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劉錚錚 | |
dc.contributor | 地政研究所 | |
dc.creator (作者) | 蕭展正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6 | |
dc.date.accessioned | 8-三月-2016 10:34:0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8-三月-2016 10:34:0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8-三月-2016 10:34:02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95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論文内容提要】 本論文共一册,約七萬字,分爲六章十七節。 本論文係以負指數模型(Negative Exponential Model)為主,同時配合線型與雙對數共三種廻歸模型,分析一九七六至一九八四年台北市的人口與地價,在時間系列下其空間分佈與變遷的情形。爲一種都市空間結構的實證研究。 本論文的主要發現如左:1.台北市的實證結果顯示,負指數模型的效度是三種廻歸模型中最優良的。2.台北市的人口密度或地價,隨著至市中心距離的增加,均呈現負指數下降的分佈型態。人口市郊化呈現快速而且加速的情形。地價空間平均化的速度比國外同級都市爲快。密度的坡度(Gradient)比地價為陡。3.人口密度與地價隨距離呈現負指數下降的型態,應是源於資本替代土地所致。其影響次序是地價先而密度後;其影響程度是密度大而地價小。4.台北市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與地價,不論理論值或實際值,均未呈現持續下降的情形,推翻了前人的主張。5.台北市人口密度與地價的關係,是透過距離爲中介變項而存在正相關;排除距離變項後,二者的淨相關只在新市區成立。6.台北市人口密度的變量與地價的變量,在同一時段成低度正相關,不同時段成中度正相關。7.台北市的實證結果顯示,負指數模型的中心值與坡度值並無相關;其影響因素主要爲人口、所得及交通。 本論文針對迅速的人口市郊化與地價空間平均化,所引發的都市交通擁塞惡化、居住環境品質低落及郊區土地投機等負面效果,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1.都市交通問題:①實行都市更新;②發展環狀道路系統;③改善大衆運輸系統;④加速信義副都心之開發。2.居住環境問題:①公共設施的差別配置方式;②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檢討與施行。3.郊區投機問題:①明確訂定各地區的可發展程度;②施行照價收買,整體規劃興建辦法。 本論文的主要價值如下:1.理論方面:一般認爲負指數模型只是實證的觀察,欠缺理論的基礎,本研究綜整前人理論並加以評述,確定負指數模型的理論基礎。再者,本研究同時分析比較密度與地價,填補了一個學術上的空白。此外,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比較,使台北市的實證結果更具客觀性與通則化意義。2.實證方面:本研究同時採用三種廻歸型態進行實證,證實負指數模型的效度最佳。此外,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街廓爲分析單元,取代一般研究採用較方便卻較無價值的行政區分析單元。3.應用方面:本研究將研究結果,進一步討論其政策含義,並提出具體的建議,做爲市政決策的參考。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目錄】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緣起………1第二節 都市結構理論的檢討………5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說………14第二章 文獻回顧………18第一節 有關人口分佈的文獻………18第二節 有關地價分佈的文獻………35第三節 人口密度與地價關係的文獻………50第三章 研究範圍與方法………55第一節 研究範圍………55第二節 分析單元、名詞定義與資料處理………63第三節 研究步驟………69第四節 研究限制………71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73第一節 人口的空間分佈及其變遷………73第二節 地價的空間分佈及其變遷………82第三節 人口密度與地價的關係………89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模型的討論………101第一節 模型效度的討論………101第二節 模型參數的討論………108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9第一節 主要發現與結論………119第二節 建議………121參考文獻………128附錄………142【表目錄】表1─1 台縣市歷年人口成長率及成長指數………4表1─2 台北縣市人口成長比較………4表1─3 社會地域分析的指標………10表2─1 各人口分佈模式之創始者及年代………20表2─2 影響密度坡度之因素………33表3─1 歷年台北市與台灣地區人口成長率………57表3─2 歷年台北市人口的自然增加率、社會增加率………57表3─3 地價的調整指數………68表3─4 線型、半對數與雙對數的比較………71表4─1 人口密度與距離的相關、淨相關係數表………74表4─2 各種型態廻歸各年度的市中心人口密度理論值………77表4─3 市中心人口密度的實際值與理論值………77表4─4 距離分組的人口數平均值及其增加率………79表4─5 密度分組的人口數平均值及其增加率………81表4─6 地價分組的人口數平均值及其增加率………82表4─7 地價與距離的相關、淨相關係數表………83表4─8 市中心地價的實際值與理論值………85表4─9 距離分組的地價平均值及其上漲率………86表4─10 密度分組的地價平均值及其上漲率………88表4─11 地價分組的地價平均值及其上漲率………88表4─12 人口密度與地價的相關、淨相關係數表………89表4─13 新舊市區人口密度與地價的淨相關………91表4─14 人口密度的複廻歸方程式(線型)………93表4─15 地價的複廻歸方程式(線型)………93表4─16 地價的半對數型複廻歸方程式………94表4─17 地價的雙對數型複廻歸方程式………95表4─18 人口密度、地價的變量與距離的相關係數表………96表4─19 各種變量相關程度簡易說明………97表4─20 1984/1976地價變量的廻歸方程式………98表4─21 1984/1981地價變量的廻歸方程式………99表5─1 各種型態廻歸式的判定係數比較………102表5─2 人口密度與地價之負指數模型坡度值比較表………106表5─3 模型參數與統計資料比較表………110表5─4 人口密度的坡度值、中心值下降情形比較表………114表5─5 地價的坡度值下降比較表………116【圖目錄】圖1─1 同心圓模型圖………7圖1─2 扇形模型圖………7圖1─3 多核心模型圖………7圖1─4 算數型式與對數型式的負指數模型之圖形………11圖2─1 二次伽瑪方程式族群各模式關係圖………19圖2─2 密度爲距離的函數之圖形推導………22圖2─3 西方與非西方都市人口密度坡度型態………24圖2─4 Newling的人口密度剖面圖………26圖2─5 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都市人口密度變遷比較………32圖2─6 摩擦成本示意圖………38圖2─7 交通改善與地租之關係圖………38圖2─8 二種作物的農業用地競標價格過程………40圖2─9 競標價格曲線的個別均衡區位………41圖3─1 台北市早期發展過程區域圖………59圖3─2 台北市發展過程區域圖………60圖3─3 研究區域圖………65圖4─1 密度與地價可能之相關曲線圖………91圖5─1 各年度之負指數模型廻歸線圖………104圖5─2 人口密度與地價之負指數模型廻歸線圖………111 | |
dc.format.extent | 565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relation (關聯) | 碩士 | |
dc.relation (關聯) | 畢業學年度:74 | |
dc.title (題名) | 臺北市人口與地價空間分佈變遷之研究. (1976-1984)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