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非營利組織推動多元化管理之研究-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
A Study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mote Diversity Management:The Case of 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作者 黃欣儀
Huang, Hsin I
貢獻者 孫本初
Sun, Ben Chu
黃欣儀
Huang, Hsin I
關鍵詞 多元化管理
身心障礙者就業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Sep-2013 11:59:46 (UTC+8)
摘要 本研究焦點為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而在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以第四章規範及引導政府、民間企業一同促進就業。但身心障礙勞工,無法只仰賴政策保障,緩不濟急,其需透過特殊職業訓練來融入社會,並渴望有一個機構能作為和雇主、政府間的橋樑。在新的全球治理觀念下,這個要角當為非營利組織,該等組織除了在國內蓬勃成長外,還拓展至其他國家。而在台灣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當中翹楚就屬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該基金會並把台灣經驗傳遞到如馬來西亞、越南、中國四川等地區,其中馬來西亞的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是伊甸的第一個海外姐妹會。

本研究區分出多元化管理的學術內涵:人力資源層面、組織建制層面、文化價值層面,和實務內涵:法案政策層面,即美國發展的四階段—平等就業機會、弱勢優先、重視差異性、多元化管理。運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分析我國目前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政策,包含:個別化職業重建服務、支持性與庇護性就業服務、定額進用政策、設置與運用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視覺功能障礙者之工作權優先保障等。並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個案主體,觀察其推動國內及跨國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的各層面策略、現況、困境,跨國部分以馬來西亞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為代表。

本研究發現:一、我國多元化管理的學術及實務內涵仍待更多文獻及研究補充;二、我國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法令精神和政策發展與國際接軌,雖然腳步較美國緩慢,但已從「重視差異」邁向「多元化管理」階段;三、政策需仰賴更密集人力資本的投入來從事推廣;四、政策單從公部門角度思考籌劃有其侷限性,缺乏創意與彈性;五、伊甸基金會的職業與能力訓練計畫,是整合身心障礙者生活與就業服務的全方位體系,從該計畫所呈現的人力資源策略、組織建制策略、文化價值策略、法案政策創建策略中均發揚出多元化管理的精神;六、伊甸基金會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對身心障礙者、雇主、政府均有正面影響力,但資源困窘與補助縮減讓服務工作變得吃力;七、馬來西亞双福發展協會以伊甸的基督教精神與服務模式立基並傳承延續;八、馬來西亞双福發展協會揉合台灣經驗與馬來西亞本土特色,發展出嶄新的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策略,不同分會自主運作落實在地深化服務;九、馬來西亞欠缺保障身心障礙者的完整政策法案,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態度,還有對相關福利的重視程度,是未來多元化管理發展能否漸臻成熟的關鍵;十、多元文化與族群是馬來西亞最珍貴的資產,但也加深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的挑戰性。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茲歸納本研究建議如下:一、未來相關多元化管理研究,可針對其他多元化表徵、身心障礙者政策、研究主體、國家地區做研究;二、期許我國政策,應追求實現各層面環境的無障礙化,並確保不同障別之身心障礙者,皆能獲得資源使用、就學機會、生活及職業重建、輔導創業等服務;三、伊甸基金會在國內應加強輔導身心障礙者、雇主的心態調適,還有倡議改革社會福利資源的配置;四、伊甸基金會在國外可參考扶植双福發展協會的做法,讓其他海外分會各自成長獨立;五、双福發展協會可藉由與其他鄰近國家非營利組織的交流與合作,聚合成積極鞭策政府的力量,並累積資源,朝專業化組織發展,成立更多分會以服務到不同地區的身心障礙朋友。
參考文獻 專書
內政部(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台北:內政部。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文化。

何華國(1995)。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基礎與實務。台北:行政院
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鍾沂(2005)。行政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施能傑(1999)。美國政府人事管理。台北市:商鼎文化。

孫本初(2010)。公共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曹俊漢 (2003)。行政現代化的迷思:全球化下台灣行政發展面臨的挑戰。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許彩娥(1996)。多元化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天一圖書。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武雄(2006)。社會立法析論。台北:揚智文化。

黃志成、王麗美(2000)。身心障礙的福利服務。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劉琦亮主編(2006)。舞起無限希望—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五周年紀念特刊。馬來西亞: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

蕭高彥、蘇文流主編(1998)。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

簡春安、鄒平儀(2005)。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期刊論文
王國羽(2002)。我國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體系: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的分析。社區發展季刊,(79),115-127。

王國羽、呂昭賢(2004)。世界衛生組織身心障礙人口定義概念之演進:兼論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定義系統問題與未來修正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8 (2),193-234。

王國羽 (2008)。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對我國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 (123),106-116。

王敏行(2008)。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體系的新思維。臺灣勞工季刊,(16) ,42-47。

王雲東(2008)。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採個案委託付費制度之可行性初探研究--以臺北市社區化就業服務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1),363-384。

王仕圖、黃鈺婷(2008)。非營利組織從事就業服務之政策省思與展望-以身心障礙者庇護性就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2),29-46。

王韻茹(2011)。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條款之合憲性探討-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3),145-183。

江宜樺(2007)。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與文化研究之辨析。通識在線,(8), 25-26。

吳秀照 (1998)。 論美國平等就業立法及性別就業歧視判例 。就業與訓練,16 (6),42-48。

吳俊霖 (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通過後之因應措施規劃。人事月刊,45 (4), 67-69。

林明煌、許南雄(2006)。政府與企業人力資源策略管理之比較。全球商管研究,1(1),15-29。

林敏慧、柯平順(2006)。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的回顧與展望。就業安全,5(1),72-81。

邱滿艷 (2007)。我國各地方政府推動身心障礙這就業概貌。就業安全,(1),78-83。

孫本初(1996)。政府機關落實殘障者就業權益之研究-美國經驗的啟示。人事月刊,22(5),56-66。

秦文力(1999)。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的千禧年課題。社區發展季刊,(88),155-161。

張亞中 (2001)。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 40 (4),1-24。

張其祿 (2008)。公務人力的多元化管理:兼論國家考試之人權保障。國家菁英, 4(1),95-111。

許彩娥(1997)。多元化管理策略模式分析。公共行政學報,1(1),199-214。

許慶復(2009)。政府部門人力多元化管理。高大法學論叢,(5),1-22。

許育典(2009)。非視障者不得按摩,違憲。月旦法學教室,(76),6-7。

許素彬 (2011)。障礙過程與身心障礙者就業經驗之探討與分析。 社區發展季刊,(130),235-251。

郭淳芳(2008)。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保障--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談起。就業安全,7(2),31-37。

陳衍宏 (2003)。 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趨勢探析。玄奘管理學報,1(1),63-86。

陳玫伶 (2004)。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之困境與建議。社區發展季刊,(106),245-259。

陳恆鈞(2008)。我國身障者定額進用政策之探討:三種不同價值觀點。國家菁英,4(1), 57-75。

陳俊良 (2009)。伊甸基金會雙福使命與資源策略的回顧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26),75-94。

陳衍宏(2010)。多元化管理的性別議題析探。研習論壇,(120),17-22。

黃英忠、陳儀蓉(2002)。身心障礙福利政策在教育、就業及醫療層面之執行現況及未來改進之策略。社區發展季刊,(97),168-177。

黃煥榮 (2006)。知識經濟時代高階女性人力資源之開發與運用。競爭力評論,(8),34-61。

萬育維(1997)。如何突破殘障者就業困境-從結構與個人的觀點出發。勞工行政,(115),26-34。

萬育維(2002)。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的新思維—突破困境 發展資源 充分自立。社區發展季刊,(97),29-38。

廖俊松 (2003)。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之執行檢討與修訂建議。社區發展季刊, (101),429-440。

廖福特(2008)。從「醫療」、「福利」到「權利」-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之新發展。中研院法學期刊,(2), 167-210。

熊忠勇(1998)。多元化管理初探人事管理。人事管理,35(7),17-22。

趙璟瑄 (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定額進用制度之變革與因應。就業安全,6(2), 15-21。

鄭津津 (2002)。美國就業歧視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制應有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32(4),135-201。

專書論文
王玉葉(2007)。從補償性理論到多元化理論:美國高等教育優惠待遇案件 Grutter之迴響。載於焦興鎧(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2000~2003 (363-393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焦興鎧(1997)。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與就業歧視問題。載於焦興鎧(著),勞工法與勞工權利之保障:美國勞工法論文集(一)(330-375頁)。台北:月旦出版社。

焦興鎧(2000)。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國際趨勢—兼論對我國建構相同制度所能提供之啓示。載於焦興鎧(著),勞工法論叢(一)(122-164頁)。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焦興鎧(2007)。美國最高法院與身心障礙者就業歧視爭議之解決—2002年庭期三則判決之評析。載於焦興鎧(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2000~2003 (289-361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研討會論文
張勝成(1997年1月)。開發殘障者勞動力的方式。殘障者勞動力開發研討會,台北。

研究計畫
王育瑜(2004)。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制度之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林千惠、徐享良、張勝成、林宏熾(199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意願之調查研究。台灣省政府勞工處委辦。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學位論文
王雯君(1999)。多元化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原住民就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國隆(2002)。從社會正義看身心障礙者工作權相關法規之保障。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慧玲(2010)。身心障礙者經濟安全保障規範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幼慈(2003)。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之研究-以定額進用制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紜儒(2003)。台灣地區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正昌(2007)。全球治理對台灣未來土地開發策略之影響:以台灣高鐵在台南沙崙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惠琪(2003)。美國禁止身心障礙歧視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制未來之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錢為家(2004)。非營利組織未來發展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雅萍(2005)。影響行政機關執行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政策因素之探討─以新竹市政府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譯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8)。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佳蓉(譯)(2005)。人力資源管理-全球經驗本土實踐(Raymond A. Noe, John R. Hollenbeck, Barry Gerhart & Patrick M. Wright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林佳瑩、徐富珍(校訂)(2006)。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Earl Babbie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Earl Babbie 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網路等電子化資料
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shuangfu.org/main/

中央社(2010)。總統:援外展愛心 人道發光熱,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47641

內政部統計處>最新消息>100年第7週內政部統計通報(99年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人數統計),瀏覽日期:2011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005
內政部統計處>最新消息>100年第18週內政部統計通報(99年身心障礙者福利服務概況),瀏覽日期:2011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156

立法院法律系統>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法條沿革。瀏覽日期:2011年6月22日,取自:
http://lis.ly.gov.tw/lgcgi/lglaw?@57:1804289383:f:NO%3DE01127*%20OR%20NO%3DB01127$$10$$$NO-PD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身心障礙者就業開門網>職業重建區>就業服務>就業轉銜,瀏覽日期:2011年5月28日,取自:http://opendoor.evta.gov.tw/sub.aspx?p=0004345&a=000436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統計資料>定額進用身心障礙者統計,瀏覽日期:2011年6月20日,取自:
http://www.evta.gov.tw/content/list.asp?mfunc_id=14&func_id=59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公報瀏覽>主題瀏覽>勞動行政>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告:修正「基本工資」為每月新臺幣一萬七千八百八十元,每小時九十八元,自100年1月1日生效。瀏覽日期:2011年6月22日,取自:
http://gazette.nat.gov.tw/ 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6186 /ch08/type1/
gov71/num14/Eg.htm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伊甸服務>服務總覽>就業服務,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
http://www.eden.org.tw/serivce.php?level2_id=25&level3_id=40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認識伊甸>緣起與簡介>創辦緣起,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
http://www.eden.org.tw/about.php?level2_id=1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職業與能力訓練議題>伊甸怎麼做,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
http://www.eden.org.tw/99adult/subject/subject_2.html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伊甸服務>服務總覽>無障礙服務>無障礙旅遊部落格>無障礙旅遊Q&A,瀏覽日期:2011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barrierfree/6294890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認識伊甸基金會,瀏覽日期:2011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eden.org.tw/about.php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伊甸服務>服務總覽,瀏覽日期:2011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eden.org.tw/serivce.php?level2_id=25&level3_id=269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職業與能力訓練議題,瀏覽日期:2011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eden.org.tw/99adult/subject/subject_1.html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職業與能力訓練議題>企業僱用身心障礙者問卷,瀏覽日期:2011年6月28日,取自:
http://www.eden.org.tw/99adult/question/question_1.html

身心障礙e能網>議題e能談>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分區宣導說明會>「國際功能,失能與健康分類系統」相關議題說明--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林惠芳秘書長>ICF對我國未來的影響,瀏覽日期:2011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enable.org.tw/upload/iss/icf.pdf

身心障礙e能網>議題e能談>「身心障礙鑑定新制即將上路,我們準備好了嗎?」-立法委員涂醒哲國會辦公室、中華民國殘障聯盟、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瀏覽日期:2011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enable.org.tw/iss/detail.php?id=155

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視障服務>ICF政策專區>ICF介紹>ICF基本概念與精神(李英琪),瀏覽日期:2011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tfb.org.tw/new/ICF/icf_1000418.html

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視障服務>ICF政策專區>ICF的應用>ICF應用在健康資訊與身心障礙人口統計之意義(王國羽),瀏覽日期:2011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tfb.org.tw/new/ICF/icf_981207.html

Yahoo!奇摩公益官方部落格>做什麼公益?!協助視障者外出定向行動!,瀏覽日期:2011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twcharity/21855397

英文專書
Arredondo, P. (1996). Successful Diversity Management Initiativ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Inc .

Cox, Taylor Jr.(1993). Cultural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Commission of Global Governance.(1995).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nevale, Anthony P. & Stone, Susan C.(1995). The American Mosaic: An In-Depth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Diversity at Work. New York: McGraw-Hill,Inc.

Dass, Parshotam and Parker, Barbara.(1996). Diversity: A Strategic Issue.In Ellen Ernst Kossek & Sharon A. Lobel (eds.), Managing Diversity: Human Resource Strategies for Transforming the Workpla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Fernandez, John P.and Barr M.(1993). The Diversity Advantage: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Out-perform Japanese and Europe Companie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

Fontana, A. and Frey, J. H. (1994) .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Denzin, N. K. and Y. S. Lincoln,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Golembiewski, R. T.(1995). Managing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 Tuscaloosa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Gomez-Mejia,L.R., Balkin,D. B.and Robert, L.C.(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

Jamieson, D.and O’Mara,J.(1991). Managing Workforce 2000: Gaining the Diversity Advanta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Jacobson, W. H.(1993).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to perso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Klingner, D. E.and John,N .(1998).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Contexts and strategies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Lofland ,J. and Lyn, L. (1995) .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3rd ed.). Belmont ,CA:Wadsworth.

Morgan, G.(1986). Riding the Waves of Change:Developing Manaerial Competencies for a Turbulent Worl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Mumby, D. K.(1988).Communication and Power in Organizations: Discourse, Ideology and Domination. Ablex Publication Corporation.

Morrison, A. M.(1992). The New Leaders: Guidelines on Leadership diversity in America.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Meek, V.L.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rigins and weaknesses. In Salaman, G. (Ed.), Human Resource Strategies.Sage,London.

Nadler,L.,and Z.Nadler.(1989).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 ( 3r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O’Mara, J.(1994). Managing Diversity.in William R. Tracey (E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Development Handbook. New York: AMACOM.

Pfiffner, J. P.(2000).Government legitimacy and the role of the civil service. In James P. Pfiffner, & Douglas A. Brook (Eds.), The future of merit: Twenty years after the Civil Service Reform Act . Washington.D.C: The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Ronen, S. (1981). Flexible working hours: An innovation in the quality of work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Rubin, H. J., and Riene, S. R.(199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The Art of Hearing Data.Thousand Oaks,CA:Sage.

Rosenbloom, D. H.(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4th ed.). 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Riley, D. D. (2002).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Riccucci, N. M. (2002) . Managing diversity in public sector workforces. Boulder, CO: Westview.

Shafritz, J. M., Albert C. H., and David H. R.(1986). Personnel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Politics and process ( 3rd ed.). New York: Marcel Dekker.

Schein, E. H. (1992) .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 2n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
Stone, D. A. (1997) . 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Thomas, R. R. (1991) . Beyond Race and Gender: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Your Total Work Force by Managing Diversity. New York: AMACOM.

英文期刊論文
Buttner, E.H., Lowe, K.B. and Billings-Harris,L. (2009) .The challenge of increasing
minority-group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riguing find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4) , pp.771-789.

Buttner, E.H., Lowe, K.B. and Billings-Harris,L. (2010) .Diversity climate impact on employee of color outcomes: does justice matter?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 15(3) , pp. 239-258.

Cox, T. Jr.(1991).The Multicultural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2) , pp.34-47.

Cox, T. Jr. and Blake, S.(1991).Managing cultural diversity: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3) , pp. 45-56.

Choi, S., and Rainey, H. (2010) .Managing Diversity in U.S. Federal Agencies: Effects of Diversity and Diversity Management on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70(1) , pp.109-121.

Foldy, E.G. (2004) . Learning from Diversity: 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5) , pp.529-538.

Hayes, E.(1999).Winning at Diversity. Executive Excellence, May.

Jenner,Lisa.(1994).Diversity Management:What Dose It Mean? HR Focus, Jan,11.

Kohl,J.P. and Greenlaw,P.S.(1992).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Implications for Manager. Sloan Management, 33(3) ,pp.87-90.

Íris Barbosa, and Carlos Cabral-Cardoso. (2007) .Managing diversity in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 challenge to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omen in Management Review, 22(4) ,pp.274-288.

Miller, E. K. (1994) .Diversity and its management: Training managers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with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Quarterly, 35(2) , pp.17-23.

Makower, J. (1995) .Managing Diversity in the Workplace. Business & Society Review, pp.48-54.

Mor Barak, M.E., Cherin, D.A. and Berkman, S. (1998)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al dimensions in diversity climat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34(1) , pp. 82-104.

Pati,G.C. and Bailey,E.K. (1995) .Empoweri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Strategy and Human Resource Issues in Implementing The ADA.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3
(3) ,pp.52-69.

Philip R Harris. (1996) .Diversity in the global work culture. Equal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 15(2) , pp. 36-51.

Solomon, C. M. (1989) . The Corporate Response To Work Force Diversity.
Personnel Journal, 68(8) , pp.42-53.

Stevens,J. (1995) .Weighing Up the Evidence on Managing Diversity. People Management, 1 ,pp.61.

Thomas, R.R. (1990) .From affirmative action to affirming divers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 (2) , pp.107-117.

Thomas, D.A. and Ely, R.J. (1996) .Making differences matter: a new paradigm for managing divers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 (5) , pp. 79-9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7256017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6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孫本初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Sun, Ben Ch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欣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Hsin 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欣儀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Hsin Ien_US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Sep-2013 11:59:46 (UTC+8)-
dc.date.available 3-Sep-2013 11:59: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Sep-2013 11:59:4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256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8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25601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焦點為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而在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以第四章規範及引導政府、民間企業一同促進就業。但身心障礙勞工,無法只仰賴政策保障,緩不濟急,其需透過特殊職業訓練來融入社會,並渴望有一個機構能作為和雇主、政府間的橋樑。在新的全球治理觀念下,這個要角當為非營利組織,該等組織除了在國內蓬勃成長外,還拓展至其他國家。而在台灣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當中翹楚就屬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該基金會並把台灣經驗傳遞到如馬來西亞、越南、中國四川等地區,其中馬來西亞的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是伊甸的第一個海外姐妹會。

本研究區分出多元化管理的學術內涵:人力資源層面、組織建制層面、文化價值層面,和實務內涵:法案政策層面,即美國發展的四階段—平等就業機會、弱勢優先、重視差異性、多元化管理。運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分析我國目前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政策,包含:個別化職業重建服務、支持性與庇護性就業服務、定額進用政策、設置與運用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視覺功能障礙者之工作權優先保障等。並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個案主體,觀察其推動國內及跨國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的各層面策略、現況、困境,跨國部分以馬來西亞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為代表。

本研究發現:一、我國多元化管理的學術及實務內涵仍待更多文獻及研究補充;二、我國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法令精神和政策發展與國際接軌,雖然腳步較美國緩慢,但已從「重視差異」邁向「多元化管理」階段;三、政策需仰賴更密集人力資本的投入來從事推廣;四、政策單從公部門角度思考籌劃有其侷限性,缺乏創意與彈性;五、伊甸基金會的職業與能力訓練計畫,是整合身心障礙者生活與就業服務的全方位體系,從該計畫所呈現的人力資源策略、組織建制策略、文化價值策略、法案政策創建策略中均發揚出多元化管理的精神;六、伊甸基金會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對身心障礙者、雇主、政府均有正面影響力,但資源困窘與補助縮減讓服務工作變得吃力;七、馬來西亞双福發展協會以伊甸的基督教精神與服務模式立基並傳承延續;八、馬來西亞双福發展協會揉合台灣經驗與馬來西亞本土特色,發展出嶄新的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策略,不同分會自主運作落實在地深化服務;九、馬來西亞欠缺保障身心障礙者的完整政策法案,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態度,還有對相關福利的重視程度,是未來多元化管理發展能否漸臻成熟的關鍵;十、多元文化與族群是馬來西亞最珍貴的資產,但也加深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的挑戰性。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茲歸納本研究建議如下:一、未來相關多元化管理研究,可針對其他多元化表徵、身心障礙者政策、研究主體、國家地區做研究;二、期許我國政策,應追求實現各層面環境的無障礙化,並確保不同障別之身心障礙者,皆能獲得資源使用、就學機會、生活及職業重建、輔導創業等服務;三、伊甸基金會在國內應加強輔導身心障礙者、雇主的心態調適,還有倡議改革社會福利資源的配置;四、伊甸基金會在國外可參考扶植双福發展協會的做法,讓其他海外分會各自成長獨立;五、双福發展協會可藉由與其他鄰近國家非營利組織的交流與合作,聚合成積極鞭策政府的力量,並累積資源,朝專業化組織發展,成立更多分會以服務到不同地區的身心障礙朋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國內多元化管理相關論文回顧..11
第二節 多元化管理之學術內涵.......14
第三節 多元化管理之實務內涵...... 27
第四節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沿革...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68
第一節 研究架構.................68
第二節 研究方法.................6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2

第四章 我國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74
第一節 政策規劃與實施現況.........74
第二節 從多元化管理的實務內涵評析相關政策.. 101

第五章 個案研究:伊甸基金會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106
第一節 伊甸基金會成立背景與使命.....106
第二節 伊甸基金會推動國內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模式....107
第三節 伊甸基金會推動國外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模式....12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8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8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4

參考文獻.........................159
附錄一 國內相關論文回顧...........173
附錄二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重點內容....178
附錄三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重點內容..185
zh_TW
dc.format.extent 155333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6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多元化管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心障礙者就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zh_TW
dc.title (題名) 非營利組織推動多元化管理之研究-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mote Diversity Management:The Case of 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書
內政部(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台北:內政部。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文化。

何華國(1995)。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基礎與實務。台北:行政院
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鍾沂(2005)。行政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施能傑(1999)。美國政府人事管理。台北市:商鼎文化。

孫本初(2010)。公共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曹俊漢 (2003)。行政現代化的迷思:全球化下台灣行政發展面臨的挑戰。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許彩娥(1996)。多元化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天一圖書。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武雄(2006)。社會立法析論。台北:揚智文化。

黃志成、王麗美(2000)。身心障礙的福利服務。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劉琦亮主編(2006)。舞起無限希望—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五周年紀念特刊。馬來西亞: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

蕭高彥、蘇文流主編(1998)。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

簡春安、鄒平儀(2005)。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期刊論文
王國羽(2002)。我國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體系: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的分析。社區發展季刊,(79),115-127。

王國羽、呂昭賢(2004)。世界衛生組織身心障礙人口定義概念之演進:兼論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定義系統問題與未來修正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8 (2),193-234。

王國羽 (2008)。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對我國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 (123),106-116。

王敏行(2008)。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體系的新思維。臺灣勞工季刊,(16) ,42-47。

王雲東(2008)。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採個案委託付費制度之可行性初探研究--以臺北市社區化就業服務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1),363-384。

王仕圖、黃鈺婷(2008)。非營利組織從事就業服務之政策省思與展望-以身心障礙者庇護性就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2),29-46。

王韻茹(2011)。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條款之合憲性探討-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3),145-183。

江宜樺(2007)。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與文化研究之辨析。通識在線,(8), 25-26。

吳秀照 (1998)。 論美國平等就業立法及性別就業歧視判例 。就業與訓練,16 (6),42-48。

吳俊霖 (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通過後之因應措施規劃。人事月刊,45 (4), 67-69。

林明煌、許南雄(2006)。政府與企業人力資源策略管理之比較。全球商管研究,1(1),15-29。

林敏慧、柯平順(2006)。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的回顧與展望。就業安全,5(1),72-81。

邱滿艷 (2007)。我國各地方政府推動身心障礙這就業概貌。就業安全,(1),78-83。

孫本初(1996)。政府機關落實殘障者就業權益之研究-美國經驗的啟示。人事月刊,22(5),56-66。

秦文力(1999)。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的千禧年課題。社區發展季刊,(88),155-161。

張亞中 (2001)。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 40 (4),1-24。

張其祿 (2008)。公務人力的多元化管理:兼論國家考試之人權保障。國家菁英, 4(1),95-111。

許彩娥(1997)。多元化管理策略模式分析。公共行政學報,1(1),199-214。

許慶復(2009)。政府部門人力多元化管理。高大法學論叢,(5),1-22。

許育典(2009)。非視障者不得按摩,違憲。月旦法學教室,(76),6-7。

許素彬 (2011)。障礙過程與身心障礙者就業經驗之探討與分析。 社區發展季刊,(130),235-251。

郭淳芳(2008)。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保障--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談起。就業安全,7(2),31-37。

陳衍宏 (2003)。 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趨勢探析。玄奘管理學報,1(1),63-86。

陳玫伶 (2004)。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之困境與建議。社區發展季刊,(106),245-259。

陳恆鈞(2008)。我國身障者定額進用政策之探討:三種不同價值觀點。國家菁英,4(1), 57-75。

陳俊良 (2009)。伊甸基金會雙福使命與資源策略的回顧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26),75-94。

陳衍宏(2010)。多元化管理的性別議題析探。研習論壇,(120),17-22。

黃英忠、陳儀蓉(2002)。身心障礙福利政策在教育、就業及醫療層面之執行現況及未來改進之策略。社區發展季刊,(97),168-177。

黃煥榮 (2006)。知識經濟時代高階女性人力資源之開發與運用。競爭力評論,(8),34-61。

萬育維(1997)。如何突破殘障者就業困境-從結構與個人的觀點出發。勞工行政,(115),26-34。

萬育維(2002)。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的新思維—突破困境 發展資源 充分自立。社區發展季刊,(97),29-38。

廖俊松 (2003)。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之執行檢討與修訂建議。社區發展季刊, (101),429-440。

廖福特(2008)。從「醫療」、「福利」到「權利」-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之新發展。中研院法學期刊,(2), 167-210。

熊忠勇(1998)。多元化管理初探人事管理。人事管理,35(7),17-22。

趙璟瑄 (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定額進用制度之變革與因應。就業安全,6(2), 15-21。

鄭津津 (2002)。美國就業歧視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制應有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32(4),135-201。

專書論文
王玉葉(2007)。從補償性理論到多元化理論:美國高等教育優惠待遇案件 Grutter之迴響。載於焦興鎧(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2000~2003 (363-393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焦興鎧(1997)。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與就業歧視問題。載於焦興鎧(著),勞工法與勞工權利之保障:美國勞工法論文集(一)(330-375頁)。台北:月旦出版社。

焦興鎧(2000)。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國際趨勢—兼論對我國建構相同制度所能提供之啓示。載於焦興鎧(著),勞工法論叢(一)(122-164頁)。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焦興鎧(2007)。美國最高法院與身心障礙者就業歧視爭議之解決—2002年庭期三則判決之評析。載於焦興鎧(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2000~2003 (289-361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研討會論文
張勝成(1997年1月)。開發殘障者勞動力的方式。殘障者勞動力開發研討會,台北。

研究計畫
王育瑜(2004)。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制度之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林千惠、徐享良、張勝成、林宏熾(199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意願之調查研究。台灣省政府勞工處委辦。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學位論文
王雯君(1999)。多元化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原住民就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國隆(2002)。從社會正義看身心障礙者工作權相關法規之保障。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慧玲(2010)。身心障礙者經濟安全保障規範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幼慈(2003)。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之研究-以定額進用制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紜儒(2003)。台灣地區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正昌(2007)。全球治理對台灣未來土地開發策略之影響:以台灣高鐵在台南沙崙站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惠琪(2003)。美國禁止身心障礙歧視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制未來之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錢為家(2004)。非營利組織未來發展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雅萍(2005)。影響行政機關執行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政策因素之探討─以新竹市政府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譯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8)。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佳蓉(譯)(2005)。人力資源管理-全球經驗本土實踐(Raymond A. Noe, John R. Hollenbeck, Barry Gerhart & Patrick M. Wright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林佳瑩、徐富珍(校訂)(2006)。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Earl Babbie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Earl Babbie 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網路等電子化資料
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shuangfu.org/main/

中央社(2010)。總統:援外展愛心 人道發光熱,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47641

內政部統計處>最新消息>100年第7週內政部統計通報(99年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人數統計),瀏覽日期:2011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005
內政部統計處>最新消息>100年第18週內政部統計通報(99年身心障礙者福利服務概況),瀏覽日期:2011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156

立法院法律系統>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法條沿革。瀏覽日期:2011年6月22日,取自:
http://lis.ly.gov.tw/lgcgi/lglaw?@57:1804289383:f:NO%3DE01127*%20OR%20NO%3DB01127$$10$$$NO-PD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身心障礙者就業開門網>職業重建區>就業服務>就業轉銜,瀏覽日期:2011年5月28日,取自:http://opendoor.evta.gov.tw/sub.aspx?p=0004345&a=000436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統計資料>定額進用身心障礙者統計,瀏覽日期:2011年6月20日,取自:
http://www.evta.gov.tw/content/list.asp?mfunc_id=14&func_id=59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公報瀏覽>主題瀏覽>勞動行政>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告:修正「基本工資」為每月新臺幣一萬七千八百八十元,每小時九十八元,自100年1月1日生效。瀏覽日期:2011年6月22日,取自:
http://gazette.nat.gov.tw/ 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6186 /ch08/type1/
gov71/num14/Eg.htm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伊甸服務>服務總覽>就業服務,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
http://www.eden.org.tw/serivce.php?level2_id=25&level3_id=40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認識伊甸>緣起與簡介>創辦緣起,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
http://www.eden.org.tw/about.php?level2_id=1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職業與能力訓練議題>伊甸怎麼做,瀏覽日期:2011年2月21日,取自:
http://www.eden.org.tw/99adult/subject/subject_2.html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伊甸服務>服務總覽>無障礙服務>無障礙旅遊部落格>無障礙旅遊Q&A,瀏覽日期:2011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barrierfree/6294890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認識伊甸基金會,瀏覽日期:2011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eden.org.tw/about.php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伊甸服務>服務總覽,瀏覽日期:2011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eden.org.tw/serivce.php?level2_id=25&level3_id=269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職業與能力訓練議題,瀏覽日期:2011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eden.org.tw/99adult/subject/subject_1.html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職業與能力訓練議題>企業僱用身心障礙者問卷,瀏覽日期:2011年6月28日,取自:
http://www.eden.org.tw/99adult/question/question_1.html

身心障礙e能網>議題e能談>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分區宣導說明會>「國際功能,失能與健康分類系統」相關議題說明--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林惠芳秘書長>ICF對我國未來的影響,瀏覽日期:2011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enable.org.tw/upload/iss/icf.pdf

身心障礙e能網>議題e能談>「身心障礙鑑定新制即將上路,我們準備好了嗎?」-立法委員涂醒哲國會辦公室、中華民國殘障聯盟、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瀏覽日期:2011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enable.org.tw/iss/detail.php?id=155

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視障服務>ICF政策專區>ICF介紹>ICF基本概念與精神(李英琪),瀏覽日期:2011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tfb.org.tw/new/ICF/icf_1000418.html

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視障服務>ICF政策專區>ICF的應用>ICF應用在健康資訊與身心障礙人口統計之意義(王國羽),瀏覽日期:2011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tfb.org.tw/new/ICF/icf_981207.html

Yahoo!奇摩公益官方部落格>做什麼公益?!協助視障者外出定向行動!,瀏覽日期:2011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twcharity/21855397

英文專書
Arredondo, P. (1996). Successful Diversity Management Initiativ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Inc .

Cox, Taylor Jr.(1993). Cultural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Commission of Global Governance.(1995).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nevale, Anthony P. & Stone, Susan C.(1995). The American Mosaic: An In-Depth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Diversity at Work. New York: McGraw-Hill,Inc.

Dass, Parshotam and Parker, Barbara.(1996). Diversity: A Strategic Issue.In Ellen Ernst Kossek & Sharon A. Lobel (eds.), Managing Diversity: Human Resource Strategies for Transforming the Workpla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Fernandez, John P.and Barr M.(1993). The Diversity Advantage: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Out-perform Japanese and Europe Companie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

Fontana, A. and Frey, J. H. (1994) .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Denzin, N. K. and Y. S. Lincoln,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Golembiewski, R. T.(1995). Managing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 Tuscaloosa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Gomez-Mejia,L.R., Balkin,D. B.and Robert, L.C.(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

Jamieson, D.and O’Mara,J.(1991). Managing Workforce 2000: Gaining the Diversity Advanta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Jacobson, W. H.(1993).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to perso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Klingner, D. E.and John,N .(1998).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Contexts and strategies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Lofland ,J. and Lyn, L. (1995) .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3rd ed.). Belmont ,CA:Wadsworth.

Morgan, G.(1986). Riding the Waves of Change:Developing Manaerial Competencies for a Turbulent Worl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Mumby, D. K.(1988).Communication and Power in Organizations: Discourse, Ideology and Domination. Ablex Publication Corporation.

Morrison, A. M.(1992). The New Leaders: Guidelines on Leadership diversity in America.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Meek, V.L.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rigins and weaknesses. In Salaman, G. (Ed.), Human Resource Strategies.Sage,London.

Nadler,L.,and Z.Nadler.(1989).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 ( 3r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O’Mara, J.(1994). Managing Diversity.in William R. Tracey (E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Development Handbook. New York: AMACOM.

Pfiffner, J. P.(2000).Government legitimacy and the role of the civil service. In James P. Pfiffner, & Douglas A. Brook (Eds.), The future of merit: Twenty years after the Civil Service Reform Act . Washington.D.C: The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Ronen, S. (1981). Flexible working hours: An innovation in the quality of work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Rubin, H. J., and Riene, S. R.(199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The Art of Hearing Data.Thousand Oaks,CA:Sage.

Rosenbloom, D. H.(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4th ed.). 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Riley, D. D. (2002).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Riccucci, N. M. (2002) . Managing diversity in public sector workforces. Boulder, CO: Westview.

Shafritz, J. M., Albert C. H., and David H. R.(1986). Personnel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Politics and process ( 3rd ed.). New York: Marcel Dekker.

Schein, E. H. (1992) .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 2n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
Stone, D. A. (1997) . 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Thomas, R. R. (1991) . Beyond Race and Gender: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Your Total Work Force by Managing Diversity. New York: AMACOM.

英文期刊論文
Buttner, E.H., Lowe, K.B. and Billings-Harris,L. (2009) .The challenge of increasing
minority-group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riguing find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4) , pp.771-789.

Buttner, E.H., Lowe, K.B. and Billings-Harris,L. (2010) .Diversity climate impact on employee of color outcomes: does justice matter?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 15(3) , pp. 239-258.

Cox, T. Jr.(1991).The Multicultural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2) , pp.34-47.

Cox, T. Jr. and Blake, S.(1991).Managing cultural diversity: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3) , pp. 45-56.

Choi, S., and Rainey, H. (2010) .Managing Diversity in U.S. Federal Agencies: Effects of Diversity and Diversity Management on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70(1) , pp.109-121.

Foldy, E.G. (2004) . Learning from Diversity: 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5) , pp.529-538.

Hayes, E.(1999).Winning at Diversity. Executive Excellence, May.

Jenner,Lisa.(1994).Diversity Management:What Dose It Mean? HR Focus, Jan,11.

Kohl,J.P. and Greenlaw,P.S.(1992).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Implications for Manager. Sloan Management, 33(3) ,pp.87-90.

Íris Barbosa, and Carlos Cabral-Cardoso. (2007) .Managing diversity in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 challenge to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omen in Management Review, 22(4) ,pp.274-288.

Miller, E. K. (1994) .Diversity and its management: Training managers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with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Quarterly, 35(2) , pp.17-23.

Makower, J. (1995) .Managing Diversity in the Workplace. Business & Society Review, pp.48-54.

Mor Barak, M.E., Cherin, D.A. and Berkman, S. (1998)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al dimensions in diversity climat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34(1) , pp. 82-104.

Pati,G.C. and Bailey,E.K. (1995) .Empoweri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Strategy and Human Resource Issues in Implementing The ADA.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3
(3) ,pp.52-69.

Philip R Harris. (1996) .Diversity in the global work culture. Equal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 15(2) , pp. 36-51.

Solomon, C. M. (1989) . The Corporate Response To Work Force Diversity.
Personnel Journal, 68(8) , pp.42-53.

Stevens,J. (1995) .Weighing Up the Evidence on Managing Diversity. People Management, 1 ,pp.61.

Thomas, R.R. (1990) .From affirmative action to affirming divers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 (2) , pp.107-117.

Thomas, D.A. and Ely, R.J. (1996) .Making differences matter: a new paradigm for managing divers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 (5) , pp. 79-90.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