三民書局。
賴維堯(1994)。〈政策分類:文獻探討與個案創新〉。《空大行政學報》。第4期,頁24-25。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蘇彩足(1999)。〈民主化對於政府預算決策的衝擊與因應之道〉。《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3期,頁47-64。
蘇義雄(1992)。〈公共政策與民意調查、建立民意測驗評估體系芻議〉。《民意研究季刊》。第175期,頁1-20。





二、 英文部分

Adams, B. (2004). Public Meetings and the Democratic Proce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43-54
Bernard Hennessy(1985).Public Opinion(5th Ed).Monterey,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hn, R.D.(2001) .Rethinking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Washington,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Bere,B.R.(1952).Democracy Theory and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6(3):313-330.
Blair.H. (2000) .Participation and Accountaability at the Periphery:Democracy Local Governance at the Periphery. World Development ,28(1):21-39.
DeLeon,P.(1995) .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 Policy science. American Joi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39(4):886-905.
Dryzek, J. (1989). Policy Sciences of Democracy. Polity, 12(1):97-118.
Erikson, Robert S. (197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State Policy: A New Look Based on Some Forgotten Data.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2):567-573.
Erikson, Robert S., Gerald C. Wright, and John P. McIver.(1993). Statehouse Democracy: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in the American St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ikson, Robert S., and Kent L. Tedin. (2007). Public Opinion: Its Origins, Content, and Impact. New York: Pearson and Longman.
Estlund, D.M., J. Waldron, B. Grofman, and S.L. Feld.(1989).Democratic Theory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Condorcet and Rousseau Revisite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4):1317-1340.
Fung, A. and E.O. Wright.(2001).Deepening Democracy: 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Society 29(1):5-41.
Halvorsen, K. E. (2003).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5):535-543.
Huber, J. and G. B. Powell, Jr. (1994) .Congruence Between Citizens and Policymakers in Two Visions of Liberal Democracy. World Politics, 46:291-326.
Irvin, R. A. and J. Stansbury. (2004).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Is It Worth the Effor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55-65.
Key, V. O. Jr. (1961).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Knopf.
Lippman,W.(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Lowi, (1972). Four Systems of Policy, Politics, and Cho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4): 298-310.
Lupia, A and M D. McCubbins.(1998) .The Democratic Dilemma: Can Citizen Learn What They Need to Know?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nroe, Alan D. (1998).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Policy, 1980-1993.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2(1): 6-28.
Page, Benjamin I., and Robert Y. Shapiro. (1983). Effects of Public Opinion on Poli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1): 175-190.
Peterson, Paul. (1995). The Price of Federalism.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Row, G.. and L. J. Frewer.(2000).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5(1):3-29.
Soroka, Stuart, and Christopher Wlezien. (2005). Opinion-Policy Dynamics: Public Preferences and Public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Kindom.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5: 665-689.
Stewart, D. W. (1985). Professionalism v.s. Democracy: Friedrich v.s. Finer Revisited. PAQ Spring, pp.13-25.
Stolp, A. and others. (2002).Citizen Values Assessment: Incorporating Citizen’s Value Judgments in Envirmental Assessment. 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 20(1):11-23.
Walters, L. C., J. Aydelotte, and J. Miller. (2000). Putting More Public in Policy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4): 349-359.
Weber, Ronald E., and William R. Shaffer. (1972).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State Policy-Making.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6(4): 683-699.
West, W. F. (2004).Formal Procedures, Informal Processes,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in Bureaucratic Policy Making: An Institutional Policy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88-80.
Wlezien, Christopher. (1995). The Public as Thermostat: Dynamics of Preferences for Spend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9(4): 981-1000.
Zaller, J. R. (1992) .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ass Opin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6256023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602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瓊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周怡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周怡婷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九月-2013 11:59:22 (UTC+8)-
dc.date.available 3-九月-2013 11:59: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九月-2013 11:59:2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625602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8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25602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目前國內深入探討台灣民主轉型期民眾政策偏好的研究,其焦點大多放在國家認同、族群關係、政府體制、公民投票等重大政治議題上的衝突,但是現今的台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加上媒體發達,教育水準提升,民眾接收與分析資訊的能力劇增,因此會開始思考怎樣的政策有利於自己與整個社會,而不像以往容易被空泛抽象的統獨或認同議題牽著走,反而會花較多的時間去關心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民生議題,此時了解民眾對各項具體政策的偏好,就變得十分有意義。
因此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觀察當前台灣民眾的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產出的一致性程度,以及民眾的政策偏好除了透過選票的方式,是不是還有另外表達的管道?如何表達?民意是否可以順利進入決策的核心,實質影響政府的決策制定?如何進入?在哪一個階段進入?政府官員對於民意的想法以及採納的情況為何?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透過相關電話訪問民調資料先觀察當前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一致性的程度,發現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間確實存在不小的落差。另外,透過訪談在縣市政府政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局處長與議員,發現民意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亦不高,也可以說決策者對於民意還是抱持較為負面的態度。總而言之,本研究透過民意調查與質化訪談的方式初步觀察了台灣民意與政策互動的概況,發現其間連繫的強度尚有待加強。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I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民意之意涵 7
第二節 地方政府政策之意涵 13
第三節 民眾政策偏好之意涵 16
第四節 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1
第三節 次級資料分析法 33
第四節 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 3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1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3
第一節 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一致性程度 43
第二節 民意對政府政策之影響 58
第五章 結論 7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8
參考文獻 82
附錄一 次級資料檢定結果 88

圖目錄

圖1-4-1 研究範圍示意圖 6
圖2-1-1 民意表達之管道 11
圖2-2-1 民意範圍示意圖 20
圖2-4-1 政府決策過程示意圖 29
圖3-1-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31
圖3-3-1 Bartel衡量政策一致性之模式示意圖 35

表目錄

表3-3-1 訪談大綱 38
表4-1-1 民眾對對地方政府表現的滿意程度 43
表4-1-2 民眾對地方政府社會福利政策評價 44
表4-1-3 民眾政策偏好(社會福利) 45
表4-1-4 民眾對地方政府中小學教育政策評價 46
表4-1-5民眾政策偏好(中小學教育) 47
表4-1-6 民眾對地方政府社會治安政策評價 48
表4-1-7民眾政策偏好(社會治安) 49
表4-1-8 民眾對地方政府交通建設政策評價 50
表4-1-9 民眾政策偏好(交通建設) 51
表4-1-10 民眾對地方政府醫療保健政策評價 52
表4-1-11 民眾政策偏好(醫療保健) 53
表4-1-12民眾對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政策評價 54
表4-1-13 民眾政策偏好(環境保護) 55
表4-1-14 六項政策評價比較表 56
表4-1-15 六項政策一致性程度比較表 57
表4-2-1 樣本屬性分析表 58
zh_TW
dc.format.extent 60120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602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民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眾政策偏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策一致性zh_TW
dc.title (題名) 民意與政策之互動:台灣民眾政策偏好與政府政策一致性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ies: The Study of the Consistence between Public Policy Preference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in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丁人方(1993)。〈民主化與公共政策制定:探索台灣民主化的落實與限制〉。《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頁205-240。
王旭(1999)。〈關於民意的民眾意見〉。《民意研究季刊》。第207期,頁1-18。
王石番(1995)。《民意理論與實務》。台北:黎明文化。
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譯(1999)。《政治學中的爭辯議題》(Levine,M.H原著)。台北:韋伯文化。
丘昌泰(1998)。《政策科學之理論實務:美國與臺灣經驗》。台北:五南圖書,頁377-392。
丘昌泰、余致力,羅清俊、張四明、李允傑(2001)。《政策分析》。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丘昌泰(2005)。《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
李台京(2008)。《台灣地方政府》。台北:三民書局。
吳定(2000)。〈公共政策與民主政治〉。《空大學訊》,第90期,頁106-113。
吳秀光、吳宗憲(2008)。〈台北市政府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之研究〉。《政策研究學報》,第8期,頁23-75。
吳瓊恩(1999)。〈公共管理研究途徑的反思與批判〉。《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2期,頁1-20。
吳瓊恩(2006)。《公共行政學》。台北:智勝文化。
余致力(1999)。〈行政菁英對當前重大政策議題之意見調查〉。《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3期,頁139-170。
余致力(2000)。〈民意與公共政策:表達方式的釐清與因果關係的探究〉。《中國行政評論》,第9卷第4期,頁81-110。
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2001)。《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文化。
余致力(2002)。《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頁175-202。
林玉華(1991)。〈民意的定義與民意政治的發展〉。《行政學報》。第23期,頁143-172。
林佳瑩、徐富珍 校訂。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 譯(2006)。《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Earl Babbie 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柯三吉(1991)。〈民意與公共政策〉。《人事月刊》。第73期,頁15-21。
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陳敦源(1998),〈民意與公共管理〉,《公共管理》,黃榮護編,商鼎文化出版社,127-77頁。
陳敦源、韓智先(2000)。〈是誰告訴人民他們要什麼?媒體、民意與公共議程設定〉。《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1期,頁19-31。
陳敦源(2004)。〈人民、專家與公共政策:民主理論下的「參與式知識管理」〉。《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99-134。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五南圖書。
張四明(2000)。〈民意調查的科學基礎、政治功能與限制〉。《行政暨政策學報》。第2期,頁1-39。
黃東益、陳敦源、蕭乃沂(2006)。〈政策民意調查: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共諮詢〉。《研考雙月刊》,第30卷第4期,頁16-33。
黃國敏(2003)。《顧客導向的地方行政績效-我國縣市政府政策民意與施政滿意 度調查之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黃國敏(2008)。〈地方政府施政滿意度之探討:苗栗縣政府九十六年個案研究〉。《中華行政學報》,第五期,頁79-104。
蔡吉源,林健次(2007)。《地方財政: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蔡佳泓(2007)。民族認同、政策偏好與政黨評價,族群關係與台灣的民主政治2007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
蔡佳泓(2009)。台灣民眾之政策偏好與政策回應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98-2410-H-004-069-MY3),未出版。
楊秀娟(2000)。〈政府機關民眾關心議題如何納入政策〉。《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1期,頁3-8。
趙雅麗、張同瑩、曾慧琦 譯(2000)。《民意》(Bernard Hennessy原著)。台北:五南出版社。
鄭貞銘(2001)。《民意與民意測驗》。台北:三民書局。
賴維堯(1994)。〈政策分類:文獻探討與個案創新〉。《空大行政學報》。第4期,頁24-25。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蘇彩足(1999)。〈民主化對於政府預算決策的衝擊與因應之道〉。《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3期,頁47-64。
蘇義雄(1992)。〈公共政策與民意調查、建立民意測驗評估體系芻議〉。《民意研究季刊》。第175期,頁1-20。





二、 英文部分

Adams, B. (2004). Public Meetings and the Democratic Proce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43-54
Bernard Hennessy(1985).Public Opinion(5th Ed).Monterey,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hn, R.D.(2001) .Rethinking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Washington,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Bere,B.R.(1952).Democracy Theory and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6(3):313-330.
Blair.H. (2000) .Participation and Accountaability at the Periphery:Democracy Local Governance at the Periphery. World Development ,28(1):21-39.
DeLeon,P.(1995) .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 Policy science. American Joi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39(4):886-905.
Dryzek, J. (1989). Policy Sciences of Democracy. Polity, 12(1):97-118.
Erikson, Robert S. (197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State Policy: A New Look Based on Some Forgotten Data.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2):567-573.
Erikson, Robert S., Gerald C. Wright, and John P. McIver.(1993). Statehouse Democracy: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in the American St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ikson, Robert S., and Kent L. Tedin. (2007). Public Opinion: Its Origins, Content, and Impact. New York: Pearson and Longman.
Estlund, D.M., J. Waldron, B. Grofman, and S.L. Feld.(1989).Democratic Theory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Condorcet and Rousseau Revisite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4):1317-1340.
Fung, A. and E.O. Wright.(2001).Deepening Democracy: 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Society 29(1):5-41.
Halvorsen, K. E. (2003).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5):535-543.
Huber, J. and G. B. Powell, Jr. (1994) .Congruence Between Citizens and Policymakers in Two Visions of Liberal Democracy. World Politics, 46:291-326.
Irvin, R. A. and J. Stansbury. (2004).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Is It Worth the Effor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55-65.
Key, V. O. Jr. (1961).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Knopf.
Lippman,W.(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Lowi, (1972). Four Systems of Policy, Politics, and Cho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4): 298-310.
Lupia, A and M D. McCubbins.(1998) .The Democratic Dilemma: Can Citizen Learn What They Need to Know?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nroe, Alan D. (1998).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Policy, 1980-1993.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2(1): 6-28.
Page, Benjamin I., and Robert Y. Shapiro. (1983). Effects of Public Opinion on Poli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1): 175-190.
Peterson, Paul. (1995). The Price of Federalism.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Row, G.. and L. J. Frewer.(2000).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5(1):3-29.
Soroka, Stuart, and Christopher Wlezien. (2005). Opinion-Policy Dynamics: Public Preferences and Public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Kindom.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5: 665-689.
Stewart, D. W. (1985). Professionalism v.s. Democracy: Friedrich v.s. Finer Revisited. PAQ Spring, pp.13-25.
Stolp, A. and others. (2002).Citizen Values Assessment: Incorporating Citizen’s Value Judgments in Envirmental Assessment. 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 20(1):11-23.
Walters, L. C., J. Aydelotte, and J. Miller. (2000). Putting More Public in Policy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4): 349-359.
Weber, Ronald E., and William R. Shaffer. (1972).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State Policy-Making.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6(4): 683-699.
West, W. F. (2004).Formal Procedures, Informal Processes,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in Bureaucratic Policy Making: An Institutional Policy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88-80.
Wlezien, Christopher. (1995). The Public as Thermostat: Dynamics of Preferences for Spend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9(4): 981-1000.
Zaller, J. R. (1992) .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ass Opin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