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董金裕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張森富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張森富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9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四月-2016 17:05:4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四月-2016 17:05:4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四月-2016 17:05:42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A2002000084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65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封面頁 證明書 自序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歷來學說述評 一、 玄學、佛學為六朝文學的主要內容 二、 從「人的覺醒」到「文的自覺」 三、 玄學、佛學的思維方式在文學創作上的運用 第二節 研究動機和詮釋角度 一、「遊心」和「物化」 二、「空間」和「時間」 第二章 六朝思想家和文學家的交遊 第一節 魏時期 1、 建安文人和正始名士 2、 竹林名士 第二節 西晉時期 1、 中朝名士 2、 賈謐二十四友 第三節 東晉時期 1、 江左名士和文人 2、 僧侶和文人 第四節 南北朝時期 1、 謝靈運、顏延之等和僧侶 2、 竟陵八友和僧侶 3、 梁武帝父子等和僧侶 第三章 「本無」型的心靈境界 第一節 「本無」一詞的含意 第二節 「本無」境在思想上的開展 一、 玄學所持的「本無」之立場 1、 漢末文學的吶喊 2、 建安文學的新聲 二、 玄學中的「本無」之觀念 1、 正始玄學的「貴無」 2、 竹林玄學的「越名教」 三、 佛學所持的「本無」之立場 1、 感傷無常 2、 厭惡情欲 四、 佛學中的「本無」之觀念 1、 佛、玄之殊途 2、 道安、慧遠之「性空」義 第三節 「本無」境在文學上的開展 一、 由玄學而來的「本無」境之情感 1、 睥睨之情 2、 慕道之心 二、 由玄學而來的「本無」境之意象 1、 淺陋的世俗 2、 高蹈的遊仙 三、 由佛學而來的「本無」境之情感 1、 厭世之情 2、 西極之念 四、 由佛學而來的「本無」境之意象 1、 孤絕 2、 寂滅 第四節 小 結 第四章 「崇有」型的心靈境界 第一節 「崇有」一詞的含意 第二節 「崇有」境在思想上的開展 一、 玄學所持的「崇有」之立場 1、 禮教之士的反撲 2、 玄學家的反思 二、 玄學中的「崇有」之觀念 1、 裴頠的〈崇有論〉 2、 郭象的《莊子注》 3、 張湛的《列子注》 三、 佛學所持的「崇有」之立場 1、 文士對佛家的批評 2、 佛家之轉變 四、 佛學中的「崇有」之觀念 1、 支遁的「即色」義 2、 鳩摩羅什及僧肇之「實相」義 第三節 「崇有」境在文學上的開展 一、 由玄學而來的「崇有」境之情感 1、 優遊蓬蒿 2、 欣於所遇 二、 由玄學而來的「崇有」境之意象 1、 有待者 2、 自然 3、 閨怨 三、 由佛學而來的「崇有」境之情感 1、 安化 2、 觀空 四、 由佛學而來的「崇有」境之意象 1、 遷流 2、 色相 第四節 小 結 第五章 「有無相即」型的心靈境界 第一節 「有無相即」一詞的含意 第二節 「有無相即」境在思想上的開展 一、 玄學所持的「有無相即」之立場 1、 隱逸之志 2、 嫉世之念 3、 遊仙之思 二、 玄學中的「有無相即」之觀念 1、 養性之論 2、 仕隱之辨 三、 佛學所持的「有無相即」之立場 1、 沙汰沙門 2、 不滿舊說 四、 佛學中的「有無相即」之觀念 1、 竺道生的「佛性」義 2、 竺道生之破解舊義 第三節 「有無相即」境在文學上的開展 一、 由玄學而來的「有無相即」境之情感 1、 追求自適 2、 回歸自然 二、 由玄學而來的「有無相即」境之意象 1、 農耕 2、 田園 三、 由佛學而來的「有無相即」境之情感 1、 追求自覺 2、 返歸一極 四、 由佛學而來的「有無相即」境之意象 1、 遊歷 2、 山水 第四節 小 結 第六章 結 論 參考書目 |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 證明書 自序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歷來學說述評 一、 玄學、佛學為六朝文學的主要內容 二、 從「人的覺醒」到「文的自覺」 三、 玄學、佛學的思維方式在文學創作上的運用 第二節 研究動機和詮釋角度 一、「遊心」和「物化」 二、「空間」和「時間」 第二章 六朝思想家和文學家的交遊 第一節 魏時期 1、 建安文人和正始名士 2、 竹林名士 第二節 西晉時期 1、 中朝名士 2、 賈謐二十四友 第三節 東晉時期 1、 江左名士和文人 2、 僧侶和文人 第四節 南北朝時期 1、 謝靈運、顏延之等和僧侶 2、 竟陵八友和僧侶 3、 梁武帝父子等和僧侶 第三章 「本無」型的心靈境界 第一節 「本無」一詞的含意 第二節 「本無」境在思想上的開展 一、 玄學所持的「本無」之立場 1、 漢末文學的吶喊 2、 建安文學的新聲 二、 玄學中的「本無」之觀念 1、 正始玄學的「貴無」 2、 竹林玄學的「越名教」 三、 佛學所持的「本無」之立場 1、 感傷無常 2、 厭惡情欲 四、 佛學中的「本無」之觀念 1、 佛、玄之殊途 2、 道安、慧遠之「性空」義 第三節 「本無」境在文學上的開展 一、 由玄學而來的「本無」境之情感 1、 睥睨之情 2、 慕道之心 二、 由玄學而來的「本無」境之意象 1、 淺陋的世俗 2、 高蹈的遊仙 三、 由佛學而來的「本無」境之情感 1、 厭世之情 2、 西極之念 四、 由佛學而來的「本無」境之意象 1、 孤絕 2、 寂滅 第四節 小 結 第四章 「崇有」型的心靈境界 第一節 「崇有」一詞的含意 第二節 「崇有」境在思想上的開展 一、 玄學所持的「崇有」之立場 1、 禮教之士的反撲 2、 玄學家的反思 二、 玄學中的「崇有」之觀念 1、 裴頠的〈崇有論〉 2、 郭象的《莊子注》 3、 張湛的《列子注》 三、 佛學所持的「崇有」之立場 1、 文士對佛家的批評 2、 佛家之轉變 四、 佛學中的「崇有」之觀念 1、 支遁的「即色」義 2、 鳩摩羅什及僧肇之「實相」義 第三節 「崇有」境在文學上的開展 一、 由玄學而來的「崇有」境之情感 1、 優遊蓬蒿 2、 欣於所遇 二、 由玄學而來的「崇有」境之意象 1、 有待者 2、 自然 3、 閨怨 三、 由佛學而來的「崇有」境之情感 1、 安化 2、 觀空 四、 由佛學而來的「崇有」境之意象 1、 遷流 2、 色相 第四節 小 結 第五章 「有無相即」型的心靈境界 第一節 「有無相即」一詞的含意 第二節 「有無相即」境在思想上的開展 一、 玄學所持的「有無相即」之立場 1、 隱逸之志 2、 嫉世之念 3、 遊仙之思 二、 玄學中的「有無相即」之觀念 1、 養性之論 2、 仕隱之辨 三、 佛學所持的「有無相即」之立場 1、 沙汰沙門 2、 不滿舊說 四、 佛學中的「有無相即」之觀念 1、 竺道生的「佛性」義 2、 竺道生之破解舊義 第三節 「有無相即」境在文學上的開展 一、 由玄學而來的「有無相即」境之情感 1、 追求自適 2、 回歸自然 二、 由玄學而來的「有無相即」境之意象 1、 農耕 2、 田園 三、 由佛學而來的「有無相即」境之情感 1、 追求自覺 2、 返歸一極 四、 由佛學而來的「有無相即」境之意象 1、 遊歷 2、 山水 第四節 小 結 第六章 結 論 參考書目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84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六朝文學與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