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馮朝霖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蔣興儀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蔣興儀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9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8-四月-2016 10:32:2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8-四月-2016 10:32:2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8-四月-2016 10:32:25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B200200239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723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教育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4152006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第一章先簡要地介紹研究者的個人背景,以及引發問題意識的過程。研究目的是要了解並討論教師會組織運動的過程及其內涵。所延伸出的待答問題是:教師會組織運動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興起、其主要運動方向和策略為何、整個運動過程是不是能達到所預期的目標、遇到阻力如何化僻、教師角色在教師會組織運動中有沒有發生改變?最後並說明了研究者如何進入田野參與及觀察,所用的研究方法為何。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問題產生的背景 引發問題意識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6 研究目的 待答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7 進入田野及展開理解 田野參與及理論鋪陳的走向 第二章 理論探討-----11 第一節 權力:文化霸權和意識型態-----12 第二節 溝通:公共領域與相互主體性-----24 第三節 責任:啟蒙與解放-----33 第四節 教師會組織運動中的權力、溝通與責任-----42 第三章 教師會組織運動緣起-----45 第一節 文化霸權與教育穩定結構的形成-----46 第二節 意識型態再製機制與教育階層次組織-----51 「教育」成了「訓練」 意識型態再製機制 教育階層次組織 教師主體性的淪喪 第三節 主體意識覺醒與組織內在擾動-----61 危機與轉化的可能性 教師法帶來的改變 台北教籌會的民間性格 教師法是妥協的產物 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第四章 教師會組織運動發展-----75 第一節 台北教籌會的前期工作-----77 開創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的資源 教師法與教師會 第二節 台北教籌會的後期工作-----88 擴展公共領域 朝向批判與反省前進 三角關係 第三節 台北市教師會成立-----103 需要市教師會嗎? 服務與資源引入 第四節 各校教師會的發展狀況-----111 第五章 教師會組織運動的反思-----115 第一節 專業自主與專業組織-----116 多元權力關係 專業及專業自主的意涵 自我組織模式的教師專業團體 第二節 教師主體性的重建-----128 人與制度 壓迫者/被壓迫者 相互主體性與封話關係 第三節 教師角色的新定義-----142 改革運動的再深化 公民責任與教師責任 教師角色的新定義 第六章 結語-----152 參考文獻-----158 附錄一:教師會組織運動相關原始文獻目錄-----166 附錄二:教師會組織運動大事紀-----171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239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權力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溝通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權力、溝通與責任--教師會組織運動之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