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周煦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孫國祥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孫國祥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1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四月-2016 17:12:5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四月-2016 17:12:5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四月-2016 17:12:51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A2002000379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82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政治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國際關係學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現實主義,長久以來皆為初學該門學科的必然「洗禮」。事實上,西方社會並無任何思想學派與本身所屬學科之間的關係,會如現實主義和國際關係享有緊密的重疊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十年之間,歐美所設立的國際關係學系總是將現實主義的研究議題視為國際關係的當然內涵,迄至現實主義主導的局面式微後,國際關係學術社群方關注到整個國際關係學科的假設,乃根深蒂固的源於現實主義。雖然現實主義本身即為論文的探究焦點,但是本文試圖藉由解釋我國自身關切的南海問題,作為頗析現實主義解釋力的證明。 現實主義和許多著名的政治理論或意識形態一般,皆蘊涵相當多樣性的內涵。換言之,有多少現實主義學派的理論家,即有多少類型的現實主義理論。本文並非挑戰該各類現實主義理論,而是綜合性的運用,亦即在現實主義基本假設的屋頂之下,企圖尋找對南海現實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解釋。 研究結果發現,現實主義的基本假設已經被現實主義家族所推翻,擴大解釋的現實主義亦侵蝕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區別之處,影響整體學科的發展甚深。對於南海爭端而言,現實主義的思考不啻為解析爭端的第一刀,但經過深入探討後,尚須加以思考南海的「地理因素」和「時間因素」方可較為完整的解釋南海爭端國與相關國家的行為。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 證明書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探尋現實主義與南海爭端的對話 第一節 研究緣起:現實主義與現實的檢驗 第二節 既有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三節 研究目標與限制:先天與後天的框架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緊盯現實主義的核心 第二章 現實主義的卓見:為現實辯護? 第一節 「重新發現修昔迪底斯」:複雜現實主義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思想:現實主義的奠基者 一、馬基維利的年代:現實主義的正統派 二、霍布斯的年代:結構主義 三、盧梭的年代:憲政主義 第三節 現實主義的崛起:拋棄烏托邦主義與回歸現實 一、卡爾:打破理想主義的「神話」 二、莫根索:奠立現實主義的政治學 第四節 歷史現實主義的應用:外交政策學 一、肯楠:圍堵理論之父 二、季辛吉:當代權力平衡政策的建築師 第五節 總結傳統現實主義:理論的建構與南海爭端的應用 一、理論的建構 二、南海爭端的解析 第三章 新現實主義及其修正家族:向現實妥協? 第一節 新現實主義:向「科學」邁進? 一、新現實主義的新論點:新瓶裝舊酒? 二、華爾茲的《國際政治理論》:向個體經濟學取經 三、新現實主義的修補:強化華爾茲? 四、新現實主義的擴大:遠離華爾茲? 第二節 新現實主義的理論「典範」:學科的定位 一、假設一:行為者的性質 二、假設二:國家偏好的性質 三、假設三:國際結構主要基於物質能力 第三節 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交融:向現實妥協之一 一、史耐德對帝國主義的研究 二、葛里埃科的相對利得 三、新古典現實主義 四、亞喀里雅對十九世紀美國的解釋 五、史威勒對兩次大戰期間外交政策的研究 六、艾維拉對戰爭原因的研究 第四節 現實主義與認識論的交融:向現實妥協之二 一、華特對聯盟的研究 二、伍爾弗斯對冷戰結束的解釋 第五節 現實主義與建制主義的交融:向現實妥協之三 一、葛里埃科對歐洲貨幣整合的研究 二、格雷塞對於善意表達和軍控的研究 第六節 現實主義版本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向現實妥協之四 第七節 現實主義的研究綱領:向上提昇還是向下沉淪? 第四章 冷戰後的國際體系:東南亞次體系下的南沙 第一節 系統論的定義、性質和研究方法 第二節 國際層級中系統的性質 一、羅斯克蘭斯:影響系統的四變項 二、卡普蘭:國際系統的六項模型 第三節 極化和國際穩定的理論:各抒己見 第四節 系統結構和穩定:意見不一 第五節 國際體系中區域次體系:封閉或開放? 第六節 東南亞次體系支南海爭端:權力結構與穩定 一、廿一世紀東南亞權力分布的可能情形:三項理論的推斷 二、冷戰後美國權力的消長:谷底反彈? 三、冷戰後中國權力的消長:開高走低? 四、冷戰後美中在東亞的權力互動:南海安定的決定因素? 第五章 權力、利益與衝突:霸權和生存之間的所有可能? 第一節 權力平衡:自我調節的機制? 一、權力平衡:界定的問題 二、權力平衡:目的與功能 三、權力平衡的批評 四、權力平衡:當代的模式 五、權力的剖析 六、東南亞區域體系的權力平衡 第二節 國家利益:外交政策的客觀基礎? 第三節 爭端國在南海的利益:領土與資源交纏不已 一、中華民國:爭端中的半透明人?利益也無形化?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拾歷史的國家利益? 三、越南:大半領土面臨南海的利益國家? 四、菲律賓:避免敵對攻擊的利益所在? 五、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再保證利益? 六、汶萊:利益無多,低調的行為者? 七、印尼:次體系穩定的受益者? 第四節 非南海爭端國在南海的利益:維護秩序還是霸權擴張? 一、美國:南海作為公海的利益? 二、日本:主要航道通暢的需求者? 三、俄羅斯:東南亞的過氣強權,利益的淡出者? 第五節 權力和利益交錯下的南海爭端:國家行為釐清的不易 第六章 無政府下的自力與公力救濟:軍備、聯盟與國際法 第一節 軍備:無政府下的國家宿命之一? 一、李察森的反作用過程 二、軍備競賽與衝突的研究 第二節 聯盟:無政府下的國家宿命之二? 一、聯盟的最佳規模 二、聯盟的凝聚與解體 三、聯盟和戰爭的研究 四、冷戰後聯盟體系的運作特點 第三節 軍事準備與聯盟:爭端國行為模式的解釋? 一、中華民國在南海的行動與反應:台海至上,遠離南海?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海的行為與反應:重拾中國的海洋國土? 三、越南在南海的行為與反應:回歸既定立場的接班人? 四、菲律賓在南海的行為和反應:重新修補聯盟關係 五、馬來西亞在南海的行為和反應:積極經營占領島礁 六、印尼:自忠誠掮客至爭端國? 七、東南亞金融危機與軍事準備 第四節 南海未來秩序的制輪楔:美日對南海爭端的影響 一、美國在南海的行為和反應:海洋秩序或東南亞霸權? 二、日本在南海的行為和反應:以美國馬首是瞻? 三、《美日安保條約》重新定義的背景:美日合作的重新出發? 四、《美日安保條約》重新定義與指導綱領之解析:非針對南海卻影響南海深遠 五、美日安保重新定義下兩國在南海問題處理上之合作:廿一世紀的秩序主軸 第五節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解決還是製造南海爭端? 一、主張的性質:各取所需? 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生俱來的缺陷? 三、歷史和領土的民族統一主義:爭端國的集體記憶與使命? 四、《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爭端的解決:屈服主權下的任擇條款 第六節 無政府狀態下的國家行為:自力與公力的交織? 第七章 結論:思考權力與時空的對話 第一節 南海爭端的權利觀察:見林不見樹? 一、傳統現實主義:剖析國際關係的「第一刀」? 二、新現實主義家族:引進其他功能的「手術小刀」? 三、東南亞次體系:開放體系的權力運作? 四、權力、利益和衝突:現實主義思考的永恆命題? 五、自助與求人:求得國家安全的不二法門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再思考:空間因素的增加 一、空間概念的轉變:自政治地理學至虛擬空間 二、國家權力的地理因素 三、地緣政治學:空間因素的政治意義 四、空間關係與衝突 第三節 現實主義的時間因素:打破理性重拾心理 第四節 現實主義的現實宿命:國際關係學科的思考 參考書目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379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現實主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南海爭端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國際關係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現實主義家族與現實:南海爭端的理論解析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