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都會區製造業空間分布變遷之研究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Manufacturing in Metropolitan Area in Taiwan作者 陳俐伶
Chen, Li-Ling貢獻者 邊泰明
Ben, Tian-Ming
陳俐伶
Chen, Li-Ling關鍵詞 郊區化
聚集經濟
三次雲型模型
就業中心
就業次中心
製造業分布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31-三月-2016 16:42:59 (UTC+8) 摘要 都市的產業隨著都市的成長而呈現產業結構以及產業區位的改變,尤其以製造業的分布變遷最為明顯。由聚集經濟理論中,人口與產業受到聚集經濟與聚集不經濟交互作用的影響,人口或產業外移出市中心,而呈現出郊區化的情形。在郊區化的過程中,將會產生就業的聚集,相對於就業中心,形成一個或數個就業次中心,使產業的空間分布產生變化。本研究擬不分製造業類別,而從製造業總體面,以製造業就業密度作為製造業聚集的指標,探討製造業在65到85年20年間在都會區空間上分布及其變遷情形,並藉由實證分析影響製造業空間分布的因素,將結果配合經濟發展過程及政策,對於未來都會區的空間發展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主計處(1993),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 內政部營建署(1990),台北都會區實質規劃研究。 內政部營建署(1992),台灣北部區域計劃規劃作業報告彙編(二)。 內政部營建署(1993),高雄都會區實質發展計劃規劃。 經濟部工業局(1997),台灣地區工業區簡介。 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992),台中都會區實質規劃報告。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1987),高雄市工業發展與區位檢討規劃。 丁力清(1993),台灣地區製造業聚集經濟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浦孝雄(1992),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人間出版社。 孔繁治(1993),台灣地區新興工業空間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林郁欽(1983),台北都會區製造業工廠設置的區為行為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34卷第四期,第123-164頁。 林倩玫(1994),多核心都市地價空間結構型態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薰楓(1992),三重市製造業空間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薰楓(1995),台灣地區製造業發展的地區性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46期,第99-126頁。 吳連賞(1990),台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民79年6月。 吳連賞(1995),高雄都會區工業發展的時空過程與環境變遷,高雄:復文出版社,pp.58-86。 黃仁德、姜樹翰(1999),台北都會區的發展變遷與產業策略,臺灣銀行季刊,第50卷第三期,第160-183頁。 黃月秋(1997),區域經濟發展下邊陲地區之人口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陳心蘋(1996),就業中心與密度函數之實證分析,台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第221-244頁。 歐俊隆(1994),台灣地區製造業空間分佈與發展類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金文(1970),台灣地區製造業空間分佈類型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31卷第三期,第1-34頁。 賴金文(1993),台北縣製造業的結構及空間分布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41期,第307-344頁。 賴金文(1994),台灣地區製造業的結構與區位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43期,第127-191頁。 張 璠(1991),台灣地區製造業結構變遷對製造業區位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 璠(1993),台灣地區製造業結構變遷之研究,土地經濟年刊,第四期,第151-180頁。 張剛維(1990),台北都會區製造業成長集結構變遷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中義(1995),都會區人口與產業郊區化相互關係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倍琳(1992),台灣地區工業區與地方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月香(1993),台灣中區製造業結構與空間分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桂醇(1996),高雄都會區邊緣區工業發展及其對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大寮鄉與林園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曾參寶(1995),產業雜異度與都市規模之關係:台灣地區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參寶(1995),台灣製造業分佈與結構變化分析,地政論壇,第17期,第38-50頁。 簡文政(1989),區域經濟發展與製造業集散份佈變遷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高橋(1990),都市的結構模式,巨流圖書公司。 蕭峰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遠東經濟研究顧問出版社。 邊泰明(1993),都會區空間結構之研究:以台北、台中、高雄都會區為例,都市與計劃,第二十卷第三期,第223-239頁。 邊泰明、林倩玫(1999),台北市地價空間結構之研究,土地經濟年刊,第十期,第115-134頁,民國88年。 戴安蕙(1994),工業化對區域之空間經濟的衝擊-以桃園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 J.E. (1982), Cubic-Spline Urban-Density Functions, Urban Economics 12, pp.155-167. Anderson , J.E. (1985),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A City, Temporal Changes in Cubic Spline Urban Density Pattern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5, pp.431-425. Clark, C. (1951), 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Vol.114,pp.490-496. Cervero, R. (1989), American’s Suburban Centers:The Land Use-Transportation Link, Boston:Unwin Hyman. Friedmann, J. (1966),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Giuliano,G. and Small, K.A. (1991), Subcenters in the Los Angeles region,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1, pp.163-182. Gordon,W.R. and Wong, H.L. (1986),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in a Polycentric City:The Case of Los Angel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8, pp.161-173. Kan ,U. and Lee,C. (1976),The Function Form in Estimating the Density Gradien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Amer. Ststist. Assoc. 71, pp.326-337. McDonald, J. and Brown, H. (1976),Some Test of Alternative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Function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3,pp.250. McDonald, J.F. (1987),The Identification of Employment Subcenter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 21, pp.242-258. McDonald, J.F. and Prather P.J. (1994), Suburban Employment Centres:The Case of Chicago, Urban Studies,Vol.31,No.2,201-218. McMillen, D.P. and McDonald,J.F. (1997), A Nonparametric Analysis of Employment Density In A Polycentric City,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37(4), pp.591-612. McMillen, D.P. and McDonald J.F. (1998), Suburban Subcenters and Employment Density in Metropolitan Chicago,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3, pp.157-180. Muth, R. (1969), Cities and Housing: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rton, R.D. (1979), City Life-Cycles and American Urban Policy, New York:Acadermic Press. Sasaki, K. (1990),The Establishment of a Subcenter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2A, pp.829-833. Scott, A.J. (1986), Industrialzation and Urbanization:A Geographical Agenda, A.A.A.G., Vol.76, No.1, p.49. Small, K.A. and Song, S. (1994),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ensities:Structure and Chang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36, pp.292-313. Sveikauskas, L. and Gowdy ,J. and Funk, M. (1988),Urban Productivity:City Size Or Industry Size,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8(2). Suarez-Villa , L. (1988), Metropolitan Evolution, Sectoral Economic Change,and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Urban Studies 25, pp.1-20. Suit and Mason and Chan (1978), Spline Function Fitted by Standard Regression Method, Review of Economics 60. Zheng, X. (1998),Measuring Optim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y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A Case Study of Tokyo, Urban Studies 35 (1), pp.95-11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87257023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91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邊泰明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Ben, Tian-Ming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俐伶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en, Li-Ling 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俐伶 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Li-Ling en_US dc.date (日期) 2000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三月-2016 16:42:59 (UTC+8) - dc.date.available 31-三月-2016 16:42:59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三月-2016 16:42:59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A2002001919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430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257023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都市的產業隨著都市的成長而呈現產業結構以及產業區位的改變,尤其以製造業的分布變遷最為明顯。由聚集經濟理論中,人口與產業受到聚集經濟與聚集不經濟交互作用的影響,人口或產業外移出市中心,而呈現出郊區化的情形。在郊區化的過程中,將會產生就業的聚集,相對於就業中心,形成一個或數個就業次中心,使產業的空間分布產生變化。本研究擬不分製造業類別,而從製造業總體面,以製造業就業密度作為製造業聚集的指標,探討製造業在65到85年20年間在都會區空間上分布及其變遷情形,並藉由實證分析影響製造業空間分布的因素,將結果配合經濟發展過程及政策,對於未來都會區的空間發展提供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第四節 研究內容概述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相關理論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文獻 第三節 台灣地區製造業發展回顧 第三章 製造業空間分布型態之測試 第一節 空間結構函數模型簡介 第二節 資料說明 第三節 空間結構函數測試實證分析 第四節 空間結構模型測試結果比較 第四章 都會區製造業就業中心與次中心 第一節 就業中心與次中心之界定 第二節 台北都會區就業中心與次中心之變遷 第三節 台中都會區就業中心與次中心之變遷 第四節 高雄都會區就業中心與次中心之變遷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空間分布變遷因素之實證分析 第一節 都會區製造業空間分布之變遷情形 第二節 製造業空間分布變遷因素之實證分析-三次方函數模型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第三節 後續研究 參考文獻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919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郊區化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聚集經濟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三次雲型模型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就業中心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就業次中心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製造業分布 zh_TW dc.title (題名) 都會區製造業空間分布變遷之研究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Manufacturing in Metropolitan Area in Taiwan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主計處(1993),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 內政部營建署(1990),台北都會區實質規劃研究。 內政部營建署(1992),台灣北部區域計劃規劃作業報告彙編(二)。 內政部營建署(1993),高雄都會區實質發展計劃規劃。 經濟部工業局(1997),台灣地區工業區簡介。 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992),台中都會區實質規劃報告。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1987),高雄市工業發展與區位檢討規劃。 丁力清(1993),台灣地區製造業聚集經濟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浦孝雄(1992),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人間出版社。 孔繁治(1993),台灣地區新興工業空間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林郁欽(1983),台北都會區製造業工廠設置的區為行為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34卷第四期,第123-164頁。 林倩玫(1994),多核心都市地價空間結構型態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薰楓(1992),三重市製造業空間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薰楓(1995),台灣地區製造業發展的地區性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46期,第99-126頁。 吳連賞(1990),台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民79年6月。 吳連賞(1995),高雄都會區工業發展的時空過程與環境變遷,高雄:復文出版社,pp.58-86。 黃仁德、姜樹翰(1999),台北都會區的發展變遷與產業策略,臺灣銀行季刊,第50卷第三期,第160-183頁。 黃月秋(1997),區域經濟發展下邊陲地區之人口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陳心蘋(1996),就業中心與密度函數之實證分析,台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第221-244頁。 歐俊隆(1994),台灣地區製造業空間分佈與發展類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金文(1970),台灣地區製造業空間分佈類型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31卷第三期,第1-34頁。 賴金文(1993),台北縣製造業的結構及空間分布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41期,第307-344頁。 賴金文(1994),台灣地區製造業的結構與區位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43期,第127-191頁。 張 璠(1991),台灣地區製造業結構變遷對製造業區位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 璠(1993),台灣地區製造業結構變遷之研究,土地經濟年刊,第四期,第151-180頁。 張剛維(1990),台北都會區製造業成長集結構變遷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中義(1995),都會區人口與產業郊區化相互關係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倍琳(1992),台灣地區工業區與地方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月香(1993),台灣中區製造業結構與空間分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桂醇(1996),高雄都會區邊緣區工業發展及其對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大寮鄉與林園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曾參寶(1995),產業雜異度與都市規模之關係:台灣地區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參寶(1995),台灣製造業分佈與結構變化分析,地政論壇,第17期,第38-50頁。 簡文政(1989),區域經濟發展與製造業集散份佈變遷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高橋(1990),都市的結構模式,巨流圖書公司。 蕭峰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遠東經濟研究顧問出版社。 邊泰明(1993),都會區空間結構之研究:以台北、台中、高雄都會區為例,都市與計劃,第二十卷第三期,第223-239頁。 邊泰明、林倩玫(1999),台北市地價空間結構之研究,土地經濟年刊,第十期,第115-134頁,民國88年。 戴安蕙(1994),工業化對區域之空間經濟的衝擊-以桃園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 J.E. (1982), Cubic-Spline Urban-Density Functions, Urban Economics 12, pp.155-167. Anderson , J.E. (1985),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A City, Temporal Changes in Cubic Spline Urban Density Pattern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5, pp.431-425. Clark, C. (1951), 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Vol.114,pp.490-496. Cervero, R. (1989), American’s Suburban Centers:The Land Use-Transportation Link, Boston:Unwin Hyman. Friedmann, J. (1966),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Giuliano,G. and Small, K.A. (1991), Subcenters in the Los Angeles region,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1, pp.163-182. Gordon,W.R. and Wong, H.L. (1986),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in a Polycentric City:The Case of Los Angel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8, pp.161-173. Kan ,U. and Lee,C. (1976),The Function Form in Estimating the Density Gradien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Amer. Ststist. Assoc. 71, pp.326-337. McDonald, J. and Brown, H. (1976),Some Test of Alternative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Function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3,pp.250. McDonald, J.F. (1987),The Identification of Employment Subcenter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 21, pp.242-258. McDonald, J.F. and Prather P.J. (1994), Suburban Employment Centres:The Case of Chicago, Urban Studies,Vol.31,No.2,201-218. McMillen, D.P. and McDonald,J.F. (1997), A Nonparametric Analysis of Employment Density In A Polycentric City,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37(4), pp.591-612. McMillen, D.P. and McDonald J.F. (1998), Suburban Subcenters and Employment Density in Metropolitan Chicago,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3, pp.157-180. Muth, R. (1969), Cities and Housing: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rton, R.D. (1979), City Life-Cycles and American Urban Policy, New York:Acadermic Press. Sasaki, K. (1990),The Establishment of a Subcenter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2A, pp.829-833. Scott, A.J. (1986), Industrialzation and Urbanization:A Geographical Agenda, A.A.A.G., Vol.76, No.1, p.49. Small, K.A. and Song, S. (1994),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ensities:Structure and Chang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36, pp.292-313. Sveikauskas, L. and Gowdy ,J. and Funk, M. (1988),Urban Productivity:City Size Or Industry Size,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8(2). Suarez-Villa , L. (1988), Metropolitan Evolution, Sectoral Economic Change,and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Urban Studies 25, pp.1-20. Suit and Mason and Chan (1978), Spline Function Fitted by Standard Regression Method, Review of Economics 60. Zheng, X. (1998),Measuring Optim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y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A Case Study of Tokyo, Urban Studies 35 (1), pp.95-11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