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論中國大陸加入WTO對其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例 作者 洪郁莉
Hung, Yu-Li貢獻者 魏艾
洪郁莉
Hung Yu-Li關鍵詞 中國大陸
國有企業
國有外貿企業
WTO日期 1999 上傳時間 21-四月-2016 17:05:01 (UTC+8) 摘要 中國大陸在1978年以前,係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居經濟主導地位,而其稅利的上繳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五O年代中期至七O年代末期,中共當局對國有企業之調整,大多僅侷限於中央權力向地方政府的下放,截至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對企業實行統分統配、統收統支、統一計劃、直接管理的體制沒有多大變化,因此,國有企業始終處於政府部門附屬物的地位。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進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後,才開始展開國有企業之改革,改革的過程中,有些措施窒礙難行,有些則衍生出更複雜的問題,然而,在經濟改革探索中,不僅經濟改革的方式推陳出新,思想觀念也逐漸轉變,這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具有深切意義。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一、中文部分【書籍】1.中共年報 (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頁5-23。2.中華經濟研究院編,民國88年 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年5月。3.王正、徐偉初著,財政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3年12月,第三版。4.王東江主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20年(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5.王壽椿、許煜主編,中國對外經濟關係(北京:對外貿易育出版社),1988年版。6.李茂忠,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建構現代企業制度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何雍慶編著,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年10月。8.周振華,步履艱難的轉換-中國邁向現代企業制度的思索(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9.邱德民,中國外貿企業體制改革概論(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金曉瑜,企業˙市場與制度-關於企業組織與市場組織的制度分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段文斌主撰,衝出圍城--國有企業何處去(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1998),1998年。12.胡汝銀,低效率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13.胡春惠主編,中國大陸國有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座談會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1999年3月8日。14.徐淑敏,大陸國有企業改革之經濟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5.張德霖,產權: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16.劉偉,高明華著,轉型期的國有企業重組,(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17.薩公強,中共十年經改的理論與實踐,政大國關中心,1991年5月。【期刊】1.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從中國價格改革經驗反駁『大爆炸』方案」,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專號1995年7月(香港),頁34-123。2.王子先,「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與產業升級」,國際貿易問題(北京),1999年第3期,頁1-6。3.田君美,「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與職工下崗」,經濟前瞻(台北),1998年11月5日,頁44-48。4.田源,「價格改革與產權制度轉換」,經濟研究(北京),1988年第2期,頁11-18。5.阮光,「“債轉股”政策與外貿企業發展的契機」,國際貿易問題(北京),2000年第3期,頁30-33。6.李化育,「世貿組織與中國經貿企業改革」,國際貿易問題(北京),1997年 第2期,頁9-12。7.李學林,「中共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前瞻」,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1卷 第2期,1995年2月,頁40-47。8.宋元明,「對外貿易迅速發展 外貿體制改革步步深入-紀念改革開放20週年」,國際貿易問題(北京),1999年第1期,頁8-19。9.宋寧,「對產權關係的理論認識」,經濟日報(北京),1988年4月29日。10.汪海濤、周啟發,「擴大需求:加入WTO後的前景展望」,經濟學動態(北京),2000年3月,頁22-24。11.吳玉田,「必由之路-北京市國有外貿企業實施集約化經營」,國際貿易(北京),1997年第7期,頁56-58。12.吳易風,「馬克思的產權理論與國有企業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5年第1期,頁4-24。13.邱宏輝,「對中共價格改革之研析」,中共研究(台北),27卷6期,1993年6月,頁36-47。14.邱振淼,「大陸國有企業破產與逃貸問題」,今日經濟(台北),第362期,1997年10月,頁51-54。15.林毅夫、蔡昉、李周等,「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與國有企業改革方向」,經濟研究(北京),1997年 第3期,頁3-10。16.奕文,「國企改革面對關鍵時刻」,廣角鏡月刊(香港),1999年10月,頁24-27。17.洪淑芬,「一九九八年大陸的外貿表現:J曲線效應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5期,1999年5月,頁35-50。18.袁上起,「正視國企改革的認識誤區-關於“國有企業全面退出論”的思考」,經濟問題(太原市),1999年 第12期,頁23-25。19.唐永紅,「國有外貿企業治理結構模式創新探討」,國際貿易問題(北京),2000年 第1期,頁24-29。20.唐豐義,「建立社會主義產權理論芻議」,經濟研究(北京),1988年第4期,頁28-33。21.夏樂生,「大陸國企改革中『下崗』問題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 第12期,1998年12月,頁40-52。22.郝淵曉,「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大企業集團生存定位之選擇」,經濟問題(山西省),1999年第7期,頁32-34。23.彭福偉,「怎樣看待目前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國際貿易問題(北京),1999年第1期,頁15-19。24.傅京燕,「WTO對中國就業的影響與對策」,經濟問題(台北),2000年 第3期,2000年3月,頁20-22。25.黃朝翰、楊沐,「職工下崗在國企改革中的意義及其侷限」,信報財經月刊(香港),1999年10月,總271期,頁27-32。26.黃衛平,「WTO:中國低谷切入之利弊」,廣角鏡月刊(香港),1999年7月,頁29-32。27.葉章美,「大陸國有企業的改革與困境」,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第3期,1997年3月,頁66-82。28.葉章美,「從朱鎔基的政策取向看國企改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 第3期,1998年3月,頁3-5。29.葉章美,「中共『十五大』後之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 第4期,1998年4月,頁3-16。30.葉新興,「大陸加入WTO對其總體經濟的影響」,經濟前瞻(台北),1999年7月5日,頁52-57。31.楊瑞龍,「產權明晰化與雙層股份制模式」,經濟研究(北京),1988年第2期,頁3-10。32.賈海基,「加入WTO與國有外經貿企業改革」,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7月,頁31-34。33.趙永清,「重塑外貿企業新機制-國有外貿企業改革和出口的政策思路」,國際貿易(北京),1998年第11期,頁20-23。34.廖彬,「與劉詩白教授談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改革(四川省),1995年 第3期,頁86-92。35.賴世上,「從『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看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 第5期,1988年5月,頁24-38。36.鍾景雯,「國企解困進入關鍵之年 今年有重大進展 深層次矛盾漸顯」,經濟導報(香港),總2644期,1999年11月1日,頁16-18。37.鐘偉,「國有企業改革的起點」,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6年第5期,頁25-29。38.鍾琴,「大陸2000年加入WTO展望」,經濟前瞻(台北),2000年1月5日,頁86-91。39.謝昌生,「中共『十五大』後國有企業改革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 第6期,1998年6月,頁51-62。40.薛暮橋,「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問題的探討」,經濟研究(北京),1980年第6期,頁3-11。41.薩公強,「中共十三年來外貿體制的改革」,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8卷 第6期,1992年6月,頁1-7。42.簡錦川,「大陸促進出口政策的效果及轉變」,台研兩岸前瞻探索(台北),2000年5月,頁107-123。43.嚴喬,「對中共國企股份制改革的前瞻與疑慮」,中共研究(台北),31卷 9期,1997年9月,頁11-13。44.嚴喬,「對中共『十五大』後國企改革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31卷 12期,1997年12月,頁77-88。【網路、報紙】1.「大陸今年預計有五百萬人失業」,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2月29日。2.白純菁,「大陸國企改革與人民幣利率、匯率走向」,1998年8月,http://www.tptaiwan.org.tw/mars/mkrpt/a127~1.htm。3.「朱鎔基嚴批過度鼓吹股份制」,中國時報(台北),1998年1月18日。4.喬剛等,「產權轉讓制:深化承包制的戰略選擇」,光明日報(北京),1988年4月30日。二、英文部分【書籍】1. Buchanan, James M.,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6).2. Coase, R. H.,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3. Coase, R. H., Williamson, Oliver E., Winter, Sidney G., the Nature of the Firm: Origin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4. Kornai, Janos, Economics of Shortage(Amsterdam:New York & Oxford,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80).5.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New York : Macmillan for the Royal Economic Society, 1961).6. Rosen, Harvey S., Public Finance(Chicago: Richard D. Irwin. Inc., 4th Edition, 1995).7. Smith, Adam, 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37).【期刊】1. Brechling. F. P. R., & Lipsey, R. G., Trade Credit and Monetary Policy, Economic Journal, Vol. 73, No. 4, 1963, PP. 619-641.2. Kornai, Janos,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Kyklos, Vol. 39, 1986, PP.3-29.3. Maskin, Eric S., Recent Theoretical Work o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99, 89, 2:421-425.【網路】1. Dorn, James A., Normalize Trade with China, Journal of Commerce, April 7, 1999, http://www.cato.org/dailys/04-09-99.html2. Lin, Yuh-jiu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1999,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papers/2000-01/ME9912002e.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87255023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097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魏艾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洪郁莉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Hung Yu-Li en_US dc.creator (作者) 洪郁莉 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ng, Yu-Li en_US dc.date (日期) 199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1-四月-2016 17:05:01 (UTC+8) - dc.date.available 21-四月-2016 17:05:01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1-四月-2016 17:05:01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B2002000977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902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財政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255023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國大陸在1978年以前,係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居經濟主導地位,而其稅利的上繳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五O年代中期至七O年代末期,中共當局對國有企業之調整,大多僅侷限於中央權力向地方政府的下放,截至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對企業實行統分統配、統收統支、統一計劃、直接管理的體制沒有多大變化,因此,國有企業始終處於政府部門附屬物的地位。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進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後,才開始展開國有企業之改革,改革的過程中,有些措施窒礙難行,有些則衍生出更複雜的問題,然而,在經濟改革探索中,不僅經濟改革的方式推陳出新,思想觀念也逐漸轉變,這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具有深切意義。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0977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大陸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有企業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有外貿企業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WTO en_US dc.title (題名) 論中國大陸加入WTO對其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例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一、中文部分【書籍】1.中共年報 (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頁5-23。2.中華經濟研究院編,民國88年 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年5月。3.王正、徐偉初著,財政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3年12月,第三版。4.王東江主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20年(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5.王壽椿、許煜主編,中國對外經濟關係(北京:對外貿易育出版社),1988年版。6.李茂忠,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建構現代企業制度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何雍慶編著,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年10月。8.周振華,步履艱難的轉換-中國邁向現代企業制度的思索(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9.邱德民,中國外貿企業體制改革概論(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金曉瑜,企業˙市場與制度-關於企業組織與市場組織的制度分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段文斌主撰,衝出圍城--國有企業何處去(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1998),1998年。12.胡汝銀,低效率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13.胡春惠主編,中國大陸國有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座談會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1999年3月8日。14.徐淑敏,大陸國有企業改革之經濟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5.張德霖,產權: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16.劉偉,高明華著,轉型期的國有企業重組,(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17.薩公強,中共十年經改的理論與實踐,政大國關中心,1991年5月。【期刊】1.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從中國價格改革經驗反駁『大爆炸』方案」,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專號1995年7月(香港),頁34-123。2.王子先,「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與產業升級」,國際貿易問題(北京),1999年第3期,頁1-6。3.田君美,「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與職工下崗」,經濟前瞻(台北),1998年11月5日,頁44-48。4.田源,「價格改革與產權制度轉換」,經濟研究(北京),1988年第2期,頁11-18。5.阮光,「“債轉股”政策與外貿企業發展的契機」,國際貿易問題(北京),2000年第3期,頁30-33。6.李化育,「世貿組織與中國經貿企業改革」,國際貿易問題(北京),1997年 第2期,頁9-12。7.李學林,「中共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前瞻」,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1卷 第2期,1995年2月,頁40-47。8.宋元明,「對外貿易迅速發展 外貿體制改革步步深入-紀念改革開放20週年」,國際貿易問題(北京),1999年第1期,頁8-19。9.宋寧,「對產權關係的理論認識」,經濟日報(北京),1988年4月29日。10.汪海濤、周啟發,「擴大需求:加入WTO後的前景展望」,經濟學動態(北京),2000年3月,頁22-24。11.吳玉田,「必由之路-北京市國有外貿企業實施集約化經營」,國際貿易(北京),1997年第7期,頁56-58。12.吳易風,「馬克思的產權理論與國有企業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5年第1期,頁4-24。13.邱宏輝,「對中共價格改革之研析」,中共研究(台北),27卷6期,1993年6月,頁36-47。14.邱振淼,「大陸國有企業破產與逃貸問題」,今日經濟(台北),第362期,1997年10月,頁51-54。15.林毅夫、蔡昉、李周等,「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與國有企業改革方向」,經濟研究(北京),1997年 第3期,頁3-10。16.奕文,「國企改革面對關鍵時刻」,廣角鏡月刊(香港),1999年10月,頁24-27。17.洪淑芬,「一九九八年大陸的外貿表現:J曲線效應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5期,1999年5月,頁35-50。18.袁上起,「正視國企改革的認識誤區-關於“國有企業全面退出論”的思考」,經濟問題(太原市),1999年 第12期,頁23-25。19.唐永紅,「國有外貿企業治理結構模式創新探討」,國際貿易問題(北京),2000年 第1期,頁24-29。20.唐豐義,「建立社會主義產權理論芻議」,經濟研究(北京),1988年第4期,頁28-33。21.夏樂生,「大陸國企改革中『下崗』問題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 第12期,1998年12月,頁40-52。22.郝淵曉,「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大企業集團生存定位之選擇」,經濟問題(山西省),1999年第7期,頁32-34。23.彭福偉,「怎樣看待目前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國際貿易問題(北京),1999年第1期,頁15-19。24.傅京燕,「WTO對中國就業的影響與對策」,經濟問題(台北),2000年 第3期,2000年3月,頁20-22。25.黃朝翰、楊沐,「職工下崗在國企改革中的意義及其侷限」,信報財經月刊(香港),1999年10月,總271期,頁27-32。26.黃衛平,「WTO:中國低谷切入之利弊」,廣角鏡月刊(香港),1999年7月,頁29-32。27.葉章美,「大陸國有企業的改革與困境」,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第3期,1997年3月,頁66-82。28.葉章美,「從朱鎔基的政策取向看國企改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 第3期,1998年3月,頁3-5。29.葉章美,「中共『十五大』後之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 第4期,1998年4月,頁3-16。30.葉新興,「大陸加入WTO對其總體經濟的影響」,經濟前瞻(台北),1999年7月5日,頁52-57。31.楊瑞龍,「產權明晰化與雙層股份制模式」,經濟研究(北京),1988年第2期,頁3-10。32.賈海基,「加入WTO與國有外經貿企業改革」,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7月,頁31-34。33.趙永清,「重塑外貿企業新機制-國有外貿企業改革和出口的政策思路」,國際貿易(北京),1998年第11期,頁20-23。34.廖彬,「與劉詩白教授談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改革(四川省),1995年 第3期,頁86-92。35.賴世上,「從『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看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 第5期,1988年5月,頁24-38。36.鍾景雯,「國企解困進入關鍵之年 今年有重大進展 深層次矛盾漸顯」,經濟導報(香港),總2644期,1999年11月1日,頁16-18。37.鐘偉,「國有企業改革的起點」,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6年第5期,頁25-29。38.鍾琴,「大陸2000年加入WTO展望」,經濟前瞻(台北),2000年1月5日,頁86-91。39.謝昌生,「中共『十五大』後國有企業改革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 第6期,1998年6月,頁51-62。40.薛暮橋,「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問題的探討」,經濟研究(北京),1980年第6期,頁3-11。41.薩公強,「中共十三年來外貿體制的改革」,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8卷 第6期,1992年6月,頁1-7。42.簡錦川,「大陸促進出口政策的效果及轉變」,台研兩岸前瞻探索(台北),2000年5月,頁107-123。43.嚴喬,「對中共國企股份制改革的前瞻與疑慮」,中共研究(台北),31卷 9期,1997年9月,頁11-13。44.嚴喬,「對中共『十五大』後國企改革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31卷 12期,1997年12月,頁77-88。【網路、報紙】1.「大陸今年預計有五百萬人失業」,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2月29日。2.白純菁,「大陸國企改革與人民幣利率、匯率走向」,1998年8月,http://www.tptaiwan.org.tw/mars/mkrpt/a127~1.htm。3.「朱鎔基嚴批過度鼓吹股份制」,中國時報(台北),1998年1月18日。4.喬剛等,「產權轉讓制:深化承包制的戰略選擇」,光明日報(北京),1988年4月30日。二、英文部分【書籍】1. Buchanan, James M.,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6).2. Coase, R. H.,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3. Coase, R. H., Williamson, Oliver E., Winter, Sidney G., the Nature of the Firm: Origin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4. Kornai, Janos, Economics of Shortage(Amsterdam:New York & Oxford,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80).5.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New York : Macmillan for the Royal Economic Society, 1961).6. Rosen, Harvey S., Public Finance(Chicago: Richard D. Irwin. Inc., 4th Edition, 1995).7. Smith, Adam, 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37).【期刊】1. Brechling. F. P. R., & Lipsey, R. G., Trade Credit and Monetary Policy, Economic Journal, Vol. 73, No. 4, 1963, PP. 619-641.2. Kornai, Janos,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Kyklos, Vol. 39, 1986, PP.3-29.3. Maskin, Eric S., Recent Theoretical Work o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99, 89, 2:421-425.【網路】1. Dorn, James A., Normalize Trade with China, Journal of Commerce, April 7, 1999, http://www.cato.org/dailys/04-09-99.html2. Lin, Yuh-jiu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1999,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papers/2000-01/ME9912002e.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