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謝如媛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Hsieh, Ju Yuan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潘曉萱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Pan, Hsiao Hsua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潘曉萱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Pan, Hsiao Hsua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7-八月-2015 14:12:1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7-八月-2015 14:12:1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7-八月-2015 14:12:16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101651049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57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1651049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感化教育是少年事件處理法保護處分中最為嚴厲的處遇內容,然而其性質的確立,卻始終在「刑罰」與「教育」間游盪,假若未定性感化教育的本質,則實際執行上恐會誤解感化教育的理念,甚而也無法達成少年事件處理法所欲追求少年健全成長的核心目標,且因為現行感化教育執行機構的強制性及封閉性,也非常容易誤解感化教育屬於懲罰的一環。因此本文從感化教育理念定性加以討論,確認感化教育的本質精神後,加以檢視我國目前實踐感化教育的過程,所遭遇到的五大問題。感化教育核心理念的確立,理解感化教育屬於教育的一種,在立法選擇下已經擺脫早期刑罰的色彩,重新檢討我國感化教育的理念如何在這五大問題下加以貫徹,且配合日本少年法的實踐與討論,希冀提供我國感化教育問題改善下有更加多元及豐厚的討論,同時理解感化教育「封閉」所代表的意義,讓感化教育處所不再僅是消極的封閉機構,可以積極的落實少年健全成長目的、培養少年未來離開院所面對社會肯認自我價值的態度。最後,討論感化教育值得改善的方向,藉由展望之討論,讓理念可以確切地貫徹於感化教育的未來發展,進而期待感化教育未來的執行機構不再是與社會隔絕的封閉場所,而是可以伴隨著少年狀態,動態地改變封閉性質,與社會大眾互相連結,以少年為主體的進行感化教育過程。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問題意識 1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範圍 3第一項 文獻回顧 3第二項 研究範圍 5第三節 研究方法 6第四節 研究前提與論文架構 7第二章 少年感化教育之功能與執行 11第一節 現行少年事件處理法立法理念及目的 11第一項 少年健全成長之目的 12第一款 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之起源 12第二款 「健全成長」的立法政策 14第二項 同心圓結構之精神 16第一款 同心圓結構與國親思想 17第二款 以新的態度詮釋感化教育 18第二節 非行少年的特性-以感化教育少年為例 19第一項 「少年階段」成為獨立涵義 19第一款 少年之獨立法律程序 20第二款 「保護少年」產生之質疑 22第三款 少年脈絡的形成 23第二項 非行少年之所需 25第一款 生理上的需要 26第二款 安全上的需要 28第三款 愛與隸屬的需要 32第四款 尊重上的需要 35第五款 自我實現的需要 36第三項 接受感化教育少年之特性 38第一款 實務統計分析 38第二款 文獻探討感化教育少年之特性 40第三款 感化教育的判斷標準 44第三節 感化教育之性質 49第一項 感化教育定位之過渡 49第一款 感化教育處於保安處分之定位 50第二款 感化教育屬於保護處分 52第三款 以保護處分理解感化教育 54第二項 感化教育之內涵 55第一款 感化教育在教育與刑罰間游移 55第二款 目前感化教育所發揮之功能 58第四節 感化教育之執行機構 61第一項 少年矯正機構之不同樣貌 61第一款 矯正機構之發源 62第二款 多元少年矯正機構 63第三款 引入教育理念的矯正機構 65第四款 對封閉式矯正機構之反動 66第五款 小結-少年矯正機構的反思 68第二項 我國執行感化教育機構之轉變 69第一款 由少年輔育院執行感化教育 69第二款 少年矯正學校之設立 76第三章 現行感化教育之困境 81第一節 我國實踐感化教育的五大問題 81第一項 感化教育機構監獄化之困境 82第一款 封閉機構之氣氛 82第二款 在社會化為感化教育之目標 86第二項 執行人員專業之欠缺 87第一款 少年輔育院之訓導員 88第二款 少年矯正學校之執行人員 90第三項 少年輔育院與矯正學校雙軌實施困境 90第一款 少年輔育院及矯正學校之併行制度 91第二款 少年分派感化教育處所之標準 94第三款 主管機關的選擇 96第四項 專門矯正機構的矯正 96第一款 缺乏對少女矯正之重視 97第二款 特殊教育矯正機構之缺乏 99第五項 司法實務誤解感化教育機構功能之缺失-以釋字第664號為核心 103第二節 感化教育處所面對之困境-以日本法為比較中心 106第一項 日本少年院之分類 106第二項 日本少年院收容問題之解決 108第一款 院所內職能教育的安排 108第二款 非行少女之專門機構 109第三款 日本醫療少年院 110第四款 日本少年虞犯的處遇 112第三節 小結 114第四章 感化教育理念之貫徹 117第一節 感化「教育」的理念 117第一項 落實感化教育的「教育」 117第一款 多元專業納入教育平台 118第二款 感化教育環境的打造 121第二項 發揮平台功能的感化教育 124第二節 封閉機構的其他可能 125第一項 封閉機構教育的進行 125第一款 「封閉」於感化教育過程所代表之意義 126第一款 利用同儕團體對少年的幫助 128第二款 少年矯正機構就少年在社會化之努力 130第二項 不完全封閉機構之設計 132第一款 不完全封閉的走向 132第二款 與安置輔導的差異與選擇 134第三款 封閉機構的存在意義 136第三節 管理行為的選擇 138第一項 執行人員看待少年的正確態度 138第二項 教育觀點下的懲罰及獎勵 141第三項 戒具、考核房的使用 143第一款 實際運作的情況 144第二款 維持秩序的法律限制 146第四節 少年輔育院及矯正學校性質改變 147第一項 少年輔育院擺脫軍事化管理 148第二項 決定主管機關 149第五節 參酌專業處遇的方向 150第一項 矯正機構的平等選擇 150第二項 特殊教育的需求與回應 151第六節 少年虞犯的明天 153第五章 感化教育之展望 155第一節 與社會的接軌 155第一項 感化教育重視社會融合的功用 157第二項 社會融合的落實 158第二節 調整少年未來生活之環境 160第一項 少年成長環境之「調整」 162第一款 日本少年院之實踐 162第二款 台灣感化教育之執行 164第二項 少年原生環境的替代 167第一款 公權力非完全「取代」少年成長環境 168第二款 我國現行制度銜接機構的進行 168第三節 精進課程設計 170第一項 個別處遇計畫書之落實 171第二項 以九天技藝團為發想 173第一款 讓少年獲得成就感之舞台 174第二款 同儕間之互助 176第三項 積極的職能教育 178第一款 院內的學習內容 178第二款 院外的資源銜接 180第四項 被害者同理教育的考量 182第一款 日本被害者同理教育的運作 182第二款 我國矯正教育面對被害者之議題 184第四節 小結 185第六章 研究結果與未來展望 187第一節 研究結果 187第二節 未來展望 195參考文獻 197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3705260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49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少年非行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感化教育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保護處分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封閉機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在社會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少年輔育院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少年矯正學校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專門矯正機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少年虞犯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少年院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不完全封閉機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社會融合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少年生活環境調整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少年感化教育之理念與實踐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formatory Education for Juvenile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中文(依姓氏筆劃)(一)書籍1. 吳清山,《教育概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2. 吳明隆,《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年10月。3. 何明晃,《少年司法實務論叢》,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4. 李清泉,《保安處分執行法要義》,自版,2009年4月。5. 林紀東,《少年事件處理法論》,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7月。6. 林山田,《刑罰學》,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2月。7.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8.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9月。9. 周愫嫻,《少年犯罪》,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10. 陳慈幸、蔡孟凌編著,《少年事件處理法學理與實務》,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8月。11. 郭豫珍,《量刑與刑量-量刑輔助制度的全觀微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7月。12. 賈馥茗,《教育的本質》,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13. 黃棟培,《少年事件處理與感化教育》,漢林出版社,1980年4月。14. 黃徵男,《21世紀監獄學-理論、實務與對策》,一品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15. 黃仲夫,《刑法精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9月。16.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合著,《犯罪學新論》,台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出版,2012年1月。17. 趙庸生,《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18.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19. 蔡德輝、楊士隆著,《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3月。20. 蘇益志,《觸法少年輔導實務:晤談室中的陳思、領悟與行動》,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二)翻譯書1. 瑪格麗特.K.羅森海姆,富蘭克林.E.齊姆林,戴維.S.坦嫩豪斯,伯納德.多恩編(高維儉譯),《少年司法的一個世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5月。2. 蔭山庄司等著(華意蓉譯),《現代青年心理學》,五洲出版社,1987年9月。3. 戴維.賈里,朱莉亞.賈里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4. August Aichhorn著(陳砥瀾譯),《少年犯罪之心理分析與矯治》,1966年1月。5. David Garland著(劉宗為,黃煜文譯),《懲罰與現代社會》,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6. Karen Farringdon著(陳麗虹、李臻譯),《刑罰的歷史》,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 Michel Foucault(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5月。8. 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遠流出版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9. Peter C. Kratcoski & Lucille Dunn Kratcoski 著(彭海青、袁彬、袁小萍、葉希善、朱立恒等譯),《青少年犯罪行為分析與矯治》,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2月。10. Robert L. Berger/James T. McBreen/Marilyn J. Rifkin 著(陳怡潔譯,郭靖晃校閱),《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三)期刊1. 〈立法院公報〉,第50卷第28期,1961年10月。2. 〈立法院公報〉,第60卷第21期,1971年3月。3. 〈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17期,2005年4月。4. 李茂生,〈我國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律師通訊》第184期,1995年1月。5. 李茂生,〈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目的規定釋疑〉,《月旦法學雜誌》第40期,1998年9月。6. 李茂生,〈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基本策略-後現代法秩序序說〉,《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1999年1月。7. 李茂生,〈少年犯罪的預防與矯治制度的批評-一個系統論的考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9卷第2期,2000年1月。8. 李茂生,〈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檢討與展望-以刑事司法與福利行政兩系統的交錯為論點〉,《月旦法學雜誌》第74期,2001年7月。9. 李建良,〈學之逃、家之逃、法之逃?釋字第六六四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40期,2009年11月。10. 何賴傑,〈少年法院組織不合法或無管轄權?〉,《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11. 林東茂,〈評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正〉,《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1999年7月。12. 林千岑,〈陪伴非行少年之社工觀點:社會工作應用於觀護制度〉,《社區發展季刊》第137期,2012年3月。13. 周愫嫻,〈少年輔育院學生社會化模式研究〉,《犯罪學期刊》第二期,1996年12月。14. 施慧玲,〈少年非行防治對策之新福利法制觀-以責任取向的少年發展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卷,1998年7月。15. 施慧玲,張旭政,〈論國家介入親權行使之法理基礎-以兒童人權為中心價值的論證體系〉,2002年人權報告,2003年2月。16. 施安琪、鈕文英,〈台灣少年矯正學校暨輔育院對身心障礙犯罪學生之教育服務現況〉,《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第16期,2014年。17. 涂淑瑩,〈矯正機關收容少年使用黑話之社會語言學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8期,2007年4月 。18. 陳玫伶、李自強,〈安置輔導少年重返家庭與資源連結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26期,2009年7月。19. 陳慈幸,〈日本少年矯正處遇之探究-歷史沿革與政策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20期,2013年9月。20. 蔡坤湖,〈禁錮少年的不是高牆,而是你我的眼睛!-釋字第664號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76期,2010年1月。21. 蔡坤湖,〈少年刑事案件與少年保護事件〉,《月旦法學教室》第125期,2013年3月。22. 蔡坤湖,〈少年保護事件〉,《月旦法學教室》第136期,2014年2月。23. 賴擁連、許春金、陳玉書,〈形塑青少年中止犯與持續犯原因之縱貫性研究-整合控制性理論觀點〉,《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15期,2012年9月。24. 賴擁連、曾淑萍、彭士哲,〈矯正定向對於矯正人員工作環境意象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14期,2011年12月。25. 賴擁連,〈當前少年矯正機構矯正模式之研究〉,《犯罪、刑罰與矯正研究》第3卷第1期,2011年11月。26. 謝如媛,〈日本における非行少年の社会內处遇〉,2012年度公益財団法人交流協会フェローシップ事業成果報告書,2013年4月。(四)學位論文1. 呂孟翰,〈以社會融合觀點重新省思我國刑事政策〉,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2. 李昭蓉,〈「壞」/Why女孩發聲:輔育院青少女的生活經驗與身體規訓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2005年。3. 吳培綺,〈輔導工作對犯罪少年生活適應成效之相關研究-以少年矯正學校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4. 吳佳真,〈父權思維下的抗拒與順服:談少輔院女性少年犯之生存處境及策略〉,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2002年7月。5. 吳孟瑾,〈少年矯治機構霸凌現象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6. 卓雅苹,〈從貧窮、犯罪與社會排除論少年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10月。7. 林昭宏,〈認輔關係對機構式處遇中受輔少年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8. 翁國峰,〈非行同儕、負向情緒與效能影響少年偏差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所就博士論文,2008年7月。9. 孫苑芬,〈從誠正中學檔案看我國少年矯正教育之變遷〉,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10. 陳孟萱,〈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契機-以美國少年法制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1. 陳振盛,〈矯正學校學生與矯正人員對矯正行為的建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12月。12. 陳依農,〈論少年司法之定位與功能〉,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3. 陳竹君,〈從司法院釋字第664號解釋探討少年虞犯之立法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1月。14. 黃麗慎,〈「九天將團」經驗-另類的少年安置輔導處遇〉,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5. 葉思漢,〈監獄文化對短期自由刑受刑人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玄奘大學公共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計畫書,2009年6月。16. 葉眉伸,〈論少年之感化教育〉,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12年2月。17. 劉芳安,〈非行少年進入觀護體系之歷程與經驗〉,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18. 廖健凱,〈我國非行少年司法與矯治原理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2013年。19. 鄭安凱,〈少年竊盜初犯與再犯差異性及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20. 謝如媛,〈日本現行少年法運用之變化歷程-以非行統治與非行現象之關係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五)其他1. 少年自立生活適應協助暨後續追蹤輔導業務講習,2013年4月, http://goo.gl/fkmQ3D(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 司法統計,網路資料:http://www.judicial.gov.tw/juds/index1.htm(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3. 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304099(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4. 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301214(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5. 李珮瑜,〈感化少年家長親職教育團體〉,http://ksy.judicial.gov.tw/Upload/RelFile/Publish/568/634461628349062500.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6. 李宥樓,〈法官,你為何流淚〉,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2.asp?id=1063(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7. 李宥樓,〈愛,是唯一的武器〉, https://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2.asp?id=1058(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8. 李進雄,〈台灣高雄少年法院感化教育處遇計畫實施狀況〉,http://ksy.judicial.gov.tw/Upload/RelFile/Publish/567/634461626625000000.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9. 李茂生,〈新少年司法與矯治制度實施十年的光與影〉,http://ksy.judicial.gov.tw/Upload/RelFile/Publish/182/634026231844218750.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0. 李茂生,〈釋字六六四號解釋評析-憲法的顢頇與天真〉,網路資料: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465111/%E9%87%8B%E5%AD%97664%E8%99%9F%E8%A7%A3%E9%87%8B%E8%A9%95%E9%87%8B.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1. 李自強,〈觸法少年安置輔導處遇之現況與檢討〉, http://www.pbaroc.org.tw/link6.asp?p=1-6-1(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2. 吳孟竹,〈我國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實踐與展望-以安置輔導為例〉,頁2804-2805, http://ja.lawbank.com.tw/pdf2/139%E5%90%B3%E5%AD%9F%E7%AB%B9.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3. 邱煥棠,〈我國少年矯正工作與回顧展望〉,http://www.corrections-cca.org.tw/index.php?do=new_knowledge_info&id=13035(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4. 法務部「少年矯正學校之現況與展望座談會」會議實錄【初稿】,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465111/%E5%B0%91%E5%B9%B4%E7%9F%AF%E6%AD%A3%E5%AD%B8%E6%A0%A1%E4%B9%8B%E7%8F%BE%E6%B3%81%E8%88%87%E5%B1%95%E6%9C%9B%E5%BA%A7%E8%AB%87%E6%9C%83%E7%B4%80%E9%8C%84%E5%88%9D%E7%A8%BF1.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5. 姚建龍,〈少年司法的起源:美國少年矯正機構運動的興起〉,2010年11月, http://www.legaldaily.com.cn/fxy/content/2010-11/05/content_2341622.htm?node=21413(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6. 侯崇文,〈社會控制論〉,http://goo.gl/qLgzeX(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7. 時越,〈少輔院的悲歌唱給誰聽〉,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5年6月8日,網路資料: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608/624861/(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8. 陳玉梅,〈給他一個好名字,就有奇蹟發生-專訪台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法官蔡坤湖〉, 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2.asp?id=1060(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19. 陳貞夙,〈感化教育處遇計畫書執行成效之初探〉,網路資料: http://ksy.judicial.gov.tw/Upload/RelFile/Publish/566/634461625360312500.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0. 張裕榮,〈論我國感化教育處遇計畫書與裁定前處遇-一個比較法觀察之論述〉, http://ksy.judicial.gov.tw/Upload/RelFile/Publish/565/634461623704218750.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1. 教育維基百科: http://goo.gl/Hi03O(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2.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Resocialization(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3. 監察院調查報告,http://humanrights.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E8%AA%BF%E6%9F%A5%E5%A0%B1%E5%91%8A/103/103000297103%E5%B0%91%E8%BC%94%E6%A1%88%E8%AA%BF%E6%9F%A5%E5%A0%B1%E5%91%8A%EF%BC%88001%EF%BC%890709.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4. 監察院最新消息: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message/message_1.asp&ctNode=903&msg_id=5257(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5. 蔡坤湖,〈機構處遇?社區處遇?法官抉擇的難題〉,網路資料: http://ksy.judicial.gov.tw/Upload/RelFile/Publish/439/634040109294047500.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6. 鄭凱榕,〈風中微顫的醡醬草-關懷青少女監所人權〉,網路資料: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295.htm(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7. 聯合新聞網,http://goo.gl/XtO9WL (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8. Ken Robinson. Lou Aronica, 〈好的老師就像園丁,他的任務不是命令植物長大,而是創造一個適合生長的環境〉,網路資料: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80132/(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二、日文(依五十音順序)(一)書籍1. 赤羽忠之,《非行と教育を考える》,北樹出版有限会社,1984年1月。2. 井上公大,《非行臨床-实踐のための基礎理論》,創元社株式会社, 1983年3月。3. 葛野尋之編,《少年司法改革の検証と展望》,日本評論社株式會社,2006年3月。4. 樋口幸吉,《新訂非行少年の心理》,大日本図書株式會社,1983年。5. 広田照幸、古賀正義、伊藤茂樹,《現代日本の少年院教育》,名古屋大学屋出版会,2012年9月。6. 平尾靖,《非行-補導と矯正教育》,有斐閣株式会社,1974年10月。7. 藤岡淳子編,《犯罪‧非行の心理學》,有斐閣株式会社,2007年3月。8. 丸山雅夫,《少年法講義》,成文堂株式會社,2012年3月。9. 坂本敏夫,《実録!少年院.少年刑務所》,二見書法株式会社,2003年6月。(二)期刊1. 浅野正,〈被害者の視点を取り入れた教育の効果的な実践―再犯抑止と被害者支援の観点から―〉,《『人間科学研究』文教大学人間科学部》第33号,2011年。2. 大貝葵,〈少年院法改正について〉,《金沢法學》57卷2号,2015年3月。3. 太田達也,〈新.少年院法の制定と少年矯正の課題〉,《刑事法ジャーナル》第41期,2014年。4. 小西暁和,〈「虞犯少年」概念の構造-公正さと教育的配慮の矛盾相克する場面として〉,《早法》81卷1号,2005年。5. 武內謙治,〈少年への厳罰化〉,《法學セミナー》第722期,2015年3月。6. 內藤晋太郎、橋口英明,〈新しい少年院法.少年鑑別所法について〉,《刑事法ジャーナル》第41期,2014年。7. 鷲野薰,〈生きている少年法-少年院の处遇〉,《法學セミナー》第714期,2014年7月。(三)其他1. 医療少年院とは? 医療生活の実態, http://xn--0et88cjx0g.com/%E5%8C%BB%E7%99%82%E5%B0%91%E5%B9%B4%E9%99%A2%E3%81%A8%E3%81%A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三、英文(一)書籍1. Du Boulay, Francis Robin Houssemayne. An Age of Ambition: English Society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New York: Viking Press(1970)2. Anthony M. Platt ,The Child Savers – The Invention of Delinquency, Towards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1978).(二)期刊1. Bullis . M & Yovanoff . P.,Idle hands : Community employment experiences of formerly incarcerated youth,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14 ,2006。(三)其他1.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Juvenile Boot Camps,http://children-laws.laws.com/juvenile-law/juvenile-boot-camp(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2. Erik K. Laursen,The Evidence Base of Positive Peer Culture,2010年,https://reclaimingjournal.com/sites/default/files/journal-article-pdfs/192%20Laursen.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3. European Union, Joint Report by the Commission and the Council on Social Inclusion, http://ec.europa.eu/employment_social/soc-prot/soc-incl/final_joint_inclusion_report_2003_en.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4. John Ashcroft, Deborah J. Daniels, Sarah V. Hart,Correctional Boot Camps: Lessons from a Decade of Research,https://www.ncjrs.gov/pdffiles1/nij/197018.pdf(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5. Juvenile Boot Camps Vs. Juvenile Delinquent Programs,http://goo.gl/hWmBQ9 (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6. Sandy Banks , Camp Kilpatrick an acclaimed youth sports program is sidelined, http://www.latimes.com/local/la-me-0225-banks-camp-kilpatrick-sports-20140225-column.html(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7. Shock Incarceration and Boot - Camp Prisons,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G2-3403100421.html (最後瀏覽日:2015年6月25日)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