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
A Stylistic Study of Lu Xun`s Novel
作者 林芩帆
貢獻者 竺家寧
林芩帆
關鍵詞 魯迅
小說
詞彙風格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3-二月-2016 11:20:10 (UTC+8)
摘要 魯迅的小說一向以題材鄉土、風格寫實和文詞犀利著稱,其生平事蹟、思想意識與人物塑造的手法,亦是許多研究者探討、鑽研的主題。然而,對於構成其小說作品「憂憤沉鬱、冷雋尖刻、幽默精煉」風格的幕後功臣――詞彙運用,討論者卻是屈指可數。有鑑於此,本論文將從「語言風格學」中的「詞彙風格」角度出發,將魯迅小說研究由「感性認識」延伸至「理性活動」,以補足其研究視角的缺口。
「語言風格學」以「如實反映作品語言風貌」為目標,著重用「科學分析」的方法,對構成文學作品的語音、詞彙、語法採取分析、描寫、統計、比較等方法,以找出作家驅遣文字的獨特風格。因此,筆者以魯迅小說中最具特色的「詞彙風格」為研究對象,從詞彙的視角切入,期能運用科學方法對魯迅小說語言進行更真實的檢驗與更清楚的詮釋。本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簡介語言風格學的意義與價值,並略述研究範圍、方法和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為「魯迅及其小說的創作背景」,藉由了解其求學過程、工作經歷與政治活動來探討其主題意識的形成,藉此揣想其擇取詞彙的因由;第三章為「由魯迅小說中顏色詞的運用看詞彙風格」,首先探討顏色詞在漢語中的文化意涵與運用價值,接著以魯迅小說中所有的顏色詞做為對象,根據色彩明度和彩度的對比來分析、比較、統整,並將顏色詞修飾的對象分為人物(包括膚、鬚、髮) 、景物、動物、服飾和器物,以期找出顏色詞的運用規律和特殊風格;第四章為「由魯迅小說的擬聲詞看詞彙風格」,先介紹漢語擬聲詞的定位與功能,再統計、分析擬聲詞的運用對象與狀況;第五章為「由魯迅小說的熟語和標題設計看詞彙風格」,將魯迅小說中的方言俗語、罵詈語、成語和標題結構經統計和分類等過程,歸納其呈現方法和修飾作用;第六章的「結論」,筆者試圖為本文第三、四、五章的統計、分析、描寫進行歸納和比較,以總結魯迅小說運用詞彙的技巧、特色與效果。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內容分為專書著作、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和網路資源四項,皆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古代學者在姓名前註明朝代,並置於該項目最前,外國學者之姓名則以中文翻譯表示,置於該項目最末。各參考書籍和文獻的排列順序為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學位論文依序為作者、學位論文名稱、出版學校、出版年月;期刊論文依序為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出版年月;網路資源則註明網頁名稱和網頁位址。

一、專書著作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9月。
清•范寅編,《越諺(上)(下)》,北京: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出版,1970年3月。
丁 帆,《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王 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4月。
《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中國語言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中國現代語法(上)(下)》,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2月。
王 蘋,《漢語修辭與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王曉明,《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12月。
王敏紅,《《越諺》與紹興方俗語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
王麗華,《魯迅《吶喊》《徬徨》的語法研究》,新北市: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王麗華,《現代漢語構詞與詞類》,新北市: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文孟君,《詈罵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2月。
江蘇省魯迅研究學會編,《魯迅與中外文化》,杭州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
老志鈞,《魯迅的歐化文字――中文歐化的省思》,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5月。
汪 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徬徨研究》,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
沈 謙,《修辭方法析論》,臺北:宏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
沈錫倫,《語言文字的避諱、禁忌與委婉表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何耀宗,《色彩基礎》,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7月初版。
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
呂叔湘、朱德熙,《語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12月。
呂叔湘,《語文常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7月。
呂淑湘,《語法學習》,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1月。
李澤厚、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5月。
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廣元,《東方色彩研究》,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4年8月。
李鏡兒,《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4月。
李宗英、張夢陽編,《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上、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2月。
李繼凱、趙京華、黃喬生編,《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學運 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7月。
李 怡,《魯迅的精神世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 月。
吳子慧,《吳越文化視野中的紹興方言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於根元,《新編語言的故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0月。
林志浩,《魯迅研究(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林書堯,《色彩學》,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5月。
林 非,《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魯迅》,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 月。
林賢治,《魯迅的最後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臺北:龍田出版社,1981年1月再版。
周慶華,《語言文化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
周作人,《魯迅小說裡的人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三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9年。
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5月。
竺師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局,1998年3月。
《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月。
《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詞彙之旅》,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12月。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
南方朔,《在語言的天空下》,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希望》,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
孫全洲、劉蘭英主編,《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1月。
徐少知編,《魯迅散文選集─《野草》《朝花夕拾》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2 年5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9月二版。
陳光中,《走讀魯迅》,臺北:華品文創出版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
郭沫若著,黃淳浩編,《郭沫若書信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許廣平,《十年攜手共艱危:許廣平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許壽裳,《詩人鬥士預言家――許壽裳談魯迅》,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11月。
張席珍,《華文教學的注音問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2月。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堂錡,《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3月。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臺北:文橋出版社,2000年。
常曉巨集,《魯迅作品中的日語借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莫彭齡,《漢語成語與漢文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8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初版。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月。
閔家驥等編,《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舒衡哲,《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
馮雪峰,《馮雪峰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三版。
黃郡怡等編,《采薇奔月》,臺北:亞洲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月。
傅國通,《方言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楊 澤主編,《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94年10月。
詹人鳳,《現代漢語語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楊如雪,《文法ABC》,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9月。
敬文東,《失敗的偶像──魯迅批判》,臺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3月。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楊里昂、彭國樑編,《魯迅出版文選》,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4月。
楊劍龍,《鄉土與悖論――魯迅研究新視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楊劍龍,《魯迅的焦慮與精神之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現代漢語詞彙學》(修訂本),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二版。
趙慶培等編,《魯迅研究》第13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6月。
趙英等編,《魯迅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7月。
趙 卓,《魯迅小說敘述藝術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增訂版。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二版。
鄭欣淼、孫鬱、劉增人主編,《2002年魯迅研究年鑒》,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5月。
魯 迅,《魯迅小說合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臺北:里仁書局, 1997年10月。
魯 迅,《魯迅全集》(共十八卷),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9月。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劉雲泉,《語言的色彩美》,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初版。
劉 吶,《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劉福根,《漢語詈詞研究――漢語詈罵小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蔡輝振,《魯迅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9月。
錢理群、王得後編,《魯迅小說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11月。
錢理群,《魯迅詩化小說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謝德銑,《魯迅作品方言詞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漢光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
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羅肇錦,《語言與文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10月。
譚君強,《敘述的力量──魯迅小說敘事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鐘敬文、林語堂等著,《永在的溫情:文化名人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21世紀研究會編,張明敏譯,《色彩的世界地圖》,臺北:時報文化,2005年6月。
大山正,《色彩心理學:追尋牛頓和歌德的腳步》,臺北:牧村圖書有限公司, 1998年3月。
千千岩英彰,《不可思議的心理與色彩》,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韋芬莉(Victoria Finlay)著,周靈芝譯,《黑色,Black》,臺北:時報文化,2005年5月。
韋芬莉(Victoria Finlay)著,戴百宏譯,《紅色,Red》,臺北:時報文化,2005
年3月。
韋芬莉(Victoria Finlay)著,周靈芝譯,《白色,White》,臺北:時報文化,2005
年5月。
愛娃海勒(Eva Heller)著,吳彤譯,《色彩的性格》,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1月。
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著,嚴韻譯,《髒話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3月。

二、學位論文
朱碧霞,《高行健小說的語言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阮芸妍,《中間物思想重探──魯迅書寫中的主體問題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邱靖雅,《唐詩視覺意象語言的呈現──以顏色詞為分析對象》,新竹:國立清
華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李美玲,《樊川詩的詞彙和語法──從語言風格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麗靜,《鄭愁予詩的音律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車婉娟,《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具景謨,《魯迅小說主題意識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月。
周麗萍,《論魯迅小說的反諷藝術》,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林靜慧,《《花間集》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林奇佐,《書寫魯迅──重思魯迅小說及思想養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秀貞,《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逸玫,《東坡詞語言風格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翁育詩,《《水滸傳》詈罵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1月。
疏淑貞,《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常 紀,《魯迅國民性批判及其當代意義》,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許育菁,《成語古今義變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3月。
莊培堅,《魯迅小說死亡主題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雅媜,《《全元散曲》擬聲詞探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黃燦銘,《魯迅的「改造國民性」思想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傅嘉琳,《張愛玲小說色彩與配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商業設計組碩士論文,2004年。
傅化誼,《論魯迅小說的我》,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若萍,《魯迅小說人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遠 征,《漢語顏色詞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鄭懿瀛,《魯迅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從「吶喊」到「徬徨」的心路歷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趙家芬,《色彩詞的傳達特性──以台灣現代作家張曼娟的作品所展開的探討》,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廖明秀,《魯迅對神話傳說人物形象再造之時代意義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歐秀慧,《詩經擬聲詞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祖光,《魯迅肉體生命意識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劉美芸,《數詞成語的形式結構與文化意涵》,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鍾嘉玲,《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顏健富,《論魯迅《吶喊》、《徬徨》國民性建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三、期刊論文
丁金國,〈解讀漢語風格範疇〉,《語文研究》第3期,2006年,頁44~51。
丁金國,〈語言風格的研究平面〉,《煙臺大學學報》第4期,1991年,頁65~73。
於海飛,〈論實物色彩詞及其形成理據〉,《北方論叢》2005年第6期,2005年6月,頁81~82。
方松熹,〈談談語序的修辭功能〉,《舟山師專學報》第2期,1995年2月,頁60~63。
孔昭琪,〈魯迅的仿詞藝術〉,《泰安師專學報》第1期,1997年1月,頁38~42。
孔維霞,〈漢語擬聲詞研究綜述〉,《語文學刊》第20期,2009年10月,頁144~145。
毛學河,〈成語是古漢語特點的縮影〉,《漢語學習》1994年1月,頁28~31。
王曉祥,〈大海的浪花夜空的群星──魯迅小說成語藝術初探〉,《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1994年3月,頁64~67。
王光漢、萬卉,〈成語溯源規範淺議〉,《辭書研究》第6期,1994年6月,頁53~64。
王吉輝,〈成語的範圍界定及其意義的雙層性〉,《南開學報》第6期,1995年,頁68~72。
王克非,〈近代翻譯對漢語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34卷第6期,2002年6月,頁458~463。
王黎君,〈魯迅小說中的模糊語言〉,《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2003年3月,頁67~70+39。
王敏紅,〈《越諺》與范寅的方言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2005年11月,頁202~205。
王 萍,〈論漢語中「單音節顏色詞+疊音後綴」結構的顏色詞〉《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第62期,2008年,頁140~141。
王勤紅、董振博,〈魯迅小說中色彩詞語的運用〉,《語文教學與研究》第11期,
2008年11月,頁113。
王倩倩,〈漢語顏色詞構詞分析〉,《語文學刊》,2010年1月,頁24~25。
王開志、周洪林,〈論郭沫若歷史小說的浪漫氣質〉,《郭沫若學刊》,2014年第3期,2014年6月,頁55~58。
古遠清,〈魯迅小說的比喻特色〉《齊魯學刊》第5期,1979年5月,頁46~49。
史豔嵐,〈漢語象聲詞研究述評〉,《西北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94年2月,頁106~112。
田中陽,〈論方言在當代小說中的修辭功能〉,《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1995年3月,頁86~92。
田中陽,〈論方言在當代小說中的敘述功能〉,《求索》第1期,1996年1月,頁100~103。
田優禮,〈顏色詞與文化〉《丹東師專學報》第22卷第2期,2000年6月,頁53~54。
石在中,〈魯迅小說中的色彩〉《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0期,2007年10月,頁8。
冉啟斌,〈亮度原則與臨摹順序──漢語異韻擬聲詞的語音規律與成因〉,《語言科學》第8卷第6期(總第43期),2009年11月。
巨積蘭,〈色彩語言的文化符號意義比較〉《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12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548~552。
仲 華,〈笑與點睛——魯迅小說人物描寫瑣談之一〉《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0期,1982年,頁68~69。
朱衛兵,〈「雜語」與「復調」——論《故事新編》的語言特徵〉《名作欣賞》第10期,2007年5月,頁30~36。
朱崇科,〈論魯迅小說中的賤民話語〉,《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頁76~80。
江結寶,〈罵辭的行為資訊――詈罵語言的語用學研究〉,《江淮論壇》2011年第4期,2011年4月,頁188~192+187。
江佳慧,〈魯迅小說中村姑群像的語言風格〉(《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158~160。
李樹儼,〈也談象聲詞的語法地位〉,《寧夏大學學報》第1期,1983年1月,頁80~82。
李 堯,〈漢語色彩詞衍生法之探究〉《揚州大學學報》第8卷第5期,2004年9月),頁62~64。
〈論色彩詞的取象〉,《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11期,2010年11月,頁217~221。
李慶祥,〈中日顏色詞語及其文化象徵意義〉,《外語研究》2002年第5期,2002年5月,頁43~47+80。
李紅印,〈漢語色彩範疇的表達方式〉,《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6期,2004年6月,頁56~62
李 寧,〈熱紅冷青自嚙時――淺析魯迅作品中的一對色彩意象〉,《海南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72~176。
李 楊,〈論顏色詞語〉,《赤峰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09年6月,頁69~72。
李 波,〈郭沫若自敘傳小說中的孤獨者形象〉,《文學教育(上)》2014年第9期,2014年9月,頁22~24。
李素娟,〈文化的鏡像──漢語色彩詞的漢民族文化折射〉《西安社會科學》第28卷第4期,2010年8月,頁96~99。
何增富,〈淺談魯迅小說的諷刺與幽默〉《西華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1年3月,頁38~44。
邵敬敏,〈擬聲詞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1981年4月,頁57~66。
〈擬聲詞的修辭特色〉,《修辭學習》第4期,1984年4月,頁47~48+9。
〈擬聲詞的模擬性與結構義〉,《思維與智慧》第5期,1989年5月,頁33~34。
但國干、劉金華,〈摹聲的結構類型及摹聲詞的語法特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88年S1期,頁92~100。
余學新,〈淺談魯迅小說中成語的活用〉,《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期,2000年2月,頁73。
吳 戈,〈漢語顏色詞語構、語義文化簡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01年,頁69~72。
吳子慧,〈從《越諺》看紹興方言詞匯一百年來的變化〉,《浙江學刊》2011年第6期,2011年6月,頁103~107。
辛 未,〈魯迅作品中的成語運用技巧淺析〉,《語文天地》第6期,2010年6月,頁20~21。
竺師家寧,〈論擬聲詞聲音結構中的邊音成分〉,《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6卷第1期,1995年10月。
〈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頁29-34。
金紀賢,〈試論魯迅小說與紹興方言〉,《紹興師專學報》第3期,1983年3月,頁43~48。
金 玲,〈魯迅小說色彩與知識分子形象〉,《魯迅研究月刊》2005卷第9期,2005年9月,頁30~33。
孟兆臣,〈小說與方言——白話小說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命題〉,《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2004年4月,頁127~131。
林承亮,〈漢語顏色詞「白」在文本中的修辭闡釋〉,《赤峰學院學報》第12期,2009年12月,頁118~120。
林燕卿,〈從「黃色」看中西文化差異〉,《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期,2010年,頁126~128。
周 梅,〈漢語“紅”色詞族的發展演變〉,《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10年6月,頁40~44。
周志鋒,〈論《越諺》方俗字〉,《古漢語研究》2011年第4期,2011年4月,頁43~49。
姚小平,〈基本顏色調理論述評——兼論漢語基本顏色詞的演變史〉,《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1988年1月,頁19~28+80。
郝世寧,〈論魯迅作品色彩詞的藝術功能〉,《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3月,頁94~97。
郝文華,〈色彩繽紛的「青」系字〉,《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43~45。
祝艷艷,〈漢英顏色詞「紅」所表現的中西文化差異〉,《鄭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40~142。
柯 玲,〈論方言的文學功能〉,《修辭學習》第3期,2005年3月,頁43~45。
哈 森,〈論現代漢語擬聲詞〉,《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31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21~25。
侯友蘭,〈《越諺》的構成〉,《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6年6月,頁25~29。
侯友蘭、徐陽春,〈《越諺》詞語的結構、注音與釋義〉,《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 27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46~51。
徐 慧,〈試論現代漢語象聲詞的語法地位〉,《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4期,1987年4月,頁52~57。
徐桂梅,〈魯迅小說語言中的“日語元素”解析〉,《魯迅研究月刊》2012年02期,2012年2月,頁45~51。
袁傲珍,〈《越諺》與紹興人的文化模塑〉,《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1996年12月,頁7~12。
陳艷陽,〈漢語顏色詞的文化分析〉《宜春學院學報》3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110~113。
陳叢耘、陳翠穎,〈論漢語詈罵語的性別差異〉,《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6~8。
高名凱,〈漢語語法的基本結構〉,《語文學習》第1期,1952年1月,頁14~19。
高名凱,〈語言與思維〉,《語文學習》第11期,1959年11月,頁32~34。
高 軍,〈吳語中的詈詞詈語與吳文化〉,《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7~20。
倪立民,〈魯迅著作中的外來詞研究〉,《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1997年3月,頁84~90。
郭昭第,〈漢語文學的人物命名策略〉,《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1月,頁39~42+75。
郭鴻傑,〈現代漢語歐化研究綜述〉,《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1~24。
陳漱瑜,〈柏楊談魯迅〉,《國文天地》第7卷第4期,1991年9月,頁25~28。
殷宏霞,〈魯迅與郁達夫小說創作芻議〉,《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15年1月,頁143~145。
許錫強,〈探究《藥》的人物命名藝術〉,《教書育人》第7期,2003年7月,頁19~20。
許祖華、潘蕾,〈魯迅小說風俗化人名的修辭意義〉,《武漢大學學報》第2期,2014年2月,頁98~103。
張 博,〈象聲詞簡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2年3月,頁83~90。
張 憶,〈情無盡,長歌音不絕──《傷逝》語言的音樂特質〉《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1996年5月,頁25~28。
張劍樺,〈論語言風格的要義〉,《山西師大學報》第4期,2001年4月,頁104~108。
張慧美,〈語言的風格作用〉,《中國語文》,第545期,2002年11月,頁19~32。
張劍樺,〈試論語言風格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蘭州大學學報》第4期,2002年4月,頁146~150。
張 婷,〈漢語擬聲詞的詞形構成及其語法功能〉,《新西部》第11期,2007年11月,頁234~235。
張積家、段新煥,〈漢語常用顏色詞的概念結構〉,《心理學探新》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45~52。
張 聖,〈文學語言中的色彩詞〉,《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8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39~40。
張曉霞、劉海燕,〈郁達夫小說創作的真實性〉,《文學教育(上)》2015年第2期,2015年2月,頁46~48。
黃偉武,〈詈罵行為與漢語詈詞探論〉,《中山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1992年4月,頁114~123。
黃 丹,〈漢語「白」顏色詞群分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8期,2000年8月,頁42~45。
彭嘉強,〈魯迅作品俚俗詞的語言風格〉,《中國語文》,第532期,2001年10月,頁63~68。
崔紹懷、謝桂新,〈論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4卷第8期,2007年8月,頁110~111。
崔 璨,〈五四「問題小說」中的家長形象――以冰心、廬隱、王統照、葉紹鈞等為例〉,《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14年6月,頁83~88
程紹華、邱月,〈黑‧白‧紅──文學作品中色彩詞的跨文化解讀〉,《社科縱橫》第25卷,2009年2月,頁145~146+148。
程紹華、楊艷華、王昕,〈基於認知的漢英色彩詞「黃」的聯想意義對比〉,《大 連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2014年2月,頁159~161+193。
傅憎享,〈論《金瓶梅》的罵語與罵俗〉,《學術交流》1990年第2期,1990年2月,頁129~135。
葉維廉,〈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徬徨──論魯迅兼談「野草」的語言藝術〉,《當代》第68期,1991年12月,頁1~9。
楊 璿,〈談顏色詞的構成及語法特點〉,《貴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1995年4月,頁81~84。
董娟娟,〈從第三人稱代詞看漢語的歐化現象〉,《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8年2月,頁82~85。
鄭德剛、汪凡,〈現代漢語的象聲詞〉,《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6年1月,頁45~50。
趙京立,〈張愛玲小說中的色彩意象〉,《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第9卷第4期,2007年7月,頁122~126。
黎運漢,〈語言風格與表達對象〉,《修辭學習》第6期,1998年6月,頁4~5+3。
黎運漢,〈語言風格定義的內涵新析〉,《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2月,頁20~24。
黎運漢,〈1949年以來語言風格定義研究述評〉,《語言文字運用》第1期,2002年1月,頁100~106。
黎運漢,〈近二十年來漢語風格學研究的成就和發展趨勢〉,《揚州大學學報》第7卷第3期,2003年5月,頁36。
謝耀基,〈漢語語法歐化綜述〉,《語文研究》第1期,2001年1月,頁17~22。
劉鈞傑,〈顏色詞的構成〉,《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2期,1985年2月,頁71~77。
劉丹青,〈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數量及序列〉,《南京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1990年3月,頁77~80。
劉 燕,〈從顏色詞的文化內涵看中西文化差異〉,《呼蘭師專學報》第19卷第2期,2003年6月,頁67~68。
劉佳慧,〈《越諺》民俗語匯的紹興地方特色研究〉,《文化學刊》2009年第4期,2009年7月,頁103~107。
潘 峰,〈談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範疇〉,《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頁50~52。
薛坤宇,〈淺析漢語基本顏色詞〉,《遼寧師專學報》第5期,2010年,頁12~13。
蘇 熒,〈悲哀的姓名,冰冷的顏色──《藥》的悲劇性舉隅〉,《語文學刊》第5期,2008年5月,頁95~96。

四、網路資源
中國期刊網:http://cnki50.csis.com.tw.autorpa.lib.nccu.edu.tw/
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mp.asp?mp=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成語典》:http://dict.idioms.moe.edu.tw/
《漢典》:http://www.zdic.net/

五、辭典光碟
《漢語大詞典》3.0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第4次印刷。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2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林芩帆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芩帆zh_TW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二月-2016 11:20:10 (UTC+8)-
dc.date.available 3-二月-2016 11:20: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二月-2016 11:20:10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8912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2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1202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魯迅的小說一向以題材鄉土、風格寫實和文詞犀利著稱,其生平事蹟、思想意識與人物塑造的手法,亦是許多研究者探討、鑽研的主題。然而,對於構成其小說作品「憂憤沉鬱、冷雋尖刻、幽默精煉」風格的幕後功臣――詞彙運用,討論者卻是屈指可數。有鑑於此,本論文將從「語言風格學」中的「詞彙風格」角度出發,將魯迅小說研究由「感性認識」延伸至「理性活動」,以補足其研究視角的缺口。
「語言風格學」以「如實反映作品語言風貌」為目標,著重用「科學分析」的方法,對構成文學作品的語音、詞彙、語法採取分析、描寫、統計、比較等方法,以找出作家驅遣文字的獨特風格。因此,筆者以魯迅小說中最具特色的「詞彙風格」為研究對象,從詞彙的視角切入,期能運用科學方法對魯迅小說語言進行更真實的檢驗與更清楚的詮釋。本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簡介語言風格學的意義與價值,並略述研究範圍、方法和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為「魯迅及其小說的創作背景」,藉由了解其求學過程、工作經歷與政治活動來探討其主題意識的形成,藉此揣想其擇取詞彙的因由;第三章為「由魯迅小說中顏色詞的運用看詞彙風格」,首先探討顏色詞在漢語中的文化意涵與運用價值,接著以魯迅小說中所有的顏色詞做為對象,根據色彩明度和彩度的對比來分析、比較、統整,並將顏色詞修飾的對象分為人物(包括膚、鬚、髮) 、景物、動物、服飾和器物,以期找出顏色詞的運用規律和特殊風格;第四章為「由魯迅小說的擬聲詞看詞彙風格」,先介紹漢語擬聲詞的定位與功能,再統計、分析擬聲詞的運用對象與狀況;第五章為「由魯迅小說的熟語和標題設計看詞彙風格」,將魯迅小說中的方言俗語、罵詈語、成語和標題結構經統計和分類等過程,歸納其呈現方法和修飾作用;第六章的「結論」,筆者試圖為本文第三、四、五章的統計、分析、描寫進行歸納和比較,以總結魯迅小說運用詞彙的技巧、特色與效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2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 魯迅在現代白話小說的創作上具有特殊地位……………………1
二、 魯迅開始將小說鋪陳重心由外境轉入內心………………………4
三、 魯迅的小說語言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5
四、 嘗試以詞彙分析的角度研究魯迅小說……………………………6
第二節 語言風格學的意義與價值…………………………………………7
一、 語言風格學的定義與內容…………………………………………8
二、 語言風格學在文學研究上的運用…………………………………11
三、 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的價值……………………………………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6
一、 研究範圍……………………………………………………………16
二、 研究方法……………………………………………………………18
三、 研究步驟……………………………………………………………20
第四節 前人之研究成果……………………………………………………22
一、 關於魯迅的研究……………………………………………………22
二、 關於語言風格學的研究……………………………………………25

第二章 魯迅及其小說的創作背景…………………………29~48
第一節 魯迅的生平…………………………………………………………29
一、 少年時期……………………………………………………………29
二、 旅外留學時期………………………………………………………30
(一)求學江南……………………………………………………………30
(二)旅居日本……………………………………………………………30
三、 授課杭州紹興時期…………………………………………………31
四、 寓居北京時期………………………………………………………33
五、 遷居南方時期………………………………………………………35
(一)廈門時日……………………………………………………………35
(二)廣州時日……………………………………………………………36
(三)上海時日……………………………………………………………36
第二節 五四運動及新舊社會對魯迅創作的影響…………………………37
一、 五四運動的源起與內蘊……………………………………………37
二、 魯迅對五四的看法與響應…………………………………………39
三、 新舊社會對魯迅的衝擊與影響……………………………………41
第三節 魯迅在《吶喊》、《彷徨》及《故事新編》中的主題意識………43
一、 《吶喊》中的主題意識……………………………………………43
二、 《彷徨》中的主題意識……………………………………………44
三、 《故事新編》中的主題意識………………………………………46

第三章 由魯迅小說中顏色詞的運用看詞彙風格 …………49~129
第一節 顏色詞在「漢語」中的文化意涵與運用於文本的價值…………49
一、 漢民族的色彩生活…………………………………………………49
二、 顏色詞在漢語中的表現方式………………………………………50
三、 漢語中顏色詞的文化意涵…………………………………………55
第二節 魯迅善用顏色的明暗、冷暖和彩度形成對比……………………61
一、 運用明暗度形成黑白顏色詞的對比效果…………………………63
二、 運用冷暖色形成顏色詞的對比效果………………………………69
(一)修飾臉色……………………………………………………………71
(二)形容美景……………………………………………………………71
(三)製造詭譎或諷刺效果………………………………………………72
(四)強調服裝顏色,以說明地位………………………………………73
三、 運用彩度有無形成顏色詞的對比效果……………………………73
(一)形容臉色、鬚髮與服色……………………………………………78
(二)描寫景物以反諷舊社會……………………………………………80
(三)象徵政治與權力色彩………………………………………………81
(四)〈鑄劍〉中的色彩搭配 ……………………………………………82
四、 魯迅使用對比色調的統計結果……………………………………83
(一)色彩修飾對象以景物顏色對比最多………………………………83
(二)色彩對比出現頻率最高的組合為黑與白…………………………83
(三)利用色彩對比表現悲哀與反諷意涵者占九成以上………………85
第三節 魯迅善用人物與背景的色彩宣洩情感……………………………85
一、 以顏色詞做為人物代稱……………………………………………86
(一)黑色…………………………………………………………………86
(二)紅色…………………………………………………………………87
(三)其他顏色……………………………………………………………89
二、 以顏色詞修飾膚色與鬚髮…………………………………………90
(一)用紅色系膚色凸顯人物的情緒……………………………………99
(二)用白、黃色系搭配青、灰、黑色系反映人物健康狀態…………99
(三)用黑色系膚色強調人物的性格或職務特徵………………………101
(四)用白色系的鬍鬚色顯示對人物的批判……………………………101
三、 以顏色詞修飾景色與動物…………………………………………101
(一)用昏暗天色、白色月光和冷色燈火製造悲劇效果………………101
(二)用動物的毛色象徵善惡和表達無奈………………………………104
四、 以顏色詞修飾服飾與器物…………………………………………106
(一)用白色的囚服或喪服鋪陳死亡氣息………………………………106
(二)用紅色與金銀色系的華美服飾進行諷刺…………………………107
(三)用器物的顏色呈現對紹興故土的懷念……………………………108
第四節 魯迅善用多變的構詞方式增加語言靈活性………………………110
一、 在「黑、白、紅」色系中常運用異名同義的單音節顏色詞……110
二、 大量使用「形容式」的雙音節顏色詞……………………………110
(一)偏正結構的形容式雙音節顏色詞…………………………………111
(二)並列結構的形容式雙音節顏色詞…………………………………118
三、 喜歡用「比喻式」和「ABB式」的三音節顏色詞………………121
(一)比喻式的三音節顏色詞……………………………………………121
(二)ABB結構的重疊式顏色詞…………………………………………124

第四章 由魯迅小說的擬聲詞看詞彙風格……………………131~173
第一節 漢語擬聲詞的定位與功能…………………………………………131
一、 漢語擬聲詞的語法定位……………………………………………131
(一)擬聲詞的虛實………………………………………………………131
(二)擬聲詞與嘆詞………………………………………………………132
(三)擬聲詞與形容詞……………………………………………………133
二、 漢語擬聲詞的功能與類型…………………………………………134
三、 漢語擬聲詞的語言藝術……………………………………………134
第二節 魯迅小說中擬聲詞的運用狀況……………………………………135
一、 魯迅小說中描摹人類言行的擬聲詞………………………………135
(一)A式…………………………………………………………………135
(二)AA式 ………………………………………………………………141
(三)AAA式 ……………………………………………………………147
(四)AB式 ………………………………………………………………148
(五)AABB式……………………………………………………………150
(六)ABAB式……………………………………………………………153
(七)其他類型……………………………………………………………154
二、 魯迅小說中的其他擬聲詞…………………………………………156
(一)描摹動物造成的聲音………………………………………………156
(二)描摹器物的聲音……………………………………………………160
(三)描摹大自然的聲音…………………………………………………167
三、 魯迅小說中擬聲詞的表現特色……………………………………168
(一)種類、組成結構和運用方式豐富多元……………………………170
(二)結構以單音節和雙音節為主………………………………………170
(三)主要摹擬人類言行聲,且好描寫哭笑聲…………………………170
(四)大部分擔任狀語和獨立成分………………………………………171
(五)魯迅小說擬聲詞的聲韻效果………………………………………171

第五章 由魯迅小說的熟語和標題設計看詞彙風格…………175~300
第一節 魯迅小說的方言俗語分析…………………………………………175
一、 方言俗語的定義與在文學上的作用………………………………176
(一)何謂方言俗語………………………………………………………176
(二)民間文學中的方言俗語……………………………………………177
二、 《越諺》在研究紹興方言上的重要性 ……………………………178
三、 魯迅小說方言俗語的運用特色……………………………………183
(一)善用「紹興式的動詞」刻畫人物…………………………………183
(二)善用「紹興舊俗與史事」反諷封建時代…………………………189
(三)善用「紹興名物與人物用語」營造鄉土氣息……………………196
(四)善用「紹興諺語」製造語言趣味…………………………………204
(五)善用「紹興式疊音詞」描繪故事情境……………………………208
(六)善用「音譯法」創造方言語境……………………………………210
四、 魯迅小說方言俗語的修飾作用……………………………………212
(一)讓角色的性格更鮮明………………………………………………213
(二)讓時代的語境更寫實………………………………………………213
(三)讓小說的情感更濃厚………………………………………………214
第二節 魯迅小說的詈罵語分析……………………………………………215
一、 詈罵語的類別和與文學的互動……………………………………216
二、 魯迅小說的詈罵語現象……………………………………………217
(一)詈罵語中的性與性行為……………………………………………218
(二)貶稱指涉人格或地位………………………………………………223
(三)威脅類詈罵語………………………………………………………235
(四)詛咒類詈罵語………………………………………………………237
(五)諷刺類詈罵語………………………………………………………239
(六)驅逐類詈罵語………………………………………………………241
(七)說理類詈罵語………………………………………………………242
三、 魯迅小說詈罵語的運用效果………………………………………243
(一)刻畫人物性格………………………………………………………243
(二)抨擊敵我與時弊……………………………………………………253
(三)諷刺傳統積習………………………………………………………258
第三節 魯迅小說的成語運用現象分析……………………………………264
一、 成語的特性和語用功能……………………………………………264
(一)成語的特徵與殊性…………………………………………………264
(二)成語在文學上的效用………………………………………………265
二、 魯迅小說的習用成語特色…………………………………………266
(一)近五成為對偶成語…………………………………………………266
(二)二成四為類疊成語…………………………………………………272
三、 魯迅小說的成語活用現象…………………………………………276
(一)成語節縮……………………………………………………………276
(二)成語擴展……………………………………………………………278
(三)成語改寫……………………………………………………………280
(四)成語散化……………………………………………………………285
四、 魯迅小說成語的運用效果…………………………………………287
(一)通俗多變,描摹生動形象…………………………………………287
(二)冷峻犀利,反諷民族性格…………………………………………288
(三)靈活創新,注入新生成語…………………………………………290
第四節 由魯迅小說的作品標題看詞彙風格………………………………291
一、 魯迅小說的標題結構分析…………………………………………291
二、 魯迅小說標題結構的類型…………………………………………293
(一)標題在平實敘述內容大要或目的…………………………………294
(二)標題取自故事主角或關鍵物………………………………………294
(三)標題與小說的旨意相反……………………………………………295
三、 魯迅小說標題的命名特色…………………………………………296
(一)表現思想的重心與變化歷程………………………………………296
(二)將主旨濃縮於極短的標題…………………………………………298
(三)點出「諷刺積習與時弊」的寫作目的……………………………299

第六章 結論……………………………………………………301~315
第一節 魯迅小說顏色詞的運用技巧………………………………………301
一、 善用色彩對比營造諷刺意涵與冷寂的背景………………………301
二、 運用白色與黑色強調悲劇色彩與批判效果………………………302
三、 使用膚髮上呈現的不同色彩刻畫人物特質與性格………………303
四、 慣用形容式和比喻式顏色詞,使故事情境具象化………………304
第二節 魯迅小說擬聲詞的運用特色………………………………………304
一、 魯迅多用擬聲詞表現人物情緒……………………………………304
二、 魯迅小說擬聲詞多擔任狀語和獨立成分…………………………305
三、 擬聲詞的種類、形式和聲韻搭配靈活多元………………………305
第三節 魯迅小說熟語和標題設計的運用效果……………………………306
一、 穿插各式熟語,創造雅俗共賞的「革命文學」…………………306
二、 以方言創造具有國民性、地方性與個性的小說藝術……………307
三、 活用罵詈語讓角色「說」出自我,並抨擊時弊與積習…………308
四、 善用成語形式,豐富小說的詞彙生命……………………………309
五、 將主旨和寓意濃縮於小說標題中…………………………………310
第四節 魯迅與同時代小說家的文學風格比較……………………………310
第五節 本論文和相關領域的反思與展望…………………………………314

參考書目 ………………………………………………………317~329
zh_TW
dc.format.extent 3782250 bytes-
dc.format.extent 378225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魯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詞彙風格zh_TW
dc.title (題名) 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ylistic Study of Lu Xun`s Novel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內容分為專書著作、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和網路資源四項,皆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古代學者在姓名前註明朝代,並置於該項目最前,外國學者之姓名則以中文翻譯表示,置於該項目最末。各參考書籍和文獻的排列順序為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學位論文依序為作者、學位論文名稱、出版學校、出版年月;期刊論文依序為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出版年月;網路資源則註明網頁名稱和網頁位址。

一、專書著作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9月。
清•范寅編,《越諺(上)(下)》,北京: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出版,1970年3月。
丁 帆,《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王 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4月。
《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中國語言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中國現代語法(上)(下)》,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2月。
王 蘋,《漢語修辭與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王曉明,《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12月。
王敏紅,《《越諺》與紹興方俗語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
王麗華,《魯迅《吶喊》《徬徨》的語法研究》,新北市: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王麗華,《現代漢語構詞與詞類》,新北市: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文孟君,《詈罵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2月。
江蘇省魯迅研究學會編,《魯迅與中外文化》,杭州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
老志鈞,《魯迅的歐化文字――中文歐化的省思》,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5月。
汪 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徬徨研究》,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
沈 謙,《修辭方法析論》,臺北:宏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
沈錫倫,《語言文字的避諱、禁忌與委婉表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何耀宗,《色彩基礎》,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7月初版。
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
呂叔湘、朱德熙,《語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12月。
呂叔湘,《語文常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7月。
呂淑湘,《語法學習》,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1月。
李澤厚、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5月。
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廣元,《東方色彩研究》,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4年8月。
李鏡兒,《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4月。
李宗英、張夢陽編,《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上、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2月。
李繼凱、趙京華、黃喬生編,《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學運 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7月。
李 怡,《魯迅的精神世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 月。
吳子慧,《吳越文化視野中的紹興方言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於根元,《新編語言的故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0月。
林志浩,《魯迅研究(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林書堯,《色彩學》,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5月。
林 非,《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魯迅》,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 月。
林賢治,《魯迅的最後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臺北:龍田出版社,1981年1月再版。
周慶華,《語言文化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
周作人,《魯迅小說裡的人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三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9年。
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5月。
竺師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局,1998年3月。
《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月。
《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詞彙之旅》,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12月。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
南方朔,《在語言的天空下》,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希望》,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
孫全洲、劉蘭英主編,《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1月。
徐少知編,《魯迅散文選集─《野草》《朝花夕拾》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2 年5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9月二版。
陳光中,《走讀魯迅》,臺北:華品文創出版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
郭沫若著,黃淳浩編,《郭沫若書信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許廣平,《十年攜手共艱危:許廣平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許壽裳,《詩人鬥士預言家――許壽裳談魯迅》,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11月。
張席珍,《華文教學的注音問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2月。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堂錡,《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3月。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臺北:文橋出版社,2000年。
常曉巨集,《魯迅作品中的日語借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莫彭齡,《漢語成語與漢文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8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初版。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月。
閔家驥等編,《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舒衡哲,《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
馮雪峰,《馮雪峰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三版。
黃郡怡等編,《采薇奔月》,臺北:亞洲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1月。
傅國通,《方言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楊 澤主編,《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94年10月。
詹人鳳,《現代漢語語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楊如雪,《文法ABC》,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9月。
敬文東,《失敗的偶像──魯迅批判》,臺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3月。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楊里昂、彭國樑編,《魯迅出版文選》,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4月。
楊劍龍,《鄉土與悖論――魯迅研究新視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楊劍龍,《魯迅的焦慮與精神之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現代漢語詞彙學》(修訂本),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二版。
趙慶培等編,《魯迅研究》第13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6月。
趙英等編,《魯迅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7月。
趙 卓,《魯迅小說敘述藝術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增訂版。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二版。
鄭欣淼、孫鬱、劉增人主編,《2002年魯迅研究年鑒》,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5月。
魯 迅,《魯迅小說合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臺北:里仁書局, 1997年10月。
魯 迅,《魯迅全集》(共十八卷),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9月。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劉雲泉,《語言的色彩美》,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初版。
劉 吶,《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劉福根,《漢語詈詞研究――漢語詈罵小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蔡輝振,《魯迅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9月。
錢理群、王得後編,《魯迅小說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11月。
錢理群,《魯迅詩化小說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謝德銑,《魯迅作品方言詞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漢光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
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羅肇錦,《語言與文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10月。
譚君強,《敘述的力量──魯迅小說敘事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鐘敬文、林語堂等著,《永在的溫情:文化名人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21世紀研究會編,張明敏譯,《色彩的世界地圖》,臺北:時報文化,2005年6月。
大山正,《色彩心理學:追尋牛頓和歌德的腳步》,臺北:牧村圖書有限公司, 1998年3月。
千千岩英彰,《不可思議的心理與色彩》,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韋芬莉(Victoria Finlay)著,周靈芝譯,《黑色,Black》,臺北:時報文化,2005年5月。
韋芬莉(Victoria Finlay)著,戴百宏譯,《紅色,Red》,臺北:時報文化,2005
年3月。
韋芬莉(Victoria Finlay)著,周靈芝譯,《白色,White》,臺北:時報文化,2005
年5月。
愛娃海勒(Eva Heller)著,吳彤譯,《色彩的性格》,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1月。
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著,嚴韻譯,《髒話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3月。

二、學位論文
朱碧霞,《高行健小說的語言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阮芸妍,《中間物思想重探──魯迅書寫中的主體問題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邱靖雅,《唐詩視覺意象語言的呈現──以顏色詞為分析對象》,新竹:國立清
華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李美玲,《樊川詩的詞彙和語法──從語言風格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麗靜,《鄭愁予詩的音律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車婉娟,《徐志摩新詩的詞彙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具景謨,《魯迅小說主題意識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月。
周麗萍,《論魯迅小說的反諷藝術》,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林靜慧,《《花間集》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林奇佐,《書寫魯迅──重思魯迅小說及思想養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秀貞,《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逸玫,《東坡詞語言風格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翁育詩,《《水滸傳》詈罵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1月。
疏淑貞,《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常 紀,《魯迅國民性批判及其當代意義》,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許育菁,《成語古今義變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3月。
莊培堅,《魯迅小說死亡主題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雅媜,《《全元散曲》擬聲詞探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黃燦銘,《魯迅的「改造國民性」思想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傅嘉琳,《張愛玲小說色彩與配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商業設計組碩士論文,2004年。
傅化誼,《論魯迅小說的我》,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若萍,《魯迅小說人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遠 征,《漢語顏色詞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鄭懿瀛,《魯迅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從「吶喊」到「徬徨」的心路歷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趙家芬,《色彩詞的傳達特性──以台灣現代作家張曼娟的作品所展開的探討》,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廖明秀,《魯迅對神話傳說人物形象再造之時代意義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歐秀慧,《詩經擬聲詞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祖光,《魯迅肉體生命意識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劉美芸,《數詞成語的形式結構與文化意涵》,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鍾嘉玲,《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顏健富,《論魯迅《吶喊》、《徬徨》國民性建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三、期刊論文
丁金國,〈解讀漢語風格範疇〉,《語文研究》第3期,2006年,頁44~51。
丁金國,〈語言風格的研究平面〉,《煙臺大學學報》第4期,1991年,頁65~73。
於海飛,〈論實物色彩詞及其形成理據〉,《北方論叢》2005年第6期,2005年6月,頁81~82。
方松熹,〈談談語序的修辭功能〉,《舟山師專學報》第2期,1995年2月,頁60~63。
孔昭琪,〈魯迅的仿詞藝術〉,《泰安師專學報》第1期,1997年1月,頁38~42。
孔維霞,〈漢語擬聲詞研究綜述〉,《語文學刊》第20期,2009年10月,頁144~145。
毛學河,〈成語是古漢語特點的縮影〉,《漢語學習》1994年1月,頁28~31。
王曉祥,〈大海的浪花夜空的群星──魯迅小說成語藝術初探〉,《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1994年3月,頁64~67。
王光漢、萬卉,〈成語溯源規範淺議〉,《辭書研究》第6期,1994年6月,頁53~64。
王吉輝,〈成語的範圍界定及其意義的雙層性〉,《南開學報》第6期,1995年,頁68~72。
王克非,〈近代翻譯對漢語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34卷第6期,2002年6月,頁458~463。
王黎君,〈魯迅小說中的模糊語言〉,《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2003年3月,頁67~70+39。
王敏紅,〈《越諺》與范寅的方言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2005年11月,頁202~205。
王 萍,〈論漢語中「單音節顏色詞+疊音後綴」結構的顏色詞〉《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第62期,2008年,頁140~141。
王勤紅、董振博,〈魯迅小說中色彩詞語的運用〉,《語文教學與研究》第11期,
2008年11月,頁113。
王倩倩,〈漢語顏色詞構詞分析〉,《語文學刊》,2010年1月,頁24~25。
王開志、周洪林,〈論郭沫若歷史小說的浪漫氣質〉,《郭沫若學刊》,2014年第3期,2014年6月,頁55~58。
古遠清,〈魯迅小說的比喻特色〉《齊魯學刊》第5期,1979年5月,頁46~49。
史豔嵐,〈漢語象聲詞研究述評〉,《西北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94年2月,頁106~112。
田中陽,〈論方言在當代小說中的修辭功能〉,《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1995年3月,頁86~92。
田中陽,〈論方言在當代小說中的敘述功能〉,《求索》第1期,1996年1月,頁100~103。
田優禮,〈顏色詞與文化〉《丹東師專學報》第22卷第2期,2000年6月,頁53~54。
石在中,〈魯迅小說中的色彩〉《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0期,2007年10月,頁8。
冉啟斌,〈亮度原則與臨摹順序──漢語異韻擬聲詞的語音規律與成因〉,《語言科學》第8卷第6期(總第43期),2009年11月。
巨積蘭,〈色彩語言的文化符號意義比較〉《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12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548~552。
仲 華,〈笑與點睛——魯迅小說人物描寫瑣談之一〉《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0期,1982年,頁68~69。
朱衛兵,〈「雜語」與「復調」——論《故事新編》的語言特徵〉《名作欣賞》第10期,2007年5月,頁30~36。
朱崇科,〈論魯迅小說中的賤民話語〉,《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頁76~80。
江結寶,〈罵辭的行為資訊――詈罵語言的語用學研究〉,《江淮論壇》2011年第4期,2011年4月,頁188~192+187。
江佳慧,〈魯迅小說中村姑群像的語言風格〉(《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158~160。
李樹儼,〈也談象聲詞的語法地位〉,《寧夏大學學報》第1期,1983年1月,頁80~82。
李 堯,〈漢語色彩詞衍生法之探究〉《揚州大學學報》第8卷第5期,2004年9月),頁62~64。
〈論色彩詞的取象〉,《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11期,2010年11月,頁217~221。
李慶祥,〈中日顏色詞語及其文化象徵意義〉,《外語研究》2002年第5期,2002年5月,頁43~47+80。
李紅印,〈漢語色彩範疇的表達方式〉,《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6期,2004年6月,頁56~62
李 寧,〈熱紅冷青自嚙時――淺析魯迅作品中的一對色彩意象〉,《海南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72~176。
李 楊,〈論顏色詞語〉,《赤峰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09年6月,頁69~72。
李 波,〈郭沫若自敘傳小說中的孤獨者形象〉,《文學教育(上)》2014年第9期,2014年9月,頁22~24。
李素娟,〈文化的鏡像──漢語色彩詞的漢民族文化折射〉《西安社會科學》第28卷第4期,2010年8月,頁96~99。
何增富,〈淺談魯迅小說的諷刺與幽默〉《西華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1年3月,頁38~44。
邵敬敏,〈擬聲詞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1981年4月,頁57~66。
〈擬聲詞的修辭特色〉,《修辭學習》第4期,1984年4月,頁47~48+9。
〈擬聲詞的模擬性與結構義〉,《思維與智慧》第5期,1989年5月,頁33~34。
但國干、劉金華,〈摹聲的結構類型及摹聲詞的語法特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88年S1期,頁92~100。
余學新,〈淺談魯迅小說中成語的活用〉,《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期,2000年2月,頁73。
吳 戈,〈漢語顏色詞語構、語義文化簡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01年,頁69~72。
吳子慧,〈從《越諺》看紹興方言詞匯一百年來的變化〉,《浙江學刊》2011年第6期,2011年6月,頁103~107。
辛 未,〈魯迅作品中的成語運用技巧淺析〉,《語文天地》第6期,2010年6月,頁20~21。
竺師家寧,〈論擬聲詞聲音結構中的邊音成分〉,《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6卷第1期,1995年10月。
〈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頁29-34。
金紀賢,〈試論魯迅小說與紹興方言〉,《紹興師專學報》第3期,1983年3月,頁43~48。
金 玲,〈魯迅小說色彩與知識分子形象〉,《魯迅研究月刊》2005卷第9期,2005年9月,頁30~33。
孟兆臣,〈小說與方言——白話小說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命題〉,《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2004年4月,頁127~131。
林承亮,〈漢語顏色詞「白」在文本中的修辭闡釋〉,《赤峰學院學報》第12期,2009年12月,頁118~120。
林燕卿,〈從「黃色」看中西文化差異〉,《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期,2010年,頁126~128。
周 梅,〈漢語“紅”色詞族的發展演變〉,《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10年6月,頁40~44。
周志鋒,〈論《越諺》方俗字〉,《古漢語研究》2011年第4期,2011年4月,頁43~49。
姚小平,〈基本顏色調理論述評——兼論漢語基本顏色詞的演變史〉,《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1988年1月,頁19~28+80。
郝世寧,〈論魯迅作品色彩詞的藝術功能〉,《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2008年3月,頁94~97。
郝文華,〈色彩繽紛的「青」系字〉,《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43~45。
祝艷艷,〈漢英顏色詞「紅」所表現的中西文化差異〉,《鄭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140~142。
柯 玲,〈論方言的文學功能〉,《修辭學習》第3期,2005年3月,頁43~45。
哈 森,〈論現代漢語擬聲詞〉,《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31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21~25。
侯友蘭,〈《越諺》的構成〉,《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6年6月,頁25~29。
侯友蘭、徐陽春,〈《越諺》詞語的結構、注音與釋義〉,《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 27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46~51。
徐 慧,〈試論現代漢語象聲詞的語法地位〉,《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4期,1987年4月,頁52~57。
徐桂梅,〈魯迅小說語言中的“日語元素”解析〉,《魯迅研究月刊》2012年02期,2012年2月,頁45~51。
袁傲珍,〈《越諺》與紹興人的文化模塑〉,《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1996年12月,頁7~12。
陳艷陽,〈漢語顏色詞的文化分析〉《宜春學院學報》3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110~113。
陳叢耘、陳翠穎,〈論漢語詈罵語的性別差異〉,《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6~8。
高名凱,〈漢語語法的基本結構〉,《語文學習》第1期,1952年1月,頁14~19。
高名凱,〈語言與思維〉,《語文學習》第11期,1959年11月,頁32~34。
高 軍,〈吳語中的詈詞詈語與吳文化〉,《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7~20。
倪立民,〈魯迅著作中的外來詞研究〉,《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1997年3月,頁84~90。
郭昭第,〈漢語文學的人物命名策略〉,《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1月,頁39~42+75。
郭鴻傑,〈現代漢語歐化研究綜述〉,《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1~24。
陳漱瑜,〈柏楊談魯迅〉,《國文天地》第7卷第4期,1991年9月,頁25~28。
殷宏霞,〈魯迅與郁達夫小說創作芻議〉,《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15年1月,頁143~145。
許錫強,〈探究《藥》的人物命名藝術〉,《教書育人》第7期,2003年7月,頁19~20。
許祖華、潘蕾,〈魯迅小說風俗化人名的修辭意義〉,《武漢大學學報》第2期,2014年2月,頁98~103。
張 博,〈象聲詞簡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2年3月,頁83~90。
張 憶,〈情無盡,長歌音不絕──《傷逝》語言的音樂特質〉《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1996年5月,頁25~28。
張劍樺,〈論語言風格的要義〉,《山西師大學報》第4期,2001年4月,頁104~108。
張慧美,〈語言的風格作用〉,《中國語文》,第545期,2002年11月,頁19~32。
張劍樺,〈試論語言風格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蘭州大學學報》第4期,2002年4月,頁146~150。
張 婷,〈漢語擬聲詞的詞形構成及其語法功能〉,《新西部》第11期,2007年11月,頁234~235。
張積家、段新煥,〈漢語常用顏色詞的概念結構〉,《心理學探新》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45~52。
張 聖,〈文學語言中的色彩詞〉,《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8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39~40。
張曉霞、劉海燕,〈郁達夫小說創作的真實性〉,《文學教育(上)》2015年第2期,2015年2月,頁46~48。
黃偉武,〈詈罵行為與漢語詈詞探論〉,《中山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1992年4月,頁114~123。
黃 丹,〈漢語「白」顏色詞群分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8期,2000年8月,頁42~45。
彭嘉強,〈魯迅作品俚俗詞的語言風格〉,《中國語文》,第532期,2001年10月,頁63~68。
崔紹懷、謝桂新,〈論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4卷第8期,2007年8月,頁110~111。
崔 璨,〈五四「問題小說」中的家長形象――以冰心、廬隱、王統照、葉紹鈞等為例〉,《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14年6月,頁83~88
程紹華、邱月,〈黑‧白‧紅──文學作品中色彩詞的跨文化解讀〉,《社科縱橫》第25卷,2009年2月,頁145~146+148。
程紹華、楊艷華、王昕,〈基於認知的漢英色彩詞「黃」的聯想意義對比〉,《大 連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2014年2月,頁159~161+193。
傅憎享,〈論《金瓶梅》的罵語與罵俗〉,《學術交流》1990年第2期,1990年2月,頁129~135。
葉維廉,〈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徬徨──論魯迅兼談「野草」的語言藝術〉,《當代》第68期,1991年12月,頁1~9。
楊 璿,〈談顏色詞的構成及語法特點〉,《貴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1995年4月,頁81~84。
董娟娟,〈從第三人稱代詞看漢語的歐化現象〉,《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8年2月,頁82~85。
鄭德剛、汪凡,〈現代漢語的象聲詞〉,《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6年1月,頁45~50。
趙京立,〈張愛玲小說中的色彩意象〉,《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第9卷第4期,2007年7月,頁122~126。
黎運漢,〈語言風格與表達對象〉,《修辭學習》第6期,1998年6月,頁4~5+3。
黎運漢,〈語言風格定義的內涵新析〉,《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2月,頁20~24。
黎運漢,〈1949年以來語言風格定義研究述評〉,《語言文字運用》第1期,2002年1月,頁100~106。
黎運漢,〈近二十年來漢語風格學研究的成就和發展趨勢〉,《揚州大學學報》第7卷第3期,2003年5月,頁36。
謝耀基,〈漢語語法歐化綜述〉,《語文研究》第1期,2001年1月,頁17~22。
劉鈞傑,〈顏色詞的構成〉,《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2期,1985年2月,頁71~77。
劉丹青,〈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數量及序列〉,《南京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1990年3月,頁77~80。
劉 燕,〈從顏色詞的文化內涵看中西文化差異〉,《呼蘭師專學報》第19卷第2期,2003年6月,頁67~68。
劉佳慧,〈《越諺》民俗語匯的紹興地方特色研究〉,《文化學刊》2009年第4期,2009年7月,頁103~107。
潘 峰,〈談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範疇〉,《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頁50~52。
薛坤宇,〈淺析漢語基本顏色詞〉,《遼寧師專學報》第5期,2010年,頁12~13。
蘇 熒,〈悲哀的姓名,冰冷的顏色──《藥》的悲劇性舉隅〉,《語文學刊》第5期,2008年5月,頁95~96。

四、網路資源
中國期刊網:http://cnki50.csis.com.tw.autorpa.lib.nccu.edu.tw/
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mp.asp?mp=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成語典》:http://dict.idioms.moe.edu.tw/
《漢典》:http://www.zdic.net/

五、辭典光碟
《漢語大詞典》3.0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第4次印刷。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