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敦煌本《搜神記》研究
Dunhuang Fiction Collection
作者 林秀娟
貢獻者 楊明璋
林秀娟
關鍵詞 敦煌本
搜神記
故事類型
通俗
敘事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3-七月-2015 11:13:48 (UTC+8)
摘要 敦煌本《搜神記》將現存敦煌文獻《搜神記》寫卷八件綴合為七件,整理後對共得36則故事,再根據學者張涌泉與竇懷編審校訂之《敦煌小說合集》為主要參酌的底本,與八卷本、二十卷本進行比較,將所發現、解決的問題整理成文。敦煌本《搜神記》雖然故事篇則不多,其多數的作品仍是「粗陳梗概」的形式來述異搜奇,但仍有〈田崑崙〉、〈王子珍〉、〈梁元皓〉等篇敘事長達千字以上,其作品融入了細節的增飾和場景的描寫,突破唐前志怪小說的簡古型態,篇幅增加且敘事曲折細緻。作品中運用的手法,具有明顯的民間色彩,與唐前志怪小說刻意追摹史傳筆法有其差異。
敦煌本《搜神記》的內容將區分為三個體系討論,系統間的文字有些許出入、字句有差異,無論系統的文字,都有口語化敘事的形式特徵。本文將先從類型學和情節單元來分析文本內容,再以敘事分析討論其故事模式與特色,同時將八卷本、二十卷本相似、同性質的情節分析比較,以探討故事的核心成分與基礎,呈現說明敦煌本《搜神記》的藝術特色。
由於敦煌本《搜神記》的寫卷是經文人潤飾後所產出的文學作品,與口傳的民間文學有其差異,其形式內容就不同於一般文學的表現手法,除了敘事有差異性外,語言上文白表現也不同。因此,比較討論唐五代講唱的敘事手法上的語言藝術形式的特徵來探討敦煌本《搜神記》的藝術特色,並相較於二十卷與八卷本的不同。
本論文於第一章為「緒論」分為四節,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與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中依故事類型主題說明其情節與結構,並與二十卷本、八卷本及它本相似之故事作分析比較。第三章則是以敘事分析的角度來檢視該本的藝術特色,同時比對二十卷本及八卷本相異處,以說明敦煌本《搜神記》是一本介於口頭與書面敘事的文本。再與唐五代講唱作品相似口語形式的表現,已證實是口頭說唱藝術在文本化之後的具體表現,並檢驗與唐代說話藝術間之關係。第四章則是透過文化意蘊的討論,說明敦煌本《搜神記》在敘事背後所潛藏的思想內容和文化意涵,分成三小節討論「孝子故事在志怪敘事傳遞的意涵」、「異類婚戀的文化意涵」及「鬼神怪異故事中的文化意蘊」。最後,第五章「結論」,則是將敦煌本《搜神記》通俗敘事研究的前四章作一整理,並提出相關延伸性的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並供後學者研究參考之。
參考文獻 一、敦煌吐魯番文獻
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學圖書館編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三十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 《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十四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日﹞磯部彰編 《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所藏,〈東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總括班,2005

二、古籍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東周‧韓非撰,陳奇猷校注 《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東周‧莊周著,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
漢‧鄭玄 《毛詩鄭箋》,台北:新興書局,198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
漢‧劉向,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劉向,傅錫任譯註《楚辭‧九歌》,臺北:三民書局,1993
《新譯禮記讀本》 姜義華譯,臺北:三民書局,1997
《新譯左傳讀本》 郁賢皓等注釋;傅武光校閱,臺北:三民書局,2002
魏‧曹植撰,趙幼文校注 《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晉‧干寶 撰《新輯搜神記》,﹝宋﹞陶潛 撰《新輯搜神後記》,李劍國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晉‧干寶,汪紹楹校注 《搜神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晉‧干寶,黃鈞注譯 《新譯搜神記》,台北:三民書局,2006
南朝宋‧范曄撰 《後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初版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周啟成等注釋 《新譯昭明文選》,台北:三民書局,2001
北魏‧魏收 《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唐‧段成式 《酉陽雜俎》(《四部叢刊》本第二十七冊),台北:臺灣商務,1975
唐‧歐陽詢等奉敕撰 《藝文類聚》,台北:木鐸,1974
宋.李昉等編 《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史繩祖 《學齋占畢》(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1985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 《四書讀本》,台北:啟明書局,1990
《十三經注疏》上《周禮注疏》卷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九,台北:世界書局,1980

三、現代專著(依姓名筆劃多寡排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王 青 《先唐神話、宗教與文化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 昊 《敦煌小說及其敘事藝術》,合肥:安徵人民出版社,2005
王三慶 《敦煌類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
王文濡原編 《說庫》,臺北:新興書局,1963
王叔岷 《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重民 《敦煌古籍敘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王重民 《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重民主編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
王重民等編 《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王國良 《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王國良 《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王國良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靖宇 《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伏俊璉 《敦煌文學文獻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
伏俊璉、伏麒鵬撰 《石室齊諧:敦煌小說選析》,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0年
江寶釵 《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台北:復文文化圖書出版社,1999
何星亮 《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年,2008
余英時 《中國文化史通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2
吳同瑞等 《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吳承學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增訂本),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吳禮權 《中國筆記小說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呂清泉 《從神話到小說:魏晉志怪小說與古代神話關係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李作霖 《魏晉至宋元敘事思想》,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李尚勤 《走出擬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李劍國 《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李劍國 《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李劍國 《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李豐楙 《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李鵬飛 《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周紹良 《紹良文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2005
周紹良 《敦煌文學芻議及其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周紹良、白化文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周紹良主編 《敦煌文學作品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
季羨林主編 《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林辰 《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林家平、寧強、羅華慶 《中國敦煌學史》,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林聰明 《敦煌文書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
林聰明 《敦煌俗文學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祁連休 《中國民間故事史─先秦至隋唐五代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
祁連休 《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祁連休等主編 《中國民間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邱鎮京 《敦煌變文述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金榮華 《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
金榮華 《敦煌吐魯番論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金榮華 《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乙編),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8
金榮華 《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8
柳士鎮 《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胡士瑩 《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2
胡亞敏 《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胡萬川 《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苗 壯 《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范伯群、孔慶東 《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郎 淨 《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結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殷偉與任玫 《中國沐浴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烏丙安 《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袁 珂 《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
高國藩 《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高國藩 《敦煌民間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高國藩 《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張弓主編 《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張涌泉與竇懷永編審 《敦煌小說合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張瑞文 《丁乃通先生及其民間故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張銘遠 《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張錫厚 《敦煌文學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梁啟超 《飲冰室文集》卷十七,《中國近代文論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許鈺 《口承故事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陳文新 《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陳平原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陳明娥 《敦煌變文詞彙計量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陸永峰 《敦煌變文研究》,台北:巴蜀書社,2005
傅承洲主編 《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傅修延 《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曾永義 《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
焦國成 《傳統倫理及其價值》,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程毅中 《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黃征、張涌泉校注 《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楊 義 《中國敘事學》,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
楊明璋 《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
楊澤編 《魯迅散文選》,臺北:洪範出版社,1995
萬建中 《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萬建中主編 《新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
萬建中等 《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詹鄞鑫 《神靈與祭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賈二強 《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賈文昭與徐召勛 《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3
寧稼雨編著 《先唐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榮新江 《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榮新江 《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蒲慕州 《追尋一己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出版,2004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校訂本),台北:華正書局,1994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書店,1949
劉世劍 《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劉守華 《中國民間故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劉守華 《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劉守華 《佛經故事與中國民間故事演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劉守華、陳建憲主編 《民間文學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劉守華、黃永林主編 《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劉守華主編 《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劉苑如 《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劉師培 《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劉湘蘭 《中古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潘重規 《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鄭阿財 《敦煌文獻與文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鄭阿財、朱鳳玉 《敦煌蒙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鄭阿財、朱鳳玉主編 《1998-2005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台北:樂學書局,2006
鄭阿財、朱鳳玉主編 《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1908-1997)》,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
鄭振鐸 《中國俗文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鄭振鐸:《插圖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魯 迅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魯 迅 《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
魯 迅 《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2010
蕭登福 《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賴炎元著 《新譯孝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
錢鍾書 《管錐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糜文開、裴普賢 《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87
薛惠琪 《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謝明勳 《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台北:里仁書局,2011
謝明勳 《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故事研究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鍾敬文 《鍾敬文文集‧民間文藝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鍾敬文 《鍾敬文學術論文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顏慧琪 《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羅 盤 《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羅 鋼 《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羅書華 《中國敘事之學:結構、歷史與比較的維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譚達先 《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貫雅文化,1992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德﹞黑格爾,朱光潛譯 《美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
﹝英﹞福斯特著,蘇炳文譯 《小說面面觀》,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法﹞茲韋坦‧托多羅夫著,張寅德選編 《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法﹞熱奈特著,王文融譯 《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日﹞高橋 稔著,申荷麗譯 《中國說話文學之誕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德﹞莫宜佳著,韋凌譯 《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 《原始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法﹞布留爾,丁由譯 《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四、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多寡排序)
王三慶 〈《敦煌變文集》中的〈孝子傳〉新探〉,《敦煌學》第十四輯1989年4月
王立 〈神秘世界中的公平交易原則─鬼靈酬恩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新疆師範學報》1999第20卷第1期
王枝忠 〈關於兩部《搜神記》〉,《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王青 〈句道興《搜神記》與天鵝處女型故事〉,《敦煌研究》2005年第2期
王國良 〈敦煌本搜神記考辨〉,《漢學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12月
王晶波 《敦煌文學中的死而復生故事及其內涵》,《敦煌學研究》2009年第2期
成秀萍 〈從《搜神記》看魏晉六朝志怪小說作家的潛意識〉,《鄭江市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2000年第3期
何彬 〈試論中國傳統敘事中的歷史敘事〉,《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1卷第1期
吳秉杰 〈通俗文學的地位、價值和發展〉,《文藝爭鳴》1990年第6期
吳曉 〈論《搜神記》的民間文學性〉,《蘭州學刊》2004年第5期
李亦園口述、李宗玲整理 〈從鬼看中國人的宇宙觀〉,《光華雜誌》1985年
李進 楊瑞霞 〈淺析《搜神記》中民間文學作品的內容〉,《古典鉤玄》2012年第3期
李道和 〈女鳥故事的民俗文化淵源〉,《文學遺產》2001年第4 期
李維、鄭紅翠 〈中國古代遊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系統論略〉,《江漢論壇》2011第5期
李劍國 〈略論孝子故事中的「孝感」母題〉,《文史哲》2014年第5期
李鵬飛 〈試論古代小說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化遺產》2011第5期
汪龍麟 〈《搜神記》異類婚戀故事文化心理透視〉,《山西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周遠軍、劉吉寧、莫艷 〈敦煌本《搜神記》補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第25卷第3期
武波 〈從《搜神記》看志怪小說之「怪」〉,《青海師專學報》2003年第4期
洪鷺梅 〈人鬼婚戀故事的文化思考〉,《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第4期
夏廣興與王伶 〈漢譯佛典與唐代入冥故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2008年第2期
容肇祖 〈西陲木簡中所記的「田章」〉,《嶺南學報》1933年第三期第二卷
徐靜莊 〈《聊齋誌異》復生愛情故事的敘事寓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126 期2012年
郜冬萍 〈民間文學與俗文學的交融〉,《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11年4月
崔達送 〈從三種《搜神記》的語言比較看敦煌本的語料價值〉,《敦煌研究》2004年第4期
張丑平 〈古代小說中愛情信物的文化內蘊與敘事意義〉,《學術界月刊》2012年總第174期
張玉蓮 〈人入冥間異境的導入模式─以古小說中的人鬼塚墓冥遇為例〉,《文史知識》2010第4期
張谷良 〈干寶《搜神記》中「異類戀情」故事試析〉,《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007第二十六卷第二期
張素卿 〈「語」與敘事:中國史傳敘事研究─以《左傳》為中心的考察〉,《國科會89年度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0年研究報告
張瑞芳 〈淺析史傳文學對唐前古小說的影響─以《搜神記》為例〉,《文教資料》2011年11月
張群 〈唐前人鬼婚戀小說情節結構型態及其成因〉,《文藝評論》2012年12月
張錫厚 〈敦煌寫本《搜神記》考辨-兼論二十卷本、八卷本〈搜神記〉,《文學評論叢刊》1982年總第16期
張濤 〈中國古代的婚姻形式〉,《歷史教學》1994年第4期
張薇薇 〈淺析敦煌本《搜神記》中的代詞〉,《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陳建憲 〈論中國天鵝仙女故事的類型〉,《民間文學論壇》1994年第2期
陳海濤 〈敦煌變文與唐代俗文學的關係〉,《社科縱橫》1994年第4期
彭松喬 〈禁忌藏「天機」─中國天鵝處女型故事意蘊的生態解讀〉,《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
項楚 〈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本事考〉,《敦煌學輯刊》1990年第2期
楊宗紅 〈人與自然:古代小說人與異類遇合母題的生態觀照〉,《文藝評論》2012年
楊明璋 〈神變、物件與敦煌本《搜神記》〉,《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五輯》, 2014年11月
萬建中 〈一場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對話─從禁忌母題角度解讀天鵝處女型故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萬建中 〈民間故事母題學研究概觀〉,《文化學刊》2010年11月第6期
萬桂紅 〈男權文化下的「天鵝處女」故事的解讀〉,《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2006年第7期
鄒濬智 〈「鬼」觀念與祖先崇拜試說〉,《稻江學報》2011年第三卷第一期
寧稼雨 〈主題學與中國敘事文化學的構建〉,《中州學刊》2007年第1期
裴登峰 〈情理兼具莊諧並舉─《搜神記》三則故事悟賞〉,《古典今讀》2009年第2期
劉守華 〈「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國原型及其世界影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劉忠世 〈「二十四孝」中的社會交換與傳統孝道〉,《齊魯學刊》2011年第2期
劉苑如 〈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2006年
劉苑如 〈從雞黍約到菊花約——一個死生交故事的中、日敘述比較〉,《東華漢學》2008年第7期
劉楚華 〈《廣異記》中的幽冥情緣〉,《文化遺產》2003年第二期
劉衛國與陳淑梅 〈古今「人鬼戀」模式的演變〉,《文化遺產》2014 年第3 期
潘重規 〈敦煌變文新論〉,《幼獅月刊》第49卷,1979年第1期
謝聰輝 〈女有所歸─台灣冥婚的文化意義〉,《台灣人文》1998年第2期

五、學位論文
林翠萍 《《搜神記》與《嶺南摭怪》之比較研究》,台南:國大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紀永貴 《中國口頭文化遺產:董永遇仙傳說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康韻梅 《六朝小說變觀之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張亞南 《《搜神記》研究:論《搜神記》的敘事學、文學題材與民俗學價值》,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5
陳佩玫 《「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閏春娟 《敦煌講史變文敘事藝術再探》,山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
黃裕芬 《「搜神記」變化故事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漆凌云 《中國天鵝處女型故事研究》,湖南:湖南湘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民間文學文學碩士論文,2001
劉苑如 《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蔡堂根 《中國文化中的人神戀》,浙江: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4
賴 揚 《敘事學視野下的《搜神記》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賴采蘋 《《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一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薛惠琪 《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謝明勳 《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顏慧琪 《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08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明璋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林秀娟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秀娟zh_TW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3-七月-2015 11:13:48 (UTC+8)-
dc.date.available 13-七月-2015 11:13: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3-七月-2015 11:13:4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0912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45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120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敦煌本《搜神記》將現存敦煌文獻《搜神記》寫卷八件綴合為七件,整理後對共得36則故事,再根據學者張涌泉與竇懷編審校訂之《敦煌小說合集》為主要參酌的底本,與八卷本、二十卷本進行比較,將所發現、解決的問題整理成文。敦煌本《搜神記》雖然故事篇則不多,其多數的作品仍是「粗陳梗概」的形式來述異搜奇,但仍有〈田崑崙〉、〈王子珍〉、〈梁元皓〉等篇敘事長達千字以上,其作品融入了細節的增飾和場景的描寫,突破唐前志怪小說的簡古型態,篇幅增加且敘事曲折細緻。作品中運用的手法,具有明顯的民間色彩,與唐前志怪小說刻意追摹史傳筆法有其差異。
敦煌本《搜神記》的內容將區分為三個體系討論,系統間的文字有些許出入、字句有差異,無論系統的文字,都有口語化敘事的形式特徵。本文將先從類型學和情節單元來分析文本內容,再以敘事分析討論其故事模式與特色,同時將八卷本、二十卷本相似、同性質的情節分析比較,以探討故事的核心成分與基礎,呈現說明敦煌本《搜神記》的藝術特色。
由於敦煌本《搜神記》的寫卷是經文人潤飾後所產出的文學作品,與口傳的民間文學有其差異,其形式內容就不同於一般文學的表現手法,除了敘事有差異性外,語言上文白表現也不同。因此,比較討論唐五代講唱的敘事手法上的語言藝術形式的特徵來探討敦煌本《搜神記》的藝術特色,並相較於二十卷與八卷本的不同。
本論文於第一章為「緒論」分為四節,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與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中依故事類型主題說明其情節與結構,並與二十卷本、八卷本及它本相似之故事作分析比較。第三章則是以敘事分析的角度來檢視該本的藝術特色,同時比對二十卷本及八卷本相異處,以說明敦煌本《搜神記》是一本介於口頭與書面敘事的文本。再與唐五代講唱作品相似口語形式的表現,已證實是口頭說唱藝術在文本化之後的具體表現,並檢驗與唐代說話藝術間之關係。第四章則是透過文化意蘊的討論,說明敦煌本《搜神記》在敘事背後所潛藏的思想內容和文化意涵,分成三小節討論「孝子故事在志怪敘事傳遞的意涵」、「異類婚戀的文化意涵」及「鬼神怪異故事中的文化意蘊」。最後,第五章「結論」,則是將敦煌本《搜神記》通俗敘事研究的前四章作一整理,並提出相關延伸性的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並供後學者研究參考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界定-------------------------------------------------------------------------3
一、通俗的界定--------------------------------------------------------------------------------3
二、敦煌本《搜神記》寫本介紹-------------------------------------------------------------5
(一)敦煌本《搜神記》的基礎研究現況----------------------------------------------5
(二)敦煌本《搜神記》的寫本述要----------------------------------------------------6
(三)各本《搜神記》之概述------------------------------------------------------------11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19
一、故事類型學-----------------------------------------------------------------------------19
二、敘事學-----------------------------------------------------------------------------------20

第二章 敦煌本《搜神記》的故事類型探析----------------------------------------------23
第一節 孝子侍親的故事---------------------------------------------------------------------23
一、臥冰求魚型故事-------------------------------------------------------------------------24
二、郭巨埋兒型故事-------------------------------------------------------------------------26
三、棄老型故事-------------------------------------------------------------------------------28
四、小結-----------------------------------------------------------------------------------------30
第二節 良醫善卜的故事---------------------------------------------------------------------31
一、起死回生型故事-------------------------------------------------------------------------31
二、推遲死期型故事-------------------------------------------------------------------------33
三、巫術靈驗型故事-------------------------------------------------------------------------35
四、小結-----------------------------------------------------------------------------------------37
第三節 異類婚戀的故事---------------------------------------------------------------------38
一、羽衣仙女型故事-------------------------------------------------------------------------38
二、孝子遇仙型故事-------------------------------------------------------------------------42
三、人鬼夫妻型故事-------------------------------------------------------------------------44
四、小結-----------------------------------------------------------------------------------------45
第四節 鬼魂報恩復仇的故事--------------------------------------------------------------47
一、鬼魂復仇型故事----------------------------------------------------------------- -------47
二、鬼魂報恩型故事---------------------------------------------------------------- --------49
三、鬼魅訴冤型故事-------------------------------------------------------------------------51
四、小結-----------------------------------------------------------------------------------------53
第五節 朋友相待的故事---------------------------------------------------------------------54
一、斷金之交型故事-------------------------------------------------------------------------54
二、鬼兄人弟型故事-------------------------------------------------------------------------56
三、生死至交型故事-------------------------------------------------------------------------58
四、羊左之誼型故事-------------------------------------------------------------------------60
五、小結-----------------------------------------------------------------------------------------61
第六節 其他志怪故事------------------------------------------------------------------------63
一、神化故事-------------------------------------------------------------------------------64
二、動物報恩故事-------------------------------------------------------------------------65
三、鬼魂故事-------------------------------------------------------------------------------68
四、歷史傳說-------------------------------------------------------------------------------73
五、小結-----------------------------------------------------------------------------------------74

第三章 敦煌本《搜神記》敘事分析-------------------------------------------------------77
第一節 口頭敘事與書面敘事--------------------------------------------------------------77
一、口頭敘事文本的特徵與功能---------------------------------------------------------77
二、書面敘事文本的特徵與功能---------------------------------------------------------81
三、口頭敘事與書面敘事的交融---------------------------------------------------------82
第二節 敦煌本《搜神記》的敘事---------------------------------------------------------84
一、敦煌本《搜神記》與二十卷本、八卷本敘事比較-----------------------------84
二、敦煌本《搜神記》與二十卷本敘事之比較---------------------------------------92
三、敦煌本《搜神記》與八卷本敘事之比較-----------------------------------------96
四、敦煌本《搜神記》獨見故事之敘事--------------------------------------------------103
(一)孝感動天----------------------------------------------------------------------------103
(二)友情主題----------------------------------------------------------------------------105
(三)鬼神變化----------------------------------------------------------------------------106
(四)歷史傳說與其他敘事------------------------------------------------------------108
五、敦煌本《搜神記》之敘事特色-----------------------------------------------------110
(一)敘事語言的表現形式------------------------------------------------------------110
(二)人物形象塑造----------------------------------------------------------------------115
(三)人物話語的轉述-------------------------------------------------------------------119
第三節 敦煌本《搜神記》與口頭文化的關係--------------------------------------122
一、唐五代說話藝術的特徵------------------------------------------------------------122
二、敦煌本《搜神記》與口頭文化的關係-----------------------------------------123
(一)時間程式的表現-------------------------------------------------------------------124
(二)情感程式的表現-------------------------------------------------------------------126
(三)聚合豐裕的寫實人生------------------------------------------------------------129
(四)保守傳統中的穩定狀態---------------------------------------------------------130

第四章 敦煌本《搜神記》敘事的文化意蘊-----------------------------------------------135
第一節 孝子敘事的文化意蘊-----------------------------------------------------------135
一、藉由孝感故事來穩定社會----------------------------------------------------------134
二、社會交換下的孝行意蘊-------------------------------------------------------------135
三、從棄老故事看人性自覺-------------------------------------------------------------136
第二節 異類婚戀敘事的文化意蘊-----------------------------------------------------139
一、人鬼戀裡的愛情信物---------------------------------------------------------------139
二、文人士子對財富名利的渴求------------------------------------------------------141
三、異類婚戀的冥婚習俗----------------------------------------------------------------142
(一)冥婚習俗----------------------------------------------------------------------------143
(二)生命延續的追求-------------------------------------------------------------------144
四、人神戀中的人文特質-----------------------------------------------------------------146
(一)人神戀下的男性形象------------------------------------------------------------146
(二)從禁忌主題看自然規律---------------------------------------------------------148
第三節 鬼神怪異敘事中的文化意蘊---------------------------------------------------151
一、死後幽冥世界的想像-----------------------------------------------------------------151
(一)冥界觀念的產生-------------------------------------------------------------------152
(二)進入冥間異境的模式與意蘊---------------------------------------------------153
(三)冥界官僚機構與官吏體系建構的意蘊--------------------------------------154
二、死後現形的文化心理-----------------------------------------------------------------155
(一)善惡報應的天道觀---------------------------------------------------------------155
(二)亡魂託夢與夢驗的現實反映---------------------------------------------------156
三、對天地鬼神的崇拜信仰與人格化思維-------------------------------------------157
(一)對神靈崇拜信仰與人格化------------------------------------------------------157
(二)鬼魂人格化與現實生活的反射------------------------------------------------158

第五章 結論----------------------------------------------------------------------------------------161
參考文獻 ----------------------------------------------------------------------------------------169
zh_TW
dc.format.extent 767754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敦煌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搜神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故事類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通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敘事zh_TW
dc.title (題名) 敦煌本《搜神記》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Dunhuang Fiction Collec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敦煌吐魯番文獻
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學圖書館編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三十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 《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十四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日﹞磯部彰編 《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所藏,〈東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總括班,2005

二、古籍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東周‧韓非撰,陳奇猷校注 《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東周‧莊周著,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
漢‧鄭玄 《毛詩鄭箋》,台北:新興書局,198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
漢‧劉向,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劉向,傅錫任譯註《楚辭‧九歌》,臺北:三民書局,1993
《新譯禮記讀本》 姜義華譯,臺北:三民書局,1997
《新譯左傳讀本》 郁賢皓等注釋;傅武光校閱,臺北:三民書局,2002
魏‧曹植撰,趙幼文校注 《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晉‧干寶 撰《新輯搜神記》,﹝宋﹞陶潛 撰《新輯搜神後記》,李劍國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晉‧干寶,汪紹楹校注 《搜神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晉‧干寶,黃鈞注譯 《新譯搜神記》,台北:三民書局,2006
南朝宋‧范曄撰 《後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初版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周啟成等注釋 《新譯昭明文選》,台北:三民書局,2001
北魏‧魏收 《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唐‧段成式 《酉陽雜俎》(《四部叢刊》本第二十七冊),台北:臺灣商務,1975
唐‧歐陽詢等奉敕撰 《藝文類聚》,台北:木鐸,1974
宋.李昉等編 《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史繩祖 《學齋占畢》(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1985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 《四書讀本》,台北:啟明書局,1990
《十三經注疏》上《周禮注疏》卷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九,台北:世界書局,1980

三、現代專著(依姓名筆劃多寡排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王 青 《先唐神話、宗教與文化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 昊 《敦煌小說及其敘事藝術》,合肥:安徵人民出版社,2005
王三慶 《敦煌類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
王文濡原編 《說庫》,臺北:新興書局,1963
王叔岷 《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重民 《敦煌古籍敘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王重民 《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重民主編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
王重民等編 《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王國良 《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王國良 《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王國良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靖宇 《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伏俊璉 《敦煌文學文獻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
伏俊璉、伏麒鵬撰 《石室齊諧:敦煌小說選析》,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0年
江寶釵 《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台北:復文文化圖書出版社,1999
何星亮 《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年,2008
余英時 《中國文化史通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2
吳同瑞等 《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吳承學 《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增訂本),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吳禮權 《中國筆記小說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呂清泉 《從神話到小說:魏晉志怪小說與古代神話關係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李作霖 《魏晉至宋元敘事思想》,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李尚勤 《走出擬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李劍國 《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李劍國 《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李劍國 《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李豐楙 《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李鵬飛 《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周紹良 《紹良文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2005
周紹良 《敦煌文學芻議及其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周紹良、白化文編 《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周紹良主編 《敦煌文學作品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
季羨林主編 《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林辰 《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林家平、寧強、羅華慶 《中國敦煌學史》,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林聰明 《敦煌文書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
林聰明 《敦煌俗文學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祁連休 《中國民間故事史─先秦至隋唐五代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
祁連休 《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祁連休等主編 《中國民間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邱鎮京 《敦煌變文述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金榮華 《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
金榮華 《敦煌吐魯番論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金榮華 《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乙編),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8
金榮華 《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8
柳士鎮 《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胡士瑩 《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2
胡亞敏 《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胡萬川 《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苗 壯 《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范伯群、孔慶東 《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郎 淨 《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結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殷偉與任玫 《中國沐浴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烏丙安 《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袁 珂 《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
高國藩 《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高國藩 《敦煌民間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高國藩 《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張弓主編 《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張涌泉與竇懷永編審 《敦煌小說合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張瑞文 《丁乃通先生及其民間故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張銘遠 《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張錫厚 《敦煌文學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梁啟超 《飲冰室文集》卷十七,《中國近代文論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許鈺 《口承故事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陳文新 《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陳平原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陳明娥 《敦煌變文詞彙計量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陸永峰 《敦煌變文研究》,台北:巴蜀書社,2005
傅承洲主編 《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傅修延 《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曾永義 《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
焦國成 《傳統倫理及其價值》,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程毅中 《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黃征、張涌泉校注 《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楊 義 《中國敘事學》,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
楊明璋 《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
楊澤編 《魯迅散文選》,臺北:洪範出版社,1995
萬建中 《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萬建中主編 《新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
萬建中等 《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詹鄞鑫 《神靈與祭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賈二強 《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賈文昭與徐召勛 《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3
寧稼雨編著 《先唐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榮新江 《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榮新江 《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蒲慕州 《追尋一己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出版,2004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校訂本),台北:華正書局,1994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書店,1949
劉世劍 《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劉守華 《中國民間故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劉守華 《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劉守華 《佛經故事與中國民間故事演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劉守華、陳建憲主編 《民間文學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劉守華、黃永林主編 《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劉守華主編 《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劉苑如 《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劉師培 《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劉湘蘭 《中古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潘重規 《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鄭阿財 《敦煌文獻與文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鄭阿財、朱鳳玉 《敦煌蒙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鄭阿財、朱鳳玉主編 《1998-2005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台北:樂學書局,2006
鄭阿財、朱鳳玉主編 《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1908-1997)》,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
鄭振鐸 《中國俗文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鄭振鐸:《插圖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魯 迅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魯 迅 《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
魯 迅 《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2010
蕭登福 《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賴炎元著 《新譯孝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
錢鍾書 《管錐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糜文開、裴普賢 《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87
薛惠琪 《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謝明勳 《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台北:里仁書局,2011
謝明勳 《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故事研究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鍾敬文 《鍾敬文文集‧民間文藝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鍾敬文 《鍾敬文學術論文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顏慧琪 《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羅 盤 《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羅 鋼 《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羅書華 《中國敘事之學:結構、歷史與比較的維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譚達先 《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貫雅文化,1992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德﹞黑格爾,朱光潛譯 《美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
﹝英﹞福斯特著,蘇炳文譯 《小說面面觀》,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法﹞茲韋坦‧托多羅夫著,張寅德選編 《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法﹞熱奈特著,王文融譯 《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日﹞高橋 稔著,申荷麗譯 《中國說話文學之誕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德﹞莫宜佳著,韋凌譯 《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 《原始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法﹞布留爾,丁由譯 《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四、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多寡排序)
王三慶 〈《敦煌變文集》中的〈孝子傳〉新探〉,《敦煌學》第十四輯1989年4月
王立 〈神秘世界中的公平交易原則─鬼靈酬恩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新疆師範學報》1999第20卷第1期
王枝忠 〈關於兩部《搜神記》〉,《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王青 〈句道興《搜神記》與天鵝處女型故事〉,《敦煌研究》2005年第2期
王國良 〈敦煌本搜神記考辨〉,《漢學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12月
王晶波 《敦煌文學中的死而復生故事及其內涵》,《敦煌學研究》2009年第2期
成秀萍 〈從《搜神記》看魏晉六朝志怪小說作家的潛意識〉,《鄭江市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2000年第3期
何彬 〈試論中國傳統敘事中的歷史敘事〉,《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1卷第1期
吳秉杰 〈通俗文學的地位、價值和發展〉,《文藝爭鳴》1990年第6期
吳曉 〈論《搜神記》的民間文學性〉,《蘭州學刊》2004年第5期
李亦園口述、李宗玲整理 〈從鬼看中國人的宇宙觀〉,《光華雜誌》1985年
李進 楊瑞霞 〈淺析《搜神記》中民間文學作品的內容〉,《古典鉤玄》2012年第3期
李道和 〈女鳥故事的民俗文化淵源〉,《文學遺產》2001年第4 期
李維、鄭紅翠 〈中國古代遊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系統論略〉,《江漢論壇》2011第5期
李劍國 〈略論孝子故事中的「孝感」母題〉,《文史哲》2014年第5期
李鵬飛 〈試論古代小說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化遺產》2011第5期
汪龍麟 〈《搜神記》異類婚戀故事文化心理透視〉,《山西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周遠軍、劉吉寧、莫艷 〈敦煌本《搜神記》補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第25卷第3期
武波 〈從《搜神記》看志怪小說之「怪」〉,《青海師專學報》2003年第4期
洪鷺梅 〈人鬼婚戀故事的文化思考〉,《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第4期
夏廣興與王伶 〈漢譯佛典與唐代入冥故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2008年第2期
容肇祖 〈西陲木簡中所記的「田章」〉,《嶺南學報》1933年第三期第二卷
徐靜莊 〈《聊齋誌異》復生愛情故事的敘事寓意〉,《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126 期2012年
郜冬萍 〈民間文學與俗文學的交融〉,《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11年4月
崔達送 〈從三種《搜神記》的語言比較看敦煌本的語料價值〉,《敦煌研究》2004年第4期
張丑平 〈古代小說中愛情信物的文化內蘊與敘事意義〉,《學術界月刊》2012年總第174期
張玉蓮 〈人入冥間異境的導入模式─以古小說中的人鬼塚墓冥遇為例〉,《文史知識》2010第4期
張谷良 〈干寶《搜神記》中「異類戀情」故事試析〉,《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007第二十六卷第二期
張素卿 〈「語」與敘事:中國史傳敘事研究─以《左傳》為中心的考察〉,《國科會89年度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0年研究報告
張瑞芳 〈淺析史傳文學對唐前古小說的影響─以《搜神記》為例〉,《文教資料》2011年11月
張群 〈唐前人鬼婚戀小說情節結構型態及其成因〉,《文藝評論》2012年12月
張錫厚 〈敦煌寫本《搜神記》考辨-兼論二十卷本、八卷本〈搜神記〉,《文學評論叢刊》1982年總第16期
張濤 〈中國古代的婚姻形式〉,《歷史教學》1994年第4期
張薇薇 〈淺析敦煌本《搜神記》中的代詞〉,《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陳建憲 〈論中國天鵝仙女故事的類型〉,《民間文學論壇》1994年第2期
陳海濤 〈敦煌變文與唐代俗文學的關係〉,《社科縱橫》1994年第4期
彭松喬 〈禁忌藏「天機」─中國天鵝處女型故事意蘊的生態解讀〉,《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
項楚 〈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本事考〉,《敦煌學輯刊》1990年第2期
楊宗紅 〈人與自然:古代小說人與異類遇合母題的生態觀照〉,《文藝評論》2012年
楊明璋 〈神變、物件與敦煌本《搜神記》〉,《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五輯》, 2014年11月
萬建中 〈一場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對話─從禁忌母題角度解讀天鵝處女型故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萬建中 〈民間故事母題學研究概觀〉,《文化學刊》2010年11月第6期
萬桂紅 〈男權文化下的「天鵝處女」故事的解讀〉,《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2006年第7期
鄒濬智 〈「鬼」觀念與祖先崇拜試說〉,《稻江學報》2011年第三卷第一期
寧稼雨 〈主題學與中國敘事文化學的構建〉,《中州學刊》2007年第1期
裴登峰 〈情理兼具莊諧並舉─《搜神記》三則故事悟賞〉,《古典今讀》2009年第2期
劉守華 〈「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國原型及其世界影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劉忠世 〈「二十四孝」中的社會交換與傳統孝道〉,《齊魯學刊》2011年第2期
劉苑如 〈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2006年
劉苑如 〈從雞黍約到菊花約——一個死生交故事的中、日敘述比較〉,《東華漢學》2008年第7期
劉楚華 〈《廣異記》中的幽冥情緣〉,《文化遺產》2003年第二期
劉衛國與陳淑梅 〈古今「人鬼戀」模式的演變〉,《文化遺產》2014 年第3 期
潘重規 〈敦煌變文新論〉,《幼獅月刊》第49卷,1979年第1期
謝聰輝 〈女有所歸─台灣冥婚的文化意義〉,《台灣人文》1998年第2期

五、學位論文
林翠萍 《《搜神記》與《嶺南摭怪》之比較研究》,台南:國大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紀永貴 《中國口頭文化遺產:董永遇仙傳說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康韻梅 《六朝小說變觀之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張亞南 《《搜神記》研究:論《搜神記》的敘事學、文學題材與民俗學價值》,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5
陳佩玫 《「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閏春娟 《敦煌講史變文敘事藝術再探》,山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
黃裕芬 《「搜神記」變化故事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漆凌云 《中國天鵝處女型故事研究》,湖南:湖南湘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民間文學文學碩士論文,2001
劉苑如 《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蔡堂根 《中國文化中的人神戀》,浙江: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4
賴 揚 《敘事學視野下的《搜神記》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賴采蘋 《《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一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薛惠琪 《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謝明勳 《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顏慧琪 《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