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打造權利: 勞資爭議調解中的糾紛、話語及權力關係
Rights in the Making: Disputes, Discourses and Power in the Mediation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
作者 陳怡君
Chen, Yi Chun
貢獻者 王曉丹
Wang, Hsiao Tan
陳怡君
Chen, Yi Chun
關鍵詞 勞資爭議調解
糾紛的格式化
話語
法意識
權力運作
The Mediation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
discourse
power
legal consciousness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四月-2016 10:42:32 (UTC+8)
摘要   勞雇關係幾乎為每個人重要的社會身分,人生中有絕大部分的時間,都作為一個「勞工」在生活著,勞資爭議調解為勞工用以實踐「權利」主要途徑,因而,本研究聚焦於勞資爭議調解中的糾紛、話語以及其中之權力關係,採用法律的文化分析取徑,以描繪出「權利」在勞資爭議調解中,如何地透過眾人之手、努力、血汗「打造」而成的過程。
  為什麼政府人員、調解人盡心盡力地處理當事人的勞資糾紛,甚至是調解人表示其較為偏向勞工的情況下,多數的勞工還是對於勞資爭議調解的結果不甚滿意?本研究的問題意識為:權利如何在勞資爭議調解中「打造」以及「被打造」?本研究透過非參與式觀察十一個案件,訪談七名勞工、五名勞資爭議調解之調解人以及相關政府文書之分析,以期回應本研究之問題意識。
  本研究認為勞資爭議調解中的格式化過程是具有「任意性」的,從糾紛到案件的過程中會貼上什麼樣的「標籤」,當事人對此失去控制,因此對於糾紛的轉化感到無力。而在以法律、證據、法律文件等法律話語為主的勞資爭議調解中,一個糾紛如何被「命名」為案件,則涉及了命名的權力競逐。調解為雙方合意作成的決定,調解人未如法官具有國家賦予命名的強制力,需要透過「資源的動員」以取得命名之權力,勞資雙方也透過專業人士的轉譯,將日常語言轉譯為法律語言,以爭奪命名之權力,而此過程牽涉當事人的經濟上實力,因而在勞資爭議調解中再現了社會階層結構。
  在觀察勞資爭議調解中勞工的法意識,我發現傳統的「認份」、「互相觀」與現代法律權利之交織,影響了勞工的法律行動。而勞工進入勞資爭議調解時,期望勞資爭議調解如同父母官為其主持公道,但又因勞資糾紛的格式化、權力不平等結構之延伸等權利實現之困境,使得勞工對勞資爭議調解在「期待與失望中擺盪」,然而,即使失望,仍僅得再回到該程序再度主張權利,而在勞工透過勞資爭議調解與雇主拉開距離的同時,也拉近了與國家的距離-即使對於國家感到失望。
  本研究指出了一個對於糾紛解決機制研究之可能分析框架:「糾紛的格式化」、「話語模式」、「法意識」,在此研究框架之下,得以分析糾紛解決機制中權力關係的運作過程。最後,本研究認為權利是在一場場的爭戰中實現,並非是抽象而先驗的存在,而是在一個個的行動中「打造」而成。
參考文獻 【中文】
專書
林宗弘、鄭力軒、徐千惠、廖郁毓、林良榮、廖偉程,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2000。
黃國昌,程序法學的實證研究,2013。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1997。
吳從周,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二),2007。
朱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修訂版),2014。
黃怡翎、高有智,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2015。
陳惠馨,法律敘事、性別與婚姻,2008。
棚瀨孝雄著,王亞新譯,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2004。
Sally Engle Merry著,,郭星華、王曉蓓、王平譯,訴訟的話語: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人的法律意識 (Getting Justice and Getting Even : Legal Consciousness among Working-Class Americans),2007。
John M. Conley 著, & William M. O’bar,程朝陽譯,法律、語言與權力 (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2007。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 (L`archéologie du Savoir),1994。
Michael Burawoy著,林宗弘,張烽益,鄭力軒,沈倖如,王鼎傑,周文仁,魏希聖譯,製造甘願 (Manufacturing Consent),2005。
專書論文
王曉丹,當代法律文化的轉化-以家暴保護令為例,載:2008司法制度實證研究,頁391-446,2009。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從概念到實踐,從專家到常民,載: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頁69-98,2011。
王振寰,由下往上看-從大同工會奮鬥史看台灣社會,載: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序二),頁12-15,2000。
林 端,儒家倫理與傳統法律-一個社會學的試探,載: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頁3-18,2002。
林 端,情、理、法-台灣"調解委員"的法律意識,載: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頁387-406,2002。
林佳和,勞動關係的公益與私益衝突,載:勞動、社會與法,頁53-92,2011。
黃程貫,我國勞動訴訟之現狀與困境,載於:勞動、社會與法,頁31-51,2011。
黃丞儀,從市民社會中滋長的法律意識-以近年來台灣環境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為例,載: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下冊,頁1043-1089,2011。
梁治平,法律文化:方法還是其他(代序),載:法律的文化解釋,梁治平編,頁1-7,1998。
馮 象,秋菊的困惑和織女星文明,載:木腿正義,頁52-59,1999。
王德威,導讀一:淺論傅柯,載:知識的考掘,Michel Foucault著,頁13-37,1994。
Carroll Seron & Susan S. Silbey著,高鴻鈞譯,職業、科學和文化:一種新出現的法律與社會研究傳統,載:布萊克維爾法律與社會指南,頁32-63,2011。
Clifford Geertz著,鄭正來譯,地方性知識:事實與法律的比較透視,載:法律的文化解釋,頁73-171,1994。
期刊論文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兒女平等繼承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89期,頁69-88,2011。
王曉丹,法院民事調解的歷史社會意義-以K縣法院民事調解親鄰土地案件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92期,頁108-131,2011。
王曉丹,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117期,頁63-108,2011。
王曉丹,法律論證事實的脈絡分析-以越南婚姻移民婦女之「家庭暴力」為例,法學新論,14期,頁59-85,2009。

王曉丹,案例教學與批判性法學訓練-以大學校長遴選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68期,頁122-138,2008。
王曉丹,法律敘事的女性主義法學分析-最高法院二十三年上字第四五五四號判例之司法實務,政大法學評論,106期,頁1-70,2008。
王曉丹,「拆解」防治性別暴力的法律:文件格式化、敘事失語以及文本性現實,教育部性別平等季刊,71期,頁37-43,2015。
容邵武,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38期,頁57-104,2007。
容邵武,責任、金錢、相對性:鄉鎮調解委員會裡法律意識的探討,成大法學,25期,頁123-158,2013。
蔡穎芳,法庭觀察作為一種法學教育與研究方法:家事庭當事人的法律/社會處境,成大法學,24期,頁155-240,2012。
林佳和,台灣勞動爭議的行政調解-國家性認知、勞動法貫徹困局與ADR本質的微妙暨緊張關係,月旦法學雜誌,173期,頁79-102,2009。
黃國昌、林常青、陳恭平,勞資爭議協調程序之實證研究¬-以「政府協調」與「民間協調」之比較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7期,頁209-267,2010。
劉士豪,我國勞資爭議調解與協調程序初探,台灣勞工雙月刊,12期,頁15-22,2008。
鄭津津,健全我國之勞資爭議調解與仲裁制度-以獨任調解人與獨任仲裁人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頁117-160,2011。
李佳玟,女性犯罪責任的敘事建構-以鄧如雯殺夫案為例,台大法學論叢,34卷6期,頁1-56,2005。
陳昭如、張晉芬,性別差異與不公平的法意識-以勞動待遇為例,政大法學評論,108期,頁63-119,2008。
陳聰富,法院訴訟與社會發展,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卷4期,頁435-492,2000。
謝國雄,勞動力是什麼樣的商品?計件制與台灣勞動者主體性之形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期,頁83-119,1994。
Pierre Bourdieu著,強世功譯,法律的力量-邁向司法場域的社會學(The Force of Law toward a Sociology of Juridical Field),北大法學評論,2卷2輯,頁496-545,1999。
學位論文
江可捷,社會運動中的法意識:以中科三期的法律動員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政府資料
勞動部102年度勞動統計年報。
勞動部103年度勞動統計年報。

網路資料
「勞退新制七月上路,勞動者真的福氣啦?」,台灣石油工會,http://www.tpwu.org.tw/periodical/364/110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5月15日。
報章雜誌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仲裁報,第九期季刊,頁1-4,2008。

【英文】
專書
ROSEN , LAWRENCE, LAW AS CULTURE:AN INVITATION (2006).
期刊論文
Sarat, Austin & Felstiner, William L. F., Lawyers and Legal Consciousness: Law Talk in the Divorce Lawyer’s Office, 98 YALE L. J. 1663 (1989).
Felstiner, William L.F et al., 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putes: Naming, Blaming, Claiming…, 15 LAW&SOC. REV. 631 (1980/1981).
Silbey, Susan S., After Legal Consciousness, 1 ANNU. REV. LAW SOC. SCI., 368(2005)
Ewick, Patricia & Silbey , Susan S., Subversive Stories and Hegemonic Tal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Narrative, 29 LAW &SOC’Y REV.197 (1995).
Ewick, Patricia & Silbey, Susan S., Conformity, Contestation, and Resistance: An Accou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26 NEW ENG. L. REV.731 (1992).
Gallagher, Mary E., Mobilizing the Law in China: “Informed Disenchan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40 LAW&SOC. REV. 783 (2006).
He, Xin et al., Above the Roof, Beneath the Law: Perceived Justice behind Disruptive Tactic of Migrant Claimants in China, 47 LAW&SOC. REV. 703 (20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101652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2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曉丹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Hsiao T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怡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en, Yi Ch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怡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i Ch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四月-2016 10:42:32 (UTC+8)-
dc.date.available 1-四月-2016 10:42: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四月-2016 10:42:3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1652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4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652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勞雇關係幾乎為每個人重要的社會身分,人生中有絕大部分的時間,都作為一個「勞工」在生活著,勞資爭議調解為勞工用以實踐「權利」主要途徑,因而,本研究聚焦於勞資爭議調解中的糾紛、話語以及其中之權力關係,採用法律的文化分析取徑,以描繪出「權利」在勞資爭議調解中,如何地透過眾人之手、努力、血汗「打造」而成的過程。
  為什麼政府人員、調解人盡心盡力地處理當事人的勞資糾紛,甚至是調解人表示其較為偏向勞工的情況下,多數的勞工還是對於勞資爭議調解的結果不甚滿意?本研究的問題意識為:權利如何在勞資爭議調解中「打造」以及「被打造」?本研究透過非參與式觀察十一個案件,訪談七名勞工、五名勞資爭議調解之調解人以及相關政府文書之分析,以期回應本研究之問題意識。
  本研究認為勞資爭議調解中的格式化過程是具有「任意性」的,從糾紛到案件的過程中會貼上什麼樣的「標籤」,當事人對此失去控制,因此對於糾紛的轉化感到無力。而在以法律、證據、法律文件等法律話語為主的勞資爭議調解中,一個糾紛如何被「命名」為案件,則涉及了命名的權力競逐。調解為雙方合意作成的決定,調解人未如法官具有國家賦予命名的強制力,需要透過「資源的動員」以取得命名之權力,勞資雙方也透過專業人士的轉譯,將日常語言轉譯為法律語言,以爭奪命名之權力,而此過程牽涉當事人的經濟上實力,因而在勞資爭議調解中再現了社會階層結構。
  在觀察勞資爭議調解中勞工的法意識,我發現傳統的「認份」、「互相觀」與現代法律權利之交織,影響了勞工的法律行動。而勞工進入勞資爭議調解時,期望勞資爭議調解如同父母官為其主持公道,但又因勞資糾紛的格式化、權力不平等結構之延伸等權利實現之困境,使得勞工對勞資爭議調解在「期待與失望中擺盪」,然而,即使失望,仍僅得再回到該程序再度主張權利,而在勞工透過勞資爭議調解與雇主拉開距離的同時,也拉近了與國家的距離-即使對於國家感到失望。
  本研究指出了一個對於糾紛解決機制研究之可能分析框架:「糾紛的格式化」、「話語模式」、「法意識」,在此研究框架之下,得以分析糾紛解決機制中權力關係的運作過程。最後,本研究認為權利是在一場場的爭戰中實現,並非是抽象而先驗的存在,而是在一個個的行動中「打造」而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前言 1
壹、研究背景 1
貳、問題意識 2
第二節、從糾紛到案件 4
壹、糾紛的歷程 4
貳、從糾紛到案件 5
第三節、法律的文化分析 7
壹、法律作為文化的範疇 7
貳、法律的文化解釋 9
 第四節、研究方法:勞資爭議調解之田野調查 11
壹、勞資爭議調解制度現況 11
貳、研究方法 18
 第五節、篇章結構 29
第二章、勞資爭議調解的格式化 32
第一節、糾紛的格式化文獻探討 32
壹、糾纏於事實與法律之間 32
貳、事實的格式化 35
參、法律敘事 38
第二節、勞資爭議調解的格式化 40
壹、行政機關於勞資爭議調解中的格式化 40
參、勞工對於格式化的勞資爭議調解之回應 53
第三節、糾紛轉化的任意性 57
壹、格式化對糾紛建構的影響 57
貳、糾紛轉化對於關係之再建構 59
參、任意而失去控制的社會過程 60
第三章、勞資爭議調解中的話語與權力競逐 65
第一節、話語模式與命名之文獻探討 65
壹、話語模式之分析 65
貳、命名的權力運作 68
第二節、法律話語為主的勞資爭議調解 71
壹、法律話語主導的勞資爭議調解 72
貳、法定權利受侵害所致 84
第三節、道德話語作為行使權利之正當性 85
壹、行使權利的正當性 85
貳、調解合意之技術 90
第四節、命名之權力競逐 92
壹、調解人命名資源之動員 93
貳、專業人士的轉譯 96
參、調解過程之社會階層結構再現? 102
肆、命名作為權力的展現 105
第四章、勞資爭議調解中勞工之法意識 107
第一節、法意識研究文獻探討 107
壹、法意識 107
貳、綜觀台灣之法意識研究 109
第二節、傳統與現代之交織 112
壹、「認份」、「互相」的勞動意識 113
貳、現代「法律權利」之主張 115
參、勞工與雇主關係的斷裂性 121
第三節、擺盪在期待與失望之間 127
壹、權利確立之機制 128
貳、權利實現之困境 131
參、期待與失望之擺盪 134
第五章、結論:為權利而爭戰 137
壹、爭議的個人化 138
貳、權力不平等結構之再現 140
參、傳統與現代的交織性 142
肆、研究貢獻與限制 144
伍、打造權利 146
參考文獻 148
附件 155
zh_TW
dc.format.extent 325709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2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勞資爭議調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糾紛的格式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話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意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權力運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Mediation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scours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w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egal consciousnessen_US
dc.title (題名) 打造權利: 勞資爭議調解中的糾紛、話語及權力關係zh_TW
dc.title (題名) Rights in the Making: Disputes, Discourses and Power in the Mediation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
專書
林宗弘、鄭力軒、徐千惠、廖郁毓、林良榮、廖偉程,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2000。
黃國昌,程序法學的實證研究,2013。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1997。
吳從周,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二),2007。
朱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修訂版),2014。
黃怡翎、高有智,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2015。
陳惠馨,法律敘事、性別與婚姻,2008。
棚瀨孝雄著,王亞新譯,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2004。
Sally Engle Merry著,,郭星華、王曉蓓、王平譯,訴訟的話語: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人的法律意識 (Getting Justice and Getting Even : Legal Consciousness among Working-Class Americans),2007。
John M. Conley 著, & William M. O’bar,程朝陽譯,法律、語言與權力 (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2007。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 (L`archéologie du Savoir),1994。
Michael Burawoy著,林宗弘,張烽益,鄭力軒,沈倖如,王鼎傑,周文仁,魏希聖譯,製造甘願 (Manufacturing Consent),2005。
專書論文
王曉丹,當代法律文化的轉化-以家暴保護令為例,載:2008司法制度實證研究,頁391-446,2009。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從概念到實踐,從專家到常民,載: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頁69-98,2011。
王振寰,由下往上看-從大同工會奮鬥史看台灣社會,載:打拼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序二),頁12-15,2000。
林 端,儒家倫理與傳統法律-一個社會學的試探,載: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頁3-18,2002。
林 端,情、理、法-台灣"調解委員"的法律意識,載: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頁387-406,2002。
林佳和,勞動關係的公益與私益衝突,載:勞動、社會與法,頁53-92,2011。
黃程貫,我國勞動訴訟之現狀與困境,載於:勞動、社會與法,頁31-51,2011。
黃丞儀,從市民社會中滋長的法律意識-以近年來台灣環境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為例,載: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下冊,頁1043-1089,2011。
梁治平,法律文化:方法還是其他(代序),載:法律的文化解釋,梁治平編,頁1-7,1998。
馮 象,秋菊的困惑和織女星文明,載:木腿正義,頁52-59,1999。
王德威,導讀一:淺論傅柯,載:知識的考掘,Michel Foucault著,頁13-37,1994。
Carroll Seron & Susan S. Silbey著,高鴻鈞譯,職業、科學和文化:一種新出現的法律與社會研究傳統,載:布萊克維爾法律與社會指南,頁32-63,2011。
Clifford Geertz著,鄭正來譯,地方性知識:事實與法律的比較透視,載:法律的文化解釋,頁73-171,1994。
期刊論文
王曉丹,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兒女平等繼承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89期,頁69-88,2011。
王曉丹,法院民事調解的歷史社會意義-以K縣法院民事調解親鄰土地案件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92期,頁108-131,2011。
王曉丹,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117期,頁63-108,2011。
王曉丹,法律論證事實的脈絡分析-以越南婚姻移民婦女之「家庭暴力」為例,法學新論,14期,頁59-85,2009。

王曉丹,案例教學與批判性法學訓練-以大學校長遴選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68期,頁122-138,2008。
王曉丹,法律敘事的女性主義法學分析-最高法院二十三年上字第四五五四號判例之司法實務,政大法學評論,106期,頁1-70,2008。
王曉丹,「拆解」防治性別暴力的法律:文件格式化、敘事失語以及文本性現實,教育部性別平等季刊,71期,頁37-43,2015。
容邵武,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38期,頁57-104,2007。
容邵武,責任、金錢、相對性:鄉鎮調解委員會裡法律意識的探討,成大法學,25期,頁123-158,2013。
蔡穎芳,法庭觀察作為一種法學教育與研究方法:家事庭當事人的法律/社會處境,成大法學,24期,頁155-240,2012。
林佳和,台灣勞動爭議的行政調解-國家性認知、勞動法貫徹困局與ADR本質的微妙暨緊張關係,月旦法學雜誌,173期,頁79-102,2009。
黃國昌、林常青、陳恭平,勞資爭議協調程序之實證研究¬-以「政府協調」與「民間協調」之比較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7期,頁209-267,2010。
劉士豪,我國勞資爭議調解與協調程序初探,台灣勞工雙月刊,12期,頁15-22,2008。
鄭津津,健全我國之勞資爭議調解與仲裁制度-以獨任調解人與獨任仲裁人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頁117-160,2011。
李佳玟,女性犯罪責任的敘事建構-以鄧如雯殺夫案為例,台大法學論叢,34卷6期,頁1-56,2005。
陳昭如、張晉芬,性別差異與不公平的法意識-以勞動待遇為例,政大法學評論,108期,頁63-119,2008。
陳聰富,法院訴訟與社會發展,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卷4期,頁435-492,2000。
謝國雄,勞動力是什麼樣的商品?計件制與台灣勞動者主體性之形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期,頁83-119,1994。
Pierre Bourdieu著,強世功譯,法律的力量-邁向司法場域的社會學(The Force of Law toward a Sociology of Juridical Field),北大法學評論,2卷2輯,頁496-545,1999。
學位論文
江可捷,社會運動中的法意識:以中科三期的法律動員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政府資料
勞動部102年度勞動統計年報。
勞動部103年度勞動統計年報。

網路資料
「勞退新制七月上路,勞動者真的福氣啦?」,台灣石油工會,http://www.tpwu.org.tw/periodical/364/1101.htm,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5月15日。
報章雜誌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仲裁報,第九期季刊,頁1-4,2008。

【英文】
專書
ROSEN , LAWRENCE, LAW AS CULTURE:AN INVITATION (2006).
期刊論文
Sarat, Austin & Felstiner, William L. F., Lawyers and Legal Consciousness: Law Talk in the Divorce Lawyer’s Office, 98 YALE L. J. 1663 (1989).
Felstiner, William L.F et al., 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putes: Naming, Blaming, Claiming…, 15 LAW&SOC. REV. 631 (1980/1981).
Silbey, Susan S., After Legal Consciousness, 1 ANNU. REV. LAW SOC. SCI., 368(2005)
Ewick, Patricia & Silbey , Susan S., Subversive Stories and Hegemonic Tal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Narrative, 29 LAW &SOC’Y REV.197 (1995).
Ewick, Patricia & Silbey, Susan S., Conformity, Contestation, and Resistance: An Accou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26 NEW ENG. L. REV.731 (1992).
Gallagher, Mary E., Mobilizing the Law in China: “Informed Disenchan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40 LAW&SOC. REV. 783 (2006).
He, Xin et al., Above the Roof, Beneath the Law: Perceived Justice behind Disruptive Tactic of Migrant Claimants in China, 47 LAW&SOC. REV. 703 (201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