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比較研究:美國、加拿大、英國和香港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ost-employment restrictions of public servant: United States, Canada, United Kingdom and Hong Kong
作者 闕建丞
貢獻者 施能傑
闕建丞
關鍵詞 利益衝突迴避
離職後就業限制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3-九月-2013 12:01:29 (UTC+8)
摘要 倡廉反貪成為普世價值後,各國政府無不積極制定相關的廉政政策來打擊貪腐,但似乎仍無法有效遏止貪瀆行為猶如流感重症般的蔓延擴散。其中尤以公職人員離職後所產生的利益衝突迴避問題值得注意,從實務界來看,近年來不論是國際上或是我國皆相繼爆發許多離職公職人員的貪瀆醜聞,因此種非法利益輸送與勾結常常不為外人所知,但其對公共利益所造成的傷害卻是難以計算的。從學術界的研究來看,利益衝突迴避的研究在質或量上都有一定成就。但在社會科學領域中,不論是政治學、社會學或是法學,有關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問題的文獻仍遠不能與其他廉政反貪課題的文獻相比。因此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的研究幾乎還是一片處女地。
本文針對美國、加拿大、英國與香港之「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旋轉門條款)做一探討與比較,試圖瞭解「以清廉的政府為比較對象,是否有可供我國學習之處?」並「檢視其對於公職人員離職後就業限制的各項規範、作法」又企盼能「從美國、加拿大、英國與香港現行的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中,對其作法上的異同進行比較」,並從比較之結果看「我國目前針對公職人員離職後就業限制的規範與作法,與前述各國之個案作一比較後,是否有亟需改進之處?」而最終盼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如今我國應轉換心態並師法他國在倫理建設上的各種措施與發展,而美、加、英、港皆是值得我國仿效之對象。目前我國在公職人員離職後就業限制的規範上明顯不足,法源薄弱且法律條文規範力度不足,使得漏洞百出。此外,在限制的內容與對象上,相比之下即顯得缺乏彈性與應變能力,唯應效法四國之作法,配合我國國情,立即檢討改善現行規範。故本研究有以下建議:重新檢討修正並統合各項利益衝突迴避相關法規範、成立一有權有能的專責廉政機構、建立公共服務核心價值。透過類似的比較與學習,期許我國未來在針對公職人員「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上能有明顯長足的進步,以屏除長久以來民眾對於官僚的負面印象,更進一步能提昇社會資本與國家競爭力,使得我國邁向更加清廉的民主社會。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孔祥仁(2004)。利益衝突與預防腐敗。澳門廉政,12,4-6。
王文忠(2007)。公務員迴避義務及其範圍之探討。考銓季刊,52,108-136。
王正海(2004)。我國立法委員利益迴避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北市政府政風處(2003)。九十二年度考察「香港及新加坡廉政制度」報告。台北市政府,未出版。
台北市政府政風處(2008)。美國廉政制度出國考察報告。台北市政府,未出版。
江岷欽(2000)。文官中立的困境與實踐。政治變遷與文官體制研討會,台北:考試院。
江淑美、吳伊勻、翁士勛、劉育雯(2000)。教育研究法專題研究報告-個案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2007)。行政學(修訂再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成言、谷雪、俸錫金(2002)。廉政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志強(2008a)。淺析公務員旋轉門條款(上)。標準與檢驗,117,84-89。
李志強(2008b)。淺析我國公務員利益迴避規範。人事月刊,47(2),4-12。
李其泓(2003)。從倫理的觀點探討公務人員利益的衝突。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原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沈雨潔(2009)。淺論利益衝突迴避制度。臺電月刊,556,44-48。
周志杰(譯)(2007)。最新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Landman Todd原著)。台北:韋伯文化。
周錦龍(2001)。旋轉門條款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59,21-28。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Robert K. Yin原著)。台北:弘智。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頁)。高雄:麗文文化。
林宗弘、韓佳(2008)。政治貪腐的制度理論:以亞洲各國為例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2(1),53-100。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 113-127。
侯景芳(2005)。公務員服務法旋轉門條款之研究。銓敘部九十四年度人事制度研究改進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施能傑(1992)。文官中立理論與實際─落實文官中立的理想:人事管理政策的觀點。紀念張金鑑教授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施能傑(1999)。美國政府人事管理(第一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施能傑(2003)。建立公共服務倫理規範─以OECD的標竿經驗。倡廉反貪與行政透明學術研討會,台灣透明組織、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政大公企中心主辦。
施能傑(2004)。公共服務倫理的理論架構與規範作法。政治科學論叢,20,103-140。
施能傑(2006)。文官體系能力與政府競爭力: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2,1-46。
柯三吉、劉宜君、曹瑞泰、張惠堂(2007)。公務員服務法「旋轉門條款」規範內容之研究。考試院考銓研究報告,未出版。
柯三吉、劉宜君、曹瑞泰、張惠堂(2009)。公務員服務法「旋轉門條款」規範內容之研究。文官制度季刊,1,27-50。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修訂二版)。台北:一品文化。
徐連城(2005)。我國反貪腐策略改進之研究─以香港與新加坡為標竿學習對象。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秀琴(譯)(2001)。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第四版)(Terry L. Cooper原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其祿(2006)。政府管制政策績效評估─以OECD 國家經驗為例。經社法制論叢,38,49-98
陳一新(1997)。現行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相關法制的檢討。國家政策雙周刊,158,8-10。
陳永芳(譯)(2003)。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方法(Peters, B.Guy原著)。台北:韋伯文化。
陳克允(2003)。公務員離職後就業限制-公務員服務法旋轉門條款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伶(2009)。烈日陽光,能讓政治清明嗎?檢視「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規範功能與適用疑義分析。憲政時代,34(4),373-380。
陳敦源、蔡秀涓(2006)。國家發展的倫理基礎:反貪腐與公職人員倫理準則。台灣民主季刊,3(3),185-200。
陳愛娥(1996)。公務員之操守與利益迴避的現代問題。月旦法學,18,6-12。
陳萬教(2008)。論利益衝突迴避-以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傅美惠(2005)。離職警察人員突破旋轉門條款限制之可行性分析。吳鳳月刊,13,249-257。
游宗憲(2005)。從利益迴避制度談我國公共服務倫理。人事月刊,40(4),52-62。
程明仁(2001)。淺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高雄律師會訊,6(4),33-41。
覃正祥(2009)。美國式旋轉門下之俘虜。法務通訊,2440,5-6。
黃錦堂(2009)。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9條之基本問題。憲政時代,34(4) ,363-371。
葉俊榮(2003)。民主轉型與金錢政治的法律因應。國家發展研究,2(2),1-29。
董鴻宗(2000)。介評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空大學訊,259,106-109。
詹靜芬(2000)。美國行政倫理相關法令之介紹。空大學訊,253,80-85。
詹靜芬(2003)。我國公務人員行政倫理困境之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中級主管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銓敘部法規司(2001)。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59,12-20。
銓敘部法規司(2007)。人事法規定訂有行政刑罰妥當性之研究─以公務員服務法之刑罰為中心。銓敘部九十四年度人事制度研究改進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劉定基(2000)。公務員離職後利益迴避之義務-公務員服務法、政府採購法與相關草案之研析。憲政時代,26(1),103-122。
劉昊洲(2000)。論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之義務。人事行政,134,24-31。
蔡秀涓、余致力、陳敦源、謝立功(2007)。統合性政府倫理法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蔡良文(2000)。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評析。臺灣本土法學雜誌,14,185-190。
蔡敏廣(2008)。從司法院釋字第六三七號解釋談旋轉門條款之修正。人事行政,164,18-27。
蔡業成(1996)。離職公務員利益迴避條款的探究。人事管理,33(1),27-30。
西文文獻
Albrecht, W. S., G. W. Wernz. and T. L. Williams (1995). Fraud: Bringing the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Irwin, IL: Burr Ridge.
Christine, T. and A. L. Gash (2008).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Public Life: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llier, D. (1993). The Comparative Method. In A. Finifter (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ollier, D. (1995). Translating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The Case of Selection Bia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 461-466.
Cooper, T. L. (2006). 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 An Approach to Ethic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vis, M. (1982). Conflict of Interest. 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Journal, 1(4), 17-27
Denhardt, K. G. (1988). The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Faure, A. M. (1994). Som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6(3), 307-322
Finer, H. (1941).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in Democratic Government. reprinted In Peter Woll, ed. (1966)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pp.247-275). New York: Harper Torch Books.

Foster, S. (2007), A Perspective on Global Corruption, Retrieved March 4, 2010, from http://www.icclr.law.ubc.ca/china_ccprcp/files/Presentations%2520and%2520Publications/05%2520A%2520Perspective%2520on%2520Global%2520Corruption_English.pdf
Garvey, G. (1997).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N.Y.: St Martinis Press.
Gutmann, A. and D. Thompson (1997). Ethics and Politics : Cases and Comments. Chicago: Nelson-Hall.
IMD (2005-2009).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Lausanne,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Kavanagh, S. (2008). Obama Would Change OGE Authority, Gift Policies and Revolving Door Restrictions. Federal Ethics Report, 15(10), 12-12.
Kenneth, K. (1975). Ethical Conduct: Guidelines for Government Employees. Toronto: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anada.
Levine, C. H., B. G. Peters, and F. J. Thompson (1990),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allenges, Choices, Consequence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Lipset, S. M., M. Trow and J. Coleman (1956), Union Democracy: The Inside Poli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al Union. New York: Free Press.
Lisette, L. (2006). Canada’s Experienc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gainst Corruption, Retrieved March 4, 2010, from http://www.icclr.law.ubc.ca/china_ccprcp/files/Presentations%2520and%2520Publications/22%2520Canadas%2520Experience_English.pdf
Maesschalck, J. (2004). The Impact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s on Publics Servants’ Ethics: Towards A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82(2), 465–489
Milgram, S. (1974). Obedience to Author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Retrieved December 1, 2009, from
http://www.respondanet.com/index.php?option=com_docman&task=doc_download&gid=18&Itemid=109
OECD (2004). 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Public Service: OECD Guidelines and Country Experiences. Paris: OECD.
OECD (2005a). 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ector, Retrived December 1, 2009,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31/59/36586807.pdf
OECD (2005b). OECD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Public Service, Retrived December 1, 2009,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31/15/36587312.pdf
Posner, R. A. (1972).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1st 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rzeworski, A. and H. Teune (1970). The Logic of Comparative Social Inquiry, New York: Wiley.
Rawls, J.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tori, G. (1970). Concept Misinformation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4, 1033-1053.
Sherman, T. (1998). Public Sector Ethics :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in Charles Sampford and Noel Preston eds., Public Sector Ethics : Find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s, Routledge: the Federation Press.
Stake, R. E. (1994).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and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236-247). Thousand Oaks, CA: Sage.
Tussman, J. (1960). Obligation and the Body Polit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ughn, R. G. (1979). Conflict-of-Interest Regulation in the Federal Executive Branch.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網站資料
聯合國 http://www.un.org
國際透明組織 http://www.transparency.org
世界經濟論壇 http://www.weforum.org
瑞士國際管理學院 http://www.imd.ch
香港政治與經濟風險公司 http://www.asiarisk.com
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http://www.oecd.org
全球廉政組織 http://www.globalintegrity.org
千禧年挑戰公司 http://www.mcc.gov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
美國政府倫理局 http://www.usoge.gov
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 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
美國聯邦調查局 http://www.fbi.gov
加拿大財政委員會秘書處 http://www.tbs-sct.gc.ca
英國商界聘任諮詢委員會 http://acoba.independent.gov.uk
英國內閣辦公室 http://www.cabinetoffice.gov.uk
香港廉政公署 http://www.icac.org.hk
香港公務員事務局 http://www.csb.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http://www.legco.gov.hk
香港首長級公務員離職就業檢討委員會 http://www.dcspostservice-review.org.hk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moj.gov.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5256023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5602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施能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闕建丞zh_TW
dc.creator (作者) 闕建丞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九月-2013 12:01:29 (UTC+8)-
dc.date.available 3-九月-2013 12:01: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九月-2013 12:01:29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9525602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25602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倡廉反貪成為普世價值後,各國政府無不積極制定相關的廉政政策來打擊貪腐,但似乎仍無法有效遏止貪瀆行為猶如流感重症般的蔓延擴散。其中尤以公職人員離職後所產生的利益衝突迴避問題值得注意,從實務界來看,近年來不論是國際上或是我國皆相繼爆發許多離職公職人員的貪瀆醜聞,因此種非法利益輸送與勾結常常不為外人所知,但其對公共利益所造成的傷害卻是難以計算的。從學術界的研究來看,利益衝突迴避的研究在質或量上都有一定成就。但在社會科學領域中,不論是政治學、社會學或是法學,有關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問題的文獻仍遠不能與其他廉政反貪課題的文獻相比。因此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的研究幾乎還是一片處女地。
本文針對美國、加拿大、英國與香港之「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旋轉門條款)做一探討與比較,試圖瞭解「以清廉的政府為比較對象,是否有可供我國學習之處?」並「檢視其對於公職人員離職後就業限制的各項規範、作法」又企盼能「從美國、加拿大、英國與香港現行的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中,對其作法上的異同進行比較」,並從比較之結果看「我國目前針對公職人員離職後就業限制的規範與作法,與前述各國之個案作一比較後,是否有亟需改進之處?」而最終盼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如今我國應轉換心態並師法他國在倫理建設上的各種措施與發展,而美、加、英、港皆是值得我國仿效之對象。目前我國在公職人員離職後就業限制的規範上明顯不足,法源薄弱且法律條文規範力度不足,使得漏洞百出。此外,在限制的內容與對象上,相比之下即顯得缺乏彈性與應變能力,唯應效法四國之作法,配合我國國情,立即檢討改善現行規範。故本研究有以下建議:重新檢討修正並統合各項利益衝突迴避相關法規範、成立一有權有能的專責廉政機構、建立公共服務核心價值。透過類似的比較與學習,期許我國未來在針對公職人員「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上能有明顯長足的進步,以屏除長久以來民眾對於官僚的負面印象,更進一步能提昇社會資本與國家競爭力,使得我國邁向更加清廉的民主社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其意義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的觀點與辯證 17
第一節 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相關觀點
第二節 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的正反論證
第三章 美國與加拿大 31
第一節 美國聯邦政府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
第二節 加拿大聯邦政府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
第四章 英國與香港 57
第一節 英國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
第二節 香港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
第五章 結論 95
第一節 美加英港四國綜合比較
第二節 台灣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現況
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121
zh_TW
dc.format.extent 93224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25602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利益衝突迴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離職後就業限制zh_TW
dc.title (題名) 離職後就業限制規範比較研究:美國、加拿大、英國和香港zh_TW
dc.title (題名)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ost-employment restrictions of public servant: United States, Canada, United Kingdom and Hong Ko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孔祥仁(2004)。利益衝突與預防腐敗。澳門廉政,12,4-6。
王文忠(2007)。公務員迴避義務及其範圍之探討。考銓季刊,52,108-136。
王正海(2004)。我國立法委員利益迴避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北市政府政風處(2003)。九十二年度考察「香港及新加坡廉政制度」報告。台北市政府,未出版。
台北市政府政風處(2008)。美國廉政制度出國考察報告。台北市政府,未出版。
江岷欽(2000)。文官中立的困境與實踐。政治變遷與文官體制研討會,台北:考試院。
江淑美、吳伊勻、翁士勛、劉育雯(2000)。教育研究法專題研究報告-個案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2007)。行政學(修訂再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成言、谷雪、俸錫金(2002)。廉政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志強(2008a)。淺析公務員旋轉門條款(上)。標準與檢驗,117,84-89。
李志強(2008b)。淺析我國公務員利益迴避規範。人事月刊,47(2),4-12。
李其泓(2003)。從倫理的觀點探討公務人員利益的衝突。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原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沈雨潔(2009)。淺論利益衝突迴避制度。臺電月刊,556,44-48。
周志杰(譯)(2007)。最新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Landman Todd原著)。台北:韋伯文化。
周錦龍(2001)。旋轉門條款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59,21-28。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Robert K. Yin原著)。台北:弘智。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頁)。高雄:麗文文化。
林宗弘、韓佳(2008)。政治貪腐的制度理論:以亞洲各國為例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2(1),53-100。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 113-127。
侯景芳(2005)。公務員服務法旋轉門條款之研究。銓敘部九十四年度人事制度研究改進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施能傑(1992)。文官中立理論與實際─落實文官中立的理想:人事管理政策的觀點。紀念張金鑑教授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施能傑(1999)。美國政府人事管理(第一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施能傑(2003)。建立公共服務倫理規範─以OECD的標竿經驗。倡廉反貪與行政透明學術研討會,台灣透明組織、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政大公企中心主辦。
施能傑(2004)。公共服務倫理的理論架構與規範作法。政治科學論叢,20,103-140。
施能傑(2006)。文官體系能力與政府競爭力: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2,1-46。
柯三吉、劉宜君、曹瑞泰、張惠堂(2007)。公務員服務法「旋轉門條款」規範內容之研究。考試院考銓研究報告,未出版。
柯三吉、劉宜君、曹瑞泰、張惠堂(2009)。公務員服務法「旋轉門條款」規範內容之研究。文官制度季刊,1,27-50。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修訂二版)。台北:一品文化。
徐連城(2005)。我國反貪腐策略改進之研究─以香港與新加坡為標竿學習對象。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秀琴(譯)(2001)。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第四版)(Terry L. Cooper原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其祿(2006)。政府管制政策績效評估─以OECD 國家經驗為例。經社法制論叢,38,49-98
陳一新(1997)。現行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相關法制的檢討。國家政策雙周刊,158,8-10。
陳永芳(譯)(2003)。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方法(Peters, B.Guy原著)。台北:韋伯文化。
陳克允(2003)。公務員離職後就業限制-公務員服務法旋轉門條款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伶(2009)。烈日陽光,能讓政治清明嗎?檢視「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規範功能與適用疑義分析。憲政時代,34(4),373-380。
陳敦源、蔡秀涓(2006)。國家發展的倫理基礎:反貪腐與公職人員倫理準則。台灣民主季刊,3(3),185-200。
陳愛娥(1996)。公務員之操守與利益迴避的現代問題。月旦法學,18,6-12。
陳萬教(2008)。論利益衝突迴避-以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傅美惠(2005)。離職警察人員突破旋轉門條款限制之可行性分析。吳鳳月刊,13,249-257。
游宗憲(2005)。從利益迴避制度談我國公共服務倫理。人事月刊,40(4),52-62。
程明仁(2001)。淺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高雄律師會訊,6(4),33-41。
覃正祥(2009)。美國式旋轉門下之俘虜。法務通訊,2440,5-6。
黃錦堂(2009)。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9條之基本問題。憲政時代,34(4) ,363-371。
葉俊榮(2003)。民主轉型與金錢政治的法律因應。國家發展研究,2(2),1-29。
董鴻宗(2000)。介評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空大學訊,259,106-109。
詹靜芬(2000)。美國行政倫理相關法令之介紹。空大學訊,253,80-85。
詹靜芬(2003)。我國公務人員行政倫理困境之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中級主管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銓敘部法規司(2001)。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59,12-20。
銓敘部法規司(2007)。人事法規定訂有行政刑罰妥當性之研究─以公務員服務法之刑罰為中心。銓敘部九十四年度人事制度研究改進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劉定基(2000)。公務員離職後利益迴避之義務-公務員服務法、政府採購法與相關草案之研析。憲政時代,26(1),103-122。
劉昊洲(2000)。論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之義務。人事行政,134,24-31。
蔡秀涓、余致力、陳敦源、謝立功(2007)。統合性政府倫理法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蔡良文(2000)。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評析。臺灣本土法學雜誌,14,185-190。
蔡敏廣(2008)。從司法院釋字第六三七號解釋談旋轉門條款之修正。人事行政,164,18-27。
蔡業成(1996)。離職公務員利益迴避條款的探究。人事管理,33(1),27-30。
西文文獻
Albrecht, W. S., G. W. Wernz. and T. L. Williams (1995). Fraud: Bringing the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Irwin, IL: Burr Ridge.
Christine, T. and A. L. Gash (2008).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Public Life: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llier, D. (1993). The Comparative Method. In A. Finifter (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ollier, D. (1995). Translating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The Case of Selection Bia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 461-466.
Cooper, T. L. (2006). 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 An Approach to Ethic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vis, M. (1982). Conflict of Interest. 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Journal, 1(4), 17-27
Denhardt, K. G. (1988). The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Faure, A. M. (1994). Som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6(3), 307-322
Finer, H. (1941).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in Democratic Government. reprinted In Peter Woll, ed. (1966)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pp.247-275). New York: Harper Torch Books.

Foster, S. (2007), A Perspective on Global Corruption, Retrieved March 4, 2010, from http://www.icclr.law.ubc.ca/china_ccprcp/files/Presentations%2520and%2520Publications/05%2520A%2520Perspective%2520on%2520Global%2520Corruption_English.pdf
Garvey, G. (1997).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N.Y.: St Martinis Press.
Gutmann, A. and D. Thompson (1997). Ethics and Politics : Cases and Comments. Chicago: Nelson-Hall.
IMD (2005-2009).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Lausanne,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Kavanagh, S. (2008). Obama Would Change OGE Authority, Gift Policies and Revolving Door Restrictions. Federal Ethics Report, 15(10), 12-12.
Kenneth, K. (1975). Ethical Conduct: Guidelines for Government Employees. Toronto: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anada.
Levine, C. H., B. G. Peters, and F. J. Thompson (1990),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allenges, Choices, Consequence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Lipset, S. M., M. Trow and J. Coleman (1956), Union Democracy: The Inside Poli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al Union. New York: Free Press.
Lisette, L. (2006). Canada’s Experienc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gainst Corruption, Retrieved March 4, 2010, from http://www.icclr.law.ubc.ca/china_ccprcp/files/Presentations%2520and%2520Publications/22%2520Canadas%2520Experience_English.pdf
Maesschalck, J. (2004). The Impact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s on Publics Servants’ Ethics: Towards A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82(2), 465–489
Milgram, S. (1974). Obedience to Author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OECD (2000). Trust in Government: Ethic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 (2001). 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Retrieved December 1, 2009, from
http://www.respondanet.com/index.php?option=com_docman&task=doc_download&gid=18&Itemid=109
OECD (2004). 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Public Service: OECD Guidelines and Country Experiences. Paris: OECD.
OECD (2005a). 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ector, Retrived December 1, 2009,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31/59/36586807.pdf
OECD (2005b). OECD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Public Service, Retrived December 1, 2009,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31/15/36587312.pdf
Posner, R. A. (1972).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1st 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rzeworski, A. and H. Teune (1970). The Logic of Comparative Social Inquiry, New York: Wiley.
Rawls, J.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tori, G. (1970). Concept Misinformation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4, 1033-1053.
Sherman, T. (1998). Public Sector Ethics :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in Charles Sampford and Noel Preston eds., Public Sector Ethics : Find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s, Routledge: the Federation Press.
Stake, R. E. (1994).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and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236-247). Thousand Oaks, CA: Sage.
Tussman, J. (1960). Obligation and the Body Polit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ughn, R. G. (1979). Conflict-of-Interest Regulation in the Federal Executive Branch.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網站資料
聯合國 http://www.un.org
國際透明組織 http://www.transparency.org
世界經濟論壇 http://www.weforum.org
瑞士國際管理學院 http://www.imd.ch
香港政治與經濟風險公司 http://www.asiarisk.com
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http://www.oecd.org
全球廉政組織 http://www.globalintegrity.org
千禧年挑戰公司 http://www.mcc.gov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
美國政府倫理局 http://www.usoge.gov
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 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
美國聯邦調查局 http://www.fbi.gov
加拿大財政委員會秘書處 http://www.tbs-sct.gc.ca
英國商界聘任諮詢委員會 http://acoba.independent.gov.uk
英國內閣辦公室 http://www.cabinetoffice.gov.uk
香港廉政公署 http://www.icac.org.hk
香港公務員事務局 http://www.csb.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http://www.legco.gov.hk
香港首長級公務員離職就業檢討委員會 http://www.dcspostservice-review.org.hk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moj.gov.tw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