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逢源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胡華喻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胡華喻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7-七月-2015 11:26:2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7-七月-2015 11:26:2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7-七月-2015 11:26:23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101151012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89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115101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湛若水(1466-1560),最初名為湛露,字民澤。後改名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綜觀湛若水生平,德業、事功並舉,其學術研究的推進,與教育事業的拓展相輔相成。湛氏相當關心時政,但卻少有發言。除奏摺之外,湛氏所遺留的政論專著並不多,其政治意見往往摻雜於學術作品之中。在湛若水諸作裡,《春秋正傳》寄寓的政治理念最為深刻。《春秋正傳》成書目的,除正諸《傳》之謬外,更有以經術勸聖學的經世用心;《春秋正傳》義理脈絡,則是基於對理學的理解,重新融鑄經典內涵而展現的經解成果。 《春秋正傳》解經特色,以「理」的範疇,取代「例」的歸納。《春秋》所書,必有善惡,然義例難以周全,但若融明心見性工夫於經文疏解,則聖人寓於《春秋》之大義可得,而是非褒貶自見。湛氏認為,定義是非價值,「理」比「例」更精確。在落實天理的命題上,湛若水發掘比「尊王」更深層的「禮」的意義,其結合性善、儒學、政治,以此作為《春秋》中「禮」的支撐。《春秋正傳》融理學於經學的經解方式,除擺脫傳統以例解經的桎梏外,也同時於學理上落實朱熹的道統觀。 全文共分六章,自第壹章〈緒論〉以降,依次梳理湛若水生平、理學架構、經學理路,最後探討其思想貢獻及視野侷限。第貳章〈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透過整理湛氏生平,掌握湛氏學術基調。此外,亦考察《春秋正傳》的成書背景及版本問題,勾勒湛氏《春秋正傳》寫作用意,與往後知識界接受狀況。第參章〈《春秋正傳》之理學依據〉基於前人對湛氏理學思想的研究成果,以傳統「本體」(聖人之心)、「工夫」(入聖之徑)的研究分類為基礎,驗證「理學」對「經學義理」的推展作用,深入觀察湛氏賦予《春秋正傳》的要旨及期待,藉此補充其理學思想中,必須以「聖典」相輔相成,始能完足之主張。第肆章〈《春秋正傳》之理學實踐〉,基於第參章分析湛氏理學經解的成果,進一步論述《春秋正傳》成就。本章通過綰合湛氏理學思想與《春秋正傳》取義關鍵,深入探討湛氏如何以「禮」、「刑」立定《春秋》要旨,並進一步思索湛氏所拈出《春秋》大義的內涵。第伍章〈《春秋正傳》由「義」至「理」之定位考察〉綜合第參章、第肆章研究成果,探討《春秋正傳》於《春秋》學史上,將有何種義理突破,並嘗試給予歷史定位。在「理學視野」參酌下所呈現的《春秋》大義,較於以義例解經的成果,將有何種變化?本文透過第伍章之收束,檢視湛若水理學、經學融鑄後之開展空間,與方法、視域下的思想特色。第陸章〈結論〉總結全文,嘗試梳理湛氏於中國思想流變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此議題未來延伸研究的可能。 本文透過梳理湛若水理學內涵,分析其經解理路,由此觀察《春秋》在理學視野下的詮釋樣貌,以及經典對理學工夫的輔助效果。本文探究湛氏理學視角如何影響其經學思想的同時,亦反由其經學思想釐清湛氏哲學結構,為湛氏思想特色立定大致方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8 第貳章 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21 第一節 湛若水生平概述••••••••••••••••••••••••••••••••••21 第二節 《春秋正傳》成書背景•••••••••••••••••••••••••••••29 第三節 《春秋正傳》之版本與流傳•••••••••••••••••••••••••34第參章 《春秋正傳》之理學依據••••••••••••••••••••••••••••••41 第一節 聖人之心:生理之心•••••••••••••••••••••••••••••••41 第二節 入聖之徑:勿忘勿助•••••••••••••••••••••••••••••••55 第三節 《春秋》之旨:禮者理也•••••••••••••••••••••••••••70 第四節 小結•••••••••••••••••••••••••••••••••••••••••••••80 第肆章 《春秋正傳》之理學實踐••••••••••••••••••••••••••••••83 第一節 由心生禮之經解建構•••••••••••••••••••••••••••••••83 第二節 「達禮」於道統實踐的意義•••••••••••••••••••••••••91 第三節 「刑書」於道統落實之啟示••••••••••••••••••••••••••101 第四節 小結••••••••••••••••••••••••••••••••••••••••••••110 第伍章 《春秋正傳》由「義」至「理」之定位考察••••••••••••••113 第一節 由「制法」到「理攝」的轉變•••••••••••••••••••••••113 第二節 以理攝經之實踐••••••••••••••••••••••••••••••••••122 第三節 《春秋正傳》於明代理學經解脈絡的意義••••••••••••130 第四節 小結••••••••••••••••••••••••••••••••••••••••••••139 第陸章 結論••••••••••••••••••••••••••••••••••••••••••••••142參考書目•••••••••••••••••••••••••••••••••••••••••••••••••145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730999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1012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湛若水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春秋正傳》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天理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中正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禮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敬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 Study on the Zhan Ganguan’s Chun Qiu Theor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湛若水專著【明】湛若水,《春秋正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明】湛若水,《春秋正傳》,北京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景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明】湛若水,《春秋正傳》,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據同治丙寅年刻資政堂藏板攝製微縮資料,1994年【明】湛若水,《二禮經傳測》,濟南市:齊魯書社,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刻本【明】湛若水,《格物通》,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明】湛若水,《遵道錄》,濟南市:齊魯書社,2001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影印明嘉靖二年刻本【明】湛若水,《古樂經傳全書》,濟南市:齊魯書社,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嘉靖三十四年祝廷滂刻本【明】湛若水,《白沙子古詩教解》,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陳獻章集》【明】湛若水,《楊子折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嘉靖葛澗刊本【明】湛若水,《泉翁大全集》,明嘉靖十九年洪垣編刻本、萬曆二十一年修補本【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二十年黃楷刊本 【明】湛若水,《甘泉先生文錄》,海南市:海南出版社,2000年《故宮珍本叢刊》影印明嘉靖八年周孚先刻本古籍【漢】司馬遷,《史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1年《阮刻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1年《阮刻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榖梁注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宋】邵雍,《邵雍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宋】程顥、程頤,《二程文集》,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市:漢京文化,1983年【宋】蘇轍,《春秋集解》,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宋】胡安國,《胡氏春秋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劉敞,《春秋傳》,臺北市:大通書局,1970年《通志堂經解》【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宋】朱熹輯錄,《近思錄》,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宋】呂祖謙,《春秋集解》,臺北市:大通書局,1970年《通志堂經解》【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明】毛憲,《古菴毛先生文集》,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山東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一年毛訢刻本【明】王介之,《春秋四傳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明】王守仁,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杭州市:浙江古籍,2010年【明】王樵,《春秋輯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明】姜寶,《春秋事義全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明】徐浦,《春秋四傳私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明】袁仁,《春秋胡傳考誤》,臺北市:漢京文化,1985年【明】張以寧,《春秋春王正月考》,臺北市:漢京文化,1985年【明】張以寧,《辨疑》,臺北市:漢京文化,1985年【明】張邦奇,《春秋說》,臺北市:新文豐,1985年叢書集成續編本《見養心亭集》【明】陳獻章,《白沙子全集》,臺北市:河洛圖書,1974年【明】陳獻章撰,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明】陸深,《儼山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明】陸粲,《春秋胡氏傳辯疑》,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童品,《春秋經傳辨疑》,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黃宗羲全集》【明】黃宗羲等,《宋元學案》,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明】楊于庭,《春秋質疑》,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明】劉宗周,《劉子全書及遺編(上、下)》,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1年【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臺北市:三民書局,1985年 【清】鄧掄斌等纂,《惠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1967年影印清光緒七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南第三號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7年 【民國】中研院史語所校印,《明實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民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市:源流文化,1982年【民國】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近人論著專書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市:文津書局,1993年王守仁,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杭州市:浙江古籍,2010年王煜,《明清思想家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1981年卡洛‧安東尼著,黃艷紅譯,《歷史主義》,上海市:格致出版,2010年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80年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朱鴻林,《明人著作與生平發微》,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市:允晨文化,2004年 吳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3年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年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1998年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沈志佳,《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岡田武彥著,吳光等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7年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北京市:開明書店,1941年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張曉生主編,《儒學研究論叢》第二輯,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儒學中心,2009年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爭論與禮秩重省》,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01年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3年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1年陳郁夫,《江門學記:陳白沙及湛甘泉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1984年陳逢源,《「融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之歷史思維》,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3年 傅衣凌主編,《明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年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程發軔編,《春秋要領》,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1年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蔣伯潛,《經與經學》,上海市:上海書店,1997年鄭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黎業明,《湛若水年譜》,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戴君仁等,《春秋三傳研究論集》,臺北市:黎明文化,1982年戴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關步勛主編,《湛甘泉研究文集》,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93年 單篇論文王元林、林杏容,〈明代西樵四書院與南海士大夫集團〉,《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頁90-98。王文娟,〈「隨處體認天理」之境遇性意義〉,《鵝湖》,38卷6期,2012年12月,頁60-64吳惠珍,〈明代經學述〉,《臺中商專學報》,31期,1999年6月,頁99-110吳愛邦,〈嶺南文化與湛若水的道德修養理論〉,《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2007年12月,頁31-34呂麗粉,〈《五經大全》、《四書大全》的編修及其對明代經學的影響〉,《東方人文學誌》,9卷4期,2010年12月,頁157-172金培懿,〈日本多久聖廟與儒學〉,《漢學論壇》第三輯,2003年12月,頁165-184 張佑珍,〈江門道統與〈非老子〉〉,《花蓮師院學報》16期,2003年,頁17-32張高評,〈《春秋》曲筆直書與《左傳》屬辭比事--以《春秋》書薨、不手弒而書弒為例〉,《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十九期,2012年10月,頁31-71張德建,〈春秋學與明代學術的歷史變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1卷第3期,2008年5月,頁306-309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三期,1996年5月,頁1-20陳逢源,〈國家體制的思維--《春秋》書例的另一種詮釋方向〉,《東吳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5年5月,頁1-37喬清舉,〈甘泉哲學體系及其後傳研究〉,《哲學研究》1994年第2期,頁52-59賀廣如,〈明代的三家《詩》學--兼論清今文《詩》學的興起〉,《人文中國學報》十五期,2009年9月,頁249-292黃泊凱,〈對湛甘泉工夫論的檢視〉,《華岡哲學學報》,3期,2011年6月,頁51-76黃淑基,〈湛甘泉與王陽明學說思想論辯之初步解析〉,《鵝湖》,31卷9期,2006年3月,頁43-52楊晉龍,〈從《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經學的評價析論其評價內涵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期,2000年7月,頁523-586劉德明,〈湛若水《春秋》學初探--論湛若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2009年6月,頁165-190劉德明,〈湛若水對程頤、胡安國《春秋》學的批評與觀點〉,《當代儒學研究》第六期,2009年7月,頁91-129潘振泰,〈明代江門心學的崛起與式微〉,《新史學》七卷二期,1996年6月,頁1-46黎業明,〈思想和政治:湛若水與「大禮議」之關係述略〉,《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2009年9月,頁23-27黎業明,〈湛甘泉晚年思想述略--以《甘泉先生重遊南岳紀行錄》為中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頁58-62黎業明,〈湛若水與嚴嵩交往述略〉,《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2期,頁121-128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年9月,頁345-406蘇子媖,〈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由《楊子折衷》論析〉,《當代儒學研究》第九期,2010年12月,頁295-320學位論文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李宇婷,《湛甘泉哲學思想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李淑芬,《明儒論學宗旨述要》,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林穎政,《明代春秋學研究》,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涂茂奇,《明代學者對胡安國《春秋傳》之檢討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張伯宇,《湛甘泉心學思想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張佑珍,《從出世到入世——湛若水對「學宗自然」之闡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郭素紅,《明代經學的發展》,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游騰達,《湛甘泉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2年童中平,《隨處體認天理——湛甘泉哲學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7年黃泊凱,《湛若水工夫論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黃敏浩,《湛甘泉的生平及其思想》,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潘振泰,《湛若水與明代心學》,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賴昇宏,《湛甘泉理學思想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外文論著W.W.克萊恩等著,尹妙珍等譯,《基督教釋經學》,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011年山田琢,《春秋学の研究》,東京都:明徳出版社,1987年志賀一朗,《湛甘泉の研究》,東京都:風間書房,1980年狩野直喜,《春秋研究》,東京都:みすず書房,1994年 荒木見悟,〈湛甘泉と王陽明--なぜ甘泉学は陽明学ほど発展しなかったか〉,《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哲学年報》,27期,1968年3月,頁275-305讓‧格朗丹著,何衛平譯,《哲學解釋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網路資料日本內閣文庫「全國漢籍データベース」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query=%E6%96%87%E5%BA%AB 2014/8/25,2014/08/25上午9:41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