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round China (1882-1895)作者 侯彥伯
Hou, Yen Po貢獻者 唐啟華
侯彥伯
Hou, Yen Po關鍵詞 晚清
中央
地方
中國海關
總理衙門
李鴻章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1-七月-2015 14:52:00 (UTC+8) 摘要 本論文主要從晚清最高決策層,晚清中央政府之一部:總理衙門,以及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而與中央政府較為密切的李鴻章(1823-1901)等三方面視角,探討1882-1895年間新式「中國海關(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在中國周邊三個區域的發展。本論文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東北邊屬國朝鮮與西南邊廣西省、雲南省、西藏的發展,體現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處理一系列周邊的屬國、邊境的危機的成功面向。此外,本論文也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南邊廣東省緊鄰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之區發展的意義,除前人指出新式「中國海關」制度比粵海常關優越、有效而增加關稅收入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顯示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成功跨出收編地方財政的第一步:明確粵海常關稅與釐金稅的實際徵收數額。簡言之,1882-1895年間的晚清中央政府,無論是在對內關係的政治、財政,或者是在對外關係的外交、國防等四個層面上,並非一般認知的衰落、無力。本論文表明,不僅清朝深曉利用新式「中國海關」以維護、爭取自身權益,而且外籍總稅務司與稅務司,也多以謀求中外雙方互惠互利為出發點,履行個人職務。 參考文獻 微縮品一、中國海關出版品(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Publication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60-1948.I. Statistical SeriesNo. 4, (Annual) Reports on Trade, 1864-1881.III. Miscellaneous SeriesNo. 30,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2 volumes (1917).V. Office SeriesNo. 27, Customs Papers, Reports on Smuggling at Canton: Commissioners’ Despatches, etc., 1871-85.二、軍機處錄副奏摺.同治朝,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1988。電子資料庫1. 「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未出版史料1. Little, Lester K.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His Commission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 Service,全6冊,臺北關務署圖書館藏。已出版史料1. 《升恭勤公藏印邊務錄》,收於: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75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2. 《光緒會典》,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3. 《翁同龢日記》,全8冊,上海:中西書局,2012。4.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1987。5. 《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6. Bruner, Katherine F., Fairbank, John K., and Smith, Richard J. eds., Entering China’s Service: Robert Hart’s Journals, 1854-186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86. 中譯本:傅曾仁(等譯),《赫德日記:步入中國清廷仕途》,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7. Bruner, Katherine F., Fairbank, John K., and Smith, Richard J. eds.,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91. 中譯本:陳絳(譯),《赫德日記:赫德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8. Chen Xiafei (陳霞飛) and Han Rongfang (韓榮芳) eds., Archives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obert Hart and James Duncan Campbell 1874-1907. 4 volum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3. 中譯本見:陳霞飛、韓榮芳(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1874-1907)》,全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1996。9. 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5 volume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37-1939.10. 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譯),《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全84冊,臺北:國史館史料處,1982。11.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全7冊,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12.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中葡里斯本草約》,北京:中華書局,1983。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全3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全1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1996。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全6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全170冊,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1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西藏亞東關檔案選編》,上、下兩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中國近代海關總稅務司通令全編》,全43冊,北京:新式「中國海關」出版社,2013。19.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書源(整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20.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吳煦檔案選編》,全6冊,出版地不詳: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21. 王彥威(纂輯)、王亮(編)、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全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22. 王夢珂(點校),《馬建忠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23.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全3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24. 李盛平,《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25. 亞細亞問題研究所、舊韓國外交文書編纂委員會(編),《舊韓國外交文書》(清案部份),第8-9卷,漢城: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0-1971。26. 亞細亞問題硏究所、韓國近代史資料編纂室(編),《舊韓國外交關係附屬文書》(海關案部份),全2冊,漢城: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2。27. 金允植,《天津談草》,收於: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93冊,서울市: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28. 阿林敦(Lewis Charles Arlington)(著),葉鳳美(譯),《青龍過眼》,北京:中華書局,2011。29. 張俠、楊志本(等合編),《清末海軍史料》,全2冊,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30. 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主編),《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31. 郭廷以、李毓澍(等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全1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32. 黃序鵷,《海關通志》,全2冊,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21。33. 黃勝強(主編),《舊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通令選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34. 楊堅、鍾叔河(編),《郭嵩燾日記》,全4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35. 賈楨(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36. 趙春晨(編),《丁日昌集》,全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7.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全4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38. 劉輝(主編),《五十年各埠海關報告:1882-1931》,全14冊,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39.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40. 龍繼棟(編),《劉武慎公(長佑)遺書》,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41. 薛福成(著),蔡少卿(整理),《薛福成日記》,全2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42. 薛福成,《庸盦外編》,光緒壬寅年(1902)泰中官書局石印。43.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全39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專著1. Chang Chihyun(張志雲),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London: Routledge, 2012.2. Cohen, Paul A., 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Routledge, 2003.3.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4. Fairbank, 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5. Gerson, Jack J., Horation Nelson Lay Stanley and Sino-British Relations 1854-1864. Cambridg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2. 中譯本:鄺兆江(譯),《李泰國與中英關係》,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6. Hsiao Liang-Lin (蕭亮林), 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 Cambridge, MA: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4.7. van de Ven, Hans, Breaking with the Past-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int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8. Wright, 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中譯本: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9. Wright, Stanley F., China’s Customs Revenu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35. 中譯本:陶樂均(譯),《民國以來關稅紀實》,卷一,收於: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410冊(經濟.財政),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譯者不詳,《關稅紀實》,收於:劉輝(主編),《民國時期關稅史料.4,關稅紀實》,上、下兩卷,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10. Wright, Stanley F., 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 Autonomy: 1843-1938. Shanghai: Kelly & Walsh, Limited, 1938. 中譯本:姚曾廙(譯),《中國關稅沿革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11. Wright, Stanley F., 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Belfast: Wm. Mullan & Son Ltd., 1950. 中譯本:陳䍩才(等譯),《赫德與中國海關》,上、下兩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12. 任智勇,《晚清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為中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3. 多杰才旦(主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研究》,全2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14. 朱金甫、張書才(主編),《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5. 呂秋文,《中英西藏交涉始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16. 佳宏偉,《區域社會與口岸貿易:以天津為中心(1867-193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17. 周偉洲(主編),《英國、俄國與中國西藏》,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18. 岡本隆司,《近代中囯と海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9。19. 岡本隆司,《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20. 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21. 芮瑪麗(著),房德鄰(等譯),劉北成(校),《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2. 姚永超、王曉剛(編著),《中國海關史十六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23.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4. 浜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関係解題つき文献目録―海関資料を中心として―》,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80。25. 馬士(H. B. 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全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26. 張建俅,《清末自開商埠之研究(1898~1911)》,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27.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28. 許廣智(主編),《西藏地方近代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29. 許廣智(主編),《鴉片戰爭前後西藏百年歷史(1793-1893年)》,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0.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民國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 陳謙平,《抗戰前後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34. 湯象龍(編著),《中國近代海關稅收和分配統計(1861-1910)》,北京:中華書局,1992。35. 馮明珠,《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1774-1925)》,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36. 詹慶華,《全球化視野:中國海關洋員與中西文化傳播(1854-1950)》,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8。37. 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38. 鄧亦兵,《清代前期關稅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39.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40. 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41. 濱下武志(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譯),《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2. 濱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清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圏―》,東京都:汲古書院,1989。中譯本:濱下武志(著),高淑娟、孫彬(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43. 權赫秀,《東亞世界的裂變與近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期刊、碩、博士、會議論文1. Cohen, Paul A., “The Self-Strengthenign Movement in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3-35。2. Fairbank, John K., “Synarchy under the Treatie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204-231.3. Horowitz, Richard S., “Central Power and State Making: The Zongli Yamen and Self-Strengthening in China, 1860-188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h. D. dissertation, 1998.4. Horowitz, Richard S., “Politics, Power and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the Qing Restoration and the Ascent of Robert Hart,” Modern Asian Studies 40:3 (2006):549-581.5. 文明基(문명기),〈1880년대 漢城開棧을 둘러싼 韓•中 갈등과 그 의미(Sino-Korean Conflict over the Opening of Seoul in the 1880s and Its Historical Connotations)〉,《중앙사론》33(2011):179-213。6. 吳松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計叢書之日報、月報和季報〉,《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 (2012):1-8。7. 吳松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評述:以美國哈燕京圖書館收藏為中心〉,《史學月刊》12 (2011):54-63。8. 吳松弟、方書生,〈一座尚未充份利用的近代史資料寶庫:中國舊海關系列出版物評述〉,《史學月刊》3 (2005):83-92。9. 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計叢書之年刊系統〉,《上海海關學報》1 (2013):1-17。10. 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統計的認知與利用〉,《史學月刊》7 (2007):33-42。11. 李文杰,〈書評:從臨時機構到權力“超級部門” ——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269期(2014):8。12.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中國內部的區間關係:1860~1930年代之經驗〉,收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濟南:齊魯書社,2005,14-27。13.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近代中國――臺灣最近有關研究之回顧〉,收於: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6。14.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之經濟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此論文於1997年出版。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之經濟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15. 林滿紅,〈清末本國鴉片之替代進口鴉片(1858-1906)――近代中國「進口替代」個案研究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1980):385-432。16. 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師大歷史學報》6 (1978):209-243。17.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9:4 (1979):146-160。18. 范毅軍,〈對外貿易與韓江流域手工業的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19. 徐素琴,〈“封鎖”澳門問題與清季中葡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5:2(2005):34-39。20. 桑兵,〈從北洋軍閥史到北京政府時期的民國史〉,《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期(2014):63-67。21. 馬光,〈晚清珠三角地區鴉片貿易、走私與緝私――以新香六廠為各案研究(1866-1899)〉,《澳門研究》,55(2009):127-143。22. 高柄翊,〈朝鮮 海關과 淸國 海關과의 關係―메릴과 하트를中心으로―〉,《東亞文化》第4輯(1965),收於:高柄翊,《東亞交涉史의 研究》,出版地不詳,서올大學校出版部,1970,464-492。23. 高柄翊,〈穆麟德의雇聘과그背景〉,《震檀學報》第25.26.27合併號(1964):227-244。24. 張仲禮(等),〈國外洋務運動研究概述〉,《歷史研究》,3(1985):176-192。25. 張存武,〈中國海關出版品簡介,1859-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 (1980):505-534。26. 張存武,〈清季中韓關係之變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1985):105-125。27. 張志雲,〈中國海關造冊處與中央統計制度(1859-1911)〉,會議論文,發表於「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14年8月。28. 張志雲,〈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辛亥革命與海關結餘款存放權之轉移〉,收於:《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4,145-186。29. 張志雲、范毅軍,〈中國近代史觀的分歧——「赫德工程」衍生的討論與爭議〉,《新史學》,24:1(2013):205-236。30. 張建華,〈穆麟德與朝鮮近代海關的建立〉,《韓國學論文集》第8輯(2000):186-196。31. 張淑芬,〈近代四川盆地對外貿易與工商業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32. 曹力強,〈清政府對朝鮮海關的控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47-51。33. 陳勇,〈晚清海關稅政研究:以徵存奏撥制度為中心〉,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34. 陳新文,〈“封鎖香港”問題研究(1868-1886)〉,《近代史研究》第1期(2003):167-185。35. 喜饒尼瑪,〈西藏地方攝政官職初探〉,收於:許廣智(主編),《鴉片戰爭前後西藏百年歷史研究論文選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6. 須川英徳,〈朝鮮甲午改革以前における海関税収入と開化政策の関連について—開化政策の財源問題—〉,《朝鮮學報》132(1989):1-50。37. 溫振華,〈清末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38. 葉淑貞,〈天津港的貿易對其腹地經濟之影響〉,臺北: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39. 葉瑋,〈清季朝鮮海關述論〉,廈門:廈門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40. 賈俐文,〈東亞薯榔的貿易與工藝――以漁網、船帆、衣服防腐為中心〉,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41. 雷慧兒,〈東北的豆貨貿易〉,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42. 劉武坤,〈亞東海關與洋稅務司〉,《中國藏學》第1期(1994):43-49。43. 劉素芬,〈煙臺貿易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44. 劉偉,〈晚清地方主義的形成及其影響〉,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61-76。45. 劉翠溶,〈關稅與清季自強新政〉,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1007-1032。46.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343-393。47. 劉增合,〈晚清“地方行政”形成疏證〉,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湘潭大學曾國藩研究中心(編),《湘淮人物與晚清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35-248。48. 劉廣京,〈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⑥》,「第六編 自強運動(一)通論」,臺北:臺灣商印書館,1985,341-386。49. 鄭友揆,〈中國海關貿易統計編制方法及其內容之沿革考〉,收於:鄭友揆(著),程麟蓀(譯),《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1840-1948)》,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298-329。50. 鄭明浩、韓順蘭,〈試析19世紀80年代中朝間關於朝鮮聘僱西方人的交涉――以天津海關為例〉,《延邊黨校學報》30:2 (2014):89-91。51. 黎志剛,〈自強運動〉,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六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691-718。52. 戴一峰,〈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吳倫霓霞、何佩然(主編),《中國海關史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1997,47-69。53. 戴一峰,〈赫德與澳門:晚清時期澳門民船貿易的管理〉,《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5):83-90。54.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55. 謝淑芬,〈九江貿易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56. 민회수(Min Hoisoo),〈조선 開港場 監理署의 성립 과정(1883-1886)(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fice(Gamriseo) at the Treaty Ports in Korea, 1883-1886)〉,《東北亞歷史論叢》36 (2012):139-186。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8153506
103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35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唐啟華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侯彥伯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Hou, Yen Po en_US dc.creator (作者) 侯彥伯 zh_TW dc.creator (作者) Hou, Yen Po en_US dc.date (日期) 2014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七月-2015 14:52:00 (UTC+8) - dc.date.available 1-七月-2015 14:52:00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七月-2015 14:52:00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8153506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214 -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3506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主要從晚清最高決策層,晚清中央政府之一部:總理衙門,以及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而與中央政府較為密切的李鴻章(1823-1901)等三方面視角,探討1882-1895年間新式「中國海關(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在中國周邊三個區域的發展。本論文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東北邊屬國朝鮮與西南邊廣西省、雲南省、西藏的發展,體現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處理一系列周邊的屬國、邊境的危機的成功面向。此外,本論文也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南邊廣東省緊鄰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之區發展的意義,除前人指出新式「中國海關」制度比粵海常關優越、有效而增加關稅收入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顯示1882-1895年間晚清中央政府成功跨出收編地方財政的第一步:明確粵海常關稅與釐金稅的實際徵收數額。簡言之,1882-1895年間的晚清中央政府,無論是在對內關係的政治、財政,或者是在對外關係的外交、國防等四個層面上,並非一般認知的衰落、無力。本論文表明,不僅清朝深曉利用新式「中國海關」以維護、爭取自身權益,而且外籍總稅務司與稅務司,也多以謀求中外雙方互惠互利為出發點,履行個人職務。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一、研究動機 13二、研究回顧 17三、基本史料 39四、章節架構 42第一章 新式中國海關向朝鮮的擴大(1882-1894) 45一、前言 45二、新式中國海關起源的契機 47三、富國強兵、開放通商、設關徵稅 53四、「中朝章程」第四條與「朝關稅章」第十五款的通商爭議 64五、清朝所見中韓海路通商關稅體現的中韓宗屬關係 72六、朝鮮、各國所見中韓海路通商關稅體現的中韓宗屬關係 81七、小結 88第二章 九龍關、拱北關的設立(1887-1894) 91一、前言 91二、廣東外國鴉片的走私、原因與廣東當局的措施 95三、廣東釐金稅與常關稅的徵多報少 105四、外籍稅務司與海關監督的二元體系的形成 115五、總理衙門對廣東省當局反對理由的回覆 122六、九龍關與拱北關的成效 129七、小結 141第三章 龍州關、蒙自關、亞東關的設立(1889-1895) 145一、前言 145二、開放通商有害國防安全 148三、通商以安邊防與龍州、蒙自開埠 157四、通商以安邊防與「抵關貿易」、亞東開埠 162五、龍州、蒙自開放通商後的情況 172六、亞東抵關貿易引起的爭議 194七、小結 208結論 211晚清至近代中國史的新式中國海關 219新式中國海關的評價 222徵引書目 225微縮品 225電子資料庫 225未出版史料 226已出版史料 226專著 229期刊、碩、博士、會議論文 233 zh_TW dc.format.extent 6413951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3506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晚清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央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方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海關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總理衙門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李鴻章 zh_TW dc.title (題名)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round China (1882-1895)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微縮品一、中國海關出版品(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Publication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60-1948.I. Statistical SeriesNo. 4, (Annual) Reports on Trade, 1864-1881.III. Miscellaneous SeriesNo. 30,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2 volumes (1917).V. Office SeriesNo. 27, Customs Papers, Reports on Smuggling at Canton: Commissioners’ Despatches, etc., 1871-85.二、軍機處錄副奏摺.同治朝,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1988。電子資料庫1. 「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未出版史料1. Little, Lester K.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His Commission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 Service,全6冊,臺北關務署圖書館藏。已出版史料1. 《升恭勤公藏印邊務錄》,收於: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75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2. 《光緒會典》,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3. 《翁同龢日記》,全8冊,上海:中西書局,2012。4.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1987。5. 《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6. Bruner, Katherine F., Fairbank, John K., and Smith, Richard J. eds., Entering China’s Service: Robert Hart’s Journals, 1854-186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86. 中譯本:傅曾仁(等譯),《赫德日記:步入中國清廷仕途》,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7. Bruner, Katherine F., Fairbank, John K., and Smith, Richard J. eds.,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91. 中譯本:陳絳(譯),《赫德日記:赫德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8. Chen Xiafei (陳霞飛) and Han Rongfang (韓榮芳) eds., Archives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obert Hart and James Duncan Campbell 1874-1907. 4 volum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3. 中譯本見:陳霞飛、韓榮芳(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1874-1907)》,全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1996。9. 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5 volumes.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37-1939.10. 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譯),《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全84冊,臺北:國史館史料處,1982。11.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日戰爭》,全7冊,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12.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中葡里斯本草約》,北京:中華書局,1983。1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全3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全1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1996。1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全6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全170冊,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1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西藏亞東關檔案選編》,上、下兩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中國近代海關總稅務司通令全編》,全43冊,北京:新式「中國海關」出版社,2013。19.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書源(整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20.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吳煦檔案選編》,全6冊,出版地不詳: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21. 王彥威(纂輯)、王亮(編)、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全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22. 王夢珂(點校),《馬建忠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23.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全3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24. 李盛平,《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25. 亞細亞問題研究所、舊韓國外交文書編纂委員會(編),《舊韓國外交文書》(清案部份),第8-9卷,漢城: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0-1971。26. 亞細亞問題硏究所、韓國近代史資料編纂室(編),《舊韓國外交關係附屬文書》(海關案部份),全2冊,漢城: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2。27. 金允植,《天津談草》,收於: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93冊,서울市: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28. 阿林敦(Lewis Charles Arlington)(著),葉鳳美(譯),《青龍過眼》,北京:中華書局,2011。29. 張俠、楊志本(等合編),《清末海軍史料》,全2冊,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30. 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主編),《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31. 郭廷以、李毓澍(等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全1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32. 黃序鵷,《海關通志》,全2冊,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21。33. 黃勝強(主編),《舊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通令選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34. 楊堅、鍾叔河(編),《郭嵩燾日記》,全4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35. 賈楨(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36. 趙春晨(編),《丁日昌集》,全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7.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全4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38. 劉輝(主編),《五十年各埠海關報告:1882-1931》,全14冊,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39.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等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40. 龍繼棟(編),《劉武慎公(長佑)遺書》,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41. 薛福成(著),蔡少卿(整理),《薛福成日記》,全2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42. 薛福成,《庸盦外編》,光緒壬寅年(1902)泰中官書局石印。43.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全39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專著1. Chang Chihyun(張志雲),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London: Routledge, 2012.2. Cohen, Paul A., 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Routledge, 2003.3.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4. Fairbank, 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5. Gerson, Jack J., Horation Nelson Lay Stanley and Sino-British Relations 1854-1864. Cambridg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2. 中譯本:鄺兆江(譯),《李泰國與中英關係》,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6. Hsiao Liang-Lin (蕭亮林), 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 Cambridge, MA: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4.7. van de Ven, Hans, Breaking with the Past-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int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8. Wright, 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中譯本: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9. Wright, Stanley F., China’s Customs Revenu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35. 中譯本:陶樂均(譯),《民國以來關稅紀實》,卷一,收於: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410冊(經濟.財政),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譯者不詳,《關稅紀實》,收於:劉輝(主編),《民國時期關稅史料.4,關稅紀實》,上、下兩卷,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10. Wright, Stanley F., 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 Autonomy: 1843-1938. Shanghai: Kelly & Walsh, Limited, 1938. 中譯本:姚曾廙(譯),《中國關稅沿革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11. Wright, Stanley F., 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Belfast: Wm. Mullan & Son Ltd., 1950. 中譯本:陳䍩才(等譯),《赫德與中國海關》,上、下兩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12. 任智勇,《晚清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為中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3. 多杰才旦(主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研究》,全2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14. 朱金甫、張書才(主編),《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5. 呂秋文,《中英西藏交涉始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16. 佳宏偉,《區域社會與口岸貿易:以天津為中心(1867-193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17. 周偉洲(主編),《英國、俄國與中國西藏》,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18. 岡本隆司,《近代中囯と海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9。19. 岡本隆司,《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20. 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21. 芮瑪麗(著),房德鄰(等譯),劉北成(校),《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2. 姚永超、王曉剛(編著),《中國海關史十六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23.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4. 浜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関係解題つき文献目録―海関資料を中心として―》,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80。25. 馬士(H. B. 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全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26. 張建俅,《清末自開商埠之研究(1898~1911)》,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27.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28. 許廣智(主編),《西藏地方近代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29. 許廣智(主編),《鴉片戰爭前後西藏百年歷史(1793-1893年)》,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0.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民國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 陳謙平,《抗戰前後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34. 湯象龍(編著),《中國近代海關稅收和分配統計(1861-1910)》,北京:中華書局,1992。35. 馮明珠,《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1774-1925)》,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36. 詹慶華,《全球化視野:中國海關洋員與中西文化傳播(1854-1950)》,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8。37. 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38. 鄧亦兵,《清代前期關稅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39.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40. 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41. 濱下武志(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譯),《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2. 濱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清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圏―》,東京都:汲古書院,1989。中譯本:濱下武志(著),高淑娟、孫彬(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43. 權赫秀,《東亞世界的裂變與近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期刊、碩、博士、會議論文1. Cohen, Paul A., “The Self-Strengthenign Movement in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3-35。2. Fairbank, John K., “Synarchy under the Treatie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204-231.3. Horowitz, Richard S., “Central Power and State Making: The Zongli Yamen and Self-Strengthening in China, 1860-188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h. D. dissertation, 1998.4. Horowitz, Richard S., “Politics, Power and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the Qing Restoration and the Ascent of Robert Hart,” Modern Asian Studies 40:3 (2006):549-581.5. 文明基(문명기),〈1880년대 漢城開棧을 둘러싼 韓•中 갈등과 그 의미(Sino-Korean Conflict over the Opening of Seoul in the 1880s and Its Historical Connotations)〉,《중앙사론》33(2011):179-213。6. 吳松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計叢書之日報、月報和季報〉,《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 (2012):1-8。7. 吳松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評述:以美國哈燕京圖書館收藏為中心〉,《史學月刊》12 (2011):54-63。8. 吳松弟、方書生,〈一座尚未充份利用的近代史資料寶庫:中國舊海關系列出版物評述〉,《史學月刊》3 (2005):83-92。9. 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計叢書之年刊系統〉,《上海海關學報》1 (2013):1-17。10. 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統計的認知與利用〉,《史學月刊》7 (2007):33-42。11. 李文杰,〈書評:從臨時機構到權力“超級部門” ——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269期(2014):8。12.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中國內部的區間關係:1860~1930年代之經驗〉,收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濟南:齊魯書社,2005,14-27。13.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近代中國――臺灣最近有關研究之回顧〉,收於: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6。14.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之經濟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此論文於1997年出版。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之經濟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15. 林滿紅,〈清末本國鴉片之替代進口鴉片(1858-1906)――近代中國「進口替代」個案研究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1980):385-432。16. 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師大歷史學報》6 (1978):209-243。17. 林滿紅,〈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食貨月刊》(復刊)9:4 (1979):146-160。18. 范毅軍,〈對外貿易與韓江流域手工業的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19. 徐素琴,〈“封鎖”澳門問題與清季中葡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5:2(2005):34-39。20. 桑兵,〈從北洋軍閥史到北京政府時期的民國史〉,《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期(2014):63-67。21. 馬光,〈晚清珠三角地區鴉片貿易、走私與緝私――以新香六廠為各案研究(1866-1899)〉,《澳門研究》,55(2009):127-143。22. 高柄翊,〈朝鮮 海關과 淸國 海關과의 關係―메릴과 하트를中心으로―〉,《東亞文化》第4輯(1965),收於:高柄翊,《東亞交涉史의 研究》,出版地不詳,서올大學校出版部,1970,464-492。23. 高柄翊,〈穆麟德의雇聘과그背景〉,《震檀學報》第25.26.27合併號(1964):227-244。24. 張仲禮(等),〈國外洋務運動研究概述〉,《歷史研究》,3(1985):176-192。25. 張存武,〈中國海關出版品簡介,1859-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 (1980):505-534。26. 張存武,〈清季中韓關係之變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1985):105-125。27. 張志雲,〈中國海關造冊處與中央統計制度(1859-1911)〉,會議論文,發表於「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14年8月。28. 張志雲,〈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辛亥革命與海關結餘款存放權之轉移〉,收於:《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4,145-186。29. 張志雲、范毅軍,〈中國近代史觀的分歧——「赫德工程」衍生的討論與爭議〉,《新史學》,24:1(2013):205-236。30. 張建華,〈穆麟德與朝鮮近代海關的建立〉,《韓國學論文集》第8輯(2000):186-196。31. 張淑芬,〈近代四川盆地對外貿易與工商業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32. 曹力強,〈清政府對朝鮮海關的控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47-51。33. 陳勇,〈晚清海關稅政研究:以徵存奏撥制度為中心〉,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34. 陳新文,〈“封鎖香港”問題研究(1868-1886)〉,《近代史研究》第1期(2003):167-185。35. 喜饒尼瑪,〈西藏地方攝政官職初探〉,收於:許廣智(主編),《鴉片戰爭前後西藏百年歷史研究論文選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6. 須川英徳,〈朝鮮甲午改革以前における海関税収入と開化政策の関連について—開化政策の財源問題—〉,《朝鮮學報》132(1989):1-50。37. 溫振華,〈清末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38. 葉淑貞,〈天津港的貿易對其腹地經濟之影響〉,臺北: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39. 葉瑋,〈清季朝鮮海關述論〉,廈門:廈門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40. 賈俐文,〈東亞薯榔的貿易與工藝――以漁網、船帆、衣服防腐為中心〉,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41. 雷慧兒,〈東北的豆貨貿易〉,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42. 劉武坤,〈亞東海關與洋稅務司〉,《中國藏學》第1期(1994):43-49。43. 劉素芬,〈煙臺貿易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44. 劉偉,〈晚清地方主義的形成及其影響〉,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61-76。45. 劉翠溶,〈關稅與清季自強新政〉,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1007-1032。46.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343-393。47. 劉增合,〈晚清“地方行政”形成疏證〉,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湘潭大學曾國藩研究中心(編),《湘淮人物與晚清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35-248。48. 劉廣京,〈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⑥》,「第六編 自強運動(一)通論」,臺北:臺灣商印書館,1985,341-386。49. 鄭友揆,〈中國海關貿易統計編制方法及其內容之沿革考〉,收於:鄭友揆(著),程麟蓀(譯),《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1840-1948)》,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298-329。50. 鄭明浩、韓順蘭,〈試析19世紀80年代中朝間關於朝鮮聘僱西方人的交涉――以天津海關為例〉,《延邊黨校學報》30:2 (2014):89-91。51. 黎志剛,〈自強運動〉,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六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691-718。52. 戴一峰,〈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吳倫霓霞、何佩然(主編),《中國海關史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1997,47-69。53. 戴一峰,〈赫德與澳門:晚清時期澳門民船貿易的管理〉,《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5):83-90。54.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55. 謝淑芬,〈九江貿易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56. 민회수(Min Hoisoo),〈조선 開港場 監理署의 성립 과정(1883-1886)(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fice(Gamriseo) at the Treaty Ports in Korea, 1883-1886)〉,《東北亞歷史論叢》36 (2012):139-18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