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全像圖組織設計運用於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警察組織處理紅衫軍倒扁行動為例
作者 侯博文
貢獻者 詹中原
侯博文
關鍵詞 全像圖
危機危理
群眾
紅衫軍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九月-2015 16:21:16 (UTC+8)
摘要 我國自詡為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之一,但大規模的政治性群眾事件常讓國人生活受到巨大的影響,其中的平衡點不易拿捏。姑且不論民主是如何的被定義,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其不確定性。民主政治正是嘗試以一套複雜的程序機制,儘可能誠實將衝突與不完美暴露出來,並不斷尋求協商妥協的政治體制。本研究認為社會上龐大的情緒能量需要宣洩的管道,而群眾活動則是最佳的情緒出口。
警察扮演著社會秩序維護者的角色,而警察機關往往將群眾事件列為組織外部的重大危機。蓋因大規模的群眾抗爭事件易牽涉到政治層次,若處理不慎,將引起流血衝突與造成社會不安,警察亦將成為眾矢之的或淪為政治角力下的犧牲者。而本研究嘗試結合危機管理理論及全像圖組織設計之概念,輔以實證方式探討警察組織面對「紅衫軍」此一大規模政治性群眾運動之作為與實際產生之影響,發掘理論上與實務上問題,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廣泛蒐集有關危機管理、群眾活動、全像圖組織設計等理論論述文獻與研究資料,並藉由報紙、雜誌及網路等工具蒐集「紅衫軍倒扁行動」之個案資料。此外,為增加本研究之廣度與深度,亦對實際面對、處理紅衫軍活動的警察組織不同層級人員與紅衫軍群眾進行深度訪談,以獲得第一手之資料。
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指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並對重要名詞作出界定。在第二章,回顧群眾活動與危機管理的基本概念與意涵,從而建立起本研究的基本知識架構,並透過對危機管理、群眾活動及全像圖組織等領域相關期刊論文及碩博士論文之檢閱,瞭解相關領域所作研究之知識前緣。而於第三章,本研究藉由探討危機管理理論並結合警察實務現況,歸納出可由領導決策、組織運作、策略規範等三個面向來落實危機管理之具體實踐,該章亦對本研究爰引全像圖組織設計概念的思考過程,及有關全像圖組織設計理論重點進行深入說明與探討。
第四章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研究架構及研究設計。而第五章先對紅衫軍倒扁行動作概略性的描述,並由訪談結果描繪出警察組織在紅衫軍倒扁行動上之處置作為及警察組織與紅衫軍之互動關係。第六章為本研究之結論,除提出理論上、實務上及有關警察組織在危機管理機制建構上的研究發現外,並對於本研究較不足之處提出檢討與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于鳳娟譯(Otto Lerbinger著)(2003)。《危機管理》。台北:五南。
王成等譯(Robert Heath著)(2004)。《危機管理》。台北:中信。
朱延智(2000)。《危機處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幼獅。
(2003)。《企業危機管理》。台北:五南。
朱愛群(2002)。《危機管理—解讀災難迷咒》。台北:五南。
江岷欽(1998)。《組織分析》。台北:五南。
邱 強(口述。張慧英採訪撰述)(2003)。《危機處理聖經》。台北:天下
遠見。
邱 毅(1999)。《危機管理:二十一世紀新顯學》。台北:中華徵信所。
李茂興譯(Stephen P. Robbins著)(1992)。《管理概論》。台北:
曉園。
吳瓊恩等合著(2005)。《公共管理》(二)。台北:空大。
吳瓊恩(2005)。《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二)。台北:五南。
吳宜蓁(2002)。《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台北:
五南。
吳宜蓁及徐詠絮譯(Ian I. Mitroff and Christine M. Pearson著)
(1999)。《危機管理診斷手冊》。台北:五南圖書。
吳佩玲譯(奧古斯丁等著)(2001)。《危機管理》。台北:大和。
吳定(2000)。《公共政策》。台北:華視。
(2001)。《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林鍾沂(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
施貞夙譯(Doroth A. Leonard & Walter C. Swap著)(2000)。《激
發團隊創意》。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官政哲(1998)。《人質危機處理與對策》。台北:警光雜誌社。
孫本初(1998)。《公共管理》,第二版。台北:智勝。
孫本初等編著(1999)。《組織發展》。台北:空大。
郭進隆譯(Peter Senge著)(1994)。《第五項修練》。台北:天下文
化。
陳國興(1988)。《警察機關防制群眾事件之研究》。台北:三峰。
許志錠(1990)。《群眾心理學》。台北:三鋒。
張春景等(2002)。《挽救敗局》。北京:經濟日報。
張春興等(1980)。《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潤書(1998)。《行政學》。修訂初版。台北:三民。
彭文賢(1980)。《系統研究法的組織理論分析》。台北:聯經。
(1996)。《組織結構》。台北:三民。
董更生譯(Q. Spifzer & R. Evans著)(1999)。《贏家管理思維:成功
企業的管理思考模式》。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
詹中原(2003)。《危機管理:個案分析》。台北:神州。
(2004)。《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
詹中原等編著(2006)。《政府危機管理》。台北:空大。
霍士富(1995)。《危機管理與公關運作—理論、實務與事例》。台北:超
越。
戴文年譯(G.. Morgan原著)(1994)。《組織意象》。台北:五南。
羅玉蓓譯(F. M. Smith原著)(1999)。《領導的24堂必修課》。台北:
臉譜。
韓應寧譯(S. Fink原著)(1987)。《危機管理》。台北:天下。
韓文正譯(R. W. Giuliani & K. Kurson著)(2002)。《決策時刻》。 台北:大塊。
(二)期刊
王學良(1988)。〈集會遊行事件處理與法律問題〉。《警學叢刊》,第19
卷,第3期,頁33-42。
朱源葆(1995)。〈析論警察執行集會遊行之剛性執法〉。《警學叢刊》,第
27卷,第1期,頁207-233。
(1999)。〈從釋字第445號解釋探微集會遊行許可制之合憲性問
題〉。《警學叢刊》,第30 卷,第20期,頁207-236。
(2001)。〈警察執行集會遊行時之法律界限〉。《警學叢刊》,第
32 卷,第2期,頁71-90。
李宗勳(1998)。〈危機管理與戰略思維—幾個概念的檢視與省思〉。《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4期,頁105-134。
李震山(1992)。〈集會遊行之和平原則與集會自由權之保障〉。《警學
叢刊》,第23 卷,第1期,頁55-65。
林鍾沂(2000)。〈行政單一窗口化的全像圖組織理論分析〉。《行政管理論
文選輯》,第14輯,考試院銓敘部編。
吳學燕(1991)。〈從英國經驗論述我國處理群眾活的應有認知〉。《警專學
報》,第4期,頁183-200。
林漢堂(1996)。〈群眾行為之探討〉。《警學叢刊》,第27 卷,第1期,
頁187-205。
(1997)。〈群眾活動及其相關名詞之概念探討〉。《警學叢刊》,第
28 卷,第1期,頁205-222。
林碧炤(1995)。〈論危機處理:美國的研究與經驗再評估〉。《美歐月
刊》,第10 卷,第5期,頁4-39。
周文生、陳武正(1995)。〈計程車群眾運動問題之探討〉。《警學叢刊》,
第26 卷,第1期,頁205-222。
明居正(1998)。〈危機管理實務〉(上)。《人事月刊》,第26卷,第
6期,頁12-15。
(1998)。〈危機管理實務〉(下)。《人事月刊》,第27卷,第1
期,頁14-19。
孫本初(1996)。〈危機管理策略之探討〉。《人事月刊》,第22卷,第6
期,頁17-29。
翁興利(1998)。〈危機管理之個案研究—以豬隻口蹄疫感染為例〉。《理論
與政策》,第12卷,第2期,頁109-123。
張中勇(1992)。〈危機與危機處理之研究—一個研究概念與理論的分析〉。
《警學叢刊》,第23卷,第2期,頁137-158。

(三)論文
石增剛(1991)。《危機處理專家系統研究—以五二九群眾事件為例》,中央
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史雅玲(1995)。《組織隱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朱源葆(1989)。《集會遊行法與警察處理聚眾活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
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安平(1993)。《警察人員處理聚眾活動談判模式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
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余康寧(1991)。《危機管理研究—政策設計面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仙賜(2003)。《我國警察對聚眾活動的處置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蕙蘋(1996)。《危機管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文貴(2003)。《三一八群眾抗爭事件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宏恩(2003)。《民主警政的警察角色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
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興助(2005)。《320大選後總統府前群眾抗爭活動之危機管理研究》,國
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志祥(2003)。《我國警察分局組織設計之研究:全像圖組織設計的觀
點》,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
園。
陳國進(1989)。《從博奕理論建構聚眾活動處理模式之研究》,中央警察
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建宏(1995)。《組織學習理論應用於行政革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呈傑(1991)。《我國因應集會遊行保安警力配置對研究—多評準決策方
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桃園。
許世強(2002)。《地政單一窗口特性與服務品質之研究》,逢甲大學士地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煥德(1998)。《危機管理運用之研究—以警察機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
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新福(1992)。《危機管理之研究—從組織層面來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
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戡生(2004)。《我國警察處理群眾活動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四良(2001)。《警政機關管理飛安危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宗揚(2001)。《以案例基礎推理建構聚眾活動處理模式之研究》,國立東
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彭安麗(1996)。《後官僚體制組織結構的轉變》,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廖振榮(2003)。《我國警察形象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
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玲礽(2000)。《人質危機管理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建志(2004)。《領導與危機管理:以某財團法人醫院為例》,暨南國際
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劉必棟(2003)。。《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危機處理與相關機制運作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蔡進閱(1991)。《從溝通基本權論我國集會遊行法之執行》,中央警察大學
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四)研究報告
陳勁甫(1998)。危機決策模式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 86-2418-2418-H123-002T),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rgyris, C. & D. A. Schon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Allison, G. T.(1971).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Booth, S. A.(1993). 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 Competition and change in modern Enterprises. New York: Routledge.
Brecher, M.(1978). Studies in Crisis Behavior. N. J.: Transaction Books.
Brecher, M.(1993). Crisis in World Politics: Theory and Realit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
Bolman, L. & T. Deal(1991).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uchan, A.(1979). Crisis Management, cited in Coral Bell, “Crisis Diplomacy”, Stategic Thought in the Nuclear Age.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Charles, M. T. and J. C. K. Kim(1988). Crisis Management: A Casebook. Illinois,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Dutton, J. E.(1986). “The Processing of Crisis and Non-crisis Strategic Issu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23, No.5, p502.
Elsubbaugh, S., R. Fildes & M. B. Rose(2004). “Preparation for Crisis Management: Aproposed Mode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Vol. 12, No. 3. pp16-30.
Fink, S.(1986).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armon, M. M. & R. T. Mayer(1986).Organization Theor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Hedberg, B.(1981).“How Organizations Learn and Unlearn ,” in W. H. Starbuck and P. C. Nystrom,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Design. Vol.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27.
Hermann, C. F.(1972). 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Hood, C. C. & D. K. Jones(1996), Accident and Design: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Risk Managemen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ress.
Hosti, O. R.(1971).“Crisis, Stress and Decision-making,”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23, No.1, pp53-66.
Hosti, O. R.(1972). Crisis, Escalation, War. London: McGill Queen’s Un. Press.
Jackson, R.(1976). Crisis Management and Policy-Making: An 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in Richard Rose(ed.), The Dynamics of Public Polic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
Jun, J. S. (1994). Philosophy of Administration. Seoul, Korea: Daeyoung Moonhwa International.
Kahn, H. and A. J. Wiener.(1962).Crisis and Arms Control. New York: Hudson institude.
Mitroff, I. I. and C. Pearson(1993). Crisis Management: A Diagnostic Guide for Improving Your Organization’s Crisis-Preparedness. San Francisco, Calif.: Jossey-Bass Publishers.
Morgan, G.(1989). Creative Organization Theory: A Resourcebook.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Morgan, G.(1997). Images of Organization. 2ND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organ, G.(1998). Images of Organization the executive edi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orse, E. L.(1972). Crisis Diplomacy,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 cited in Raymond Tanter & Pichard H. Ulman, Theory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Mitroff, I. I.(1988).“Crisis Management: Cutting Through the Confus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15-20.
Milburn, T. W. “ The Management of Crisis.” in C. F. Hermann, ed., 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Mushkatel, A. H. and L. F. Weschler(1985).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governmental Syste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5 , pp49-56.
Nadler, D. A. & M. L. Tushman(1992).“Designing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Good Fi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New Architectures”. in David A. Nadler et al. ed..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s For Changing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
Nunamaker, Jay F. Jr., E. Sue Weber and Minder Hen(1989). ”Organizational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s: Planning for Intelligent Ac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Vol.5, No.4 , pp35-60.
Nndell M. & N. Antokol(1998). The Handbook for Effective Emergency and Crisis Management. Mass: Lexington Books.
Nystrom, P. C. and W. H. Starbuck(1984). “To Avoid Organizational Crises, Unlear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Vol.12, pp53-65.
Pauchant, T. C. & I. I. Mitroff(1992). Transforming the Cisis-Prone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Tragedi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earson, C. M. and J. A. Clair(1998). Reframing Crisis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3, No.1, pp59-76.
Pearson, C. M. and I. I. Mitroff(1993). “From Crisis-Prone to Crisis-Prepared: A Framework for Crisis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Vol.7, No.1, pp48-59.
Reilly, A. H.(1993), “Preparing for the Worst: the Process of Effective Crisis Management” ,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Quarterly, Vol.7, No.2, pp79-88.
Rosenthal, U.(1991). “The Bureau Politics of Crisis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69, p10.
Rosenthal, U.(1997). ” Toward Multi-Dimensional Values in Teaching: The Example of Conflict Behaviors”. Acal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 No.3. pp102-135.
Senge, P. 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imon, H. A.(1976).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nyder, G. H. and P. Diesing(1977). Conflict among Nations: Bargai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System 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i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eyers, G. and J. Holusha(1988). Managing Crisis. London: Unwin.
Yound, O.(1967).The Intermediate: 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i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025603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5603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詹中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侯博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侯博文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九月-2015 16:21:16 (UTC+8)-
dc.date.available 1-九月-2015 16:21:1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九月-2015 16:21:1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9025603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10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25603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自詡為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之一,但大規模的政治性群眾事件常讓國人生活受到巨大的影響,其中的平衡點不易拿捏。姑且不論民主是如何的被定義,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其不確定性。民主政治正是嘗試以一套複雜的程序機制,儘可能誠實將衝突與不完美暴露出來,並不斷尋求協商妥協的政治體制。本研究認為社會上龐大的情緒能量需要宣洩的管道,而群眾活動則是最佳的情緒出口。
警察扮演著社會秩序維護者的角色,而警察機關往往將群眾事件列為組織外部的重大危機。蓋因大規模的群眾抗爭事件易牽涉到政治層次,若處理不慎,將引起流血衝突與造成社會不安,警察亦將成為眾矢之的或淪為政治角力下的犧牲者。而本研究嘗試結合危機管理理論及全像圖組織設計之概念,輔以實證方式探討警察組織面對「紅衫軍」此一大規模政治性群眾運動之作為與實際產生之影響,發掘理論上與實務上問題,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廣泛蒐集有關危機管理、群眾活動、全像圖組織設計等理論論述文獻與研究資料,並藉由報紙、雜誌及網路等工具蒐集「紅衫軍倒扁行動」之個案資料。此外,為增加本研究之廣度與深度,亦對實際面對、處理紅衫軍活動的警察組織不同層級人員與紅衫軍群眾進行深度訪談,以獲得第一手之資料。
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指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並對重要名詞作出界定。在第二章,回顧群眾活動與危機管理的基本概念與意涵,從而建立起本研究的基本知識架構,並透過對危機管理、群眾活動及全像圖組織等領域相關期刊論文及碩博士論文之檢閱,瞭解相關領域所作研究之知識前緣。而於第三章,本研究藉由探討危機管理理論並結合警察實務現況,歸納出可由領導決策、組織運作、策略規範等三個面向來落實危機管理之具體實踐,該章亦對本研究爰引全像圖組織設計概念的思考過程,及有關全像圖組織設計理論重點進行深入說明與探討。
第四章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研究架構及研究設計。而第五章先對紅衫軍倒扁行動作概略性的描述,並由訪談結果描繪出警察組織在紅衫軍倒扁行動上之處置作為及警察組織與紅衫軍之互動關係。第六章為本研究之結論,除提出理論上、實務上及有關警察組織在危機管理機制建構上的研究發現外,並對於本研究較不足之處提出檢討與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重要名詞界定……………………………………………………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群眾活動之概念與成因………………………………………… 11
第二節 危機與危機管理………………………………………………… 17
第三節 群眾活動與危機管理之關係…………………………………… 32
第四節 相關研究文獻之回顧…………………………………………… 38

第三章 理論基礎………………………………………………………… 49
第一節 危機管理理論…………………………………………………… 49
第二節 領導決策與危機管理…………………………………………… 55
第三節 組織運作與危機管理…………………………………………… 63
第四節 策略規範與危機管理…………………………………………… 73
第五節 大腦隱喻的組織………………………………………………… 80
第六節 全像圖組織設計之意涵………………………………………… 86
第七節 全像圖組織設計之系絡與評析………………………………… 97

第四章 研究設計………………………………………………………… 10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0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10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05

第五章 警察組織處理紅衫軍倒扁行動個案分析……………………… 113
第一節 紅衫軍倒扁行動概述…………………………………………… 113
第二節 警察組織對紅衫軍倒扁行動之處置作為……………………… 121
第三節 警察組織與紅衫軍之互動關係………………………………… 140

第六章 結論……………………………………………………………… 15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4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64

參考書目……………………………………………………………………… 167
附錄…………………………………………………………………………… 177
zh_TW
dc.format.extent 49587 bytes-
dc.format.extent 106638 bytes-
dc.format.extent 83055 bytes-
dc.format.extent 76907 bytes-
dc.format.extent 227955 bytes-
dc.format.extent 420177 bytes-
dc.format.extent 519918 bytes-
dc.format.extent 219168 bytes-
dc.format.extent 632909 bytes-
dc.format.extent 239737 bytes-
dc.format.extent 157063 bytes-
dc.format.extent 66884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5603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全像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危機危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群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紅衫軍zh_TW
dc.title (題名) 全像圖組織設計運用於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警察組織處理紅衫軍倒扁行動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于鳳娟譯(Otto Lerbinger著)(2003)。《危機管理》。台北:五南。
王成等譯(Robert Heath著)(2004)。《危機管理》。台北:中信。
朱延智(2000)。《危機處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幼獅。
(2003)。《企業危機管理》。台北:五南。
朱愛群(2002)。《危機管理—解讀災難迷咒》。台北:五南。
江岷欽(1998)。《組織分析》。台北:五南。
邱 強(口述。張慧英採訪撰述)(2003)。《危機處理聖經》。台北:天下
遠見。
邱 毅(1999)。《危機管理:二十一世紀新顯學》。台北:中華徵信所。
李茂興譯(Stephen P. Robbins著)(1992)。《管理概論》。台北:
曉園。
吳瓊恩等合著(2005)。《公共管理》(二)。台北:空大。
吳瓊恩(2005)。《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二)。台北:五南。
吳宜蓁(2002)。《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台北:
五南。
吳宜蓁及徐詠絮譯(Ian I. Mitroff and Christine M. Pearson著)
(1999)。《危機管理診斷手冊》。台北:五南圖書。
吳佩玲譯(奧古斯丁等著)(2001)。《危機管理》。台北:大和。
吳定(2000)。《公共政策》。台北:華視。
(2001)。《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林鍾沂(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
施貞夙譯(Doroth A. Leonard & Walter C. Swap著)(2000)。《激
發團隊創意》。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官政哲(1998)。《人質危機處理與對策》。台北:警光雜誌社。
孫本初(1998)。《公共管理》,第二版。台北:智勝。
孫本初等編著(1999)。《組織發展》。台北:空大。
郭進隆譯(Peter Senge著)(1994)。《第五項修練》。台北:天下文
化。
陳國興(1988)。《警察機關防制群眾事件之研究》。台北:三峰。
許志錠(1990)。《群眾心理學》。台北:三鋒。
張春景等(2002)。《挽救敗局》。北京:經濟日報。
張春興等(1980)。《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潤書(1998)。《行政學》。修訂初版。台北:三民。
彭文賢(1980)。《系統研究法的組織理論分析》。台北:聯經。
(1996)。《組織結構》。台北:三民。
董更生譯(Q. Spifzer & R. Evans著)(1999)。《贏家管理思維:成功
企業的管理思考模式》。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
詹中原(2003)。《危機管理:個案分析》。台北:神州。
(2004)。《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
詹中原等編著(2006)。《政府危機管理》。台北:空大。
霍士富(1995)。《危機管理與公關運作—理論、實務與事例》。台北:超
越。
戴文年譯(G.. Morgan原著)(1994)。《組織意象》。台北:五南。
羅玉蓓譯(F. M. Smith原著)(1999)。《領導的24堂必修課》。台北:
臉譜。
韓應寧譯(S. Fink原著)(1987)。《危機管理》。台北:天下。
韓文正譯(R. W. Giuliani & K. Kurson著)(2002)。《決策時刻》。 台北:大塊。
(二)期刊
王學良(1988)。〈集會遊行事件處理與法律問題〉。《警學叢刊》,第19
卷,第3期,頁33-42。
朱源葆(1995)。〈析論警察執行集會遊行之剛性執法〉。《警學叢刊》,第
27卷,第1期,頁207-233。
(1999)。〈從釋字第445號解釋探微集會遊行許可制之合憲性問
題〉。《警學叢刊》,第30 卷,第20期,頁207-236。
(2001)。〈警察執行集會遊行時之法律界限〉。《警學叢刊》,第
32 卷,第2期,頁71-90。
李宗勳(1998)。〈危機管理與戰略思維—幾個概念的檢視與省思〉。《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4期,頁105-134。
李震山(1992)。〈集會遊行之和平原則與集會自由權之保障〉。《警學
叢刊》,第23 卷,第1期,頁55-65。
林鍾沂(2000)。〈行政單一窗口化的全像圖組織理論分析〉。《行政管理論
文選輯》,第14輯,考試院銓敘部編。
吳學燕(1991)。〈從英國經驗論述我國處理群眾活的應有認知〉。《警專學
報》,第4期,頁183-200。
林漢堂(1996)。〈群眾行為之探討〉。《警學叢刊》,第27 卷,第1期,
頁187-205。
(1997)。〈群眾活動及其相關名詞之概念探討〉。《警學叢刊》,第
28 卷,第1期,頁205-222。
林碧炤(1995)。〈論危機處理:美國的研究與經驗再評估〉。《美歐月
刊》,第10 卷,第5期,頁4-39。
周文生、陳武正(1995)。〈計程車群眾運動問題之探討〉。《警學叢刊》,
第26 卷,第1期,頁205-222。
明居正(1998)。〈危機管理實務〉(上)。《人事月刊》,第26卷,第
6期,頁12-15。
(1998)。〈危機管理實務〉(下)。《人事月刊》,第27卷,第1
期,頁14-19。
孫本初(1996)。〈危機管理策略之探討〉。《人事月刊》,第22卷,第6
期,頁17-29。
翁興利(1998)。〈危機管理之個案研究—以豬隻口蹄疫感染為例〉。《理論
與政策》,第12卷,第2期,頁109-123。
張中勇(1992)。〈危機與危機處理之研究—一個研究概念與理論的分析〉。
《警學叢刊》,第23卷,第2期,頁137-158。

(三)論文
石增剛(1991)。《危機處理專家系統研究—以五二九群眾事件為例》,中央
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史雅玲(1995)。《組織隱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朱源葆(1989)。《集會遊行法與警察處理聚眾活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
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安平(1993)。《警察人員處理聚眾活動談判模式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
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余康寧(1991)。《危機管理研究—政策設計面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仙賜(2003)。《我國警察對聚眾活動的處置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蕙蘋(1996)。《危機管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文貴(2003)。《三一八群眾抗爭事件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宏恩(2003)。《民主警政的警察角色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
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興助(2005)。《320大選後總統府前群眾抗爭活動之危機管理研究》,國
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志祥(2003)。《我國警察分局組織設計之研究:全像圖組織設計的觀
點》,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
園。
陳國進(1989)。《從博奕理論建構聚眾活動處理模式之研究》,中央警察
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建宏(1995)。《組織學習理論應用於行政革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呈傑(1991)。《我國因應集會遊行保安警力配置對研究—多評準決策方
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桃園。
許世強(2002)。《地政單一窗口特性與服務品質之研究》,逢甲大學士地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煥德(1998)。《危機管理運用之研究—以警察機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
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新福(1992)。《危機管理之研究—從組織層面來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
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戡生(2004)。《我國警察處理群眾活動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四良(2001)。《警政機關管理飛安危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宗揚(2001)。《以案例基礎推理建構聚眾活動處理模式之研究》,國立東
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彭安麗(1996)。《後官僚體制組織結構的轉變》,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廖振榮(2003)。《我國警察形象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
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玲礽(2000)。《人質危機管理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建志(2004)。《領導與危機管理:以某財團法人醫院為例》,暨南國際
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劉必棟(2003)。。《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危機處理與相關機制運作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蔡進閱(1991)。《從溝通基本權論我國集會遊行法之執行》,中央警察大學
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四)研究報告
陳勁甫(1998)。危機決策模式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 86-2418-2418-H123-002T),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rgyris, C. & D. A. Schon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Allison, G. T.(1971).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Booth, S. A.(1993). 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 Competition and change in modern Enterprises. New York: Routledge.
Brecher, M.(1978). Studies in Crisis Behavior. N. J.: Transaction Books.
Brecher, M.(1993). Crisis in World Politics: Theory and Realit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
Bolman, L. & T. Deal(1991).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uchan, A.(1979). Crisis Management, cited in Coral Bell, “Crisis Diplomacy”, Stategic Thought in the Nuclear Age.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Charles, M. T. and J. C. K. Kim(1988). Crisis Management: A Casebook. Illinois,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Dutton, J. E.(1986). “The Processing of Crisis and Non-crisis Strategic Issu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23, No.5, p502.
Elsubbaugh, S., R. Fildes & M. B. Rose(2004). “Preparation for Crisis Management: Aproposed Mode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Vol. 12, No. 3. pp16-30.
Fink, S.(1986).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armon, M. M. & R. T. Mayer(1986).Organization Theor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Hedberg, B.(1981).“How Organizations Learn and Unlearn ,” in W. H. Starbuck and P. C. Nystrom,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Design. Vol.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27.
Hermann, C. F.(1972). 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Hood, C. C. & D. K. Jones(1996), Accident and Design: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Risk Managemen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ress.
Hosti, O. R.(1971).“Crisis, Stress and Decision-making,”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23, No.1, pp53-66.
Hosti, O. R.(1972). Crisis, Escalation, War. London: McGill Queen’s Un. Press.
Jackson, R.(1976). Crisis Management and Policy-Making: An 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in Richard Rose(ed.), The Dynamics of Public Polic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
Jun, J. S. (1994). Philosophy of Administration. Seoul, Korea: Daeyoung Moonhwa International.
Kahn, H. and A. J. Wiener.(1962).Crisis and Arms Control. New York: Hudson institude.
Mitroff, I. I. and C. Pearson(1993). Crisis Management: A Diagnostic Guide for Improving Your Organization’s Crisis-Preparedness. San Francisco, Calif.: Jossey-Bass Publishers.
Morgan, G.(1989). Creative Organization Theory: A Resourcebook.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Morgan, G.(1997). Images of Organization. 2ND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organ, G.(1998). Images of Organization the executive edi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orse, E. L.(1972). Crisis Diplomacy,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 cited in Raymond Tanter & Pichard H. Ulman, Theory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Mitroff, I. I.(1988).“Crisis Management: Cutting Through the Confus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15-20.
Milburn, T. W. “ The Management of Crisis.” in C. F. Hermann, ed., 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Mushkatel, A. H. and L. F. Weschler(1985).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governmental Syste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5 , pp49-56.
Nadler, D. A. & M. L. Tushman(1992).“Designing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Good Fi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New Architectures”. in David A. Nadler et al. ed..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s For Changing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
Nunamaker, Jay F. Jr., E. Sue Weber and Minder Hen(1989). ”Organizational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s: Planning for Intelligent Ac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Vol.5, No.4 , pp35-60.
Nndell M. & N. Antokol(1998). The Handbook for Effective Emergency and Crisis Management. Mass: Lexington Books.
Nystrom, P. C. and W. H. Starbuck(1984). “To Avoid Organizational Crises, Unlear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Vol.12, pp53-65.
Pauchant, T. C. & I. I. Mitroff(1992). Transforming the Cisis-Prone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Tragedi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earson, C. M. and J. A. Clair(1998). Reframing Crisis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3, No.1, pp59-76.
Pearson, C. M. and I. I. Mitroff(1993). “From Crisis-Prone to Crisis-Prepared: A Framework for Crisis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Vol.7, No.1, pp48-59.
Reilly, A. H.(1993), “Preparing for the Worst: the Process of Effective Crisis Management” ,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Quarterly, Vol.7, No.2, pp79-88.
Rosenthal, U.(1991). “The Bureau Politics of Crisis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69, p10.
Rosenthal, U.(1997). ” Toward Multi-Dimensional Values in Teaching: The Example of Conflict Behaviors”. Acal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 No.3. pp102-135.
Senge, P. 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imon, H. A.(1976).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nyder, G. H. and P. Diesing(1977). Conflict among Nations: Bargai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System 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i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eyers, G. and J. Holusha(1988). Managing Crisis. London: Unwin.
Yound, O.(1967).The Intermediate: 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i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