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存在與實踐--從孔子的生命歷程論「儒之道」的顯發
作者 林碧玲
貢獻者 成中英
林碧玲
日期 1996
上傳時間 8-四月-2016 16:41:50 (UTC+8)
摘要 本論文《存在與實踐--從孔子的生命歷程論「儒之道」的顯發》,要在嘗試透過《論語》〈為政〉「十五志學」章對孔子生命歷程的考察,而提出「天.人.地三才合德」的義理規模,以為當代「儒之道」的理解與詮釋,提供一新的思考模式與方向,希能藉此「儒之道」本源義理規模的釐清與重建,參贊「解儒」的時代課題,並作為建構當代「儒之道」的基礎。
     本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進路、論題大義,以及詮釋理論圓模:「三才合德」。文分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乃曉明本研究的立意所在。乃在於重新詮釋孔子「儒之道」,以參贊當代中國人「創生.認同.制作」的文化使命。第二節〈解釋題意〉,旨在闡述本論文主題「存在與實踐」的大義,及所以據「十五志學」章的孔子生命歷程以研究「儒之道」的緣故。第三節〈詮釋理論圓模--「三才合德」〉,旨在提出詮釋孔子「儒之道」的理論圓模--「三才合德」,及說明其所以提出的用心與適用之故。第四節〈研究進路--「生命.時義.經典.學術」共參交修合德〉,乃闡述研究孔子「儒之道」宜有的研究進路,並以之為本論文研究之所依循。
     第二章〈「儒之道」與當代中國文化的「破蹇開解」〉,乃在回顧「儒之道」與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聯繫及成果,以為前瞻之資。文分二節。第一節〈「儒之道」的當代文化處境及其課題〉,乃在考察「儒之道」的當代文化處境,點明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思想主軸,及「儒之道真諦」探究的迫切性。第二節〈當代「解儒」研究綜論〉,要在說明儒學的當代特質:「解儒」的意義,並析論當代「解儒」研究的四向度,以為本論文研究的指標,文分二目。第一目〈「解儒」--儒學的當代特質〉,第二目〈當代「解儒」研究析論〉
     第三章〈孔子「儒之道」的淵源〉,要在彰顯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涵意,以說明「儒之道」的淵源--「周之道」,是為「三才合德.開放相生型」的血緣宗法性道德禮教,這正是孔子「文哉從周」所衷心嚮往的。文分二節。第一節〈「周之道」的形成〉,乃以「周公制禮」為中心,說明「周公制禮」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客觀意義。以彰顯「周之道」形成的深厚人文根基。第二節〈「周之道」的詮釋〉,文分三目。第一目〈「周之道」的結構原理--「血緣連續」〉,要在指出由「宗法性氏族生活」背景所提煉出的「血緣連續結構原理」的特質、思維風格、論理特性、大義。第二目〈「周之道之主體原理--儀刑文王〉,要在解釋「儀刑文王」的精義,乃為「當幾決幽顯明,分位創生的三才合德」的「道德實踐圓義」。這也是孔子「儒之道」,對「周之道」最主要的傳承。第三目〈「結語--「周之道」的省思」〉,要在說明以「德化血緣」為總原理的「周之道」,其「道德主體性傾向」的特色所潛藏的困限,以提示「文哉從周」的孔子,可能面臨的挑戰。
     第四章〈孔子「儒之道」的顯發--從孔子的生命歷程而論〉,即在根據《論語》〈為政〉「十五志學」章,孔子所自述的成德歷程,論述孔子對於「周之道」的信好繼述,並據此而開展與確立「儒之道」的歷程,及其以「天.仁.禮」為內涵的「儒之道:天.人.地三才合德」的原模精義。文分三節。
     第一節〈孔子「儒之道」的濫觴--「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探究如下的問題:一、孔子為什麼能「十五」志於學?孔子的身世家風及其啟蒙教育為何?對於十五志於學有何意義?二、孔子所謂「志」的實義為何?三、「志於學」的精義為何?四、「十五志於學」對於孔子的一生及其建立「儒之道」的意義?而即此以彰顯孔子對於周文的嚮往,也就是對修己治人的禮樂教化之道的傾慕與善繼之意。
     第二節〈孔子「三才合德.儒之道」義理圓模的開展與確立--「三十而立」〉文分四目。第一目〈孔子「儒之道.『地』才的端立」〉,要在討論如下問題:一、「立」的意義。二、孔子「三十而立」之「所立」究為何?此「所立」的價值與根本大義為何?三、為什麼孔子是在「三十」而立於「所立」?與孔子的德命成長有何關係?四、孔子「三十而立」的實質內涵及其文化意義。五、孔子「三十而立」對建立「儒之道」的意義。以資彰明孔子「三十而立」的「儒之道」開展定位,即在「『地』才的端立」。第二目〈「儒之道.『人』才的豁顯」--「四十而不惑」〉。旨在探討下述幾個問題:一、孔子有什麼惑?二、為什麼有惑?三、孔子如何解惑?及所以如此解惑的緣故何在?四、孔子對惑的解答。五、孔子「四十而不惑」的生命體驗、道德智慧及其意義為何?六、孔子「四十而不惑」對顯發「儒之道」圓模精義的意義。藉以發明「四十而不惑」對於「儒之道」乃具有「『人』才的豁顯」之意義。第三目〈孔子「儒之道.『天』才的默契」--「五十而知天命」〉。乃依循著下列問題展開:一、孔子何以「五十」而之天命?二、所謂「知」,是為何意?孔子所「知」的「天命」,其意涵為何?三、孔子「知天命」的實義,及其與三十立禮、四十體仁的關係為何?四、孔子「五十知天命」對於建立「儒之道」的意義?而藉以說明孔子「儒之道.『天』才的默契」的意蘊。第四目〈結語--孔子「三才合德.儒之道」義理圓模的確立〉。旨在說明孔子「三才合德.儒之道」義理圓模的確立,並簡述其特色。
     第三節〈孔子「儒之道」的圓成〉,要花闡明孔子六十之後人的生階段,在「儒之道」實踐上的篤行圓熟。文分二目。第一目〈孔子「儒之道」的時習篤行--「六十而順」〉。探討如下問題:一、「而順」的文字考據。二、「而順」與孔子六十德命開展的印證。三、「而順」的實義及其與孔子「知命」、「研《易》」的關係。四、「六十而順」對孔子顯發「儒之道」的意義。即此而顯明孔子以「時義創生」的時習篤行表彰「儒之道」。第二目(貳、孔子「儒之道」的精熟圓通--「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探討如下問題:一、「從心所欲」的「心」與「欲」究為何義?二、「從心所欲而不踰矩」與孔子「七十」階段的德命開展之印證,特別是有關孔子修《春秋》的問題,究竟應如何理解?三、「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對孔子顯發「儒之道」的意義。藉此而見孔子「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聖人化境。第三目〈結語--孔子「儒之道」顯發歷程的回顧〉。旨在綜合回顧孔子顯發「儒之道」的各階段歷程,而一一加以貞明之。
     第五章〈結論〉,文分二節。第一節〈孔子「儒之道」的圓模精義及其限制〉,文分二目。第一目〈孔子「儒之道」的圓模精義〉,綜合論述孔子「三才合德.儒之道」的圓模精義,以闡明本論文透過對孔子生命歷程的研究,所體認到的「儒之道真諦」。第二目〈孔子「儒之道」的實踐限制〉,旨在說明孔子「儒之道」的實踐限制,以見「解儒.時作」之所當日新其義,而為後繼者之所當勉赴的方向。第二節〈孔子「儒之道」的「解儒.時義」發展方向〉。旨在闡明孔子「儒之道」的現代化展望,以為本論文後續研究的指標。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26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成中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林碧玲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碧玲zh_TW
dc.date (日期) 199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8-四月-2016 16:41:50 (UTC+8)-
dc.date.available 8-四月-2016 16:41:5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8-四月-2016 16:41:50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A200200026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082-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存在與實踐--從孔子的生命歷程論「儒之道」的顯發》,要在嘗試透過《論語》〈為政〉「十五志學」章對孔子生命歷程的考察,而提出「天.人.地三才合德」的義理規模,以為當代「儒之道」的理解與詮釋,提供一新的思考模式與方向,希能藉此「儒之道」本源義理規模的釐清與重建,參贊「解儒」的時代課題,並作為建構當代「儒之道」的基礎。
     本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進路、論題大義,以及詮釋理論圓模:「三才合德」。文分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乃曉明本研究的立意所在。乃在於重新詮釋孔子「儒之道」,以參贊當代中國人「創生.認同.制作」的文化使命。第二節〈解釋題意〉,旨在闡述本論文主題「存在與實踐」的大義,及所以據「十五志學」章的孔子生命歷程以研究「儒之道」的緣故。第三節〈詮釋理論圓模--「三才合德」〉,旨在提出詮釋孔子「儒之道」的理論圓模--「三才合德」,及說明其所以提出的用心與適用之故。第四節〈研究進路--「生命.時義.經典.學術」共參交修合德〉,乃闡述研究孔子「儒之道」宜有的研究進路,並以之為本論文研究之所依循。
     第二章〈「儒之道」與當代中國文化的「破蹇開解」〉,乃在回顧「儒之道」與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聯繫及成果,以為前瞻之資。文分二節。第一節〈「儒之道」的當代文化處境及其課題〉,乃在考察「儒之道」的當代文化處境,點明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思想主軸,及「儒之道真諦」探究的迫切性。第二節〈當代「解儒」研究綜論〉,要在說明儒學的當代特質:「解儒」的意義,並析論當代「解儒」研究的四向度,以為本論文研究的指標,文分二目。第一目〈「解儒」--儒學的當代特質〉,第二目〈當代「解儒」研究析論〉
     第三章〈孔子「儒之道」的淵源〉,要在彰顯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涵意,以說明「儒之道」的淵源--「周之道」,是為「三才合德.開放相生型」的血緣宗法性道德禮教,這正是孔子「文哉從周」所衷心嚮往的。文分二節。第一節〈「周之道」的形成〉,乃以「周公制禮」為中心,說明「周公制禮」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客觀意義。以彰顯「周之道」形成的深厚人文根基。第二節〈「周之道」的詮釋〉,文分三目。第一目〈「周之道」的結構原理--「血緣連續」〉,要在指出由「宗法性氏族生活」背景所提煉出的「血緣連續結構原理」的特質、思維風格、論理特性、大義。第二目〈「周之道之主體原理--儀刑文王〉,要在解釋「儀刑文王」的精義,乃為「當幾決幽顯明,分位創生的三才合德」的「道德實踐圓義」。這也是孔子「儒之道」,對「周之道」最主要的傳承。第三目〈「結語--「周之道」的省思」〉,要在說明以「德化血緣」為總原理的「周之道」,其「道德主體性傾向」的特色所潛藏的困限,以提示「文哉從周」的孔子,可能面臨的挑戰。
     第四章〈孔子「儒之道」的顯發--從孔子的生命歷程而論〉,即在根據《論語》〈為政〉「十五志學」章,孔子所自述的成德歷程,論述孔子對於「周之道」的信好繼述,並據此而開展與確立「儒之道」的歷程,及其以「天.仁.禮」為內涵的「儒之道:天.人.地三才合德」的原模精義。文分三節。
     第一節〈孔子「儒之道」的濫觴--「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探究如下的問題:一、孔子為什麼能「十五」志於學?孔子的身世家風及其啟蒙教育為何?對於十五志於學有何意義?二、孔子所謂「志」的實義為何?三、「志於學」的精義為何?四、「十五志於學」對於孔子的一生及其建立「儒之道」的意義?而即此以彰顯孔子對於周文的嚮往,也就是對修己治人的禮樂教化之道的傾慕與善繼之意。
     第二節〈孔子「三才合德.儒之道」義理圓模的開展與確立--「三十而立」〉文分四目。第一目〈孔子「儒之道.『地』才的端立」〉,要在討論如下問題:一、「立」的意義。二、孔子「三十而立」之「所立」究為何?此「所立」的價值與根本大義為何?三、為什麼孔子是在「三十」而立於「所立」?與孔子的德命成長有何關係?四、孔子「三十而立」的實質內涵及其文化意義。五、孔子「三十而立」對建立「儒之道」的意義。以資彰明孔子「三十而立」的「儒之道」開展定位,即在「『地』才的端立」。第二目〈「儒之道.『人』才的豁顯」--「四十而不惑」〉。旨在探討下述幾個問題:一、孔子有什麼惑?二、為什麼有惑?三、孔子如何解惑?及所以如此解惑的緣故何在?四、孔子對惑的解答。五、孔子「四十而不惑」的生命體驗、道德智慧及其意義為何?六、孔子「四十而不惑」對顯發「儒之道」圓模精義的意義。藉以發明「四十而不惑」對於「儒之道」乃具有「『人』才的豁顯」之意義。第三目〈孔子「儒之道.『天』才的默契」--「五十而知天命」〉。乃依循著下列問題展開:一、孔子何以「五十」而之天命?二、所謂「知」,是為何意?孔子所「知」的「天命」,其意涵為何?三、孔子「知天命」的實義,及其與三十立禮、四十體仁的關係為何?四、孔子「五十知天命」對於建立「儒之道」的意義?而藉以說明孔子「儒之道.『天』才的默契」的意蘊。第四目〈結語--孔子「三才合德.儒之道」義理圓模的確立〉。旨在說明孔子「三才合德.儒之道」義理圓模的確立,並簡述其特色。
     第三節〈孔子「儒之道」的圓成〉,要花闡明孔子六十之後人的生階段,在「儒之道」實踐上的篤行圓熟。文分二目。第一目〈孔子「儒之道」的時習篤行--「六十而順」〉。探討如下問題:一、「而順」的文字考據。二、「而順」與孔子六十德命開展的印證。三、「而順」的實義及其與孔子「知命」、「研《易》」的關係。四、「六十而順」對孔子顯發「儒之道」的意義。即此而顯明孔子以「時義創生」的時習篤行表彰「儒之道」。第二目(貳、孔子「儒之道」的精熟圓通--「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探討如下問題:一、「從心所欲」的「心」與「欲」究為何義?二、「從心所欲而不踰矩」與孔子「七十」階段的德命開展之印證,特別是有關孔子修《春秋》的問題,究竟應如何理解?三、「七十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對孔子顯發「儒之道」的意義。藉此而見孔子「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聖人化境。第三目〈結語--孔子「儒之道」顯發歷程的回顧〉。旨在綜合回顧孔子顯發「儒之道」的各階段歷程,而一一加以貞明之。
     第五章〈結論〉,文分二節。第一節〈孔子「儒之道」的圓模精義及其限制〉,文分二目。第一目〈孔子「儒之道」的圓模精義〉,綜合論述孔子「三才合德.儒之道」的圓模精義,以闡明本論文透過對孔子生命歷程的研究,所體認到的「儒之道真諦」。第二目〈孔子「儒之道」的實踐限制〉,旨在說明孔子「儒之道」的實踐限制,以見「解儒.時作」之所當日新其義,而為後繼者之所當勉赴的方向。第二節〈孔子「儒之道」的「解儒.時義」發展方向〉。旨在闡明孔子「儒之道」的現代化展望,以為本論文後續研究的指標。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264en_US
dc.title (題名) 存在與實踐--從孔子的生命歷程論「儒之道」的顯發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