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人格物受侵害請求慰撫金之研究——以中國大陸之法制與實踐為重心
The Study on the Consolation Payment of Infringement of Personhood Property ——Focus on the Legal System and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作者 李靜蘭
Li, Jing Lan
貢獻者 陳洸岳
李靜蘭
Li , Jing Lan
關鍵詞 中國大陸
人格利益
人格物
精神損害賠償
慰撫金
侵權
Personhood Benefits
Personhood Property
Mainland China
Consolation Payment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s
Infringement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3-二月-2015 10:25:26 (UTC+8)
摘要 傳統民法理論認為物受侵害時,可請求回復原狀或損害賠償,而損害賠償僅指財產上損害賠償。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精神利益的關注也逐步提高,中國大陸的司法實踐中有關人格物的案件數量亦在不斷增加中,出現了一些在傳統民法理論範圍內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婚禮錄像遭遺失、寵物遭侵害、骨灰盒保管不善遭遺失等等問題,權利人對這些特殊的物有著特殊的感情,在無法回復原狀的情況下,僅僅賠償服務價金或物的市場價格,顯然無法安撫權利人心痛、無奈、悲憤的情緒。在這種情形下,就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這些特殊的物遭受侵權時,得否請求慰撫金賠償?國內外對人格物的侵權請求慰撫金這一議題甚少展開系統、全面的研究,少量的文獻資料也僅是對人格物的其他方面作零散研究。對人格物侵權而請求慰撫金的法律規定亦不甚詳細,因此人格物受侵權後的救濟變得困難。
本文主要針對人格物的侵權責任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進行展開論述,試圖構建一個完善的人格物侵權請求慰撫金的民事責任體系。在中國大陸法律規定和社會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經驗對人格物侵權請求慰撫金賠償提出建議。本文主要議題分為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是關於人格物概念的提出與對司法實踐中的人格物類型整理分析。新視角看人與財產(或物)的關係,人格物概念的提出——人格物是與人格利益緊密相連,體現人的深厚情感與意志,其毀損、滅失造成的痛苦無法通過其他替代物補救的特定物。並且針對司法實踐中一般類型的人格物進行整理分析,以便對人格物有更具體的認識。
第二部份是人格物相關的法律規定與學說探討。對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物權法相關規定以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的規定進行解釋分析,討論人格物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是否可用現時的法律規定解決。在學說討論部份,特別着重於對人格物侵權的構成要件、人格物的界定及人格物的請求權基礎作論述。
第三部份是物損請求慰撫金的國外立法例及司法實踐中的處理方式。國外對此有三種態度,分別是以日本法、法國法為代表的肯定論,以德國法和臺灣法為代表的否定論,以及以奧地利法為代表的限制論。但無論是何種立法例,對於物損請求慰撫金的態度都可以歸納為:持謹慎態度認可人格物遭受侵害可請求慰撫金。既保護人格利益,又不至於讓這一情形過於浮泛。
第四部份是人格物侵權請求慰撫金制度的構建建議。在國外司法實踐和立法例的基礎上,對人格物侵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制度建設提出對包括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物權法相應條文進行擴張性解釋的建議。並且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適當運用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此外提出應對人格物受損精神損害適用範圍進行適當限制,並且應鼓勵當事人自行調解解決以減少司法成本,迅速解決糾紛。
In traditional civil law theory,compensation for infringement of the property is, to restore to its original appearance,or give monetary compensation,limited on the damage to property interests,but not including the damage to spiritual interests.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ents of the property become richer, and people’s attention on spiritual interests gradually improves, some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solved by traditional civil law theory have been appeared. Such as the wedding video is lost by the Video Company, the pet is dead by infringement, the Cinerary casket is lost because of negligence, and so on, the owner has special feeling about the special property, only compensate the market price or the service fee, apparently unable to appease the owner’s anger, sadness. Then that’s the question we need to think about: when these special property are infringed, can we ask for consolation payment?
At home and abroad, few people commenced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specific systems of personality interests, besides, only a small of literature embodies fragmented research on specific personality interests. Lacking in the infringement on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re is no legal basis for such a right to rely on.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s in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rying to establish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of the civil liabilit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law and the social life in China, combining with legal experience in other countries, the thesi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 main topic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appearance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and it provides the conception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in a creative way by analyzing the special value of this property. The conception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personality interests, reflecting the profound human emotion and will, the pain caused by the damage loss cannot be substituted by remedy specific property. In order to have a specific impression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 thesis collects the judicial cases and makes them an intuitive form. We can do a research on the common types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and some special types of it.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existing law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Discuss whether compensation for moral damage can be applicable to the infringement personality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flict of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and Tort Liability Act and Contract Law and the Real Right Law. In the part of doctrine, it focuses on the elements of the infringement on personhood property, the standard of defining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 basis of the claims right.
The third part is to discuss 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s in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attitudes in legislation about this. The legislation in Japan and France hold that one can claim for the consolation payment when the property is infringed, while the legislation in Germany and Taiwan hold the opposite attitude, and Austria’s legislation gives some restrictions on it. However, no matter what attitudes of them, they adhere to the same principle that, one may claim for consolation payment when the property is infringed, but upholding strict standards about defining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y concern about not only the protection of the personal interests, but also preventing the lawsuits from flooding.
The forth part main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how to construct a better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Based on the foreign judicial practice and legislation, this part proposes to exp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visions of the Tort and Contract Law on damages for personhood property infringement for mental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addition, it proposes appropriate restrictions for the scope of the damaging of personality and its moral damage, and encourages the parties to resolve on their ow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書籍
1. 王利明,物權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 王利明,楊立新著,中國侵權行為法,三聯書店(香港),1997年7月版。
3.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 王利明,論人格權的新發展,《民法典•人格權法重大疑難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5. 王澤鑑,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2012年版。
6. 王澤鑑,民法物權,三民書局,2009年7月版。
7.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七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9. 王澤鑑,民法總則,2001年版。
10.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11年8月版。
11. 王勝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12. 王洪,司法判決與法律推理,時事出版社,2002年版。
13. 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14. 冷傳莉,論民法中的人格物,法律出版社,2011年4月。
15. 杜景林、盧諶,德國民法典評註:總則、債法、物權,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版。
16. 李錫鶴,民法基本理論若干問題,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 李仁玉,比較侵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8. 邱聰智,民法總則(上),三民書局,2005年2月版。
19.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臺北市:瑞興,2010年9月初版。
20. 林良平編,註解判例民法3債權法2,青林書院,1989年。
21. 施啓揚,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7年版。
22. 耶林,為權利而鬥爭,胡寶海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3. 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4. 馬俊駒,人格和人格權理論講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5. 徐國棟主編,綠色民法典草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2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2005年修訂版。
27. 奚曉明主編,最高人民法院侵權責任法研究小組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8.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2002年9月第二版。
29. 黃立,民法總則,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
30. 黃立,德國新債法之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9月初版。
31. 黃松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32. 崔建遠,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3. 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金橋文化出版,2002年版。
34. 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5. 張民安,現代法國侵權責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36. 張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構造,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7. 張新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1月版。
38.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9.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版。
40. 張文鎮、劉庸安譯,丹寧:《法律的未來》,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1.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2. Christian V. Bar著,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冊),焦美華譯,張新寶審校,元照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
43. 鄭玉波,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2002年修訂二版。
44.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第二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45. 楊立新,人格權法專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6. 楊立新,民法物格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47. 楊立新,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1月版。
48. 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精解,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月版。
49. 楊立新主編,中國人格權法立法報告,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版。
50. 楊振山主編,民商法實務研究•侵權行為卷,山西經濟出版社,1993年9月版。
51.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
52. 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下冊),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53.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總第26輯),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54.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總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
(二)期刊論文
1. 王利明,「人格權制度在中國民法典中的地位」,《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 王澤鑑,「財產上損害賠償(三)--物之損害賠償(上)」,《月旦法學雜誌》,2006年8月第135期。
3. 王澤鑑,「人格權、慰撫金與法院造法—中德兩國判例的比較研究」,《法令月刊》,1993年12月,第44 卷第12 期。
4. 尹田,「論法人人格權」,《法學研究》,2004年第2期。
5. 田成有,「法社會學視野中的法官造法」,《現代法學》,2003年第3期。
6. 余延滿、冉克平,「違約行為引起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問題研究」,《法學論壇》,2005年1月第1期。
7. 付翠英,「論賠禮道歉民事責任方式的適用」,《河北法學》,2008年第4期。
8. 付建龍,王春娣,論法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正當性,《學海》,2013年第2期。
9. 朱曉峰,「精神損害賠償規則在財產侵害中的限制與適用」,《法治研究》,2013年第3期。
10. 朱蘇力,「海瑞定理的經濟學解讀」,《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11. 冷傳莉,「人格物確立的法理透視」,《政法論壇》,2010年第6期。
12. 李超,「物之毀損的恢復原狀與金錢賠償—多種侵權責任方式下的解釋論」,《法律適用》,2012年第2期。
13. 吳瑾瑜,「由物之法律概念論寵物之損害賠償」,《中原財經法學》,2005年12月第十五期。
14. 易繼明、周瓊,「論具有人格利益的財產」,《法學研究》,2008年第1期。
15. 易繼明,「財產權的三維價值—論財產之於人生的幸福」,《法學研究》,2011年第4期。
16. 施啓揚,「關於侵害人格權時非財產上損害賠償制度的修正意見」,《法學叢刊》,第83期,1976年9月。
17. 施啓揚,「從個別人格權到一般人格權—西德戰後對人格權的加強保護及非財產上損害賠償的改進」,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卷第1期,1974年10月。
18. 胡雲騰,「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意义深远」,《法制資訊》,2013年第10期。
19. 陳現杰,《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人民司法》,2001年第4期。
20. 陳現杰,「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若干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陳現杰在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第29期「民商法前沿」系列講座現場實錄演講,載於中國民商法律網。
21. 陳洸岳,概括性「人格法益」之意義—以修正後民法第一九五條第一項及第二二七條之一為出發點,《民事法學新思維之開展─劉春堂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8年5月。
22. 陳忠五,法國侵權責任法上損害之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三十卷第四期,2001年7月。
23. 陳聰富,人格權的保護,月旦法學教室,2013年10月。
24. 陳磊,「普通法視角的純粹經濟損失」,《清華法學》,2010年第5期。
25. 徐國棟,「現代的新財產分類及其啟示」,《廣西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26. 黃立,「德國民法損害賠償規範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93期。
27. 常鵬翱,「論物的損壞與精神損害賠償的關聯—一種功能主義的詮釋」,《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28. 常鵬翱,「論物的損壞與精神損害賠償的關聯」,《法律科學》,2005年第1期。
29. 崔建遠,「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中國法學》,2009年第1期。
30. 梁慧星,「雇主承包廠房拆除工程違章施工致雇工受傷感染死亡案評釋」,《法學研究》,1989年第6期。
31. 張秀玲,「論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當代法學》,2013年5月第3期。
32. 張新寶、張小義,「論純粹經濟損失的幾個基本問題」,《法學雜誌》,2007年第4期。
33. 張新寶教授主講「《侵權責任法》的解釋論」——民商法前沿論壇之第347期,中國民商法律網,2010年3月29日上傳。
34. 葉金強,「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解釋論框架」,《法學家》,2011年第5期。
35. 葉金強,「論違約導致的精神損害的賠償」,《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第2卷第2期。
36. 鄭牧民、周銘川,「論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綜合版》,2002年第1 期。
37. 葛雲松,「民法上的賠禮道歉責任及其強制執行」,《法學研究》,2011年第2期。
38. 楊佳元,「物之毀損的損害賠償方法」,月旦法學教室,2004年07月。
39. 楊立新,「遺體價值值幾許」,中國民商法律網,上傳時間:2009年8月11日。
40. 楊國峰,論「特定紀念物品」之擴張,《法制與社會》,2009年7月(下)。
41. 楊立新,「論人格利益準共有」,《法學雜誌》,2004年第6期。
42. 楊立新、楊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釋評」,《法學家》,2001年第5期。
43. 楊立新,「侵權責任法立法最新討論的50個問題」,《河北法學》,2009年12月第12期。
44. 楊立新,「論侵害財產權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人民檢察》,2002年6月。
45. 楊光武,「人格物視野下人類基因的法律定位」,《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46. 楊立新,「損害特定紀念物品應給予精神損害賠償」,《侵權責任法》立法疑難問題研究之八,2009年7月8日法制日報。
47. 韓赤風,「德國非財產損害賠償制度的最新發展及其啟示」,《人民司法》,2007年05月。
48. 劉雙玉,牛東華,「網絡遊戲中虛擬財產賠償案件引發的法律思考」,中國民商法律網,上傳時間:2004年3月31日。
49. 劉軍霞,「首例虛擬財產糾紛案引發的法律思考—兼論虛擬財產的保護」,《河北法學》,2004年11月。
50. 劉朋,奧地利「精神打擊」損害賠償制度的最新發展及其借鑒,《當代法學》,2012年第2期。
51. 謝鴻飛,「驚嚇損害、健康損害與精神損害—以奧地利和瑞士的司法實踐為素材」,《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52. 謝鴻飛,「精神損害賠償的三個關鍵詞」,《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
53. [美]瑪格麗特•簡•拉丹:財產權與人格,沈國琴譯,載於中國公法評論網。
(三)學位論文
1. 陳瑩,民事損害賠償法上慰撫金數額算定之標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指導教授:郭麗珍。
2. 江明軒,人格權之保護,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指導教授:廖蕙玟。
3. 章瑜婧,「論損害人格物的民事責任」,2010級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洪偉。
二、外文部份
1. [弁護士]上田 智司,損害賠償•慰謝料の知識とQ&A,法學書院,2004年改訂版。
2. 千葉县弁護士会編,慰謝料算定の実務,東京都 : ぎょうせい, 平成14[2002年]。
3. 加藤一郎,不法行為(增補版),有斐閣,昭和59年(1984年)。
4. 陳洸岳,「台湾における生活妨害の民事的紛争事案の解析」,金沢法学,第57卷第1号,平成26年7月(2014年)。
5. 牧野 ゆき,「財產権侵害事例における慰謝料請求の可否」,上智法學論集,50(1),2006年7月15日。
6. 齋藤修,慰謝料算定の理論,東京都,平成22年(2010年)。
7. Margaret Jane Radin,Property and Personhood,34 Stanford Law Review (1982)。
三、網路資源及資料數據庫
1. 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ww.court.gov.cn/zgcpwsw/
2. 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
3. 中國知網(CNKI):http://cnki50.csis.com.tw/kns50/single_index.aspx
4. 中國民商法律網:http://www.civillaw.com.cn/
5. 中國法學網:http://www.iolaw.org.cn/
6. 中國公法評論網:http://www.publaw.org/
7. 中國法學創新網:http://www.lawinnovation.com/
8.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9.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10. 國家圖書館全球諮詢網:http://www.ncl.edu.tw/mp.asp?mp=2
11.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12. 月旦法學知識庫:http://lawdata.com.tw/tw/
13. Westlaw Japan:https://go.westlawjapan.com/
14. 日本民法:http://law.e-gov.go.jp/htmldata/M29/M29HO089.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101651065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6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洸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李靜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Li , Jing L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李靜蘭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 Jing L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二月-2015 10:25:26 (UTC+8)-
dc.date.available 3-二月-2015 10:25:2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二月-2015 10:25:2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165106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29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65106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傳統民法理論認為物受侵害時,可請求回復原狀或損害賠償,而損害賠償僅指財產上損害賠償。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精神利益的關注也逐步提高,中國大陸的司法實踐中有關人格物的案件數量亦在不斷增加中,出現了一些在傳統民法理論範圍內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婚禮錄像遭遺失、寵物遭侵害、骨灰盒保管不善遭遺失等等問題,權利人對這些特殊的物有著特殊的感情,在無法回復原狀的情況下,僅僅賠償服務價金或物的市場價格,顯然無法安撫權利人心痛、無奈、悲憤的情緒。在這種情形下,就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這些特殊的物遭受侵權時,得否請求慰撫金賠償?國內外對人格物的侵權請求慰撫金這一議題甚少展開系統、全面的研究,少量的文獻資料也僅是對人格物的其他方面作零散研究。對人格物侵權而請求慰撫金的法律規定亦不甚詳細,因此人格物受侵權後的救濟變得困難。
本文主要針對人格物的侵權責任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進行展開論述,試圖構建一個完善的人格物侵權請求慰撫金的民事責任體系。在中國大陸法律規定和社會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經驗對人格物侵權請求慰撫金賠償提出建議。本文主要議題分為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是關於人格物概念的提出與對司法實踐中的人格物類型整理分析。新視角看人與財產(或物)的關係,人格物概念的提出——人格物是與人格利益緊密相連,體現人的深厚情感與意志,其毀損、滅失造成的痛苦無法通過其他替代物補救的特定物。並且針對司法實踐中一般類型的人格物進行整理分析,以便對人格物有更具體的認識。
第二部份是人格物相關的法律規定與學說探討。對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物權法相關規定以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的規定進行解釋分析,討論人格物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是否可用現時的法律規定解決。在學說討論部份,特別着重於對人格物侵權的構成要件、人格物的界定及人格物的請求權基礎作論述。
第三部份是物損請求慰撫金的國外立法例及司法實踐中的處理方式。國外對此有三種態度,分別是以日本法、法國法為代表的肯定論,以德國法和臺灣法為代表的否定論,以及以奧地利法為代表的限制論。但無論是何種立法例,對於物損請求慰撫金的態度都可以歸納為:持謹慎態度認可人格物遭受侵害可請求慰撫金。既保護人格利益,又不至於讓這一情形過於浮泛。
第四部份是人格物侵權請求慰撫金制度的構建建議。在國外司法實踐和立法例的基礎上,對人格物侵權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制度建設提出對包括侵權責任法、合同法、物權法相應條文進行擴張性解釋的建議。並且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適當運用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此外提出應對人格物受損精神損害適用範圍進行適當限制,並且應鼓勵當事人自行調解解決以減少司法成本,迅速解決糾紛。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traditional civil law theory,compensation for infringement of the property is, to restore to its original appearance,or give monetary compensation,limited on the damage to property interests,but not including the damage to spiritual interests.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ents of the property become richer, and people’s attention on spiritual interests gradually improves, some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solved by traditional civil law theory have been appeared. Such as the wedding video is lost by the Video Company, the pet is dead by infringement, the Cinerary casket is lost because of negligence, and so on, the owner has special feeling about the special property, only compensate the market price or the service fee, apparently unable to appease the owner’s anger, sadness. Then that’s the question we need to think about: when these special property are infringed, can we ask for consolation payment?
At home and abroad, few people commenced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specific systems of personality interests, besides, only a small of literature embodies fragmented research on specific personality interests. Lacking in the infringement on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re is no legal basis for such a right to rely on.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s in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rying to establish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of the civil liabilit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law and the social life in China, combining with legal experience in other countries, the thesi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 main topic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appearance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and it provides the conception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in a creative way by analyzing the special value of this property. The conception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personality interests, reflecting the profound human emotion and will, the pain caused by the damage loss cannot be substituted by remedy specific property. In order to have a specific impression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 thesis collects the judicial cases and makes them an intuitive form. We can do a research on the common types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and some special types of it.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existing law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Discuss whether compensation for moral damage can be applicable to the infringement personality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flict of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and Tort Liability Act and Contract Law and the Real Right Law. In the part of doctrine, it focuses on the elements of the infringement on personhood property, the standard of defining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 basis of the claims right.
The third part is to discuss 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s in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attitudes in legislation about this. The legislation in Japan and France hold that one can claim for the consolation payment when the property is infringed, while the legislation in Germany and Taiwan hold the opposite attitude, and Austria’s legislation gives some restrictions on it. However, no matter what attitudes of them, they adhere to the same principle that, one may claim for consolation payment when the property is infringed, but upholding strict standards about defining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They concern about not only the protection of the personal interests, but also preventing the lawsuits from flooding.
The forth part main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how to construct a better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personhood property. Based on the foreign judicial practice and legislation, this part proposes to exp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visions of the Tort and Contract Law on damages for personhood property infringement for mental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addition, it proposes appropriate restrictions for the scope of the damaging of personality and its moral damage, and encourages the parties to resolve on their ow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方法及範圍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 8
第二章 人格物的提出與司法實踐 11
第一節 兩種視角下的「人」與「物」 11
第一項 傳統民法理論中的「人」與「物」 11
第二項 新視角看「人與物」的關係 19
第二節 人格物類型化分析 28
第一項 人格物司法實踐整理及綜合評析 28
第二項 具體案例分析及論述 45
第三項 小結 58
第三節 本章小結 59
第三章 人格物相關的法律規定與學說 63
第一節 相關的法律規定 64
第一項 2001年司法解釋第4條 64
第二項 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之相關規定 84
第三項 2001年司法解釋與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間的關係 88
第二節 學說 89
第一項 人格物侵權的構成要件 91
第二項 「人格物」的界定 98
第三項 「人格物」的請求權基礎 108
第三節 本章小結 116
第四章 物損請求慰撫金之外國立法例 119
第一節 肯定論 119
第一項 日本法 120
第二項 法國法 128
第三項 小結 135
第二節 否定論 137
第一項 德國民法 137
第二項 臺灣民法 146
第三項 否定論下的「異曲同工」 157
第三節 限制論 15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60
第五章 人格物受損請求慰撫金制度的構建 163
第一節 对現有法律規範的解釋或修正 163
第一項 2001年司法解釋的要件擴張 164
第二項 現有法律規範的修正或解釋 166
第三項 司法實踐中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 173
第四項 本節小結 184
第二節 當事人之間通過合同約定的預防措施 186
第一項 合同明確人格物的特殊性 186
第二項 合同約定損害賠償範圍 188
第三節 人格權法立法展望 191
第一項 一般人格權條款的設置 191
第二項 人格權法立法過程中須有必要的限制 194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97
第六章 結論 201
參考文獻 207
一、中文部份(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207
(一)書籍 207
(二)期刊論文 210
(三)學位論文 214
二、外文部份 214
三、網路資源及資料數據庫 215
附錄1 217
zh_TW
dc.format.extent 1562630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6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大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格利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格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精神損害賠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慰撫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侵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ersonhood Benefi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ersonhood Proper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ainland Chin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solation Pay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fringementen_US
dc.title (題名) 人格物受侵害請求慰撫金之研究——以中國大陸之法制與實踐為重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n the Consolation Payment of Infringement of Personhood Property ——Focus on the Legal System and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書籍
1. 王利明,物權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 王利明,楊立新著,中國侵權行為法,三聯書店(香港),1997年7月版。
3.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 王利明,論人格權的新發展,《民法典•人格權法重大疑難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5. 王澤鑑,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2012年版。
6. 王澤鑑,民法物權,三民書局,2009年7月版。
7.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七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9. 王澤鑑,民法總則,2001年版。
10.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11年8月版。
11. 王勝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12. 王洪,司法判決與法律推理,時事出版社,2002年版。
13. 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14. 冷傳莉,論民法中的人格物,法律出版社,2011年4月。
15. 杜景林、盧諶,德國民法典評註:總則、債法、物權,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版。
16. 李錫鶴,民法基本理論若干問題,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 李仁玉,比較侵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8. 邱聰智,民法總則(上),三民書局,2005年2月版。
19.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臺北市:瑞興,2010年9月初版。
20. 林良平編,註解判例民法3債權法2,青林書院,1989年。
21. 施啓揚,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7年版。
22. 耶林,為權利而鬥爭,胡寶海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3. 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4. 馬俊駒,人格和人格權理論講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5. 徐國棟主編,綠色民法典草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2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2005年修訂版。
27. 奚曉明主編,最高人民法院侵權責任法研究小組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8.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2002年9月第二版。
29. 黃立,民法總則,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
30. 黃立,德國新債法之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9月初版。
31. 黃松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32. 崔建遠,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3. 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金橋文化出版,2002年版。
34. 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5. 張民安,現代法國侵權責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36. 張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構造,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7. 張新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1月版。
38.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9.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版。
40. 張文鎮、劉庸安譯,丹寧:《法律的未來》,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1.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2. Christian V. Bar著,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冊),焦美華譯,張新寶審校,元照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
43. 鄭玉波,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2002年修訂二版。
44.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第二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45. 楊立新,人格權法專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6. 楊立新,民法物格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47. 楊立新,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1月版。
48. 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精解,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月版。
49. 楊立新主編,中國人格權法立法報告,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版。
50. 楊振山主編,民商法實務研究•侵權行為卷,山西經濟出版社,1993年9月版。
51.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
52. 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下冊),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53.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總第26輯),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54.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總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
(二)期刊論文
1. 王利明,「人格權制度在中國民法典中的地位」,《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 王澤鑑,「財產上損害賠償(三)--物之損害賠償(上)」,《月旦法學雜誌》,2006年8月第135期。
3. 王澤鑑,「人格權、慰撫金與法院造法—中德兩國判例的比較研究」,《法令月刊》,1993年12月,第44 卷第12 期。
4. 尹田,「論法人人格權」,《法學研究》,2004年第2期。
5. 田成有,「法社會學視野中的法官造法」,《現代法學》,2003年第3期。
6. 余延滿、冉克平,「違約行為引起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問題研究」,《法學論壇》,2005年1月第1期。
7. 付翠英,「論賠禮道歉民事責任方式的適用」,《河北法學》,2008年第4期。
8. 付建龍,王春娣,論法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正當性,《學海》,2013年第2期。
9. 朱曉峰,「精神損害賠償規則在財產侵害中的限制與適用」,《法治研究》,2013年第3期。
10. 朱蘇力,「海瑞定理的經濟學解讀」,《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11. 冷傳莉,「人格物確立的法理透視」,《政法論壇》,2010年第6期。
12. 李超,「物之毀損的恢復原狀與金錢賠償—多種侵權責任方式下的解釋論」,《法律適用》,2012年第2期。
13. 吳瑾瑜,「由物之法律概念論寵物之損害賠償」,《中原財經法學》,2005年12月第十五期。
14. 易繼明、周瓊,「論具有人格利益的財產」,《法學研究》,2008年第1期。
15. 易繼明,「財產權的三維價值—論財產之於人生的幸福」,《法學研究》,2011年第4期。
16. 施啓揚,「關於侵害人格權時非財產上損害賠償制度的修正意見」,《法學叢刊》,第83期,1976年9月。
17. 施啓揚,「從個別人格權到一般人格權—西德戰後對人格權的加強保護及非財產上損害賠償的改進」,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卷第1期,1974年10月。
18. 胡雲騰,「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意义深远」,《法制資訊》,2013年第10期。
19. 陳現杰,《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人民司法》,2001年第4期。
20. 陳現杰,「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若干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陳現杰在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第29期「民商法前沿」系列講座現場實錄演講,載於中國民商法律網。
21. 陳洸岳,概括性「人格法益」之意義—以修正後民法第一九五條第一項及第二二七條之一為出發點,《民事法學新思維之開展─劉春堂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8年5月。
22. 陳忠五,法國侵權責任法上損害之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三十卷第四期,2001年7月。
23. 陳聰富,人格權的保護,月旦法學教室,2013年10月。
24. 陳磊,「普通法視角的純粹經濟損失」,《清華法學》,2010年第5期。
25. 徐國棟,「現代的新財產分類及其啟示」,《廣西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26. 黃立,「德國民法損害賠償規範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93期。
27. 常鵬翱,「論物的損壞與精神損害賠償的關聯—一種功能主義的詮釋」,《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28. 常鵬翱,「論物的損壞與精神損害賠償的關聯」,《法律科學》,2005年第1期。
29. 崔建遠,「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中國法學》,2009年第1期。
30. 梁慧星,「雇主承包廠房拆除工程違章施工致雇工受傷感染死亡案評釋」,《法學研究》,1989年第6期。
31. 張秀玲,「論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當代法學》,2013年5月第3期。
32. 張新寶、張小義,「論純粹經濟損失的幾個基本問題」,《法學雜誌》,2007年第4期。
33. 張新寶教授主講「《侵權責任法》的解釋論」——民商法前沿論壇之第347期,中國民商法律網,2010年3月29日上傳。
34. 葉金強,「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解釋論框架」,《法學家》,2011年第5期。
35. 葉金強,「論違約導致的精神損害的賠償」,《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第2卷第2期。
36. 鄭牧民、周銘川,「論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綜合版》,2002年第1 期。
37. 葛雲松,「民法上的賠禮道歉責任及其強制執行」,《法學研究》,2011年第2期。
38. 楊佳元,「物之毀損的損害賠償方法」,月旦法學教室,2004年07月。
39. 楊立新,「遺體價值值幾許」,中國民商法律網,上傳時間:2009年8月11日。
40. 楊國峰,論「特定紀念物品」之擴張,《法制與社會》,2009年7月(下)。
41. 楊立新,「論人格利益準共有」,《法學雜誌》,2004年第6期。
42. 楊立新、楊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釋評」,《法學家》,2001年第5期。
43. 楊立新,「侵權責任法立法最新討論的50個問題」,《河北法學》,2009年12月第12期。
44. 楊立新,「論侵害財產權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人民檢察》,2002年6月。
45. 楊光武,「人格物視野下人類基因的法律定位」,《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46. 楊立新,「損害特定紀念物品應給予精神損害賠償」,《侵權責任法》立法疑難問題研究之八,2009年7月8日法制日報。
47. 韓赤風,「德國非財產損害賠償制度的最新發展及其啟示」,《人民司法》,2007年05月。
48. 劉雙玉,牛東華,「網絡遊戲中虛擬財產賠償案件引發的法律思考」,中國民商法律網,上傳時間:2004年3月31日。
49. 劉軍霞,「首例虛擬財產糾紛案引發的法律思考—兼論虛擬財產的保護」,《河北法學》,2004年11月。
50. 劉朋,奧地利「精神打擊」損害賠償制度的最新發展及其借鑒,《當代法學》,2012年第2期。
51. 謝鴻飛,「驚嚇損害、健康損害與精神損害—以奧地利和瑞士的司法實踐為素材」,《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52. 謝鴻飛,「精神損害賠償的三個關鍵詞」,《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
53. [美]瑪格麗特•簡•拉丹:財產權與人格,沈國琴譯,載於中國公法評論網。
(三)學位論文
1. 陳瑩,民事損害賠償法上慰撫金數額算定之標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指導教授:郭麗珍。
2. 江明軒,人格權之保護,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指導教授:廖蕙玟。
3. 章瑜婧,「論損害人格物的民事責任」,2010級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洪偉。
二、外文部份
1. [弁護士]上田 智司,損害賠償•慰謝料の知識とQ&A,法學書院,2004年改訂版。
2. 千葉县弁護士会編,慰謝料算定の実務,東京都 : ぎょうせい, 平成14[2002年]。
3. 加藤一郎,不法行為(增補版),有斐閣,昭和59年(1984年)。
4. 陳洸岳,「台湾における生活妨害の民事的紛争事案の解析」,金沢法学,第57卷第1号,平成26年7月(2014年)。
5. 牧野 ゆき,「財產権侵害事例における慰謝料請求の可否」,上智法學論集,50(1),2006年7月15日。
6. 齋藤修,慰謝料算定の理論,東京都,平成22年(2010年)。
7. Margaret Jane Radin,Property and Personhood,34 Stanford Law Review (1982)。
三、網路資源及資料數據庫
1. 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ww.court.gov.cn/zgcpwsw/
2. 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
3. 中國知網(CNKI):http://cnki50.csis.com.tw/kns50/single_index.aspx
4. 中國民商法律網:http://www.civillaw.com.cn/
5. 中國法學網:http://www.iolaw.org.cn/
6. 中國公法評論網:http://www.publaw.org/
7. 中國法學創新網:http://www.lawinnovation.com/
8.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9.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10. 國家圖書館全球諮詢網:http://www.ncl.edu.tw/mp.asp?mp=2
11.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12. 月旦法學知識庫:http://lawdata.com.tw/tw/
13. Westlaw Japan:https://go.westlawjapan.com/
14. 日本民法:http://law.e-gov.go.jp/htmldata/M29/M29HO089.htm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