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台灣和韓國半導體產業比較研究:以「社會資本」觀點論
作者 陳宗文
Chen, Tzung-Wen
貢獻者 陳小紅
Chen, Hsiao-Hung
陳宗文
Chen, Tzung-Wen
關鍵詞 半導體產業
社會資本
發展社會學
新興工業國家
科技產業
semiconductor industry
social capital
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31-三月-2016 16:43:53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和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例,探討新興工業國家科技產業組織之形成與發展。在有系統地整理過相關文獻之後,本研究採取「社會資本」的概念進行分析。此一概念得將發展與組織社會學之不同觀點作適當的連結。唯在科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相互交錯的不同競爭場域,而各場域內有特定的資本形式,均得作為生產之投入,足以影響組織之形貌。本研究基於對新興工業國家之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技術成長之不同階段所作之觀察,認為分屬於社會場域與技術場域的三種「社會資本」形式,對於產業組織之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效果。
     在實證分析方面,本研究以先進國家在半導體產業之發展歷程為背景,再進一步透過豐富的實證資料,論證台灣和韓國有關社會場域與技術場域之不同演變過程。在社會場域方面,台灣的技術官僚與產業聚落分別在不同時期提供半導體產業組織存續之所需,而韓國的財閥經濟自始即為產業生存的原動力。在技術場域方面,台灣和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組織都發展極為理性化的型態,並形成建構全球事業網絡之基礎。
     透過對台灣和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本研究發現,第一類社會資本在建構產業基礎,迅速提昇技術能力上,具有相當之功效;第二類社會資本具有輔助性,其形成與投入是延續產業組織生命之必要條件;第三類社會資本則是進一步提升組織績效,使組織得以接續全球化發展,繼而進入核心位置。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newly-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ICs), and particularly,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Korea.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s considered as result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various fields (champs), in each of which specific capitals are provided as input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We define therefore thre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s” in two separated fields, social field and technology field, respectively, as tools of analysis. The dynamics of these social capitals is supposed to be critic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Following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social capitals, the research is empirically carried out by analysis of secondary materials about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Korea. In the social field, we found that the techno-bureaucrac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ed sequentially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whereas the chaebol economy, which was once the initial condition, dominates all the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Korea. Both Taiwanese and Korean semiconductor firms, however, developed into a ra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m recently. Therefore, in the expanding technology field, rational networks between these firms and other leading compani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established.
     It has been shown in the dissertation that a social capital of the first form has perfect functions in transgressing a technological barrier and for establishing a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 a social capital of the second form has a supportive function, which provides sustaining resources for an organization; and a social capital of the third form enforc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n organization, thus promoting the organization to the global stage, and becoming a core player of the industry in the world.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川西剛 (1999) 日本IC教父川西剛,蕭秋梅譯,台北,大塊文化。
     小林宏治 (1982) C&C的智慧,新生代,台北。
     工商時報 (1999)“面對全球競爭 三星亟待脫胎換骨”,國際大陸版,十一月八日。
     王振寰 (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頁69-112。
     尹保雲 (1997)“從日殖、美援到發展型專制的韓國”,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吳思華 (1999)“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動態網路”,台灣產業研究,第二期(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張苙雲編),台北,遠流出版。
     吳思華、沈榮欽 (1999)“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台灣產業研究,第一期(管理資本在台灣,蔡敦浩編),台北,遠流出版。
     吳惠林 (1999)“幽闇不彰的奧地利學派”,當代,第一四二期,頁24-35。
     何錦堂 (1997) 台灣IC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邱羅火、胡定華 (1992)“台灣積體電路工業之發展—回顧與展望”,重點科技之發展策略與計畫管理,台灣大學管理學院。
     林南 (1997)“制度資本與文化資本的消長:台灣社會階層化和社會流動的分析”,收錄於九○年代的台灣社會,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周素卿 (1998)“科學園區的另一種發展版本:台南科學園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二期,頁125-163。
     服部民夫 (1994) 韓國:人脈與政治文化,臺北,月旦出版。
     高承恕 (1999) 頭家娘:台灣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臺北,聯經出版。
     柯志明 (1993) 臺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中研院民族所。
     郭正邦 (1997) 台灣的微電子世界,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
     陳小紅 (1981)“邁進七十年代門檻的台灣經濟社會發展”,人與社會,第八卷第一期,頁19-23。
     陳小紅 (1999)“現代化與現代人”,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人的素質」1999論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發行。
     陳介玄 (1994) 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出版。
     陳介玄 (1995) 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出版。
     陳介玄 (1998) 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
     陳東升、周素卿 (1996) 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組織間關係的型式:以積體電路產業為例,東亞經濟管理與彈性生產國際研討會。
     陳東升 (1997)“高科技產業組織間關係的權力分析:以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設計公司為例”,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五期,頁47-104。
     陳東升 (1999)“高科技產業組織網絡統理架構的內涵及其演變的探討:以台灣積體電路產業封裝部門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七卷第二期,頁293-324。
     張苙雲 (1985) 組織社會學,三民書局出版。
     張苙雲、譚康榮 (1999)“形構產業網路”,台灣產業研究,第二期(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張苙雲編),台北,遠流出版。
     張維安、高承恕 (1996) 政府與企業: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分析,東亞經濟管理與彈性生產國際研討會。
     曾嬿芬 (1997)“族群資源做為社會資本(Ethnic Resources as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A Study on Chinese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in Los Angeles)”,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一期。
     楊丁元、陳慧玲 (1996) 業競天擇:高科技產業生態,工商時報出版。
     楊艾俐 (1989) 孫運璿傳,天下雜誌出版。
     虞有澄 (1995) 我看英代爾,天下文化出版。
     劉常勇 (1998)“研究機構發展衍生公司對產業創新之影響──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研究對象”,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劉瑞芬 (2000)“晶片廠手攜手 全球六巨頭同意合推新DRAM”,工商時報,一月十八日焦點新聞。
     鄭為元 (1999)“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頁1-69。
     蕭峰雄 (1994) 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
     瞿宛文 (1997)“產業政策的示範效果──台灣石化業的產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七期,頁97-138。
     顧忠華 (1999)“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發表於「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信任」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籌備處、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主辦。
     蘇立瑩 (1994) 也有風雨也有晴:電子所二十年的軌跡,工研院電子所出版。
     蘇耀昌、趙永佳 (1997)“綜論當前關於東亞發展的幾種觀點”,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85254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8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小紅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Hsiao-H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宗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en, Tzung-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宗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Tzung-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0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三月-2016 16:43:53 (UTC+8)-
dc.date.available 31-三月-2016 16:43: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三月-2016 16:43:53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A20020018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44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5254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和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例,探討新興工業國家科技產業組織之形成與發展。在有系統地整理過相關文獻之後,本研究採取「社會資本」的概念進行分析。此一概念得將發展與組織社會學之不同觀點作適當的連結。唯在科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相互交錯的不同競爭場域,而各場域內有特定的資本形式,均得作為生產之投入,足以影響組織之形貌。本研究基於對新興工業國家之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技術成長之不同階段所作之觀察,認為分屬於社會場域與技術場域的三種「社會資本」形式,對於產業組織之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效果。
     在實證分析方面,本研究以先進國家在半導體產業之發展歷程為背景,再進一步透過豐富的實證資料,論證台灣和韓國有關社會場域與技術場域之不同演變過程。在社會場域方面,台灣的技術官僚與產業聚落分別在不同時期提供半導體產業組織存續之所需,而韓國的財閥經濟自始即為產業生存的原動力。在技術場域方面,台灣和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組織都發展極為理性化的型態,並形成建構全球事業網絡之基礎。
     透過對台灣和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本研究發現,第一類社會資本在建構產業基礎,迅速提昇技術能力上,具有相當之功效;第二類社會資本具有輔助性,其形成與投入是延續產業組織生命之必要條件;第三類社會資本則是進一步提升組織績效,使組織得以接續全球化發展,繼而進入核心位置。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newly-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ICs), and particularly,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Korea.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s considered as result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various fields (champs), in each of which specific capitals are provided as input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We define therefore thre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s” in two separated fields, social field and technology field, respectively, as tools of analysis. The dynamics of these social capitals is supposed to be critic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Following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social capitals, the research is empirically carried out by analysis of secondary materials about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Korea. In the social field, we found that the techno-bureaucrac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ed sequentially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whereas the chaebol economy, which was once the initial condition, dominates all the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Korea. Both Taiwanese and Korean semiconductor firms, however, developed into a ra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m recently. Therefore, in the expanding technology field, rational networks between these firms and other leading compani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established.
     It has been shown in the dissertation that a social capital of the first form has perfect functions in transgressing a technological barrier and for establishing a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 a social capital of the second form has a supportive function, which provides sustaining resources for an organization; and a social capital of the third form enforc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n organization, thus promoting the organization to the global stage, and becoming a core player of the industry in the world.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詞
     論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新興工業國家科技產業的社會學研究
     一、 前言
     二、 政治經濟取向
     三、 管理實踐取向
     四、 社會文化取向
     五、 小結
     第二節 資本與社會資本
     一、 前言
     二、 經濟分析中的資本
     三、 資本的社會學意義
     四、 社會資本
     第三節 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一節 社會資本的理念型建構
     一、 第一類社會資本
     二、 第二類社會資本
     三、 第三類社會資本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模型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與組織
     第一節 半導體技術與產業發展
     一、 半導體技術發展過程
     二、 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
     第二節 半導體產業組織的演變
     一、 半導體產業的濫觴:貝爾實驗室
     二、 英特爾與矽谷的發展
     三、 東方的興起:恩益禧與日本廠商
     四、 小結
     第五章 台灣半導體產業組織的發展與分析
     第一節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與現況概述
     一、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
     二、 政府的政策
     三、 台灣半導體產業組織特性
     第二節 社會場域的資本形成與積累
     一、 技術官僚
     二、 產業聚落的形成
     第三節 技術場域的擴張與現代性社會資本的積累
     一、 組織形式的決定
     二、 產業組織關係的理性化
     第六章 韓國半導體產業組織的發展與分析
     第一節 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與現況概述
     一、 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
     二、 政府的政策
     三、 韓國半導體產業組織特性
     第二節 社會場域的資本形成與積累:財閥與政府
     一、 前言
     二、 財閥的本質
     三、 財閥經濟中的社會資本
     第三節 技術場域的擴張與現代性社會資本的積累
     一、 組織形式的決定
     二、 組織關係的理性化
     第七章 綜合分析與檢討
     第一節 台韓半導體產業組織發展綜合比較
     一、 初始條件
     二、 社會資本的動態過程
     第二節 社會資本觀點之科技產業發展
     一、 社會資本的效用
     二、 從區域技術到全球技術
     三、 社會場域與技術場域的推移
     第三節 檢討與啟示
     一、 再思社會資本
     二、 檢討
     三、 啟示
     參考資料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8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半導體產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資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發展社會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興工業國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技產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emiconductor indust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al capital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和韓國半導體產業比較研究:以「社會資本」觀點論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川西剛 (1999) 日本IC教父川西剛,蕭秋梅譯,台北,大塊文化。
     小林宏治 (1982) C&C的智慧,新生代,台北。
     工商時報 (1999)“面對全球競爭 三星亟待脫胎換骨”,國際大陸版,十一月八日。
     王振寰 (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頁69-112。
     尹保雲 (1997)“從日殖、美援到發展型專制的韓國”,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吳思華 (1999)“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動態網路”,台灣產業研究,第二期(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張苙雲編),台北,遠流出版。
     吳思華、沈榮欽 (1999)“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台灣產業研究,第一期(管理資本在台灣,蔡敦浩編),台北,遠流出版。
     吳惠林 (1999)“幽闇不彰的奧地利學派”,當代,第一四二期,頁24-35。
     何錦堂 (1997) 台灣IC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邱羅火、胡定華 (1992)“台灣積體電路工業之發展—回顧與展望”,重點科技之發展策略與計畫管理,台灣大學管理學院。
     林南 (1997)“制度資本與文化資本的消長:台灣社會階層化和社會流動的分析”,收錄於九○年代的台灣社會,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周素卿 (1998)“科學園區的另一種發展版本:台南科學園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二期,頁125-163。
     服部民夫 (1994) 韓國:人脈與政治文化,臺北,月旦出版。
     高承恕 (1999) 頭家娘:台灣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臺北,聯經出版。
     柯志明 (1993) 臺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中研院民族所。
     郭正邦 (1997) 台灣的微電子世界,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
     陳小紅 (1981)“邁進七十年代門檻的台灣經濟社會發展”,人與社會,第八卷第一期,頁19-23。
     陳小紅 (1999)“現代化與現代人”,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人的素質」1999論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發行。
     陳介玄 (1994) 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出版。
     陳介玄 (1995) 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出版。
     陳介玄 (1998) 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
     陳東升、周素卿 (1996) 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組織間關係的型式:以積體電路產業為例,東亞經濟管理與彈性生產國際研討會。
     陳東升 (1997)“高科技產業組織間關係的權力分析:以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設計公司為例”,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五期,頁47-104。
     陳東升 (1999)“高科技產業組織網絡統理架構的內涵及其演變的探討:以台灣積體電路產業封裝部門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七卷第二期,頁293-324。
     張苙雲 (1985) 組織社會學,三民書局出版。
     張苙雲、譚康榮 (1999)“形構產業網路”,台灣產業研究,第二期(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張苙雲編),台北,遠流出版。
     張維安、高承恕 (1996) 政府與企業: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分析,東亞經濟管理與彈性生產國際研討會。
     曾嬿芬 (1997)“族群資源做為社會資本(Ethnic Resources as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A Study on Chinese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in Los Angeles)”,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一期。
     楊丁元、陳慧玲 (1996) 業競天擇:高科技產業生態,工商時報出版。
     楊艾俐 (1989) 孫運璿傳,天下雜誌出版。
     虞有澄 (1995) 我看英代爾,天下文化出版。
     劉常勇 (1998)“研究機構發展衍生公司對產業創新之影響──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研究對象”,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劉瑞芬 (2000)“晶片廠手攜手 全球六巨頭同意合推新DRAM”,工商時報,一月十八日焦點新聞。
     鄭為元 (1999)“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頁1-69。
     蕭峰雄 (1994) 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
     瞿宛文 (1997)“產業政策的示範效果──台灣石化業的產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七期,頁97-138。
     顧忠華 (1999)“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發表於「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信任」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籌備處、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主辦。
     蘇立瑩 (1994) 也有風雨也有晴:電子所二十年的軌跡,工研院電子所出版。
     蘇耀昌、趙永佳 (1997)“綜論當前關於東亞發展的幾種觀點”,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