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芳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陳惠菁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陳惠菁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1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5-四月-2016 15:58:3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5-四月-2016 15:58:3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5-四月-2016 15:58:35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A2002001020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83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615100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這部學位論文的缺點乃至某些謬誤是極為明顯而難以掩飾的,有些部分甚至是缺漏如一份小學生的失敗作業。本論文最初的研究計畫是企圖從世代的文化性格此一隱喻性強且較為活潑不受拘束的角度,詮釋、解讀駱以軍此一世代的小說版圖,或者某些風景,而預期的結論是以對身世的回溯與建構作為此一世代小說書寫的創作衝動。 本論文第一章的部分是最初的研究動機與研究架構初稿的呈現,而在第四章撰寫完成之後證實了本論文辜負了擬定的研究題目〝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第二章的部分乃在設法為「世代性格」此一不夠嚴肅的批評視角合法化,本章可謂費盡極大唇舌,其間並給出甚多偽科學的話語、腔調及堆砌各式各樣的副詞(諸如〝另一方面〞、〝乃至於〞、〝由……到〞、〝並且〞等等)有些段落甚至在各種可能的線索、臆測當中流連忘返,而始終沒有給出實證的推理成果。最大的失落來自於筆者缺乏了文學史的觀照,缺乏更多歷史資料的奧援,而使自己迷失在「世代性格」此一視角裡面,由於缺乏史的定位、線性演化的認識,許多針對文學潮流與現象的討論便顯得破碎、架空或輕浮。 第三章以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為焦點,嘗試釐出新世代小說書寫的軌跡,相關的課題有文學獎機制的評審期待、審美的壓力與道德品味等等。第四章方真正進入小說作者及其文本當中,本章即建構一「身世書寫」的性格輪廓以解釋駱以軍寫作至今的可能成果,在各種創作的美學手段之外,身世書寫是一種還原,還原特定的空間、氣味和對話,這時語言的成功就在於達成最原始的描寫、再現功能;同時,身世的書寫其強烈的歷史距離,又使得語言充滿了書面化的陌生感,且身世的語言必須非常共享、共通,因身世有召喚性本質。故語言成為「身世書寫」的重要特徵,語言又是文學史論述能夠定位一個「作者」與文學史演進的重要線索。於是本章最集中討論駱以軍小說的「語言學」命題,包括其第一人稱的使用、敘事的結構以及黃錦樹所提出的中文「翻譯--現代主義」。此外須籲請注意的是,本章之撰寫毫無典型讀者的分析距離,從頭到尾都陷於經驗讀者的意氣用事之判斷,這部分的錯亂可能不直接呈現在行文當中,但的確造成推理本身的極大矛盾。 末章的結論則按下「新國民浮世繪」以描述新世代小說的眾多可能性之一。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封面頁 證明書 致謝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緒說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尋找「新世代」 第一節 以「世代」作為文學批評視角 第二節 以「世代」的視角看台灣八○年代的「新世代」文學 第三節 「新世代」的世代性格描述——以《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為觀察文本 第三章 「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與新世代小說書寫 第一節 「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的相關周邊與內涵 第二節 從「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看新世代創作書寫的軌跡 第四章 駱以軍的「身世書寫」 第一節 「身世書寫」的內涵 第二節 駱以軍小說中的「身世範式」 第三節 駱以軍的「身世書寫」敘事結構 第四節 駱以軍小說中的「語言」 第五節 「身世書寫」與世代性 第五章 結論——新國民浮世繪 參考書目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020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駱以軍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新世代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小說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學獎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身世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駱以軍篇目 詩 駱以軍。《棄的故事》。自費出版,一九九五。 小說 駱以軍。《紅字團》。臺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三。 ———。《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臺北:皇冠,一九九三。 ———。《妻夢狗》。臺北:元尊文化,一九九八。 ———。《第三個舞者》。臺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九。 ———。《月球姓氏》。臺北:聯合文學,二000。 劇本 駱以軍。《傾斜》。國立藝術學院戲劇所碩士學位作品,一九九五。 散見文章 駱以軍。〈飄移在小城衖道的囈語——試評楊澤「1976記事1」〉。《現代詩》,民79年6月,頁25-28。 ———。〈遙遠的十里洋場——側寫柯靈〉。《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83年1月13日。 ———。〈幾種辨識過程之挫折〉。《聯合文學》,民83年6月,頁60-62。 ———。〈「後」知死亡紀事——評《沒人寫信給上校》〉。《中國時報•開卷版》,民83年9月22日。 ———。〈飛矢〉。《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84年3月25日。 ———。〈波赫士遊戲〉。《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84年3月25日。 ———。〈少年維特的拼裝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84年7月16日。 ———。〈模擬陰性烏托邦——評《安卓珍尼》〉。《中國時報•開卷版》,民85年5月23日。 ———。〈顏色的爆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85年5月28日。 ———。〈序:記憶之書〉收錄於朱天心小說《古都》。臺北:麥田,一九九七。 ———。〈小說技法之大軍團式操演——評《城邦暴力團》壹、貳〉。《聯合報•讀書人版》,民84年2月14日。 ———。〈大師的逃亡——訪張大春談他的新作〉 ———。〈停格的家族史--《月球姓氏》[駱以軍著]的寫作源起〉。《文訊月刊》,民90年2月, 頁100-102。 相關訪談與評論 陳芳英〈亦狂亦俠亦溫文——駱以軍和他的作品〉。《文訊》,民82年8月,頁101-103。 張娟芬〈駱以軍專訪〉。《中國時報•開卷版》,民82年8月13日。 王德威〈鴕鳥離開手槍王——評駱以軍小說集《紅字團》〉。《中時晚報•時代副刊》,民82年10月10日。 朱天心〈讀駱以軍小說有感〉。收錄於駱以軍小說《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臺北:皇冠,一九九三,頁1。 吳潛誠〈炫耀的「後現代」表演者——評《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中國時報•開卷版》,民83年1月20日。 于治中〈評《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聯合報•讀書人版》,民83年2月19日。 孫邇珍〈駱以軍專訪〉。《大成報•小說週報》,民83年5月22日。 採訪者不詳〈駱以軍決定走出從前〉。《諾貝爾》,民83年6月5日。 羅 葉〈兀自少年的銀樺——駱以軍詩集《棄的故事》讀後〉。《現代詩》,民86年6月,頁20-22。 張娟芬〈評《第三個舞者》〉。《中國時報•開卷版》,民88年10月14日。 張惠菁〈小說世界,最後的房間——讀駱以軍《妻夢狗》與《第三個舞者》〉。《誠品好讀》改版試刊號2,2000年5月,頁26。 張瑞芬〈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三書評介〉。《明道文藝》,民90年2月, 頁29-37。 論文參考書目 新世代小說 朱國珍。《夜夜要喝長島冰茶的女人》。聯合文學,一九九七。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聯合文學, ———。《私人放映室》。聯合文學,一九九七。 ———。《好女孩不做》。聯合文學, 邱妙津。《鬼的狂歡》。聯合文學,一九九一。 ———。《鱷魚手記》。時報文化,一九九四。 ———。《寂寞的群眾》。聯合文學,一九九五。 林明謙。《掛鐘、小羊與父親》。皇冠,一九九六。 ———。《墜落之前、溼落以後》。元尊文化,一九九八。 吳明益。《本日公休》。九歌,一九九七。 洪 凌。《肢解異獸》。遠流,一九九五。 ———。《吸血鬼異端列傳》。皇冠,一九九五。 郝譽翔。《洗》。聯合文學,一九九八。 ———。《逆旅》。聯合文學,二000。 袁哲生。《掛在樹上的羊》。聯合文學,一九九六。 ———。《寂寞的遊戲》。聯合文學,一九九九。 ———。《秀才的手錶》。聯合文學,二000。 胡長松。《柴山少年安魂曲》。草根,一九九七。 ———。《骷髏酒吧》。草根,二000。 紀大偉。《膜》。聯經,一九九 ———。《感官世界》。皇冠,一九九五。 ———。《戀物僻》。時報文化,一九九九。 張惠菁。《惡寒》。聯經,二000。 ———。《末日早晨》。大田,二000。 賴香吟。《散步到他方》。聯合文學,一九九七。 ———。《霧中風景》。元尊文化,一九九八。 ———。《島》。聯合文學,二000。 陳 雪。《惡女書》。皇冠,一九九五。 ———。《夢遊一九九四》。遠流,一九九六。 ———。《愛上爵士樂的女孩》。探索文化,一九九八。 ———。《惡魔的女兒》。聯合文學,一九九九。 陳祖彥編。《新勢力小說選》。探索文化,一九九九。 劉叔慧。《夜間飛行》。聯合文學,一九九六。 鍾文音。《一天兩個人》。探索文化,一九九八。 ———。《女島紀行》。探索文化,一九九九。 相關論文 王仲偉〈奢侈的散步者——評賴香吟《散步到他方》〉。《文訊》,民86年5月,頁7-8。 王德威〈生命中不安的光影——評《靜止在樹上的羊》袁哲生著〉。《聯合報•讀書人版》,民85年4月8日 王德威〈一扇自己的窗子——讀郝譽翔的「洗」〉。《聯合文學》,民87年4月,頁126-127。 林惠施〈靈魂對撞倒數三三一八四三六九秒——側寫張惠菁〉。《文訊》,民88年2月,頁91-92。 東 年〈尋回訴說的意願——評《散步到他方》賴香吟著〉。《聯合報•讀書人版》,民86年1月13日。 莊宜文〈賴香吟:沈默是最深刻的溝通〉。《文訊》,民86年3月,頁38-39。 胡志宏〈我所認識的袁哲生〉。《文訊》,民85年4月,頁74-75。 蔡秀女〈游離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評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聯合文學》,民85年5月,頁167。 鄭喻如。〈現代小說與讀者漸行漸遠——兼談文學獎之弊端〉。《聯合文學》民86年8月。 廖淑芳〈一則關於夢與超越的現代寓言——閱讀袁哲生「送行」〉。《水筆仔》,民87年6月,頁20-25。 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中外文學》,民88年9月。 郝譽翔。〈論一九八0年前後台灣新生代文學的發展〉。《中外文學》,2000年4月。 引用書目 尚•布希亞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象》。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0。 Culler, J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一九九八。 Escarpit, R著、羅美婷譯。《文學社會學》。台北:南方,一九八八。 Foster, H主編、呂健忠譯。《反美學》。台北:立緒,一九九八。 蓮達•赫哲仁。《後現代主義的政治學》。台北:駱駝,一九九六。 哈山著、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三。 Jameson, F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八。 米蘭•昆德拉著、艾曉明編譯。《小說的智慧》。台北:智慧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多人合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六。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三。 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繹。《明室:攝影扎記》。台北:台灣攝影季刊,一九九五。 Rorty, R著、王宇根譯〈實用主義的進程〉。收於Collini, Stefan編《詮釋與過度詮釋》。香港:牛津,一九九 Smart, B著、李依雲等譯。《後現代性》。台北:巨流,一九九七。 Smith,H著、梁永安譯。《超越後現代心靈》。台北:立緒,二000。 Tomlinson, J著、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台北:遠流,一九九四。 White, M 、Epston, D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二00一。 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一九九四。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一九九五。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一九九二。 小知堂編採組編著。《藝文新世代》。台北:小知堂文化,一九九九。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一九九二。 王志弘編譯。《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唐山,一九九五。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一九九三。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一九九七。 朱元鴻。《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二000。 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福建:廈門大學,一九九九。 宋澤萊編。《一九八五年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一九八六。 李書磊。《文學的文化含義》。上海:遠東,一九九八。 李有成主編。《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台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一九九七。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一九九七。 金元浦。《接受反應理論》。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四。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一九八六。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一九八八。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一九九一。 林燿德。《敏感地帶》。台北:駱駝,一九九六。 呂品田。《新生代藝術——漫遊的存在》。吉林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九。 茅家琦等編。《八0年代的台灣》。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一九九0。 倪文尖。《欲望的辯證法》。上海:遠東,一九九八。 馬世芳等。《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台北:大塊文化,一九九八。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一九九三增訂再版。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三。 ———。《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五。 ———。《欲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六。 ———。《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一九九九。 ———。《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二000。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台北:麥田,一九九五。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一九九一。 ———。《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八。 楊 照。《文學、歷史與社會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三。 ———。《文學的原像》。二刷,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六。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八。 楊澤編。《手槍王》。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一。 楊澤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四。 楊澤編。《魚骸》。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五。 楊澤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五。 楊澤編。《狂飆八0》。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九。 陶東風等編。《文化研究第一輯》。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二000。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一九九七。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一九九六。 黃 凡、林燿德編選。《新世代小說大系》。台北:希代,一九八九。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一九九八。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三。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四。 陳曉明。《文學超越》。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一九九九。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四。 ———。〈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中外文學》總273期,44-55。 ———。《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六。 梁濃剛。《快感與兩性差別》。台北:遠流,一九八九。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一九九七。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一九九二。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一九九五。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台北:元尊文化,一九九八。 暨南大學中文系、深圳大學中文系編。《台灣、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第三屆全國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八。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五。 廖炳惠。《回顧現代》。台北:麥田,一九九四。 謝東山。《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一九九五。 羅智成。《泥炭紀》。台北:少數出版工作室,一九八九。 龔卓軍。《文化的總譜與變奏》。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一九九七。 學位論文 林民昌。《當代小說文本知識的構成——寫作政治研究的初步藍圖》。成功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 林志旭。《知識遊戲場的誕生——從台灣文學論戰到台灣文化主體性的探討》。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五。 藍建春。《黃凡小說研究:社會變遷與文學史的視角》。國立清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七。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