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兩岸文化交流與兩岸文化協議之可行性研究 (2008-2015)
Feasibility study of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ross-strait cultural agreement(2008-2015)
作者 余肇哲
貢獻者 邱坤玄
余肇哲
關鍵詞 兩岸關係
中共對台政策
文化交流
新功能主義
兩岸文化交流協議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3-二月-2016 12:22:31 (UTC+8)
摘要 在文化上,由於中國與臺灣有共同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也極為相似,故中共企圖以文化認同對臺灣實施軟實力,透過文化交流,激發中華文化的感召力,進而提高對台政策的影響力,以達其和平統一之目的。自1980年代初期中共告臺灣同胞書出現後,對台政策之中文化政策也隨之油然而生。本文不使用多數研究文化交流所採納的軟實力概念,而採用新功能主義的觀點來探討。新功能主義認為,在低層次的交流可以帶動到高層次的交流合作之中,從中共改革開放以來,其開展了與台灣的對話與交流,台灣與中國的依賴越來越深,然而中共各項的惠台政策都沒有把台灣更帶向與中國統一。因此中共近年來著重在兩岸文化及教育交流,希望透過文化交流可以讓台灣在認知與認同更靠往中國,並且大力的倡議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
本研究即是由以上面歸納出欲探討之問題,了解中共對台文化交流以及能否簽署兩岸文化協議?以此,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分成四個部分,首先,探討文化在對台政策所扮演的腳色;其次,說明目前兩岸文化交流的類型;再次,探討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所可能之內容以及如何看待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最後統合以上。本研究企圖經由上述四個部份的論述鋪陳,進一步增評估兩岸文化交流以及兩岸文化交協議簽署之困難點以及對台灣未來可能之影響。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 書籍
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中共研究雜誌社,1974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7。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編,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出版社,1998。
中華歐亞基金會,政策專題研究: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台政策的變化。臺北:中華歐亞金金會,2005年。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台北:唐山,2002。
平可夫,僵局:兩岸情事。台北:台北新新聞文化,1995。
任克敏,中國大陸經改理論與兩岸關係。台北:高麗圖書,2002。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
邵宗海,當代大陸政策。台灣,生智出版社,2003。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馬英九、蕭萬長,治國:臺灣贏的新策略。臺北:商周出版,2007。
金達凱,中共文化政策之研究。台北:教育部,1973。
孫運璿,反擊共匪統戰參考資料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1987。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第二版) 。新北市:新文京,2012。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第三版) 。新北市:新文京,2014。
張家麟、蕭進銘,大陸宗教團體歷年來從事兩岸交流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 委員會,2008。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6。
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黃昆輝,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徐博東,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陳毓鈞,一個中國與臺北-華府-北京。臺北:環宇出版社,1996。
陳志柔,「20年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現象」,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 臺北市: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2008。
郭婉玲,兩岸新聞交流歷程之探索(1973-2003),台北,文化大學,2003。
游盈隆主編,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海基會出版,2008。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
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重譯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錢穆,民族與文化。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
侯尊堯,「從柔性權力理論看兩岸文教交流演變」,美日安保改定50週年與東亞 安全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胡聲平,〈胡錦濤與江澤民領導下中共對台政策的初步比較─以決策理論分析〉, 發表於2005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主辦,2005年12月10~11日),頁17。
朱福惠、覃紅霞,「海峽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法律問題研究」,發表於高等教 育交流與兩岸關係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主辦,2012年4月14日),頁10~25。
吳乃德,〈「中國崛起」的政治效應:民族認同和政黨支持〉發表於2011年中國 效應在台灣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2011年4月23 日),頁1~14。
二、 期刊
王建民、王眙社,「論中共中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提出、形成及其政策主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2013年11月),頁 ~22。
王嘉州、李侑潔,「赴陸交流對臺灣學生統一意願之影響」,社會科學論叢,第 卷第2期(2012年10月),頁1~34。
李孔智,「試以新功能主義觀點評國統剛領之適用與調整」,立法院院聞,第24 卷第9期,1996年9月,頁7~8。
李道湘,「兩岸文化交流中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11年2月),頁71~76。
李嘉增,「文化認同促進台海兩岸和平統一」,九鼎,第73期(2013年11月),頁 6~9。
吳介民,「從統獨到到中國因素:政治認同變動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台灣社會學, 第29期(2015),頁87~130。
金榮,「以文化認同增進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1 第3期(2010年6月),頁42。
金樂琴,「中國國家發展戰略:30 年變遷及成效」,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第112期第5卷(2008年):頁44-47。
周祝瑛、劉豫敏、胡祝惠,「兩岸大學生交流之回顧1992-2012」,教育資料與 研究,第110期(2013 8月),P113~137。
俞劍鴻,「以特殊中華民國與非中華民國關係取代兩國論」,海峽評論,第106 期(1999年10月),頁11。
耿慶武,「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3 期(2001年 10月),頁57。
張映彬,「實施兩岸文化交流的作用與對策」,黎明職業大學學報,第2期(2008 年6月),頁69~72。
張顯超,「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 年01月),頁19~ 50。
陳少監、謝軍、林曉英,「閩台兩地體育文化及其交流現況和發展前瞻」,體育科 學,第26卷第7期,頁25~32。
陳孔立,「兩岸文化的本質差異」,台灣研究集刊,第128期(2013年),頁1~6。
陳陸輝、陳映男、王信賢,「經濟利益與符號態度:解析臺灣認同的動力」, 東 吳政治學報,第30卷第3期(2012),頁1~50。
陳會英,「掌握契機,開創新局兩岸文教交流的省思與策勵」,國教之友,第589 卷(2008年),頁3。
趙建民,「中共對台獨因素的互動解釋」,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1996年3 月),頁29~40。
劉傳,「閩台民間天公信仰的比較研究」,經濟與社會發展,第1卷第2期(2003 年2月),頁145~147。
蕭怡靖,「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之政黨認同測量的探討」,選舉研究,第1 卷第16期(2009 ),頁67~93。
蕭真美,「十年來之兩岸文化交流」,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1998年9 月),頁53~70。
顏金煒,「扣寬台閩文化交流管道推動海峽兩岸和諧統一」,炎黃縱橫,第4期(2009 年),頁24~26。
三、 學位論文
李翎鋆,「以新功能主義探討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兼論ECFA 的成效與挑戰」,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5年) 。
初國華,「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兩岸談判: 辜汪會談個案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徐蓓莉,「1998年辜汪會晤之研究」,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蔡宗良,馬英九總統執政下之兩岸交流與互信機制之研究(2008-2014),國立中 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四、 網路資源
「反分裂國家法全文」,新華網,2005年3月14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2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5-03/1 4/content_269416 .htm>
「李登輝第八任中華民國總統就職演說」,人民網,1990年5月20日,檢索日 期:2015年8月7日。

「吳伯雄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網,2009年7月11 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11日。

「吳伯雄會見習近平 提出7項主張」,東森新聞雲,2013年6月13日,檢索日 期:2015年9月25日。

「服貿協議陸學者:不會擴大兩岸部門接觸」,中央日報電子報,2014年04月 02日。檢索日期:2015年09月17日。

「胡錦濤:堅持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實現和平發展」,人民網,2006年4月16日。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人民網, 2008年12月31 ,檢索日期:2015年9月15日。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人民網, 2008年12月31 ,檢索日期:2015年9月11日。

「馬:九二共識 可反對但不能否定」,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年3月29日,檢索 日期:2015年9月15日。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新華網,2012年2月16日,檢索 日期:2015年8月29日。

「國臺辦:不允許臺獨勢力以任何方式開歷史倒車」,人民網,2014年04月16 日。檢索日期:2015年09月17日。

「課調微調吵甚麼」,聯合新聞網,2015年7月24日。檢索日期:2015年09 月17日。

仇佩芬,「兩岸文化協議 台要加深口袋 中要統一腦袋」,風傳媒,2014年1月 10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25日。

吳介民、廖美,「被統一的張力」,自由評論網,2015年10月19日,檢索日期: 2015年11月1日。
呂明慧,「陸客自由行配額 擬調升」,中時電子報,2015年8月3日,檢索日期: 2015年8月15日。

林文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國立政治大學大陸研究中心(2005),檢索日期: 2015年5月10日。
林潔玲,「去年觀光外匯收入衝破4,300億 今年拚專案陸客高價團」,東森新聞 雲,2015年2 月3日,檢索日期:2015年8月15日。

施正鋒,「統合理論與臺灣」,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檢索日期2015年5月12 日,
孫本初,「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 論壇,頁3,檢索日期:2015年5月10日。
湯紹成,「中共軟實力分析及我因應對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9年5月20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1日。

楊佳穎,「朱立倫領軍邁向第十屆!一張圖了解9次「國共論壇」,東森新聞雲, 2015年5月2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1日。

樂美真,「兩岸簽訂《金門協議》臺前幕後:兩起慘案促會談」,中國網,2009 年5月21日,檢索日期:2015年8月25日。
賴文青,兩岸影視產業交流現況與展望,鉅亨網,2012年1月31日,檢索日期 2015年9月5日。

龍應台,「暫不考慮兩岸文化協議」,美麗島電子報,2012年9月6日,檢索日 期:2015年9月 5日。
五、 報刊、非學術性的雜誌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人民日報,1979年1月1日,頭版。
「中華民國第12 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兩岸經貿月刊,第197 期(2008年5月),頁 1~4。
「馬英九:九二共識 確實存在」,聯合報,2006年02月23日,A2 版。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重大任務」,人民日報,1955年7月5 日,頭版。
「胡錦濤會見連宋吳郁世博會開幕前夕連戰代馬英九表達希望ECFA能於年中簽署」,旺報,2010 4月30日,第2版。
「蔡武:推動兩岸簽文化交流協議」,中國時報,2011年1月5日,第5版。
王銘義、楊芬瑩,「交流層次身高大陸文化部長將訪台」,中國時報,2010年3月11日,第4版。
王銘義,「王毅談兩岸首務盡快簽署ECFA」,中國時報,2010年3月26日,第 3版。
何明國,「海協宗教團18日訪台今年首發」,旺報,2010年3月4日,第5版。
何明國,「解政治難題 陸籲馬要有勇氣」,旺報,2014年02月22日,第2版。
林泉忠,「大陸民主化 台灣才能安心」,聯合報,2014年4月15日,第15版。
胡明陽,「賞金廈煙火胡錦濤問候台胞」,聯合報,2010年2月16日,第2版。
胡錦濤,「會見連戰和參加兩岸經貿論壇的各界人士」,人民日報,2006年4月17日,第1版。
翁松燃,「依憲回應一中爭議」,中國時報,民國89 年12 月4 日,第6版。
羅印沖,兩岸政治協商 陸:一中框架進行,旺報,2014年4月17日,第3版。潘罡,「江丙坤:兩岸新聞、文教協商啟動」,旺報,2010年1月31日,第2版。
英文部分
一、 書籍
Andrew J. Nathan﹐Andrew Scobell﹐China’Search for Secur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2.
Ernst Has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anford, CA:S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James H. Mann﹐About Face:A History of America Co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from Nixon to Cliton(New York: Vintage﹐2000.
John Gittings﹐The role of the Chinese Army(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1981.
Joseph Nye, 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 Lanham: UniversityPress of America, 1987.
Joseph S. Nye﹐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ant Go It Alo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Karl Deutsch, 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Robert M. B.Drawing the Linenew ﹐York:W.W.Norton﹐1982.
William M. Buleler﹐U.S. China Policy and the Promblem of Taiwan (Boulder﹐CO.:Colorado University Press﹐1971).
二、 期刊
Chen-yuan Tung, China’s Economic Leverage and Taiwan’s Security Concerns with Respect to 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 Ph.D. Disserta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2, pp. 234~245.
Ernst Hass,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15, No.3, 1960, p.372.
Leon N. Linberg, “Political Integration as a MultidimensionalPhenomenon Requiring Multivariate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4, No. 4 (Autumn,1970), p. 649.
Lee Teng-hui﹐“Understanding Taiwan:Bridging the perception Gap﹐”Foreign Affairs﹐ vol.78﹐no.6﹐Nov./Dec.1999﹐PP.9-2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2260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60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余肇哲zh_TW
dc.creator (作者) 余肇哲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二月-2016 12:22:31 (UTC+8)-
dc.date.available 3-二月-2016 12:22: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二月-2016 12:22:31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2260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22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260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文化上,由於中國與臺灣有共同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也極為相似,故中共企圖以文化認同對臺灣實施軟實力,透過文化交流,激發中華文化的感召力,進而提高對台政策的影響力,以達其和平統一之目的。自1980年代初期中共告臺灣同胞書出現後,對台政策之中文化政策也隨之油然而生。本文不使用多數研究文化交流所採納的軟實力概念,而採用新功能主義的觀點來探討。新功能主義認為,在低層次的交流可以帶動到高層次的交流合作之中,從中共改革開放以來,其開展了與台灣的對話與交流,台灣與中國的依賴越來越深,然而中共各項的惠台政策都沒有把台灣更帶向與中國統一。因此中共近年來著重在兩岸文化及教育交流,希望透過文化交流可以讓台灣在認知與認同更靠往中國,並且大力的倡議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
本研究即是由以上面歸納出欲探討之問題,了解中共對台文化交流以及能否簽署兩岸文化協議?以此,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分成四個部分,首先,探討文化在對台政策所扮演的腳色;其次,說明目前兩岸文化交流的類型;再次,探討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所可能之內容以及如何看待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最後統合以上。本研究企圖經由上述四個部份的論述鋪陳,進一步增評估兩岸文化交流以及兩岸文化交協議簽署之困難點以及對台灣未來可能之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中的文化因素 14
第一節 兩岸武裝衝突與互不往來時期 14
第二節 兩岸和平協商民間交流時期 21
第三節 兩岸政冷經熱低盪交流時期 27
第四節 兩岸三通交流時期 31
第五節 小節 35
第三章 兩岸文化交流協議背景探析 39
第一節 兩岸文化交流的歷程 39
第二節 兩岸文化交流的類型 42
第三節 由經轉政的轉向 51
第四節 兩岸文化協議可能之內容 54
第四章 兩岸文化交流協議簽署面臨之困難 60
第一節 一個中國的認知分歧 60
第二節 新功能主義與兩岸文教交流之探討 68
第三節 兩岸協商談判的僵局 78
第四節 小節 81
第五章 結論 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中文部分 83
英文部分 90
zh_TW
dc.format.extent 195021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60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對台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交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功能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文化交流協議zh_TW
dc.title (題名) 兩岸文化交流與兩岸文化協議之可行性研究 (2008-2015)zh_TW
dc.title (題名) Feasibility study of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ross-strait cultural agreement(2008-2015)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 書籍
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中共研究雜誌社,1974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7。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編,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出版社,1998。
中華歐亞基金會,政策專題研究: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台政策的變化。臺北:中華歐亞金金會,2005年。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台北:唐山,2002。
平可夫,僵局:兩岸情事。台北:台北新新聞文化,1995。
任克敏,中國大陸經改理論與兩岸關係。台北:高麗圖書,2002。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
邵宗海,當代大陸政策。台灣,生智出版社,2003。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馬英九、蕭萬長,治國:臺灣贏的新策略。臺北:商周出版,2007。
金達凱,中共文化政策之研究。台北:教育部,1973。
孫運璿,反擊共匪統戰參考資料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1987。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第二版) 。新北市:新文京,2012。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第三版) 。新北市:新文京,2014。
張家麟、蕭進銘,大陸宗教團體歷年來從事兩岸交流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 委員會,2008。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6。
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黃昆輝,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徐博東,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陳毓鈞,一個中國與臺北-華府-北京。臺北:環宇出版社,1996。
陳志柔,「20年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現象」,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 臺北市: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2008。
郭婉玲,兩岸新聞交流歷程之探索(1973-2003),台北,文化大學,2003。
游盈隆主編,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海基會出版,2008。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
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重譯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錢穆,民族與文化。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
侯尊堯,「從柔性權力理論看兩岸文教交流演變」,美日安保改定50週年與東亞 安全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胡聲平,〈胡錦濤與江澤民領導下中共對台政策的初步比較─以決策理論分析〉, 發表於2005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主辦,2005年12月10~11日),頁17。
朱福惠、覃紅霞,「海峽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法律問題研究」,發表於高等教 育交流與兩岸關係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主辦,2012年4月14日),頁10~25。
吳乃德,〈「中國崛起」的政治效應:民族認同和政黨支持〉發表於2011年中國 效應在台灣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2011年4月23 日),頁1~14。
二、 期刊
王建民、王眙社,「論中共中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提出、形成及其政策主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2013年11月),頁 ~22。
王嘉州、李侑潔,「赴陸交流對臺灣學生統一意願之影響」,社會科學論叢,第 卷第2期(2012年10月),頁1~34。
李孔智,「試以新功能主義觀點評國統剛領之適用與調整」,立法院院聞,第24 卷第9期,1996年9月,頁7~8。
李道湘,「兩岸文化交流中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11年2月),頁71~76。
李嘉增,「文化認同促進台海兩岸和平統一」,九鼎,第73期(2013年11月),頁 6~9。
吳介民,「從統獨到到中國因素:政治認同變動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台灣社會學, 第29期(2015),頁87~130。
金榮,「以文化認同增進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1 第3期(2010年6月),頁42。
金樂琴,「中國國家發展戰略:30 年變遷及成效」,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第112期第5卷(2008年):頁44-47。
周祝瑛、劉豫敏、胡祝惠,「兩岸大學生交流之回顧1992-2012」,教育資料與 研究,第110期(2013 8月),P113~137。
俞劍鴻,「以特殊中華民國與非中華民國關係取代兩國論」,海峽評論,第106 期(1999年10月),頁11。
耿慶武,「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3 期(2001年 10月),頁57。
張映彬,「實施兩岸文化交流的作用與對策」,黎明職業大學學報,第2期(2008 年6月),頁69~72。
張顯超,「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 年01月),頁19~ 50。
陳少監、謝軍、林曉英,「閩台兩地體育文化及其交流現況和發展前瞻」,體育科 學,第26卷第7期,頁25~32。
陳孔立,「兩岸文化的本質差異」,台灣研究集刊,第128期(2013年),頁1~6。
陳陸輝、陳映男、王信賢,「經濟利益與符號態度:解析臺灣認同的動力」, 東 吳政治學報,第30卷第3期(2012),頁1~50。
陳會英,「掌握契機,開創新局兩岸文教交流的省思與策勵」,國教之友,第589 卷(2008年),頁3。
趙建民,「中共對台獨因素的互動解釋」,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1996年3 月),頁29~40。
劉傳,「閩台民間天公信仰的比較研究」,經濟與社會發展,第1卷第2期(2003 年2月),頁145~147。
蕭怡靖,「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之政黨認同測量的探討」,選舉研究,第1 卷第16期(2009 ),頁67~93。
蕭真美,「十年來之兩岸文化交流」,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1998年9 月),頁53~70。
顏金煒,「扣寬台閩文化交流管道推動海峽兩岸和諧統一」,炎黃縱橫,第4期(2009 年),頁24~26。
三、 學位論文
李翎鋆,「以新功能主義探討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兼論ECFA 的成效與挑戰」,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5年) 。
初國華,「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兩岸談判: 辜汪會談個案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徐蓓莉,「1998年辜汪會晤之研究」,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蔡宗良,馬英九總統執政下之兩岸交流與互信機制之研究(2008-2014),國立中 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四、 網路資源
「反分裂國家法全文」,新華網,2005年3月14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2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5-03/1 4/content_269416 .htm>
「李登輝第八任中華民國總統就職演說」,人民網,1990年5月20日,檢索日 期:2015年8月7日。

「吳伯雄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網,2009年7月11 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11日。

「吳伯雄會見習近平 提出7項主張」,東森新聞雲,2013年6月13日,檢索日 期:2015年9月25日。

「服貿協議陸學者:不會擴大兩岸部門接觸」,中央日報電子報,2014年04月 02日。檢索日期:2015年09月17日。

「胡錦濤:堅持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實現和平發展」,人民網,2006年4月16日。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人民網, 2008年12月31 ,檢索日期:2015年9月15日。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人民網, 2008年12月31 ,檢索日期:2015年9月11日。

「馬:九二共識 可反對但不能否定」,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年3月29日,檢索 日期:2015年9月15日。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新華網,2012年2月16日,檢索 日期:2015年8月29日。

「國臺辦:不允許臺獨勢力以任何方式開歷史倒車」,人民網,2014年04月16 日。檢索日期:2015年09月17日。

「課調微調吵甚麼」,聯合新聞網,2015年7月24日。檢索日期:2015年09 月17日。

仇佩芬,「兩岸文化協議 台要加深口袋 中要統一腦袋」,風傳媒,2014年1月 10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25日。

吳介民、廖美,「被統一的張力」,自由評論網,2015年10月19日,檢索日期: 2015年11月1日。
呂明慧,「陸客自由行配額 擬調升」,中時電子報,2015年8月3日,檢索日期: 2015年8月15日。

林文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國立政治大學大陸研究中心(2005),檢索日期: 2015年5月10日。
林潔玲,「去年觀光外匯收入衝破4,300億 今年拚專案陸客高價團」,東森新聞 雲,2015年2 月3日,檢索日期:2015年8月15日。

施正鋒,「統合理論與臺灣」,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檢索日期2015年5月12 日,
孫本初,「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 論壇,頁3,檢索日期:2015年5月10日。
湯紹成,「中共軟實力分析及我因應對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9年5月20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1日。

楊佳穎,「朱立倫領軍邁向第十屆!一張圖了解9次「國共論壇」,東森新聞雲, 2015年5月2日,檢索日期2015年9月1日。

樂美真,「兩岸簽訂《金門協議》臺前幕後:兩起慘案促會談」,中國網,2009 年5月21日,檢索日期:2015年8月25日。
賴文青,兩岸影視產業交流現況與展望,鉅亨網,2012年1月31日,檢索日期 2015年9月5日。

龍應台,「暫不考慮兩岸文化協議」,美麗島電子報,2012年9月6日,檢索日 期:2015年9月 5日。
五、 報刊、非學術性的雜誌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人民日報,1979年1月1日,頭版。
「中華民國第12 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兩岸經貿月刊,第197 期(2008年5月),頁 1~4。
「馬英九:九二共識 確實存在」,聯合報,2006年02月23日,A2 版。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重大任務」,人民日報,1955年7月5 日,頭版。
「胡錦濤會見連宋吳郁世博會開幕前夕連戰代馬英九表達希望ECFA能於年中簽署」,旺報,2010 4月30日,第2版。
「蔡武:推動兩岸簽文化交流協議」,中國時報,2011年1月5日,第5版。
王銘義、楊芬瑩,「交流層次身高大陸文化部長將訪台」,中國時報,2010年3月11日,第4版。
王銘義,「王毅談兩岸首務盡快簽署ECFA」,中國時報,2010年3月26日,第 3版。
何明國,「海協宗教團18日訪台今年首發」,旺報,2010年3月4日,第5版。
何明國,「解政治難題 陸籲馬要有勇氣」,旺報,2014年02月22日,第2版。
林泉忠,「大陸民主化 台灣才能安心」,聯合報,2014年4月15日,第15版。
胡明陽,「賞金廈煙火胡錦濤問候台胞」,聯合報,2010年2月16日,第2版。
胡錦濤,「會見連戰和參加兩岸經貿論壇的各界人士」,人民日報,2006年4月17日,第1版。
翁松燃,「依憲回應一中爭議」,中國時報,民國89 年12 月4 日,第6版。
羅印沖,兩岸政治協商 陸:一中框架進行,旺報,2014年4月17日,第3版。潘罡,「江丙坤:兩岸新聞、文教協商啟動」,旺報,2010年1月31日,第2版。
英文部分
一、 書籍
Andrew J. Nathan﹐Andrew Scobell﹐China’Search for Secur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2.
Ernst Has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anford, CA:S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James H. Mann﹐About Face:A History of America Co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from Nixon to Cliton(New York: Vintage﹐2000.
John Gittings﹐The role of the Chinese Army(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1981.
Joseph Nye, 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 Lanham: UniversityPress of America, 1987.
Joseph S. Nye﹐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ant Go It Alo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Karl Deutsch, 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Robert M. B.Drawing the Linenew ﹐York:W.W.Norton﹐1982.
William M. Buleler﹐U.S. China Policy and the Promblem of Taiwan (Boulder﹐CO.:Colorado University Press﹐1971).
二、 期刊
Chen-yuan Tung, China’s Economic Leverage and Taiwan’s Security Concerns with Respect to 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 Ph.D. Disserta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2, pp. 234~245.
Ernst Hass,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15, No.3, 1960, p.372.
Leon N. Linberg, “Political Integration as a MultidimensionalPhenomenon Requiring Multivariate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4, No. 4 (Autumn,1970), p. 649.
Lee Teng-hui﹐“Understanding Taiwan:Bridging the perception Gap﹐”Foreign Affairs﹐ vol.78﹐no.6﹐Nov./Dec.1999﹐PP.9-2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