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教育學院 | |
dc.creator (作者) | 陳智雄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李允斐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0-01-16 | |
dc.date.accessioned | 24-十二月-2015 15:23:0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4-十二月-2015 15:23:0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4-十二月-2015 15:23:09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974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枋寮第16村-這是個遺世獨立的小村莊。有別於行政區域劃分,這裡是南迴鐵路施工時工程師的宿舍,1991年南迴鐵路全線通車正式營業後,隨著台鐵工程師及工程人員的撤退,在達成階段性任務後任其荒廢,宿舍區就逐漸變成閒置空間,社區陰暗的角落,2001年枋寮生活文化促進會以藝術為號召,並喊出『長住枋寮』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工作者及地方社團進駐,枋寮藝術村就此成形,而交通部觀光局在2006年才喊出『long stay』。 本研究由社區學習場域發展策略的角度,說明閒置空間活化後之空間資源再再利用與非正規教育機構相結合之可能性,為社區居民另闢一條尋求知識成長的途徑,以滿足社區總體營造中隨著社區事務的成長所產生的多元需求。透過文建會「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當初利用各個火車站閒置的倉庫,改為藝術家創作的展示場所,藉以帶動台灣「火車頭」的文藝復興運動,過程中所創造的活力、地方文化的特色以及相關觀光與產業資源,其觀念架構下,探討『F3藝文特區』的形塑歷程,其中包含了解「藝術家傳習創作」、「藝文展演空間之運用」活動場域中的發展脈絡與內涵所產生的意涵,解讀及探討的同時從中窺探,社區學習場域規劃理念結合既有藝術傳習創作之可行性,並重新定位『F3藝文特區』之空間機能。 研究範圍鎖定位在屏東縣枋寮鄉,枋寮火車站前的『F3藝文特區』,該區現有 6個駐村社團及 14名駐村藝術家,為鐵道藝術網絡五個藝術村之中進駐單位最多,更是全國少有的藝術家實質駐村生活、創作的藝術村,佔地面積達14,000㎡,其中規劃有一間台鐵倉庫為大型展演區、社區補給站及藝術村,目前藝術村進駐的藝術家有原住民雕刻、錄像、彩繪、馬賽克、表演、木雕、紙雕、陶藝、裝置…等多元化藝術風格。 冀望藉由既有之在地資源及空間機能綜合分析其可能性,以實際探訪、參與及觀察做為研究方式,並將針對其優缺點做重點式討論探討,確立該空間場域服務型態轉化,對於在地民眾之影響及週遭生活圈居民之意義,作為日後相關發展之依據。 | |
dc.format.extent | 179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relation (關聯) | 2010年社區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區學習的未來想像 | |
dc.relation (關聯) |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 | |
dc.relation (關聯) | 舉辦日期:2010.01.16-2010.01.17 | |
dc.subject (關鍵詞) | 藝文推廣;展演空間;社區學習;社造 | |
dc.title (題名) | 藝文展演空間轉化為社區學習場域-以枋寮第16村為例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confer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